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人教版科学实验操作指南
- 格式:docx
- 大小:37.19 KB
- 文档页数:3
六年级科学实验:一、杠杆【实验名称】:杠杆的研究【实验用品】:杠杆尺、钩码。
【实验步骤】:1、在将杠杆尺调节到平衡状态后,首先让学生在杠杆尺左边的第二个孔上挂两个钩码,试一试分别在杠杆尺右边的第一、第二、第二、第四个孔上挂上两个钩码,杠杆尺会处于一种什么状态?2、让学生分别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观察杠杆尺的状态会有什么变化?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实验结果:1、力点距支点的距离与重点距支点的距离一样远,且力一样大时,杠杆尺平衡。
2、力点距支点远,重点距支点近,这种杠杆可以省力。
3、力点距支点近,重点距支点远,这种杠杆不省力。
二、热的传递【实验名称】:热传递【实验用品】:一杯红色热水、一杯无色冷水:蜡烛;火柴棍、铜丝、蜡烛油、酒精灯、铁架台。
【实验步骤】:1、在一杯红色的热水中,沿着烧杯壁慢慢加入一杯凉水,仔细观察冷水和热水融合的过程。
2、点燃蜡烛作为热源,用于感觉一下,手在火焰的哪个方向上感觉更热?趴在一段铜丝上,每隔一段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棍,将铜丝的两端固定在铁架台上,并使火柴都向下悬挂,在铜丝的一端用酒精灯加热。
实验结果:1、发现冷水倒入热水中,先直接流到杯底,然后慢慢的从杯壁往上流,说明加入的冷水受到了热开始上浮了。
2、实验结果非常明显,火焰上方感觉热多了,说明热在空气中主要是向上传递的。
3、靠近酒精灯的火柴棍先掉下来,接着依次掉下来,直至最远一根。
三、电磁铁【实验名称】:电磁铁的磁力【实验用品】:电池、漆包线、铁钉、大头针或回形针。
【实验步骤】:1、在铁钉上缠绕一定圈数的漆包线,然后串联不同数量的电池,分别观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
2、在同一个铁钉上先后缠绕不同圈数的漆包线,然后串联相同节数的电池,分别观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
实验结果:1、串联电池数量多的电磁铁,吸起的大头针多,说明它的磁力大一些。
2、缠绕圈数多的电磁铁,吸起的大头针多,说明它的磁力大一些。
四、细胞的观察【实验名称】:洋葱表皮细胞的观察【实验用品】:洋葱鳞片显微镜镊子刀片载玻片盖玻片吸管吸水纸清水稀释的碘酒铅笔尺子绘图纸【实验步骤】:1、复习显微镜的组成的知识。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步骤一、实验名称:杠杆实验实验目的:知道杠杆有三个点,收集并认识杠杆省力和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在实验中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实验材料:杠杆尺钩码实验步骤:组装杠杆尺实验装置,调整平衡。
自主确定两端钩码的位置和数量.在杠杆尺两端相应位置挂钩码,使杠杆尺平衡。
观察用力点和阻力点与支点的位置关系。
总结规律:注意事项:每次在杠杆尺两端挂钩码时每端只选一个点挂钩码,便于比较。
二、实验名称:轮轴的秘密实验目的:掌握轮轴的构造,明白轮越大越省力。
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实验材料:轮轴、细线、钩码实验步骤:把一定数据的钩码挂在轴上,看成要克服的阻力。
在轮上也挂上钩码,看成是我们用力的大小,通过反复比较轮上钩码和轴上钩码的数量进行分析。
注意事项:在轮和轴上穿线的方向正好使线落在轮和轴的槽里.三、实验名称:定滑轮和动滑轮实验目的: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
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实验步骤:(1)用铁架台做支架,安好定滑轮,在定滑轮上挂一根绳子,在绳子的两端任意挂上一些钩码,当绳子的两端的钩码数相同,同此可以说明定滑轮不能省力。
改变用力方向(2)用铁架台做支架,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支架上,绕过动滑轮向上提(用测力计或橡皮筋),动滑轮下挂重物,可以说明动滑轮省力不改变用力方向。
实验材料:滑轮、铁架台、一根绳子注意事项:在使用动滑轮时提起物体的重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称量范围的二倍.四、实验名称:滑轮组实验目标:1、能够利用动滑轮和定滑轮组成滑轮组,2、通过实验数据的比较,知道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3、通过探究实验知道滑轮组中动滑轮越多越省力。
实验材料:铁架台、滑轮、长线、钩码、测力计实验步骤:1、小组合作组装滑轮组,测试一个钩码的重力,测试用滑轮组提起这个钩码用的力。
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的实施步骤与注意事项在小学生的科学实验中,我是一个认真而又充满好奇心的小实验员。
今天,我将与你分享如何顺利地实施一个小学六年级的科学实验,以及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
首先,当我准备开展科学实验时,我会首先明确实验的目标。
这就像是在玩一个拼图游戏,目标是找到每块拼图的正确位置。
我会仔细阅读实验指导,理解实验的目的和预期结果,这样才能确保每一步都走在正确的轨道上。
接着,我会进行材料的准备。
这一步就像是为一个大餐准备食材一样重要。
我需要确保所有的实验材料和工具都准备齐全,并且在实验前检查一遍。
比如,如果实验需要使用试管、烧杯等仪器,我会提前确认它们是否清洁并且完好无损。
这样可以避免在实验中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在开始实验之前,我会做好实验步骤的规划和演练。
这就像是为一场表演做排练一样,我会先了解每一步骤的具体操作,并且试着预演一遍。
这样一来,当我真正开始实验时,我就能更加熟练地操作每一个步骤,从而减少出错的几率。
实验过程中的每一步我都会仔细观察,并且准确记录下实验的数据。
这一步是非常关键的,就像是做日记一样,我会把每个重要的观察结果和数据详细地记录下来,以便于后续的分析和总结。
这样不仅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实验过程,还能为将来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此外,安全是实验中的重中之重。
我会时刻保持警惕,确保自己和周围环境的安全。
例如,在使用化学药品时,我会佩戴好保护眼镜和手套,并且在通风良好的地方进行实验。
我还会严格遵守实验室的操作规程,以避免任何潜在的危险。
当实验完成后,我会仔细清理实验区域。
这一步就像是清理战后的战场一样重要,我会将所有的实验器材洗净,并把实验室整理得井井有条。
这样不仅能保持实验环境的整洁,还能为下次实验做好准备。
最后,我会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反思。
这一步相当于为一篇故事写结尾,我会分析实验数据,比较预期结果和实际结果的差异,思考其中的原因,并总结出有价值的结论。
这不仅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还能提高我的实验技能。
小学科学3—6年级实验操作六年级上册一、馒头发霉的实验参考教参P43页。
分别把馒头放在阳光下、和阴凉背光的地方,效果很明显。
一、第3课馒头发霉了实验名称:探究霉菌的生长所需要的条件实验材料:放大镜、烧杯、吸管、小刀、水、塑料袋、馒头实验步骤:1、将密封好的两袋馒头,一袋放在温度较高的地方,另一袋放在冰箱里,每天按时观察,看霉菌是否已经出现,把霉菌出现的时间和出现的部位记录在自己提前设计好的记录表里。
2、将密封好的两袋馒头,一袋滴上适量的水,使馒头保持潮湿,另一袋不滴水,使馒头保持潮湿,将两袋馒头放在相同的环境中,每天按时观察,看霉菌是否已经出现,把霉菌出现的时间和出现的部位记录在自己提前设计好的记录表里。
实验现象:放在温度较高地方的馒头和滴上水的馒头很快长出了霉菌。
实验结论:因为霉菌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和适量的水分,所以放在温度较高地方的馒头很快长出了霉菌。
二、P14第5课蜡烛的变化实验名称:蜡烛燃烧的变化实验材料:蜡烛、火柴、干玻璃片、试管夹实验步骤:1、点燃蜡烛,观察现象。
2、用试管夹夹住干玻璃片,放在火焰上方,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蜡烛开始燃烧,火焰下方蜡烛由固态变成液态,玻璃片上变黑。
实验结论:蜡烛燃烧,一是形态发生了变化,二是生成了新的物质——烟。
方法有:1、用小刀切块,放在铁片上加热,再遇冷。
2、点燃。
教材P14有个实验记录表:蜡烛在点燃、熔化两种实验方法下的现象。
点燃的现象是:蜡烛先熔化,然后燃烧;燃烧时发出光和热、冒出烟。
熔化的现象是蜡块逐渐融化成液体状态的蜡;冷却后,逐渐凝固成固体状态的蜡。
根据产生的变化,只改变形态的有蜡烛熔化、折纸、小麦磨成粉、铁熔化、木头破碎、泥塑……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的有:蜡、木燃烧,鸡蛋和面制成面包,铁生锈,泥烧成砖,石头烧成石灰……为看清点燃时的变化,可把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会在烧杯里留下什么物质(烟尘、水蒸气)。
实验得知,蜡烛燃烧时,不仅在形态上发生了变化,而且产生了新物质:光、热、二氧化碳、水蒸气(是否由蜡烛燃烧产生)、烟尘等。
六年级下册册科学实验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一、放大镜实验名称:放大镜下的新发现实验研究的问题:放大镜下观察到的微观世界是什么样的实验器材名称: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报纸、书本、树叶、布、邮票实验步骤与操作要求:1.用放大镜观察树叶,把看到的记录下来。
2.用放大镜观察报纸、书本。
3.把放大镜放在有格的纸上或放在书上,看看它能把物体放大多少倍。
4.用放大镜观察布、邮票的某部分,并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看看它能把物体放大多少倍。
规范使用放大镜。
1.手持放大镜镜柄。
2.调节放大镜与观察物的距离,直到看到最大最清晰的图像。
实验记录:用画图方式记录放大镜下的发现。
实验收集到的数据:计算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实验结论:1.放大镜可以把物体的像放大。
2.同一放大镜的最大放大倍数是一定的。
二、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实验名称:放大镜下的昆虫实验研究的问题:放大镜下的昆虫是什么样子的实验器材名称:放大镜、蚂蚁等昆虫及蝴蝶、、蚕蛾标本。
实验步骤与操作要求:1.用肉眼直接观察。
2.观察昆虫的身体。
3.观察昆虫的生活。
实验记录:用文字和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昆虫身体结构和昆虫的生活实验信息数据整理:比较几种昆虫触角的形状。
实验结论: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昆虫身体的细微结构。
三、放大镜下的晶体实验名称:用放大镜观察晶体实验研究的问题:白糖、食盐、碱面、味精、玻璃片等晶体在放大镜下的样子实验步骤与操作要求:1.观察分辨几种常见的小颗粒物质。
2.用放大镜观察白糖、食盐、味精颗粒特点。
3.观察了解更多物质晶体的形状。
4.观察自制食盐等晶体5.用放大镜观察食盐晶体。
实验记录:用绘图方式记录观察结果,画出并比较几种物质的晶体形状。
实验结论:晶体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自然界中许多物质是晶体结构。
四、怎样放得更大实验名称:制作简易显微镜实验研究的问题:怎样调试让显微镜最清晰实验器材名称: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剪刀、胶水或双面胶带、铅笔、橡皮、花粉标本、棉布纤维标本、昆虫标本等。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手册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手册[部分]《工具和机械》单元第二课杠杆的科学1、研究杠杆尺的实验实验材料:底板1块、长支架1个、杠杆尺1根、钩码若干。
(学具中有)操作方法:(1)按学具中的图组装好实验装置;(2)师介绍组装方法及支点、阻力点、用力点的位置及阻力点和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如何测量;(3)在杠杆尺两边各选一个位置分别放上不同数量的钩码直至杠杆尺平衡为止,并记录相应数据到P6记录表中,判断其用力情况;(4)交流分析实验数据;(5)得出结论。
第三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1、杠杆类工具的比较实验实验材料:撬盖的铁片(或螺丝刀)、开瓶器、夹子(或镊子)、罐头、啤酒瓶。
(自备)操作方法:(1)用撬盖的铁片去撬罐头、用开瓶器开啤酒瓶、用夹子夹东西;(2)在课本P7图上分析三点位置及用力情况。
2、小杆秤的观察与制作(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材料:1根长竹筷(称)、螺帽或钩码(重)、粗棉线或钓鱼线、小塑料盘(称)、砝码(50g)、剪刀。
(自备)操作方法:(1)如课本P9图片,把一支竹筷打磨光滑,其中一个螺丝帽或钩码用钓鱼线系好做秤砣;(2)自制一个秤盘,系好三条一样长的细绳并固定在秤杆上;(3)在秤砣与秤盘间选择适当的位置系上一个绳套,作为初次实验的平衡点;(4)利用平衡原理制作托盘小杆秤刻度,在称盘内每次加一个砝码(50克),移动秤砣使秤平衡,并在秤杆的挂秤砣的位置做好标记,直到秤杆用完为止。
第四课轮轴的秘密1、研究轮轴作用的实验实验材料:1根轴、1根销钉、24个钩码、2段棉线、1个底板和1个长支架。
(包含在学习工具中)(或机械实验盒中)操作方法:(1)如学具中的图组装轮轴装置;(2)把一定数据的钩码挂在轴上,看成要克服的阻力;在轮上也挂上钩码,看成是我们用力的大小,直至平衡,反复做4种,并记录实验数据到课本P10表中。
(3)交流分析数据。
(4)得出结论。
2、研究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实验(材料准备可能较难)实验材料:添加1个轮圈。
科学六年级下册实验操作题人教版一、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观察方法一:让放大镜靠近观察的物体,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然后移动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方法二:放大镜尽量靠近眼睛。
放大镜不动,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自制放大镜的方法:(1)广口瓶、玻璃杯、烧瓶、烧杯、塑料碗等,这些圆柱形和球形的无色、无纹路和花纹的透明器皿装上水有放大的功能;(2)塑料袋装水后也能起放大作用;(3)凸透镜状或碗状的冰块、水滴有放大作用;(4)透明玻璃球也能放大。
(5)不同倍数的老花眼镜片组合起来可制作显微镜。
制作晶体实验目的:指导学生用白糖、食盐、碱面在玻璃片上制作晶体。
实验材料:食盐、味精、白糖、碱的晶体玻片,烧杯、滴管、载玻片、放大镜、显微镜。
制造晶体的方法可以有减少水分和降低温度两种。
减少水分法也就是把某种溶液风干即使其水分蒸发,使物质重新析出;降低温度即先把某种物质的溶液加热制成饱和溶液,然后冷却,使物质重新析出。
蒸发法,即先制作物质的溶液,然后滴一滴在玻片上,让其自然蒸发。
用这种方法制作的晶体比较小步骤如下:先制作食盐或碱面的溶液,然后用滴管或玻璃棒滴一至二滴在玻片上。
为了蒸发得块,滴后要轻轻晃一下,让溶液扩散得薄而均匀,放在通风的地方。
也可以用夹子夹住玻片在酒精灯上微微加热,加热时玻片离酒精灯火焰远一些,慢慢烘干。
在溶液蒸发的过程中,千万不要用手或器物触摸它。
晶体的方法。
用一只大的玻璃杯,多放些水和食盐,直到食盐全部溶解为止。
用漏斗过滤溶液,将过滤后的溶液注人一只清洁的玻璃杯内,在杯中悬吊一根细线,一端拴上一小块食盐晶体浸泡在溶液中,然后静置数天。
在玻璃杯底首先出现了第一批晶体,滤去溶液中残留的晶体,然后把悬在细线上的晶体浸人过滤后的溶液中,晶体会缓慢地生长。
如果在杯中继续倒人饱和食盐溶液,则晶体的生长会持续几周甚至几个月。
、制作简易显微镜实验目的:知道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学科学五六年级试验操作⼩学科学五六年级实验操作1、组装带有开关的串联电路(于龙⾔整理)实验⽬的:认识简单电路实验材料:⽤电器2个(⼩电珠及电珠座);开关1个;电池⼀节;电池夹⼀个;导线⾄少3条。
实验步骤:(1)将⼩电珠装⼊电珠座。
(拧的时候注意松紧度,太松易接触不良,太紧则易坏)(2)⽤导线将2个电珠座,电池夹,打开的开关依次⾸尾相连。
(如图)L1 L2(3)检查⽆误后将电池放⼊电池夹。
(4)闭合开关,发现两个⼩电珠都亮了。
(5)断开开关,两个⼩电珠同时熄灭。
(6)拧下⼩电珠L1,闭合开关,发现另⼀个⼩电珠L2不亮。
同样,拧下⼩电珠L2,发现另⼀个⼩电珠L1也不亮。
分析数据及现象:通过闭合开关,⼩电珠都亮;断开开关,两个⼩电珠同时熄灭,我们发现开关控制着整个电路的通断。
⽽拧下⼩电珠L1,闭合开关,发现另⼀个⼩电珠L2不亮。
同样,拧下⼩电珠L2,发现另⼀个⼩电珠L1也不亮。
我们发现各个⽤电器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个⽤电器毁坏,整个电路就不通了。
实验结论:(1)串联电路是将整个电路串在⼀起,(包括⽤电器、导线、开关、电源)(2)串联电路的特点:A电流只有⼀条通路B开关控制整个电路的通断C各⽤电器之间相互影响2、实验题⽬是:组装带有开关的并联电路(姜红⽟整理)实验⽬的:认识并联电路实验器材有:电池2节(⼀节也可以)、开关3个、电珠2个、导线若⼲实验过程:⾸先,我要组装的是具有⼀个总开关的并联电路,将电池安装到电池盒中,正极、负极分别连接上导线,在导线⼀端安装⼀个开关(注意,这个开关要断开)在开关的另⼀端连接两根导线,两根导线分别连接两个⼩电珠,再⽤⼀根导线将两个⼩电珠连接起来,最后,将电池另⼀端的导线连接到两个灯泡的导线连接处。
当开关闭合两个灯泡都亮,当开关断开,两个灯泡都灭。
当其中⼀个灯泡出现故障(同时,动⼿操作,将其中⼀个灯泡的电路断开)另⼀个灯泡依旧亮着。
这就是由⼀个开关控制所有⽤电器的并联电路。
一、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实验器材:玻璃杯、光滑的薄木板、鸡蛋一个实验步骤:1、将硬纸板放在水杯上。
2、再将鸡蛋放在硬纸板上。
3、快速抽出纸板。
实验现象:鸡蛋会掉进水杯里。
实验结论:鸡蛋没有随木板一起运动,而是保持了它原有的运动状态,说明鸡蛋具有惯性。
实验器材:棋子和尺子实验步骤:1、把五个棋子摞起来。
2、然后用尺子迅速打击下部棋子。
实验现象:上面的棋子竖直向下落回原处。
实验结论:上面的棋子没有与被打击的棋子一起飞向远处,而是竖直向下落回原处,说明棋子具有惯性。
实验器材:小车(带绳)、轻木块、重物实验过程:1、将轻木块放在小车上。
2、快速拉动小车撞击重物。
实验现象:木块不会停止向前运动,会向前从小车上滚落下来。
实验结论:木块没有随小车一起停下来,而是保持向前运动,说明木块具有惯性。
二、蜡烛的变化(1)蜡烛熔化实验器材:蜡烛、小刀、火柴、酒精灯、蒸发皿、三脚架、硬纸板实验步骤:1、用小刀切一小块蜡烛放在蒸发皿里,将蒸发皿放在铁架台上。
2、点燃酒精灯,用酒精灯加热蒸发皿中的蜡烛,几分钟后蜡烛熔化了。
3、熄灭酒精灯,将蒸发皿用夹子取下,放在硬纸板上等蜡烛冷却。
实验现象:蒸发皿里的蜡烛凝固了。
实验结论:加热蜡烛,只改变了蜡烛的形态。
(2)蜡烛燃烧实验器材:蜡烛、火柴、试管夹、玻璃片实验步骤:1、用火柴点燃蜡烛。
2、用试管夹夹住玻璃片,放在火焰上方。
实验现象:蜡烛开始燃烧,火焰上方蜡烛由固态变成了液态,玻璃片变黑。
实验结论:蜡烛燃烧,不仅蜡烛的形态发生了变化,还生产了新的物质——烟。
三、食盐的变化实验器材:杯子、食盐、火柴、盘子、小勺、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坩埚、玻璃棒实验步骤:1、将杯中倒入水,把食盐放在水中,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2、将食盐水倒入坩埚中,放在铁架台上,点燃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把食盐放在水中,用玻璃棒搅拌,食盐溶解了。
用酒精灯给坩埚上的食盐加热,坩埚上析出了食盐颗粒。
2、将支架插接成型,再将风车轴、串珠、高粱秆穿在一起,固定在支架上,最后把两块金属片对应地插在高粱秆上。
3、把橡胶膜套在鼓体上,做成小鼓,并将它固定在支架上。
4、用鼓槌缠绕橡皮筋,使鼓槌一端与鼓面相接,另一端与金属片部分相触。
5、把风车放在有风的地方,让风车转起来,使小鼓发出声音。
实验四、制作电磁铁一、实验题目:制作电磁铁。
二、实验要求:学习制作电磁铁的简单方法。
三、实验器材:铁钉、长500毫米导线、小铁钉、电池。
四、操作步骤: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将导线轻轻捋直。
3、按一个方向,在铁钉上整齐地绕成线圈。
圈少按左图,圈多按右图固定。
4、反复接通和切断电流,用小铁钉试试电磁铁磁性如何。
1、整理物品放回原处。
注意:A、为了更好地说明电磁铁的特点,应将铁钉在火上烧红,然后慢慢冷却。
这样处理后,剩余磁性就小多了,对实验很有益处。
B、线圈两个接头要留长些,圈数要在15圈左右,不要过多或过少。
C、断电后,铁芯常留有剩余磁性,这是正常现象。
实验五、研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一)一、实验题目: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关系实验。
二、实验要求:验证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有关,匝数多,磁力大;匝数少,磁力小。
三、实验器材:500毫米长和2000毫米长导线各一根、铁钉、电池、小铁垫圈、小铁刀。
四、操作步骤: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用500毫米长和2000毫米长导线各做一个电磁铁。
3、接通电源,比较不同匝数的电磁铁磁力大小是否相同。
4、分析不同匝数的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不同的原因。
5、整理物品放回原处。
注意:A、为提高效果,应加大匝数多少的差别。
(少的可在12圈左右,多的可在100圈左右。
)B、实验磁力大小时,除小铁垫圈外,也可使用大头针、小铁钉。
实验六、研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二)一、实验题目:磁力大小与电流强弱关系实验。
二、实验要求:验证电流越强磁力越大。
三、实验器材:电磁铁、电池两节、弹簧秤。
四、操作步骤: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六年级人教版科学实验操作指南尊敬的同学们:
科学实验是我们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环节。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完成实验,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份六年级人教版科学实验操作指南。
请大家仔细阅读并按照指南进行实验操作。
实验一:水的沸点实验
材料:水、酒精灯、温度计、容器、火柴
步骤:
1. 准备材料:将温度计插入容器中,确保温度计的温度计茎完全被液体覆盖。
2. 加热:用火柴点燃酒精灯,将容器放在火焰上加热。
3. 观察:观察液体温度的变化,当液体开始沸腾时,记录温度。
4. 测量:待液体完全沸腾后,记录此时的温度。
实验二:光的折射实验
材料:玻璃杯、水、纸张、铅笔、光线
步骤:
1. 准备材料:将玻璃杯中倒入适量的水。
2. 画线:将一张纸张展开放在桌面上,用铅笔在纸上画一条直线。
3. 光线入射:将玻璃杯倾斜,使得光线从玻璃杯中垂直地射向纸上的直线。
4. 观察:观察光线经过玻璃杯和水后的折射现象,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三:植物光合作用实验
材料:苦菜叶片、酒精、试管、盖玻片、草绿素提取液、酒精灯步骤:
1. 准备材料:将苦菜叶片放置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酒精,将盖玻片覆盖试管口。
2. 加热:将试管放置于酒精灯上轻轻加热。
3. 观察:观察试管内的变化,若试管内出现绿色,则说明苦菜叶片中含有草绿素。
4. 光照:用草绿素提取液滴在苦菜叶片上,将装有苦菜叶片的试管放置在阳光下暴晒一段时间。
5. 观察:观察试管内的变化,若试管内出现气泡,则说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实验四:力的平衡实验
材料:积木,斜面,弹簧测力计
步骤:
1. 准备材料:将斜面固定在桌上,放置积木在斜面上。
2. 测力: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量在斜面上放置的积木的重力和斜面对积木的压力。
3. 对比:比较积木的重力和斜面对积木的压力,观察是否平衡。
4. 调整:根据实验结果,适当调整斜面的角度,直至积木在斜面上保持平衡。
以上是六年级人教版科学实验的操作指南,希望这份指南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进行实验时,请务必遵守实验守则,注意安全,不得随意进行危险实验。
祝愿同学们在实验中取得优异成绩!
祝实验成功!
特此写成。
作者: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