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汉诺威博览会瑞士馆共鸣箱_德国
- 格式:pdf
- 大小:3.15 MB
- 文档页数:10
弗雷·奥托(Frei Otto )生平简介(板茂和德国著名轻量构造建筑家佛莱伊·奥托)1925年5月31日Frei Otto在德国Chemnitz附近的Siegmar,Saxony;而身处於祖父和父亲都是雕刻、木刻家的家庭中,因此其从很小的时候便开始接触装饰和结构上的艺术。
1931至1943年间其最初的工作是在德国柏林的Schadow学校当石匠学徒;Frei Otto从年轻时就对飞机极感兴趣而其从这方面兴趣的知识应用到后来的从事张力结构(tensile constructions)的能力,而在其约15岁学会滑翔机的驾驶,透过这兴趣其不仅吸收空气动力原理(aerodynamic principles),亦对於弹性薄膜(membranes stretched)与轻骨架(lightweight frameworks)有相当瞭解,除了飞机飞行,从小其也喜欢创作发明模型飞机,已设计模型的兴趣后来变為他在张力结构及其它专业经歷的主要方面。
1943年战争Frei Otto加入德国空军当飞行员,而在1945年被同盟国所俘虏而被囚禁在法国Chartres俘营二年;在Frei Otto被监禁时是负责有关建筑与修理的成员,而后有机会研究结构的工程理论。
他不断以节省材料的原理、方式来呈现设计,当修理损坏的桥时,他都记下有关到张力的构件设计时所需要的工程材料,故其在建筑上尽可能以最节省材料的方式有一部份是透过战争时的经验。
在战争后的1948年,Frei Otto在柏林的工业大学开始他的建筑研究,并在1952年获得建筑学位,他的结构设计方式成為创新的工程领域;而他亦从事气垫式结构之研究,可惜不太成功,但仍有不少作品,例如:漂浮暖室、水底储藏室、水面下的通车地道、瓦斯及液体容器、卧具以及超大型的都市蓄水池。
1950至1951年Frei Otto到美国游学,他会见Eero Saarinen与土木师州首Fred Severud。
现代建筑思潮·课程论文·2014年10月浅析彼得.卒母托的建筑思想及其作品摘要:彼得·卒姆托是当今世界建筑界深受关注的建筑师之一。
他的作品以对材料的精选和高质量的手工艺处理,以及规则的几何形体而闻名。
本文试图对卒母的几件作品,从形体、功能、材料、空间和场所等方面,对其超乎寻常的空间设计和独特的表现方法进行了分析,以期唤起人们对建筑本质的思考。
关键词:卒母托;空间;形体;材料;光1引言在今天这样一个消费者至上主义的文化时代里,仍能偏居于阿尔卑斯山脉,以一种近乎中世纪的步调,一种仍然与土地、大自然发生关系的步调盖着自己的“小”房子,证明着另外一种价值的存在。
而在他的作品里,能明显感受到那种缺失已久的永恒价值。
面对国内如此浮躁的一个建筑时代,彼得·卒姆托的思想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他能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找回我们失去的永恒价值。
2卒母托生平介绍1943 年4月26日,Peter Zumthor (图1)出生于瑞士巴塞尔,他的父亲是一位专门制作家具的木匠,1958年,卒母托曾在一位木匠身边以学徒的身份学习木工相关技术,因为有这层关系,一般认为卒母托从他的父亲身上学习到许多事物以及对于材料的了解等,卒母托自己也领悟到那种不畏艰难的心理,认为工匠应该要克服技术上的问题,然后将作品以最完美的形态呈现出来;1963年,卒母托二十岁時进入了巴塞尔艺术工艺学校学习设计,其后到了美国纽约的普瑞特学院学习,在那里,严格的工艺训练使得他清楚的了解到现代主义的想法和感觉。
彼得。
卒母托的作品尺度都不大,但是他的每一栋建筑物对于基地和整体的计划有着很周详的考虑,反应出不同的感受。
每一個作品都反应出人对于建筑物基本元素、位置、材料、空间和光线的感觉。
24 岁的卒姆托回到瑞士在当地历史保护委员会任建筑师,卒姆托于1979年在瑞士的格劳宾登一个偏僻小镇开办了自己的事务所。
在开办事务所的20年中,卒姆托的作品数量并不多。
全球最贵文物第一名
“尼伯龙根之谜”是一件最贵重的文物,位于德国柏林,它是一件令人叹为观止的古典艺术品。
在历史上,它被认为是一件贴近神秘而又充满魅力的宝物,它在一次拍卖会上,以1.45亿欧元的价格,成为了全球最贵的文物。
“尼伯龙根之谜”是由德国14世纪的艺术家奥尔芬马尔斯弗兰克尔制作的,它是一副由金属上镶嵌着宝石的屏风,是一件完整的艺术品。
由于它的独特性和古老性,它已经成为一件传说中的文物,一直受到众多藏家的热捧。
马尔斯弗兰克尔制作了“尼伯龙根之谜”,他是当时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辉煌的技艺、奢华的装饰和奇特的形象,耐人寻味,令人赞叹不已。
“尼伯龙根之谜”这件作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中心的“夜行者”,他正拿着一盏灯踏上征途;第二部分是中央的“安静”,一只鹰挺立在高处,发出一种安详的气氛;第三部分是两侧的“回声”,站立着两个王子,但它们看起来更像是警戒者,告诉人们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安静、审慎和谨慎。
“尼伯龙根之谜”以1.45亿欧元在拍卖会上成交,让全世界都为之震惊,这一价格成为了全球最贵文物第一名。
“尼伯龙根之谜”是一件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品,它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在世界艺术史上都备受赞誉。
“尼伯龙根之谜”虽然拥有如此高的价格,但它依然是一件宝贵
的文物,它不仅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艺术风格,而且还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它是一部史书,记录了柏林文化的精华,让人们深切感受到时光的流逝。
“尼伯龙根之谜”是一件传说中的文物,它古老而神秘,珍贵而有价值,传递了历史的力量,保留了一段时间的记忆。
一件最具价值的文物,他让人们更加珍惜各式各样的文物,让每一次有机会看到文物时,都能体会文物带给人们的精神礼物与深切感受。
彼得·卒姆托•1943年出生于瑞士巴塞尔•1958年开始在一家木匠作坊当学徒•1963年在巴塞尔工艺美术学校学习艺术的初级课程,随后是家具设计•1966年在纽约普拉特学校作为访问学生学习建筑和设计•1968年在瑞士格劳宾登州历史保护委员会担任建筑师•1979年开始在瑞士格劳宾登州哈尔登斯泰因开办事务所。
•先后被聘为苏黎士学讲师,美国南加州建大筑学院,德国慕尼黑理工大学,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访问教授,1992年成为柏林艺术学院院士•1996年获恩利希.雪林建筑奖;•1998年获嘉士伯建筑奖•1999年获欧洲建筑密斯·凡·德罗奖。
•2009年获普利策奖彼得・卒姆托,1943年出生于瑞士巴塞尔的一个制作家具的工匠家庭。
木匠的生活背景对卒姆托的设计有很大的影响。
在开设他自己的工作室之前,他是一个保护历史古迹的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建筑师,后来他设计的建筑也对对建筑材料和建筑细节处理密切关注。
我们必须不断地问自己,某种材质应在某一特定建筑环境中有什么含义。
要用无数的细节,用各种各样的功能与形式,材质和尺度去生成一个整体,这是建筑常常要面对的挑战。
建筑师必须为边缘接缝,为表面横截面和各种材质交汇点寻找合理的构造和形式。
这些外形细节决定了建筑更大比例范围中的微妙过渡。
由细节确立形式韵律,确立建筑中细微的分割比例。
---《思考建筑》依照材料的不同种类和重量,各种材料间有一种相近性临界点。
在一座建筑中可以作不同材料的组合,而可以肯定的是,你会发现有些材料相差太远,以至于不能起反应,另一方面,有些材料放在一起太接近,因而毁掉这些材料。
这意味着,在一座建筑里把东西组合为一体,是需要做很多工作的。
---《建筑氛围》卒姆托是极少主义建筑师。
极少主义建筑,也被称为极简主义建筑是探索建筑本质和纯净形式的建筑师和一批以简练的形式、纯净的空间和精巧的构造结构为主要特征的建筑作品。
卒姆托等极少主义建筑师的作品则揭示了建筑学科一个新的发展方向,那就是回归到建筑的本体,追溯材料和建造。
彼得·卒姆托——建筑界的”奢侈品”1 彼得·卒姆托的简介彼得·卒姆托:1943年生于巴塞尔,曾受过细木工、设计师和建筑师的训练。
从1979年开始在瑞士格劳宾登州哈尔登斯泰因开办事务所。
同时作为USl建筑学院教授。
曾获主要奖项:1996,恩利希·雪林建筑奖,卡尔斯鲁厄;1998,“嘉士伯建筑奖”,哥本哈根;1999,欧洲建筑密斯·凡·德罗奖,巴塞罗那。
2 主要建筑作品及理念2.1 主要建筑作品圣恩特·贝纳迪克礼拜堂(Saint Benedict Chapel)斯姆维特格,瑞士1987~1989沃尔斯温泉设施(Thermal Bath Vals)沃尔斯,瑞士1990~1996贝芩查艺术展览馆(Art Museum Bregenz)贝芩查,奥地利1990~1997共鸣箱——2000汉诺威博览会瑞士馆(Sound Box,Swiss Pavlion,Expo2000)汉诺威,德国1996~2000卒姆托的设计总能“指向问题”,他尽可能客观地对基地上材料及文化源泉做出反应。
这种对建筑真实性的追求,使得卒姆托的建筑犹如是各种无生命的材料相互合作形成一个有生命的建筑,它有归属,有性格,有氛围,让来访者和使用者轻易地和它交流谈话。
2.2 作品背后的理念通过对彼得·卒姆托的著作《思考建筑》(《Thinking Architecture》)的解读,可以发现卒姆托的建筑文字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标签:真实、场所与世界、整体性、感知、本源、材料等等。
相比起理论家来说,卒姆托更像一个散文家或者诗人,他总是对建筑的诗意层次极感兴趣,在表述自己的发现和想法时,喜好使用文学的方式而非科学的套路,《思考建筑》中的表述常常让人忘了这是一位建筑师,仿佛是一位长者,或者一位生活家,在像你娓娓道来生命与建筑、与世界的最真实的相遇。
“建筑有它自己的真实性,它与生活有一种看得见的特殊联系,我不认为它是一种符号或者象征,而是一个生活的信封,一种生话的背景,事件就在它的里面和周围发生;它更是一个感性的容器,这里容纳了地板上有节奏的脚步声,工作时的专心致志,沉睡时的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