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丹青教学设计.doc
- 格式:doc
- 大小:12.01 KB
- 文档页数:2
初中笔墨丹青教案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画的绘画技巧和基本技法。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和绘画技巧。
2. 中国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教学难点:1. 中国画的笔墨运用和构图技巧。
2.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PPT和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绘画用品,如毛笔、墨水、宣纸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中国画的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师简要介绍中国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二、基本技法和绘画技巧(10分钟)1. 教师讲解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如线条、墨色、构图等。
2. 教师演示如何运用毛笔和墨水进行绘画。
3. 学生跟随教师的指导,进行一些简单的绘画练习。
三、创作实践(10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主题,进行创作实践。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提供帮助和建议。
四、作品展示和评价(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的心得和体会。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鼓励学生的创造力和努力。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和收获。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的方向。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继续深入学习中国画的技法和理论,了解更多关于中国画的知识。
2. 学生可以参加一些相关的绘画比赛或展览,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成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画的绘画技巧和基本技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给予每个学生适当的关注和指导。
同时,教师也应该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支持。
笔墨丹青单元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中国绘画的基本知识,包括笔墨的使用、丹青的色彩搭配及构图原则;2. 了解中国绘画的历史演变,认识不同时期的绘画特点及代表作品;3. 掌握至少三种中国传统绘画技巧,并能在创作中灵活运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笔墨丹青进行绘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表现力和创造力;2. 培养学生对中国绘画作品的鉴赏能力,学会从专业角度分析、评价绘画作品;3. 提高学生在团队协作中沟通交流的能力,学会共同创作和分享作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欣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敢于尝试、勇于探索,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本课程针对的学生特点为具有一定绘画基础和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小学五年级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期望学生能够掌握笔墨丹青的基本技能,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同时,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中国绘画基本知识:介绍笔墨丹青的基本概念、绘画工具和材料的选择及使用方法。
涉及教材中第一章“绘画基础知识”相关内容,包括笔法、墨色、构图等基本技巧。
2. 中国绘画历史演变及代表作品:讲解中国绘画从古至今的历史演变,重点介绍不同时期的绘画特点和代表作品。
参考教材第二章“中国绘画史”内容,包括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绘画风格和代表画家。
3. 传统绘画技巧及实践:教授至少三种传统绘画技巧,如工笔画、写意画、泼墨画等,并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感受和掌握这些技巧。
教学内容来源于教材第三章“绘画技巧与实践”相关内容。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课时:中国绘画基本知识介绍,包括笔墨丹青概念、绘画工具和材料选择。
笔墨丹青教学设计笔墨丹青是一门用于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学科,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本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笔墨丹青的基本概念和技巧,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笔墨丹青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2.学会使用不同的绘画工具和材料进行创作。
3.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4.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欣赏和评价不同类型的绘画作品。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本、图片、绘画工具和材料、电脑或投影仪等。
2.学生准备:纸张、铅笔、调色板、颜料、水彩笔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笔墨丹青的基本概念和技巧(30分钟)1.导入:向学生展示一些著名的中国绘画作品,并引导他们思考和讨论这些作品的特点和魅力。
2.讲解:介绍笔墨丹青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如线条、明暗、对比、透视等。
通过图片和实例解释这些概念和技巧。
3.练习: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线条和明暗练习,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和技巧。
第二课时:绘画工具和材料的使用(30分钟)1.回顾:复习上节课学到的基本概念和技巧,通过展示和讨论一些绘画作品加深学生的理解。
2.讲解:介绍不同的绘画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和特点,如铅笔、彩色铅笔、水彩笔、油画颜料等。
向学生展示这些工具和材料的实际应用。
3.实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绘画工具和材料进行创作,鼓励他们进行尝试和实验,培养创造力。
第三课时:创作和评价(40分钟)1.导入:展示一些学生的绘画作品,并让学生相互欣赏和评价作品,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2.指导:向学生讲解一些创作方法和技巧,如构图、色彩运用、画面表达等。
帮助他们改进和提升自己的绘画作品。
3.创作: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创作想法和主题进行绘画,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和发挥空间。
4.分享:学生完成作品后,让他们向全班展示和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成果,鼓励他们相互学习和交流。
第四课时:艺术鉴赏和评价(40分钟)1.引导:展示一些不同类型的绘画作品,如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这些作品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教案:《笔墨丹青——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课程类型:美术鉴赏与实践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特征,理解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分析、实践等环节,让学生感受中国画的线条、墨色、构图等基本元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对传统艺术的尊重和理解。
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特征2.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3. 中国画的线条、墨色、构图等基本元素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组中国传统绘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作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都是中国传统绘画作品,它们有着独特的艺术特征。
二、新课内容(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特征,如线条、墨色、构图等。
2. 教师讲解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展示相关作品,让学生感受这种艺术形式的美感。
3. 学生欣赏一组中国传统绘画作品,分析其中的线条、墨色、构图等特点。
三、实践环节(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
2. 每组选出一幅作品,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解说。
3. 教师点评学生的分析和解说,给予鼓励和指导。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们学习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特征和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
二、新课内容(15分钟)1. 教师讲解中国传统绘画的线条、墨色、构图等基本元素,展示相关作品,让学生感受这些元素在绘画中的运用。
2. 学生欣赏一组中国传统绘画作品,分析其中的线条、墨色、构图等特点。
三、实践环节(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中国传统绘画的线条、墨色、构图等特点。
2. 每组选出一幅作品,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解说。
初中笔墨丹青教案语文课时:1课时年级:初中一年级教材:《初中美术教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绘画的基本技法和特点,如勾勒、皴擦、泼墨等。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4.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之能独立完成一幅笔墨丹青作品。
教学内容:1. 中国绘画的基本技法和特点2. 绘画工具和材料的使用3. 笔墨丹青的创作步骤和要领4. 欣赏和分析名家的笔墨丹青作品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中国绘画的历史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笔墨丹青的魅力。
2. 展示一些名家的笔墨丹青作品,让学生初步感受绘画的艺术魅力。
二、基本技法和特点的学习(15分钟)1. 向学生讲解勾勒、皴擦、泼墨等基本技法,并示范操作。
2. 分析中国绘画的特点,如线条流畅、色彩和谐、构图讲究等。
三、绘画工具和材料的使用(10分钟)1. 向学生介绍毛笔、墨、纸、砚等绘画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
2. 示范如何使用这些工具和材料进行绘画。
四、创作实践(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一幅笔墨丹青作品,可以是自己喜欢的景物或人物。
2.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表现细节,如树叶的形状、人物的表情等。
五、欣赏和分析名家的笔墨丹青作品(10分钟)1. 让学生欣赏一些名家的笔墨丹青作品,并分析其技法和特点。
2. 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灵感和创作思路。
六、总结和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自己的收获。
2. 鼓励学生谈谈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体会和感受。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笔墨丹青技法和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创作的笔墨丹青作品的质量。
3. 学生在欣赏和分析名家作品时的表现。
备注:本教案根据初中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教学内容和过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学会用中国画写意的方法表现生活中
在体验写意画的笔墨情
通过对作品的赏析和评述、观察和比较,
并评价总
完成本节课的知识
,
使学生
崇高的民族
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和处理空间关系的
让学生加深对中国山水画的
导入
《潇湘竹石图》北宋苏轼
《潇湘竹石图》采用长卷式构图,展现湖南省零陵县西潇、湘二水合流处,遥接洞庭巨浸的苍茫景色。
整幅画作以潇湘二水的交汇点为中心,远山烟水,风雨瘦竹,近水与云水、蹲石与远山、筱竹与烟树产生强烈对比,让人在窄窄画幅内如阅千里江山。
举图例证
《兰花图》南宋郑思肖
兰花是传统国画题材中“四君子”之一,文人多绘此类,以寓意清高、有节,坚韧挺拔的象征。
郑思肖画兰尝题“纯是君子,绝无小人”。
此幅兰花枝叶疏简,兰叶线条挺拔。
课题:文化史必修三第8课笔墨丹青
高二历史组胡梅钦
(欣赏下列几幅古代名画,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这三幅作品分别属于哪一时期的绘画名作?说说三幅作品的风格特点。
(2)一定时期的绘画作品,是那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
你能说明上面三幅作品所体现的时代特征吗?
参考答案: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南宋马远的《山径春行图》;清朝郑板桥的《竹
《清明上河图》属于描绘市井生活的风俗画;《山径春行图》属于表达文《竹石图》属于表达文人独特个性的花鸟画。
:画中描绘的是北宋都城东京繁华情况,反映了北宋时期工商业。
第八课笔墨丹青【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熟悉中国古代绘画史上著名的画家和作品,掌握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传统绘画的艺术特色——与书法一样重视线条,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
过程与方法:探究、赏析、归纳与分析、阅读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学生在绘画鲜明的感性形象之外,从历史的整体视野中联系不同的时代背景和艺术家的个性,真正体会绘画中所蕴涵和积淀的民族审美情趣、人生志趣和哲学观念。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及成因。
【教学难点】如何欣赏中国画的意境。
【教学方法】探究、赏析、材料阅读。
【学习方法】探究学习,体验了解【课时】本节教材用一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一、画史长廊(学生通过事先的课前预习,整理出中国古代绘画发展简史,提问学生完成表格)教师讲解:课前,同学们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我们通过学案,基本整理出二、名家精品(学生通过欣赏一些代表性的古代绘画作品,分析古代绘画的特点)教师过渡:刚才我们很快的整理了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但是,这只是我们走进这条画史长廊的第一步,我们领到了一张引导图罢了。
接下来,我们就要来走近名家,欣赏名画,感受一些古代中国绘画的魅力。
(教师展示两组图片组合,作品组一: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唐吴道子《天王送子图》;要求学生总结出特征:注重写实。
作品组二:南宋夏圭《山水十二景》、清八大山人《孤鹰图》,提供苏轼的相关文字材料“能文不求举,善画不求售。
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
”要求学生总结出特点:注重写意,抒发个人情趣和意志。
)三、大家谈“画”(教师展示两组图片,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鉴赏)。
教师过渡:刚才我们已经总结了中国古代绘画的一些特点。
但是,这些是从美术的角度去考究,如果光是从美术的角度,我们是“外行看热闹”,我们还要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去看绘画作品,看出一些历史的门道来。
下面,我们就以两幅同是宋代的绘画作品,抛砖引玉,来学习和掌握一下如何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绘画作品。
笔墨丹青教案美术【篇一:第8课笔墨丹青教案】第三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了解了不同学派的思想和主张,统治者会根据当时社会情况选择某一学派的主张作为其主导思想,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汉代的治国思想。
讲授新课——师:首先我们回顾一下汉初的社会状况,经历了秦末长期农民战乱和楚汉之争,汉初在经济上呈现了什么状态?生: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师:在如此动荡的环境下,汉高祖刘邦建立了西汉,那么当务之急就是要稳固政权,安定民心。
可见一个安定的环境对恢复经济、稳定统治秩序至关重要,加之吸取了秦朝因暴政而亡的经验教训,汉初统治者奉行提倡“无为”的黄老思想,同学们看课本,什么是黄老之学?师:黄老之学指的是道家学说中的两派,“黄”指黄帝的学说,传说中,黄帝善于养生,最终得道成仙,“老”指的就是老子的学说,前面我们学过,老子主张什么?生:道法自然。
师: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体现在政治上,就是无为而治。
黄老之学的内容就是黄帝的治身思想和老子的治国思想,黄老之学强调什么?生:无为而无不为。
师:黄老之学强调“无为而无不为”,那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告诫统治者不要妄为、不要胡作非为、不要过分威逼百姓,而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念,那么在黄老思想的指导下,汉初统治者是如何“因时制宜、与民休息”的呢?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徭役。
我们看方框中萧规曹随的典故体现出汉初保持清静无为、不扰民事的思想。
师:正是黄老顺应自然的思想,使得社会逐渐趋于稳定,适应了汉初政治、经济上的需要,由此在汉初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随着汉朝社会的发展,黄老思想的权威受到挑战,这个挑战来源于儒学,课本小字部分列举了一个事例,景帝时期,儒生辕固生把《老子》一书说成“家人言”,什么是家人言?“家人”就是仆役、下等人的意思,就是说《老子》这本书不过是下等人说的话罢了,这就惹怒了崇信黄老的窦太后,其实窦太后本事就出身庶民,还做过宫中婢女,因此听到辕固生这么说,十分生气,就命令辕固生与野猪搏斗,野猪大家都知道,攻击性特别强,一个儒生赤手空拳能不能战胜野猪?生:不能师:幸得有景帝暗中给了辕固生一把利剑,辕固生杀死了野猪,从而保住性命。
笔墨丹青教学设计(精选五篇)第一篇:笔墨丹青教学设计第8课笔墨丹青教学设计一、教材解析《课程标准》要求“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本课专门介绍中国绘画,与上一课《汉字与书法》共同实现课标要求。
本课第一目“质朴与浪漫”,以岩画、陶画、帛画、壁画的表现手法和内容为例讲中国绘画艺术的起源。
第二目“从顾俏之到吴道子”立足成因和特点,讲中国绘画艺术的形成和发展,重点在吴道子。
第三、四两目“文人意趣”和“民间风情”讲中国绘画艺术的繁盛,以宋元山水画、明清花鸟画为例,重点讲“文人意趣”的成因和特点。
贯穿于本课的线索是中国的绘画艺术注重线条,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独树一帜。
本课重点:中国古代绘画的特点和演变,及其反映的历史风貌。
本课难点:如何欣赏中国画的意境。
二、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为均安中学高二(1)班学生,学生历史基础较好,具备一定的历史素养和历史学习方法,对中国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历史的理性分析有待提高,本课重点是训练学生欣赏并从中国画中提取历史信息。
三、教学目标(一)、通过欣赏中国画,熟悉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脉络,记忆吴道子、张择端等画家及其代表作,学会欣赏中国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
(二)、认识绘画艺术中“文人意趣”与“民间风情”的成因与区别。
(三)、尝试从历史的视野赏析传统绘画作品和从传统绘画作品中获取历史信息。
四、教学方法教法:讲授法创设情景法学法:小组讨论史料分析法五、上课流程新课讲授分4个环节:(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3分钟)(二),学习新知感悟历史(28分钟)(三),联系现实课堂延伸(3分钟)(四),板书梳理理清思路(课堂练习时间)(6分钟)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师:我前几天看到一则旧新闻,想分享给大家。
大家看这幅画-清代徐扬的《平定西域献俘礼图》,在一场拍卖会上卖出,猜猜他卖出多少钱?生:各种回答。
师:(适时引导学生答案,并给出答案)它以1.34亿高价卖出,打破当时记录,这幅中国画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能卖出这样的价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8课笔墨丹青,好好研究一下中国画的奥妙!2.学习新知,感悟历史师:本节课主要按照中国画起源、发展、繁荣的发展过程讲,在欣赏画作的同时,要体会其历史意义。
笔墨丹青教案教案:《笔墨丹青》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绘画艺术,培养学生对传统绘画的兴趣和欣赏能力;2.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创造力,提高其审美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升其综合素质。
教学内容:1.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2.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和表现技巧;3.中国传统绘画的题材和选材;4.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方式。
教学过程:第一课: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1.利用图片和视频介绍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历程,包括神话传说、佛教题材、山水画、花鸟画等;2.学生们自由讨论,尝试回答以下问题: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特点有哪些?为什么中国传统绘画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第二课: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和表现技巧1.通过观赏名家绘画作品,让学生们感受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之处和表现技巧;2.对比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的差异,让学生们理解中国传统绘画独特的审美观和表现方式。
第三课:中国传统绘画的题材和选材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常见题材和选材,如山水、花鸟、人物等;2.学生们自行选择一个题材,进行创作,并运用所学的技法和表现方式进行绘画。
第四课: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方式1.介绍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技法,如运笔、渲染、勾勒等;2.利用示范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们学习基本的绘画技法,如皴法、点彩法等;3.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方式,如写意、工笔等。
第五课:综合实践1.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选材,运用所学的技法和表现方式进行一幅中国传统绘画的创作;2.学生们互相欣赏和交流作品,分享创作的体验和感悟;3.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和提高。
教学评估:1.学生的绘画作品和创作过程的记录;2.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观点表达和文化理解的文章;3.学生对他人作品的欣赏和评论。
教学资源:1.图片和视频资料,介绍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历程和名家作品;2.绘画材料,如画纸、颜料、毛笔等。
第8课笔墨丹青教学设计第8笔墨丹青教学设计标要求:概述中国古代绘画艺术起、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绘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学习,使学生熟悉中国古代绘画史上著名的画家和作品,掌握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传统绘画的艺术特色——与书法一样重视线条,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
过程与方法:对话,探究,讨论,师生合作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学生在绘画鲜明的感性形象之外,从历史的整体视野中联系不同的时代背景和艺术家的个性,真正体会绘画中所蕴涵和积淀的民族审美情趣、人生志趣和哲学观念。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及成因。
教学难点:如何欣赏中国画的意境。
教学时:一节板书设计:一、绘画艺术的起1.新石器时代:2.战国→汉代:帛画二、从顾恺之到吴道子1.顾恺之:人画、“以形写神”2.盛唐:雍容华贵、吴道子三、人意趣1.宋代:写实→意境2.明清:不拘成法四、民间风情1.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2.木刻版画、年画、布贴画、剪纸画3.中国画的风格特点及作用前准备:两张椅子,告诉学生这节将采用师生台上坐着对话形式进行,让同学们做好准备教学过程:导入新:(截取奥运会开幕式第四:画卷的部分视频)播放视频字版:周涛:随着一个短片的开始,我们将看到一幅跨越时空、意境优美的中国画卷。
它讲述着博大厚重、意韵悠远的中国故事。
全世界的朋友都会领略优雅的东方情韵,了解悠久的中国化,感受中国的现代魅力。
孙正平:画面中呈现的是散发着中国古典韵味的房四宝:笔墨纸砚。
在清雅的古琴声中,我们看到了一幅画作产生的完整过程——纸张制作、落墨着色、装裱成轴。
今晚的故事就将从这飘逸娥娜、变化万千的中国画卷开始。
孙正平:中国水墨画讲求以形写神,不拘泥形式而更讲究神韵。
舞蹈演员独特的肢体语言,正体现出中国水墨画这种特有的意趣和韵味。
周涛:此刻,画作完成,原本铺陈在地上的画纸,被凌空提起。
一幅峦交错、起伏延绵的水墨画呈现在眼前。
笔墨丹青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水墨画基础知识1.1 水墨画简介1.1.1 让学生了解水墨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1.1.2 介绍水墨画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1.2 水墨画工具和材料1.2.1 介绍水墨画所需的基本工具和材料,如毛笔、墨、纸、砚等。
1.2.2 演示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工具和材料。
第二章:基本绘画技巧2.1 笔墨运用2.1.1 教授如何控制毛笔的力度和速度,以产生不同的笔墨效果。
2.1.2 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基本的笔墨技巧。
2.2 构图与布局2.2.1 讲解构图的基本原则,如平衡、对比、层次感等。
2.2.2 指导学生进行构图和布局的实践。
第三章:水墨画主题创作3.1 山水画创作3.1.1 教授如何观察自然景观,并将其转化为水墨画作品。
3.1.2 引导学生进行山水画创作的实践。
3.2 花鸟画创作3.2.1 介绍花鸟画的绘画技巧和表现方法。
3.2.2 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花鸟画的创作技巧。
第四章:传统水墨画欣赏与分析4.1 介绍中国古代水墨画的代表性作品和画家。
4.1.1 分析这些作品的风格特点和艺术价值。
4.1.2 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这些作品。
4.2 让学生欣赏和分析现代水墨画作品,了解其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
第五章:水墨画创作与展示5.1 指导学生进行个人水墨画创作。
5.1.1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1.2 提供创作的灵感和素材。
5.2 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交流。
5.2.1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的心得体会。
5.2.2 鼓励学生相互欣赏和评价,促进彼此的交流和学习。
第六章:水墨画与传统文化的关联6.1 水墨画与中国哲学6.1.1 探讨水墨画中的道家、儒家思想体现。
6.1.2 分析水墨画如何反映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6.2 水墨画与诗词、书法的关系6.2.1 介绍水墨画与诗词、书法的密切联系。
6.2.2 展示诗词、书法与水墨画相互交融的实例。
第七章:水墨画技法进阶7.1 墨色运用与渲染7.1.1 教授如何通过墨色变化表现光影和质感。
笔墨丹青必修三第8课(一)课标要求:概述绘画起源、演变过程;了解中国绘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二)教材分析:本课讲述中国古代的传统绘画艺术。
本课第一目以岩画、陶画、帛画、壁画的表现手法和内容为例介绍中国绘画的起源;第二目“从顾恺之到吴道子”立足成因和特点,介绍中国绘画艺术的形成和发展,重在吴道子;第三、四目“人文意趣”和“民间风情”介绍中国绘画艺术的繁盛,以宋元山水画、明清花鸟画为例,重点讲述“人文意趣”的成因和特点。
贯穿本课的主要线索是中国的绘画艺术注重线条,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独树一帜(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熟悉中国古代绘画史上著名的画家和作品,掌握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传统绘画的艺术特色——与书法一样重视线条,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
二、过程与方法:探究、赏析、归纳与分析、阅读理解。
要围绕本课主题分层次设计问题,如:“名家、名作连线——在名作中找特点——在特点中找历史。
” 必须立足历史角度赏析中国古代“笔墨丹青”,从岩画、陶画、帛画、壁画、名家画作中获取历史信息,而不是单纯的从美术学角度欣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学生在绘画鲜明的感性形象之外,从历史的整体视野中联系不同的时代背景和艺术家的个性,真正体会绘画中所蕴涵和积淀的民族审美情趣、人生志趣和哲学观念。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及成因二、教学难点:如何欣赏中国画的意境(五)知识结构绘画艺术的繁荣:(六)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播放视频——截取奥运会开幕式第四章:画卷. 同学们阅读本课的引言:了解中国古代绘画的主体特征。
教师讲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作为人类对美的追求的最直观的形式,绘画的历史源远流长,远比书法和文学的自觉产生与成熟悠久得多。
今天,我们就走进中国绘画历程,探寻笔墨丹青之趣。
二、讲授新课板书:一、绘画艺术的起源:新石器时代——汉代远古人民生产力低下,其绘画材料及绘画水平都是非常原始的。
笔墨丹青教学设计
第8课课标要求:概述中国古代绘画艺术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绘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熟悉中国古代绘画史上著名的画家和作品,掌握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传统绘画的艺术特色——与书法一样重视线条,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
过程与方法:对话,探究,讨论,师生合作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学生在绘画鲜明的感性形象之外,从历史的整体视野中联系不同的时代背景和艺术家的个性,真正体会绘画中所蕴涵和积淀的民族审美情趣、人生志趣和哲学观念。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及成因。
教学难点:如何欣赏中国画的意境。
教学课时:一节课.板书设计: 一、绘画艺术的起源1.新石器时代:2.战国→汉代:帛画二、从顾恺之到吴道子1.顾恺之:文人画、“以形写神”2.盛唐:雍容华贵、吴道子三、文人意趣1.宋代:写实→意境2.明清:不拘成法四、民间风情1.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2.木刻版画、年画、布贴画、剪纸画3.中国画的风格特点及作用课前准备:两张椅子,告诉学生这节课将采用师生
台上坐着对话形式进行,让同学们做好准备.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截取奥运会开幕式第四章:画卷的部分视频.)播放视频.文字版:周涛:随着一个短片的开始,我们将看到一幅跨越时空、意境优美的中国画卷。
它讲述着博大厚重、意韵悠远的中国故事。
全世界的朋友都会领略优雅的东方情韵,了解悠久的中国文化,感受中国的现代魅力。
孙正平:画面中呈现的是散发着中国古典韵味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在清雅的古琴声中,我们
看到了一幅画作产生的完整过程——纸张制作、落墨着色、装裱成轴。
今晚的故事就将从这飘逸娥娜、变化万千的中国画卷开始。
......孙正平:中国水墨画讲求以形写神,不拘泥形式而更讲究神韵。
舞蹈演员独特的肢体语言,正体现出中国水墨画这种特有的意趣和韵味。
周涛:此刻,画作完成,原本铺陈在地上的画纸,被凌空提起。
一幅山峦交错、起伏延绵的水墨画呈现在眼前。
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从中国绘画的起源讲起.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作为人类对美的追求的最直观的形式,绘画的历史源远流长,远比书法和文学的自觉产生与成熟悠久得多。
中国绘画源头可以追到新石器时代.现在谁愿意走上讲台和我一起来探讨下教材这一目的内容?(讲台上已经准备好两把椅子)。
在学生注视的目光下,学生陈建帮走上了讲台.台下掌声响起.师:请坐!陈:谢谢!师:人们可以从新石器时代找到绘画艺术的源头.而当时生产力极其低下,在当时人们如何做画呢?
陈:(思考了片刻).在当时,由于生产力非常落后,当时还没有出现后来的绢帛、纸张等先进材料。
所以在那时人们主要通过一些树枝、打磨的石器将一些人物、动物形象或者一些抽象的几何图案刻画在地面上、岩壁上、陶器上,形成所谓的地画、壁画、陶画。
(掌声)师:到了战国,中国的绘画又发生哪些新的变化呢?陈:变化表现在很多方面。
其中最重要表现在绘画工具的改进和材料的变化。
这个时期已经出现用毛笔绘制在绢帛上的作品。
(掌声)师:用毛笔在绢帛上绘制作品,以墨笔勾勒,并加以平涂和敷色渲染,这一基本绘画的形式和技巧,两汉以后一直被沿用下来。
因此,可以说战国时代已经奠定了我国传统绘画的基本特征。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