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与地基基础工程85170
- 格式:ppt
- 大小:2.21 MB
- 文档页数:31
《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试验实训大纲《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试验实训大纲课程代码020__5A制订人侯新宇制订日期20__-7-2修订人修订日期审定人(组)审定日期《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试验实训大纲学分:1学时(周数):18适用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一、课程定位1.课程性质《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方向必修课程,着重讲授地基基础理论知识在实践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地基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本课程涉及土力学基本理论和常见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技术相关内容,主要包括:工程地质及勘察报告;土方工程施工;基坑施工;浅基础构造与施工;桩基础工程施工;基础施工常见问题处理等。
是一门针对建筑工程施工员、质检员等岗位需求设置的重要课程。
2.课程作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由院平台课/系技术平台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素质教育拓展课/专业核心课程等构成。
其中,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包括主体工程施工、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装饰工程施工等课程。
本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核心课程的作用,是与建筑工程施工员、质检员以及监理员等质量相关岗位相对应的课程,与课程具有直接教学关系的先修课程是:建筑材料、建筑构造、钢筋混凝土及砌体结构等各种课程,以及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
先修课程是本课程实施的基础和前提,本课程则为学生走到工作岗位中,针对具体的地基基础工程问题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本课程为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专业技能实施和提高做好了知识和能力的准备。
3.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具备土力学基本概念基础上,掌握建筑工程多种地基基础施工的工艺流程和方法,包括土方工程施工、基坑工程施工、浅基础构造施工、桩基础构造施工,以及地基处理的常用方法和原理等。
课程以培养学生掌握常见地基基础工程施工工艺流程和方法的能力,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特别强调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建筑地基基础工程主要施工工艺方法掌握的牢固程度,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其工作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地基基础》2024-2025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代码:2527)盗传必究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题后括号内,每题2分,共36分)1.通过特殊的施工方法将建筑物荷载传递到较深土层的结构是( )A.天然地基B.人工地基C.深基础D.浅基础2.河流的流水作用搬运到河谷坡降平缓的地带沉积起来的土是( )A. 残积土B.坡积土C.冲积土D.风积土3.工程用土中,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是( )A.碎石土B.砂土C.粉土D.黏性土4.土的渗透变形主要有管涌、流砂、接触流土和接触冲刷,但就单一土层来说渗透变形主要是( ) A.管涌、流砂B.管涌、接触流土C.接触流土、接触冲刷D.接触冲刷、流砂5.土的重度为20kN/m3,地面以下Im处的自重应力为( )A.200kPaB.20kPaC.2kPaD.lokPa6.答案:B7.答案:A8.前期固结压力大于现覆土重的固结土是( )A.超固结土B.正常固结土C.欠固结土D.以上都不是9.作用在挡土结构上的土压力,按结构的位移情况和墙后土体所处的应力状态,分为( )。
A.静止土压力、主动土压力、被动土压力B.静止土压力、主动土压力、移动土压力C.静止土压力、被动土压力、转动土压力D.静止土压力、移动土压力、转动土压力10.朗肯土压力理论的适用条件是( )A.墙后填土为无粘性土B.墙后无地下水C.墙后填土为粘性土D.墙背竖直、光滑、墙后土体为半无限体11.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将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等级和地基等级均分为( )A. 2级B.3级C.4级D.5级12.勘察工作布置时,对于选用比例尺大小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A.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勘察>详细勘察B.初步勘察>可行性研究勘察>详细勘察C.详细勘察>初步勘察>可行性研究勘察D.可行性研究勘察>详细勘察>初步勘察13.防止地基不均匀沉降危害的措施主要有建筑措施、结构措施、施工措施三种,以下各种措施中属于施工措施的是( )A. 控制长高比B.设置圈梁C.合理安排施工顺序D.合理布置墙体14.以下各种基础不是无筋扩展基础的是( )A. 砖基础B.钢筋混凝土基础C.毛石基础D.三合土和灰土基础15.关于桩基中性点说法有误的是( )A.中性点处,桩上的摩阻力为零B.中性点截面处桩身轴力最小C.在中性点以下,是正摩擦区D.中性点以上,是负摩擦区16.软土具有流动性,其中包括蠕变特性、流动特性、应力松弛特性和长期强度特性,其中蠕变特性是指( )A.在荷载不变的情况下变形随时间发展的特性B.土的变形速率随应力变化的特性C.在恒定的变形条件下应力随时间减小的特性D.指土体在长期荷载作用下土的强度随时间变化的特性17.基坑工程中,钢筋混凝土板桩相对于钢板桩的优点是( )A.造价低B.施工方便C.工期短D.接头防水性能较好18.建筑物沉降观测的最重要仪器是( )A.经纬仪B.水准仪C.罗盘仪D.读数显微镜二、判断题(正确的划“√”错误的划“×”,每题2分.共20分)19. 抗变形能力要求是指该地层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以及相应的安全储备。
专业名称:道路与桥梁工程年级班级:12-01班学生姓名:陈旭威指导教师:闫芙蓉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二○一五年七月十日目 录一.埋置式桥台刚性扩大基础设计 ....................................................................................... - 1 -1.1 设计资料 .................................................................................................................... - 1 - 1.2 桥台及基础构造和拟定的尺寸 ................................................................................ - 1 - 1.3 荷载计算 .................................................................................................................... - 2 -1.3.1 上部构造恒载反力及桥台台身、基础上土重计算 ..................................... - 2 - 1.3.2 土压力计算 ..................................................................................................... - 3 - 1.3.3 支座活载反力计算 ......................................................................................... - 6 - 1.3.4 支座摩阻力计算 ............................................................................................. - 7 - 1.4 工况分析 .................................................................................................................... - 8 -1.4.1 上有汽车及人群荷载,后台无荷载 ............................................................. - 8 - 1.4.2 桥上有汽车及人群荷载,后台有汽车荷载 ................................................. - 8 - 1.4.3 桥上午活载,后台无活载 ............................................................................. - 8 - 1.4.4 桥上无活载,后台有汽车荷载 ..................................................................... - 8 - 1.4.5无上部构造时 .................................................................................................. - 8 - 1.5 地基承载力验算 ........................................................................................................ - 8 -1.5.1台前、台后填土对基地产生的附加应力计算 .............................................. - 8 - 1.5.2 基地压应力计算 ............................................................................................. - 9 -二. “m”法弹性多排桩基础设计 ........................................................................................ - 14 -2.1 设计资料 .................................................................................................................. - 14 -2.1.1 地质及水文资料 ......................................................................................... - 15 - 2.1.2 荷载 ............................................................................................................... - 15 - 2.2 计算 .......................................................................................................................... - 16 -2.2.1 桩的计算宽度1b ........................................................................................... - 16 - 2.2.2 桩的变形系数α .......................................................................................... - 16 -2.2.3 桩顶刚度系数MM MH HH PP ρρρρ、、、........................................................... - 17 - 2.2.4 计算承台地面原点O 处位移000β、、c a (单孔活载、恒载、制动力等)- 17 -2.3单根基桩的验算 ....................................................................................................... - 19 -2.3.1桩身配筋计算及桩身材料截面强度验算 .................................................... - 19 - 2.4 群桩基础承载力验算 .............................................................................................. - 23 -2.4.1桩底持力层承载力验算 ................................................................................ - 23 -2.4.2群桩基础沉降验算........................................................................................ - 25 -2.5承台设计................................................................................................................... - 27 -2.5.1桩顶处的局部受压验算................................................................................ - 27 -2.5.2承台的冲切承载力验算................................................................................ - 28 -2.5.3承台抗弯及抗剪强度验算............................................................................ - 28 -三.参考文献……………………………………..……………………………….… ..……- 1 -一.埋置式桥台刚性扩大基础设计1.1 设计资料某桥上部构造采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T 形梁。
目录总说明 (1)工程量计算规则总则 (2)建筑面积计算规则 (3)A.1 土(石)方工程说明 (5)工程量计算规则 (7)A.2 桩与地基基础工程说明 (14)工程量计算规则 (17)A.3 砌筑工程说明 (18)工程量计算规则 (19)A.4 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工程说明 (22)工程量计算规则 (24)A.5 厂库房大门、特种门、木结构工程说明 (29)工程量计算规则 (30)A.6 金属结构工程说明 (31)工程量计算规则 (33)A.7 屋面及防水工程说明 (34)工程量计算规则 (34)A.8 防腐、隔热、保温工程说明 (37)工程量计算规则 (38)A.9 脚手架工程说明 (39)工程量计算规则 (39)A.10 垂直运输工程说明 (42)工程量计算规则 (42)A.11 模板工程说明 (42)工程量计算规则 (43)A.12 混凝土运输及泵送工程说明 (47)工程量计算规则 (48)A.13 建筑物超高增加费说明 (48)工程量计算规则 (48)A.13 材料二次运输说明 (49)工程量计算规则 (49)总说明1 《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工程量清单计价依据建筑工程消耗量分册》(以下简称本分册)是完成规定计量单位建筑分部分项工程所需的人工、材料、机械台班的消耗量依据。
2 本分册参考基价为全区统一参考基价,各地市不再编制参考基价表。
本分册实际使用时应以市场人工单价、市场材料价格进行计算。
3 本分册适用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辖区范围内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
4 本分册是编制工程施工图预算(标底)的依据,可作为编制企业定额的基础、也可作为工程投标报价的参考。
5 本分册的编制是依据:5.1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3)5.2 《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础定额》(GJD-101-95)5.3 《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础定额编制说明》(土建工程)5.5 现行国家有关产品标准、设计规范、施工及验收规范、技术操作规程、质量评定标准和安全操作规程。
地基工程与基础工程一、灌浆工程(一)灌浆材料、设备和制浆1、灌浆的材料和浆液(1)灌浆工程所采用的水泥品种,应根据灌浆目的和环境水的侵蚀作用等由设计确定。
一般情况下,可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当有抗侵蚀或其他要求时应使用特种水泥。
使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或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灌浆时应得到设计许可,浆液水灰比不宜稀于1。
(2)灌浆用水泥的品质必须符合GB175-2007或所采用的其他水泥的标准以及本条文的规定。
回填灌浆、固结灌浆和帷幕灌浆所用水泥的强度等级可为32.5或以上,坝体接缝灌浆、各类接触灌浆所用水泥的强度等级可为42.5或以上。
帷幕灌浆、坝体接缝灌浆和各类接触灌浆所用水泥的细度宜为通过80μm方孔筛的筛余量不大于5%。
(3)灌浆水泥应妥善保存,严格防潮并缩短存放时间。
不得使用受潮结块的水泥。
(4)灌浆用水应符合拌制水工混凝土用水的要求。
(5)基岩帷幕灌浆、基岩固结灌浆、隧洞灌浆、混凝土坝体接缝灌浆和岸坡接触灌浆宜使用普通水泥浆液。
(6)覆盖层灌浆材料应根据覆盖层的地层组成,透水性、地下水流速、灌浆材料来源和灌浆目的等要求,通过室内材料试验和现场灌浆试验确定。
(7)根据灌浆需要,灌浆浆液或浆液组成部分的材料应满足下列要求:1)灌浆用黏性土的塑性指数不宜大于14,黏粒(粒径小于0.005mm)含量不宜少于25%,含沙量不宜大于5%,有机物含量不宜大于3%。
黏土宜采用浆液的形式加入,并筛除大颗粒和杂物。
2)灌浆用膨润土,其品质指标应符合GB/T5005-2010的规定。
3)灌浆用粉煤灰,根据工程需要可使用Ⅰ级或Ⅱ级粉煤灰,其品质指标应符合DL/T5055-2007的规定。
4)灌浆采用的砂应为质地坚硬的天然砂或人工砂,粒径不宜大于1.5mm。
5)根据灌浆需要,在浆液中加入的其他掺和料,应通过室内试验或现场试验确定。
(8)根据灌浆需要,可在水泥浆液中加入下列外加剂:1)速凝剂,水玻璃、氯化钙、硫酸钠等,或使用硫铝酸盐水泥。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课程标准一、课程说明注:1.课程类型(单一选项):A类(纯理论课)/B类(理论+实践)/C类(纯实践课)2.课程性质(单一选项):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3.课程类别(单一选项):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4.合作者:须是行业企业人员,如果没有,则填无二、课程定位《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必修的专业技术核心课程。
该课程以地基基础施工过程为行动领域,贯彻建设行业标准,依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思路,主要培养学生熟练阅读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组织土石方工程施工、基础工程施工、基坑工程、地基处理等岗位技能,以及初步培养作业现场基本的管理与控制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职业和素质能力基础。
通过基于施工过程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协作意识和自信心。
三、设计思路本课程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从“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动手能力的培养,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
本课程根据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的工作项目为线索来设计典型案例,使其内容涉及到工程地质勘察、土石方工程施工、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设计与施工、桩基础设计与施工、基坑工程和软弱地基处理等几个学习项目。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训,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四、课程培养目标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利用工程地质勘察资料进行一般浅基础设计;能够组织土方开挖与回填压实;能够编写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施工方案、桩基础施工方案,并具有指导施工的能力;能编制软弱地基处理方案;培养学生利用相关原理、概念、规范、标准等知识,结合有关力学与结构方面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中常见的地基基础问题的能力,以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独立思考、吃苦耐劳、勤奋工作的意识以及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为今后从事施工生产一线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2章地基处理与桩基础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在夯实地基法中,A适用于处理高于地下水位0.8m以上稍湿的黏性土、砂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和分层填土地基的加固处理A、强夯法B、重锤夯实法C、挤密桩法D、砂石桩法2.4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黏性土、粉土、湿陷性黄土及填土地基等的深层加固A、强夯法B、重锤夯实法C、挤密桩法D、砂石桩法3.仝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天然含水率为12%〜25%、厚度为5〜15m的素填土、杂填土、湿陷性黄土以及含水率较大的软弱地基等A、强夯法B、重锤夯实法C、灰土挤密桩法D、砂石桩4.A适用于挤密松散的砂土、素填土和杂填土地基A、水泥粉煤灰碎石桩B、砂石桩C、振冲桩D、灰土挤密桩5.静力压桩的施工程序中,“静压沉管”紧前工序为_A。
A、压桩机就位B、吊桩插桩C、桩身对中调直D、测量定位6.正式打桩时宜采用A的方式,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A、“重锤低击”B、“轻锤高击”C、“轻锤低击”D、“重锤高击”7.深层搅拌法适于加固承载力不大于4的饱和黏性土、软黏土以及沼泽地带的泥炭土等地基A、0.15MPaB、0.12MPaC、0.2MPaD、0.3MPa8.在地基处理中,A适于处理深厚软土和冲填土地基,不适用于泥炭等有机沉淀地基。
A、预压法一井堆载预压法B、深层搅拌法C、振冲法D、深层密实法9.换土垫层法中,D只适用于地下水位较低,基槽经常处于较干燥状态下的一般粘性土地基的加固A、砂垫层B、砂石垫层C、灰土垫层D、卵石垫层10.打桩的入土深度控制,对于承受轴向荷载的摩檫桩,应。
A、以贯入度为主,以标高作为参考B、仅控制贯入度不控制标高C、以标高为主,以贯入度作为参考D、仅控制标高不控制贯入度11.需要分段开挖及浇筑砼护壁(0.5〜1.0m为一段),且施工设备简单,对现场周围原有建筑的影响小,施工质量可靠的灌注桩指的是(B)。
A.钻孔灌注桩B.人工挖孔灌注桩C.沉管灌注桩D.爆破灌注桩12.预制桩的强度应达到设计强度标准值的D时方可运输。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代码E.工程与材料科学部E01金属材料E0101 金属结构材料E010101 新型金属结构材料E010102 钢铁和有色合金结构材料E0102? 金属基复合材料E010201 纤维、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E010202 新型金属基复合材料E0103? 金属非晶态、准晶和纳米晶材料E010301 非晶态金属材料E010302 纳米晶金属材料E010303 新型亚稳金属材料E0104? 极端条件下使用的金属材料E0105 金属功能材料E010501 金属磁性材料E010502? 金属智能材料E010503? 新型金属功能材料E0106金属材料的合金相、相变及合金设计E010601 金属材料的合金相图E010602 金属材料的合金相变E010603 金属材料的合金设计E0107 金属材料的微观结构E010701 金属的晶体结构与缺陷及其表征方法E010702 金属材料的界面问题E0108 金属材料的力学行为E010801? 金属材料的形变与损伤E010802? 金属材料的疲劳与断裂E010803 金属材料的强化与韧化E0109 金属材料的凝固与结晶学E010901? 金属的非平衡凝固与结晶E010902? 金属的凝固行为与结晶理论E0110 金属材料表面科学与工程E011001? 金属材料表面的组织、结构与性能E011002? 金属材料表面改性及涂层E0111 金属材料的腐蚀与防护E011101? 金属常温腐蚀与防护E011102? 金属高温腐蚀与防护E0112 金属材料的磨损与磨蚀E011201? 金属材料的摩擦磨损E011202? 金属材料的磨蚀E0113 金属材料的制备科学与跨学科应用基础E02无机非金属材料E0201人工晶体E0202玻璃材料E020201 特种玻璃材料E020202 传统玻璃材料E0203结构陶瓷E020301 先进结构陶瓷E020302 陶瓷基复合材料E0204功能陶瓷E020401 精细功能陶瓷E020402 压电与铁电陶瓷材料E020403 生物陶瓷与生物材料E020404 功能类陶瓷复合材料E0205水泥与耐火材料E020501 新型水泥材料E020502 新型耐火材料E0206碳素材料与超硬材料E020601 高性能碳素材料E020602 金刚石及其他超硬材料E020603 新型碳功能材料E0207无机非金属类光电信息与功能材料E020701 微电子与光电子材料E020702 发光及显示材料E020703 特种无机涂层与薄膜E0208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E020801 复合材料的制备E020802 强化与增韧理论E020803 界面物理与界面化学E0209半导体材料E0210无机非金属类电介质与电解质材料E0211无机非金属类高温超导与磁性材料E021101 高温超导材料E021102 磁性材料及巨磁阻材料E0212古陶瓷与传统陶瓷E0213其他无机非金属材料E021301 生态环境材料E021302 无机非金属材料设计及相图E021303 无机非金属智能材料E03有机高分子材料E0301塑料E030101 设计与制备E030102 高性能塑料与工程塑料E0302橡胶及弹性体E030201 设计与制备E030202 高性能橡胶E030203 热塑弹性体E0303纤维E030301 设计与制备E030302 高性能纤维与特种合成纤维E030303 仿生与差别化纤维E0304涂料E0305粘合剂E0306高分子助剂E0307聚合物共混与复合材料E030701 材料的设计与制备E030702 高性能基体树脂E030703 纳米复合E030704 增强与增韧E0308特殊与极端环境下的高分子材料E0309有机高分子功能材料E030901 光电磁信息功能材料E030902 分离与吸附材料E030903 感光材料E030904 自组装有机材料与图形化E030905 有机无机复合功能材料E030906 纳米效应与纳米技术E0310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E031001 组织工程材料E031002 载体与缓释材料E031003 植入材料E0311智能材料E0312仿生材料E0313高分子材料与环境E031301 天然高分子材料E031302 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E031303 高分子材料的循环利用与资源化E031304 高分子材料的稳定与老化E0314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E031401 结构与性能关系E031402 高分子材料的表征与评价E031403 高分子材料的表面与界面E0315高分子材料的加工与成型E031501 加工与成型中的化学与物理问题E031502 加工与成型新原理、新方法E04冶金与矿业E0401金属与非金属地下开采E0402 煤炭地下开采E0403 石油天然气开采E0404 化石能源储存与输送E0405 露天开采与边坡工程E0406 海洋、空间及其他矿物资源开采与利用E0407? 钻井工程与地热开采E0408地下空间工程E0409 矿山岩体力学与岩层控制E0410安全科学与工程E041001 通风与防尘E041002 突水与防灭火E041003 岩爆与瓦斯灾害E041004 安全检测与监控E0411 矿物工程与物质分离科学E041101 工艺矿物学与粉碎工程学E041102? 矿物加工工程E041103? 物理方法分离E041104? 化学方法分离E041105? 矿物材料与应用E0412? 冶金物理化学与冶金原理E041201 火法冶金E041202 湿法冶金E041203 电(化学)冶金与电池电化学E041204 冶金熔体(溶液)E041205 冶金物理化学研究方法与测试技术E0413 冶金化工与冶金反应工程学E0414 钢铁冶金E0415? 有色金属冶金E041501 轻金属E041502 重金属E041503 稀有金属E041504 贵金属等分离提取E0416材料冶金过程工程E041601 材料冶金物理化学E041602? 金属净化与提纯E041603 熔化、凝固过程与控制E041604? 金属成形与加工E041605 应变冶金E041606? 喷射与喷涂冶金E041607? 焊接冶金E041608 电磁冶金E0417? 粉末冶金与粉体工程E0418特殊冶金、外场冶金与冶金新理论、新方法E0419资源循环科学E0420? 矿冶生态与环境工程E042001? 矿山复垦与生态恢复E042002? 矿冶环境污染评测与控制E042003 有害辐射等污染的防治E042004 绿色冶金与增值冶金E0421矿冶装备工艺原理E0422 资源利用科学及其他E042201? 短流程新技术E042202? 冶金耐火与保温材料E042203? 交叉学科与新技术E042204? 冶金计量、测试与标准E042205? 矿冶系统工程与信息工程E042206? 冶金燃烧与节能工程E042207 冶金史及古代矿物科学E05机械工程E0501机构学与机器人E050101 机构学与机器组成原理E050102 机构运动学与动力学E050103 机器人机械学E0502 传动机械学E050201 机械传动E050202 流体传动E050203 复合传动E0503 机械动力学E050301 振动/噪声测试、分析与控制E050302 机械系统动态监测、诊断与维护E050303 机械结构与系统动力学E0504 机械结构强度学E050401 机械结构损伤、疲劳与断裂E050402 机械结构强度理论与可靠性设计E050403 机械结构安全评定E0505机械摩擦学与表面技术E050501 机械摩擦、磨损与控制E050502 机械润滑、密封与控制E050503 机械表面效应与表面技术E050504 工程摩擦学与摩擦学设计E0506 机械设计学E050601 设计理论与方法E050602 概念设计与优化设计E050603 智能设计与数字化设计E050604 机械系统集成设计E0507 机械仿生学E050701 机械仿生原理E050702 仿生机械设计与制造E050703 人-机-环境工程学E0508零件成形制造E050801 铸造工艺与装备E050802 塑性加工工艺、模具与装备E050803 焊接结构、工艺与装备E050804 近净成形与快速制造E0509 零件加工制造E050901 切削、磨削加工工艺与装备E050902 非传统加工工艺与装备E050903 超精密加工工艺与装备E050904 高能束加工工艺与装备E0510 制造系统与自动化E051001 数控技术与装备E051002 数字化制造与智能制造E051003 可重构制造系统E051004 可持续设计与制造E051005 制造系统调度、规划与管理E0511 机械测试理论与技术E051101 机械计量标准、理论与方法E051102 机械测试理论、方法与技术E051103 机械传感器技术与测试仪器E051104 机械制造过程监测与控制E0512 微/纳机械系统E051201 微/纳机械驱动器与执行器件E051202 微/纳机械传感与控制E051203 微/纳制造过程检测与控制E051204 微/纳机械系统组成原理与集成E06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E0601???? 工程热力学E060101 热力学基础E060102 热力过程与热力循环E060103 能源利用系统与评价E060104??? 节能与储能中的工程热物理问题E060105?? 制冷E060106???? 热力系统动态特性、诊断与控制E0602???? 内流流体力学E060201 黏性流动与湍流E060202?? 动力装置内部流动E060203?? 流体机械内部流动E060204?? 流体噪声与流固耦合E0603???? 传热传质学E060301?? 热传导E060302? 辐射换热E060303 对流传热传质E060304 相变传递过程E060305 微观传递过程E0604???? 燃烧学E060401? 层流火焰和燃烧反应动力学E060402? 湍流火焰E060403? 煤与其他固体燃料的燃烧E060404? 气体、液体燃料燃烧E060405? 动力装置中的燃烧E060406? 特殊环境与条件下燃烧E060407? 燃烧污染物生成和防治E060408? 火灾E0605? 多相流热物理学E060501? 离散相动力学E060502? 多相流流动E060503? 多相流传热传质E060504? 气固两相流E0606?? 热物性与热物理测试技术E060601 流体热物性E060602? 固体材料热物性E060603? 单相与多相流动测试技术E060604? 传热传质测试技术E060605 燃烧测试技术E0607? 可再生与替代能源利用中的工程热物理问题E060701? 太阳能利用中的工程热物理问题E060702? 生物质能利用中的工程热物理问题E060703? 风能利用中的工程热物理问题E060704 水能、海洋能、潮汐能利用中的工程热物理问题E060705? 地热能利用中的工程热物理问题E060706? 氢能利用中的工程热物理问题E0608?? 工程热物理相关交叉领域E07电气科学与工程E0701? 电磁场与电路E070101? 电磁场分析与综合E070102? 电网络理论E070103? 静电理论与技术E070104 电磁测量与传感E0702? 电工材料特性及其应用E070201? 工程电介质特性与测量E070202? 绝缘与功能电介质材料的应用基础E0703? 电机与电器E070301? 电弧与电接触E070302 电器E070303? 电机及其系统E0704? 电力系统E070401? 电力系统分析E070402? 电力系统控制E070403? 电力系统保护E0705? 高电压与绝缘E070501? 高电压与大电流E070502? 电气设备绝缘E070503? 过电压及其防护E0706? 电力电子学E070601? 电力电子器件及其应用E070602? 电力电子系统及其控制E0707? 脉冲功率技术E0708? 气体放电与放电等离子体技术E0709? 电磁环境与电磁兼容E0710? 超导电工学E0711? 生物电磁技术E0712? 电能储存与节电技术E08建筑环境与结构工程E0801建筑学E080101 建筑设计与理论E080102 建筑历史与理论E0802城乡规划E080201 城乡规划设计与理论E080202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E0803建筑物理E080301 建筑热环境E080302 建筑光环境E080303 建筑声环境E0804环境工程E080401 给水处理E080402 污水处理与资源化E080403 城镇给排水系统E080404 城镇固体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E080405 空气污染治理E080406 城市受污染水环境的工程修复E0805? 结构工程E080501 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E080502 钢结构与空间结构E080503 组合结构与混合结构E080504 新型结构与新材料结构E080505 桥梁工程E080506 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E080507 结构分析、计算与设计理论E080508 结构实验方法与技术E080509 结构健康监测E080510 既有结构性能评价与修复E080511 混凝土结构材料E080512 土木工程施工与管理E0806? 岩土与基础工程E080601 地基与基础工程E080602 岩土工程减灾E080603 环境岩土工程E0807 交通工程E080701 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E080702 交通环境工程E080703 道路工程E080704 铁道工程E0808?防灾工程E080801 地震工程E080802 风工程E080803 结构振动控制E080804 工程防火E080805 城市与生命线工程防灾E09?水利科学与海洋工程E0901? 水文、水资源E090101? 洪涝和干旱与减灾E090102? 水文过程和模型及预报E090103? 流域水循环与流域综合管理E090104? 水资源分析与管理E0902?? E090105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农业水利?E090201? 农业水循环与利用E090202? 灌溉与排水E090203? 灌排与农业生态环境E0903? 水环境与生态水利E090301? 水环境污染与修复E090302? 农业非点源污染与劣质水利用E090303 水利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E0904 河流海岸动力学与泥沙研究?E090401 泥沙动力学E090402 流域泥沙运动过程E090403? 河流泥沙及演变E090404 河口泥沙与演变E090405 工程泥沙E0905水力学与水信息学E090501? 工程水力学E090502? 地下与渗流水力学E090503? 地表与河道水力学E090504? 水信息学与数字流域E0906 水力机械及其系统E090601 水力机械的流动理论E090602? 空蚀和磨损及多相流E090603? 电站和泵站系统E090604? 监测和诊断及控制E0907? 岩土力学与岩土工程E090701 岩土体本构关系与数值模拟E090702 岩土体试验、现场观测与分析E090703? 软基与岩土体加固和处理E090704 岩土体渗流及环境效应E090705 岩土体应力变形及灾害E0908水工结构和材料及施工E090801? 水工结构动静力性能分析与控制E090802? ? 水工结构实验、观测与分析E090803?水工和海工材料E090804水工施工及管理E0909? 海岸工程E090901? 海岸工程的基础理论E090902? 河口和海岸污染与治理E090903? 港口航道及海岸建筑物E090904 海岸防灾与河口治理E0910? 海洋工程E091001 海洋工程的基础理论E091002? 船舶和水下航行器E091003 海洋建筑物与水下工程E091004? 海上作业与海事保障E091005?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
天龙房地产有限公司地基与基础工程标准大全1 总则1.1为了加强施工技术管理,规范建筑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工艺,在符合设计要求、满足使用功能和国家相关标准(规范、规程等)的条件下,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保证工程质量、环境保护和安全施工,制定本标准。
1.2本标准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及质量验收。
1.3本标准依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2-200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01等的要求进行编制,并与其配套使用。
1.4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中采用的工程技术文件、承包合同文件对施工质量的要求不得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2-2002和本标准的规定。
1.5建筑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应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进行,所用的材料应按照设计要求选用,并应符合现行材料标准的规定。
施工工艺应按本标准执行。
凡本标准无规定的新材料、新工艺应根据产品说明书或工艺说明书的有关技术要求(必要时通过试验),制定操作工艺标准,并经法人层次总工程师审批后方可使用。
1.6建筑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除应执行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执行国家、行业、地方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当有关标准规范换版时应按新版标准、规范执行。
2 基本规定2.1承担地基基础工程施工的单位(含专业分包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资质,并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检验制度。
2.2从事地基基础工程检测及见证试验的单位,必须具备省级以上(含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资质证书和计量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计量认证合格证书。
2.3地基基础工程施工前,必须具备完备的地质勘察资料及工程附近管线、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公共设施的构造情况,必要时应作施工勘察和调查以确保工程质量及邻近建筑的安全。
施工勘察要点详见附录A。
2.4在邻近原有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施工前,必须了解邻近原有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原有结构及基础等详细情况;2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如影响邻近建筑物或构筑物的使用安全时,应会同有关单位采取有效措施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