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以德里达解构主义视角探析《呼啸山庄》主题
- 格式:docx
- 大小:22.65 KB
- 文档页数:5
读书心得——《呼啸山庄》的艺术建构及人物形象塑造研究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问世之初,少人问津,评论贬抑,她为此郁郁而终,直到20世纪,她的声誉蒸蒸日上,这部小说也被认为是一部“对人性及生活了解完整且深刻之作”。
这部小说以独特的艺术建构形式,围绕两代人的爱恨情仇,讲述了当时英国畸型社会生活中扭曲的人性。
本文从品赏者的视角,对《呼啸山庄》的艺术建构及人物形象塑造作以探讨和研究。
一、《呼啸山庄》的艺术建构1.主题思想阐述鲜明。
《呼啸山庄》以18世纪英国约克郡为故事背景,讲述了孤儿希斯克利夫(Heathcliff)被山庄老主人恩肖(Earnshaw)收养后,因受辱和失恋而外出赚钱。
发财后回来对与其女友凯瑟琳(Catherine)结婚的地主林顿及其子女报复的故事。
希斯克利夫从孤儿到复仇者的角色转变,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畸形的社会。
小说所描述的社会拜金意识严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希斯克利夫倍受歧视,这是引起他强烈反抗的导火索。
他的疯狂复仇,对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恶行是对无情社会的控诉。
[1]2.时间要素运用得当。
《呼啸山庄》浓缩了丰富且严谨的场景的所有要素,作者艾米莉以巧妙的手法,展现了精密细致的文本时间和故事时间的来龙去脉,在时间的交错颠倒中展开情节,在时序的复杂交织中突出主题。
对天气和季节的描述,使小说人物角色的情感和举动跃然纸上,使故事场景更加生动逼真、更富有戏剧效果,大大提升了这部惊心动魄的原创小说的活泼本质与奥秘。
3.象征手法别具一格。
《呼啸山庄》运用诸多象征手法,间接表达了潜在的“反家庭”倾向。
如: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分别象征两种不同的社会和力量,画眉山庄宛如人间天堂,封闭且静谧,而呼啸山庄则杂乱无章,似暴风雨般狂躁不安。
一动一静形成了鲜明对比。
另外,小说采用的象征手法,如梦境的运用、超自然力等,进一步深化主题,作者把故事中的人物名誉建立在精神的荒原上,营造出一种既真实又荒诞的氛围,给文章添了一份趣味。
2024年《呼啸山庄》读书心得体会范例《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创作的一部经典文学作品,以激烈的情感冲突和离奇的故事情节而闻名于世。
该小说于1847年首次出版,至今仍然备受推崇。
在我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深受其深邃的思考和情感表达所感染,并对其所展示的人性的种种复杂性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下面是我对《呼啸山庄》的读书心得体会。
首先,我被小说中丰富而复杂的情感描绘所深深吸引。
小说以爱情作为主题,但绝对不简单地只是一部浪漫的小说。
相反,小说中的爱情是令人窒息的痛苦和不可避免的毁灭的源泉。
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的爱情既是美丽又是可怕的,它们的爱情盛宴也伴随着深深的恨意和报复心。
作者通过对希斯克利夫的描写,展示了一个被爱情所毁灭的人的内心世界,使我们对爱情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其次,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是我深感震撼的一点。
小说中的每个角色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复杂的情感内核,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源于内心的深处。
希斯克利夫的狂热和破坏力体现了他内心深处的绝望和对爱情的渴望;凯瑟琳的任性和傲慢暴露了她内心的自卑和无助。
这些角色的复杂性使得他们在小说中显得真实而令人难忘。
另外,小说中的情节设计独特而扣人心弦。
故事以一位房东讲述他所了解到的关于呼啸山庄的种种传闻作为开始,然后进一步揭示出故事的真相。
这种叙事方式引起了我的兴趣并保持了我阅读下去的劲头。
此外,故事中的跨越时间与空间的穿插也有助于展示出故事的复杂性和情感的流转。
最后,《呼啸山庄》通过对自然和人性的描写,诠释了作者对人性的独特见解。
小说中的呼啸山庄被描绘成一个充满荒诞和矛盾的地方,正如人类自身一样。
作者通过自然界中的风暴和山峰等元素,象征着人性的力量和复杂性。
小说通过揭示人性的阴暗面和美好面,让我对人类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之,《呼啸山庄》是一部非常深刻而复杂的小说,它通过对爱情、人物形象、情节和人性的描写,唤起了我对人类情感和复杂性的思考。
2024呼啸山庄的阅读心得《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创作的一部文学经典,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的杰作之一。
这部小说以一系列复杂而扭曲的家族关系为主线,描述了一段悲剧的爱情故事,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黑暗面和社会道德的沦丧。
阅读《呼啸山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是我的阅读心得。
首先,我被小说中的描写手法所吸引。
勃朗特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通过多个故事主角的视角交叉叙事,使得整个故事呈现出层次丰富的结构。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使得故事更加生动,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主人公们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同时,勃朗特还运用了大量的对话和描写,使得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角色们的情感冲突和复杂关系。
整个故事像是一幅壮丽的画卷,勃朗特通过细腻而犀利的笔触,将角色们的情感和命运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我被小说中的情感描写所深深震撼。
《呼啸山庄》是一个充满了爱与恨、欲望与嫉妒的故事。
主人公希斯克利夫与卡瑟琳的爱情被家族的阶级观念和社会道德所禁锢,最终走向悲剧。
他们之间的爱恨情仇,以及由此带来的痛苦与煎熬,让人心生怜悯之情。
同时,小说中还描写了希斯克利夫对卡瑟琳的病态的执念和报复,以及卡瑟琳对希斯克利夫的自责和挣扎。
这些情感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小说的核心,也让人深思人生和人性的复杂。
再次,我被小说中对社会道德的批判所触动。
在《呼啸山庄》中,勃朗特通过描绘19世纪英国农村的庄园生活,揭示了上层社会的虚伪和道德沦丧。
小说中的家族关系错综复杂,人与人之间充满了欺骗、背叛和恶意。
同时,勃朗特通过对阶级观念的批判,描绘了被社会禁锢的爱情,以及由此带来的无尽痛苦。
小说中那种冷酷无情的现实,让人对人性的黑暗和社会的腐败深感思考。
最后,我被小说中的主题所触动。
《呼啸山庄》不仅仅是一部爱情悲剧,更是关于命运和复仇的故事。
主人公希斯克利夫追求着复仇的心态,不惜破坏一切。
然而,最终他却发现复仇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
整个故事中充满了命运的无情和人性的复杂。
看《呼啸山庄》感悟心得(精选5篇)看《呼啸山庄》感悟心得【篇1】极致的爱固然纯粹恢弘,但不见得值得歌颂。
故事以西斯克利夫得人生故事贯穿主线,但实则讲述了对待爱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西斯克利夫和埃德加都有极致的爱,但道德的约束和人生经历的烙印决定了面对痛苦时人的反应。
西斯克利夫的爱恨是爆发的,气势恢宏;埃德加的爱恨则是内敛的,绵绵悠长。
西斯克利夫苦难冷漠的童年造就了性格中的破坏力,当痛苦来临且无法挽回时,就会爆发出由仇恨滋生的无穷无限的破坏力;而埃德加从小的教养约束和在爱的环境中成长的经历,促使他即便面对伤害与痛苦,仍然表现出对外部世界的仁慈与隐忍(当然,在故事中这样的性格也常被称之为软弱,但我并不认同),但无论从对亡妻的包容、怀念抑或早亡的结局,都能看到他内心不断的痛苦折磨历久弥新。
两种极致的爱也投射在了下一代身上,西斯克利夫魔掌下长大的孩子沾染着他的冷漠暴虐、缺乏同情和刻意培养的薄情粗鲁;埃德加的孩子却成为了这个小世界里最正常而充满生气的存在,善良、温情而充满活力。
结尾绅士的羸弱一时败给了岁月中被仇恨支撑的野蛮生长。
但善良的本性让仇恨侵蚀成长的下一代中,最终孕育出希望。
作者将故事里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尽量局限于呼啸山庄与画眉山庄局促的世界里,减少每个人生命中的陪伴者,排除了许多不必要的干扰与分散,凸显这小小世界里的爱与恨无限的纯粹与爆发力。
让西斯克利夫纯粹的爱恨,更像是从未长大的顽童。
看《呼啸山庄》感悟心得【篇2】《呼啸山庄》是一部充满想象力,充满强烈抒情色彩的小说,在英国文学历史上浓墨重彩的记上了一笔。
这是一部悲情小说,也是一部不同寻常的悲情小说。
作者通过描写当时社会的畸形,把一个正常人变成一个残酷无情的人,表达出作者对现实社会现状的不满。
这部小说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让我感受到作者对于善良人性的呼唤。
这部小说被评为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最奇特的小说”,我觉得一点也不为过,它确实与众不同。
作者描写人物感情不像普通伤感小说那样低沉,平淡无奇,而是猛烈的爱恨情仇。
呼啸山庄心得体会(3篇)呼啸山庄心得体会(精选3篇)呼啸山庄心得体会篇1《呼啸山庄》这本名著通过一个爱情悲剧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畸形社会的生活画面。
书中展示希刺克厉夫的爱、恨、复仇人性的复苏,是本小说的精华。
作者全部的心血在主角形象的刻画上寄托了自己全部的爱和理想,从而使这出具有恐怖色彩的爱情悲剧透露出令人欣慰的希望之光。
本文用大量笔墨描绘主角如何在绝望中把满腔愤恨化为报仇雪耻的'计谋和行动,人们在读这本名著时有同情,有愤慨,也有鞭笞,看后心情极其复杂。
这是一本奇特的小说,在当时作品中宛如一首荡气回肠的诗歌,以其强烈的爱,狂暴的恨取代了低沉的伤感和忧郁,书中人性的复苏是人们被视作一种精神上的升华,虽然是时代的悲剧,但是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呼啸山庄心得体会篇2《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勃朗特写的一本世界名著,自然会有各种不同的评论。
而我个人认为它想表达的是爱大于恨。
《呼啸山庄》所叙述的是一个爱情和复仇的故事:呼啸山庄的主人恩肖先生带回来了一个身份不明的孩子,叫希斯克利夫。
他爱上了恩肖先生的女儿——凯瑟琳。
他们两个亲密无间、青梅竹马。
但后来,凯瑟琳因受外界影响,嫁给了埃德加。
希斯克利夫为此进行了疯狂的报复。
复仇计划得逞了,但他无法从对死去的凯瑟琳的恋情中解脱出来,最终不吃不喝,苦恋而死。
可是为什么这样一个故事会引起人们的震撼呢?故事的背景是一片狂风呼啸的荒原,故事中的人物保留着大自然的本性:爱起来不顾一切,恨起来不计后果。
至于书中希斯克利夫的复仇行为,就显得更阴森恐怖了。
可是,是谁剥夺了他的爱?是谁扭曲了他的人性?在维多利亚时代,贵族富豪踌躇满志,世俗等级观念到处横行,身份第一,金钱至上,人们的精神受到强烈的压制,人性被残酷地扭曲。
正因如此,具有强烈反叛和自由思想的艾米莉,通过作品中的主人公,对罪恶现象给予揭露,起而抗争,把自己的正义、自己的激情、自己的愤怒都融入了这部作品之中。
更何况,希斯克利夫的爱毕竟战胜了自己的恨,当他的复仇计划一一实现时,他并没有胜利的喜悦,而是在茫茫荒原上不吃不喝,最终死去。
《呼啸山庄》读书心得15篇《呼啸山庄》读书心得1《呼啸山庄》是一部完全不同于当时流行的作品,他没有经过城市的熏陶和浸染,是完全用山乡荒原的自然协调绘成的。
故事的背景是一片狂风呼啸的山原,故事的人物保留着大自然的风貌和原始的本性:质朴,粗纩,刚强,感情奔放不羁,举止疯狂无度,不过一切地爱,又不计后果的恨,这在温文尔雅的慊慊君子看来,自然显得野蛮而奇特。
在维多利亚时代,贵族富豪踌躇满志,身份第一,金钱至上,人们的'精神受到压制,人性被残酷的扭曲,于是具有强烈的反派意识,和自由思想的艾米莉,便通过作品,对罪恶现象给予揭露,把自己的正义,激情,愤怒溶入作品。
最终,希思克利夫的爱毕竟还是战胜了自己的恨,当他的复仇计划一一实现时,他并没有胜利的喜悦,还是在茫茫草原上漫游,最终安然死去,这样一个饱受苦难与屈辱的人物,对爱情至死不渝的渴求和命运不屈不挠的抗争,让人读来一阵苍凉与悲壮。
《呼啸山庄》读书心得2 “我爱他并不是因为他长得漂亮,而是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
”——凯瑟琳“你就算一刻不停的爱,爱上80年,也不抵我一天的爱。
”——希思克里利夫对林顿如是说一个爱得死去活来故事对人确实有极大的吸引力,不过我并不是来赞颂这个炽热癫狂的爱情的,它并不能引起我的欣赏。
也许我不是一个完美的浪漫主义者,因为有人说完美的浪漫主义者通常都会对敢爱敢恨的希思克里夫给予赞赏和同情,反之,那些理智的现实主义者则不会。
看来在这件事儿上,我是当不了文人欣赏的完美的浪漫主义者了。
不过也无妨,让我们来啃啃,希思克里夫和凯瑟琳这对佳人的陈年往事。
一个是白人堆里的吉普赛孤儿,聪颖又隐忍乖戾,其貌不扬又粗鲁孤僻,长于谋计;一个是庄园的富贵公主,自私虚伪,工于心计,他们的爱就是对另一个自己的爱。
我们都渴望能有一个柏拉图式的灵魂伴侣,他们,确实可以称之为灵魂的伴侣,只是当这两个极其不健全的灵魂相爱时,却也只是一个悲剧的开始。
当凯瑟琳因为身份差距,选择深爱着她而她却不爱的林顿时,他们的相爱有了新的转折。
《呼啸山庄》读书心得和个人感想(精选18篇)《呼啸山庄》读书心得和个人感想篇1“爱”属于人性的最美好部分;“恨”是人性的扭曲、是人性的堕落。
这部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希斯克厉夫由于受挫折的“爱”,变得冷酷无情、心狠手辣,他的报复给呼啸山庄和田庄两户人家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他企图冻结人性,在他的周围用“仇恨”建立绝对的统治。
我认为,希斯克厉夫的行为并不完全是来自于他自身,这和他小时候在呼啸山庄度过的那段不公平的时光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希斯克厉夫被丁恩夫人的老东家欧肖先生捡回来的那天起,就注定了他这一生终不得安稳,在希斯克厉夫刚到达呼啸山庄时,欧肖夫人就气得跳脚,她认为这孩子又丑又脏,不愿让自己的孩子与他生活在一起,亨德莱.欧肖更是因为父亲对他的偏爱而恨透了他,但对于淘气的凯瑟琳来说,这倒是个合适的玩伴。
于是,希斯克厉夫和凯瑟琳两人慢慢产生了感情,但是,由于人们的思想封建,以及对他种族的歧视,两人的爱情不得不中断。
就在那段时间,凯瑟琳认识了门当户对的林敦,并且将自己的情感一点点地进行转移,但在他们婚后,由于希斯克厉夫的多次打扰,两人的生活也没能风平浪静的过下去。
最终,凯瑟琳在精神完全崩溃后去世了,在小凯瑟琳长大后,林敦也是郁郁而终。
虽然希斯克厉夫的报复计划看似成功了,但也将自己的心在痛苦中麻木了。
但在年轻一代的哈里顿.欧肖与凯瑟琳.林敦之间,终于重新建立起了真挚的爱情,冻僵的、麻木的人性复苏了,被压抑的人性在“爱”的回归中得到了解放,人们又拥有了希望。
通过这部小说,作者想告诉世界上的人们,“恨”消灭不了爱,即使爱得刻薄尖锐,也不能不承认“爱”比恨更有力量!在现实世界中,天长地久的是“人间的爱”。
辜负谁,拥抱谁,牺牲谁,幸福的路七拐八绕,眼泪微笑混成一团。
时间过去,一笔笔财目已算不清楚,这世界是你的遗嘱,而我是你唯一的遗物。
《呼啸山庄》读书心得和个人感想篇2凡是看过《呼啸山庄》的读者,大多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十分欣赏希刺克利夫,欣赏他爱的纯真、质朴、野性、至死不渝;一种是对希刺克利夫不以为然,认为他变态、冷酷、无法同情和理解他那暴风雨一般的激情和爱恋、毕竟19世纪离我们已经太过遥远,重读《呼啸山庄》的我们已经生活在完全不同的时空。
《呼啸山庄》读书心得(精选15篇)《呼啸山庄》读书心得1《呼啸山庄》,唯一一部没有被时间的尘埃湮没的优秀作品,《呼啸山庄》,唯一一部具有永久艺术魅力的辉煌作品。
整个故事的情节讲述了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朝夕相处的童年生活;一个弃儿和一个小姐在这种特殊环境下形成的特殊感情,以及他们对辛德雷暴政的反抗。
然后凯瑟琳因为她的虚荣、无知和无知而背弃了希斯克利夫,成了画眉山庄的女主人。
那希斯克利夫是怎么把仇恨变成了报复,绝望中的报复?在最后一个阶段,虽然只解释了希斯克利夫的死,但却凸显了他在了解到哈里顿和凯蒂相爱后,在思想上经历的一个全新的变化。
在小说中,作者集中精力塑造希斯克利夫的形象,把所有的愤怒、同情和理想都寄托在这个形象上。
这个被剥夺了人性温暖的弃儿,在现实生活中培养了强烈的爱恨情仇。
辛德雷的鞭子让他尝到了生活的残酷,也教会了他如何忍气吞声改变不了自己受辱的命运。
他选择了反抗。
凯瑟琳曾经是他忠实的伴侣,他们在共同的反抗中萌发了真挚的爱情。
然而凯瑟琳背叛了希斯克利夫,嫁给了埃德加林顿,她不认识他,也根本不爱他。
这场爱情悲剧的直接原因是她的虚荣、无知和愚蠢,但结果她毁了自己的青春、爱情和生活,毁了一直对她忠贞不渝的希斯克利夫,差点害了下一代。
凯瑟琳的背叛和婚后的悲惨命运是这本书最重要的转折点。
它把希斯克利夫的满满的爱变成了无比的恨;随着凯瑟琳的死,这种仇恨火山般的生成就出来了,成为疯狂复仇的动力。
希斯克利夫的目标达到了。
他不仅让辛德雷和埃德加痛苦地死去,还让他们无辜的后代吃了苦果。
这种疯狂的报复和刁难看似有悖常理,却把他非凡的叛逆精神表达的淋漓尽致,是特殊环境和特殊性格决定的特殊反抗。
希斯克利夫的爱情悲剧不仅是社会悲剧,也是时代悲剧。
让我想起了刚刚看的韩剧《魔王》,郑泰成就是其中的受害者。
他出生在一个和谐的家庭。
虽然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但他和他的母亲和兄弟生活在一起。
他们相亲相爱,和睦相处。
然而,当他的哥哥被人故意用刀刺死时,母子俩都惨了。
2024年《呼啸山庄》读书心得体会范本《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之一,在19世纪出版后一直备受读者喜爱。
这部小说通过复杂的情节和多重的视角,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爱情的力量以及社会等方面的种种问题。
在阅读《呼啸山庄》后,我对其中的一些主题和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首先,小说表达了对复仇的观察和批判。
在《呼啸山庄》中,布兰登一直以来抱着复仇的心态,不停地想方设法报复曾导致他痛苦的人。
但是,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看到这种复仇心态并没有带来任何幸福和满足感,反而给他自己和他所爱的人带来一系列的伤害。
勃朗特通过布兰登的遭遇向读者传达了一个信息:复仇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是会构成一种恶性循环,最终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
其次,小说也展现了爱情的力量和复杂性。
布兰登与凯瑟琳之间的爱情是小说的核心,他们之间的感情起伏跌宕,充满了矛盾和冲突。
布兰登在痛苦的岁月中对凯瑟琳保持着深深的爱恋,即使她以冷漠和傲慢的态度对待他。
这种爱情的强大力量让读者感受到了人性中深藏的温柔和关怀,同时也让人反思爱情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
此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尤其是凯瑟琳这个复杂多面的角色,她既是冷酷无情的女子,又是受过创伤的孩童。
她的行为一度让人难以理解,但也正是这种复杂性使她显得更加真实和令人难以忽视。
在凯瑟琳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受过创伤的人所具有的复杂情绪和心理,这让我对人性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最后,小说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也引起了我的共鸣。
在《呼啸山庄》中,阶级观念和社会等级制度对人们的生活和命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布兰登成为了一个富有的绅士,而他的儿时朋友希思克利夫则沦为了一个贫穷的农民。
这种社会不公让我深感到人们无法摆脱社会地位的束缚和命运的困扰。
勃朗特透过小说表达了对社会等级制度的批判,呼吁读者关注社会公平和人类的尊严。
综上所述,阅读《呼啸山庄》让我对人性、爱情、复仇和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呼啸山庄深刻品读心得及感想《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之一,于1847年出版。
该小说以阴郁、浪漫的氛围和复杂的情感关系为特点,讲述了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之间的爱情纠葛,以及家族间的仇恨和复仇。
通过对这本小说的深刻品读和分析,我深受其启发,并对其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小说中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是情感的复杂性。
作者描绘了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之间的强烈爱情,但他们的爱情并不纯粹,其中带有仇恨和报复的成分。
希斯克利夫深深地爱着凯瑟琳,但却因为她的选择感到伤害和愤怒,进而对整个庄园展开复仇。
这种复杂且矛盾的情感让读者无法简单地将希斯克利夫视为正义的英雄,也无法将凯瑟琳定义为受害者,两人的关系充斥着无尽的痛苦和嗜血。
书中还涉及了贫富差距和社会等级的问题。
希斯克利夫作为一个庄园的仆人,一直受到社会地位的限制和压迫。
与之相对的是锁伍德家族的成员,他们拥有财富和特权。
这种阶级差距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上,也反映在思想和行为上。
作者通过描述这种不平等关系,揭示了社会阶级对个体命运的影响和塑造。
此外,书中的人物形象也令我印象深刻。
希斯克利夫是一个让人既爱又恨的角色。
他的情感复杂,同时又充满了悲剧色彩。
他的爱和仇恨交织在一起,赋予他一种独特的魅力和痛苦。
然而,他的仇恨也让他陷入了病态的状态,最终导致自己和周围的人遭受痛苦。
凯瑟琳则是一个富有幻想和自我中心的女孩,她的决定和行为经常带来破坏和不幸。
她对希斯克利夫的爱和对埃德加的婚姻抉择,使她成为整个故事的关键人物。
通过对这本小说的深刻品读,我不仅对其中的情节和人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其中的主题有了更深的领悟。
《呼啸山庄》以其复杂的情感和悲剧色彩,探讨了爱情、仇恨、贫富差距和社会等级等主题,引发了我对人性复杂性、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命运的思考。
这本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人性和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它教会了我不要轻易地将人和事物简单划分为好与坏,黑与白,因为世界并不是那么简单。
电影《呼啸山庄》鉴赏及学习心得不知道该书作者为何用这个名字作为此书的题目,我的理解是“呼啸”在书中是指那山庄之外的狂风暴雨与那漫天大雪来得那么肆意与猖狂,是人们不能预料与阻止的,而山庄里发生的事情也正如那外面的天气一样,是没有人能够预料与阻止的,所有的事情都发生的那么顺其自然,让人们感觉到他们的故事是那么的平常却又那么的可怜与可悲,让人对他们产生同情的心理。
电影《呼啸山庄》中并没有谁是真正的恶人,也许希克厉是最让人感到生气与可恶的,他的种种行为让人们对他恨之入骨,而其他的人呢,同样让人感到又可怜与可悲之处,认为他们没有自主权,没有站起来与命运反抗,只是顺着一切的一切自然发展着,电影中没有让人神经亢奋的地方也没有让人对此感到厌倦的地方,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平静静。
虽然整个故事里大多都是冷酷无情之中进行着的,可我们仍然可以从这样的生活中看到人类不灭的希望与爱缠绕在人们的四周,让人们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不可也不能忘记那份爱的真切与重要。
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同样是我们现在社会中所存在的某些情节,人心是肉长的,可是同样有的人因为爱与恨而做出了让自己悔恨终生的事,而有的人却是因为爱与恨而得到了更大的收获,其实爱与恨只是一念之隔,至于你怎么看待爱与恨都是在于自己是如何想的,不要因为爱而忘记了别人,也不要因为恨而输掉了自己的人生,人生常存善念会让自己活得更加精彩与美丽,同时在自己没有能力给“敌人”回报的时候就要学会忍耐,学会接受对方,但在自己有了能力回击的时候也要给对方一个机会,一个可以让对方更强大的机会。
只有这样自己才会在挫折中不断地进步。
其实遇到挫折与敌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丧失心志任由事态的发展而不去努力丰富自己阻止事态更恶地发展下去。
正因为有了挫折人生才会显得更加完美,正因为有了挫折才会使我们生长得更快,正因为有了挫折才会让我们有生的欲望,正因为有了挫折才会使我们感到彼此的珍贵,更是因为有了挫折才会让我们更加努力地丰富自己,我们不要因为一次小小的挫折而放弃自己放弃希望,也不要因为“敌人”的打击而永远活在恨之中,其实人都是在挫折中长大与生存的,正是因为这些挫折才会让我们感到生活有太多的乐趣。
《呼啸山庄》读书学习心得体会《呼啸山庄》是经典文学作品之一,也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之一。
这本小说以独特的叙述结构和复杂的人物关系描绘了一个悲剧的爱情故事。
通过读这本书,我深刻领悟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爱情的复杂性,同时也对勃朗特的写作风格和文学艺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学习和阅读的过程中,我也从中汲取了一些宝贵的人生智慧和触动。
首先,我从《呼啸山庄》中学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小说展现了人性的某些最负面的方面:自私、嫉妒、仇恨和报复心理等等。
海斯克利夫是一个极度软弱和病态的角色,他的内心充满了对自己的不满和对他人的仇恨。
与此相反,凯瑟琳是一个自私自利的角色,她只关心自己的快乐和满足,而不考虑他人的感受。
这些角色的存在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不同人性。
其次,《呼啸山庄》也让我意识到了爱情的复杂性。
小说中的爱情充满了矛盾和争斗,而不是浪漫的甜蜜。
凯瑟琳和海斯克利夫之间的爱情是一种痛苦的纠葛,即使他们深爱着彼此,也无法在一起。
而凯瑟琳与埃德加的婚姻则是基于利益和社会地位的选择,而不是真正的爱情。
这些复杂的爱情关系让我意识到,爱情并不是简单的感情交流,而是需要更多的付出和妥协。
另外,《呼啸山庄》的叙述结构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小说的叙述方式是通过多个视角和回忆的方式来揭示故事的真相。
这种非线性的叙述结构为故事增添了神秘和紧张感,也使读者更加主动地思考和解读故事。
同时,也让我明白了良好的叙事结构对于一个作品的重要性。
此外,勃朗特的写作风格和文学艺术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的文字优美流畅,情感深沉,同时又充满了独特的个人风格。
勃朗特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心理分析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通过读她的作品,我受到了她的写作技巧和风格的启发,同时也对文学创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最后,《呼啸山庄》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宝贵的人生智慧和触动。
小说中的一些主题和道德问题让我思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对于海斯克利夫来说,富有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他内心的痛苦和无助仅仅变得更加糟糕。
《呼啸山庄》读书心得首先,小说的主题之一是对社会阶级的深刻批判。
在《呼啸山庄》中,我们看到了两个家族——希斯克利夫家族和林顿家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希斯克利夫是一个孤儿,被林顿家族收养,但他却因为出身低微而受到歧视和排斥。
这种歧视不仅体现在他对希斯克利夫的态度上,也体现在其他角色对他的行为和言语中。
这种社会阶级的差异导致了希斯克利夫内心的复仇欲望,以及他对林顿家族和凯瑟琳的深深恨意。
小说的另一个主题是爱情。
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的爱情是强烈而深刻的,但它却被社会阶级的差异所阻碍。
他们的爱情是一种禁忌的爱情,不仅因为他们的身份不同,而且因为他们的性格和信仰也有所不同。
凯瑟琳选择了林顿家族,而不是希斯克利夫,这使希斯克利夫感到背叛和失望。
他的爱情最终变成了对他人的复仇和对社会的反抗。
《呼啸山庄》还探讨了复仇的主题。
希斯克利夫的复仇是他的生活中心,他的一生都在寻求报复那些伤害他的人。
他的复仇行为不仅给他自己带来了痛苦,也给他周围的人带来了伤害。
这种复仇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也揭示了复仇的破坏性。
此外,小说中的自然主题也非常突出。
呼啸山庄位于英格兰北部,是一个偏远而荒凉的地方。
这里的自然风光既美丽又严酷,它反映了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在呼啸山庄中的爱情和复仇,就像这片土地上的自然风光一样,既美丽又残酷。
总的来说,《呼啸山庄》是一部探讨社会阶级、爱情、复仇和自然等主题的经典文学作品。
它通过深刻的人物刻画和复杂的情节设计,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活的残酷性。
这部小说不仅让我对19世纪的英国社会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对爱情和复仇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我深感其主题的复杂性和人物的深刻性。
希斯克利夫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人物,他既是一个受害者,也是一个复仇者。
他的复仇行为不仅给他自己带来了痛苦,也给他周围的人带来了伤害。
这种复仇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也揭示了复仇的破坏性。
小说的另一个主题是爱情。
2024年《呼啸山庄》读书心得体会模版《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描写和复杂的情节,引发了读者对人性、爱情、复仇等主题的深入思考。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所吸引,也思考了作者想要表达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意义。
下面是我对《呼啸山庄》的一些读书心得和体会。
首先,我被小说中独特的叙述结构和角色塑造所吸引。
故事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展开,通过不同的叙述者,如纳尔斯、莫顿、伊莲娜等,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希斯克利夫这个角色,他由于被卡瑟琳的家庭视为低等人,几乎没有接受过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屈辱和痛苦的人生,在他心中埋下了复仇和仇恨的种子。
通过他的叙述,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悲伤和愤怒,理解他为什么对他的仇人那样狠毒。
这种多角度的叙述方式使故事更加丰满和复杂,也让读者更加容易与角色产生情感共鸣。
其次,我对小说中呈现的爱情形象和人性的探索深感触动。
小说中的爱情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有纯洁的爱情,如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的深情厚意,他们对彼此的爱都超越了生与死的界限;也有病态的爱情,如希斯克利夫对凯瑟琳的执着和畸形的嗜血欲望,他的爱变成了一种破坏和毁灭的力量。
通过对爱情的多种展示,作者探索了爱情的本质和人性的复杂性。
有时爱情会使人变得善良和无私,有时它又会使人变得病态和疯狂。
正是这种对爱情和人性的深入思考,使得小说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考和社会意义。
再次,小说中呈现的社会议题和对阶级问题的探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维多利亚时代的作品,《呼啸山庄》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固化和不公平现象。
贵族家族和农民之间的差距使得希斯克利夫一生都受到歧视和迫害,他成为了社会底层的一员,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种对阶级问题和社会不公的揭示,使我深感到社会的不公平和残酷。
同时,小说中也强调了人性的本质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呼啸山庄》读书心得大全《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讲述了一个充满痛苦、爱恨纠葛的故事。
在读完这本小说后,我深受触动,以下是我的读书心得。
首先,我被小说中丰富的人物形象所吸引。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是小说的主人公,他们都是性格执着、复杂多变的人物。
希斯克利夫具有野蛮、冷漠的特点,但也隐藏着伤痛和执着的爱。
凯瑟琳则是一个热情、娇柔的女子,但也有着自私和冲动的一面。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成功地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其次,小说中的情节紧凑有趣。
小说以复杂的时间线索展开,通过不同的叙述者和视角切入,使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多样。
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充满悬疑和戏剧性,让人难以预料。
每个人物经历的挣扎和命运转折都使人为之动容,让人对人性和命运产生了深入思考。
此外,小说中的描写细腻而华丽。
勃朗特用生动而有力的文字描绘了呼啸山庄的壮丽景色,这些描写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她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人物内心的情感起伏和痛苦的挣扎,使人们能够深入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每一段描写都让人读后心生共鸣,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和感人。
最后,小说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思考。
《呼啸山庄》不仅仅是一部情感纠葛的故事,更是对人性、家庭、阶级与爱情等问题的深刻探讨。
小说中一次次的痛苦和无望让人在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通过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两个主人公之间的爱恨情仇,揭示了爱与恨的脆弱和复杂性。
小说中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哲理思考使《呼啸山庄》成为了一部感人至深的文学作品。
总的来说,《呼啸山庄》是一本具有深度和内涵的小说。
作者通过精彩的故事情节、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哲理思考,成功地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通过阅读这本小说,我不仅获得了文学享受,还对人性和生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这本小说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使我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新的认识。
我相信,《呼啸山庄》会一直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被世人所传诵。
呼啸山庄品鉴心得与感想2021在接受了一切痛苦的时候,希刺克厉夫选择了离开。
再次回来的时候他变成了一个暴虐无道的人,心里只有复仇,复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呼啸山庄品鉴心得与感想2021,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呼啸山庄品鉴心得与感想1一、关于爱情在读的过程我一直在想究竟凯西是不是爱埃德加的,如果不爱,那么书中明确有说凯西是爱他的;如果是爱,那么她却是那么强烈而深刻地爱着希刺克厉夫,又如何能同时爱别人。
在对她的话反复研读中,我明白了她是喜欢埃德加的,正如我也喜欢埃德加一样,因为埃德加英俊、有钱、年轻、活跃。
这种喜欢是普遍的,是任何人都可能给予的。
(“在正确地回答那个问题之前,有许多事要考虑的,”我说教似地讲着。
“首先,最重要的是你爱不爱埃德加先生?”“谁能不爱呢?当然我爱。
”她回答。
然后我就跟她一问一答:对于一个二十二岁的姑娘说来,这些问话倒不能算是没有见识。
“你为什么爱他,凯蒂小姐?”“问得无聊,我爱——那就够了。
”“不行,你一定要说为什么。
”“好吧,因为他漂亮,而且在一起很愉快。
”“糟,”这是我的评语。
“而且因为他又年轻又活泼。
”“还是糟。
”“而且因为他爱我。
”“那一点无关紧要。
”“而且他将要有钱,我愿意做附近最了不起的女人,而我有这么一个丈夫就会觉得骄傲。
”“太糟了!现在,说说你怎么爱他吧?”“跟每一个人恋爱一样。
你真糊涂,耐莉。
”)或许这段对话对形容凯瑟琳和爱德加之间的关系是最恰当不过了。
而她对希刺克厉夫的爱是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的,正如她所说“我这么爱他;那并不是因为他漂亮,耐莉,而是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
不论我们的灵魂是什么做成的,他的和我的是一模一样的;而林敦的灵魂就如月光和闪电,或者霜和火,完全不同。
”“世上每一个林敦都可以化为乌有,我绝不能够答应放弃希刺克厉夫。
啊,那可不是我打算的——那不是我的意思!要付这么一个代价,我可不作林敦夫人!将来他这一辈子,对于我,就和他现在对于我一样地珍贵。
读书心得——以德里达解构主义视角探析
《呼啸山庄》主题
一、德里达解构主义观点概述
德里达(1930-2004)是解构主义界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在学术生涯的早期曾一度将结构主义奉为圭臬。
然而,他不久便发现结构主义在解决主流文化问题上表现得过于屈从和软弱,无法有效推动社会进步,也无法有效摆脱官方话语的控制。
因此他把矛头指向结构本身,试图拆解结构中存在的二元对立。
德里达认为,“二元对立”是根植于传统西方哲学的核心要素之一,要达到解构的目的,就要从结构的源头,即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入手。
他借此提出“延异”等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构筑了解构主义的思想内涵。
时至今日,“解构”作为一种不拘一格的批评方法和研究手段,在诸如美学、政治、符号学、语言学以及文学等领域都得到了充分实践,并提供打破陈规的创新思路和超前于时代主流的独特视角。
然而,“解构”作为概念本身却很难被定义。
因为作为一种消解概念的手段,一旦它具有明确的定义,便会消解自身。
也正因为这种特性,解构便如同幽灵一般始终游离于有形之外,亦不具有一套系统的方法论去指导实践,它的全部价值都处于流动之中。
对“解构”下定义,是一种“吃力不讨好”的行为。
在此基础上,评析德里达解构主义的具体思想比直接讨论“解构”更加实在。
(一)延异(Différance)
“延异”是德里达在研究解构主义时创造出来的一个新词汇,该词本身也是解构主义不拘一格的最好写照。
从词语本身来看,它结合了“延宕”(defer)
和“相异”(differ)的概念,具体来说,则至少包含了三层含义:区分、散播和延展。
德里达通过解构柏拉图的思想来解构整个西方哲学体系,首先拆解的是“说”与“写”的二元对立。
他认为,把说放在首位而把写放在次要地位的做法是没有道理的。
在《散播》(1972)中,他用“药”这一概念阐述其具体观点:古埃及传说中的特乌斯古神向国王泰莫斯推崇自己发明的文字,表示文字能够增强埃及人民的智慧和记忆力,是丰富其精神的“药”。
然而,德里达指出,“药”本身兼具“良药”和“毒药”的双重属性,它没有办法获得准确的定义。
这一例子不仅表现了西方形而上学推崇“说”的原因,也揭示了“说”与“写”之间潜在的优劣关系。
只要写下的文字离开了语境,它便成为了无主之物,意义也变得含混不清。
德里达利用了“父”与“子”的比喻来说明这种关系:“说”就像父亲,而写下的文字就像被父亲遗弃的孩子。
孩子原本需要依赖父亲而存在,一旦被遗弃,则丧失了原有的社会关系,正如同文字丧失了它本来的含义,可以被随意解读。
然而,正因为这一点,文字也在意义上获得了更加自由的延展空间。
这种改变既是对原本含义的“亵渎”,也是对原本含义的“再创造”。
柏拉图认为“写”不可避免地掺杂了多余的要素,玷污了“说”原本的纯洁性,所以“写”的地位始终不及“说”。
德里达正是在这一点上做文章,借此发现文字中蕴含的反叛和创新精神。
这种精神重新定义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使文字拥有了超越话语并且延展话语原本含义的功能。
这个过程是自发的,也是永恒的,文字无时无刻不在为自己形成新的含义。
德里达将其看作“子”对“父”的反叛和超越,在这一恒久的过程中,“说”的地位不断降低,“写”的地位不断提高,两者间的优劣关系不复存在,它们融为一体,原本的二元对立也随之被消解。
(二)签名(signature)与反签名(countersignature)
德里达认为,文学离不开重复,即通过“签名”这一过程体现其背后的普适性。
“签名”本身具有合法性和可重复性,文学作品的表达也具有这一规律。
文学作品多有表达某种东西的意图,而这种东西则是对其背后某种母题的演绎,否则它就没有意义。
若是将“母题”比作签名者,将作品比作签名,那不难发现许多作品中蕴含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和同一个人在不同文件上签下相同的名字道理相同。
然而,签名作为一种“写”,其自身的含义也会在历时和共时的维度上发生延异,由此便形成德里达的“反签名”概念。
尽管签名者始终是同一人,在不同文件上签下的也是同一个名字,但人不是机器,每一次签名在笔触上不可能完全相同。
在某些情况下,签名者也可能用不同的字体进行签名。
对同一个签名的不同形态进行分析,不同的人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签名”与“反签名”是始终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每一次签名的本身,既是签名者的确认,同时也是对于上一次签名的反签名。
二、《呼啸山庄》主题思想探析
《呼啸山庄》在当代文学界收到了空前的赞誉,这和它细腻的角色刻画和独到的叙事手段不无关联,但最重要的是它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诚然,爱与恨、苦难与复仇都是构成这部名著的一些精神要素,它们还不足以构成这部伟大作品的主题和内涵。
尼古拉斯·马尔什在《文学分析》一书中,利用洛克伍德的梦为切入点,将全书的主题思想分为“表层”和“深层”两部分。
表层是通过作品的字里行间可以直接为读者所感的思想,例如上文提及的精神要素;而深层则是《呼啸山庄》的精神内核,马尔什将其定义为“绝对”(absolute)和“限制”(limitation)。
从解构主义的观点来看,无论是表层的爱与恨还是深层的绝对与限制,都是严格的二元对立概念,正是这种概念构成了《呼啸山庄》主题思想的现有结构。
马尔
什在《主题》一篇中,提出“绝对”和“限制”在某些情况之下可以互相转化,部分体现了解构主义的思想,但没有对此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爱与恨作为贯穿全文的两条主要线索,可以通过一种延异关系来消解彼此的二元对立。
从一开始凯瑟琳和希斯克里夫的爱,伊莎贝拉对希斯克利夫的爱,再到最后小凯茜和哈里顿和解之后萌生出的爱,无一不发生在“复仇”的大背景之下。
爱生于复仇、兴于复仇,最后反过来推翻了复仇的主导地位,即希斯克利夫最终选择了和凯瑟琳永远地沉睡在一起,而不是持续自己对两个家族无休止的报复行为。
从这一点来看,“爱”与“复仇”的关系正如德里达所描述的“写”与“说”之间的关系——当爱从复仇的源头之中脱离出来,它便能够自发地实现延异,其内涵也随着叙事的进行而变得愈加丰富。
对于复仇来说,爱既是产物,也是它的反叛者。
因此,表层主题结构上的二元对立被拆解,爱与恨在《呼啸山庄》不再那么泾渭分明。
对于《呼啸山庄》深层次的主题结构,我们可以沿用马尔什的“绝对”与“限制”思想进行分析,而在整部作品中最能体现这一层次的是小凯茜与哈里顿之间的关系。
哈里顿被希斯克利夫刻意培养成了一个目不识丁、粗鲁不堪的人,然而他对小凯茜的爱可以说是“绝对”的。
但如果没有契机,他们之间巨大的文化与性格差距使这一感情变成了不可能。
小凯茜在一开始也是处处嘲讽、侮辱哈里顿,使这一感情被“限制”在单相思的范围内。
这种“绝对”与“限制”的关系也是文学与影视作品中人物冲突的来源,从签名的概念来看,它具有较强的普适性。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儿子与情人》中莫雷尔夫人与保罗之间畸形的关系、《白鲸》中亚哈船长力图杀死白鲸却终将不敌的宿命等,均体现了“绝对”与“限制”的鲜明对比。
可是当这种对比在《呼啸山庄》里演绎的时候,却又表现出一些与
众不同的东西,即两者的互相融合。
小凯茜对哈里顿的一吻不仅打破了限制,也成为《呼啸山庄》相比于其他作品在安排两者关系时作出的创新。
这一对母题的“反签名”从很大程度上造就了这部作品的成功,它深化原有主题,再主动将其进行解构,使这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作品同时拥有丰富的思辨色彩。
三、结语
《呼啸山庄》的成功绝非偶然,其主题思想之丰富远远超过情感的范畴。
从德里达解构主义的思想出发,这部作品的一切表面的对立冲突均可被消解,转而形成对人类终极哲学命题的诘问与思考。
更重要的是,作品并不止步于此,一次绝妙的反签名过程成功扬弃了先前的绝对概念,使整部作品的理念不再固定僵化,而是流动起来,为主题思想的延展提供了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