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 格式:docx
- 大小:37.62 KB
- 文档页数:3
教学设计:2024秋季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地形和地势》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理解:学生能够掌握中国地形和地势的基本特征,了解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等地形区的分布。
2.技能培养: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能够运用地形图识别和分析中国地形地势。
3.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理解地形地势对气候、河流、人口分布等的影响。
4.情感态度:增强学生对祖国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热爱,培养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中国地形和地势的主要特征。
•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特点。
教学难点•如何将地形地势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学生的具体认知。
•如何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
教学资源•中国地形图、地势阶梯分布图。
•多媒体课件,包含地形地貌的图片、视频等。
•地理教材及配套练习册。
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传授地形和地势的基础知识。
•地图分析法: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地形地势的特点。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地形地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境创设:播放一段关于中国壮丽山河的视频,如高山、大河、平原等自然景观。
•问题导入:提问学生视频中的景观属于哪种地形?这些地形在中国是如何分布的?新课教学1.中国的地形特征2.•讲授:解释中国地形的复杂性,包括高山、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等多种类型。
•地图分析:展示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识别主要地形区,如青藏高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
•互动:请学生指出自己家乡所在的地形区,并简述其特点。
3.中国的地势特征4.•讲授:介绍中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以及三级地势阶梯的分布。
•地图分析:展示中国地势阶梯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各级阶梯的海拔范围、主要地形区等。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流向、人口分布等的影响。
5.地形地势的综合影响6.•讲授:总结地形地势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活动的综合影响。
•案例分析:提供具体案例,如黄河的流向与地形关系、山区的交通与地形关系等。
第二节气候一、气温1、南北气温的差异⑴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
原因:主要受纬度影响(北方太阳高度比南方低),北方比南方获得的太阳热量少,气温低;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而南方由于山岭的阻挡,受到的影响较小。
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0℃等温线重要意义: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南方和北方分界线,水田和旱地分界线,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线,湿润和半湿润的分界线,亚热带季风和温带季风分界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分界线,河流有无结冰期的分界线⑵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在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全国普遍高温,大多数地方南北相差不大。
原因:主要受纬度影响,南北获得的太阳热量差不多。
⑶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黑龙江的漠河镇,最热地方:海南海口;夏季最热的地方:新疆的吐鲁番,最冷地方:青藏高原。
夏季号称三大火炉的是:重庆、武汉、南京⑷我国温度带的划分:①依据:A、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和农业生产的实际(农业生产实际主要指一个地方气候为农作物所能提供的热量条件) B、将≥10℃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气温总和,称为活动积温,它是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针。
②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
(P33中的图2.15)类型五个加一个高原气候区:(北→南)寒温带(高原气温区)、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
二、降水1、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特点: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年降水量空间(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1)东南沿海一带的年降水量多在1600毫米以上,而西北内陆的大片地区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
(2)800mm年等降水线的分布:秦岭——淮河一线。
(3)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岛东北部的火烧寮;我国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2、我国降水的时间分配也不均匀。
大多数地区的降水集中在4—10月。
一般来说,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形和地势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一、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1、主要山脉的名称、分布和走向(课本25页图2.6)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南北走向:贺兰山、横断山区、六盘山。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小兴安岭;弧形走向:喜马拉雅山脉。
是世界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为世界最高山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交界处。
我国陆地海拔最高:珠穆朗玛峰(8844.43米);我国陆地海拔最低:吐鲁番盆地艾丁湖(-154.31米)2、主要地形区(1)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
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
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内蒙古高原:高原地势平坦开阔,西北部多荒漠、戈壁、东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
地面坦荡,一望无际黄土高原: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质地疏松,缺乏植被覆盖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千沟万壑。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云贵高原:高原大部分地区地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喀斯特地貌。
地面崎岖,峰岭众多(2)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呈环状分布,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内陆盆地,中部的塔克拉玛干是我国最大的沙漠。
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
内中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我国最大内流河——塔里木河。
准噶尔盆地:我国第二大盆地,是我国纬度最高、位置最北的盆地。
柴达木盆地:我国地势最高的盆地,大部分为戈壁、沙漠,东部多沼泽、盐湖。
因矿产丰富,被称为“聚宝盆”。
四川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称。
著名的成都平原位于盆地西部,农业发达,物产丰富“天府之国”之称。
(3)三大平原:东北平原:黑土面积广大、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我国最大平原。
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地面坡度很小。
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形和地势一.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1.地形类型多样指地形为5样,分别是山地33%,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
2.山区面积广大指山区占全国面积的2/3,山区是山地、丘陵和高原的统称。
其中山地是占1/3。
注意山地与山区的区分。
3.四大高原:【青藏高原】特点第一大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多雪山,多冰川。
【内蒙古高原】特点是第二大高原,地势平坦开阔,多草原和荒漠。
【黄土高原】特点支离破碎,千沟万壑。
【云贵高原】特点地形崎岖。
4.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特点面积最大,我国最大的盆地。
【准噶尔盆地】特点第二大盆地,维度最高的盆地。
【柴达木盆地】海拔最高的盆地,有聚宝盆之称。
【四川盆地】特点又称紫色盆地。
5.三大平原:【东北平原】特点面积最大,黑土面积广大。
【华北平原】特点又称“黄淮海平原”,地势低平。
【长江中下游平原】特点有“鱼米之乡”’之称。
6.三山夹两盆:三山指【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昆仑山脉】,两盆指【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
二.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7.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8.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9.第一级阶梯里面的地形是【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海拔在4000米以上。
10.第二级阶梯里面的地形是【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海拔在1000-2000米以上。
11.第三级阶梯里面的地形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海拔在500米以下。
12.【太行山脉】【巫山】既是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又是行政区域的分界线。
太行山脉是山西省和河北省的分界线。
巫山是重庆市和湖北省的分界线。
13.地势西高东低的作用:有利于农业生产,便利东西交通,水能资源丰富,有利于建水电站。
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相互作用
导言:
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及其上的人类活动的学科,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地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地理八年级上册的第二章中,我们将探讨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相互作用对地球的影响。
本文将对这一内容进行深入的探讨。
第一节: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环境是指地球上的自然要素所形成的空间。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气候对农业产出的影响
气候是自然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对农业产出有着直接的影响。
气候的因素包括温度、降水、日照等。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农作物的种植方式、品种选择、育种技术等都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农业产出。
2. 水文环境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水文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水资源的分布和使用对城市经济、环境和居民的生活都有着重大影响。
在不同的水文条件下,城市的用水结构、水系统的规划和设计等方面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3. 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形地貌包括山地、平原、高原、河流、湖泊等地形特征。
不
同的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
例如,山区的地势陡峭,交通不便,限制了农业和交通的发展;平原地区土地肥沃、交通便利,适宜农业和工业的发展。
第二节:人文环境对自然的影响
人文环境是指人类社会活动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人文环境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对周围自然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
城市中的工业排放、车辆尾气、大量人口的聚集等都会对空气质量和水源造成污染。
此外,城市建设还会带来环境破坏,如建筑物的占地、破坏树木等。
2. 人类活动对封闭水域的影响
封闭水域如湖泊、河流等是人类进行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
而人类的活动也会对这些封闭水域产生影响。
例如,大量工业和农业废水的排放会导致水质污染,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
同时,过度捕捞也会造成渔业资源的枯竭。
3. 人类活动对森林的影响
森林是地球上的重要生态系统,对保持生物多样性、控制气候变化有着重要作用。
但是,人类的活动对森林的破坏也十分严重。
乱砍滥伐、非法盗伐、过度放牧等行为都会导致森林面积减少,地表水蒸发率增加,生态平衡被破坏。
第三节: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相互作用带来的挑战与应对
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相互作用不仅对地球产生影响,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1. 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 推动科技创新
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科技创新,加强环境治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3. 推行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城市化
加强农业生态化建设,减少农业对环境的污染。
在城市化进程中,注重合理规划和开发,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结论:
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地球的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
我们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推动科技创新、推行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城市化等措施,以实现地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只有做到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促进,才能保护好地球这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