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钱钟书创作的主体意识
- 格式:pdf
- 大小:829.12 KB
- 文档页数:60
浅谈钱钟书的诗学观07011014 孙悦文学院071班钱钟书是中国比较文学界公认的、贯通中西的文学批评大家。
用《世说新语·德行》林宗赞语来说,可谓“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
钱钟书广博的中西文化视野,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积淀,特立独行的文学批评观,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永久性贡献。
他把中国文学研究纳入中西文学、文化的辽阔视野,而钱先生的比较视野就不是文化范围的宽广所能概括得了的;更重要的是,在钱先生的比较方法中体现着一种成熟的学术素质,集纳了中西两种不同文化各自的思维形态:一个是以事实与疑问的考察为运思目标,紧紧围绕问题,广博引索史料,追根究底,探源溯流的清代乾嘉以来的考据法;一个则是超越纷纭的文化现象,意在呈现现象内核,对象存在本质的美学感悟与哲理思辩相融汇的西方方法。
钱钟书先生之确立中西文化的比较视野,首先是要将中西思维引入问题的阐述中,使其彼此限制,相得益彰,充分地呈示出研究主体的学术思维质量,然后才在此基础上进入中西宽广的文化背景,在列举、分析、推论、升华、归结中形成文化的引证广度。
钱钟书的比较诗学观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性,以“打通”作自己的文化观,以“具体的文艺鉴赏和评判”作进入具体文艺理论话语空间的实用手段,以话语空间的阐释范式来达至中西文论“诗眼”、“文心”的“莫逆冥契”。
文化是一个民族知识、经验、信仰、价值、态度、等级、宗教以及时空观念的综合,具有一贯性和持久性,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成为民族的集体无识。
人们都会受到长期使用的语言——尤其是母语,所承载文化的影响,体现在生活习惯、思维模式、行为准则等方方面面。
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是相对的、广泛的差异是本质的、深刻的。
钱钟书秉承“不隔”的中外文化观;提出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储备、恢宏的视野与纯正的比较理念基础之上的“打通”对种种偏颇保守观念反思后提出不囿于中西町畦,超越了体用之辩的文化会通路径;倡导对话,以期达致异质文化互动中的并存。
论钱钟书的文学创作(一)钱终书的文学创作既有现实主义品格,又有现代主义品格,这种肯定代表了这些年来学术界对以围城>>为代表的钱钟书文学创作的总体评价.本文试图以创作心理研究为主线,把钱钟书这样一个学贯中西,融通古今的学者型作家,放到波澜壮阔,传统与现代双重变奏的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中,对他的文学创作--以现代白话文体写的全部作品,适当考虑旧体诗和外文作品--作深层把握,并观照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学和以后更长时间内的文学走向.亦即,我们要阐释钱钟书文学创作深刻的人生忧患感,深沉的文化心理感和深蕴的历史感.一与大多数中国现代作家相比,钱钟书与中国文学传统有更深的亲缘,然而,他的作品又有更强烈的现代色彩.原因在于他完成了从以社会伦理为本体的传统忧患意识到以人类学哲学为本体的现代忧患意识的心理转型.在完成其主要的现代作品以前,钱钟书已是一个出色的旧体诗人和中国古代文艺批评史家.因而,无论在知识体系还是在情怀感通上,钱钟书与中国文学传统的亲缘性在中国现代作家群中是非常突出的.然而,钱钟书作为一个对西方文学传统和现代思潮有深层把握的现代作家,他与中国文学传统的深切亲缘并没有产生归附意识,而是予以冷峻的现代观照.在此应该提及他早年的两篇英文论文,一是中国古剧中的悲剧>>,文章在与西方戏剧对比中,认为中国悲剧缺乏西方那种由崇高引起的激情意识,使观众只简单地停留在对悲剧人物的个人同情中.一是他为中国年鉴>>(1944-1945)写的中国文学>>一文,他对中国小说的评论很值得我们注意.他说"中国讽刺作家只俳徊在表层,从未深入探察人性的根本颓败.......正如中国戏剧家缺乏"悲剧的正义"的意识,中国讽刺作家也缺乏火一般地将所触及的污秽事物净化的狂暴的愤恨.1945年正是钱钟书小说创作的高峰期.他对中国小说作出这样锐利的批判,鲜明地透露出他自己的创作心理意向:摒弃那种温和的取笑,代之以对人性弱点和人性困境的探察,对文化人格作出极其深刻的心理审视和道德批判.这等雄心我们可在他的小说散文中得到印证.很少有别的中国现代作家能象钱钟书那样对自己所属的知识阶层作出尖锐的讽刺和无情的批判,其程度之激烈,的确做到如他自己所说的"火一般地将所触及的污秽事物净化的狂暴的愤恨",在他最亲密的交游圈子里都引起不满.对中国文学传统的亲缘和现代审视使钱钟书在创作心态上,完成了从传统忧患意识到现代忧患意识的转型.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传统文学的精神是被社会伦理高度规范化的,所谓"文以载道"."文以载道"说充分体现了以社会伦理为主导的价值坐标系统.在此价值系统中,贯穿于整个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忧患意识是中国文艺以社会伦理为本体的突出表现.这种忧患意识在中国文学传统中可谓渊源流长,绵延不绝,尤其是唐宋以来,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亡国之音,隔代相闻,故国之思,不绝如缕.钱钟书身处国弱民穷,"忧患遍均安得外"的现代中国,当把心智投向文学传统时,对作为中国文学主导精神之一的忧患意识有更深刻的体验.然而,在钱钟书身上这种忧患意识毕竟得到比较彻底的现代转型:从"身-家-国"外向型的慨兴转向"人类-人生-人性"内向型的警悟,从对人生境遇,家国命运的寄兴转向整个人类文化价值和人性心理困境的体察,也即从传统的社会伦理本体转向人类学哲学本体.在这种转型中,忧患意识的本质属性---对人类命运和苦难的审美体验---未有根本的动摇,但其中的精神导向有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与传统忧患意识常有的那种沉郁缠绵格调迥然不同的气质:觉醒和警悟.这种以人类学哲学为本体的现代忧患意识在钱种书身上表现为:第一,对整个人类文化的精神境遇有着深刻和真挚的关注.具体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对整个人类内部(人己之间)的精神沟通的高度关注.钱钟书身上有一种极其强烈的类意识,这种"类"不是阶层的职业的乃至民族的"类",而是取整个人类意义上的极大"类".就以围城>>来说,钱钟书明确地说他最终的兴趣不在他自己归属的知识阶层这一小类,也不在于中国的族类,而是整个两足无毛,圆颅方趾的人类.钱钟书执着地追求一种类性相通的精神境界.在人与人创造的文化层面上,人类创造物的精神属性有着比较彻底的同一性,在1945年12月发表的谈中国诗>>一文中,钱钟书称: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好比一个人,不管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这也印证了他在别处对所谓中西文化比较的激烈否定.钱钟书在围城>>里过深的譬况:"......黑夜里两条船相迎擦过,一个在这条船上瞥见对面船舱的灯光里正是自己梦寐不忘的脸,没有来得及叫唤,彼此早已距离远了.这一刹那的接近,反见得睽隔的渺茫".我看这不仅仅指男女违乖之象.更重要的是文化精神隔阂的象征,是钱钟书对人类文化精神孤寂深刻敏感的表征.钱钟书对人类文化精神境遇关注的另一表现是追求整个人类与外部世界(人物之间)高度合一的宇宙意识.钱钟书评曹葆华的诗歌创作时说:作者的诗还有一个特点,他有一点神秘的成分.我在别处说过,中国旧诗里有神说鬼说(Mythology),有装神捣鬼(Mystificaztion),没有神秘主义(My-sticism),神秘主义当然与伟大的自我主义十分相近;但是伟大的自我主义想吞并宇宙,而神秘主义想吸收宇宙---或者说,让宇宙吸收了去,因为结果是一般的;自我主义以消灭宇宙以圆成自我,反客为主,而神秘主义消灭自我以圆成宇宙,反主为客.对曹葆华日落颂>>的评论是钱钟书对中国现代作家唯一的一次发言,钱钟书所悬的标准是融合中西文化的宇宙意识,是人类对自我存在最高形式的观照和感悟,这种宇宙意识本质特征是钱钟书强调的"消灭自我以圆成宇宙",而不是相反的"消灭宇宙以圆成自我".钱钟书对宇宙意识的理论自觉后来也在自己创作中流露出来.第二,对整个人类意义上的人性弱点和人性困境的揭示.柏格森曾说"再没有比虚荣心更浮又更深植的缺点了."钱钟书的创作是扎在人性那颗鼓胀起勃的虚荣心上的一根刺,在围城>>里,虚荣满街在跑,如苍蝇灰尘,飞粘在每一个人身上,买假文凭的方鸿渐,伪造剧作家签名赠书的范小姐等等,又如三闾大学教授们谈起往日的荣光无不得意地长叹,汪处厚挂念在南京的房产,陆子潇说在抗战前有三个女人枪这嫁他,李梅亭在上海闸北‘补筑"了一所洋房,方鸿渐也把沦陷区的故宅大了几倍,所以日本人能烧杀抢掠虚荣心里的空中楼阁的房子,乌托邦的产业和单相思的姻缘.无独有偶,当方鸿渐夫妇搬入新居时,妯娌俩联袂名为道喜,实为"侦查"时,都向孙柔嘉虚报当年的嫁妆,一个说家具堆满了新房,一个说衣服多得穿不完.这里形成很有意味的对称结构,一是喝过洋墨水的大学教授,一是不通文墨的粗俗妇人,高雅与粗俗相距以道里计,但在虚荣心上是一致的.我认为钱钟书并不是刻意设置这种对称结构,但是他要通过虚荣心这一普遍的人性弱点来描写来揭示人性的颓败时,却又自然而然由男及女,由上层到下层,由有知到无知.所以有研究者说,钱钟书是对人类虚荣心有高度兴趣的作家.他对人性弱质的高度兴趣促使他严肃地思考现代文明与人类颓败的关系;促使他深入体察辗转于现代文明重压下的人性困境.当我们对钱钟书的忧患意识大致作了勾勒之后,就会发现他对文化,人生,人性的文学思考是那么真挚和警拔,它再也不是那种有感伤色彩的哀怨掩抑,悲慨兴怀,而是一种以人类学哲学为本体的现代忧患意识.对于钱钟书来说,从旧体诗到现代小说,散文,不但是一种审美范式的突破,更是种精神境界的高扬.现代中国是传统忧患意识突变,更新的时代,但要完成从传统到现代的心理转型还是一种艰难的选择.因为这是一种"二度选择",不仅要对中国文学传统有深挚的亲缘性,而且还要有异质文学传统参照下深刻的批判性,两者缺一不可.对于大多数中国作家来说,他们从旧垒中来,又向新潮中去,做起来似乎顺理成章.但事实上问题不少,例如林语堂经历长期的传统"断乳"之后对明清小品文极度偏嗜,把张潮和沈复捧上了天,就是过度的亲缘.他在创作现代作品的同时并不完全放弃旧体.他以旧诗来遣怀,并把身上积淀的传统忧患意识释放到传统范式中;以"文"来警世---以现代的"文"来载现代意义的"道".这一点,鲁迅与钱钟书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旧体诗中所流露出的传统忧患意识要比小说散文中浓烈得多.钱钟书的小说散文的色调以幽冷著称.情感浓度有些不定,但他的旧体诗中也有"如此星辰如此月,与谁指点与谁看"的婉致缠绵,有"人犹喜乱疑天醉,予欲偕亡到日残"的悲呼号.在遣怀,警世的不同文体选择中,鲁迅和钱钟书为了让自己身上传承的忧患意识得到更恰当的形式规范,都倾向于旧体.而在他的小说散文中倒是少有传统忧患意识,更多的是深广的现代忧患意识.我认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和钱钟书在起点和终点上都鲜明地代表了中国传统忧患意识的现代心理转型.在"五.四"新文学运动初期,掀起思考文学价值,省察人生苦闷的一此创作高潮,使中国文学忧患意识开始自觉地挣脱厚重的社会伦理本体,走向人类学哲学本体,鲁迅的创作就是这一转型的最高写照.但是随着中国社会变革日趋激促和民族危难的日益深重,那种"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雄沉浑浩的忧患意识又以千汇万状之势扑卷而来,这是历史的必然,在民生如芥,民族忍辱的时代,"大雅"初寂未定,哀怨又起骚人.在此再也没有可能对人生人类做哲学思考了,正如有学者所云:"充满苦难的中国社会,难以找出一间浮士德式的书斋,供知识者作哲学沉思了".但是,钱钟书是个罕见的例外,他拥有相对宁静的书斋生涯,本人又是学贯中西有着很好哲学思维的学者型作家.这样,开始呈不断弱化之势的现代忧患意识在钱钟书创作中出现一次复归和反弹.在对生命存在的文化哲学反思上,鲁迅和钱钟书都以坚劲的否定性力量透视以恶为形式的人性弱质,但侧重有所不同,鲁迅究心于它的阶级性和族类性,而钱钟书究心于它的人类性.如果说鲁迅是一个坚强的斗士,荷戟于人生深处呐喊以醒世,那么钱钟书是一睿智之学者,执卷于人生边上欣然独笑以醒世.我认为正是钱钟书和鲁迅都自觉地完成了传统忧患意识的现代心理转型,所以尽管他们个人的经历思想和性格有很大的不同,但都具有中国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的幽默感.也缘于此,对30年代以林语堂为主帅的红火一时的小品文幽默运动,没有别人比鲁迅和钱钟书更有透彻的认识和尖锐的批评,一个说是"把屠夫的凶残化为一笑",一个说是媚俗卖笑.这是真正觉醒者的冷笑,冷峻和尖刻,挚热而深沉.二与大多数中国当代先锋作家相比,钱钟书受过西方非理性主义深刻的洗礼,而他的作品又反而透示出极其强烈的理性精神.原因在于他完成了从非理性主义到现代理性主义的心理转型.这种心理转型同时又给他带来了一些创作心理障碍.西方非理性主义的浸润与钱钟书创作的现代性有这直接的关联,这是不争之事实.对于钱钟书这样一个吞吐百家的学者型作家来说,我认为要打破常规"影响模式"的研究,重要的不是去考察他所受影响的方式和程度,而是要探讨他对非理性主义的消纳.这种消纳集中体现在下面两个事实反差中:1.他的创作有现代性,但他的创作手法又背离现代性,我们几乎看不出有现代主义色彩的叙事技巧和其他手法.2.在创作心理态势上,现代主义通常所具有的神秘感恐惧感和骚动感被高度消解了,反而呈现一种强烈的理智感,以至开始出现一种对情感的抑制.我认为这种创作手法和创作心理上的反现代性与作品本身的现代品格形成的鲜明对照,对于80年代中国文坛勃兴的"先锋文学"有很强的警策意义.后者不乏现代派技巧,也不乏现代主题,但大多数作品传达的从生存体验反思而来的现代意味上看,似乎还没有手法和主题都相当陈旧的围城>>来得强劲.钱钟书能臻"无痕有味"之境,标明他完成了另一次心理转型:从非理性主义到现代理性主义.这表现有二:一.艺术意向的意蕴化.钱钟书作品总体的阅读体验不是情兴的感兴.而是智性的警醒.我认为钱钟书的创作意向很值的注意,它的主导不是取象传情,而是理蕴涵示,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强烈的情绪情感因素,而是说与理性色彩极浓的冷峻观照相比,情绪不再张扬,反而显得节制,情感也不那么抒张,反而显得敛聚.在钱钟书的艺术传达中,自觉地把哲理品格作为最高的追求,形象的描写逐渐向哲理品格的陶铸推移,从而呈现由形而下的形体性向形而上的精神性递进的趋势.不妨以围城>>的揭题的情形为例:慎明道:"关于Bertie结婚离婚的事,我也跟他谈过.他引用一句英国古话......。
钱钟书的散文艺术二十世纪文学巨匠钱钟书的散文艺术——二十世纪文学巨匠钱钟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代表之一,他以其精湛的散文艺术成为二十世纪文学界的巨匠。
他的散文作品既深邃又生动,既展现了他深厚的学识和思想,又融入了生活的细节和真实。
本文将探讨钱钟书散文艺术的魅力、特点和影响。
一, 钱钟书独特的散文风格钱钟书的散文作品既包含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又具有丰富的想象和思考。
他的作品常常展现出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问题的独特观点。
与其他作家相比,钱钟书的散文表达更为细腻动人,他不仅在文字上追求美感,还极富情感共鸣。
他通过细腻的叙述和独特的节奏感,将读者带入他的世界,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般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思索。
钱钟书的散文作品中,往往穿插着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他善于使用比喻、拟人和夸张等手法,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性。
例如,在他的散文《围城》中,他用城墙的象征暗示了人们被社会困境所包围的现状,通过这种隐喻的手法,使作品更具深意和思考。
二, 钱钟书作品的独特主题钱钟书的散文涵盖了众多的主题,从爱情、友谊到人生哲理等等。
他的作品更注重于对于人类情感和人性的思考,他通过对生活琐事的讲述,揭示了人性的善与恶、荒谬与悲剧等多重面貌。
例如,在他的散文《围城》中,他呈现了一个扑朔迷离的婚姻、家庭和社会关系的网络。
通过对人性欲望的揭示,他深刻地指出了人们在社会中如何迎合他人的期望,如何在困境中努力求生存。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对生活的痛苦与欢乐的体验,以及对于社会不公和人际关系的思考。
三, 钱钟书对后人的影响钱钟书以他独特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成就,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散文作品不仅在文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共鸣,也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他丰富多样的作品,钱钟书向读者传达了人生的哲理和道德的思考。
他的作品鞭挞了社会的伪善和虚伪,呼吁人们保持对真实自我的追求。
他的作品传达了对人性和宽容的思考,使读者从中产生共鸣并受益匪浅。
钱锺书的文学阐释学观念与方法钱锺书,我国著名学者、作家,其文学阐释学观念与方法在我国文坛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本文将详细探讨钱锺书的文学阐释学观念与方法,以飨读者。
一、钱锺书的文学阐释学观念1.文学阐释的客观性与主观性钱锺书认为,文学阐释应当兼顾作品的客观性和阐释者的主观性。
他强调,文学作品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阐释者应当尊重作品的原始意义,但同时也要注重个体阅读体验,将主观情感融入阐释过程中。
2.文学阐释的层次性钱锺书提出,文学阐释具有层次性,包括字面意义、象征意义、隐喻意义等。
阐释者应从不同层次去挖掘作品的意义,力求全面、深入地理解作品。
3.文学阐释的动态性钱锺书认为,文学阐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时代、社会、文化背景的变化,作品的意义也在不断演变。
因此,阐释者应当关注作品在不同时期的接受与评价,以揭示其历史价值。
二、钱锺书的文学阐释方法1.比较文学方法钱锺书擅长运用比较文学方法,将中外文学作品相互对照,从中挖掘共同点和差异,以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例如,在《管锥编》中,他通过比较中外诗歌,探讨了诗的审美规律。
2.知人论世方法钱锺书认为,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背景等,对于深入理解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他倡导知人论世的阐释方法,通过对作家及其时代的了解,揭示作品背后的深层意蕴。
3.修辞分析法钱锺书注重对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认为修辞是作家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修辞手法的解读,可以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意义和审美价值。
4.文化阐释法钱锺书关注文学作品与文化背景的关系,强调从文化角度对作品进行阐释。
他主张将作品放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探讨其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总结:钱锺书的文学阐释学观念与方法,既注重作品的客观性,又兼顾阐释者的主观性;既有层次性,又有动态性。
围城的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1.引言1.1 概述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由钱钟书所著。
它以幽默讽刺的笔调描绘了围城人物间的困境与迷茫,展现了作者深刻而独特的社会洞察力。
作为一部带有浓厚时代特色的小说,围城创作背景与文学价值不可忽视。
在引言部分中,我们将首先概述《围城》的创作背景,包括作者的生平背景、社会背景与时代背景。
随后,我们将重点探讨围城这部作品所具有的文学价值,包括反映人性的困境和迷茫以及对现代社会的批判与思考。
通过对围城的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围城不仅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小说,更是钱钟书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批判的集大成之作。
接下来,我们将逐一展开这些内容,带领读者深入了解《围城》的魅力与价值。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在本文中,将使用以下结构来介绍围城的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
首先,本文将通过引言部分来概述围城的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的重要性。
接下来,主体部分将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分别是围城的创作背景和围城的文学价值。
在围城的创作背景部分,将详细介绍作者的生平背景和社会背景与时代背景。
这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围城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写作的动机。
在围城的文学价值部分,将探讨该作品所反映出的人性的困境和迷茫,以及它对现代社会的批判与思考。
这些议题将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其对于读者的启示。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围城的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的重要信息,以便于读者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通过这样的结构,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围城的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并对该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
1.3 目的:围城作为一部经典的现代文学作品,其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都是我们需要探讨和了解的重要内容。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围城的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对于读者来说有以下几个重要目的:首先,通过了解围城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钱钟书的生平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和时代背景。
浅谈《围城》中色彩词的超常使用《围城》中的色彩词不仅是对事物原色的忠实描写,也是一种运用的超常搭配,从而给人们造成陌生效果,构筑一个丰富多彩的感性世界,在表现人物性格、凸现人物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细腻而逼真、表达作家感情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标签:《围城》色彩词描写运用色彩词具有很强的修辞作用,不仅能够描绘客观的景和物、人和事,还能赋予抽象的事物如人物性格、心理等以不同的色彩含义,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和诙谐幽默,以传达作家的思想感情。
丰富的色彩词的运用,增强了语言表达的精确性和形象性,使人物形象更加细腻、逼真。
钱钟书先生的小说特别迷恋色彩词。
其在色彩词的使用上更多的是在色彩的铺陈中艺术地埋入一层深义,因而透过色彩的表面,往往可见“色外之色”,可闻“弦外之音”。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一、多种色彩融合一处,刻画人物性格文学作品描写的中心是人。
每个特定的人由于生活经历、年龄、职业、文化教养的不同,在肖像上也有不同的特点。
至于服饰的色彩变化更有着丰富的内容,它不仅与个性特点密切相关,而且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的社会心理有内在联系。
因此,运用色彩词来描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作家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
(1)(苏文纨)旗袍搀和西式,紧俏伶俐,袍上的花纹是淡红浅绿间着白条子,花得像欧洲大陆上小国的国旗。
(2)这绿绸给雨淋得脱色,李先生的脸也回黄转绿,胸口白衬衫一摊绿迹,仿佛水彩画的残稿。
例(1)中已为少妇的苏文纨,身着旗袍中西式结合,颜色又是淡红浅绿白条子,可见其花哨,凸现出她的自我优越感,这恰恰衬托出她的庸俗与故作时髦,三种颜色把她那孤傲、自高自大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例(2)中李梅亭因“爱惜新买的雨衣,舍不得在旅途中穿”,借了孙小姐本为遮阳的绿绸伞来挡雨,结果得不偿失,虽挡了雨,白衬衫上却染了一摊绿迹,加上他那又黄又绿的脸色,丑态百出,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他那迂腐、精打细算的性格。
二、色彩与喻体的巧妙组合,传达作家的爱恶之情色彩词与喻体结合,往往是通过创造意境,隐喻那些模糊开放、不易言传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表达作家对所写事物的喜怒哀乐之情。
钱钟书作品的类型及风格钱钟书的文学创作既有现实主义风格,又有现代主义品格,钱钟书的风格分为两种,在小说上表现为幽默精辟,犀利隽永;在散文及学术文章上表现为文化底蕴深厚,旁征博引极为丰富。
钱钟书是现代文坛上独一无二的讽刺为基调的小说家,深刻揭示社会,人类阴暗面的小说家。
他那枝魔杖般的笔,犀利,机智、俏皮,将社会,人生,心理,道德的病态,都鞭挞得无所遁形。
钱钟书作为一个对西方文学传统和现代思潮,有深层把握的现代作家他对中国小说的评论很值得我们注意.他说"中国讽刺作家只俳徊在表层,从未深入探察人性的根本颓败.......正如中国戏剧家缺乏"悲剧的正义"的意识,中国讽刺作家也缺乏火一般地将所触及的污秽事物净化的狂暴的愤恨.1945年正是钱钟书小说创作的高峰期.他对中国小说作出这样锐利的批判,鲜明地透露出他自己的创作心理意向:摒弃那种温和的取笑,代之以对人性弱点和人性困境的探察,对文化人格作出极其深刻的心理审视和道德批判.这等雄心我们可在他的小说散文中得到印证.很少有别的中国现代作家能象钱钟书那样对自己所属的知识阶层作出尖锐的讽刺和无情的批判,其程度之激烈,的确做到如他自己所说的"火一般地将所触及的污秽事物净化的狂暴的愤恨",在他最亲密的交友圈子里都引起不满。
钱钟书是非常富有个性的作家,其文学风格与现代文学主流作家存在巨大的差异。
凭借着纯粹的个人化的人生体验和文学理念进行创作的,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讽刺性文学风格。
与大多数中国现代作家相比,钱钟书与中国文学传统有更深的亲缘,然而,他的作品又有更强烈的现代色彩.原因在于他完成了从以社会伦理为本体的传统忧患意识到以人类学哲学为本体的现代忧患意识的心理转型。
钱钟书喜以智者的眼光去洞察人类的种种劣根性,善用象征等现代主义文学最基本的表达方式,常用精辟字句带出尖刻文意,寓意深刻,文笔简洁且一针见血,这种特殊的写作风格在他的著作《人兽鬼》及《围城》尤为明显。
密级:学校代码:10075分类号:学号:20090527文学硕士学位论文论钱钟书创作的主体意识学位申请人:孙秋玲指导教师:田建民 教授学位类别:文学硕士学科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授予单位:河北大学答辩日期:二○一二年五月Classified Index: CODE:10075 U.D.C: N0.20090527A Dissertation for the Degree of M. Literature On the Creation of Qian Zhongshu 's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Candidate:Sun QiulingSupervisor:Prof. Tian Jianmin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 Master of ArtsSpecialty: Modern and ContemporaryChinese LiteratureUniversity:Hebei UniversityDate of Oral Examination:May, 2012摘 要关于钱钟书创作的主体意识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首先,主体意识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在人成长的历程中或被动、或主动接触他人的思想成果和观点之后,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意识。
因此本文中钱钟书主体意识的形成与其接受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以及西方文化的影响息息相关,钱钟书个人的文化修养正是其主体意识形成的先决条件。
其次,结合时代背景来探索钱钟书的文学创作理念。
可以说,文学创作是作者知识文化的精神产物。
钱钟书受中西文化的影响,把目光投射在自己所处的知识分子阶层,并从主体性上去审视他笔下的知识分子的人格意识、自主意识、悲剧意识、道德意识等等。
本文从钱钟书创作的小说中所塑造的知识分子的主体意识为出发点,进一步展示人类文化的价值观念以及知识分子阶层的人性弱点。
最后,把钱钟书放在20世纪30、40年代的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背景下,与左翼作家、七月派作家在创作主体上进行比较,以此来突出钱钟书创作的个性特点,这也是钱钟书创作的主体意识的展现。
尽管钱钟书的文学创作在表面上看似是远离政治,其实不然。
钱钟书对知识分子的批判也是变相的对社会文化的一种批判,同时我们透过作品看到钱钟书作为知识分子的人生忧患意识、觉醒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
关键词钱钟书主体意识知识分子AbstractThe following thesis mainly copes with three aspects on the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of Qian Zhongshu's creations:Firstly, the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comes about after contacting actively or passively with others' ideas and notions rather than be born with one's birth, which afterwards forms his own unique ideology. Therefore in this thesis, Qian Zhongshu's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to the influence of both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and Qian' Zhongshu's personal cultural accomplishment is the prerequisite factor. Secondly, I try to explore Qian Zhongshu's literary creation concept according to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As we know, literary creation is a spirit product of the author's knowledge and cultural structures. Influenced by Western cultures, Qian Zhongshu focuses on his contemporary intellectuals, and from the angle of subjectivity, he surveys his figures' consciousness of personality, independence, tragedy, ethics and so on. Based on the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reflected on the intellectual characters in Qian Zhongshu's works, my thesis is to further demonstrate the human cultural value and the concept of intellectuals' humanity weakness. Finally, Qian Zhongshu was put in the political background in a social transition period in 1930s and 1940s, Qian Zhongshu's creating features has emphasized when comparing the other authors such as the writers of the Left Wing writers or the July School writers. Thus Qian Zhongshu's creating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is to be shown. Although Qian Zhongshu's literary creation seems to be far away from politics, it isn't a fact. Qian Zhongshu's criticism about the intellectuals is also a certain kind of stricture about the community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we also find through Qian Zhongshu's works the consciousnesses of suffering, and social critique awareness as an intellectual.Keywords Qian Zhongshu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Intellectuals目 录引言 (1)第1章钱钟书创作的主体意识形成缘由 (8)1.1国学理念对主体意识的影响 (8)1.2西方文学对主体意识的影响 (9)1.2.1 对西方文学的接受 (9)1.2.2 英国文学的铺垫 (12)第2章钱钟书笔下知识分子的主体意识 (14)2.1对知识分子的塑造所体现的主体意识 (14)2.1.1 人格意识 (16)2.1.2 自主意识 (19)2.1.3 道德意识 (22)2.2对知识分子的批判所体现的主体意识 (27)2.2.1 《围城》中对大学教授的讽刺 (27)2.2.2 《人.兽.鬼》中对知识分子的揭露 (28)2.2.3 站在时代边缘批判人性 (34)第3章钱钟书创作主体意识探析 (38)3.1在创作主旨上所体现的主体意识 (38)3.2在创作思想上所呈现的主体意识 (40)3.2.1 与左翼文学创作主流思想的差异 (41)3.2.2 与七月派小说创作思想的差异 (44)结语 (48)参考文献 (49)致谢 (52)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3)引言一、对主体意识的界定主体意识:主体意识作为一抽象概念来源于哲学术语,选取这一角度主要根源于钱钟书所受的西方哲学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学术著作等都有所体现。
主体意识这一抽象概念,涵盖范围比较广,问题争议很大。
但是我们可以笼统的认为“创作的主体意识既包括创作时对历史素材的拣汰,组合,对‘虚’和‘实’的处理,也包括作家所持的文艺观、审美观、政治观、历史观,还包括作家对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阐释与弘扬,对当代社会思潮和受众心理的把握和导引等多个相互关联的方面。
”①此外我们通常认为主体形成于实践,伴随着人的认知能力而不断完善。
人可以看作是主体也可以看作是客体,因此人具有两种属性,即受动性和能动性。
我们一般所说的主体性就是指人的能动性,即包括个人的意志、能力以及创造力和人的力量。
然而在文学创作中的主体性即为:“要求在文学活动中不能仅仅把人(包括作家、描写对象和读者)看做客体,而更要尊重人的主体价值,发挥人的主体力量,在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恢复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中心、为目的。
具体说来就是:作家的创作应当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体力量,实现主体价值,而不是从某种外加的概念出发,这就是创造主体的概念内涵;文学作品要以人为中心,赋予人物以主体形象,而不是把人写成玩物与偶象,这是对象主体的概念内涵;文学创作要尊重读者的审美个性和创造性,把人(读者)还原为充分的人,而不是简单地把人降低为消极受训的被动物,这是接受主体的概念内涵”②。
人的主体性可以把人看作实践主体和精神主体。
“所谓实践主体,指的是人在实践过程中,与实践对象建立主客体的关系,人作为主体而存在,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行动的,这时人是实践的主体;所谓精神主体,指的是人在认识过程中与认识对象建立主客体关系,人作为主体而存在,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去认识的,这时人是精神主体”③。
我们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强调主体性,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把人放到历史运动中的实践主体的地位上,即把实践的人看作历史运动的轴心,把人看作人。
二是要特别注意人①何忠盛:《试论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主体意识》当代文坛 2006年第1期②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文学评论 1985年06期③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文学评论 1985年06期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的精神主体性,注意人的精神世界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