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7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63.50 KB
- 文档页数:8
第十六单元中国近代现代的文化[复习目标]1.依据具体史实概括近代前期、近代后期、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准确掌握其思想、文学、艺术、教育、科技以及史学等方面的成就。
2.掌握梁启超、严复、李大钊、鲁迅、郭沫若、李四光、陶行之、钱学森、施今墨等著名人物的政治、思想和学术活动。
3.运用唯物主义原理分析文化发展与政治斗争、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不同社会制度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4.比较分析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封建旧史观与资产阶级新史观以及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区别、中国近代科技、文化、教育落后和社会主义科技、文化、教育发展迅速的原因。
5.运用历史的观点客观的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正确认识这些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本身的阶级性。
[要点梳理]本单元包括中国近代前期(1840年-1919年)、近代后期(1919年-1949年)和社会主义时期文化,主要涉及思想、科技、文学、史学、教育、艺术等的发展。
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领域的变化在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领域中,也都呈现出来。
无论是旧民主主义文化还是新民主主义文化,都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具有鲜明的爱国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文化领域也充分反映出来。
近代前期文化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封建文化发生动摇,呈现出新旧交替的特点。
近代后期文化中除原有的帝国主义文化和封建文化外,还产生了新民主主义文化,这一时期文化的特点是进步文化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并成为近代文化主流。
社会主义时期文化除了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外,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都取得可喜成就,文化领域生机勃勃。
2.思想领域的巨变(1)近代前期思想的最大特点是受到西方资产阶级思想观念的影响,“向西方学习”是近代前期进步思想的主流,它在各个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具体内容。
①鸦片战争时期,开始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其着眼点在于军事技术,对西方社会政治制度认识朦胧,未触及封建专制制度。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一.单元概述:本单元主要阐述了近代与现代先进的中国人从向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学习再到自主创新的历程。
二.近代西学东渐的历程㈠时期: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十九世纪九十年代。
1.特征:以地主阶级为主体,主张学习为主,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
2.表现: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掀起。
㈡时期: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
1.特征:以资产阶级为主体,主张学习西方的为主,学习发展到制度层面上。
2.表现: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建立制,发动了戊戌变法;革命派主张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发动了,建立起中华民国。
㈢时期:二十世纪初1.特征:以资产阶级激进派为主体,学习西方深入到文化层面。
2.表现:激进派提倡与,掀起新文化运动。
㈣时期:世界现代史开始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
1.特征:以无产阶级(工人阶级)为主体,经历了学国“走十月革命道路”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的思想历程。
2.表现:无产阶级向俄国学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掀起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取得了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的胜利。
三.近代中国的两大时代主题:争取民族独立,走上近代化(即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法治化,思想文化的科学化,社会生活的城市化)道路。
第20课西学东渐一.考查方向: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重要内容㈠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与师夷长技以制夷。
1.时代特征(中国与英国的对比):①政治方面:中国实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社会矛盾激化;英国实行,社会稳定发展。
②经济方面:中国占主导,工商业发展落后;英国完成,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
③文化方面: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占主导;英国近代科技革命成果丰硕,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平等思想广泛流行。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LT高三历史世界近代的科学、文学和艺术近代科学技术产生的原因: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
政治——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专利保护制度。
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宣传人文思想解除了人们的精神枷锁。
个人——科学家面向现实,重视实验,崇尚理性的精神。
天文学:哥白尼:日心说——不仅改变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宇宙的认识,而且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
伽利略:发现木星的四颗卫星,为日心说找到证据;开创了近代科学,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奠定了牛顿力学的基础。
物理学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创立微积分;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力学定律;《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意义:是经典力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工程力学以及与之相关的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
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为法国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生物学:达尔文:进化论;《物种起源》;进化论的提出从根本上改变了19世纪绝大多数人对人类和其他生物在生物界中位置的看法,是对上帝造人学说的颠覆。
赫胥黎:《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从解剖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猿同祖的学说,进化论逐渐被科学界所接受。
蒸汽机:人类使用动力的变化:人力、畜力——风力、水力(自然力)——蒸汽动力——电力瓦特:解决了工业革命的动力问题,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进入利润蒸汽时代。
富尔顿:1807年发明蒸汽轮船。
史蒂芬孙:1814年发明火车。
电力:爱迪生:电灯、电话、电影。
诗歌:浪漫主义:工业革命的推动;欧洲革命和改革成功后没有出现启蒙思想家所描写的那样,使人们普遍的感到失望。
这种对现实的不满在文学上就出现了浪漫主义。
2特点:文学上的自由主义;渴望冲破个性解放的思想藩篱;揭露丑恶的现实,憧憬美好的未来,体现理想主义。
拜伦:英国人;《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
雪莱:《西风颂》。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风俗等的变迁1、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变迁的表现(衣食住行用)、特征、原因及影响。
2、中国近现代精神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和大众传媒(文化娱乐)的变迁。
近代(旧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鸦片战争后(1840-1911年);辛亥革命后(1912-1949年)。
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
2、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化以及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
3、近代以来出现的交通工具、通信工具。
4、近代以来报刊的出现。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服饰: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
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
清代官服:清时官员的服饰有严格的规定,依品质,数量,颜色的不同来区分官位的大小,是不许滥用的。
服饰大致有下列五种:一,顶戴,二,蟒袍,三,补服,四,腰带,五,坐褥。
中山装里隐含有哪些信息: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广州、上海等地的买办穿起西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世纪20年代以后,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随着洋布的涌入,百姓穿洋衣洋袜的渐多。
新中国成立后,列宁装成为建国初期的主要服装样式;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装由封闭走向开放。
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子:宽松肥大→旗袍、上衣下裙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并存(中西合璧,不土不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走向近代化);由朴素单调走向丰富多彩;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中西方服装并存。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部分一、高考命题特点及分值分布: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内容为高考命题频率较高的考点,其中主要考查内容包括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洋务思想;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二十世纪三大思想理论及现代科技、文学艺术、教育的发展等方面,其中新文化运动和二十世纪思想理论为命题重点。
高考命题题型多为选择题,材料题中偶有涉猎,命题分值4——8分,复习中需要分清主次,把握重难点。
二、知识导图:三、主要知识点:考点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睁眼看世界(新思想的萌发:师夷长技)(地主阶级抵抗派)1、林则徐:(1)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2)代表作品《四洲志》、《华事夷言》;(3)林则徐的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4)领导禁烟运动,是中华民族英雄2、魏源:林则徐好友,新思想的核心代表(1)代表作品《海国图志》(2)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学习;夷:外国;长技:先进的科学技术;制夷:抵制外国的侵略,即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用来抵制外来侵略)3、洋务运动:指导思想:师夷长技以自强表现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国的封建制度为主体,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为应用)是对新思想的实践,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工业、海防、教育近代化),但因只学习西方的技术,不变革政治制度而最终失败(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洋务运动最后失败)二、维新变法(维新思想):1、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2、核心思想: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钢厂伦理,主张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走资本主义道路。
3、康有为:又称康南海,代表作品《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托古改制,打着孔教名义宣传变法主张,减少变法阻力,类似于文艺复兴其间,打着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旗号,实质为宣传资本主义思想)4、梁启超:代表作品《变法通议》,宣传民权,提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5、谭嗣同:戊戌六君子之一,为变法牺牲者之一,代表作品《仁学》,是维新派中的激进派(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6、严复:翻译《天演论》,利用进化论中的“适者生存、物竞天择”原则宣传变法主张。
专题四近代中国精神文明【专题线索】建设道路鸦片战争以来,林则徐、魏源主张“师夷长技”,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五四运动后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浪高过一浪。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都是为解决中国社会进步所面临的救国、建国、强国之路问题而提出的,都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符合了当时的时代潮流。
【复习指导】1.近年来,中国思想近代化的问题是中国史学界研究的热点,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三民主义、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民主与科学等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复习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时,要抓住一条主线:近代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及思想不断解放的历程。
把握向西方学习的四个阶段的主题内容:一是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二是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三是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四是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2.注意从文明史观、现(近)代化史观的角度看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从文明史观看:它是中西文明碰撞的必然趋势与选择。
从现(近)代化史观看: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魏源等人,他们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迈出了思想近代化的第一步;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迈出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维新变法是中国近代第一场“政治近代化运动”,迈出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第一步,深刻影响了一百多年来的中国历史进程。
由民主共和思想指引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道路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表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习俗方面)。
3.对于中国共产党理论的成熟,要把握住:一个真理,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即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
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找到了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演变: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侵略的逐步加深,中国的思想界围绕着“向西方学习”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先后涌现出许多思想流派。
(1)新思想的萌发: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揭开了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序幕。
(2)洋务思想: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突破了封建顽固派的陈腐观念,为中国近代化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3)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人和洋务运动的兴起,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开始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为以后的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4)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要求改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发展资本主义。
(5)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形成并得到发展。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把西方的国家学说和中国国情结合,提出“三民主义”,并以此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6)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先以“民主”和“科学”为号召,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成为中国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以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取得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指引中国取得革命和建设的丰硕成果。
认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
这一时期主要是以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为代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主张“师夷长技”,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
(2)从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
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先后登上政治舞台,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指导思想,主张效仿西方变革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继而推及到思想文化的深层。
活动主题7 讨论解放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活动目标(1)阅读近代以来中国历次思想解放的相关材料,了解中国近现代思想解放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发生的社会条件、重大历史影响。
(2)分析每次思想解放对社会发展影响的材料,总结思想解放对推动社会发展作用的规律认识。
(3)理解思想解放的重大意义,认识“思想解放是推动历史进步的火车头”这一历史结论。
活动内容类型材料探究问题学术情境材料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革命的内涵,如下图所示:在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革命”一词的众多新含义开始出现,表达知识分子风气或以诗言志的“诗学革命”、打破不平等的“女界革命”“经济革命”和推翻旧王朝的“排满革命”。
然后“社会革命”“家庭革命”“文学革命”“科学革命”“产业革命”“国民革命”等术语出现,其含义均为这些领域发生彻底变化和相应主体在该领域实行根本变革之意。
问题 1 据上述材料指出戊戌变法前后“革命”观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试析其原因。
提示变化:从顺从天道进行周期性王朝更替,到社会的各领域发生彻底变化或实行根本变革。
原因:19世纪末中华民族的危机加深;传统意义上的革命是大动荡、大破坏的同义词;和平改造清政府以变法图强。
问题 2 新文化运动后期以来,“辩证唯物论代替进化论成为新的天道”是哪些原因促成的?主要表现是什么?提示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其惨烈程度,暴露出了传统的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弊端,让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认识到,无论是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学习西方资本主义传统的民主政治的道路存在巨大的隐患;巴黎和会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对中国国家利益的任意处置,让相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1992年初“南方谈话”指导总结1.从思想解放层面理解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1)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扫荡,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准备。
西学东渐一、开眼看世界(一)背景:鸦片战争后的国内外形势,清政府统治日益腐朽和落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扩大;为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突破传统的“贵华夏”、“贱夷狄”的思想藩篱,积极探索抵御外侮和强国富强之路。
(二)代表人物及活动:1、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广州主持禁烟期间,设立驿馆,组织人员翻译外国传教士在澳门、广州等地饭的报刊,译出瑞士人滑达尔著的《各国律例》;编译《四洲志》一书,比较系统的介绍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分布及历史变迁概况,开中国近代有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2、魏源:依据《四洲志》的编译稿,编写成《海国图志》一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
(三)评价:以林则徐、魏源为先导,“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内容只注重学习西方的器物和技术。
二、体用之争(一)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侵华加剧;太平天国运动危及清政府统治;19世纪60—90年代,西学在较为广泛的范围传输进来,对中国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文化产生了猛烈的冲击。
(二)含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是封建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灵魂是封建纲常礼教;西学指西方的资本主义文化,核心是资本主义各种制度,灵魂是自由、平等的天赋人权思想。
(三)体用之争双方的观点及主张:1、洋务派:“自强”、“求富”,在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
认为中国面临中西交汇的“千古变局”,仅仅靠祖宗之法已难以自立。
2、顽固派:以传统文化卫道士自居,坚守“夷夏”的精神提防,反对“西学为用”、“师事夷人“,主张原封不动的维护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
3、双方在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修筑铁路、开矿山、兴电报、派遣留学生等问题上进行了激烈的争斗。
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变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变知识梳理1、地主阶级改革派: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
2、地主阶级的“洋务”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与科学技术,维护封建统治。
3、农民阶级的“平均”思想:“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
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绝对平均的小农社会。
具有空想性与落后性。
4、资产阶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思想①内容: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②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
③特点: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④影响:维新思想成为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具有进步性和爱国性。
5、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三民主义思想①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②代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③影响: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6、资产阶级立宪派“实业救国”的思想: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同拯救国家结合起来。
局限:不摆脱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压迫,民资经济无法争取独立发展道路,因而难以实现。
7、资产阶级“民主科学”的思想:主张用资产阶级新文化改造封建旧文化,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矛头直指孔子代表德儒家思想。
彻底动摇封建正统思想,但对待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错误倾向8、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三民主义思想①内容: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民主义。
②影响: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9、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发展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A、条件⑴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知识分子队伍的形成;⑵外部条件:十月革命的影响;⑶直接原因:先进知识分子的宣传;⑷重要原因:以前各种救国救民方案的失败是中国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因。
B、传播过程(略)②毛泽东思想A、背景⑴辛亥革命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社会新生的生产力迅速增长,工人阶级的队伍进一步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这就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阶级基础;⑵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特别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实践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⑷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通过苏维埃俄国传到了中国,这就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国际条件。
高考历史“主题”复习全程突破指导——主题7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发展主题内容认知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是近现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在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领域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爱国性和阶段性。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并成为思想文化的主流。
学习本专题历史,要掌握思想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正确认识和分析文化成就的继承与发展关系;掌握文化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注意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全面地、实事求是地评价各派政治力量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地位、活动和作用;加强对共性与个性特点的理解,提高分析、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题复习目标:把握近现代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发展线索,概括和归纳中共探索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历程,分析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总结规律和经验教训。
主题知识概要:一、近代前期1.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洪秀全的探索,《资政新篇》。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1912年:洋务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康梁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和孙中山三民主义。
二、近代后期1.1919~1927年:马克思主义传播;新三民主义。
2.1927~1937年: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
3.1937~1945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人民战争路线,持久抗战方针;整风运动;中共“七大”。
4.1945~1949年:党的优良作风建设;工作重心转移。
三、新中国建国后1.1949~1956年: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1956~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八字方针,整风运动。
3.1978~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形成;“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形成。
考点详情例析〔例1〕(2001年全国高考题)《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绝对平均主义性质,因为它规定A.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B.通过圣库制度平均分配所有农副产品C.鳏寡孤独废疾者由国库供养D.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天朝田亩制度》的理解。
该文件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不论从土地分配原则,还是从产品分配方案上看,都体现出小农经济的平均主义思想,尤其产品分配方案,充分体现出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
〔答案〕B〔例2〕(2001年全国高考题)1949年3月,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
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这句话的意思主要是①避免农民战争中的流寇主义②克服农民阶级的私有观念③防止产生骄傲麻痹思想④防止干部中出现享乐腐化作风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将历史事件置于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从而透过现象把握其本质的能力。
“避免农民战争中的流寇主义”是革命战争时期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克服农民阶级的私有观念”是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均应注意的问题。
而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迁往北平,意味着全国范围内的解放战争即将胜利,新政权将定都北平,中共将取得和建立全国政权。
显然,“防止产生骄傲麻痹思想”和“防止干部中出现享乐腐化作风”是这一形势下最需注意和解决的问题。
因此,只有C项是正确的。
一些考生错误地选择B项或D项,表现出对题目所给信息不能正确分析其深层含义,对中共在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转变过程中所面临的任务缺乏正确了解。
〔答案〕C〔例3〕(2001年全国高考题)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提出了哪些正确的方针政策?有何重要意义?〔解析〕本题所涉及的内容散见于教材不同章节,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回答本题需要考生准确再认再现有关史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
首先在审题时,应注意到题目具有综合性,开阔思路,突破和超越教材体系,就能回答的较为全面。
其次,平时养成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范畴出发记忆和思考问题的习惯,也有助于正确作答。
中共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在不同历史时期制定过各种具有全局性质意义的方针政策,也制定过对各个具体领域的方针政策,两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如果考生缺乏综合的、相互联系的思考问题的素养,就不能全面作答。
平时应注意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对历史问题的把握和理解做到融会贯通。
〔答案〕方针政策:(1)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经济建设。
(2)经济方面,坚持了既反冒进又反保守,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提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中的各种关系。
(3)政治方面,提出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4)科学文化方面,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编制了12年科技发展规划。
意义:是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依据。
主题学习范例范例一思想发展历程:从"西学东渐"到中国式发展道路知识梳理(1)鸦片战争时期,以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为中国近代化作了思想准备。
(2)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先进人物,企图用拜上帝教和绝对平均主义来改造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轩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仿效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3)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学习和传播西方文化。
他们发动变法运动,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4)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提出了“三民主义”纲领。
后来,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它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5)新文化运动前期,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陈独秀等,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李大钊等,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提供了思想条件。
(6)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革命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提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武装夺取政权和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等主张。
毛泽东思想是中共的指导思想。
(7)1956年,毛泽东总结中国建国几年来的建设经验,并借鉴苏联的经验和教训,在实践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的道路。
中共“八大”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总任务。
(8)1978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人,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和教训,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中共“十三大”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9)1992年,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人在进一步认识国情的基础上,在中共“十四大”上,提出了20世纪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同时,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致力于理论创新,又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中共对自己的使命有了进一步认识。
考点突破1.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相同点:都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用西方思想武器反封建的斗争;都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都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基础。
不同点:(1)直接斗争对象不同:第一次为外国侵略者,第二次为清政府,第三次为北洋军阀政府及儒家思想。
(2)领导力量不同:第一次为维新派,第二次是革命派,第三次是激进派。
(3)主要内容不同:第一次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希望走君主立宪道路;第二次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希望走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第三次是民主科学思想,希望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
(4)作用不同:第一次为戊戌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二次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三次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2.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探索探索历程:吸取大革命失败教训,发动三次武装起义;八七会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理论探索:毛泽东的三篇理论文章。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原因:(1)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敌人力量强大并长期占据城市,而在农村统治力量相对薄弱。
(2)农民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深受地主阶级压迫,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3)无产阶级单枪匹马不能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只有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才能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条件:(略)“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内涵:“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党的领导是前提,土地革命是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斗争形式,根据地建设是战略基地。
范例二科技教育等文化事业的发展知识梳理(1)洪仁玕:提出反对迷信,兴办新式学校、医院和慈善机构;严禁买卖人口和吸食鸦片。
(2)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为了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先后创办了三十多所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又选送了几批留学生、进修生,出国深造。
(3)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兼习中西学科;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准许设立报馆、学会;派人出国留学、游历。
(4)辛亥革命时期:学校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禁止用清政府颁行的教科书;提倡“自由、平等、友爱"的公民道德,革除历代官场“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赌博。
(5)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6)新中国成立后:①过渡时期:人民政府取缔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娼妓、贩毒吸毒、聚众赌博等丑恶现象,使整个社会风尚为之一新。
②粉碎“四人帮”以后:1977年邓小平恢复工作后,大力整顿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他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
根据邓小平的指示,1977年底,恢复了高考招生制度。
考点突破1.以洋务运动为例看中国近代教育与旧式教育的区别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教育的重要贡献就是催生了新式学堂的出现。
首先是教育目标的不同,科举制下的封建学校教育,为封建集权政治服务,其重要职能是培养封建官吏。
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