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与代数
- 格式:docx
- 大小:24.58 KB
- 文档页数:2
新版本上册使用全册教案教学设计XXX学校教学设计(高效课堂模式教案定稿)教案说明:本教案严格按照高效课堂模式进行编写,同时注重了培优辅差及学困生的转化,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案环节齐全、内容详细,可以A4纸直接打印。
学科:;任课班级:;任课教师:;年月日个人说明:本教案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望广大网友谨慎下载。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当堂达标学期教学计划学校第三实验小学姓名年级一学科数学单元划分单元内容课时单元内容课时一10以内数的认识 6 二分类与比较 3三10以内数的加减法8 四认识图形 2五11-20各数的认识 2 六图形与位置 3七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6 八统计 2九总复习 2学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情景中能熟练的认读写20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位置与顺序;认识>、<或=的含义,能认识个位和十位,识别十位和个位数字的意义。
结合具体情景,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的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
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
通过简单的统计活动,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并从中知道简单的结果,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
加深对20以内的数有关知识的理解。
加深对分类与比较及统计方面知识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本学期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交流、反思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理解数学,增强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重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兴趣,初步喜欢学习数学,养成观察并提出问题的习惯;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知道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教学目标:1. 掌握1-100以内的数的读法和写法2. 了解算式的意义,能够灵活运用基本的加法、减法口算3. 学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并进行简单的比较4.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5. 通过学习数学,培养孩子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 数的认知2. 基本的加、减法口算3. 刻度尺的使用及长度比较教学难点:1. 加、减法运算口算2. 刻度尺的使用及长度比较教学方法:1. 课前启发——运用故事、图片等形式启发孩子的思维,提高学习兴趣2. 演示——展示授课内容,帮助孩子们理解数学概念3. 操作练习——让孩子们掌握相关技能4. 课后巩固——提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教学过程:1. 数的认知(2课时)活动1:自我介绍与数带来的魅力教师可以用图片、故事等形式介绍数字,并让学生互相介绍自己的姓名、年龄等信息,以此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活动2:数字的学习1. 教师用数字卡片、计数器等教具展示 1-10 的数字,让学生跟着教师一起读数和写数。
2. 带着学生熟悉数的读法和写法,让学生自行说出 1-10 中每个数字的前面和后面是哪个数字。
3. 让学生画出一张数字卡片,用写字本上的标准字体写出 1-10 中每个数字,颜色可以自由选择。
4. 让学生自行分解数字,如将 8分解成 6+2 或 4+4 等。
5. 带着学生运用有趣的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2. 基本的加、减法口算(3课时)活动1:认识算式1. 在纸上画出一些加减算式,如 3+5=、7+1=、4-2= 等,让孩子们看图说话,猜出算式的答案。
2. 用实物或图片来解释算式的意义,如让学生将葡萄和苹果相加几个,再拿走一些,算一下剩下多少。
活动2:认识加法1. 教师展示加法表,并逐个读出表上的算式。
2. 灵活运用教学故事、图片等形式,让学生理解基本的加法规则。
3. 让学生在纸上练习加法口算,如 1+1=、2+3=、5+6= 等。
青岛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学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古巴比伦人从远古时代开始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并能应用实际问题。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青岛版一班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青岛版一班级上册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活动,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2、通过分类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类的含义,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
3、老师可以适时地向学生渗透爱劳动、爱家庭的教育。
教学重点:学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教学难点:学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逛过超市吗?里面的物品是怎么摆放的?为什么要这样摆放呢?分类摆放后顾客去买东西更方便。
你们想不想学习怎样分类呢?那么今天这节课就来学习分类。
二、授新课1、活动一:整理房间(1)有个叫亮亮的小朋友很想去公园玩,可是他的妈妈有要求:要他先把自已的房间整理好。
(2)课件出示:同学们看了亮亮的房间,你们想对亮亮说什么?你们愿意帮帮他吗?那么你们认为该怎样整理房间呢?(小组沟通,说说自己的想法)小组汇报你能说说为什么要这样整理吗?(强调同一类的要放在一起)课件演示整理过程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学习用品?(3)整理后的房间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你们在家整理过房间吗?请大家回去后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把自己的房间整理好。
2、活动二:到动物园(1)导入。
大家帮亮亮整理了房间,亮亮非常感谢大家,现在他和妈妈一起来动物园。
出示课件问:你看到了哪些小动物?你能给这些小动物分类吗?这些小动物可以分为两类,会飞的。
分为一类,另一类是不会飞的。
请大家给会飞的动物穿上漂亮的衣裳。
看哪位同学涂得又快又好,老师就把他的作业展示给大家看。
展示学生作品。
问:他涂的对吗?你有没有不同意见?你知道会飞的小动物还有哪些?3、活动三:到农贸市场(1)导入:参观完动物园,亮亮哏妈妈来到农贸市场,课件出示,问:你们看到了什么?亮亮的妈妈要考一考大家:哪些是水果,哪些是蔬菜?(2)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指名汇报。
江苏省邗江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新疆高一生物期中试卷(必修)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Ⅰ卷选择题答案请涂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35小题,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1.下列哪一项不是染色体结构变异()A. 染色体数目增加B. 染色体片段移接到一条非同源染色体C. 染色体片段的缺失或增加D. 染色体片段倒位2.下列关于染色体组的正确叙述()A、染色体组内不存在同源染色体B、染色体组只存在于生殖细胞中C、染色体组只存在于体细胞中D、染色体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消失3.四倍体曼陀罗体细胞中有48条染色体,则其每个染色体组的染色体数目为()A、48B、24C、12 D.、44.八倍体黑小麦体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为112条,则其单倍体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为()A. 56条B. 28条C. 14条D. 7条5. 以E图为对照,下列A、B、C、D四图中表示有一个染色体组的是()6.普通小麦为六倍体,体细胞有42条染色体,科学家用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培育出小麦幼苗是()A.三倍体,含三个染色体组,21条染色体B.单倍体,含三个染色体组,21条染色体C.六倍体,含六个染色体组,42条染色体D.单倍体,含一个染色体组,21条染色体7.人的下列生殖细胞中,哪两种结合会产生先天性智力障碍的男孩()①23+X ②22+X ③21+Y ④22+Y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8.低温和秋水仙素都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它们起作用的时期一般是()A.有丝分裂间期B.有丝分裂前期C.有丝分裂中期D.有丝分裂后期9.以下情况属于染色体变异的是()①21三体综合征患者细胞中的第21号染色体有3条②染色体数目增加或减少③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片段的互换④花药离体培养后长成的植株⑤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⑥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A.②④⑤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10.自然界中多倍体植物的形成,主要是受外界条件剧烈变化的影响而形成的,这种“剧烈变化”的条件对细胞的作用相当于下列哪种条件对细胞的影响( )A.射线B.激光C.秋水仙素D.生长素11.已知某小麦的基因型是AaBbCc,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利用其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n株小麦,其中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约占()A.n/4 B.n/8 C.n/16 D.012.单倍体育种可以明显地缩短育种年限,这是由于()A. 培养技术操作简单B. 单倍体植物生长迅速C. 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D. 单倍体植物繁殖条件要求低、13.有关染色体的说法正确的是()A. 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易被碱性染料着色B. 染色体的主要化学成分是RNA和蛋白质C. 组成染色体的蛋白质的含量是稳定不变的D. 染色体数目在有丝分裂中能保持稳定但有性生殖不能14.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发现无毒R型细菌和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在小鼠体内找到了下列哪些类型的细菌()①无毒R型②有毒R型③无毒S型④有毒S型.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5.艾弗里及其同事研究肺炎双球菌的方法或实验设计思路是()A杂交实验法B单独直接地观察不同成分的作用C病毒侵染法D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16.艾弗里和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
青岛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案简介•教案名称:青岛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适用对象:一年级学生•教案类型:数学•教材版本:青岛版•上册内容:数的认识、数的读写与比较、数的分类与排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案目标•掌握数字0-9的读写和写作规范•熟练掌握数的比较和排序方法•掌握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学资源•教材:《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册:《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册》•工具:计算器、扑克牌、水果、玩具等教学步骤第一课:数字0的认识1.导入:用计算器或数字卡片出示数字0,让学生观察、感受数字0的特点。
2.认识数字0:与学生一起读出数字0,并让学生回答0代表了什么。
3.0的写法:板书0的写法,并与学生一起模仿写出。
4.数字0的应用:让学生用计算器寻找周围的0,并标记出来。
第二课:数字1的认识1.导入:通过计算器或数字卡片出示数字1,让学生观察、感受数字1的特点。
2.认识数字1:与学生一起读出数字1,并让学生回答1代表了什么。
3.1的写法:板书1的写法,并与学生一起模仿写出。
4.数字1的应用:游戏环节,让学生用扑克牌找出1,并按顺序排列。
第三课:数字2的认识1.导入:通过计算器或数字卡片出示数字2,让学生观察、感受数字2的特点。
2.认识数字2:与学生一起读出数字2,并让学生回答2代表了什么。
3.2的写法:板书2的写法,并与学生一起模仿写出。
4.数字2的应用:游戏环节,让学生通过对水果进行分类,找出两个相同的水果。
第四课:数字3的认识1.导入:通过计算器或数字卡片出示数字3,让学生观察、感受数字3的特点。
2.认识数字3:与学生一起读出数字3,并让学生回答3代表了什么。
3.3的写法:板书3的写法,并与学生一起模仿写出。
4.数字3的应用:游戏环节,让学生通过数数和排序,将玩具分成三组。
第五课:加法的认识1.导入:用数学游戏引入加法的概念,让学生体验加法的过程。
2.认识加号:板书加号,并与学生一起模仿画出加号。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课程简介本教案适用于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
本教案旨在帮助老师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本教案包括全册教学目标、知识体系、教学重点及技巧、课堂演示等内容。
教学目标1.理解数的概念并能够用手指和语言表示0~5之间的数字。
2.能够用手指和语言表示0~10之间的数字。
3.能够比较大小并用符号进行表达。
4.理解加法概念,并进行简单的加法计算。
5.理解减法概念,并进行简单的减法计算。
6.发现并解决问题。
知识体系数的概念1.了解数字的含义,认识0、1、2、3、4、5等数字。
2.用手指和语言表示0~5之间的数字。
3.用手指和语言表示0~10之间的数字。
比较大小1.比较大小的意义与方法。
2.掌握比较大小符号的使用。
加法1.学习加法的概念,认识和掌握加法的符号。
2.掌握简单的加法计算方法。
减法1.学习减法的概念,认识和掌握减法的符号。
2.掌握简单的减法计算方法。
问题解决1.发现问题。
2.分析问题。
3.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及技巧掌握数字概念在进行数字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理解数字的概念,0、1、2、3、4、5这些数字代表的是什么,数字大小的概念是什么。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用手指和语言表示数字,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数字,并掌握数字大小的概念。
比较大小在进行比较大小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比较大小的意义和方法,并掌握比较大小符号的使用。
教学时要让学生多做一些比较大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比较大小能力。
加法在进行加法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加法的概念,认识和掌握加法的符号,并掌握简单的加法计算方法。
教学时要让学生多做一些加法练习题,提高学生的加法计算能力。
同时,可以通过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在实际中体验到加法的应用。
减法在进行减法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减法的概念,认识和掌握减法的符号,并掌握简单的减法计算方法。
教学时要让学生多做一些减法练习题,提高学生的减法计算能力。
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1-1.数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数数,掌握数的顺序。
2. 培养学生数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教学内容1. 数数:能够熟练地数数,掌握数的顺序。
2. 认识数字:认识数字1-10,并能够正确书写。
3. 数的组成:理解数的组成,能够用数字表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熟练地数数,掌握数的顺序,认识数字1-10。
2. 教学难点:数的组成,用数字表示。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掌握数的顺序。
2. 采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如:苹果、鸭子、汽车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数量。
2. 学习数数(1)教师引导学生用手指表示1-10的数字,让学生跟着数数。
(2)教师出示一些实物,让学生分组合作,用数字表示它们的数量。
(3)教师总结数的顺序,让学生跟着复述。
3. 认识数字(1)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认识数字1-10。
(2)教师引导学生用手指表示数字1-10,让学生跟着书写。
(3)教师出示一些实物,让学生用数字表示它们的数量。
4. 数的组成(1)教师出示一些实物,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数量。
(2)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字表示这些实物的数量,让学生理解数的组成。
(3)教师总结数的组成,让学生跟着复述。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说出数的顺序、认识数字、数的组成。
6. 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用数字表示家里的一些物品的数量,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直观演示、游戏教学、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了数的顺序、认识了数字1-10,并理解了数的组成。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一单元快乐校园一、教材分析: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也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
本单元是学习“数与代数”知识的起始阶段,对建立初步的数感、符号感以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要根据刚入学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机会,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充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本单元教材编写特点是选取以儿童将开始的校园生活为素材,通过“科技小组活动”、“老鹰捉小鸡”、“拔河比赛”、“快乐的课堂”四个学生感兴趣的综合信息图组成“情境串”,让学生在一连串现实的、有挑战性的解决问题过程中,系统学习10以内数的知识。
同时,培养学生初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10以内的数;读、写10以内各数;10以内数的顺序;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以及认识“=”、“〉”、“〈”,并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三、教学目标:1、能够借助具体物品正确地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
2、通过操作活动,能理解10以内数的具体含义,会读、写0—10各数;在具体情境中了解10以内数的顺序,能够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结合具体实例,认识“=”、“〉”、“〈”的含义,并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3、初步经历用1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
在教师引导下学会与同伴交流,初步形成合作意识,感受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1、结合图片正确的数出数量是0——10的各数。
2、会认、读、写0——10各数。
3、形成初步的位置观念,认识基数与序数。
五、教学措施:1、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产生亲切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
2、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3、充分利用自主练习,扩大学习空间。
4、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逐步建立数感和符号感5、发挥评价的作用,激励学生的学习。
六、课时安排:准备课:1课时快乐的校园:4课时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第三课时第四课时第五课时第二单元妈妈的小帮手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能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并会比较物体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宽窄、粗细、厚薄等。
青岛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有:一、1~5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6~10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三、认识立体图形;四、11~20各数的认识;五、20以内的进位加法;六、总复习;两个智慧广场分别是简单的重叠问题、移多补少问题;两个综合实践分别是我的幼儿园、找找身边的数。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1-20的数数,理解数的顺序和大小。
掌握20以内数的加减法,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
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理解“凑十法”的原理。
认识基本的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数学游戏和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参与感。
运用实物操作和图形展示,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
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鼓励学生勇于尝试,不怕犯错,培养解决问题的信心。
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体会数学的实用性。
三、班级情况分析一年级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有限,更适合通过具体事物来学习数学。
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数学的兴趣和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和课堂氛围。
一年级学生刚开始形成学习习惯,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引导和培养。
学生对家庭作业和课堂作业的完成情况,反映了他们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四、教学措施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充分发挥和运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优势,用其辅助教学,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3.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求难、求广。
应该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4.少一些呆板的练习,适当布置有趣的作业,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提高其学习的兴趣。
5.做到多鼓励少批评,采用比赛的方法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团结、积极合作的精神,特别是慢的学生更要对他们有耐心、爱心,鼓励学生大胆的去尝试,去体验成功的快乐。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数与代数》教案青岛版数与计算教学内容:20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整理复习。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巩固20以内数的读写、数序、大小、组成和序数的含义,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加减的含义。
2.在经历整理复习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提高20以内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的熟练程序。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教学过程:一.复习数1.出示雪山乐园情境图,提问:如果你到雪山乐园,最喜欢干什么?2.师:在雪山乐园,有这么多同学打雪仗,你知道有多少个同学打雪仗吗?让我们数一数吧?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样数的(可以按顺序一个一个地数或两个两个地数或一组一组地数,还有其他方法。
)3.师:你还想数什么?自己一边数,一边作记录。
想一想:怎样数能做到:既不漏数,也不重复数?4.师:我们今天来了10个同学滑雪。
关于10,你都了解哪些知识?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
全班汇报交流:(学生可能联想到以下内容,如果学生有没有想到的内容,教师可以适当引导)数的顺序: 10的前面是9,后面是11。
数的组成: 10是由1个十组成的。
数位: 10的十位是1,个位是0。
数的大小: 10比9大,比11小。
计数器:在计数器上表示10。
5.在玩滑雪的小朋友中,有一个小朋友说,“我第一。
”这里的第一与滑雪的有11个同学有什么不同?6.综合练习第1-3题。
第1题,,教师出示1-20的数字卡片,让学生说一说数的组成、数位,还可进行数的排序、大小比较等方面的巩固活动。
第2题,先让学生数一数花生的个数,完成连一连。
“涂一涂”,再让学生观察8个花生的颜色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然后自己设计排列规律,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涂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第3题是一道找规律的开放性练习题。
练习时,可让学生先观察两组数中所圈数的规律,然后把剩余部分圈完。
还可让学生按自己想得规律换颜色圈一圈,并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数与计算
教学内容:20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整理复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20以内数的读写、数序、大小、组成和序数的含义,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加减的含义。
2.在经历整理复习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提高20以内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的熟练程序。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数
1.出示雪山乐园情境图,提问:如果你到雪山乐园,最喜欢干什么?
2.师:在雪山乐园,有这么多同学打雪仗,你知道有多少个同学打雪仗吗?让我们数一数吧?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样数的(可以按顺序一个一个地数或两个两个地数或一组一组地数,还有其他方法。
)
3.师:你还想数什么?自己一边数,一边作记录。
想一想:怎样数能做到:
既不漏数,也不重复数?
4.师:我们今天来了10个同学滑雪。
关于10,你都了解哪些知识?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
全班汇报交流:(学生可能联想到以下内容,如果学生有没有想到的内容,教师可以适当引导)
数的顺序: 10的前面是9,后面是11。
数的组成: 10是由1个十组成的。
数位: 10的十位是1,个位是0。
数的大小: 10比9大,比11小。
计数器:在计数器上表示10。
5.在玩滑雪的小朋友中,有一个小朋友说,“我第一。
”这里的第一与滑雪的有11个同学有什么不同?
6.综合练习第1-3题。
第1题,,教师出示1-20的数字卡片,让学生说一说数的组成、数位,还可进行数的排序、大小比较等方面的巩固活动。
第2题,先让学生数一数花生的个数,完成连一连。
“涂一涂”,再让学生观察8个花生的颜色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然后自己设计排列规律,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涂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第3题是一道找规律的开放性练习题。
练习时,可让学生先观察两组数中所圈数的规律,然后把剩余部分圈完。
还可让学生按自己想得规律换颜色圈一圈,并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二.复习20以内的加减法。
1.师: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生:打雪仗和堆雪人的一共有多少人?
2.组织学生解答问题时,教师注意问一问:你是怎样计算?
3.师: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减法计算的问题?
生:滑雪的比打雪仗的少多少人?
4.学生解答问题,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5.综合练习第5-6题。
第5题,组织学生小组活动。
活动前先说明活动的要求和规则,要轮流出示表示得数的数字卡片,反复练习,以达到正确熟练口算20以内加减法的目的。
第6题,通过第一幅图提出计算“球场上一共有多少人”复习20以内数的加法;通过第二幅图与第一幅图踢球人数的变化,复习20以内的减法。
通过回答“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出“黄队离开了几人?”“蓝队离开了几人?”“现在球场上哪队人数多?多多少?”等问题。
练习时,要充分利用图中信息,达到一图多用的目的。
三.博士提问:
关于数与计算,你还知道哪些知识?自己回家整理,第二天全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