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射阳二中高一生物《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教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82.00 KB
- 文档页数:6
高一生物教学案19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目标导航】1.知识方面:简述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以及科学家对光合作用原理的认识过程,研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研究科学家对光合作用原理的探究历程,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3、能力方面:在有关实验、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探究等的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重点:1。
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2、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3、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4、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自学引导:1追根溯源,对绝大多数生物来说,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将光能转换成细胞能够利用的________________的是______________。
中,所以,可以用______________提取绿叶中的色素。
绿叶中的色素不只一种,它们都能溶解在______________中。
然而,它们在层析液中的_______________不同:溶解度高的随______________在滤纸上扩散得____________;反之则______________。
这样几分钟之后,绿叶中的色素就会随着________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
____________(蓝绿色)3 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吸收_____(含量约占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黄绿色)绿叶中的色素____________(橙黄色)主要吸收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量约占______) ____________(黄色)这些色素吸收的光能都可用于_____________。
第5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一、教学目标1.说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2.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3.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4.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5.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6.简述化能合成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2)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3)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4)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2.教学难点(1)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
(2)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棱镜、色素滤液等四、课时安排:3课时五、教学过程引入:出示万紫千红的植物图片引入教学,学生一般都有栽花种草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交流种植经验,提出问题:1.为什么树叶是绿色的?2.从树苗长成大树的过程,有机物如何积累?3.哪些因素会影响植物的长大?师:在新课之前,大家对光合作用了解多少?生:吸收的是光能,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师:要了解光合作用是怎么样的一个过程,首先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叶绿体的结构第一课时:师:叶绿体中的色素有哪些?色素有什么作用?提出问题:色素有什么作用?作出假设:(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色素与光合作用有关,光合作用的过程需要光能)——假设:色素能捕获光合作用所需的光能设计实验:了解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数量——1、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了解不同的色素对光能的捕获能力——2、色素对光的吸收进行实验:观察视频“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有四种色素: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光的色散:可见光在三棱镜的色散作用下呈现:红橙黄绿青靛紫;用注满叶绿素的玻璃板对白光进行隔滤,透过三棱镜,可以发现,红光部分明显暗淡,蓝紫光部分明显暗淡,说明——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用注满类胡萝卜素的玻璃板对白光进行隔滤,透过三棱镜,可以发现,蓝紫光部分明显暗淡,说明——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师:根据不同色素对不同光吸收的特点,温室种植蔬菜时应该选择什么光源进行补充?生:红光、蓝紫光(主要选择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师:在温室或大棚的顶部应该选择什么颜色的塑料薄膜或玻璃?生:红色或蓝色(红色或蓝色的玻璃不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红光和蓝紫光可以透过玻璃提供给农作物的色素进行吸收)第二课时:引入:了解了色素的作用是捕获光能,而我们现在知道绿色植物通过色素捕获光能是为了进行光合作用,但是在几百年前人们不知道光能和植物的生长有什么的联系,更不知道什么叫做光合作用,那么,科学家们是怎么样逐步认识光合作用的?师:在探索光合作用之前,人们已经知道植物要生长和土壤中的水有关————水,那么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光合作用总方程式:概念: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教学目标]一、知识方面:1、说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2、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3、说出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4、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5、简述化能合成作用。
二、能力方面: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研究科学家对光合作用原理的探究过程,认同科学是在不断地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教学重点]1、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2、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3、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4、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教学难点]1、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
2、探究影响光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问题探讨]结合教材P97图讨论:1、用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不用颜色的光照对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有影响吗?2、为什么不使用发绿色光的灯管作补充光源?导言:追根溯源,对绝大多数生物来说,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光能。
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要靠光合作用,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首先要能够捕获光能,那么捕获光能的色素有哪些呢?一、捕获光能的色素。
探究绿叶中色素的种类: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如P97——98的实验。
教师可让学生带着下列问题去做实验:1、加入SiO2、CaCO3的作用是什么?2、研磨时为什么要迅速而充分?3、将滤液收集到试管中后,为什么要用棉塞将试管口塞严?4、滤纸条一端为什么要剪去两角?5、画滤液细线时应注意什么?6、为什么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7、滤纸条上有几条不同颜色的色带?其排序怎样?宽窄如何?这说明了什么?教师归纳总结: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叶绿色b(黄绿色)绿叶中的色素胡萝卜素(橙黄色)类胡萝卜素叶黄素(黄色)教师演示相关实验让学生得知: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并结合P99吸收光谱图讲解。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掌握光合作用的实质。
2. 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认识光合作用的意义。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1. 光合作用的概念与实质2. 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3. 光合作用的意义4. 光合作用的探究实验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发现历程和意义。
2. 难点: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探究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等教学方法。
2. 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什么是能量?生物体的能量从哪里来?”引发学生思考,引入光合作用的主题。
2. 讲解:介绍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发现历程和意义。
3. 案例分析:分析光合作用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光合作用的探究实验设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验证光合作用的存在。
5. 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光合作用的探究实验,如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光合速率的测定等。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光合作用的意义和应用。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板书设计: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概念:光合作用实质:有机物的合成、能量的转化发现历程:PPT展示意义:PPT展示探究实验:PPT展示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光合作用概念、实质和意义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探究实验中的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光合作用相关知识的掌握,以及对光合作用意义的理解。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深入,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反思教学方法: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探究。
3. 反思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高一生物教案:《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教案一高一生物教案:《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教案一一、教材分析光合作用是植物体最基本的新陈代谢之一,是生物界物质和能量的基本来源。
同时,光合作用对必修1前面学过的细胞、ATP、酶等知识,对后面必修3中的稳态、生态系统等知识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让学生牢固掌握光合作用这一部分知识非常重要。
而且光合作用的内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本节教学设计意图沿着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对光反应和暗反应这两个阶段从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的高度作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引导学生从物质和能量转变的角度去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掌握本节重点。
同时希望通过对教材中科学家关于光合作用探究过程的经典实验的学习和分析,使学生体会经典实验蕴含着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初步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目标2.1.1阐述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2.1.2辨析光合作用相关的场所、反应条件、物质变化、能量变化等知识;2.1.3简述化能合成作用。
2.2 过程与方法2.2.1通过重现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几个经典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初步的实验探究能力。
2.2.2通过对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的学习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条件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2.3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2.3.1通过对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探究学习,感悟科学家专注的探索精神,激发学习兴趣,关注身边事物,善于从观察中发现问题。
利用光能是清洁无污染的能源,倡导“绿色环保出行““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2.3.2通过对光合作用结构基础的分析,增强学生对“结构和功能相统一”观念的体会。
2.3.3通过对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暗反应联系的分析、讨论,让学生形成“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学情分析3.1学生已经在小学的《科学》和初中的《生物》中学习了关于光合作用的部分基础知识,特别是初中新课程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和概念等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也做过“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这个实验,因此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实验和实验设计有一定的认识,为这节课打下了知识基础。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性质和光合作用的概念。
2. 使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生物意义。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光的性质:光的传播、光的强度、光的波长等。
2. 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的定义、光合作用的类型。
3. 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反应、暗反应。
4. 光合作用的生物意义:光合作用与生物圈的能量平衡、光合作用与生物的进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光的性质、光合作用的概念和过程、光合作用的生物意义。
2. 教学难点: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生物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光的性质、光合作用的概念和过程、光合作用的生物意义。
2. 采用实验法,观察光合作用的现象,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光合作用的意义和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植物叶片在光照下的现象,引发学生对光的性质和光合作用的兴趣。
2. 讲解光的性质,引导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强度和波长等概念。
3. 讲解光合作用的概念,使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定义和类型。
4. 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重点讲解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步骤和物质变化。
5. 讲解光合作用的生物意义,引导学生了解光合作用与生物圈的能量平衡和生物的进化关系。
6. 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光合作用的现象,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
7. 组织学生讨论光合作用的意义和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8.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评估:观察学生对光的性质、光合作用的概念和过程、光合作用的生物意义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操作评估:检查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对光合作用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
3. 讨论参与评估: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性、思考深度和对光合作用应用的理解。
4. 课后作业评估: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关于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高中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意义和过程。
2. 让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原理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探究光合作用的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光合作用的概念与意义2. 光合作用的过程3. 光合作用的原理4. 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5. 光合作用的发现史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概念、意义、过程、原理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及其生物化学反应。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光合作用的概念、意义、原理及应用。
2. 实验法:引导学生进行光合作用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光合作用的发现史,提高学生的思考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光合作用实验器材。
2. 教材:高中生物教材《关于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3. 参考资料:光合作用相关论文、书籍。
教案内容待补充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光合作用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详细讲解光合作用的概念、意义、过程和原理,配合PPT 展示相关图片和动画。
3.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光合作用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
4. 讨论:分组讨论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光合作用的发现史。
5.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光合作用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性。
七、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八、课后作业1. 复习光合作用的概念、意义、过程和原理。
2. 总结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查阅资料,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史。
九、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光合作用实验中的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光合作用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关于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意义和过程。
2. 使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相关原理和机制。
4. 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光合作用的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 光合作用的意义:a. 完成物质转变:将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为生物圈提供物质基础。
b. 完成能量转变: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是自然界能量流动的基础。
c. 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相对平衡。
3. 光合作用的过程:a. 光反应:场所是类囊体薄膜,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
b. 暗反应:场所是叶绿体基质,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糖类等有机物。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概念、意义、过程及其相关原理。
2. 教学难点: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机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光合作用的意义和重要性。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
3. 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光合作用的实际过程。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光合作用的概念与意义a. 引入光合作用的概念b. 讲解光合作用的意义c. 课堂练习:光合作用的意义2. 第二课时: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反应和暗反应)a. 讲解光反应的过程b. 讲解暗反应的过程c. 课堂练习: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3. 第三课时:光合作用的原理与应用a. 讲解光合作用的原理b. 讲解光合作用的应用c. 课堂练习:光合作用的原理与应用4. 第四课时:光合作用的实验观察a. 进行光合作用实验b. 观察实验现象c. 分析实验结果a. 开展小组讨论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光合作用概念、意义和过程的理解。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章节一:光合作用的概念与意义教学目标:1. 了解光合作用的定义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2. 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和反应。
3. 理解光合作用对生物圈的意义。
教学内容:1. 光合作用的定义。
2. 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光能吸收、电子传递、碳固定。
3. 光合作用的反应:光反应、暗反应。
4. 光合作用对生物圈的意义:氧气产生、有机物合成、能量转换。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讨论绿色植物的生长,引发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兴趣。
2. 讲解光合作用的定义及基本过程。
3. 通过图表和动画展示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光合作用对生物圈的意义,分享各自的观点。
章节二:光合作用的历史与发展教学目标:1. 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
2. 掌握光合作用的主要发现者和贡献。
3. 理解光合作用的研究对科学发展的意义。
教学内容:1. 光合作用的历史:从古代到现代的研究。
2. 光合作用的主要发现者和贡献:普利斯特利、英格豪斯、萨克斯、恩格尔曼、鲍林等。
3. 光合作用的研究对科学发展的意义:揭示了生命起源和能量转换的奥秘。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介绍光合作用的历史,引发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兴趣。
2. 讲解光合作用的历史和发展。
3. 讲解光合作用的主要发现者和贡献。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光合作用的研究对科学发展的意义,分享各自的观点。
章节三:光合作用的过程与机制教学目标:1. 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光能吸收、电子传递、碳固定。
2. 理解光合作用的机制:光系统、碳系统、ATP合成。
3. 了解光合作用的调控因素:光照、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教学内容:1. 光合作用的过程:光能吸收、电子传递、碳固定。
2. 光合作用的机制:光系统、碳系统、ATP合成。
3. 光合作用的调控因素: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讨论光合作用的过程,引发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兴趣。
2. 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机制。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及作用、光合作用的应用。
2.光合作用的概念、总反应式。
3.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图解。
(二)能力训练点1.过多媒体投影,对光合作用过程图解的分步展示,运用化学知识理解物质和能量变化,理顺所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启迪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观察联想、归纳综合、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2.过读书和师生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技能、技巧。
(三)德育渗透点1.过生物结构和生理功能相统一,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相联系等生物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帮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2.过科学家研究光合作用暗反应的科研成果的介绍,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教学重点是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生理过程。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1)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场所与条件、物质与能量转换的关系。
(2)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为主、兼用比较分析小结式讲述法。
五、学生活动设计1.学生讨论回忆叶绿体在光下制造氧气和淀粉等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
2.视图复习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化学成分和功能。
3.采取读书思考、讨论小结、练习校正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六、教学步骤引言:同学们在初中已学过光合作用,你们还记得光合作用的概念吗?我们曾做过哪些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实验?学生议论后,齐声朗读光合作用一段。
(一)光合作用的概念教师点评强化,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的过程。
其中的有机物通常是葡萄糖,进而可以合成蔗糖或淀粉(即单糖可以合成二糖或多糖)等。
1. 回顾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人类研究光合作用这种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理过程的艰苦历程,同时介绍了在研究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几个著名实验,如: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实验;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的实验;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并从叶绿体放出氧的实验;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的实验。
高一生物教学案19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目标导航】1.知识方面:简述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以及科学家对光合作用原理的认识过程,研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研究科学家对光合作用原理的探究历程,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3、能力方面:在有关实验、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探究等的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重点:1。
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2、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3、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4、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自学引导:1.追根溯源,对绝大多数生物来说,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将光能转换成细胞能够利用的________________的是______________。
2.绿叶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_________________中,所以,可以用______________提取绿叶中的色素。
绿叶中的色素不只一种,它们都能溶解在______________中。
然而,它们在层析液中的_______________不同:溶解度高的随______________在滤纸上扩散得____________;反之则______________。
这样几分钟之后,绿叶中的色素就会随着________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
____________(蓝绿色)3. 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吸收_____(含量约占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黄绿色)绿叶中的色素____________(橙黄色)主要吸收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量约占______) ____________(黄色)这些色素吸收的光能都可用于_____________。
因为叶绿素对___________吸收最少,绿光被___________出来,所以叶片呈现绿色。
4.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水稻、柑橘等被子植物的叶绿体一般呈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叶绿体的外表有______________,内部有许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之间充满了__________。
每个基粒都由一个个_____________堆叠而成。
吸收光能的四种色素,就分布在___________的薄膜上。
5.______________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它内部巨大_____________上,不仅分布着许多吸收光能的_____________,还有许多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___________。
6.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____________,利用____________,把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转化成储存着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并且释放__________的过程。
7.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1)1771年。
,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他没有发现___________在植物更新空气中的作用,而是将空气的更新归因于___________________。
(2)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做了500多次植物更新空气的实验,结果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785年,由于发现了空气的组成,人们才明确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____________,吸收的是___________。
(4)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根据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_________转换成____________储存起来。
(5)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做了一个实验。
实验成功地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_____外还有_____________。
(6)1939年,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利用_______________进行了探究。
他们用氧的同位素________分别标记H2O和CO2。
这一实验有力地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_______。
(7)进入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开始用放射性同位素__________做实验。
美国科学家卡尔文等用小球藻做实验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________________。
8.光合作用的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光合作用的过程十分复杂,包括一系列化学反应。
根据是否需要光能,这些化学反应可以概括地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个阶段。
10.光合作用第一个阶段中的反应,必须_______才能进行,这个阶段叫做____________。
此阶段的化学反应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进行的。
11.叶绿体中______________吸收的光能,有两方面用途:一是将水分解成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直接以分子的形式释放出去,_________则被传递到叶绿体内的______中,作为活泼的___________,参与到___________________的化学反应中去;二是在有关________的催化作用下,促成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发生化学反应,形成_________。
这样,光能就转变成储存在_________中的化学能。
12.光合作用第二个阶段中的化学反应,__________________都可以进行,这个阶段叫做________________。
这阶段的化学反应是在叶绿体内的______________中进行的。
13.在暗反应阶段中,绿叶通过___________从外界吸收进来来的二氧化碳,不能直接被_______还原。
它必须首先与植物体内的________结合,这个过程叫做________________。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被一个_______分子固定以后,很快形成两个_________分子。
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________接受__________释放的能量并且被________还原。
随后,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________则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变化,又形成_________,从而使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持续地进行下去。
14.农业生产上许多增加农作物产量的措施,是为了提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简单地说,是指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如,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
15.绿色植物以________为能源、以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为原料合成________,_______中储存着由_________转换来的________。
因此,绿色植物属于____________。
人、动物、真菌以及大多数细菌,细胞中没有___________,不能进行______________,他们只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____________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它们属于_______________。
16.除了绿色植物,自然界中少数种类的细菌,虽然细胞中没有____________,不能进行_____________,但是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__________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____________,这种合成作用,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
这些细菌也属于________。
17.生活在土壤中硝化细菌,不能利用光能,但是能将土壤中的_________氧化成________,进而将_________氧化成__________。
硝化细菌能够利用这两个化学反应中释放出的___________,将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合成为___________,这些_________可供硝化细菌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
例1.关于高等植物细胞内的色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绿叶中的叶绿素是类胡萝卜素的3倍,所以叶呈绿色B.所有植物细胞内都含有四种色素C.细胞内的叶绿体中的色素吸收光能用于光合作用D.有的植物细胞的液泡内也含有一定量的色素例2.光合作用的过程可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进行光反应和暗反应B.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进行暗反应,不进行光反应C.叶绿体基质中可进行光反应和暗反应D.叶绿体基质中进行暗反应,不进行光反应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一、教学目标1.说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2.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3.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4.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5.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6.简述化能合成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2)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3)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4)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2.教学难点(1)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
(2)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三、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法、讲述法、对比法四、教学过程〖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用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光合作用强度。
因为叶绿素吸收最多的是光谱中的蓝紫光和红光。
不同颜色的光照对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有影响。
2.因为叶绿素对绿光吸收最少,所以不使用绿色的塑料薄膜或补充绿色光源。
〖板书〗一、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问题〗以“本节聚焦”发问,引起学生的注意思考。
〖板书〗㈠捕获光能的色素〖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到实验室做实验)〖实验讨论〗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滤纸条上有4条不同颜色的色带,从上往下依次为:①胡萝卜素(橙黄色)、②叶黄素(黄色)、③叶绿素a(蓝绿色)、④叶绿素b(黄绿色)。
这说明绿叶中的色素有4种,它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快慢也不一样。
2.滤纸上的滤液细线如果触到层析液,细线上的色素就会溶解到层析液中,就不会在滤纸上扩散开来,实验就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