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化学品名录(剧毒类2015版)
- 格式:doc
- 大小:211.50 KB
- 文档页数:7
剧毒化学品目录
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等十部门公告(2015年5号),原《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剧毒化学品名录》(2002版)废止,二合一归并到《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中,以下为从《危险化学品名录(2015版)》筛选出的剧毒化学品条目汇总,共计148种。
说明:1、本目录摘自《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
2、剧毒化学品的定义:具有剧烈急性毒性危害的化学品,包括人工合成的化学品及其混合物和天然毒素,还包括具有急性毒性易造成公共安全危害的化学品。
3、剧烈急性毒性判定界限:急性毒性类别1,即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大鼠实验,经口LD50≤5mg/kg,经皮LD50≤50mg/kg,吸入(4h)LC50≤100ml/m3(气体)或
0.5mg/L(蒸气)或0.05mg/L(尘、雾)。
经皮LD50的实验数据,也可使用兔实验数据。
危化品目录2015版.doc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说明:本目录中,危险化学品被定义为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
确定危险化学品的品种,依据化学品分类和标签国家标准,从以下危险和危害特性类别中确定:1.物理危险1.1 爆炸物:不稳定爆炸物、1.1、1.2、1.3、1.4.1.2 易燃气体:类别1、类别2、化学不稳定性气体类别A、化学不稳定性气体类别B。
1.3 气溶胶(又称气雾剂):类别1.1.4 氧化性气体:类别1.1.5 加压气体:压缩气体、液化气体、冷冻液化气体、溶解气体。
1.6 易燃液体:类别1、类别2、类别3.1.7 易燃固体:类别1、类别2.1.8 自反应物质和混合物:A型、B型、C型、D型、E型。
1.9 自燃液体:类别1.1.10 自燃固体:类别1.1.11 自热物质和混合物:类别1、类别2.1.12 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和混合物:类别1、类别2、类别3.1.13 氧化性液体:类别1、类别2、类别3.1.14 氧化性固体:类别1、类别2、类别3.1.15 有机过氧化物:A型、B型、C型、D型、E型、F 型。
1.16 金属腐蚀物:类别1.2.健康危害2.1 急性毒性:类别1、类别2、类别3.2.2 皮肤腐蚀/刺激:类别1A、类别1B、类别1C、类别2.2.3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1、类别2A、类别2B。
2.4 呼吸道或皮肤XXX:呼吸道致敏物1A、呼吸道致敏物1B、皮肤致敏物1A、皮肤致敏物1B。
2.5 生殖细胞致突变性:类别1A、类别1B、类别2.2.6 致癌性:类别1A、类别1B、类别2.2.7 生殖毒性:类别1A、类别1B、类别2、附加类别。
2.8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类别1、类别2、类别3.2.9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反复接触:类别1、类别2.2.10 吸入危害:类别1.3.环境危害3.1 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1、类别2;危害水生环境-长期危害:类别1、类别2、类别3.3.2 危害臭氧层:类别1.剧毒化学品被定义为对人体或环境具有极高危害的化学品。
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二〇一五年二月说明一、危险化学品的定义和确定原则定义: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
确定原则:危险化学品的品种依据化学品分类和标签国家标准,从下列危险和危害特性类别中确定:1.物理危险爆炸物:不稳定爆炸物、1.1、1.2、1.3、1.4。
易燃气体:类别1、类别2、化学不稳定性气体类别A、化学不稳定性气体类别B。
气溶胶(又称气雾剂):类别1。
氧化性气体:类别1。
加压气体:压缩气体、液化气体、冷冻液化气体、溶解气体。
易燃液体:类别1、类别2、类别3。
易燃固体:类别1、类别2。
自反应物质和混合物:A型、B型、C型、D型、E型。
自燃液体:类别1。
自燃固体:类别1。
自热物质和混合物:类别1、类别2。
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和混合物:类别1、类别2、类别3。
氧化性液体:类别1、类别2、类别3。
氧化性固体:类别1、类别2、类别3。
有机过氧化物:A型、B型、C型、D型、E型、F型。
金属腐蚀物:类别1。
2.健康危害急性毒性:类别1、类别2、类别3。
皮肤腐蚀/刺激:类别1A、类别1B、类别1C、类别2。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1、类别2A、类别2B。
呼吸道或皮肤致敏:呼吸道致敏物1A、呼吸道致敏物1B、皮肤致敏物1A、皮肤致敏物1B。
生殖细胞致突变性:类别1A、类别1B、类别2。
致癌性:类别1A、类别1B、类别2。
生殖毒性:类别1A、类别1B、类别2、附加类别。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类别1、类别2、类别3。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反复接触:类别1、类别2。
吸入危害:类别1。
3.环境危害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1、类别2;危害水生环境-长期危害:类别1、类别2、类别3。
危害臭氧层:类别1。
二、剧毒化学品的定义和判定界限定义:具有剧烈急性毒性危害的化学品,包括人工合成的化学品及其混合物和天然毒素,还包括具有急性毒性易造成公共安全危害的化学品。
安监总局《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解读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监督管理三司《危险化学品目录》(以下简称《目录》)是落实《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重要基础性文件,是企业落实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主体责任,以及相关部门实施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
根据《条例》规定,近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会同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公安、环境保护、卫生、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交通运输、铁路、民用航空、农业主管部门制定了《目录(2015版)》,于2015年5月1日起实施,《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剧毒化学品目录》(2002版)同时予以废止。
制定背景2003年3月,根据《条例》(国务院令第344号),原国家安全监管局发布公告《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告2003年第1号),包括危险化学品条目3823个。
2003年6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公安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卫生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铁道部、交通部和中国民用航空总局联合发布公告《剧毒化学品目录》(2002版)(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8部门公告2003年第2号),包括剧毒化学品条目335个。
根据联合国《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以下简称GHS),我国制定了化学品危险性分类和标签规范系列标准,确立了化学品危险性28类的分类体系。
由于《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主要采用爆炸品、易燃液体等8类危险化学品的分类体系,与现行化学品危险性28类的分类体系有巨大差异。
现行《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调整了危险化学品的定义,规定“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
同时,《剧毒化学品目录》(2002版)列入的品种偏多,不符合剧毒化学品管理的实际情况,有必要进行调整。
制定过程2011年7月21日,《目录》首次制修订工作会议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召开。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农业部、卫生部、质检总局、民航局10个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有关司局负责人和专家出席会议。
《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及指南文件解读2016.7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化学品登记中心依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有关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会同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公安、环境保护、卫生、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交通运输、铁路、民用航空、农业主管部门制定了《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于2015年5月1日起实施,《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剧毒化学品目录》(2002年版)同时予以废止。
《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包含条目2828条,包括剧毒品148种。
二◆《剧毒化学品目录》(《目录》(2002版)家安全监管局、公安部等目335◆危险化学品(含剧毒)条目共计2015.9《目录》制修订背景及过程 3 一(二)修订过程2015.32013.9 2011.8-2012.9 2011.7.21形成了《目录(征求意见稿)》,经10部门同意后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反复研究修改完善后,10部门联合公告《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发布《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实施指南(试行)轨。
◆根据化学品分类和标签系列国家标准,从化学品28类95个危险类别中,选取了其中危险性较大的81个类别作为危险化学品的确定原则。
(14个危险性较小的危险性类别的化学品,不纳入《目录》管理,其中物理危险性类别8个、健康危害类别4个,环境危害类别2个)。
年版)中的化学品条目逐一研究,除有充分理由不宜保留且通过专家论证、10部门同意的化学品外,其余化学品均纳入《目录》。
◆根据联合国危险货物运输建议书、鹿特丹公约等国际公约、欧盟等有关化学品危险性分类目录,以及国内危险化学品管理的实际需要,提出新增化学品条目,经专家论证、10部门同意后纳入《目录》。
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二〇一五年二月说明一、危险化学品的定义和确定原则定义: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
确定原则:危险化学品的品种依据化学品分类和标签国家标准,从下列危险和危害特性类别中确定:1.物理危险爆炸物:不稳定爆炸物、1.1、1.2、1.3、1.4。
易燃气体:类别1、类别2、化学不稳定性气体类别A、化学不稳定性气体类别B。
气溶胶(又称气雾剂):类别1。
氧化性气体:类别1。
加压气体:压缩气体、液化气体、冷冻液化气体、溶解气体。
易燃液体:类别1、类别2、类别3。
易燃固体:类别1、类别2。
自反应物质和混合物:A型、B型、C型、D型、E型。
自燃液体:类别1。
自燃固体:类别1。
自热物质和混合物:类别1、类别2。
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和混合物:类别1、类别2、类别3。
氧化性液体:类别1、类别2、类别3。
氧化性固体:类别1、类别2、类别3。
有机过氧化物:A型、B型、C型、D型、E型、F型。
金属腐蚀物:类别1。
2.健康危害急性毒性:类别1、类别2、类别3。
皮肤腐蚀/刺激:类别1A、类别1B、类别1C、类别2。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1、类别2A、类别2B。
呼吸道或皮肤致敏:呼吸道致敏物1A、呼吸道致敏物1B、皮肤致敏物1A、皮肤致敏物1B。
生殖细胞致突变性:类别1A、类别1B、类别2。
致癌性:类别1A、类别1B、类别2。
生殖毒性:类别1A、类别1B、类别2、附加类别。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类别1、类别2、类别3。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反复接触:类别1、类别2。
吸入危害:类别1。
3.环境危害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1、类别2;危害水生环境-长期危害:类别1、类别2、类别3。
危害臭氧层:类别1。
二、剧毒化学品的定义和判定界限定义:具有剧烈急性毒性危害的化学品,包括人工合成的化学品及其混合物和天然毒素,还包括具有急性毒性易造成公共安全危害的化学品。
安监总局《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解读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监督管理三司
《危险化学品目录》(以下简称《目录》)是落实《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重要基础性文件,是企业落实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主体责任,以及相关部门实施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
根据《条例》规定,近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会同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公安、环境保护、卫生、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交通运输、铁路、民用航空、农业主管部门制定了《目录(2015版)》,于2015年5月1日起实施,《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剧毒化学品目录》(2002版)同时予以废止。
制定背景
2003年3月,根据《条例》(国务院令第344号),原国家安全监管局发布公告《危险化学品(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告2003年第1号),包括危险化学品条目3823名录》(2002版)
个。
2003年6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公安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卫生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铁道部、交通部和中国民用航空总局联合发布公告《剧毒化学品目录》(2002版)(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8部门公告2003年第2号),包括剧毒化学品条目335个。
根据联合国《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以下简称GHS),我国制定了化学品危险性分类和标签规范系列标准,确立了化学品危险性28类的分类体系。
由于《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主要采用爆炸品、易燃液体等8类危险化学品的分类体系,与现行化学品危险性28类的分类体系有巨大差异。
现行《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调整了危险化学品的定义,规定“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
解读《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的要求,安全监管总局与其他九个部委历时几年,完成了《危险化学品目录》的修订工作。
该目录于2015年3月9日发布,自2015年5月1日起实施,取代了2002年版的《危险化学品名录》和《剧毒化学品目录(2002年版)》。
2015版目录明确了危险化学品和剧毒化学品的定义和判定界限,并规定了各栏目的含义和注意事项,使使用者更加清晰和准确地使用该目录。
一、分类标准与国际接轨2015版目录采用了GB-2009《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通则》的分类标准,分为物理危险、健康危害和环境危害三个类别。
危险化学品的分类采用了GB.X系列国家标准,该系列标准是我国执行《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的具体措施。
该标准与联合国GHS第4修订版的化学品危害分类标准完全一致,将化学品的危害分为28个大项和81小项。
表1危险化学品目录中的化学品危害分类一览表:1.爆炸物2.易燃气体3.气溶胶(又称气雾剂)4.氧化性气体5.加压气体6.易燃液体7.易燃固体8.自反应物质和混合物9.自燃液体10.自燃固体11.自热物质和混合物12.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和混合物13-28.省略该目录的分类标准与国际接轨,采用了GHS制度的“积木块”原则,得到适应于我国的化学品危险性类别,有助于控制化学品危害和保护人类健康与环境。
氧化性液体2 氧化性固体3 有机过氧化物4 金属腐蚀物5 急性毒性6 皮肤腐蚀/刺激7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8 呼吸道或皮肤XXX9 生殖细胞致突变性10 致癌性11 生殖毒性12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13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反复接触14 吸入危害15 危害水生环境16 危害臭氧层17 急性危害18 长期危害根据GB.2-2013《危险化学品分类和标签》标准,化学品的危害性分类包括不稳定爆炸物、类别1、类别2、类别3、化学不稳定性气体类别A、化学不稳定性气体类别B、压缩气体、液化气体、冷冻液化气体、溶解气体等。
品目号危险化学品品名别名CAS号备注:鸦片8008-60-42液氨7664-41-7异佛尔酮二胺;3,3,5-三甲基-4,6-二氨基-2-环己烷酮;1-氨基-3,5-氨基-1,3,3-三甲基环己胺2855-13-2-3-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烷5-氨基-3-苯基-1-[双(n,5-三甲基环己烷),[内容>20%]4-[3-氨基-3-5-氨基-3-5(1-3-3-氨基-3-4-基)苯]-1,2,4-三唑[内容>20%20%]4-[3-氨基-3-氨基-5-(1-甲基胍基胍1-甲基胍基]五苯甲酰氨基]-1-[4-氨基-2-氧代-1(2H)-嘧啶5-5-五亚胺基5-灰黄黄牛黄牛年20 79-00-00-7-基]-1,2,3,4,4-四脱氧-β,β-己基己基基-2-2-烯基-2-苯撑基]-N,N-二甲基-2-苯撑苯二胺基;p-氨基-6,4-氨基-N-N-二甲基苯胺99-98-9-N,N-二甲基苯胺7,2-氨基苯酚,邻氨基苯酚,95-55-68 3-氨基苯酚,间氨基苯酚,591-27-59,4-氨基苯酚,对氨基苯酚,123-30-8103-氨基苯甲腈,间氨基苯腈;氨基苯,2237-30-1112-氨基苯亚磺酸,邻氨基苯亚磺酸,2045-00-312 3-氨基苯亚磺酸,2038-72-4134-氨基苯亚磺酸钠亚硫酸98-50-014 4-氨基苯基亚砷酸钠127-85-5152-氨基吡啶-o-氨基吡啶504-29-0163-氨基吡啶-m-氨基吡啶462-08-8-氨基吡啶;4-氨基氮杂苯;对-17,4-氨基吡啶504-24-5-氨基偶氮苯;γ-吡啶胺18 1-氨基丙烷-n-丙胺107-10-8 19 2-氨基丙烷异丙胺75-31-020 3-氨基烯丙胺107-11-9毒性21,4-氨基二苯胺对氨基二苯胺101-54-24序列号注22氨基胍碳酸氢盐2582 30-1 23钙酰胺钙酰胺23321-74-6 24锂酰胺7782-89-0 25氨基磺酸5329-14-6 3-羟基-5-氨基甲基异恶唑;麝香26 5-(氨甲基)-3-异恶唑结果:2763-96-4醇27氨基甲酸酯1111-78-028(2-氨基甲氧基乙基)三甲基氯化铵氨基甲酸胆碱;卡巴胆碱51-83-2293-氨基喹啉580-17-6302-氨基联苯;邻苯苯胺90-41-5314-氨基联苯对氨基联苯;对苯苯胺92-67-1321-氨基乙醇乙醛和氨75-39-8333 2-氨基乙醇胺;2-羟乙基胺141-43-534 2-(2-氨基乙氧基)乙醇929-06-635氨溶液[氨含量大于10%]氨1336-21-6-哌嗪乙胺;N-(2-氨基乙基)哌嗪36,N-氨乙基哌嗪140-31-8锌;2-(1-哌嗪基)乙胺37-八氟-2-丁烯全氟-2-丁烯360-89-4 38-八氟丙烷全氟丙烷76-19-7 39-八氟环丁烷rc318 115-25-3全氟异丙基1,1,3,3,3,3-五氟40,八氟异丁烯382-21-21-8有毒-2-(三氟甲基)-1-丙烯-41,八甲基焦磷酸酰胺,八甲基磷酰胺而152-16-9%的八甲基磷、152-16-9、有毒1、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a,4,7,7a-六甲基43氯丹57-74-9 h-4,7-亚甲基茚44-八氯环戊烯毒杀芬8001-35-2 45-八溴代二苯27858-07-7 46白磷黄磷12185-10-3 47钡金属钡7440-39-348钡合金5系列名称别名CAS号49苯纯苯71-43-250苯-1,3-二磺酸盐肼[糊剂,[浓度:52%]4547-70-051苯胺氨基苯62-53-352古马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