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惊梦第1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3
教学目标:1. 了解汤显祖及其《牡丹亭》的文学背景和艺术特色。
2. 理解《惊梦》一出中杜丽娘的形象特质和情感表达。
3. 分析《惊梦》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4. 培养学生对古典戏曲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杜丽娘形象的主要特点。
2. 《惊梦》一出对表现《牡丹亭》主题的作用。
3. 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理解杜丽娘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2. 感悟《惊梦》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一、导入1. 介绍汤显祖及其《牡丹亭》的文学背景。
2. 引导学生欣赏《牡丹亭》选段,初步感受戏曲的艺术魅力。
二、课文讲解1. 杜丽娘形象:- 分析杜丽娘的出身、性格和遭遇。
- 阐述杜丽娘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生命的追求。
- 感悟杜丽娘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2. 《惊梦》一出:- 分析杜丽娘在梦中的情感变化。
- 探讨《惊梦》一出对表现《牡丹亭》主题的作用。
- 欣赏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3. 文化价值:- 分析《惊梦》所蕴含的生死观念、爱情观念和女性意识。
- 探讨《牡丹亭》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课堂讨论1. 讨论杜丽娘形象的主要特点。
2. 分析《惊梦》一出对表现《牡丹亭》主题的作用。
3. 交流对戏曲语言艺术特色的理解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 撰写一篇关于《惊梦》的赏析文章。
2. 选择一段《牡丹亭》选段进行朗读和表演。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汤显祖及其《牡丹亭》的文学背景和艺术特色。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惊梦》一出中的情节和人物。
4.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选择角色进行朗读和表演。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和创意。
3. 赏析文章质量:评价学生对《惊梦》的赏析深度和广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牡丹亭·惊梦》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提高古典戏曲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并从中汲取人生智慧。
牡丹亭·惊梦【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汤显祖以及《牡丹亭》,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喜爱之情,以此作为进一步鉴赏的基础。
2.品味戏曲语言,体味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从六支曲子的语言中,体味揣摩人物思想感情以及心理活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阶段。
1.掌握双基要点参考中本课字词成语的音形义,每人认真朗读课文两遍。
2.利用学校、社区的图书馆,或者上网查阅、搜集、整理与《牡丹亭》相关的文本和影音资料。
教师对预习的内容可作一些提示:如戏曲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作者情况,创作情况,作者对剧本的看法,别人写的剧评等等。
每人准备一份5分钟的发言稿。
二、课堂教学。
1.检查预习情况。
用二十分钟时间展示预习成果(本着择要,不重复的原则),利用多媒体播放昆曲《游园》选段,引入课文。
“袅情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这是杜丽娘第一次踏进自家后花园时,看到眼前的“好天气”而叹出的一句词,唱腔婉转动人、曼妙悠然,“烂漫春光下,步步美人归,”让我们跟随这位美人的步伐踏进如诗如梦的《牡丹亭》。
2.根据学生预习情况,教师补充介绍汤显祖及《牡丹亭》,明清传奇的相关知识。
(可与学生预习成果相结合)关于作者:汤显祖,明代戏剧家。
与莎士比亚同时代。
他的剧作"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其中《牡丹亭》影响最大。
关于作品:《牡丹亭》,原名《牡丹亭还魂记》,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共五十五出。
这个故事既曲折离奇又充满了浪漫色彩:南安郡太守之女杜丽娘,长年禁锢在闺楼。
一天,与丫环春香游览花园,为妩媚春色所陶醉。
归来伏案小睡的梦境中,遇少年柳梦梅。
从此相思缠绵,伤情而逝。
三年后,柳梦梅临安赴考,途经南安,得见丽娘画像,见画生情,丽娘灵魂显现。
次日,梦梅掘墓,丽娘还魂。
有情人终成伴侣。
《游园》在整部作品中的地位。
《牡丹亭》全剧共五十五出(场),《游园》是第十出《惊梦》中的前半部分,由六支曲子组成,主要是刻画杜丽娘的内心世界。
古典文学作品《牡丹亭·惊梦》原文注释精注赏析【绕池游】(旦上)梦回莺啭〔2〕,乱煞年光遍〔3〕。
人立小庭深院。
(贴)炷尽沉烟〔4〕,抛残绣线〔5〕,恁今春关情似去年〔6〕?【乌夜啼】(旦)晓来望断梅关〔7〕,宿妆残。
(贴)你侧着宜春髻子〔8〕,恰凭栏。
(旦)剪不断,理还乱〔9〕,闷无端〔10〕。
(贴)已吩咐催花莺燕借春看。
(旦)春香,可曾叫人扫除花径?(贴)吩咐了。
(旦)取镜台衣服来。
(贴取镜台衣服上)“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11〕”镜台衣服在此。
【步步娇】(旦)袅晴丝〔12〕,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停半晌、整花钿〔13〕。
没揣菱花〔14〕,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15〕。
(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16〕! (贴)今日穿插的好。
【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17〕,艳晶晶花簪八宝填〔18〕,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19〕。
恰三春好处无人见〔20〕。
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贴)早茶时了,请行。
(行介)你看:“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
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21〕。
”(旦)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22〕,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23〕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
(合)朝飞暮卷〔24〕,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25〕!(贴)是花都放了〔26〕,那牡丹还早。
【好姐姐】(旦)遍青山啼红了杜鹃〔27〕,荼䕷外烟丝醉软〔28〕。
春香呵,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贴)成对儿莺燕呵。
(合)闲凝眄〔29〕,生生燕语明如翦〔30〕,呖呖莺歌溜的圆〔31〕。
(旦)去罢。
(贴)这园子委是观之不足也〔32〕。
(旦)提他怎的! (行介)【隔尾】观之不足由他缱〔33〕,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34〕。
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36〕。
(作到介)(贴)开我西阁门,展我东阁床。
高中必修四《牡丹亭》精品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必修四《牡丹亭》章节。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经典之作,以昆曲形式演出,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
本节课主要详细讲解《牡丹亭》的第一折“游园惊梦”,内容包括:剧情梗概、生僻字词、句式结构、人物关系及形象、主旨思想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牡丹亭》第一折“游园惊梦”的剧情,把握故事情节发展。
2. 掌握本折中的重要生僻字词、句式结构,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分析本折中的人物形象和关系,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本折中的生僻字词、句式结构,以及对人物形象和关系的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剧情发展,掌握重要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昆曲《牡丹亭》选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牡丹亭》第一折“游园惊梦”的剧情,分析生僻字词、句式结构,解释人物关系及形象。
3. 例题讲解:针对本折的重点和难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相关练习,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本折中的人物形象和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牡丹亭》第一折“游园惊梦”剧情梗概。
2. 黑板右侧:本折重要生僻字词、句式结构。
3. 黑板中央:人物关系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牡丹亭》第一折“游园惊梦”,概括故事情节。
(2)分析本折中的人物形象和关系,谈谈你的理解。
2. 答案:(1)故事情节:杜丽娘游园惊梦,与柳梦梅相识相爱,因梦而病,病中思念梦梅。
(2)人物形象和关系:杜丽娘:聪明美丽,对爱情充满向往;柳梦梅:英俊潇洒,对杜丽娘一见钟情。
梅兰芳讲解《牡丹亭·游园惊梦》作者:梅兰芳游园惊梦,汤显祖《牡丹亭》一折,原作统称《惊梦》,其中“观之不足由他缱……”那支曲牌,也不叫[尾声],而叫[隔尾],戏至此未完。
在乾隆年间《缀白裘》里已分为游园和惊梦两折,[隔尾]也改成[尾声]了。
我来解释一下。
游园先谈《游园》。
[绕地游],杜丽娘上唱:“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
人立小庭深院。
”这三句是剧作者介绍杜丽娘在一个春天的早晨起床后,站在幽静的庭院里,听到黄莺的叫声。
一上场就写出她独居深闺,闷闷无聊的心情。
杜在小锣里出场,九龙口站住,开始唱“梦回莺啭”,再慢慢地边唱边走,唱完“院”字,转身向里走去,接着春香就上场了。
她刚出场,披着斗篷,不能多做戏,所以身段不多,只是唱到“莺啭”向高处一指,“深院”平着一指,唱完坐下。
春香上唱:“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春香用轻快的步子上场,边唱边走,“尽”字已到台口,“沉烟”穿手、蹲身,“抛残绣线”做理线式,“恁今春关情似去年”进门,转身蹲下,向外一指。
杜、春二人同样都是旦角,而春香唱的尺寸,应该比杜丽娘快些,动作也要活泼些,否则就分不出她们之间的年龄和身份了。
因此,昆曲里把她们分别叫“五旦”“六旦”。
春念:“小姐。
”念毕站在小边。
杜念:“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
”“梅关”是指大庾岭,广东、江西交界的地方,宋朝在此设有梅关。
这是说杜丽娘清晨起来,带着隔夜的残妆遥望梅关。
春念:“你侧著宜春髻子,恰凭栏。
”这是从春香的口中在刻划小姐的应时春妆。
杜念:“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
”这是说杜丽娘不知道从哪里来的烦闷,割也割不断,越理越乱。
春念:“已分付催花莺燕借春看。
”这是说杜丽娘已经告诉催促开花的黄莺和燕子要爱惜春光,留给她们多看几看。
以上几句念白都押了韵,这是剧作者借了剧中人之口,在向观众介绍一些剧中的主要情节。
柳梦梅家住岭南,他从广东到江西来,必经过大庾岭,“望断梅关”,暗指杜丽娘日后朝思暮想的意中人就是柳梦梅,事实上杜丽娘当时并没有真的在望梅关,春香也不可能对莺燕下命令。
牡丹亭·惊梦
【教学目的】
1、了解汤显祖及其《牡丹亭》,理解杜丽娘形象的特质。
2、认识《惊梦》一出所蕴涵的文化价值及其在全剧中的地位,品味人类共同的永恒情感内容,特别是对爱与死的体验、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弱者的同情等;
3、了解曲词特点,品味戏曲语言,提高学生鉴赏戏曲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喜爱之情。
【重点难点】杜丽娘形象;《惊梦》的文化价值;戏曲语言。
【教学时数】2课时。
【导入语】
《红楼梦》第23回《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里写道:“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
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林黛玉听的曲文,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牡丹亭》第十出《惊梦》中的内容。
曹雪芹就用此曲来烘托刻画林黛玉的心理。
这支感叹韶华虚度、青春愁闷的曲子得到了许多少女的喜爱和认同。
你们是否也会有同感、共鸣呢?好,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汤显祖及《牡丹亭》
一、汤显祖与《牡丹亭》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是明代首屈一指的伟大戏剧家。
出生在读书世家,5岁就能属对联句,10岁学古文词,对《文选》颇为喜爱。
21岁中举人。
之后的科考便屡次失败。
爱读“非圣”之书,广交“义气”之士。
两次落第;弹劾权臣(申时行)被贬;回到老家临川玉茗堂寓所。
英国伟大戏剧家莎士比亚比他晚生14年,但与他死于同一年,他们是同时出现在世界西方和东方的两位戏剧大师。
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在《中国近世戏曲史》中,将他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汤显祖的戏曲代表作为“临川四梦”,包括《牡丹亭》(也叫《还魂记》)、《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因为这四部剧作都以“梦”来构思情节,汤显祖又是江西临川人,故称“临川四梦”。
又叫“玉茗堂四梦”。
玉茗是指白色的山茶花,而汤显祖酷爱白山茶。
他家的庭院中有一株白色的山茶亭亭玉立,所以他的书房就叫“玉茗堂”。
另外,还有专著《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是论述戏剧表演的文献,对导演学起了拓荒开路的作用)。
诗集《玉茗堂全集》4卷、《红泉逸草》1卷、《问棘邮草》2卷。
《牡丹亭》共55出,是他创作最长的戏剧。
戏曲来源是话本《杜丽娘暮色还魂》。
汤显祖自己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那么,《牡丹亭》究竟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二、主要人物与情节
南安太守杜宝请到腐儒陈最良来教女儿杜丽娘(闺塾)。
在贴身丫鬟春香的鼓动下,杜丽
娘到后花园游玩(游园),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梦柳)。
梦醒后她为相思所苦,描画自己的容颜后伤情而死(写真)。
三年后,柳梦梅去临安应试,经过杜丽娘的墓地,拾得她的自画像(拾画叫画),和杜丽娘的鬼魂相会,并掘墓开棺,使杜丽娘起死回生,二人结为夫妇,夜走京城(婚走)。
但杜宝不承认他们的结合,直至柳梦梅中了状元,由皇帝作主,事情才获得圆满解决(团圆)。
三、杜丽娘人物形象的分析
《牡丹亭》不仅仅写了外在事件的矛盾扭结,更写活了人物形象,描摹出主要人物不断发展着的性格,并使得隐性而内在的戏剧冲突渐次升级。
她的性格形成分三个阶段:
第一度:娴静温顺的千金小姐——勇于决裂、敢于献身的深情女郎;(为情而死)
身为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杜丽娘才貌端妍,聪慧过人。
《四书》能逐一记诵,摹卫夫人书法可以乱真。
作为掌上明珠般的独生女,她对父母无比孝顺。
作为女学生,她对老师十分尊敬,一见面就提出要为师母绣双寿鞋。
她的女红精巧过人,便在衣裙之上绣上了成双结对的美丽的花鸟。
她对陈先生的“依注解书”的授课方法深感不足,认为《关雎》不一定是歌咏后妃之德,而是对自由相亲的鸟儿,浪漫结对的君子与淑女的礼赞。
因此一旦她面对菱花镜发现了自己无比娇艳的“三春好处”,一旦她步入了充满着生机、流淌着春意的后花园中,他的惆怅无奈、他的委屈与痛苦便如江潮般在心头激荡。
诗词乐府的深厚修养,春情秋恨的花季苦恼,对古来才子佳人先偷期密约、后成就佳偶的故事的回味,都使得杜丽娘喟然长叹。
(“年已及比,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
钢印如过隙耳,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无可排遣的春情幽怨愈积愈多,决堤冲防,势所必然。
她终于在昏然梦幻中,经由花神的引点,得到了书生柳梦梅的及时抚爱。
那种怜玉惜香的爱惜与温存,都成为杜丽娘高于一切的情感财富。
她那番“这般花花草草有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的感喟,正是对所谓恋爱自由、死而不怨的强烈呼唤。
由唯唯诺诺的千金小姐,发展到勇于决裂、敢于献身的深情女郎,这就是杜丽娘性格的一度发展。
第二度:身为鬼魂对柳梦梅一往情深、以身相慰,历经险阻为情而复生;
一度的发展是如此的迅捷,升华的如此强烈,梦醒之后与现实的距离和反差又是如此之巨大,以致杜丽娘不得不付出燃尽生命全部能量的代价,病死于寻梦密爱的徒然渴望之中。
但杜丽娘的可贵之处不在于能为情而死,还表现在死后面对阎罗王据理力争,表现在身为鬼魂而对情人柳梦梅的一往情深,以身相慰,最终历尽艰阻为情而复生,与柳梦梅在十分简陋的仪式下称意成婚。
这是杜丽娘性格的第二度发展与升华,所谓“一灵咬住”,绝不放松,“生生死死为情多”。
第三度:对胜利成果的保护与捍卫。
第三度的性格发展表现在对历经劫难、中的团圆之胜利成果的保护与捍卫。
面对亲爹再三弹压他那状元夫君的淫威,回应父亲在金銮殿上指着嫡亲女儿“愿吾皇向金阶一打,立见妖魔”的狠心,杜丽娘在朝堂之上时而情深一叙,时而慷慨陈词,把一部为情而死生的追求史演述的那般动人,就连皇上也为之感动,甚至亲自主婚,“敕赐团圆”。
这正是社会对生死之恋与浪漫婚姻的承认与礼赞。
在戏剧中,矛盾冲突就是:情与理的抗衡。
“情”的化身——杜丽娘、春香、柳梦梅
“理”的维护者——杜宝、陈最良
《牡丹亭》是一部兼悲剧、喜剧、趣剧和闹剧因素于一体的复合戏,各种审美意趣调配成内在统一的有机体。
而《惊梦》是汤显祖《牡丹亭》中最为精彩的一出。
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儿,正值青春年少,父母视她为掌上明珠,试图用自己的道德观念把杜丽娘塑造成为一个符合当时社会规范的大家闺秀。
杜丽娘被隔绝在深闺大院,平时是“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杜丽娘在官衙里住了几年,连后花园都没有到过,白天打个盹都成了违反家教、大逆不道的行为,遭到父母的责骂,她只能做些女红,或者看看书来打发时光。
杜宝为了把女儿调教成一个合乎封建规范的大家闺秀,请了个迂腐的老先生陈最良来教女儿读书,这个老先生是一个典型的老学究,满嘴的之乎者也,满脑子的封建教条。
在这样严格的封建家庭教育下成长的杜丽娘本来是个十分温顺的少女,然而环境的寂寞,精神生活的空虚,使这个正在成长中的青春少女苦闷万端。
她在丫鬟春香的鼓动下,准备到太守府的后花园游玩。
《惊梦》一出就是从这里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