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通信实验报告(实验1…7)
- 格式:doc
- 大小:1.41 MB
- 文档页数:26
实习报告:网络通信实习经历实习单位:某网络通信公司实习时间:20xx年x月x日至20xx年x月x日实习期间,我有幸在某网络通信公司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实习。
在这段时间里,我深刻了解了网络通信行业的运作模式,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对自身的专业发展有了更加明确的规划。
以下是我在实习期间的学习和实践成果。
一、实习单位简介某网络通信公司是我国一家知名的网络通信企业,主要业务包括光纤通信、宽带接入、移动通信、云计算等。
公司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网络通信服务,推动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
二、实习岗位及职责实习期间,我担任了网络运维工程师助理的职位。
主要负责协助网络运维工程师进行网络设备的调试、维护和优化,以及网络故障的排查和处理。
此外,我还参与了公司内部培训,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技能。
三、实习内容1. 网络设备调试:在工程师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如何配置和调试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了网络设备的性能指标和参数设置方法,为网络通信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设施。
2. 网络维护与优化:我参与了公司网络的日常维护工作,包括监控网络运行状况、分析网络性能瓶颈、优化网络拓扑结构等。
通过这些工作,我深入了解了网络通信的运行机制,提高了网络运维能力。
3. 网络故障排查:在网络故障发生时,我积极参与故障排查工作,学会了如何根据故障现象进行分析、定位问题原因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这使我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迅速应对各种网络故障,保障网络通信的稳定运行。
4. 内部培训:实习期间,我参加了公司组织的内部培训,学习了最新的网络通信技术、网络安全知识等。
通过培训,我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实习收获1. 专业知识:通过实习,我系统地学习了网络通信原理、设备调试、网络维护等方面的知识,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2. 实践经验:在实习过程中,我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掌握了网络通信设备的操作技巧,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一、实验目的1. 理解通信网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2. 掌握通信网中常见设备的功能和应用。
3. 学习通信网实验平台的操作方法。
4. 分析通信网中数据传输的过程,提高网络性能。
二、实验设备1. 通信网实验平台2. 交换机3. 路由器4. 光纤跳线5. 网络分析仪三、实验内容1. 通信网基本组成- 观察实验平台,了解其组成和功能。
- 分析通信网中各个部分的作用,如交换机、路由器、光纤等。
2. 交换机操作- 学习交换机的配置方法,如VLAN配置、端口镜像等。
- 通过实验,掌握交换机的基本操作,实现网络中的设备互联。
3. 路由器操作- 学习路由器的配置方法,如静态路由、动态路由等。
- 通过实验,掌握路由器的基本操作,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数据传输。
4. 光纤跳线操作- 学习光纤跳线的连接方法和注意事项。
- 通过实验,掌握光纤跳线的操作,实现长距离数据传输。
5. 网络分析仪使用- 学习网络分析仪的使用方法,如带宽测试、网络性能分析等。
- 通过实验,掌握网络分析仪的使用,对通信网进行性能测试。
6. 数据传输过程分析- 观察通信网中数据传输的过程,分析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路径。
- 学习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如传输速率、延迟、丢包率等。
四、实验步骤1. 搭建实验平台- 根据实验要求,连接交换机、路由器、光纤等设备,搭建通信网实验平台。
2. 配置交换机- 配置VLAN,实现网络中的设备分组。
- 配置端口镜像,观察网络中的数据传输情况。
3. 配置路由器- 配置静态路由,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数据传输。
- 配置动态路由,提高网络的可扩展性和可靠性。
4. 光纤跳线连接- 连接光纤跳线,实现长距离数据传输。
5. 网络分析仪测试- 使用网络分析仪测试通信网的带宽、延迟、丢包率等性能指标。
6. 数据传输过程分析- 观察网络中的数据传输过程,分析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路径和关键因素。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交换机配置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通过配置VLAN,成功实现了网络中的设备分组。
网络实验报告范文一、实验目的本次网络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以及数据分析,掌握网络通信的基本原理、网络协议的工作流程以及网络性能的评估方法。
二、实验原理1.网络通信的基本原理网络通信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之间传递数据和信息的过程。
常见的网络通信方式有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
有线通信主要利用以太网协议进行数据传输,而无线通信则是通过无线电波传输数据。
无论是有线通信还是无线通信,其基本原理都是将数据进行分组和编码,通过传输介质将数据发送到目的地。
2.网络协议的工作流程网络协议是指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时所遵循的规则和约定。
常用的网络协议有IP协议、TCP协议等。
网络协议的工作流程一般包括数据的封装、数据的传输和数据的解封装三个步骤。
具体而言,发送端将数据进行分组,并添加相应的头部信息形成数据包,然后通过传输层将数据包发送到目的地。
接收端通过解封装和重组的方式将接收到的数据包转化为原始数据。
3.网络性能的评估方法网络性能通常通过带宽、时延、丢包率和吞吐量等指标来进行评估。
带宽是指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数据量,是衡量网络传输能力的关键指标;时延是指信息从发送到接收所花费的时间,包括传输时延、排队时延和处理时延;丢包率是指网络中发生丢包的概率,通常用百分比表示;吞吐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网络传输的数据量。
三、实验内容1.构建网络拓扑本次实验使用GNS3软件构建网络拓扑,包括两台主机和一个路由器。
其中,主机A用作发送端,主机B用作接收端,路由器用作数据传输的中间节点。
2.进行网络通信测试在构建好网络拓扑后,可以通过ping命令进行网络通信测试。
首先,在主机A上打开命令提示符,输入ping命令并指定目标主机B的IP地址。
然后,在主机B上打开命令提示符,输入ping命令并指定主机A的IP地址。
通过分析ping命令的执行结果,可以得到网络的连通情况以及网络性能指标。
3.分析网络性能指标根据实验结果,计算网络的带宽、时延、丢包率和吞吐量等指标。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实验报告专业:信息安全学号:100410428姓名:谢宇奇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图1-1图1-2图1-3 -t 不停地向目标主机发送数据图1-4 -a 以IP地址格式来显示目标主机的网络地址图1-5 指定count=6次图1-6 -l 3 指定发送到目标主机的数据包的大小。
图1-7 Tracert命令的使用图1-8 Netstat命令图1-9 -s显示每个协议的统计。
图1-10 -e 显示以太网统计。
此选项可以与 -s 选项结合使用。
图1-11 -r显示路由表。
图1-12 -e 显示以太网统计。
此选项可以与 -s 选项结合使用。
图1-13 -n 以数字形式显示地址和端口号。
图1-14 -t 显示当前连接卸载状态。
图1-15 -o显示拥有的与每个连接关联的进程 ID。
图1-16 -p proto 显示 proto 指定的协议的连接;proto 可以是下列任何一个: TCP、UDP、TCPv6 或 UDPv6。
图1-17 all 显示现时所有网络连接的设置图1-18释放某一个网络上的IP位置图1-19 renew 更新某一个网络上的IP位置图1-20 flushdns 把DNS解析器的暂存内容全数删除图1-21 -a[ InetAddr] [ -N IfaceAddr] 显示所有接口的当前 ARP 缓存表。
图1-22 使用arp -s IP MAC 命令来绑定物理地址图1-23 arp指令的帮助图1-24 route –n查看路由信息图1-25 查看本机路由表信息图1-26 route 添加路由表图1-27 删除路由表图1-28 打印Windows 路由表图2-1 到根名称服务器上查找能解析.com的顶级域的域名实验结果图2-2 到顶级域名称服务器上查找能解析的顶级域的子域域名图2-3 到顶级域名称服务器查找能解析权威名称服务器的域名图2-4 到权威名称服务器上查找的A类型(对应的IP)图2-5 验证的IP映射图2-6利用TELNET进行SMTP的邮件发送。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设计》实验报告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设计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设计和实现一个基于计算机网络的通信系统。
通过该实验,我们将研究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通信协议,并能够设计和实现一个简单的通信系统。
实验内容
本实验采用以下步骤进行设计和实现:
1. 确定通信系统的目标和需求,例如传输速率、可靠性等。
2. 设计和实现网络拓扑结构,包括计算机的连接方式和布局。
3. 配置和设置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等。
4. 实现通信协议,例如TCP/IP协议栈。
5. 开发通信系统的应用程序,例如聊天程序或文件传输程序。
6. 进行系统测试和性能优化。
实验结果
经过实验,我们成功设计和实现了一个基于计算机网络的通信系统。
该系统能够满足设定的传输速率和可靠性要求,并能够进行可靠的数据传输和通信。
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和通信协议。
我们学会了如何设计和实现一个简单的通信系统,并了解了实际应用中的网络配置和性能优化技巧。
这次实验不仅增强了我们的实践能力,也提高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通过共同努力克服了各种困难,并取得了良好的实验结果。
参考资料
-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设计实验教程》
-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设计相关文献和资料。
网络通信实验实验1 对等网的安装设置一、网络硬件的安装设置(实验中本步骤省略)1.安装网卡1) 把网卡插入计算机的总线插槽,并用螺丝固定好;2) 若非即插即用网卡,则手工设置网卡的IRQ、I/O基址等跳线;3) 在Windows中安装网卡驱动程序。
2.连接网线把双绞线的接头的一端插入计算机中的网卡上,另一端插入集线器或交换机的任意一个接口。
二、软件的安装设置在网上邻居图标上单击右键打开属性窗口。
1.添加网络通讯协议——在配置标签中增加“NetBEUI”协议(或TCP/IP协议);2.若添加了TCP/IP协议,则需设置: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地址、DNS地址等;3.设置文件和打印机共享服务——在配置标签中增加“Microsoft 网络上的文件与打印机共享”;4.允许他人访问你的资源——在配置标签单击“文件及打印共享”按钮,选中“允许其他用户访问我的文件”;5.设置本机资源的访问控制——在网络控制标签中选中“共享级访问控制”;6.确认并退出,重新启动系统。
三、资源共享右单击“允许别人访问的目录或驱动器”,选择“共享”,在共享标签中选中“共享为”并输入共享名;在访问类型中根据安全要求可选中“只读”、“完全”或“根据密码访问”不同级别。
以上三步做完后,其他用户就可以通过网络邻居访问你的共享资源了。
四、管理对等网首先,在每台工作站上进行以下设置:进入控制面板,找到“密码”一项,点中其中的远程管理,选中“启用此服务器的远程管理”,系统会要求你设置密码。
设置完成后,单击“确认”关闭窗口。
在所有工作站上完成以上工作后,就可以用主控电脑控制任何一个工作站了。
按以下步骤操作:1.在主控机上打开“网络邻居”,点取任意一个工作站名。
2.用鼠标右键单击选中的工作站,在菜单上点取最后一项“属性”。
3.在弹出的属性窗口中的工具标签中有三个按钮,即“网络监视器”,“系统监视器”和“管理程序”。
网络监视器:它能让你看到每个工作站的网络联接情况。
通信实验报告范文实验报告:通信实验引言:通信技术在现代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还是不同设备之间的互联,通信技术都是必不可少的。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通信系统,探究通信原理以及了解一些常用的通信设备。
实验目的:1.了解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2.学习通信设备的基本使用方法。
3.探究不同通信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
实验材料和仪器:1.两台电脑2.一个路由器3.一根以太网线4.一根网线直连线实验步骤:1.首先,将一台电脑与路由器连接,通过以太网线将电脑的网卡和路由器的LAN口连接起来。
确保连接正常。
2.然后,在另一台电脑上连接路由器的WAN口,同样使用以太网线连接。
3.确认两台电脑和路由器的连接正常后,打开电脑上的网络设置,将两台电脑设置为同一局域网。
4.接下来,进行通信测试。
在一台电脑上打开终端程序,并通过ping命令向另一台电脑发送数据包。
观察数据包的传输速率和延迟情况。
5.进行下一步实验之前,先断开路由器与第二台电脑的连接,然后使用直连线将两台电脑的网卡连接起来。
6.重复第4步的测试,观察直连线下数据包的传输速率和延迟情况。
实验结果:在第4步的测试中,通过路由器连接的两台电脑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较高,延迟较低。
而在第6步的测试中,通过直连线连接的两台电脑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较低,延迟较高。
可以说明路由器在数据传输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速率和稳定性。
讨论和结论:本次实验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通信系统,对通信原理进行了实际的验证。
路由器的加入可以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和稳定性,使两台电脑之间的通信更加高效。
而直连线则不能提供相同的效果,数据传输速率较低,延迟较高。
因此,在实际网络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路由器进行数据传输。
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1.实验中使用的设备和网络环境可能会对实际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2.实验中的数据传输速率和延迟可能受到网络负载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实验一隐终端和暴露终端问题分析一、实验目的结合仿真实验分析载波检测无线网络中的隐终端问题和暴露终端问题。
二、实验设定与结果基本参数配置: 仿真时长100s;随机数种子1;仿真区域2000x2000;节点数4。
节点位置配置:本实验用[1] 、[2]、[3] 、[4]共两对节点验证隐终端问题。
节点[1]、[2]距离为200m, 节点[3]、[4]距离为200m, 节点[2]、[3]距离为370m。
1234业务流配置: 业务类型为恒定比特流CBR。
[1]给[2]发, 发包间隔为0.01s, 发包大小为512bytes;[3]给[4]发, 发包间隔为0.01s, 发包大小为512bytes。
实验结果: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0) Server address: 2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0) Total number of bytes sent: 5120000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0)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sent: 10000Node: 2, Layer: AppCbrServer, (0) Client address: 1Node: 2, Layer: AppCbrServer, (0) Total number of bytes received: 4975616Node: 2, Layer: AppCbrServer, (0)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received: 9718Node: 3, Layer: AppCbrClient, (0) Server address: 4Node: 3, Layer: AppCbrClient, (0) Total number of bytes sent: 5120000Node: 3, Layer: AppCbrClient, (0)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sent: 10000Node: 4, Layer: AppCbrServer, (0) Client address: 3Node: 4, Layer: AppCbrServer, (0) Total number of bytes received: 5120000Node: 4, Layer: AppCbrServer, (0)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received: 10000结果分析通过仿真结果可以看出, 节点[2]无法收到数据。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实验报告班级:地点: EII-509时间: 2013.11.15—2013.12.20实验一访问Cisco路由和交换设备⏹实验目的☐学习访问交换机和路由器的方法;☐熟悉网络连接设备及附件的使用;☐使用Windos系统自带的超级终端软件配置网络设备☐了解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开机过程⏹设备需求☐Cisco路由器和交换机各1台;☐PC机2台;Windows 98/NT/2000/XP操作系统,装有超级终端仿真软件;☐如果本机没有安装超级终端仿真软件,请查找下面文件并运行:c:\program files\windows NT\hypertrm.exe☐Console控制台电缆2根⏹基本知识:访问Cisco路由器和交换机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通过Console端口运行超级终端仿真软件;☐通过Telnet程序;☐通过AUX端口接MODEM,通过电话线与远方的终端运行超级终端仿真软件;☐通过浏览器来访问;☐通过网管软件;⏹实验内容1.通过Console电缆实现路由器和交换机与PC机的连接;2.配置PC机超级终端程序的串口参数;3.熟悉Cisco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开机自检过程和输出界面;4.学会处理实验中出现的异常问题;5.熟练掌握网线制作方法⏹实验步骤☐电缆连接及配置说明:连接如图1所示☐超级终端配置连接时串口的缺省参数如下:1.端口速率:9600bit/s;2.数据位:8;3.奇偶校验:无;4.停止位:1;5.流控:无。
☐在配置PC机时只有与上述参数相匹配,才能成功地访问到交换机和路由器。
使用的操作系统是Win2000中文专业版。
☐打开超级终端程序,启动Win2000下【开始】→【程序】→【附件】→【通讯】下的“超级终端”程序,屏幕上依次出现如图所示的对话窗口⏹交换机初始化过程完成配置后,打开交换机电源;进入如下界面:% Please answer 'yes' or 'no'.Would you like to enter the initial configuration dialog? [yes/no]: nSwitch>enable (进入特权模式指令)Switch#若已打开交换机时间很长,界面不出现任何字符时,敲回车键后,出现:Press RETURN to get started! (直接敲回车键出现下列信息)Switch>enable (进入特权模式指令)Switch# (可以输入其它特权指令)⏹路由器初始化过程☐完成配置后,打开路由器电源☐进入界面如下:Router> (用户执行模式提示符)Router>enable (进入特权模式,如有口令,需输入口令)Router# (特权模式提示符)⏹网线的做法平行线排序:(两端一一对应,实际1236能连通即可)白橙、橙、白绿、蓝、白蓝、绿、白棕、棕交叉线排序:( 13、26交叉)白橙、橙、白绿、蓝、白蓝、绿、白棕、棕(568B)白绿、绿、白橙、蓝、白蓝、橙、白棕、棕(568A)实验二交换机VLAN实验⏹实验目的☐学习交换机的基本设置方法☐理解交换机的端口属性☐掌握VLAN的划分和配置命令⏹设备需求☐交换机1台;☐PC机4台;☐RJ45双交线;☐Console控制台电缆1根。
网络通信安全基础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现代通信技术实验名称:网络通信安全基础专业班级姓名:学号:1、实验目的:(1)掌握常用的网络命令;(2)学会编写批处理程序;(3)掌握网络抓包技术及网络报文协议分析;2、实验内容:(1)练习netstat、arp、tasklist、at等网络命令;(2)编写批处理程序,实现基本的系统操作功能;(3)捕获网络密码报文并进行协议分析。
3、实验记录:(1) 常用网络命令:①at命令不可用:②使用shutdown /s /t 秒数,表示多少秒后关机。
③使用netstat命令:④Arp指令使用:功能;⑤tasklist指令的使用:⑥硬盘分区切换:(从C盘切换到F盘)⑦Copy命令使用:(将F盘中00文件夹下0.txt文档复制到web文件夹中)(二)批处理程序编写:①在F盘中新建文件夹00,新建文本文档0.txt,新建批处理命令000.bat;② 000.bat命令内容;③在cmd中运行(注意切换的F盘并指明路径);④在0.txt中显示批处理结果(三)捕获网络密码报文并进行协议分析:① tcp报文:(客户端发送SYN报文给服务器端;服务器端收到SYN seq=x报文,回应一个SYN seq=y ACK ack=x+1的报文;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端的SYN报文,回应一个ACK ack=1+y的报文,三次握手完成。
)② ftp(使用ftp服务器访问10.11.13.229;第一次输入账户名s001,输入错误密码000000;第二次输入正确密码s001,捕获报文;)(四)实验结论①批处理文件命令保存为name.tab② >>与>都是输出重定向命令>>会另起一行追加新的内容到原文件中,且不会改动其中的原有内容。
>后面得出的内容覆盖前面的内容,会清除掉原有文件中的内容之后后,把新的内容写入原文件。
③建立tcp链接需要三次握手:户端发送SYN报文给服务器端;服务器端收到SYN seq=x报文,回应一个SYN seq=y ACK ack=x+1的报文;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端的SYN报文,回应一个ACK ack=1+y的报文,三次握手完成。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实验报告第一篇: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实验报告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实验报告(教师:杜少毅)实验名称 LAN内的资源共享与简单访问控制一、实验目的1、通过在网络邻居中进行资源共享,进行开放、禁止、有权限的访问等实验/2、取消共享的方法等,以实现可控下的访问。
2、可以采用C/S、B/S、peer to peer三种结构进行实验。
二、实验内容1、增加或删除协议,然后通过网络邻居观察协议对网络连接的影响;2、进行网络资源的共享实验,分权限设置共享,并进行共享文件的不同操作三、实验环境 Windows 8操作系统四、实验记录1、网络硬件的安装设置(实验中本步骤省略)1)安装网卡a)把网卡插入计算机的总线插槽,并用螺丝固定好;b)若非即插即用网卡,则手工设置网卡的IRQ、I/O基址等跳线;c)在Windows中安装网卡驱动程序。
2)连接网线把双绞线的接头的一端插入计算机中的网卡上,另一端插入集线器或交换机的任意一个接口。
2、软件的安装设置在网上邻居图标上单击右键打开属性窗口。
1)添加网络通讯协议——在配置标签中增加“TCP/IP”协议;2)设置: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地址、DNS地址等(由于试验中使用的本机采用的是学校的自动获取IP导致的方式,故而此处并没有进行手动设定);3)设置文件和打印机共享服务——在配置标签中增加“Microsoft网络上的文件与打印机共享”;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实验报告(教师:杜少毅)4)确认并退出,重新启动系统。
3、资源共享右击“允许别人访问的目录或驱动器”,选择“共享”,在共享标签中选中“在网络上共享本文件夹”复选框,并在“共享为”后面输入共享名;选中“允许网络用户更改我的文件夹”复选框。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实验报告(教师:杜少毅)以上三步做完后,其他用户就可以通过网络邻居访问你的共享资源了。
相互之间传送文件及删除文件以验证可以资源共享和权限。
在cmd命令窗口中使用ipconfig命令查看自己的IP地址以便于进行局域网中的文件共享操作: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实验报告(教师:杜少毅)五、实验结论及分析进行以下改动,再重新观察结果:1、将上面“2、软件的安装设置”中“1)添加网络通讯协议”中的协议分别用“NetBIOS”和TCP/IP,各自结果如何?结果:在禁用了NetBIOS之后,出现了局域网中的其他电脑不能通过IP的方式访问本机的共享文件夹的情况;分析:经查资料发现,之所以在禁用了NetBIOS之后试验中的局域网中的其他用户不能通过IP的方式访问本机的共享文件夹,是因为试验中使用的这些局域网中的电脑的TCP 445端口(Server MessageBlock,SMB服务)都是关闭的,在开启了TCP 445端口后即使禁用NETBIOS也可以在局域网内实现文件夹共享。
实验名称:网络通信性能测试实验目的:1. 了解网络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性能指标。
2. 测试不同网络环境下的通信性能。
3. 分析网络延迟、带宽和丢包率对通信性能的影响。
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XX大学网络实验室实验设备:1. 两台计算机(PC1和PC2)2. 网络交换机3. 光纤或双绞线4. 网络测试工具(如Ping、Tracert等)实验步骤:一、实验准备1. 将PC1和PC2通过网络交换机连接,确保两台计算机能够相互通信。
2. 检查网络设备是否正常工作,包括交换机、路由器等。
3. 确保两台计算机的网络配置正确,包括IP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等。
二、网络通信性能测试1. 带宽测试a. 使用网络测试工具(如Ping)进行带宽测试,通过发送大量数据包并记录传输时间来评估带宽。
b. 分别测试PC1和PC2之间的上行和下行带宽。
2. 延迟测试a. 使用Ping测试工具,向PC2发送一系列数据包,并记录每个数据包的往返时间(RTT)。
b. 分析PC1和PC2之间的延迟,包括最小、最大和平均延迟。
3. 丢包率测试a. 使用网络测试工具(如Tracert)进行丢包率测试,通过发送一系列数据包并记录成功和失败的数据包数量来评估丢包率。
b. 分析PC1和PC2之间的丢包率。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带宽测试结果a. PC1和PC2之间的上行带宽为100Mbps,下行带宽为100Mbps。
b. 测试结果显示,网络带宽符合预期。
2. 延迟测试结果a. PC1和PC2之间的最小延迟为10ms,最大延迟为30ms,平均延迟为20ms。
b. 延迟测试结果显示,网络延迟在可接受范围内。
3. 丢包率测试结果a. PC1和PC2之间的丢包率为0%,即所有数据包均成功传输。
b. 丢包率测试结果显示,网络性能稳定,没有明显的丢包现象。
四、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网络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性能指标。
2. 实验结果表明,网络带宽、延迟和丢包率均在可接受范围内,满足通信需求。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实验报告电气0602杨一涛06291055实验一网络基本知识任务1:网络配置及网络资源共享【实验目的】1. 了解网络基本配置中包含的协议、服务和基本参数2. 掌握Windows XP系统网络组件的安装和卸载方法3. 掌握Windows XP系统共享目录的设置和使用方法【实验环境】多台具备Windows XP计算机、局域网网络环境。
【实验内容】一、参看所在机器的主机名称和网络参数,了解网络基本配置中包含的协议、服务和基本参数。
◆右键单击“我的电脑”,选择属性,单击“计算机名”,可以查看计算机名。
◆在“网上邻居”中,点击右边列表中的“查看网络链接“,右键“本地连接”,选择属性,再选择“Internet 协议(TCP/IP)”,点击属性,可以查看IP地址信息,在“安装”模块中,可以安装“客户”、“服务”及“协议”。
二、网络组件的安装和卸载方法在开始->控制面板->添加/删除程序,选择添加/删除Windows组件,选择相应的组件,并点击详细信息,选择需要的组件,按照提示操作即可。
三、设置和停止共享目录1、设置共享目录。
(对D:\temp目录设置共享权限)选中D:\temp文件夹,单击鼠标右键,在出现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共享”,并在出现的对话框中选择“共享”标签项。
选择“在网络上这个共享文件夹”一项,并在“共享名”后输入一个供网络中其他用户访问该资源时使用的名称。
单击“确定”,设置结束2、建立逻辑驱动器映射。
1) 在“网上邻居”中找到需要进行映射的可共享资源,单击鼠标右键,在出现的快捷菜单中选择“映射网络驱动器”一项,网络驱动器映射可以方便的访问远程和近程的文件夹,而不必每次都浏览。
2)出现对话框的“驱动器”下拉列表中选择一个驱动器名,如果每次登录网络时都要建立该连接,可选择对话框中“登录时重新连接”一项。
单击“确定”按钮,设置完成。
3) 打开“我的电脑”,可以看到该映射驱动器和本地驱动器排列在一起。
课程设计(综合实验)报告( 2013-2014年度第 2学期)名称:网络通信实验与设计题目:网线的制作、路由器配置及组网网络通信综合实验、VB6.0实验院系:电子与通信工程系班级:通信1101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设计周数:成绩:日期实验环境VB 6.0实验名称实验一:熟悉VB环境及UDP通信实验程序的设计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熟悉VB语言开发平台。
2.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UDP通信协议,掌握UDP通信协议的特点。
实验原理在TCP/IP模型中,UDP为网络层以上和应用层以下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接口。
UDP只提供数据的不可靠传递,它一旦把应用程序发给网络层的数据发送出去,就不保留数据备份。
UDP在IP数据报的头部仅仅加入了复用和数据校验字段。
UDP是一个无连接协议。
跟TCP的操作不同,计算机并不建立连接。
另外,UDP应用程序可以是客户机,也可以是服务器。
UDP所在位置如下:应用层UDP(传输层)TCP(传输层)IP各种网络接口为了传输数据,首先要设置本机的使用协议和本机端口号。
然后,本机计算机只需将RemoteHost设置为需要聊天的计算机的IP地址,并将RemotePort属性设置为跟需要聊天的计算机的LocalPort属性相同的端口,并调用SendData方法来发送信息。
最后,本台计算机使用 DataArrival事件内的 GetData 方法来获取对方计算机已发送的信息。
本实验中聊天界面的编写采用VB语言。
实验内容实验步骤:1.进入VB6.0,双击StandardEXE。
2.出现标准窗体,调整窗体大小到适当尺寸。
3.工程名改为工程_udp,窗体名改为Frm_udp, 窗体的caprion属性改为“聊天程序”。
4.添加三个TextBox控件,名字分别改为Text_ip、Text_record、Text_send,属性均为空,分别用以输入聊天对象的IP地址、显示聊天内容、输入聊天内容。
另外Text_record 的scrollbars 属性设置为2_vertical。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和掌握通信网的基本原理和组成;2. 掌握通信网中数据传输的基本过程;3. 熟悉通信网中的调制解调技术;4. 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实验内容1. 通信网基本原理与组成;2. 数据传输过程;3. 调制解调技术;4. 通信网实验操作。
三、实验环境1. 实验室设备:计算机、通信实验箱、双绞线、同轴电缆等;2. 软件环境:Windows操作系统、通信实验软件。
四、实验步骤1. 通信网基本原理与组成实验(1)观察通信实验箱,了解其组成和功能;(2)学习通信网的基本原理,包括模拟通信、数字通信、光纤通信等;(3)掌握通信网中的传输介质,如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等;(4)分析通信网中的信号调制解调过程。
2. 数据传输过程实验(1)观察通信实验箱,了解数据传输过程;(2)学习数据传输的基本过程,包括信号编码、调制、传输、解调、信号解码等;(3)掌握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如同步、差错控制、流量控制等;(4)分析数据传输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 调制解调技术实验(1)观察通信实验箱,了解调制解调技术;(2)学习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包括调幅、调频、调相等;(3)掌握调制解调器的种类和特点;(4)分析调制解调技术在通信网中的应用。
4. 通信网实验操作(1)根据实验指导书,完成通信实验箱的连接;(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通信实验操作;(3)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4)总结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信网基本原理与组成实验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通信网的基本原理和组成,掌握了通信网中的传输介质和信号调制解调过程。
2. 数据传输过程实验通过实验,我们掌握了数据传输的基本过程,了解了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3. 调制解调技术实验通过实验,我们学习了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了解了调制解调器的种类和特点,分析了调制解调技术在通信网中的应用。
4. 通信网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操作,我们熟悉了通信实验箱的使用,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信网络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搭建通信网络实验平台,掌握通信网络的基本原理与技术,以及实现数据的传输和交换过程。
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对通信网络的理解,并掌握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使用。
二、实验设备本次实验所需的设备包括:计算机、网络交换机、路由器,以及相关的网络连接线。
三、实验过程1. 搭建实验环境首先,将计算机、网络交换机和路由器连接起来。
使用合适的网络连接线,将计算机与网络交换机相连,将网络交换机与路由器相连。
保证连接稳固并连接正确。
2. 配置网络设备在计算机中打开网络设置,配置计算机的IP地址、子网掩码和默认网关。
确保计算机与网络交换机之间的连接正常。
在网络交换机中配置端口。
根据需要配置不同的端口类型,例如访问端口、传输端口等,以及对应的端口速率。
在路由器中设置路由表,配置正确的路由信息。
这样,实验环境搭建完成,并进行了必要的设备配置。
3. 数据传输和交换在实验环境搭建完成后,可以通过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和交换来测试通信网络的运行情况。
首先,选择两台计算机,分别作为发送端和接收端。
在发送端计算机上运行发送程序,在接收端计算机上运行接收程序。
通过输入数据并确认发送,可以看到数据通过通信网络进行传输和交换。
重复进行数据传输和交换,可以观察到数据在通信网络中的流动和接收情况。
通过观察数据传输的速率和可靠性,评估通信网络的性能和稳定性。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以下实验结果:1. 数据传输速率:在正常情况下,数据传输的速率与网络设备的配置和性能有关。
当网络设备配置合理,网络连接稳定时,数据传输速率应当达到较高水平。
但如果网络设备配置不当、网络连接不稳定或网络负载过高,数据传输速率会下降。
2. 数据传输可靠性:在实验中,经过多次数据传输和交换,我们可以评估通信网络的可靠性。
如果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没有损坏或丢失,且在目标计算机上能够正确接收并解析,说明通信网络的可靠性较高。
但如果数据传输过程中发生错误、丢失或损坏,说明通信网络的可靠性较低,需要进行优化或修复。
课程:计算机网络实验时间:2011年12月14日实验二:计算机联网配置与网络连通测试一、实验目的∙熟悉和了解组建局域网所需要的软件系统,包括各种服务和协议∙掌握配置局域网的过程以及各种配置参数的使用目的∙了解IP与ICMP的理论知识,熟悉并掌握网络连通测试命令“ping”∙通过网络连通性测试掌握分析网络故障点的技能二、实验环境软件:WindowsXP操作系统硬件:计算机。
三、实验内容1:计算机联网配置Ⅰ:手工配置TCP/IP协议参数在设计和组建一个网络时,必须要对网络进行规划,其中也包括对网络地址的规划和使用,比如使用哪一类IP地址,需要为多少台计算机分配IP地址,每台计算机是自动获取IP地址(动态IP地址),还是通过手工方式进行设置(静态IP地址)等等。
在本实验中,采用手工方式设置IP地址。
1)使用鼠标右键单击桌面上的“网上邻居”,选择“属性”命令,打开“网络”属性对话框,在“配置”选项卡下,从已安装网络组件中选择“TCP/IP”,然后单击“属性”,打开“TCP/IP属性”对话框,如图。
2)选中“指定IP地址”单选按钮,在“IP地址”输入框中输入相应的IP地址10.17.134.33。
在“子网掩码”输入框中输入该类IP地址的子网掩码255.255.255.0。
默认网关下输入10.17.134.1。
单击“确定”按钮。
课程:计算机网络实验时间:2011年12月14日Ⅱ、实验结论通过实验可以发现,对于完成实验内容之后,就可以将各台计算机连接到同一个网络中,并实现资源的共享。
其原因是,当安装完TCP/IP协议后,Windows XP 中的Microsoft TCP/IP提供了一种新的功能,即自动IP地址分配机制,其工作过程为:对于一个小型的网络,如果没有DHCP服务器(可以动态配置网络中的计算机,无须手工配置),它就会自动为每台计算机分配一个在本网络中具有惟一性的IP地址,从而实现了网络中各台计算机之间的相互访问。
网络通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班级: 12网络姓名:学号:评分标准序号内容分值得分1 程序源码30分2 封面和目录5分3 编程内容概述5分4 编程环境5分5 编程实验过程10分6 编程技术点30分7 总结展望5分8 文档的写作文笔与格式规范10分评分总分[2015-6-25]目录1、引言 .......................................................................................................................................1.1引言………………………………………………………………………………………………….1.2实验环境…………………………………………………………………………………………….2、网络编程基础实验......................................................................2.1编程目的.........................................................................................................................2.2要求和编程技术点........................................................................................................2.3程序关键代码................................................................................................................2.4运行结果........................................................................................................................3、面向socket编程 .........................................................................................................3.1.socket设计要求和编程技术点..................................................................................3.2.程序修改的功能...........................................................................................................3.3.程序代码:...................................................................................................................3.4.运行结果:...................................................................................................................4、基于UDP的网络编程 ...................................................................................................4.1.UDP设计要求和编程技术点........................................................................................4.2.程序修改的功能...........................................................................................................4.3.程序修改以及代码:...................................................................................................4.4.运行结果:...................................................................................................................5、基于协议的网络编程 ...................................................................................................5.1.网络协议设计要求与编程技术点...............................................................................5.2.程序修改的功能...........................................................................................................5.3. 程序代码……………………………………………………………………………5.4. 运行结果……………………………………………………………………………6、组播编程 .......................................................................................................................6.1.实验要求与编程技术点...............................................................................................6.2.程序修改的功能...........................................................................................................6.3.程序修改以及代码:...................................................................................................6.4.运行结果:...................................................................................................................7、心得体会 .......................................................................................................................1、引言1.1引言网络编程简单的理解就是两台计算机相互通讯数据,通过使用套接字来达到进程间通信目的编程就是网络编程。
网络编程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在发送端把信息通过规定好的协议进行组装包,在接收端按照规定好的协议把包进行解析,从而提取出对应的信息,达到通信的目的。
中间最主要的就是数据包的组装,数据包的过滤,数据包的捕获,数据包的分析,当然最后再做一些处理。
网络通讯程序设计这门课程采用Java语言进行程序编写,Java突出的优点是通过预定义的库可以实现很强的功能,而不需要程序员做很多的事情。
对于Java而言,这些Socket的Api存在与 这个包里面,因此只要导入这个包就可以准备网络编程了, Socket、UDP、组播、协议就是网络编程技术的一部分。
这门课程的课程设计就从socket、UDP、组播、协议几个方面分别进行编写一些简单的例子。
1.2编程环境一台PC,Windowxp系统,Netbeans6软件2、网络编程基础实验2.1编程目的①学会基于NetBeans6编写JAVA程序;②掌握基础的I/O流编程技术;③掌握基于Thread类编程的具体应用。
2.2要求和技术点要求:①建立一个独立的文件管理编程的JAVA工程;②能正确运行且能实现文件管理程序;③对文件管理程序的功能进行拓广,使用Thread类实现文件管理。
编程技术点:①基于NetBeans6编写JAVA程序;②I/O流编程技术;③Thread类编程的具体应用。
2.3程序关键代码1/ioTest.javaimport java.io.File;import java.io.IOException;/**** @author Administrator*/public class ioTest {/*** @param args the command line arguments*/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String s_FileName = "d:/test.txt";String s_DFileName = "d:/test1.txt";new ioTest().copy(s_FileName, s_DFileName);}public boolean mkdirectory(String dir){File file =new File(dir);//如果文件夹不存在则创建if (!file.exists() && !file .isDirectory()) {System.out.println("//不存在");file.mkdir();return true;} else {System.out.println("//目录已存在");return false;}}public void copy(String source, String target) {try {WeiInputStream wis = new WeiInputStream(source);WeiOutputStream wos = new WeiOutputStream(target);// 复制文件int b;while((b = wis.read()) != -1) {wos.write(b);}wis.close();wos.close();} catch (IOException e) {System.err.println(e);}}}2/newjframe.java源目录:private void jButton2ActionPerformed(java.awt.event.ActionEvent evt) { JFileChooser chooser = new JFileChooser();// chooser.setFileSelectionMode(JFileChooser.DIRECTORIES_ONLY);int ret = chooser.showOpenDialog(null);if (ret == JFileChooser.APPROVE_OPTION) {File dir = chooser.getSelectedFile();String s = dir.getPath();jTextField1.setText(s);} // dir is the selected directory}}目标目录private void jButton3ActionPerformed(java.awt.event.ActionEvent evt) {JFileChooser chooser = new JFileChooser();chooser.setFileSelectionMode(JFileChooser.FILES_AND_DIRECTORIES);int ret = chooser.showOpenDialog(null);if (ret == JFileChooser.APPROVE_OPTION) {File dir = chooser.getSelectedFile();String s = dir.getPath();jTextField2.setText(s);}}复制:private void jButton1ActionPerformed(java.awt.event.ActionEvent evt) { String s1 = jTextField1.getText();String s2 = jTextField2.getText();if (s1.length() > 0 && s2.length() > 0) {new ioTest().copy(s1, s2);}}}3/weiinputstream.javaimport java.io.*;/*** @author Administrator*/public class WeiInputStream {private String fileName;private FileInputStream fileInputStream;private BufferedInputStream bufferedInputStream;public WeiInputStream(String fileName) {this.fileName = fileName;try {//定义输入流fileInputStream = new FileInputStream(fileName);bufferedInputStream = new BufferedInputStream(fileInputStream);} catch (IOException e) {System.err.println(e);}}public int read() throws IOException {return bufferedInputStream.read();}public void close() throws IOException {bufferedInputStream.close();}}4/weioutputstream.java/** To change this template, choose Tools | Templates* and open the template in the editor.*/import java.io.*;/*** @author Administrator*/public class WeiOutputStream {private String fileName;private FileOutputStream fileOutputStream;private BufferedOutputStream bufferedOutputStream;private DataOutputStream dataOutputStream;public WeiOutputStream(String fileName) {this.fileName = fileName;try {//定义输出流fileOutputStream = new FileOutputStream(fileName);bufferedOutputStream = new BufferedOutputStream(fileOutputStream);dataOutputStream = new DataOutputStream(bufferedOutputStream);} catch (IOException e) {System.err.println(e);}}public void write(int b) throws IOException {dataOutputStream.write(b);}public void close() throws IOException {dataOutputStream.close();}}2.4运行结果3、面向socket编程3.1.socket设计要求和编程技术点要求:①建立两个独立的面向SOCKET编程的JAVA工程,用于服务器和客户端系统;②建立SOCKET的JAVA类,并能正确运行且能实现SOCKET通信;③对JAVA类的功能进行拓广,使SOCKET用于某一具体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