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六讲
- 格式:ppt
- 大小:5.68 MB
- 文档页数:57
第6课自我调适快乐相伴——大学生情绪管理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
不合理的信念常常有如下的特征。
(1)绝对化的要求。
它是指人们从自己的意愿出发,对某一事物持有必定怎样的不合理想法,常常带有“必须”和“应该”的特点,提出难以实现的目标,过于追求完美和苛求自己。
但是,人们不会总是一帆风顺或者成为最优秀的,也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赞赏,所以,持有这种不合理信念的人很容易产生失败感和挫折感。
(2)过分概括化。
它是指个体根据一件或很少几件事情就得出关于个人能力或价值的普遍性结论,并将其应用到其他情境之中。
比如,当自己遭遇失败便认为自己“没用”,当别人稍有过失或不合自己的意愿时,就愤怒地认为其“一无是处”,从而导致一味地指责对方。
(3)糟糕至极。
这种不合理信念认为一件不如意的事情发生了,必定会非常可怕、非常糟糕,从而消极地预测未来而不考虑其他可能的结果。
比如,有的同学认为如果自己考试失败了,就一切都完了等。
这种糟糕至极或灾难化的想法是对自己的消极暗示,更会加重自己的焦虑。
(二)自我暗示的力量1. 积极暗示如果你经常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以肯定的态度看自己、别人和这个世界,你就能让自己变得符合你的理想,继而让别人和这个世界符合你的理想。
你的心态越积极,那么情绪和压力这些问题就越能迎刃而解。
美国心理学家凯文做了一个实验,他请一位老师在化学课上向学生介绍一位中年男子和他的新发明:该中年男子是来自德国的化学家伯格尔曼博士,他正在实验一种化学药物。
这种药物无色无味,挥发性极强,吸入这种气体会对身体有保健作用;不过它有一个缺点,就是刚吸入前几分钟会让人感到头晕。
中年男子拿出一瓶液体,打开瓶盖后拿到每位学生面前晃了一下,然后用德文对学生说话。
老师翻译说:“觉得头晕的同学请举手。
”不少学生举起了手。
实验结束后,学生才知道,其实那是一个心理学实验。
所谓的化学药物不过是一瓶自来水。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对心理暗示有所认识。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 帮助学生正确评估自己的心理状态,学会自我调节。
3. 增强学生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
教学对象:大学生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重点:1. 心理健康的标准2. 自我心理状态的评估方法3. 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教学难点:1. 学生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解2. 学生自我心理状态的准确评估教学过程:一、导入1. 老师简要介绍心理健康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吗?心理健康对我们有什么意义?二、讲授新课1. 心理健康的标准a. 老师讲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人际关系和谐、适应能力强、心理素质良好等。
b. 学生讨论:结合自身情况,谈谈自己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解。
2. 自我心理状态的评估方法a. 老师介绍几种常用的自我心理状态评估方法,如:心理测试、日记记录、与他人交流等。
b. 学生分享: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尝试运用所学方法进行自我心理状态评估。
3. 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a. 老师讲解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应对方法,如:焦虑、抑郁、人际交往障碍等。
b. 学生讨论:针对自己遇到的心理问题,提出可能的解决策略。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讨论:针对以下情境,提出应对策略。
a. 学习压力大,情绪低落。
b. 与同学关系紧张,产生矛盾。
c. 担心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
2. 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老师点评并总结。
四、总结与反馈1.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提出自己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困惑或需求。
3. 老师针对学生的反馈,提供相应的建议和指导。
教学反思: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标准,学会自我心理状态评估,提高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1. 结合学生实际,选择贴近生活的案例,提高学生的兴趣。
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