13.风雨(市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2.40 MB
- 文档页数:13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掌握生字词“僵、阙、戍、绫、鼾"等。
* 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
2.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诗歌,注意重音和节奏,读出韵律。
* 抓住关键诗句“夜阑卧听风吹雨”,结合诗人生平,理解诗歌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收复国土的豪情壮志和赤诚情怀。
*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掌握生字词,理解诗歌大意。
2. 抓住关键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典故和修辞手法。
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教师先讲解生字词和诗歌大意,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2. 诵读法。
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节奏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 典故与背景介绍。
结合诗人陆游的生平介绍,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谁能告诉我你的梦想是什么?(学生自由回答)看来,同学们的梦想都非常美好。
可是,有一个宋朝的大诗人,他生活的时代,是当时屈辱的南宋,当时南宋被北方金国欺压,岁岁年年被迫给金国缴纳岁币、进贡。
他看着自家的土地被金国一点一点地侵占,看着自家的亲人被金国贵族任意侮辱,他的梦想就是要收复祖国北方的失地,统一中国。
可他一生仕途坎坷,屡遭排挤,68岁时还被罢官。
在咱们学过的他的诗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他就曾真实地描述了当时国家的现实:“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投影出示)这首诗中描述了当时黄河之水滚滚东流,象征了当时统治下百姓的眼泪一代又一代地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被当成了与内地隔绝的一道天然屏障。
八年级上课外古诗二首《黄鹤楼》《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重庆市涪陵十六中学校李娟[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歌的主题。
2、能力目标: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情感目标:能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歌的主题。
[教学难点]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了解诗歌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熟读诗歌,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1、崔颢《黄鹤楼》黄鹤楼,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西有黄鹤山,山西北有黄鹤矶,峭立江中,旧有黄鹤楼(故址在今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
俯瞰江汉,极目千里。
旧传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故名。
崔颢《黄鹤楼》是诗人登楼抒怀之作。
全诗写登楼所见所生的联想,从昔人仙去,江山胜景依旧而抒发世事茫茫,人事短促之感叹,并因日暮而生思乡之情。
格调优美,最为传诵。
传说李白见此诗,曾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他的《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都是模拟这首诗的。
2、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背景: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
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四日。
当诗人已经六十八岁高龄,一身病痛,孤独地躺在荒凉的乡村里,想起很多往事。
人生匆匆近百年,回首过往,感慨颇多,幼年时的理想,青年时的挫折,中年时的抱负,老年时的失意都会像过眼烟云一样在心头闪现。
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
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当然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感情深沉悲壮,凝聚了诗人所有的爱国主义激情。
二、合作探究探究内容及要求: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准确把握诗歌大意;3、理解诗歌主题;|4、赏析诗歌(可描绘意境、可赏析字词、可绘画景物、可演唱诗句、可表演情景等)注意:各组可参考印发教材页的提示注解来探究,合作交流后选出代表赏评讲解。
13少年中国说(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五上13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形声字构字特点和上下文关联,掌握“潜、试"等七个字的书写技巧,区分“皇、履、疆”等易错字。
2.基于对作者写作思路的理解和文意的把握,正确、流利且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反复练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3.利用课文注释和相关资料,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感悟“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深刻联系。
4.分析梁启超运用的文学手法,如比喻、排比等,理解其在文中的应用及效果。
5.理解《少年中国说》中表达的主题思想,了解其在中国近代历史和文化发展中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讲述文章的历史背景,关联戊戌变法等历史事件,帮助学生在历史语境中理解文本;理解《少年中国说》的主题思想,强调少年一代在国家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教学过程一、聚焦“说”,回顾单元学习历程本单元的《古诗三首》中,陆游对儿子述说着统一之盼;林升向权贵述说着忧国之思;龚自珍则用一个“劝”字对统治者述说着兴国之策。
不同的“说”,却表达着共同的爱国情、强国梦。
今天,让我们走近梁启超,听听这位近代思想家在说什么?二、凸显“说”,明晰“说"之含义(一)理解“说”师:齐读课题:“少年中国说"。
这里的“说”是什么意思呢?“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如《马说》,就是谈谈千里马的问题。
师:少年中国说的意思是?是讨论少年中国(二)为何说“少年中国”师:1900年前后,八国联军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意思是中国风烛残年、腐朽老化、毫无希望、濒于灭亡。
在国内,一些卖国求荣者也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
为了驳斥这些言论,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一文开头写道: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那么梁启超心中的少年中国到底是什么样子?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一起读一读,我读红色的句子,你们读黑色句子。
13动物的翅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3课《动物的翅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以翅膀为线索,探究动物翅膀的特点和作用,感受到动物如何利用翅膀来感知和适应环境。
本节课主要有两个活动:活动一是“观察鸟翅膀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思考鸟是怎样利用翅膀适应环境的”。
这也是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
包括两个方面的的内容,一是观察鸟的翅膀外部形态、结构特点,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掂一掂、滴一滴、剪一剪、模拟飞行等探究活动,认识翅膀的基本形态及结构特点;二是分析研究翅膀的形态结构特点如何适合飞行:羽毛表面光滑、不易沾水有利于减少飞行中空气的阻力,羽毛质轻,中空有利于减轻体重,坚韧不易折断,这些特点都是适应鸟的飞行生活环境。
并通过模拟实验引导学生知道翅膀大小对飞行时间长短的影响;引发学生思考其他动物的翅膀有什么特点,它们是怎样利用翅膀适应环境的,让学生意识到动物翅膀对动物生存的重要作用。
活动二是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周围动物的翅膀,不同种类翅膀的动物适合在不同的环境里生活的认识,引发学生进一步自主探究其他动物翅膀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实验、走进自然的科学兴趣。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鸟类与其他动物翅膀的特点进而认识动物和环境的关系2、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学生来提出问题,让学生来解决问题。
3、知道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认识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事实。
并要求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后收获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观察鸟翅膀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思考鸟是怎样利用翅膀适应环境的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1、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我们就来玩个猜翅膀的游戏,你如果猜出是谁的翅膀,那就大声喊出她的名字,好吗?2、同学们真是好眼力,认识这么多动物的翅膀,那关于动物的翅膀,你最想知道什么呢?(学生交流)(教师评价:你提出的问题很有值得探究,你的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动物的翅膀有很多的秘密,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动物的翅膀。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苏州高新区第一初级中学校韦碧莹一、教学目标:1、教授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2、激发学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根据诗歌标题、关键词、写作背景的解读,教授孩子鉴赏诗歌的方法;2、把我“风吹雨”的意象,分析诗人风雨不忘祖国的悲壮与诗歌意境的苍茫。
(难)三、教学课时1课时四、教学准备ppt,音乐五、布置预习1、疏通诗歌大意;2、了解作者六、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宋诗承唐诗而来,又烙上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诸位宋朝诗人中,有一个人名字千年来熠熠生辉,他生平作诗万首,有9300余首传世,其中诸多佳作脍炙人口——诗人陆游明确诗人时代:南宋。
南宋时代背景总结学生回答:北宋的灭亡,国土的沦陷,一批又一批诗人表现出对国家时局密切的关注,包含对家国存亡的热切情感,他们被称为爱国诗人,而陆游就是其中最著名的。
(迁移《示儿》)今天,我们一起读诗,回望南宋,听陆游诉一诉衷情。
结合已有的学习经历,说说学习诗歌可以从哪些地方入手?教师总结,出示ppt(二)初读诗意1、齐读诗歌,明确大意2、点名翻译,并对照老师的答案,梳理清晰。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沙场。
3、读诗从标题入手,读读本诗的标题,说说你读到了什么?如:(1)时间,季节(冬)气候,感受到了一种孤独凄冷师总结:那诗中有没有“风吹雨”呢?诗中的“风吹雨”又指的什么呢?|(三)体悟诗情(品析“风吹雨”)1、诗中的“风吹雨”你认为又怎样的含义?如:(1)自然界之风雨,说明当时风雨交加,并且是初冬时节,天气非常恶劣“夜阑”是也夜深将尽未尽,诗人还在听风吹雨,可见诗人忧国忧民还不能入睡。
(2)还指的是作者的身体很差,也处于“风吹雨”的境地,照应了首句:僵卧孤村年纪老迈、地处偏僻,境遇之差可谓悲凉。
13少年中国说(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五上13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教材分析《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先生的一篇代表作。
课文中大段酣畅淋漓的排比和比喻句式,层层递进,论述了少年和国家的关系,读起来气势如虹。
全文饱含激情,表达了作者渴望国家早日富强的强烈愿望和对国家无比热爱的情感。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文第1段阐明了建设首年中国之责任在中国少年;第2自然段用了象征等手法,描绘了少年中国光辉前程;第3自然段直抒胸臆,感情饱满地赞颂了少年中国“与”天不老,讴歌了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通过层层阐述,说明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前途和命运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
教学目标1.能够连贯有气势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运用课外资料,理解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关系,激发学生立报国之志,学报国之才,践报国之行。
3.理解作者赞美中国的事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理解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
2.理解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关系。
3.结合资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朗读感悟法、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1.课前小老师创设情境小老师带领学生回顾本单元爱国主题诗歌和课外积累的爱国诗歌,创设情感基调。
2.师回顾上节课资料,引入课题3.依次出示难读的词语,学生齐读4.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课文的方法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结合资料、借助注释都是理解课文的好方法。
二、结合资料,感悟作者思想感情任务一:结合资料,知我少年观1. 拓展时代背景,引导出示课文第一段作者观点。
相机出示观点句: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2. 学生自由朗读交流: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的原因。
师引导:今日指的是什么时候,提示学生可以结合课文第一段的关键词语和课前查到的资料理解问题。
预设:(1)结合当时历史背景来看,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内有清政府腐败无能,外有帝国主义列强齐入侵,人民愚昧无知。
《风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3)概括文章要点,进行初步鉴赏。
2.过程与方法(1)以朗读贯穿教学始终,在朗读中体会写景状物的精彩。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品析作者描绘的“风雨”中的不同画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赏析作者对风雨的描写,激发学生观察、描写神奇大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体会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文章的题目是“风雨”,作者通篇也都在描写“风雨”,却在文中没有出现一个“风”和“雨”字,揣摩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朱自清在《春》这篇文章中,用细腻优美的文字描绘了江南秀丽多姿的春色,其中“春风图”和“春雨图”最能体现江南春天风雨的特点:和煦、轻柔、亲切;同学们,有没有另一番不同于江南和风细雨的“风雨”景象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另一篇描写风雨的文章,体会一番自然的神奇。
【教学设计意图:用学生已学过的文章激发他们学习新课文的兴趣。
】(二)作者简介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废都》《浮躁》《秦腔》,自传体长篇散文《我是农民》,系列散文《商州初录》等作品。
他的《腊月·正月》获得中国作协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曾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贾平凹的小说多描写新时期的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
他的散文格调清新隽永,简明自然,不拘一格。
【教学设计意图:补充文学常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