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成立首家糖尿病足诊治中心.docx
- 格式:docx
- 大小:21.72 KB
- 文档页数:2
全文版中国糖尿病足诊治详述简介本文旨在详细说明中国糖尿病足诊治的方法和策略。
糖尿病足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针对糖尿病足的诊治非常重要。
糖尿病足的诊断糖尿病足的诊断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1. 病史:了解病人的病史,包括糖尿病的持续时间、血糖控制情况等。
2. 足部检查:检查足部的感觉、血液循环、脉搏等情况。
3. 影像学检查:通过X光、MRI等影像学检查来了解足部的骨骼和软组织情况。
4. 实验室检查:检查血糖、炎症指标等相关指标。
糖尿病足的治疗糖尿病足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血糖控制:保持良好的血糖控制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足的关键。
患者需要定期检查血糖水平,并按医生建议进行药物治疗或胰岛素注射。
2. 伤口护理:对于已经形成的足部溃疡或伤口,要进行适当的伤口清洁、消毒和敷料更换。
必要时,可以进行手术清创。
3. 感染控制:对于已感染的足部溃疡,需要进行适当的抗生素治疗,以控制感染。
4. 血液循环改善:通过药物治疗或手术等方法,改善足部的血液循环,促进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
5. 足部保护:患者需要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选择合适的鞋子和袜子,并进行足部保护措施,如定期修剪脚趾甲、保持足部干燥等。
预防糖尿病足的重要性除了治疗糖尿病足之外,预防糖尿病足同样重要。
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1.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足部检查,及早发现和处理足部异常情况。
2. 良好的血糖控制:保持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
3. 足部保护:保持足部的干燥和清洁,避免受伤和感染。
4. 合适的鞋子和袜子:选择合适的鞋子和袜子,避免过紧或摩擦足部的情况。
结论糖尿病足的诊治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通过定期检查、血糖控制、伤口护理、感染控制、血液循环改善和足部保护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足。
同时,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同样重要,需要患者和医生共同努力,密切合作。
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是针对糖尿病患者足部问题的一份指导性文件。
糖尿病足是指由于糖尿病引起的足部病变,轻则引起疼痛、感染,严重者可能导致坏疽、截肢等严重后果。
因此,对糖尿病患者的足部问题进行及早的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1.糖尿病患者足部的风险评估糖尿病患者足部的风险评估是指对患者足部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其是否存在足部问题的风险。
评估项目包括神经病变、骨关节畸形、外伤史、足部感觉和血液循环等方面。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方案。
2.糖尿病足的预防和保护预防和保护是糖尿病足管理的基本原则。
包括足部清洁和保湿、选择舒适透气的鞋袜、避免暴露在热、冷和潮湿环境中、避免穿高跟鞋、戒烟限酒等措施。
3.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神经病变是导致糖尿病足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临床检查和一些辅助检查,如神经电生理检查、皮肤温度检测等,可以早期发现神经病变的存在和程度,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糖尿病足的感染处理糖尿病患者足部感染较为常见,处理不当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
治疗原则包括早期发现和治疗感染灶、有效控制血糖、使用适当的抗生素和外用药物等。
5.糖尿病足的创面修复对于糖尿病患者足部创面的修复,应注重切口的清洁和修复,预防和处理感染,加速创面愈合,使创面具有一定的韧性和抗感染的能力。
6.糖尿病足的康复治疗糖尿病足的康复治疗包括康复训练、足部功能恢复和糖尿病的长期控制。
通过合理的康复治疗,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恢复足部的功能,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7.糖尿病足的预后评估和随访针对糖尿病足的治疗方案,应进行长期的随访和评估。
包括创面的愈合情况、足部功能的恢复、并发症的预防和控制等方面。
总之,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对于管理糖尿病患者足部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风险评估、预防和保护、早期诊断、感染处理、创面修复、康复治疗、预后评估和随访等方面的综合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全文版)糖尿病足是我国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高,治疗困难,花费巨大。
目前,我国主要参考国际足病工作者与美国糖尿病足病学组制定的指南。
但是,由于我国糖尿病足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XXX组织全国足病相关专家起草了糖尿病足诊治指南。
一、糖尿病足及高危足的概念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因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血管病变导致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
而糖尿病高危足则是指糖尿病患者未出现足溃疡但存在周围神经病变,不管是否存在足畸形或周围动脉病变或足溃疡史或截肢(趾)史。
二、糖尿病足与下肢动脉病变的流行病学国外资料显示,在所有的非外伤性低位截肢手术中,糖尿病患者占40%~60%。
在糖尿病相关的低位远端截肢中,有85%是发生在足部溃疡后。
糖尿病患者中足部溃疡的患病率为4%~10%。
国内多中心研究资料显示,我国5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比例为19.5%。
单中心研究显示,6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比例为35.4%。
我国糖尿病患者1年内新发溃疡发生率为8.1%,糖尿病足溃疡患者1年内新发溃疡发生率为31.6%。
三、糖尿病足的临床表现糖尿病足的神经病变表现为患肢皮肤干而无汗,肢端刺痛、灼痛、麻木、感觉减退或缺失,呈袜套样改变,行走时脚踩棉絮感。
下肢缺血表现为皮肤营养不良、肌肉萎缩,皮肤干燥弹性差,皮温下降,色素沉着,肢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患者可合并有下肢间歇跛行症状。
随着病变进展,可出现静息痛,趾端出现坏疽,足跟或跖趾关节受压部位出现溃疡,部分患者可肢体感染。
四、糖尿病足的辅助检查一)神经系统检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得到诊断:1.10克尼龙丝检查法:神经检测方法包括使用特制的尼龙丝来检测感觉神经,其弯曲45度能够产生10克的压力。
在检查前,应先在患者手掌或前臂试用该尼龙丝2-3次,让患者感受正常的10克尼龙丝产生的压力。
中国糖尿病足的全面诊治手册前言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了提高我国糖尿病足的诊治水平,我们编写了这本《中国糖尿病足的全面诊治手册》。
本手册系统地介绍了糖尿病足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知识,旨在为临床医生、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一本实用的参考书。
目录1. 糖尿病足的基本概念2. 糖尿病足的病因与危险因素3. 糖尿病足的临床表现4. 糖尿病足的诊断5. 糖尿病足的治疗5.1. 保守治疗5.2. 介入治疗5.3. 外科治疗6. 糖尿病足的预防7. 糖尿病足的护理8. 糖尿病足的康复治疗9. 糖尿病足的随访与评估10. 糖尿病足的国内外研究进展1. 糖尿病足的基本概念糖尿病足是指由于糖尿病引起的下肢血管、神经病变,以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骨折等一系列并发症。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截肢的主要原因。
2. 糖尿病足的病因与危险因素糖尿病足的病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足的发生与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密切相关,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
2.2 下肢血管病变糖尿病足患者常常伴有下肢血管病变,导致下肢血液供应不足,组织缺氧。
2.3 神经病变糖尿病足患者常常伴有神经病变,导致足部感觉丧失、肌肉萎缩、关节变形等。
2.4 感染足部感染是糖尿病足发展的关键环节,细菌、真菌等病原体可引起足部组织的炎症、溃疡和坏死。
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酗酒、足部外伤、鞋袜不适等。
3. 糖尿病足的临床表现糖尿病足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3.1 感觉异常:麻木、刺痛、烧灼感等。
3.2 肌肉骨骼病变:肌肉萎缩、关节变形等。
3.3 血管病变: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皮肤温度降低等。
3.4 感染:局部红肿、热痛、脓液分泌等。
3.5 溃疡和/或骨折:足部皮肤破溃、骨头暴露等。
4. 糖尿病足的诊断糖尿病足的诊断主要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面。
全文版中国糖尿病足诊治详述1. 引言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指因糖尿病引起的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导致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
糖尿病足的诊治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截肢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糖尿病足的流行病学、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进行详述。
2. 流行病学根据我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我国糖尿病人群已超过1亿。
糖尿病足的发病率约为糖尿病患者的15-20%,是全球糖尿病患者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糖尿病足不仅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生理和心理负担,而且治疗成本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3. 病因糖尿病足的病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糖尿病神经病变:导致足部感觉丧失、袜子样感觉、痛觉减退或消失,使患者对足部的保护性感觉下降,易受伤和感染。
2. 糖尿病血管病变:导致足部血流灌注不足,组织缺氧,使伤口愈合能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和坏死。
3. 糖尿病代谢紊乱: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抵抗力减弱,易发生感染。
4. 足部结构异常:如锤状趾、爪状趾等,使足部易受伤。
4. 临床表现糖尿病足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1. 疼痛:早期表现为间歇性疼痛,逐渐发展为持续性疼痛。
2. 感觉异常:袜子样感觉、痛觉减退或消失。
3. 皮肤色泽变化:足部皮肤色泽变暗,温度下降。
4. 伤口和溃疡:易受伤、伤口愈合缓慢,形成溃疡。
5. 感染:局部红肿、热、疼痛,严重者可导致脓毒症。
6. 坏死:局部组织坏死、发黑,严重者可导致截肢。
5. 诊断糖尿病足的诊断主要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1. 病史询问:了解患者糖尿病病史、足部受伤史、疼痛史等。
2. 体格检查:观察足部皮肤色泽、温度、感觉、血管搏动等。
3. 辅助检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下肢动脉超声、足部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等。
6. 治疗糖尿病足的治疗原则为:控制血糖、改善下肢血液循环、抗感染、修复神经和血管病变、局部清创和敷料、截肢术等。
糖尿病患者的足部CHSDiabeticFoot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它会对许多身体部位造成不良影响,其中之一就是足部。
由于糖尿病的影响,足部可能会出现一系列并发症,这些并发症被统称为糖尿病患者的足部CHS(糖尿病足病变,Chronic diabetic foot syndrome),本文将为你详细介绍糖尿病患者的足部CHS。
糖尿病患者足部CHS的症状糖尿病患者的足部CHS通常开始表现为轻微的疼痛和刺痛感。
这些症状可能被认为是一些无关紧要的症状,容易被忽略。
然而,不幸的是,如果这些症状被忽略且不及时治疗,就可能出现更加严重的症状。
除了疼痛或刺痛,另一种最常见的症状是足部的肿胀和红肿。
这些症状可能与表皮破裂或感染有关。
糖尿病患者足部CHS的原因糖尿病患者的足部CHS是由糖尿病导致的,它与糖尿病的许多其他并发症有关。
糖尿病会导致人体的神经、血管、和免疫系统受损,从而导致足部CHS。
由于神经损伤,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易出现疼痛和刺痛感,甚至对疼痛不敏感。
这使得糖尿病患者足部容易受损。
由于血管病变,足部血管的流量也会受到影响而更易于感染和形成溃疡。
由于免疫系统变化,足部的伤口愈合能力会更慢,甚至可以进一步导致感染。
糖尿病患者足部CHS的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患者的足部CHS可以通过预防措施降低发生率。
有以下措施:•每天检查足部,特别是足部的底部和侧面。
•保持足部的清洁和干燥。
•足底要穿合适的鞋子,保持足部的舒适。
•定期走动,以促进血液循环。
•避免抽烟和过多饮酒。
此外,对于已经出现症状的糖尿病患者,应该尽早诊断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要保持足部干燥,清洁和舒适,避免穿紧搨或深度不合适的鞋子,检查足部每日状况,定期就医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糖尿病患者的足部CHS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并发症。
然而,它可以通过预防措施和及时治疗来避免和治疗。
所以,如果您是糖尿病患者,请一定要重视足部健康,采取预防措施,及时就医治疗,以确保足部的健康。
申国糖尿病足诊治临床路径(2023版)要点【摘要】目的建立一套适合中国糖尿病足(主要指足溃痛)诊治临床路径。
方法通过联合应用文献分析法、专题讨论法和专家咨询法,对中国糖尿病足诊治临床路径进行更新。
结果茵先阐述糖尿病足的诊断、分类及佳院标准和目的,真次详细描述患者的内科(包括药物选择)和外科治疗方案,明确列出进入临床路径的标准和退出路径的变异性分析,建议标准佳院时间为21~23天,最后以附录的形式列出在不同时间需要对患者做的诊治工作。
结论这份关于中国糖尿病足诊治临床路径得到了专家团队的充分讨论,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建议临床推广相应用。
糖尿病足(DF)的最新定义是萄糖尿病史的患者出现与下肢禅经病变和(或)外周动脉病变相关的足躁部以远组织感染、溃痛或破坏。
国际糖尿病联盟指出,OF和下肢并发症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病,影响着全球数以亿计糖尿病患者中的4000万至6000万人,冥中,约15%的糖尿病患者为OF 高危人群,5%正在经历着OF的痛苦,而糖尿病足溃痛(DFU S)和截肢更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显著降低、甚至过阜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目前糖尿病人数庞大,OF高危或确诊人数以百万计。
糖尿病足的标准佳院瓶里(-)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DF/DFU S(I CD-10 : E11.704/E10.702)。
(二)诊断依据1.达到糖尿病足的诊断标准(1 )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2 )具备以下DF/D FU S的特点:既往己治愈、来治愈或正在治疗的足病史,包括足溃痛、截肢、下肢血管手术等;下肢远端的周围神经病变;不同程度的下肢血管病变;足部溃房和(或)深层组织破坏,合并或不合并感染。
(3 )排除真他原因导致的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溃痛:周围神经病变包括远端纤维神经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单神经病变(多发性单神经炎)和自主神经病变,真诊断标准和分型备不同。
2.分类和分级系统DF的分类和分级系统高很多种,迄今为止,无法证明哪种更优,临床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来选择使用。
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最新版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约有4.25亿人患有糖尿病。
糖尿病足病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如果不及时防治,会导致严重的足部疾病甚至截肢。
为了规范糖尿病足的诊断和治疗,中国糖尿病学会特别制定了《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的最新版,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科学、准确的诊治方案。
1. 诊断和评估糖尿病足的诊断是通过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患者糖尿病病史和相关检查来确定。
指南强调了糖尿病足评估的重要性,包括神经系统评估、血液供应评估、足部畸形评估、感染风险评估等。
只有全面评估了糖尿病患者足部的状况,才能更准确地制定治疗计划。
2. 预防措施糖尿病足病的预防至关重要,包括教育患者正确的足部护理方法,避免受伤和感染。
此外,患者应定期进行足部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指南提出了详细的预防措施,包括关注足部健康、保持血糖控制、定期脚底检查、正确选择鞋袜等。
3. 神经病变的治疗神经病变是糖尿病足的主要病变之一,指南建议采用综合治疗策略,包括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和个人护理。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神经病变药物和疼痛缓解药物。
康复训练可以通过物理疗法和康复训练等方式来改善神经功能。
个人护理包括足部保健、足部按摩和足部日常检查等。
4. 血液供应障碍的治疗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供应障碍会导致足部溃疡和坏疽的形成,指南建议采用保护性处理和重建性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来治疗血液供应障碍。
保护性处理包括保持足部干燥、清洁和卸压,以促进溃疡的愈合。
重建性治疗则包括血管重建手术和血管生长因子的应用。
5. 感染的治疗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引发足部感染,因此指南强调了感染的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的重要性。
针对不同类型的感染,指南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抗生素治疗、外科手术和局部护理等。
6. 足部创伤的处理糖尿病患者足部创伤的处理需要特别谨慎,指南提出了详细的处理原则,包括创面处理、愈合促进、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的应用等。
附件1上海市糖尿病预防与诊治服务体系建设方案一、背景糖尿病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全球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而且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
近年来本市的糖尿病患病率明显增长,患病人数约250万。
糖尿病对健康的危害主要是长期慢性高血糖所致的多种慢性并发症(视网膜、肾脏、周围神经及外周血管病变),可引起失明、肾衰竭、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截肢等严重后果。
每位糖尿病患者年直接卫生费用是非糖尿病患者的3.38倍。
而伴有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的年度直接医疗费用比没有并发症的患者高4-5倍。
二、工作目标(一)总体目标充分整合本市预防与医疗卫生资源,建立并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专业机构、二三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间职责明确、衔接有序、协同合作的糖尿病预防与诊治工作机制和服务体系,开展糖尿病早期筛查和有序分诊、规范化诊疗和随访、健康教育、危险因素干预,向居民提供糖尿病预防与诊治全程服务,逐步实现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全覆盖,切实提高本市糖尿病知晓率、血糖控制率和慢性并发症检出率,减少或延缓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降低致残率和早死率,提高公众健康水平。
(二)具体指标1.加强糖尿病防治能力建设。
组织开展糖尿病专科医务人员培养,提升医务人员尤其是全科医生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能力,充实社区糖尿病防治队伍。
加强社区糖尿病检测能力标准化建设,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具备标准化检测能力。
2.开展社区糖尿病防治服务。
到2020年,糖尿病知晓率提高10%;社区管理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80%,血糖控制达标率(糖化血红蛋白<7.0%)提高20-30%;社区管理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筛查率提高10-30%;糖尿病眼部并发症规范管理率达到70%。
3.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对糖尿病防治的意识与知识知晓率。
到2020年,本市糖尿病知识知晓率超过75%。
中国详细的糖尿病足诊治全文指南概述糖尿病足是指由于糖尿病引起的足部病变,包括感染、溃疡、神经病变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糖尿病足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诊断糖尿病足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病史医生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程以及糖尿病控制情况。
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是否有足部溃疡、疼痛或感染的症状;- 是否有下肢血液循环不良的症状,如间歇性跛行;- 是否有神经病变的症状,如感觉异常或运动功能障碍。
体格检查医生应仔细检查患者的足部状况,包括以下方面:- 足部颜色、温度和湿度;- 足背脉搏是否正常;- 足部是否有溃疡、疼痛、水肿或感染等症状;- 足部是否有神经病变的表现,如感觉减退或消失、腱反射消失等。
实验室检查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包括:- 血糖水平检测;- 血液生化指标检测,如肾功能、肝功能等;- 炎症指标检测;- 足部血液循环评估。
治疗糖尿病足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方案,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血糖控制良好的血糖控制是糖尿病足治疗的基础。
患者应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等方式维持稳定的血糖水平。
伤口管理对于足部溃疡或感染等伤口,应进行适当的清创和敷料处理。
必要时,还可以考虑使用抗生素治疗。
血液循环改善对于伴有下肢血液循环不良的患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改善血液循环:- 药物治疗,如抗凝血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 血管重建手术,如血管成形术或血管搭桥术等。
神经功能保护患者应避免长时间暴露于寒冷环境中,保持足部的温暖。
此外,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保护神经功能:- 足部按摩和热敷;- 足部功能锻炼;- 药物治疗,如神经营养药物等。
康复护理患者及其家属应接受足部护理的培训,学习足部自我检查和日常护理方法。
同时,定期复诊和监测是必要的。
结论糖尿病足的诊治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血糖控制、伤口管理、血液循环改善、神经功能保护和康复护理等。
通过合理的治疗方案和患者的积极配合,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糖尿病足的发生和发展。
给您提个醒:使用血糖仪要因人而异
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居世界第二位。
得了糖尿病的人都知道要监测自己的血糖变化,可是对血糖监测这个“麻烦事”,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可能不了解的地方还挺多。
在中国糖尿病监测管理规范专家研讨会上,全国30多位内分泌科专家一致认为:对糖尿病病情进行有效管理,血糖检测是关键。
“血糖检测是对糖尿病病情进行有效管理的关键,严格的血糖控制能够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发生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会长纪立农指出:“血糖监测,是指长期控制的监测和血糖波动的监测,而许多患者不理解为什么要监测血糖波动。
”纪立农说,研究发现餐后血糖增高和心血管病死亡相关,如果血糖波动越厉害,它的氧化应激指标也越高,氧化应激会损伤血管内皮,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所以平均血糖要控制,血糖波动也要控制。
血糖监测的数值虽然本身是不能对血糖有直接作用的,但医生是在根据监测的结果进行临床治疗的,所以只有确保监测值正确才能使临床治疗和血糖控制更为有效。
资料显示,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4000多万人,但只有32%注射胰岛素的患者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口服及注射胰岛素合用的患者,自我血糖监测平均频率为4.5次/月,单独使用胰岛素的患者自我血糖监测频率仅为2.8次/月,患者自我血糖监测率低。
科学、规范地进行血糖监测,可分为科学使用血糖仪、合理开展自我监测两个方面。
纪立农指出,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使用胰岛素的患者自我血糖监测尤其需要加强。
究竟什么样的血糖仪容易产生偏差?什么样的监测设备不适合自己使用呢?糖尿病患者对此应该有所了解。
“血糖仪主要技术含量都在一张张小小的‘塑料片’内部,而试纸的核心是生物酶,不同酶和辅酶有不同的特性,检测的准确性、精确性和抗干扰能力各不相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糖尿病研究室副主任王煜非介绍说,虽然目前在我国使用的血糖仪适用于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但是,因不同的酶对各种干扰的敏感性不同,也决定了不同的血糖仪适用的人群不同。
尤其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如呼吸衰竭、心衰、严重感染和生活在高原的缺氧人群,使用基于葡萄糖氧化酶原理的血糖仪,可能出现检测误差;而接受含麦芽糖药物治疗的患者,接受含环糊精的腹膜透析的患者和接受大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的患者,如果使用基于葡萄糖脱氢酶原理的血糖仪,就可能出现检测误差。
所以,糖尿病患者需要了解仪器工作的基本原理,才可以最大限度避免临床药物、病人体内成分、环境等因素的干扰,使血糖检测的数据更加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