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人教统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6课孟子二则课件语文版
- 格式:ppt
- 大小:1.12 MB
- 文档页数:9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6课《鱼我所欲也》课文复习的内容26.鱼我所欲也【知识储备】1.字词积累得:表示客观上的可能。
苟:苟且。
这里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
恶:讨厌,厌恶。
故:所以。
由是:由于这个原因。
是故:因为这个缘故。
独:只。
呼尔:盛气凌人喊叫的样子。
万钟:优厚的俸禄。
奉:侍奉。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本心:天性,天良;本来的心愿。
2.作家作品关于作者: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名轲,邹(今山东)人。
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
他说:“诚者,天之道也。
”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
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鱼我所欲也》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早岁丧父,幼年受母亲教诲(“孟母三迁”故事出自《烈女传·母仪篇》可证)。
长大后受业于子思(即孔伋,孔子之孙)的门人,治儒术,通《五经》,尤长于《诗》《书》。
曾游说梁惠王,不成功。
又入齐,见齐宣王,一度充当“客卿”,颇受尊重。
但当时各国国君用兵争强,以权谋为先,对孟子的“王道”主张,都以为“迂阔而远于事情(实际情况)”,不予采纳。
以后孟子返回家乡,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
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
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
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知识积累重点实词1.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2.患:祸患,灾难。
3.辟:通“避” 躲避。
4.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5.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6.所欲:想要的东西。
7.兼:兼有,并有。
8.贤者:有德才的人。
9.蹴:用脚踢。
10.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11.加:增加。
这里指所获得的益处。
12.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13.乡:通“向”,从前。
14.已:停止,放弃。
15.本心:天性,天良。
重点虚词1. 莫:副词,没有。
(莫.甚于死)2. 勿:副词,不。
(贤者能勿.丧耳)3. 尔:语气助词。
(呼尔.而与之)4. 为:介词,后面带三个并列短语。
(为.宫室之美)5. 所:起指示作用。
与:通“欤”,语气助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假字1.辟:通“避”,躲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