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抵抗弯曲》
- 格式:ppt
- 大小:363.50 KB
- 文档页数:15
教科版科学六上2.1《抵抗弯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教科版科学六上第2单元的第1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材料的弯曲性能,以及不同材料在受到弯曲力时的表现。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材料弯曲性能的认识,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中,发现和理解材料的弯曲特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六年级之前,已经对材料的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知道不同材料有不同的性质,如硬度、弹性、导电性等。
但学生对材料的弯曲性能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他们可能只是在生活中见过一些材料在受到力时的弯曲现象,但对这一现象的本质还缺乏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通过实验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材料弯曲性能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材料的弯曲性能,以及不同材料在受到弯曲力时的表现。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材料的弯曲性能,以及不同材料在受到弯曲力时的表现。
2.难点:让学生能够从实验和观察中,发现和理解材料的弯曲特性,并能够运用这一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不同材料在受到弯曲力时的表现,让学生亲身感受材料的弯曲性能。
2.讨论法: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从而加深对材料弯曲性能的理解。
3.引导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各种硬度的材料,如塑料、铁片、木条等。
2.实验工具:尺子、剪刀、钳子等。
3.课件: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材料在受到力时会发生弯曲?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物体的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以及不同物体的抗弯曲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物体运动和力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验探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弹性和塑性的概念,认识不同物体的抗弯曲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弹性形变、塑性形变和抗弯曲能力的概念。
2.难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以及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讲解法:教师针对实验结果和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弹性形变、塑性形变和抗弯曲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弹簧、铁丝、塑料尺等。
2.教学课件:实验动画、图片等。
3.教学反思:对以往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验动画,引导学生关注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形变现象。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吗?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实验器材,简要介绍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提问:你们猜想一下,这些物体的抗弯曲能力会怎样?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邀请部分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弹性形变、塑性形变和抗弯曲能力的概念。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了解材料的弯曲性能,以及不同材料在受到弯曲力时的抵抗能力。
教材以生活中的实例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材料性能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但是,对于材料的弯曲性能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理解材料性能的知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材料的弯曲性能,知道不同材料在受到弯曲力时的抵抗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材料性能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材料的弯曲性能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理解材料性能的知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生活中常见的弯曲现象为例,引导学生关注材料的弯曲性能。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材料在受到弯曲力时的抵抗能力。
3.交流: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感悟。
4.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讲解材料的弯曲性能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5.练习:学生进行课后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1.材料的弯曲性能2.不同材料抵抗弯曲的能力3.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积极性。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说课稿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抵抗弯曲》是一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程。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弯曲的概念,掌握抵抗弯曲的方法,并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弯曲现象。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弯曲的定义及特点、抵抗弯曲的方法、弯曲现象的解释。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事物的特点,并能够运用简单的科学知识解释现象。
但是,对于弯曲现象的深入理解还需通过实验和探究来提高。
此外,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弯曲现象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的科学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弯曲的定义及特点,掌握抵抗弯曲的方法,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弯曲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弯曲的定义及特点,抵抗弯曲的方法。
2.难点:弯曲现象的解释,实验操作技能的提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弯曲现象,引发学生对弯曲的兴趣,导入新课。
2.探究弯曲的定义及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弯曲的定义及特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3.学习抵抗弯曲的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了解抵抗弯曲的方法,教师进行讲解和示范。
4.解释弯曲现象: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掌握弯曲现象的解释,教师进行讲解和示范。
5.实践与应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弯曲现象。
6.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和反思。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弯曲的定义及特点2.抵抗弯曲的方法3.弯曲现象的解释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2.学生对弯曲现象的解释是否合理;3.学生对抵抗弯曲的方法是否掌握;4.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教科版科学六上2.1《抵抗弯曲》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抵抗弯曲》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的第二章第一节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弯曲现象,探究影响弯曲程度的相关因素,并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现象。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实例中发现问题,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推理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身边的物理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系统地了解弯曲现象,探究影响弯曲程度的相关因素,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实例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弯曲现象,掌握影响弯曲程度的相关因素,学会用科学知识解释现象。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推理等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弯曲现象,掌握影响弯曲程度的相关因素。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弯曲现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弯曲现象,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弯曲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弯曲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影响弯曲程度的相关因素。
3.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因素对弯曲程度的影响。
4.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推理出影响弯曲程度的因素。
5.知识拓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弯曲现象。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1《抵抗弯曲》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弯曲的概念,掌握抵抗弯曲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背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推理等方法,探究抵抗弯曲的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实验探究有一定的兴趣和热情。
但他们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参差不齐,需要在实验过程中给予个别指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弯曲的概念,掌握抵抗弯曲的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等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弯曲的概念,抵抗弯曲的方法。
2.教学难点:弯曲的产生原因,如何有效抵抗弯曲。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生活中常见的弯曲现象为例,引发学生对弯曲的思考,导入新课。
2.探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弯曲的产生原因,探讨抵抗弯曲的方法。
3.交流:小组合作,分享探究成果,讨论如何有效抵抗弯曲。
4.总结:总结弯曲的概念,归纳抵抗弯曲的方法,强调实际应用。
5.拓展:布置课后实践任务,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弯曲的概念2.弯曲的产生原因3.抵抗弯曲的方法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对弯曲的概念和抵抗弯曲的方法的理解程度。
2.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观察、分析、推理等科学探究能力的运用情况。
3.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创新意识的培养。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第一课《抵抗弯曲》【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所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用简单实验说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有关的因素中实验研究抗弯曲能力分别与梁的宽度、厚度的关系;难点: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
【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宽度不同、颜色的相同的纸条(3cm、6cm、12cm);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1张、2张、4张);小垫圈。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认识“横梁”和“柱子”(1)出示桥梁和房子的图片,学生观察:它们形状和结构上有相似的地方吗?(2)指出图片中的“横梁”和“柱子”在哪。
(3)小结:横梁和柱子都是支撑房子和桥梁的结构,直立的材料——柱子;横放的材料——横梁。
2、引出新课想象横梁断裂倒塌的情况,引出本课的主题:研究横梁抵抗弯曲的能力。
二、新课教学(一)学生猜测1、提问:你觉得横梁抵抗弯曲的能力和哪些因素有关呢?(往横梁自身因素引导)2、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板书内容。
3、指出本节课主要探究横梁的宽度和厚度与抵抗弯曲能力大小的关系。
(二)探究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1、回忆五年级主要学习的实验方法——对比实验,能说出对比实验的特点和要求是怎么样的?(对比实验中只有一个因素是不同的,其他因素都相同)2、明确实验方法后,提问:我们需要哪些实验器材?(同时打开书本)A、书本在两边垫起相同的高度——柱子;B、不同宽度的纸梁——横梁;(出示准备好的不同宽度纸梁)C、相同质量的垫圈——重物。
(出示小垫圈)3、提问:实验中的不同条件是什么?学生回答:纸梁宽度不同。
4、提问:除了宽度之外的条件呢?学生回答:其他条件都要相同。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探究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相同力时弯曲的程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形状对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影响。
教材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简单的科学实验能够独立完成。
但是,对于形状对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影响这一概念,学生可能比较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相同力时弯曲的程度不同。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相同力时弯曲的程度不同。
2.难点:让学生理解形状对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3.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形状对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不同形状的塑料片、木片、金属片等。
2.实验工具:尺子、夹子、桌子等。
3.PPT课件:用于辅助教学,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因为受到力而弯曲?让学生举例说明,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课件呈现不同形状的物体,如塑料片、木片、金属片等,并提问:这些物体在受到相同力时,弯曲的程度会一样吗?让学生预测结果。
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一组实验材料和工具。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相同力时的弯曲程度。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教案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2.1抵抗弯曲》一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弯曲的概念,掌握抵抗弯曲的方法,以及了解弯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这一课的内容是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一次深入探索,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弯曲的原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科学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
然而,对于弯曲的原理和抵抗弯曲的方法,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弯曲的概念,掌握抵抗弯曲的方法。
2.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弯曲的概念,掌握抵抗弯曲的方法。
2.难点:理解弯曲的原理,学会观察和实验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材料:铁丝、弯曲器、观察记录表。
2.准备PPT,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弯曲现象,如弯曲的河流、弯曲的公路等,引导学生关注弯曲现象,激发他们的兴趣。
2.呈现(5分钟)简要介绍弯曲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弯曲的特点。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铁丝在弯曲器作用下的弯曲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弯曲的过程。
4.巩固(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抵抗弯曲的方法,如改变形状、增加强度等。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加深对弯曲现象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讨论弯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弯曲的自行车架、弯曲的桥梁等。
引导学生思考弯曲现象的优点和缺点。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弯曲的概念和抵抗弯曲的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观察生活中的弯曲现象,分析其优点和缺点,下节课分享。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了解和掌握梁的弯曲原理,研究影响梁弯曲程度的外界因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对于简单的科学实验能够独立完成。
但是,对于梁的弯曲原理和影响梁弯曲程度的外界因素可能还没有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发现和总结规律,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梁的弯曲原理。
2.掌握影响梁弯曲程度的外界因素。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梁的弯曲原理。
2.影响梁弯曲程度的外界因素。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解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和总结梁的弯曲原理和影响梁弯曲程度的外界因素。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梁(不同材质、不同长度、不同横截面积)、加载装置、测量工具等。
2.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弯曲现象,如弯曲的树枝、弯曲的电线等,引导学生关注梁的弯曲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向学生介绍梁的弯曲原理,以及影响梁弯曲程度的外界因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改变梁的材质、长度、横截面积等条件,观察和记录梁的弯曲程度。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影响梁弯曲程度的外界因素,并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一种能够承受较大弯曲力的梁,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尝试制作出这种梁。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强调梁的弯曲原理和影响梁弯曲程度的外界因素。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写一篇关于梁的弯曲现象的观察报告。
梁的弯曲原理;影响梁弯曲程度的外界因素。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抵抗弯曲》实验说课稿1、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第一课。
本节课主要通过对比实验,探究横梁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是下一节课学习《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基础,同时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做铺垫。
二、实验教学内容(1)探究横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2)探究横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3)研讨横截面是长方形的横梁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宽度和厚度有关,增加宽度可以提高梁的抗弯曲能力,增加厚度可以显著提高梁的抗弯曲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够识别和控制实验中的变量,记录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2)能运用实验结论对横梁平放还是立放做出科学解释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感受科学实验的魅力。
重点:究纸梁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难点:识别和控制对比实验中的变量。
4、实验原理纸梁的宽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会增加;纸梁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会大大增加。
五、实验改进要点教材实验中把科学课本叠放在一起作为桥墩,实际操作中会比较费时,且课本容易移动、变形,导致纸梁架空的高度和架空的距离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实验数据的准确度。
因此我们自制了一个桥墩装置:在一块纸板上固定两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长方体木块,两木块之间的距离固定为10厘米。
这样就可以控制纸梁架空的高度和架空的距离保持不变,从而减少实验误差。
六、实验器材自制桥墩;厚度、长度相同,宽度分别是3厘米、6厘米、12厘米的卡纸条;宽度均为3厘米,长度相同的1倍厚,2倍厚、4倍厚卡纸条;同规格垫圈;泡沫板。
7、实验教学过程(1)情景引入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桥梁和房屋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柱子和横梁,再结合图片让学生明白当受到压力时,横梁比柱子更容易弯曲和断裂,所以横梁抗弯曲能力是建筑学上的重要研究课题。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教案一. 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的一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材料抵抗弯曲的能力,探究影响材料抵抗弯曲的因素。
教材以实验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探究科学问题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是,对于影响材料抵抗弯曲的因素,可能还没有直观的认识,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建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材料抵抗弯曲的概念。
2.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影响材料抵抗弯曲的因素。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材料抵抗弯曲的概念,以及影响材料抵抗弯曲的因素。
2.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影响材料抵抗弯曲的因素。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分析影响材料抵抗弯曲的因素。
同时,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和解答。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各种材料的片状物体,如塑料、纸片、金属片等。
2.实验工具:尺子、剪刀、胶带等。
3.课件:关于材料抵抗弯曲的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弯曲现象,如弯曲的树枝、弯曲的铁丝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材料可以弯曲,而有些材料不能?让学生提出假设,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本节课的实验材料,让学生观察和触摸,感受不同材料的质地。
然后,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同材料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表现,如塑料、纸片、金属片等。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去弯曲不同材料的片状物体,观察和记录结果。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不同材料的抵抗弯曲能力。
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不同材料的抵抗弯曲能力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巩固实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