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第二篇原文及译文
- 格式:doc
- 大小:10.80 KB
- 文档页数:2
《孙子兵法》第一章:始计1、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着人民的生死和宗庙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认真考察了解的。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诡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译文】所以,要以如下五个根本方面的因素为基础,去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估,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
这五个根本方面即: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要使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可与君主死生与共而无违疑之心。
所谓“天”,就是指昼夜、寒暑与四时节令的变化。
所谓“地”,就是指道路的远近、地势之险厄平易、开阔狭窄与高低向背等地理条件。
所谓“将”,就是要求将帅要具备智谋、信实、仁爱、勇敢和严明等五种品格。
所谓“法”,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职分管理与军需物资的掌管使用。
凡属上述五个方面的事,身为将帅,都不能不过问。
了解这些情况,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就不能打胜仗。
3、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所以要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哪一方的君主开明?哪一方的将帅贤能?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的赏罚公正严明?我们根据上述情况,就可预知谁胜谁负了。
4、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译文】将帅如能听从我的谋划,用他指挥作战,必然取胜,就把他留下;如不听从我的谋划,用他指挥作战,必然失败,就把他辞去。
孙子兵法全文加译文孙子兵法全文加译文孙子兵法,又称《孙子兵法·吴子》,是中国古代军事学著作之首,被誉为军事古典著作的代表之一。
下面将为您提供孙子兵法全文加译文的内容。
第一章:始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故敌,纵之以虚,动之以微,布之以地,齐之以权,而击之以敌。
夫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第二章:作战篇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
死而后已,亲而后离,连而后衰。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第三章:谋攻篇孙子曰: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第十六章:九变篇孙子曰:兵之初见者,以动静之利行之,初见胜,杀人如麻,取地百里,以争于市。
城可攻也。
将则恃之,勇者也。
将者,以守为主,以动为辅。
故能以守为攻者,主内也。
能以守成城者,备敌也。
能以守定国者,治众也。
将之,以治乱为本。
……附件:本文档无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1.兵家:古代兵法的学派之一,包括《孙子兵法》、《吴子》等。
2.力道原理:孙子兵法中,力道原理是指运用兵力的原理,即以强力攻击敌人的弱点。
3.远近示之:孙子兵法中,远近示之是指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通过示弱吸引敌人远离其援军,然后转变战术迅速反击。
4.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孙子兵法中,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是指选择敌人无法预料的时机和方式发动攻击,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5.九变:指战争中的各种变化和应变,包括地理环境的变化、敌人的变化、军队的变化等。
6.将:战争的指挥者,负责制定作战计划、统率军队。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第一章:计篇1.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注释:兵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生死存亡,必须认真研究。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注释:研究兵法需要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道、天、地、将、法。
)3.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
(注释:道是指国家和人民之间建立起共同认可的信任关系,只有建立了这种信任,人民才会不惧生死,为国家献身。
)4.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注释:天包括了阴阳、寒暑、时制等自然因素。
)5.地者,制高、正深、远近、难易、广狭、死生也。
(注释:地包括了制高、正深、远近、难易、广狭、生死等地理条件因素。
)6.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注释:将包括了智慧、信任、仁爱、勇气、严格等领导者的素质。
)7.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注释:法包括了曲制战术、官方陆军的运动路线、主要使用的兵器等规则。
)第二章:作战篇1.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乘之国,十万之师,始得用兵,以保其国利,无误者,此亦重计也。
(注释:使用兵法需要大军、武器、士兵等条件,不可小觑。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度,二曰称,三曰数,四曰胜,五曰治。
(注释:用兵法需要考虑度量、准确计算、胜利的前提条件。
)3.地生矣,可以长久也;地死矣,可以亡身也。
故不善见其民之始,不善知其所终。
(注释:地理条件的好坏决定了国家的生死存亡,只有对地理条件有准确的认识,才能保证国家的长久。
)4.凡将有五危:矜、寇、援、暴、哀。
(注释:将领容易面临的危险分别是:矜夸、敌寇、敌援、士气的动摇和哀悼的情绪。
)5.地形有四势:难、疾、险、远。
(注释:地形分为难以攻克、迅速可取、险要和远近等四种情况。
)附件:《孙子兵法》原文+注释详细解析,请见附件。
附录:法律名词及注释1.兵:指军队或武装力量。
孙子兵法全文加译文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书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世界军事文化的珍品。
全书共十三篇,内容涵盖了战争的各个方面,包括军事思想、战争策略、兵器使用、军事组织体系、士兵训练等等,被认为是中华文化传统的典范之一,对后世军事家、政治家的思考和指导意义深远,被广泛应用于历史上的大规模战争之中,也被当代人们用作管理、领导和战略制定之参考。
下面是孙子兵法的全文加译文:第一章关于战争的计谋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诱之远,远而驰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
兵法:用计之道,是谓兵。
第二章关于战争开端凡治众如乱,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登高山,如入无人之境,非深哉矫其志,非远哉使其死,是乃众人之备也,不可不察也。
兵法: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必善为之计,不宜轻之也。
第三章关于战争的进攻故兵贵神速,乘势而利,不待敌之所备也。
是故不动而利者,决其离合也;不守而待敌者,算而诱之也。
兵法:故用兵之法,神速如风,不动如山,侵掠如火,不动如林,难知如阴,动如雷霆。
第四章九变战法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用兵之力,而务本,以守国为主也。
兵法:利用智慧占领有利地形,以诱敌发生战争的意图,不断地使用变化多端的策略和手段,最终取得胜利。
第五章关于军队的种类凡此十则可十败,五则可五败,不可不察也。
有故强者,无故弱者,此兵之常道也。
兵法:计谋不用兵器,而用军队的思想、组织和制度对敌人进行攻击。
第六章关于军队的能力腹背受敌,丧师失众,削弱士气,乃是不忍丧师之道也。
兵法:敌人的行动是难以预测的,军队应该做好万全的准备,细心地观察和分析敌人的行径,及时调整战略。
第七章关于用兵的方法天时,地利,阴阳,法度,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诱之远,远而驰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
兵法:用计之道,是谓兵。
第八章关于攻城的攻防战略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法之胜负之法,不可不察也。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权,以折瑕为戒。
孙子兵法之作战篇第二:原文、译文、点评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运输,运输则百姓贫。
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
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盾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译文孙子说:几兴兵打仗的一般规律,要出动战车千辆,辎重车千辆,军队10万,还要千里运粮;那末前方后方的经费,招待外交使节的开支,器材物资的供应,武器装具的保养补充,每天要耗费千金,然后10万大军才能出动。
用这样大的军队作战,就要求速胜。
持久就会使军队疲惫、锐气挫伤,攻城就会耗尽力量,让军队长期暴露在国外,会使国家财政经济发生困难。
如果军队疲惫、锐气挫伤,军力耗尽、经济枯竭,则列国诸侯就会乘此危机起兵进攻,那时虽有很高明的人,也无法挽回危局了。
所以,用兵打仗只听说宁拙而求速胜的,没见过求巧而久拖的。
战争持久对国家有利,是从来没有过的。
所以,不能完全了解用兵害处的人,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好处。
善于用兵的人,兵员不征集两次,粮秣不三次运送;武器装备从国内补给,粮秣就敌国征集,这样,军用粮秣就可以满足了。
国家因用兵而导致贫困的,远道运输是个重要原因;远道运输就会使百姓贫困。
孙子兵法全文加译文孙子兵法【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与生死有关,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因此必须认真研究。
【第一章:计篇】孙子曰: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第二章:作篇】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
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见习而斗之,胜未定也。
若金九百锤,不如一尚坚也。
兵之动,故无常。
观今夫况昔,犹为未尝有也。
故策之而已矣。
【第三章:谋篇】孙子曰:兵者,以利定国,不以战危国,利而不诱也,乱而不可乱也。
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
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第四章:胜篇】孙子曰:故兵闻招而勿应,良将诡夺也。
故上无便宜,将军无威势,敌无怒,则胜人矣。
善用兵者,屈诡藏拙,诱而不诱,侮敌以求战,兵不厌诈,诈者胙也。
【第五章:军争篇】孙子曰:兵者,祸葫芦也,素争于利,入可为,出可奔,制于必败。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
【第六章:兵势篇】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
斗众如斗寡,势均是也。
以示可取,因敌而取,因敌而不取,势也。
故兵形而不穷,因敌而取,不得已而取,兵也。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以劫,廉洁可以辱。
此五者,五主之死也,亡国之主也。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者劳也。
情素横者,兵不顿。
【第七章:军争篇】孙子曰:兵闻招而勿应,纷纭而勿去,坚决而勿合。
动静有时,勿失机宜。
待势而动,百战不殆,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故善为战者,能为也。
不善为战者,临敌而无能也。
故曰:胜者,不与民同利也。
持者,与民休也。
【第八章:九变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孙子兵法原文加译文孙子兵法原文加译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那么孙子兵法原文加译文是什么?大家不妨来看看小编推送的孙子兵法原文加译文,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始计篇【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
这些条件是: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有道?将领哪一方更有才能?天时、地利哪一方占得多?军中法令哪一方执行得好?兵力哪一方更强大?士兵哪一方更训练有素?奖赏与惩罚哪一方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新编八年级《孙子兵法》二章课文及翻译第一节:用兵的五个要点孙子说:“孙子有一套行军打仗的理论,这套理论有五个重要的要点。
”译文:孙子提出了一套关于行军打仗的理论,总结为五个重要的要点。
1. 胜负之道孙子说:“胜负之道,不可预测。
”译文:取胜或失败的结果是不可预测的。
2. 敌我之势孙子说:“不论攻守,首先要掌握敌我双方的形势。
”译文: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首先要了解敌我双方的形势。
3. 攻击的规模孙子说:“攻击的规模要根据敌我之势来决定。
”译文:攻击的规模应根据敌我形势来决定。
4. 强弱之间孙子说:“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应采取避战或回避敌人的策略。
”译文:在敌人强大而自己弱小时,应采取避战或回避敌人的策略。
5. 避免强弱对比孙子说:“避免与敌人进行明显的强弱对比。
”译文:应避免与敌人进行明显的强弱对比。
第二节:兵力的使用孙子说:“在行军打仗中,兵力的使用是很重要的。
”译文:兵力的使用在行军打仗中是非常重要的。
1. 运用兵力孙子说:“运用兵力的原则,是围而不攻。
”译文:运用兵力的原则是围而不攻击。
2. 兵力的节制孙子说:“兵力不可过多,过多会消耗资源。
”译文:兵力不能过多,过多的兵力会消耗资源。
3. 兵力与胜利孙子说:“兵力的强弱不是取胜的决定因素。
”译文:兵力的强弱并不是取胜的决定因素。
4. 克制兵力孙子说:“通过策略可以克制敌人的兵力优势。
”译文:通过策略可以克制敌人的兵力优势。
5. 合理运用兵力孙子说:“合理运用兵力可以节省资源。
”译文:合理运用兵力可以节省资源。
以上是新编八年级《孙子兵法》二章课文的内容及翻译。
孙⼦兵法翻译版2五、势篇【原⽂】孙⼦⽈: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众如⽃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投卵者,虚实是也。
【译⽂】孙⼦说:⼤凡治理⼤部队与治理⼩分队原理是⼀样的,抓住编制员额有异这个特点就⾏了;指挥⼤部队战⽃与指挥⼩分队战⽃基本原理是⼀样的,掌握部队建制规模及其相应的名称不同这个特点就⾏了。
统帅三军兵⼠,能让他们⼀定⽴于受敌⽽不败的地位的话,就在于巧妙地运⽤奇兵、正兵;军队所指之处,像以⽯击卵⼀样,就在于灵活运⽤虚实,以实击虚。
【原⽂】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终⽽复始,⽇⽉是也;死⽽复⽣,四时是也。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不过五,五⾊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如循环之⽆端,孰能穷之?【译⽂】⼤凡作战,以正兵交合,以奇兵取胜。
善于出奇制胜的⼈,他的妙法是丰富多彩、层出不穷的,就像天地万物的变化⽆穷,就像江河流⽔的奔腾不息。
周⽽复始,⽇⽉运⾏就是这样;去了⼜来,四季更替就是这样。
⾳阶不过五个,但五个⾳阶融合演奏的⾳乐却是赏听不尽的;原⾊不过五种,但五种颜⾊调和绘成的画图之美是观赏不完的;原味不过五种,但五味调配的滋味却是品尝不尽的;作战的基本⽅式,不外乎奇正两种,但奇正的变化运⽤,却是⽆穷⽆尽的。
奇与正相互转化,就像顺着圆环旋转⼀样没有尽头,有谁能穷尽它呢?【原⽂】激⽔之疾,⾄于漂⽯者,势也;鸷鸟之疾,⾄于毁折者,节也。
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势如弩,节如发机。
【译⽂】湍急的流⽔疾速奔泻,以⾄于能冲⾛⽯头,这便是势; 鸷鸟疾飞,竟⾄于毁折,这是击发节奏掌握得准确。
因⽽,善于作战的⼈,他所造成的态势是险峻的,他发动攻势的节奏是短促的。
势就像张满待发的⼸弩,节就是触发的弩机。
【原⽂】纷纷纭纭,⽃乱⽽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不可败也。
《孙子兵法》全文翻译《孙子兵法》第一章:始计1、孙子说:军事,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一定要慎重研究。
2、通过五个方面的横向比较,得到详情: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3、道,指上级和民众心志相通,可以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天,指阴晴寒暑、四季更替;地,指远近、平坦艰险、开阔狭窄,和地形对部队安危的影响;将,指冷静睿智,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心关爱,勇敢果断,严格要求;法,指组织层次结构,责权划分,资金物资调配。
对这五个方面,上级都必须十分清楚。
清楚的能胜利,不清楚的不能胜利。
4、所以,通过以上情况的比较,得知详细情况:哪方的领导与部下心志相通?哪方的将领有能力?哪方占有天时地利?哪方的法令能够执行?哪方的士兵强健?哪方的士兵训练有素?哪方的赏罚分明?通过这些,我就知道了胜负。
5、将领听从我的计策,任用他必胜,我就留下他;将领听不从我的计策,任用他必败,我就辞退他;听从了有利的计策,就创造一种势态,在外部协助我方行动。
势,就是根据有利于自己的原则,掌握主动权。
6、军事,就是诡诈。
有能力而装做没有能力,要攻打而装做不能攻打,攻打近处却装做攻打远处,攻打远处却装做攻打近处。
对方贪利就用利益诱惑他,对方混乱就趁机攻取他,对方强大就要防备他,对方暴躁易怒,就可以撩拨他,使其发怒而散失理智,对方自卑而谨慎,就使他骄傲自大,对方体力充沛,就使其劳累,对方内部亲密团结,就挑拨离间,使其力量分散,要攻打对方没有防备的地方,在对方没有想到的时候发动进攻。
这些都是军事家的胜利方法,不可事先定死。
7、战端未开,预计会胜利的一方,因为占据的胜利条件多;战端未开,预计不会胜利的一方,因为占据的胜利条件少。
胜利条件多的一方能胜利,胜利条件少的一方不能胜利,何况没有胜利条件呢?从这些情况,我就可以预见胜败《孙子兵法》第二章:作战1、孙子说:军事的原则是,轻车千辆,重车前辆,武装的士兵十万名,千里运送粮食,前后方的费用,招待宾客的用度,胶漆一类的物资,包括战车、甲胄的供应等,每天要消耗千金,这样十万的军队才可以行动。
孙子兵法第二篇《作战篇》解读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
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意将务食于敌。
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箕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故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解读第一段提出举兵前要做那些准备,如: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
同时也说明了战争的高额支出,日费千金。
随后说出战争要速战速决不能够打长久战,久战钝兵挫锐,屈力殚货,诸侯乘其弊而起,带来的弊端,同时对于国家没有益处,也指出不充分了解用兵的坏处便不能明白用兵带来的利益。
例如:长平之战中白起也是利用赵国国力下滑,又急于求胜的弱点,引诱其主动出击而快速地歼灭45万赵军。
试想如果当时赵国坚持采用廉颇将军的坚守策略,由于秦国的供应链过长,即便是取得胜利,对秦国的国力也会大大的消耗。
善于用兵的将领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
此处提出以战养战的策略方针。
明确提出依靠自己国家的供给对国力消耗的严重性。
假如从国家运出100车辎重,实际到达前线只有50车,沿途护送的人力也要食用还不算有中饱私囊。
过度征税对百姓的生活也带来极大损害,严重的百姓流离失所,土地荒废等灾难性的伤害。
《孙子兵法》第二篇:作战篇原文+注解+译文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①,革车②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③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④,胶漆之材⑤,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⑥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
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胃矢弩,戟矛橹⑦,丘牛⑧大车⑨,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秆⑩一石⑪,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生民⑫之司命⑬,国家安危之主也。
注解:①驷:以四匹马驾驭的轻型战车。
②革车:重车、辎车,用来运载军粮器械。
③馈:运送。
④用:开支。
⑤胶漆之材:古代弓箭甲盾的保养维修所必需的胶和漆。
这里泛指制造与维修弓矢等作战器械的物资。
⑥暴师:军队长期在外。
暴,同“曝”,暴晒、露之义。
⑦甲胃矢弩,戟矛橹:通“盾”。
甲,用来保护躯干的装备。
胄,用来保护头颅的装备。
盾、橹,用来遮蔽身体,特别是石头、弓弩的攻击。
矛橹,《十一家注》本作“蔽橹”。
甲、胄、盾、橹都是防护性的装备;矢、弩、戟、矛都是杀伤性的武器。
⑧丘牛:从兵役中征集来的牛。
⑨大车:主要运载辎重的牛车。
⑩秆:,同“萁”。
秆,禾。
这里泛指牛马等牲畜的饲料。
⑪石(dàn):古代的容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
⑫生民:指一般的民众。
⑬司命:宿命,此处引申为命运的主宰。
译文:孙武说:用兵作战,需要的物资准备有战车千辆、辎重车千辆、全副武装的士兵十万,还要越境千里来运送粮食。
孙子兵法第二篇原文及译文
孙子兵法第二篇原文及译文如下:
孙子兵法第二篇
原文: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而勿攻,受而勿受。
翻译:
军队作战是运用诡计的过程。
因此,应该能够用欺骗来显示不能使用,用欺骗来显示不需要使用,接近作战以显示可以远离,远离作战以显示可以接近,诱敌深入以显示自己的强大,激怒敌人以显示自己的虚弱,保持谨慎而轻视敌人,疲劳敌人而使其崩溃,亲近敌人而保持距离。
如果使用这些策略,就可以取得胜利。
在这篇孙子兵法中,强调了战争中的心理学和策略。
孙子兵法的作者认为,了解敌人的心理状态和行动模式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通过运用这些策略,可以欺骗、误导、挑拨敌人,从而占据优势地位。
同时,作者还强调了谨慎、轻视敌人和保持距离的重要性,这些策略可以帮助避免在战斗中遭受重大损失。
除了描述如何取得胜利外,孙子兵法第二篇还探讨了如何制定战略和战术,以及如何在不同的情况下做出决策。
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原则和策略,帮助指挥官在战争中做出明智的决策。
这些原则和策略还适用于现代战争,为军事指挥官提供了有用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