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解读
- 格式:docx
- 大小:31.33 KB
- 文档页数:6
《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系列解读之有机过氧化物有机过氧化物(organic peroxides )是指化学结构中有二价-O-O-结构的液态或固态有机物,包括有机过氧化物的混合物。
有机过氧化物化学活性高,对热敏感,可发生放热自加速分解,是很重要的一类危险化学品,其一般具有以下一种或多种性质:在联合国GHS 制度以及国标30000.16-2013中 根据危险程度的不同,将有机过氧化物分为7个小类,分别为A 型有机过氧化物至G 型有机过氧化物,危险程度由A 至G 逐步递减。
然而,在目录(2015版)只采纳了有机过氧化物中A 型至F 型,共计6个小类,未采纳G 型。
据合规化学网统计,在目录中除第2828项条目外,有机过氧化物(包含其配制品或混合物)共计240种,其中D 型有机过氧化物占绝大多数,达到了103种。
同时,需要指出,同一物质其浓度不同或稀释剂(包括惰性固体)不同等因素可导致其分类类别也不同。
以目录中第904项条目(过氧化氢叔丁基)为例,如表1所示。
那么有机过氧化物是如何进行分类的呢?其GHS 标签要素有哪些?运输要求(包装、温度等)又是怎样的?带着这些问题,合规化学网带您对有机过氧化物作进一步了解。
一、有机过氧化物的分类标准有机过氧化物的分类主要分为两个步骤,一般情况,任何有机过氧化物都应考虑分为这一大类,针对混合物则首先根据有效氧和过氧化氢含量判断其是否是有机过氧化物;其次是对有机过氧化物的危害类别进行细分,确认其属于A 型至G 型这七个类别中哪一个,试验方法则是《TDG 试验和标准手册》第二部分所述试验系列A~H 。
具体分类原则可参见GB30000.16第4.2章节内容。
二、有机过氧化物的GHS标签要素依据联合国GHS制度及我国GB30000系列标准,有机过氧化物的GHS标签要素如表2所示。
其中G型有机过氧化物虽然没有划定的危险公示要素,但需考虑属于其他危险类别的性质。
象形图;;;;无三、有机过氧化物的运输要求在联合国TDG规章范本中,有机过氧化物被列为第5.2项危害物质。
解读《危险化学品目录》(新版)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management. The object is the stat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all people, objects and environments in production.(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编号:AQ-SN-0627解读《危险化学品目录》(新版)《危险化学品目录》(以下简称《目录》)是落实《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重要基础性文件,是企业落实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主体责任,以及相关部门实施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
根据《条例》规定,近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会同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公安、环境保护、卫生、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交通运输、铁路、民用航空、农业主管部门制定了《目录(2015版)》,于2015年5月1日起实施,《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剧毒化学品目录》(2002版)同时予以废止。
制定背景2003年3月,根据《条例》(国务院令第344号),原国家安全监管局发布公告《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告2003年第1号),包括危险化学品条目3823个。
2003年6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公安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卫生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铁道部、交通部和中国民用航空总局联合发布公告《剧毒化学品目录》(2002版)(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8部门公告2003年第2号),包括剧毒化学品条目335个。
根据联合国《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以下简称GHS),我国制定了化学品危险性分类和标签规范系列标准,确立了化学品危险性28类的分类体系。
危化品目录2015版.doc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说明:本目录中,危险化学品被定义为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
确定危险化学品的品种,依据化学品分类和标签国家标准,从以下危险和危害特性类别中确定:1.物理危险1.1 爆炸物:不稳定爆炸物、1.1、1.2、1.3、1.4.1.2 易燃气体:类别1、类别2、化学不稳定性气体类别A、化学不稳定性气体类别B。
1.3 气溶胶(又称气雾剂):类别1.1.4 氧化性气体:类别1.1.5 加压气体:压缩气体、液化气体、冷冻液化气体、溶解气体。
1.6 易燃液体:类别1、类别2、类别3.1.7 易燃固体:类别1、类别2.1.8 自反应物质和混合物:A型、B型、C型、D型、E型。
1.9 自燃液体:类别1.1.10 自燃固体:类别1.1.11 自热物质和混合物:类别1、类别2.1.12 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和混合物:类别1、类别2、类别3.1.13 氧化性液体:类别1、类别2、类别3.1.14 氧化性固体:类别1、类别2、类别3.1.15 有机过氧化物:A型、B型、C型、D型、E型、F 型。
1.16 金属腐蚀物:类别1.2.健康危害2.1 急性毒性:类别1、类别2、类别3.2.2 皮肤腐蚀/刺激:类别1A、类别1B、类别1C、类别2.2.3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1、类别2A、类别2B。
2.4 呼吸道或皮肤XXX:呼吸道致敏物1A、呼吸道致敏物1B、皮肤致敏物1A、皮肤致敏物1B。
2.5 生殖细胞致突变性:类别1A、类别1B、类别2.2.6 致癌性:类别1A、类别1B、类别2.2.7 生殖毒性:类别1A、类别1B、类别2、附加类别。
2.8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类别1、类别2、类别3.2.9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反复接触:类别1、类别2.2.10 吸入危害:类别1.3.环境危害3.1 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1、类别2;危害水生环境-长期危害:类别1、类别2、类别3.3.2 危害臭氧层:类别1.剧毒化学品被定义为对人体或环境具有极高危害的化学品。
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二〇一五年二月说明一、危险化学品的定义和确定原则定义: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
确定原则:危险化学品的品种依据化学品分类和标签国家标准,从下列危险和危害特性类别中确定:1.物理危险爆炸物:不稳定爆炸物、1.1、1.2、1.3、1.4。
易燃气体:类别1、类别2、化学不稳定性气体类别A、化学不稳定性气体类别B。
气溶胶(又称气雾剂):类别1。
氧化性气体:类别1。
加压气体:压缩气体、液化气体、冷冻液化气体、溶解气体。
易燃液体:类别1、类别2、类别3。
易燃固体:类别1、类别2。
自反应物质和混合物:A型、B型、C型、D型、E型。
自燃液体:类别1。
自燃固体:类别1。
自热物质和混合物:类别1、类别2。
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和混合物:类别1、类别2、类别3。
氧化性液体:类别1、类别2、类别3。
氧化性固体:类别1、类别2、类别3。
有机过氧化物:A型、B型、C型、D型、E型、F型。
金属腐蚀物:类别1。
2.健康危害急性毒性:类别1、类别2、类别3。
皮肤腐蚀/刺激:类别1A、类别1B、类别1C、类别2。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1、类别2A、类别2B。
呼吸道或皮肤致敏:呼吸道致敏物1A、呼吸道致敏物1B、皮肤致敏物1A、皮肤致敏物1B。
生殖细胞致突变性:类别1A、类别1B、类别2。
致癌性:类别1A、类别1B、类别2。
生殖毒性:类别1A、类别1B、类别2、附加类别。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类别1、类别2、类别3。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反复接触:类别1、类别2。
吸入危害:类别1。
3.环境危害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1、类别2;危害水生环境-长期危害:类别1、类别2、类别3。
危害臭氧层:类别1。
二、剧毒化学品的定义和判定界限定义:具有剧烈急性毒性危害的化学品,包括人工合成的化学品及其混合物和天然毒素,还包括具有急性毒性易造成公共安全危害的化学品。
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实施指南(试行)一、《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以下简称《目录》)所列化学品是指达到国家、行业、地方和企业的产品标准的危险化学品(国家明令禁止生产、经营、使用的化学品除外)。
二、工业产品的CAS号与《目录》所列危险化学品CAS号相同时(不论其中文名称是否一致),即可认为是同一危险化学品。
三、企业将《目录》中同一品名的危险化学品在改变物质状态后进行销售的,应取得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
四、对生产、经营柴油的企业(每批次柴油的闭杯闪点均大于60℃的除外)按危险化学品企业进行管理。
五、主要成分均为列入《目录》的危险化学品,并且主要成分质量比或体积比之和不小于70%的混合物(经鉴定不属于危险化学品确定原则的除外),可视其为危险化学品并按危险化学品进行管理,安全监管部门在办理相关安全行政许可时,应注明混合物的商品名称及其主要成分含量。
六、对于主要成分均为列入《目录》的危险化学品,并且主要成分质量比或体积比之和小于70%的混合物或危险特性尚未确定的化学品,生产或进口企业应根据《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与分类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60号)及其他相关规定进行鉴定分类,经过鉴定分类属于危险化学品确定原则的,应根据《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53号)进行危险化学品登记,但不需要办理相关安全行政许可手续。
七、化学品只要满足《目录》中序号第2828项闪点判定标准即属于第2828项危险化学品。
为方便查阅,危险化学品分类信息表中列举部分品名。
其列举的涂料、油漆产品以成膜物为基础确定。
例如,条目“酚醛树脂漆(涂料)”,是指以酚醛树脂、改性酚醛树脂等为成膜物的各种油漆涂料。
各油漆涂料对应的成膜物详见国家标准《涂料产品分类和命名》(GB/T 2705-2003)。
胶粘剂以粘料为基础确定。
例如,条目“酚醛树脂类胶粘剂”,是指以酚醛树脂、间苯二酚甲醛树脂等为粘料的各种胶粘剂。
说 明一、危险化学品的定义和确定原则定义: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
确定原则:危险化学品的品种依据化学品分类和标签国家标准,从下列危险和危害特性类别中确定:1.物理危险爆炸物:不稳定爆炸物、1.1、1.2、1.3、1.4。
易燃气体:类别1、类别2、化学不稳定性气体类别A、化学不稳定性气体类别B。
气溶胶(又称气雾剂):类别1。
氧化性气体:类别1。
加压气体:压缩气体、液化气体、冷冻液化气体、溶解气体。
易燃液体:类别1、类别2、类别3。
易燃固体:类别1、类别2。
自反应物质和混合物:A型、B型、C型、D型、E型。
自燃液体:类别1。
自燃固体:类别1。
自热物质和混合物:类别1、类别2。
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和混合物:类别1、类别2、类别3。
氧化性液体:类别1、类别2、类别3。
氧化性固体:类别1、类别2、类别3。
有机过氧化物:A型、B型、C型、D型、E型、F型。
金属腐蚀物:类别1。
2.健康危害急性毒性:类别1、类别2、类别3。
皮肤腐蚀/刺激:类别1A、类别1B、类别1C、类别2。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1、类别2A、类别2B。
呼吸道或皮肤致敏:呼吸道致敏物1A、呼吸道致敏物1B、皮肤致敏物1A、皮肤致敏物1B。
生殖细胞致突变性:类别1A、类别1B、类别2。
致癌性:类别1A、类别1B、类别2。
生殖毒性:类别1A、类别1B、类别2、附加类别。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类别1、类别2、类别3。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反复接触:类别1、类别2。
吸入危害:类别1。
3.环境危害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1、类别2;危害水生环境-长期危害:类别1、类别2、类别3。
危害臭氧层:类别1。
二、剧毒化学品的定义和判定界限定义:具有剧烈急性毒性危害的化学品,包括人工合成的化学品及其混合物和天然毒素,还包括具有急性毒性易造成公共安全危害的化学品。
剧烈急性毒性判定界限:急性毒性类别1,即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大鼠实验,经口LD50≤5mg/kg,经皮LD50≤50mg/kg,吸入(4h)LC50≤100ml/m3(气体)或0.5mg/L(蒸气)或0.05mg/L(尘、雾)。
危险化学品名录2015版实施指南
《危险化学品名录2015版实施指南》(以下简称本指南)是有关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 版)(以下简称本目录)的规定,就本目录的实施情况出台的实施指南。
本指南主要包括:
1、本目录的基本原则;
2、本目录的划分原则;
3、本目录的详细分类;
4、其他有关危险化学品的要求。
本指南的实施是对本目录的进一步贯彻执行,以明确危险化学品的概念、范围及其标准,明确危险化学品的测试、安全控制和管理要求,以保障消费者权益,并促进生产、使用和处置危险化学品的安全。
2015年2月27日,国家安监总局、公安部等十部委局联合发布公告,公布《剧毒化学品目录(2015版)》(包含剧毒化学品),将于2015年5月1日起施行,并将同时废止《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剧毒化学品目录(2002年版)》。
新版共收录148种剧毒化学品,相比老版335种剧毒化学品,将取消195种,保留140种,新增8种。
剧毒化学品目录二〇一五年三月说明一、危险化学品的定义和确定原则定义: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
确定原则:危险化学品的品种依据化学品分类和标签国家标准,从下列危险和危害特性类别中确定:1.物理危险爆炸物:不稳定爆炸物、1.1、1.2、1.3、1.4。
易燃气体:类别1、类别2、化学不稳定性气体类别A、化学不稳定性气体类别B。
气溶胶(又称气雾剂):类别1。
氧化性气体:类别1。
加压气体:压缩气体、液化气体、冷冻液化气体、溶解气体。
易燃液体:类别1、类别2、类别3。
易燃固体:类别1、类别2。
自反应物质和混合物:A型、B型、C型、D型、E型。
自燃液体:类别1。
自燃固体:类别1。
自热物质和混合物:类别1、类别2。
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和混合物:类别1、类别2、类别3。
氧化性液体:类别1、类别2、类别3。
氧化性固体:类别1、类别2、类别3。
有机过氧化物:A型、B型、C型、D型、E型、F型。
金属腐蚀物:类别1。
2.健康危害急性毒性:类别1、类别2、类别3。
皮肤腐蚀/刺激:类别1A、类别1B、类别1C、类别2。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1、类别2A、类别2B。
呼吸道或皮肤致敏:呼吸道致敏物1A、呼吸道致敏物1B、皮肤致敏物1A、皮肤致敏物1B。
生殖细胞致突变性:类别1A、类别1B、类别2。
致癌性:类别1A、类别1B、类别2。
生殖毒性:类别1A、类别1B、类别2、附加类别。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类别1、类别2、类别3。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反复接触:类别1、类别2。
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实施解读
宋江鹏
【期刊名称】《石化技术》
【年(卷),期】2017(24)3
【摘要】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危险化学品目录是国家相关部门根据化学品危险特性的鉴别和分类标准确定、公布,并适时调整.对于化学品的生产、运输、使用有重要的指导和规范意义.
【总页数】1页(P271)
【作者】宋江鹏
【作者单位】天津海成石化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天津 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解读
2.广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做好《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实施工作的通知
3.《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将于5月1日起实施
4.《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解读
5.《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于2015年5月1日起实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危险化学品目录实施指南》解读(上):正文条款解读(试行)于2015年8月19日由安监总厅管三〔2015〕《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实施指南》80号正式发布,并于9月2日在网上公布。
今年5月1日起《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等10部门公告2015年第5号)已经正式实施,《目录》作为全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重要基础,其《实施指南》的发布将对今后企业合规和政府监管工作提供重要的指导和实施依据。
目录实施指南主要包括两部分:十一条正文和附件“危险化学品分类信息表”。
因此我们的文章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目录实施指南条款解读、危险化学品分类信息表解读、目录实施指南发布后企业应对措施。
在此篇中我们主要针对《目录实施指南》的正文中容易产生疑问的条款进行一一分析:1. 第三条,企业将《目录》中同一品名的危险化学品在改变物质状态后进行销售的,应取得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
此处物质状态指的是气、液、固态等形态。
此条相当于对《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安监总局令第55号)的补充。
除了55号令中规定的购买危险化学品进行分装、充装或者加入非危险化学品的溶剂进行稀释然后销售的需要取得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以外,改变物质状态后进行销售的,也需要取得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
2. 第四条,对生产、经营柴油的企业(每批次柴油的闭杯闪点均大于60℃的除外)按危险化学品企业进行管理。
《目录》第1674条是关于柴油的条目,如果柴油的闭杯闪点≤60℃,则作为危险化学品管理,即生产或经营企业需要取得相关许可证。
然而由于柴油是复杂烃类(碳原子数约10~22)的混合物,批次不同或牌号不同,闪点的变化幅度较大。
通常会出现一个企业生产或经营的柴油既有低于60℃也有高于60℃的情况,那是否要取证及如何取证呢?《目录实施指南》则针对这一点,做出了明确规定:只要有一批次柴油的闭杯闪点≤60℃,该企业就应按照危险化学品企业进行管理,取得相应的许可证。
《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公布,5月1日起正式实施2015年3月9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农业部、国家卫生计生委、质检总局、铁路局、民航局联合发布了2015年第5号公告,正式公布了《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将于2015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
2015版目录共包含2828个条目,包含了148个剧毒化学品条目。
《危险化学品目录》是《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591号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布对加强化学品安全管理、保护环境、方便贸易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会对化学品的生产经营企业产生一定影响,企业需要尽快明确产品是否落在目录当中。
如果在目录中,需要符合《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关于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经营和运输的安全管理要求,如取得相关许可证明,需制作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SDS和化学品安全标签,进行危险化学品登记和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对于有特殊危险性的化学品,如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化学品,还需向相关部门取得特别许可,建立相关档案备查。
如果不在目录中,则需要对有潜在危险性的产品先进行危险性鉴定,再根据鉴定结果确定相应的合规策略。
《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解读 《危险化学品目录》(以下简称《目录》)是落实《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重要基础性文件,是企业落实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主体责任,以及相关部门实施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根据《条例》规定,近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会同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公安、环境保护、卫生、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交通运输、铁路、民用航空、农业主管部门制定了《目录(2015版)》,于2015年5月1日起实施,《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剧毒化学品目录》(2002年版)同时予以废止。
制定背景 2003年3月,根据《条例》(国务院令第344号),原国家安全监管局发布公告《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告2003年第1号),包括危险化学品条目3823个。2003年6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公安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卫生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铁道部、交通部和中国民用航空总局联合发布公告《剧毒化学品目录》(2002年版)(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8部门公告2003年第2号),包括剧毒化学品条目335个。
根据联合国《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以下简称GHS),我国制定了化学品危险性分类和标签规范系列标准,确立了化学品危险性28类的分类体系。由于《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主要采用爆炸品、易燃液体等8类危险化学品的分类体系,与现行化学品危险性28类的分类体系有巨大差异。现行《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调整了危险化学品的定义,规定“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同时,《剧毒化学品目录》(2002年版)列入的品种偏多,不符合剧毒化学品管理的实际情况,有必要进行调整。
制定过程 2011年7月21日,《目录》首次制修订工作会议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召开。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农业部、卫生部、质检总局、民航局10个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有关司局负责人和专家出席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了《目录制修订办法》,成立了《目录》制修订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并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化学品登记中心设立《目录》制修订工作组,承担目录制修订的具体工作。
2011年7月以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先后组织召开多次《目录》制修订工作会议及专题会议,就《目录》有关问题进行反复研究讨论。期间,《目录》制修订专家组和工作组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深入研究了国内外有关危险化学品的资料,尤其是GHS和联合国危险货物运输建议书,以及欧盟、日本和新西兰等化学品危险性分类的相关内容,对《目录》栏目的构成,纳入目录的危险化学品类别范围及其危险性信息、数据源,剧毒化学品的判定界限及选取办法,增加或删除的化学品条目等进行了反复研究论证,形成了《目录(征求意见稿)》,经过《目录》领导小组成员10部门同意,于2013年9月26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目录(征求意见稿)》发布后,收到社会各界大量反馈意见,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组织召开多次《目录》制修订工作会议和专题会议,详细研究讨论各条意见,经过反复研究、协商和修改完善,书面征求10部门意见后,于2015年2月27日联合公告《目录(2015版)》。
制定原则 《目录》的制定原则是在与现行管理相衔接、平稳过渡的基础上,逐步与国际接轨。 根据化学品分类和标签系列国家标准,从化学品28类95个危险类别中,选取了其中危险性较大的81个类别作为危险化学品的确定原则(见表1)。
危险和危害种类 类别
物理 危险
爆炸物 不稳定爆炸物 1.1 1.2 1.3 1.4 1.5 1.6 易燃气体 1 2 A(化学不稳定性气体) B(化学不稳定性气体) 气溶胶 1 2 3 氧化性气体 1
加压气体 压缩气体 液化气体 冷冻液化气体 溶解气体 易燃液体 1 2 3 4 易燃固体 1 2 自反应物质和混合物 A B C D E F G 自热物质和混合物 1 2 自燃液体 1 自燃固体 1 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和混合物 1 2 3
金属腐蚀物 1 氧化性液体 1 2 3 氧化性固体 1 2 3 有机过氧化物 A B C D E F G 健康 危害
急性毒性 1 2 3 4 5 皮肤腐蚀/刺激 1A 1B 1C 2 3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 1 2A 2B
呼吸道或皮肤致敏 呼吸道致敏物1A 呼吸道致敏物1B 皮肤致敏物1A 皮肤致敏物 1B 生殖细胞致突变性 1A 1B 2 致癌性 1A 1B 2
生殖毒性 1A 1B 2 附加类别(哺乳效应)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 1 2 3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反复接触 1 2
吸入危害 1 2 环境 危害 危害水生环境 急性1 急性2 急性3 长期1 长期2 长期3 长期4
危害臭氧层 1 深色背景的是作为危险化学品的确定原则类别 根据确定原则,对《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和《剧毒化学品目录》(2002年版)中的化学品条目逐一研究,除有充分理由不宜保留且通过专家论证、10部门同意的化学品外,其余化学品均纳入《目录》。
根据联合国危险货物运输建议书、鹿特丹公约等国际公约、欧盟等有关化学品危险性分类目录,以及国内危险化学品管理的实际需要,提出新增化学品条目,经专家论证、10部门同意后纳入《目录》。
《目录》与《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对比情况 一、增加的危险化学品 1.已列入《鹿特丹公约》和《斯德哥尔摩公约》中的化学品条目40个,例如短链氯化石蜡(C10-13)、多氯三联苯等。
2.已列入《中国严格限制进出口的有毒化学品目录》和《危险化学品使用量的数量标准(2013版)》中的化学品条目29个,例如硫化汞、三光气等。 3.参照《联合国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规章范本》和欧盟化学品等危险性分类目录,根据化学品的危险性及国内生产情况,增加化学品条目123个,例如二硫化钛、二氧化氮等。
4.根据近年来多发的刑事案件情况,为满足公共安全管理需要,经有关部门提出,并经过10部门同意增加氯化琥珀胆碱、氟乙酸甲酯。
二、合并调整或者删除的化学品 1.将《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中10个类属条目合并为1个类属条目,即将“含一级易燃溶剂的合成树脂[-18℃≤闪点<23℃]”、“含二级易燃溶剂的合成树脂”、“含一级易燃溶剂的油漆、辅助材料及涂料”、“含二级易燃溶剂的油漆、辅助材料及涂料”、“含苯或甲苯的制品”、“含丙酮的制品”、“含乙醇或乙醚的制品”、“含一级易燃溶剂的胶粘剂[-18℃≤闪点<23℃]”、“含一级易燃溶剂的其他制品”、“含二级易燃溶剂的其他制品”及其所含288个具体化学品条目合并为序号“2828”条目。只要符合条件的均属于危险化学品。
2.将部分相同CAS号的条目合并1个条目。 3.删除了《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中的军事毒剂、物品等10个。例如,二(2-氯乙基)硫醚、铝导线焊接药包。
4.其他删除的化学品条目情况,不符合危险化学品确定原则的、成分不明的,以及国内没有登记的农药等400多个化学品条目,例如火补胶、保米磷等。
剧毒化学品变化情况 一、定义 具有剧烈急性毒性危害的化学品,包括人工合成的化学品及其混合物和天然毒素,还包括具有急性毒性易造成公共安全危害的化学品。
定义中主要增加了“具有急性毒性易造成公共安全危害的化学品”。对于某些不满足剧烈急性毒性判定界限,但是根据有关部门提出的易造成公共安全危害的,同时具有较高急性毒性(符合急性毒性,类别2)的化学品,经过10部门同意后纳入剧毒化学品管理。
二、剧烈急性毒性判定界限 剧烈急性毒性判定界限:急性毒性类别1,即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大鼠实验,经口LD50≤5mg/kg,经皮LD50≤50mg/kg,吸入(4h)LC50≤100ml/m3(气体)或0.5mg/L(蒸气)或0.05mg/L(尘、雾)。经皮LD50的实验数据,也可使用兔实验数据。
判定界限与《剧毒化学品目录》(2002年版)对比发生了较大变化(见表2)。 表2 剧烈毒性判定界限变化对比表 项目 《目录(2015版)》 《剧毒化学品目录》(2002年版) 经口 LD50≤5mg/kg LD50≤50mg/kg 经皮 LD50≤50mg/kg LD50≤200mg/kg 吸入 (4h)LC50≤100ml/m3(气体)或0.5mg/L(蒸气)或0.05mg/L(尘、雾) (4h)LC50≤500ppm(气体)或2mg/L(蒸气)或0.5mg/L(尘、雾)
对应的危险类别 急性毒性,类别1 急性毒性,类别1和类别2
三、变化情况 《目录(2015版)》含有剧毒化学品条目148种,比《剧毒化学品目录》(2002年版)减少了187种。
1.《剧毒化学品目录》(2002年版)中的140种化学品继续作为剧毒化学品管理,有160种列入《目录》作为危险化学品管理,35种未列入《目录》(其中农药28种、军事毒剂7种)。
2.新增了4种剧毒化学品,分别是一氟乙酸对溴苯胺、2,3,4,7,8-五氯二苯并呋喃、2-硝基-4-甲氧基苯胺、氟乙酸甲酯。
3.《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中4个化学品条目作为剧毒化学品管理,分别是氯化氰、三正丁胺、亚砷酸钙、1-(对氯苯基)-2,8,9-三氧-5-氮-1-硅双环(3,3,3)十二烷(毒鼠硅)。
其他有关事项说明 1.随着新化学品的不断出现,以及人们对化学品危险性认识的提高,按照《条例》第三条的有关规定,10部门适时对《目录》进行调整,不断补充和完善。未列入《目录(2015版)》的化学品并不表明其不符合危险化学品确定原则。未列入《目录(2015版)》但经鉴定分类属于危险化学品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