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实际问题与方程例5
- 格式:ppt
- 大小:1.63 MB
- 文档页数:12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实际问题与方程(例5)》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实际问题与方程(例5)》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授课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掌握方程的解法,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例5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感知方程的意义,然后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方程的解法。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已经掌握了方程的基本知识,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还不能很好地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对于方程的解法也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的解法。
2.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的解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并熟练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问题和教学过程。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实际问题:小明买了一本书,原价是25元,书店搞活动满50元减10元,小明最后实付了38元,请问小明买了多少本书?让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这是一个可以用方程解决的问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
第11课时实际问题与方程(5)(教材例5P79)一、填空。
1.甲、乙两地相距405 km,客车从甲地开往乙地,2小时行90 km,照这样的速度,再行()小时可到达乙地。
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速度是80千米/时,用了5小时。
返回时只用4小时,汽车返回时速度是()千米/时。
3.甲、乙两车分别从相距459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而行,4.5小时相遇。
甲车速度是46.5千米/时,乙车速度是()千米/时。
二、甲、乙两地相距471千米,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分别从两地相对开出,经过3小时相遇,已知客车每小时行82千米,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作图理解题意)三、小明家和学校相距1240米。
小明从学校往家走,每分走75米,妈妈从家往学校走,每分走80米,几分钟两人相遇?四、生活中的数学。
1.甲、乙两个小组从两地相向挖一条420米长的水渠,甲组每小时挖35.3米,乙组每小时挖24.7米。
经过几小时正好挖完?2.早上8:00,陈实和张坚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骑车到县城去。
陈实每小时行驶12 km,张坚每小时行驶13.5 km,几小时后两人相距4.5 km?五、两辆汽车从相距228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向而行,行驶2.5小时后,还相距28千米,已知甲车每小时行3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第11课时实际问题与方程(5) 一、1.7 2.100 3.55.5二、解:设货车每小时行x千米。
(82+x)×3=471x=75答:货车每小时行75千米。
三、解:设经过x分钟两人能相遇。
75x+80x=1240155x÷155=1240÷155x=8答:经过8分钟两人能相遇。
四、1.解:设经过x小时正好挖完。
(35.3+24.7)x=42060x÷60=420÷60x=7答:经过7小时正好挖完。
2.解:设x小时后两人相距4.5 km。
13.5x-12x=4.51.5x÷1.5=4.5÷1.5x=3答:3小时后两人相距4.5km。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第10课时实际问题与方程(5)》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解方程的方法,能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并求解。
(2)使学生能够运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2)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方程的方法,能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并求解。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方程,以及如何求解方程。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具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铅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一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2)学生尝试解决这些问题,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2. 探究新知(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方程,并介绍解方程的方法。
(2)学生尝试运用所学方法解方程,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3. 深化理解(15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方程解决。
(2)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这些问题,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4. 巩固练习(15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并对错误进行讲解。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教师出示一些拓展题,学生尝试解决。
五、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第5单元第10课时相关题目。
2. 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六、板书设计1. 方程的概念2. 解方程的方法3. 实际问题与方程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方程,使学生体会到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第五单元《实际问题与方程例5》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能够根据问题情境找出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并求解。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能够根据问题情境找出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并求解。
2. 教学难点:理解等量关系的概念,能够灵活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学用具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铅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关于等量关系的问题,让学生尝试用方程解答。
2. 探究新知(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问题情境,找出等量关系。
(2)教师指导学生列出方程,并解释方程中各个符号的含义。
(3)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操作等活动,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4)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用方程解决。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检查答案是否正确。
(3)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指导。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5.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课后尝试用方程解决,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表达和思考空间。
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在本节课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入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实际问题与方程(例5)》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实际问题与方程(例5)》这一节主要讲述了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方程的概念和简单解法,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并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对于方程的概念和解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还需要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并找出合适的解法。
此外,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关注,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实际问题与方程之间的关系,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
2.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并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正确列出方程。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和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发现实际问题与方程之间的关系,并掌握解题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课件,展示实际问题和方程的转化过程。
2.练习题:准备一些实际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例如,妈妈买了一些水果,其中有苹果和香蕉,苹果的数量是香蕉的两倍,已知妈妈一共买了30个水果,问妈妈买了多少个苹果和香蕉?2.呈现(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将这个问题转化为方程。
引导学生找出苹果和香蕉的等量关系,并正确列出方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解答这个问题,并在解答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方程的解法。
解答完毕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过程和心得。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实际问题与方程(例5)》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例5中涉及到的实际问题。
2.掌握在实际问题中建立方程的方法。
3.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得出正确答案。
二、教学重点1.掌握通过分析实际问题提取出方程中的未知数和常数。
2.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表达式的过程。
2.解决实际问题时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黑板、彩色粉笔、教材、教案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铅笔、橡皮五、教学流程1. 课堂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2. 学习例5•请学生仔细阅读例5,并重点分析其中涉及到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问题中建立方程的方法。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例5中的实际问题共同讨论解决方案。
•每组选择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4. 整合讨论•整合各组讨论结果,让学生共同分析不同方案的优缺点。
•强调在选择方案时考虑到实际问题的特点。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内完成并相互讨论。
•教师巡视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6. 总结•结合讨论和练习的情况,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强调实际问题与数学方程的联系,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六、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题目,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要认真分析问题并尝试建立方程。
•提醒学生按时提交作业并及时纠正错题,以提高学习效果。
七、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进的方法。
•学生也可在作业完成后对本节课学习进行反思,提出意见和建议。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学期第五单元《实际问题与方程(例5)》同步检测题及答案1.芳芳家和明明家相距1600m,两人同时从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多少分钟两人相遇?2.张阿姨和徐阿姨合作打一份4500个字的稿件,两人同时开始,用了18分钟打完。
3.甲、乙两城相距244km,两辆汽车同时分别从甲、乙两城相对开出。
如果两辆汽车14:00出发,那么它们什么时候相遇?4.欢欢和乐乐参加1500米长跑,欢欢平均每分钟跑135米,乐乐平均每分钟跑140.5米,他们什么时候相距33米?5.甲、乙两个施工队同时修一条长2700m的公路,两队各从一端相向施工。
相遇时,两队各修了多少米?6.甲、乙两艘轮船分别从A、B两个港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1.5小时在离中点6千米处相遇。
参考答案1. 设经过x分钟两人相遇。
(60+65)x=1600 x=12.82. 设徐阿姨每分钟打x个字。
(135+x)×18=4500 x=1153. 设x小时后两车相遇。
65x+57x=244 x=2 14+2=16(时)两车16:00相遇4.设x分钟后两人相距33米。
(140.5-135)x=33 x=6 8时15分+6分钟=8时21分5. 设x天后两队相遇。
(150+120)x=2700 x=10 甲施工队:150×10=1500(m)乙施工队:120×10=1200(m)6. 设乙轮船的速度是x千米/时,甲轮船的速度是1.2x千米/时。
(1.2x-x)×1.5=6×2 x=40 甲轮船的速度:1.2x=1.2×40=48 A、B两个港口相距(48+40)×1.5=132(千米)。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实际问题与方程(例5)》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实际问题与方程(例5)》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并学会用方程进行解答。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方程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运用方程解决问题。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可能会遇到难以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的困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这一学情,引导学生正确地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学会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交流法、案例教学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用于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
2.准备课件,展示解题过程,方便学生理解和模仿。
3.准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购物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
展示实例:妈妈买了一篮子苹果,一共花了80元,已知每千克苹果10元,妈妈买了多少千克的苹果?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这是一个关于未知数的问题。
然后,教师讲解如何将这个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并展示解题过程。
3.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决其他实际问题,并将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几组学生的问题,让学生上黑板展示解题过程,并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这样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实际问题与方程例5》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第二小节“解简易方程”中“实际问题与方程的例5”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尝试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相遇问题的过程。
2.借助几何直观(即画线段图的方法)帮助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新的解决问题策略。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这过程中获得数学建模的初步体验。
4.体验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借助线段图来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渗透几何直观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重难点突破方法:1.在教学例5时不要提及“行程问题”“相遇问题”等,要重点解决如何指导学生利用几何直观(即画线段图的方法)帮助分析数量关系的问题。
让学生感受到利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可以更加清楚地分析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开始教师可以边演示画的过程,边指导学生跟着画图,之后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画出线段图。
2.列方程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用数学符号提炼现实生活中特定关系的过程,也就是数学建模过程。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过程比较直接、简明,能使某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化难为易。
教学时,要特别重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借助线段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从而得到方程,体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
同时,引导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还要注意引导他们逐步学会根据问题特点,灵活选择便于思考的简便解法,进而丰富解题策略,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根据情境回答问题1.师:这几天老师在骑车上班的时候,想到了一个数学问题——PPT课件出示:我从家出发,每分钟骑300米,5分钟后到校,老师家与学校相距多少米?问:你用什么方法解答的?根据什么列出的算式?PPT课件出示:300 x5=1500(米)速度x时间=路程2.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第10课时实际问题与方程(5)》人教版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第10课时实际问题与方程(5)》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5单元《实际问题与方程(5)》。
本节课主要讲解如何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掌握等量关系式的建立和方程的求解方法。
教材中给出了几个实际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建立方程来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能够正确建立等量关系式,并熟练求解方程。
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能够正确建立等量关系式,并熟练求解方程。
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等量关系式的建立过程,以及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如“小明买了一支铅笔花了2元,他还有10元,问他还剩下多少钱?”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2. 讲解例题:给出一个具体的例题,如“甲车和乙车同时出发,甲车每小时行驶60公里,乙车每小时行驶80公里,问甲车追上乙车需要多少时间?”通过讲解例题,引导学生理解等量关系式的建立和方程的求解方法。
3. 随堂练习:给出几个类似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4. 课堂小结: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和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方法。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等量关系式:甲车行驶的路程 = 乙车行驶的路程求解方程:60t = 80tt = 4七、作业设计问题1:小明买了一本书花了15元,他还剩下30元,问他还剩下多少钱?问题2:甲车和乙车同时出发,甲车每小时行驶50公里,乙车每小时行驶70公里,问甲车追上乙车需要多少时间?答案:问题1:小明还剩下15元。
问题2:甲车追上乙车需要3小时。
2. 请完成课后练习第1题和第2题。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实际问题与方程(例5)》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实际问题与方程(例5)》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方程的解法以及应用。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引出方程的概念,并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会用方程解决问题。
教材还注重引导学生发现方程的解法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代数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将已有的知识与新的知识相结合,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生在这一阶段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方程的解法,能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方程的解法,能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方程的解法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卡片、黑板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从生活情境出发,引出方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讲解:通过例题,讲解方程的解法,引导学生发现解法之间的联系。
3.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知识点。
4.小组讨论:让学生团队合作,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发现方程的解法之间的联系。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可以采用流程图、思维导图等形式,展示方程的解法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