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因变量的敏感性
- 格式:ppt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1
2002年下半年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实验设计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斯蒂文斯曾让被试用握力大小来匹配电流、白噪音、振动等的强度,用以验证幂定律,这种方法称为(D)A、差别阈限法B、感觉等距法C、数量估计法D、不同感觉道的交*匹配法2、SN分布的平均数与N分布的平均数的关系是( A )A、大于B、等于C、小于D、不确定3、样本越大,产生抽样偏差的可能性( C )A、越大B、不变C、越小D、不确定4、在信号检测论的实验中,当没有信号出现,被试回答有信号,说明出现( C )A、击中B、漏报C、虚报D、正确否定5、与单一刺激相比,复合刺激会使反应时间( B )A、延长B缩短C、不变D、不确定6、考察因变量的可*性的指标是( B )A、效度B、信度C、敏感度D、可控度7、当两个总体没有差异,而统计推论的结论说有差异,就犯了( B )A、Ⅰ类错误B、Ⅱ类错误C、Ⅲ类错误D、Ⅳ类错误8、如果不同的实验条件之间有相互干扰,最好采用( B )A、组内设计B、组间设计C、拉丁方设计D、混合设计9、ROC曲线的曲度越大,即离45°对角线越远,说明被试的感受性( A )A、越高B、不变C、越低D、不确定10、在用恒定刺激法测量重量差别阈限的实验中,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是继时呈现的,这时需要平衡的误差是( D )A、空间误差B、期望误差C、动作误差D、时间误差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1、根据观察场景的不同,可以将观察法分为( B D )A、直接观察B、自然观察C、间接观察D、实验室观察12、随机取样的方式有( A B D )A、随机数字表B、计算机选择C、分层取样D、人工选择13、在组间设计中,消除被试差异的方法有( A C )A、随机组设计B、拉丁方设计C、匹配组设计D、完全平衡设计14、信号检测论的实验方法包括( B C )A、减半法B、有无法C评价法D、次数法15、影响反应时间的因素有( A B C D )A、刺激类型B、准备状态C、酒精和药物D、年龄三、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6、如果自变量的变化不能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不敏感的。
分析实验中的变量邵静纪正霞王金慧(南通大学教科院应心091)一、摘要本实验根据被试蒙眼转动动觉方位辨别仪到指定角度所得的误差来研究定指导结果对角度估计准确性的影响,并分析本实验设计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本实验自变量是被试是否被告知结果,得到的两组误差平均数,进行t 检验,发现两组差异显著。
二、引言变量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
变量是构成实验三大要素之一,是实验的核心。
变量作为心理学实验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到底符合什么条件的研究才可以成为实验,及实验必须操纵环境以产生变化。
实验研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对各种变量的操纵、控制、观察和比较的过程。
变量是使实验运转的齿轮。
好实验与差实验的区别就在于变量的有效选择与操控。
因此,变量是实验研究最基本的问题,是实验研究的根基。
实际上我们可以把实验中的变量分为两类,一类是实验条件,另一类是在这些实验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即因变量)。
在实验条件中,一类是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称为无关变量;另一类是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称为相关变量。
相关变量中实验者研究的变量就是自变量,而实验者不研究的相关变量称为额外相关变量或简称为额外变量,也称为控制变量。
自变量,是在实验中按研究问题的需要有意加以操纵和改变的变量,一般自变量的变化应为连续或非连续的变化,并且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水平变量的不同水平称为实验处理。
因变量,又叫反应变量,是随着自变量或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实验中通常假设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可用一定的数量指标来表示,如反应时、皮肤点位等。
它是实验者要观察的指标,是被试心理特征变化的反应或表现。
额外变量,又叫控制变量,它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又对被试的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
一个好的实验设计既要有定义良好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同时也对额外变量进行严格、有效地控制,排除额外变量对研究变量产生消极的影响,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使实验结果具有较高的解释率。
实验心理学题心理实验的变量与设计名词解释1.实验法(浙大,2002)在控制的情境下,研究者系统地改变自变量,使之系统地改变,然后观察因变量随之改变的情况。
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2.完全随机化设计(浙大,2002)指用随机数字表或抽签的方法将被试随机分组,使各组在接受实验处理之前保持各方面相等,并随机安排实验处理的设计。
3.被试间设计(浙大,2001)又称为组间设计或独立组设计,就是把数目相同的被试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
4.操作定义(华南师大,2004)操作定义是指用可感知、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做出具体的界定、说明。
操作定义的最大特征就是它的可观测性,作出操作定义的过程就是将变量或指标的抽象陈述转化为具体的操作陈述的过程。
5.实验的内部效度(南京师大,2002)内部效度是指在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一定关系的明确程度。
6.时间序列设计(华中师大,2003)时间序列设计是指对一组非随机取样的被试实施实验处理,并在实验处理前后周期性地做一系列测量,然后分析前后测量是否具有连续性,从而推断实验处理的效果。
其基本形式为:一系列前测——实验处理——一系列后测。
时间序列设计多用于小样本实验,结果一般采用t检验进行考察。
简答题:1.举例说明什么是自变量混淆?如何防止出现自变量混淆?(浙大2002,中科院2003)答: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这时,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没有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种情况就称为自变量混淆。
在具体实验操作时,我们可以采取消除额外变量、使额外变量保持恒定或随机化等方法,来避免其对因变量的影响。
2.如何提高实验者的内部效度?(浙大2003)答:内部效度的目的是保证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的确定性。
就实验而言,就是要保证因变量的变化确系由特定的自变量所引起。
由于除自变量外,任何其他外部变量都可能对因变量产生影响,使其效果与自变量的效果混淆在一起,从而使我们难以判断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确定性,或对其关系做出错误的结论、推论。
《实验心理学》课程练习题(第1-3章)第一章绪论一、概念判断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无关变量、环境特点自变量、出声思维、口语报告、实验效度、内部效度、外部效度、实验者效应、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双盲实验二、选择1.关于某种特殊条件可能产生某种特定结果的可检测的预测叫作()A推论 B 数据C外化解释D假设2.1885年心理学史上第一次对记忆进行实验研究的学者是()A.韦伯B.费希纳C.斯蒂文斯D.艾宾浩斯3.下列方法哪些是非实验方法()(多项选择)A.自然观察法B.调查法C.相关法D.个案法4.需要采用恒定法控制的额外变量有()A实验室物理环境B.实验过程控制C.被试的主观态度D.仪器的性能指标⒌在有关积极期望对学生的影响的实验中,由于主试无意中表现了对目标对象的关注和支持,影响了被试的反应和实验的结果,这体现了()。
A天花板效应B实验者效应C霍桑效应D安慰剂效应⒍要了解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思维过程,在实验中应采用的因变量指标是()。
A解题的正确性B解题的速度C口语报告D解题的难度⒎控制额外变量最常用的方法是()。
A消除法B平衡法C统计控制法D随机化法⒏一项调查中统计了被调查者的性别、职业的比例构成,请问这两类资料属于()。
A计数资料B计量资料C等级资料D描述性资料9.三位研究者评价人们对四种速食面品牌的喜好程度。
研究者甲让评定者先挑出最喜欢的品牌,然后挑出剩下三种品牌中最喜欢的,最后再挑出剩下两种品牌中比较喜欢的。
研究者乙让评定者将四种品牌分别给予1-5的likert等级评定,(1表示非常不喜欢,5表示非常喜欢),研究者丙只是让评定者挑出自己最喜欢的品牌。
研究者甲,乙,丙所使用的数据类型分别是:A类目型---顺序型---计数型 B顺序型---等距型---类目型C顺序型---等距型---顺序型 D顺序型---等比型---计数型三、填空⒈实验心理学就是在_______条件下对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
第一章实验心理学概论1、什么是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是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是探讨心理实验的理论方法、技术操作的学问。
2、实验心理学正式建立的标志是什么?实验心理学的正式建立,是以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所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为标志。
第二章传统心理物理学1、什么是心理物理法?心理物理法是研究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方法。
即运用数学方法和测量技术,研究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
2、心理物理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1860年,费希纳发表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一书,作为标志着心理物理学诞生的标志。
3、什么是最小变化法?最小变化法(程序上)的刺激由递减和递增的两个系列组成,每次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觉。
刺激的增减应尽可能地小,(目的)是系统地探求被试由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即在多强刺激时,由有感觉变为无感觉,或由无感觉变为有感觉4、用最小变化法来测量绝对阈限的方法要点哪些?第一,采用最小变化法测绝对阈限时,刺激系列应按渐增(记为↑)和渐减(记为↓)系列交替的方式呈现。
第二,为了保证测量阈限的准确性,一般需要选择15—20个随机的起点.第三,一般由主试操纵自变量,被试根据主试操纵自变量变化的情况口头报告是否感知到刺激的存在。
出现转折点后该系列实验结束。
第四,每次起点应有所不同第五,最后计算出所有转折点的数值的平均数就是测量的绝对阈限。
5、用最小变化法来测量差别阈限时,计算被试差别阈限的操作步骤有哪些?第一,分别求出阈上限和阈下限(T+、T-)平均上限T+=(64.5+66.5+64.5+63.5+65.5+65.5)÷6=65平均下限T-= (69.5+60.5+62.5+60.5+69.5+60.5) ÷6=60.5第二、求绝对差别阈限(DL)上差别阈65-64=1 下差别阈64-60.5=3.5 (1+3.5)÷2=2.25 第三、求相对差别阈限绝对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叫做相对差别阈限,绝对差别阈限÷标准刺激即:2.25÷64=0.035也就是视觉长度的韦伯比例6、什么是平均差误法?这个方法的实验程序是,实验者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
2简述实验心理学发展简史。
实验心理学是应用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中关于实验方法的一个分支。
(1)赫尔姆霍兹:1821-1894,神经传导速度的测量。
(2)韦伯:1795-1878,提出韦伯定律,把物理刺激的增加与最小可觉差联系起来。
(3)费希纳:1801-1887,拓展了韦伯定律,发现费希纳定律,并建立了心理物理学。
(4)冯特:1832-1920,1879年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实验心理学实验室。
(5)艾宾浩斯:1850-1909,1885年出版《论记忆》,表明高级心理现象也可进行实验研究。
3、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区别。
(1)定量研究:主要搜集用数量表示的资料或信息,并对数据进行量化处理、检验和分析,从而获得有意义的结论的研究过程。
定量的意思就是说以数字化符号为基础去测量。
(2)定性研究:指非实验性的,通常采用自然情境中的资料,而且一般不用数量形式表达的研究。
定性研究更强调意义、经验(通常是口头描述)、描述等。
4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关系。
1基础研究:指以揭示规律,探明或建立理论为主要目的的科学研究。
基础研究积累起起丰富的数据和理论解释,为将来的应用研究奠定基础。
a应用研究:指以解决实际的科学问题为主要目的的科学研究。
b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区别也不是绝对的,只是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二者对于心理学发展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
2基础研究的成果指导着应用研究的进行。
应用研究的设计、构想、假说的形成,以及对研究结果的分析和评价,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
实际需要和应用研究是基础研究的推动力。
应用研究的结果又会丰富已有的理论。
5、实验法的优点。
(1)实验者总是带着特定目的去进行实验的。
(2)实验者设置的实验安排为他的观察创造了最好的条件,他可以在做好去测量和记录的充分准备时开始实验。
(3)实验者设定了明确的实验条件,别人就可以重复实验,对他的结果进行独立的检验。
(4)实验者可以控制一切条件,使之恒定,只改变某一条件,看实验结果是否就是这个条件引起的。
《实验心理学》详细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变量就是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以变化的事物的属性。
一、自变量1、自变量的定义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者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我们要选择的自变量的变化间距,即检查点,要能引起因变量相应的变化。
我们把能引起因变量变化的自变量的变化,叫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
2、自变量的种类1)刺激特点自变量,如果被试的不同反应是由刺激的不同特性引起来的,我们就把引起因变量变化的这类自变量称为刺激特点自变量。
(如主试要求被试学习50个单词,这些单词也许是常见的,也许很少见到。
那么,这些单词在报纸上出现的频率就是单词的一个特点,我们可以研究单词的频率对再认的影响。
句子的不同类型,如肯定句与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都是句子的特点。
这些自变量都是因自身的不同特点而引起被试不同反应的,它们都属于刺激特点的自变量。
)2)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时间也属于环境自变量。
时间是一种非常重要和无时不在的自变量,特别是在记忆的实验中,你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
3)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4)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的安排,也就是由主试给予的不同指示语造成的。
二、因变量1、因变量的定义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2、因变量的可靠性即信度信度指一致性,即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3、因变量的有效性即效度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的各种因素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如果因变量的变化不是自变量造成的,而是由其他因素,即没控制好的额外因素造成的,这种因变量就是无效的,或者说产生了自变量的混淆。
1.试用一个实验设计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2.设计一个实验,以验证计算机键盘与桌面的倾斜度对输入字符速度的影响。
倾斜度有10度15度.20度3.怎么进行实验去获得一条记忆中的系列位置效应曲线4.某学生用自由回忆的方法进行系列位置效应的实验,他挑选了15个单字.找了15名被试,每个被试都按同样的顺序学习单字,然后统计结果。
试指出该学生实验程序中的错误,并说明正确的实验应该怎样进行?用组间设计方法与组内方法分别设计实验,来测定视觉反应时与听觉反应时5.试做一个检查倒摄抑制的实验设计6.试用对偶比较法制作一个对六种儿童服装喜爱程度的顺序量表一.试用一个实验设计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答:1、首先可以确定该实验为组间设计,即被试间设计,按照随机取样的原则选取四组数目相同相互匹配的被试,其中两组被试为实验组,两组被试为控制组。
用序号分别标记为1、2、3、4组。
2、实验安排第1组被试先学习A项目,间隔一段时间后学习B项目,然后测试被试学习B项目的成绩。
第2组被试只学习B项目,然后测试被试学习B项目的成绩。
第3组被试先学习A项目,间隔一段时间后学习B项目,然后测试被试学习A项目的成绩。
第4组被试只学习A项目,然后测试被试学习A项目的成绩。
3、实验结论,第2组被试与第1组被试学习B项目成绩的差别就是前摄抑制的结果。
第4组被试与第3组被试学习A项目成绩的差别就是倒摄抑制的结果。
二.设计一个实验,以验证计算机键盘与桌面的倾斜度对输入字符速度的影响。
倾斜度有10度15度.20度答:1、首先确定该实验为组内设计,即被试内设计,每个被试被轮流分配到不同的实验处理下进行实验。
实验共有三种实验处理,即计算机键盘与桌面的倾斜度分别为10、15、20度。
2、把每个被试轮流分配到三种实验条件下,在相同的规定时间内记录被试在每种实验条件下输入字符的个数。
为了消除实验顺序的影响,可以采用拉丁方的方法安排实验顺序。
通过比较被试在三种实验条件下输入字符的个数(或者是比较速度=个数/时间),就可以得出结论,计算机键盘与桌面的倾斜度对输入字符速度究竟有无影响。
分析实验中的变量邵静纪正霞王金慧(南通大学教科院应心091)一、摘要本实验根据被试蒙眼转动动觉方位辨别仪到指定角度所得的误差来研究定指导结果对角度估计准确性的影响,并分析本实验设计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本实验自变量是被试是否被告知结果,得到的两组误差平均数,进行t 检验,发现两组差异显著。
二、引言变量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
变量是构成实验三大要素之一,是实验的核心。
变量作为心理学实验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到底符合什么条件的研究才可以成为实验,及实验必须操纵环境以产生变化。
实验研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对各种变量的操纵、控制、观察和比较的过程。
变量是使实验运转的齿轮。
好实验与差实验的区别就在于变量的有效选择与操控。
因此,变量是实验研究最基本的问题,是实验研究的根基。
实际上我们可以把实验中的变量分为两类,一类是实验条件,另一类是在这些实验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即因变量)。
在实验条件中,一类是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称为无关变量;另一类是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称为相关变量。
相关变量中实验者研究的变量就是自变量,而实验者不研究的相关变量称为额外相关变量或简称为额外变量,也称为控制变量。
自变量,是在实验中按研究问题的需要有意加以操纵和改变的变量,一般自变量的变化应为连续或非连续的变化,并且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水平变量的不同水平称为实验处理。
因变量,又叫反应变量,是随着自变量或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实验中通常假设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可用一定的数量指标来表示,如反应时、皮肤点位等。
它是实验者要观察的指标,是被试心理特征变化的反应或表现。
额外变量,又叫控制变量,它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又对被试的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
一个好的实验设计既要有定义良好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同时也对额外变量进行严格、有效地控制,排除额外变量对研究变量产生消极的影响,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使实验结果具有较高的解释率。
1、费希纳(1801-1887)1860年费希纳《心理物理学纲要》标志着心理物理学的诞生。
对心理学的贡献: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1860年提出了用以了解人们对刺激量的心理经验(即知觉大小)的费希纳定律(Fechner’s law)。
公式为:S = KlogR S : 心理感觉量值R为实际刺激强度K : 为常数感觉的强度变化和刺激的对数变化成正比。
心理量是刺激量的函数,当刺激量以几何级数增加时,心理量则以算术级数增加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三种感觉测量方法:最小可觉差法(method of 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s)正误法(method of right and wrong cases)均差法(method of average error)。
这三种方法虽然关注的只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感觉,但它们第一次将人类的心理现象量化地表达出来,使人们有可能对人类心理进行实验研究。
迄今为止,这些方法以及它们的变式仍被运用于心理学研究中。
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奠定了心理学中的一个新兴分支----心理测量学----的基础。
发展出了新的心理物理学方法----信号检测论。
2、冯特(1832-1920)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正式的心理实验室3、艾宾浩斯(1850-1909)4、主试对被试的影响主试通过指导语对被试的影响实验者效应:主试者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者,使他们的反应符合实验者的期望。
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者的性别、种族、肤色等实验者效应的消除:双盲:实验者与被试均对实验处理的类型和实验预期的结果一无所知。
实验的自动化:被试尽量不与人接触,被试通过计算机或者其他设备做实验。
5、被试的动机和态度对实验的影响需要特征、要求特征:被试会自发地对实验者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
变量:是指在性质、数量上可以变化、操作或测量的条件、现象或特征。
自变量:是实验者依据实验目的,加以确定并操作执行的实验条件。
自变量的分类:1.刺激特点的自变量:不同的实验处理。
2.环境特点的自变量:温度、湿度、照明度、噪声以及是否有他人在场等。
3.被试特点的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身心(身高、体重;气质、性格)特点,只能选择,不能改变。
4.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异变量:如人的情绪(被音乐或视频诱发)、学习方法、动机水平。
自变量的控制:1.要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通过操作程序和测量方法呈现其意义。
要能重复试验。
2.确保自变量操作的严密性:防止与其他变量发生混淆3.进行预实验因变量:是根据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结果,是主试应该给予观察、记录或测量的变量。
确定(因变量的指标):1.反应的正确性:给被试某个刺激,看被试反应的对错。
2.反应速率:被试完成某项任务的时间或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次数。
3.任务难度:要求被试完成的作业有难度等级,然后测量被试所达到的水平。
4.反应的强度:常为生理指标,也有情绪等行为指标。
良好的反应变量指标考虑的问题:1.可靠性:反应指标要有一定的信度,即多次测量结果一致。
2.有效性:因变量的指标能有效反应自变量的变化。
3.敏感性:自变量变化会引起相应反应变量的变化。
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无关变量:除自变量以外,一切能够影响实验结果而需要加以控制的变量。
无关变量的种类:1.自变量以外的一切被试变量(机体变量)。
2.自变量以外的一切环境变量3.具体的实验技术引起的系统误差:包括练习误差、疲劳误差、顺序误差、习惯误差、期望误差、动作误差。
4.实验过程中的人工效应:由于实验程序以及主、被试因素引起的使实验失灵的系统误差。
1)实验者效应:由于主试的期望、性别和形象等因素所产生的系统误差。
2)霍桑效应:被试知道参与实验而造成的效应3)安慰剂效应:被试没有参与条件改变,但也有效应。
如心理因素在起作用,可以通过盲实验避免。
实验心理学试卷及答案(2)五、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再认法:把已学习过的项目与未学习过的项目,按随机方式混合起来,逐个呈现给被试,或整个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指出哪些是已经学习过的。
2.知觉恒常性: 当观察条件变化时,对该物体的知觉倾向保持不变,以同样的知觉经验感知这个物体。
3.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是环境特点自变量。
4.主试:主持实验的人,向被试发出刺激,通过实验收集被试的反应。
六、设计题(13分)1.设计一项实验,证明准备时间对反应时的影响。
准备时间为1秒;1.5秒;2秒。
七、图表题(12分)图中实线与虚线对比可以说明什么问题?八、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1.简述加工层次记忆理论的两个要点。
(1)记忆的久暂不取决于时间,加工层次才是决定的因素。
(2)记忆依赖于提取(测验)与加工(学习)的一致性,提取线索是否有效由已记住的信息来决定。
也就是说,后来的提取过程与早先的加工过程越一致,回忆的成绩越好。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举一例说明。
3.信号检测论实验中击中和虚报的含义是怎样的?4.什么是避免失败的动机?2006年北京自考实验心理学试卷一、单选(1*10)1、在记忆实验中时间作为自变量,是属于(B)A刺激特别自变量B环境特点自变量C被试特点自变量D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2、因变量的可靠性,即一致性,是指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得到的结果是相近的,它测量的是因变量的(A)A信度B效度C敏感性D高限效应3、斯蒂文斯在制定比例量表时应用的方法是(B)A差别阈限法B数量估计法C最小变化法D恒定刺激法4、邓德斯C反应时又叫(D)A基础反应时B简单反应时C选择反应时D辨别反应时5、在做选择反应时的实验时,选择反应的数目要和辨别的刺激的数目的关系是(C)A选择反应时数目一定要比辨别刺激的数目多B选择反应时数目一定要少于辨别刺激的数目C选择反应时数目一定要等于辨别刺激的数目D选择反应时数目要和辨别刺激的数目每次实验时都不一样6、闪光融合频率是人眼对刺激的(D)A空间辨别特性B适应特性C颜色辨别特性D时间辨别特性7、吉布森在用视崖测量婴儿的深度知觉时,他选择的婴儿具有深度知觉的指标是(B)A婴儿向视崖深的一边爬B婴儿向视崖浅的一边爬C婴儿向妈妈站的那边爬D婴儿向妈妈相反的方向爬8、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同时刺激皮肤上的两个点,被试能觉察到两个点的最小距离叫两点阈限。
实验⼼理学复习资料实验⼼理学复习资料考试题型:⼀、名字解释⼆、简答题三、实验设计(1)改错(2)设计复习范围:第⼀章实验⼼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第⼆章实验设计第三章⼼理物理学⽅法第四章反应时间第五章视觉与听觉第⼀章实验⼼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实验⼼理学概述1.实验⼼理学的概念⼴义的实验⼼理学:指应⽤实验的⽅法研究⼼理现象和⾏为规律的科学,是⼼理学中关于实验⽅法的⼀个分⽀。
凡是⽤实验的⽅法揭⽰⼼理与⾏为规律的研究课题和成果,都可以纳⼊实验⼼理学的范畴。
狭义的实验⼼理学:是专门研究如何进⾏⼼理实验的⼀门科学,研究对象是⼼理实验的理论、⽅法、程序、操作技术等问题,可以称作“⼼理实验学”。
2.实验⼼理学的任务提出问题—选出被试—标识、控制和测量变量—实验的安排、操作—处理和分析实验结果3. ⼼理学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1)观察法:是描述性质的⽅法,特点:直接性,描述性;缺点:过于直接和简单。
⾃然观察法是最受推崇的⼀种⽅法,是指对⾃然情境下的现象进⾏深⼊观察的⼀种⽅法;只能等待所要观察的事物出现时才能进⾏,或只能对已有的事物进⾏观察。
个案法,是指深⼊研究单个或少数⼏个被试的观察法。
(注意⽆⼲扰观察:指研究者为了避免被试由于知晓正在被观察,产⽣⾮⾃然状态下的⾏为,⽽采⽤的⼀种⽆⼲扰观察技术)(2)实验法:⼼理学研究的主要⽅法,是研究者主动控制条件下对事物的观察,能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出因果性的说明。
特点优点:a. 实验者带有特定的⽬的进⾏实验,即实验者规定了将要研究的事物,这⽐起耐⼼等待⾃然观察要有效、经济和⽅便得多;b. 实验条件为实验者的观察和记录创造了最好的条件,测量较为精确,实验者可以在做好充分准备后开始实验,并且可以通过控制事件的发⽣,使其重复产⽣,以确信某现象是否前后⼀致;c. 实验者设定明确的实验条件,别⼈可以来重复并检验实验的结果;d. 实验者可以控制⼀切条件,使之恒定,⽽改变某⼀条件,⽤以观察试验结果。
朱滢?实验心理学?笔录说明:本笔录依据光明天报第一版社?实验心理学?〔朱滢、焦书兰〕一书所做,这本书是北大从前宣布的考研参照书。
因为是10年前的书,一些内容最新的研究成就没有包含进去,如内隐记忆、注意和意识的有关理论、眼动、脑认知成像技术等,所以考北大的同学能够将此笔录作为增补,其余院校的考生也可参照,因为这本书深入浅出的剖析解说了实验的一些根本因素,颇具大师风采。
第一章实验方法第一节各样变量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经过实查采集心理学的资料。
被试就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响。
一、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自变量的种类:1、刺激特色自变量:刺激的不同特征会惹起被试不同的反响。
2、环境特色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样特色如温度、能否有观众在场、能否有噪音、白日或夜晚等等,都能够作为自变量。
时间这个自变量在记忆研究中是这样重要和无时不在,你甚至能够说,几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
3、被试特色自变量:一个人的各样特色,如年纪、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色、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论高或低等等,都能够作为自变量。
4、被试的临时差异:往常是由主试赐予不同的指示语造成的。
二、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响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丈量的行为变量。
1、信度指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当获取邻近的结果。
2、效度当自变量确实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余的各样因素造成变量的变化,我们就说这类因变量是有效的。
3、敏感性:自变量发生能够惹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敏感的。
▲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达成的任务过于简单,所有不同水平〔数目〕的自变量都获取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异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高限效应。
▲低限效应:当要求被试达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取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异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低限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