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七十二行及其民俗
- 格式:doc
- 大小:5.12 MB
- 文档页数:65
北京的古老民俗导读:北京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和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最多的城市,3060年的建城史孕育了故宫、天坛、八达岭长城、颐和园等众多名胜古迹。
语文迷小编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北京的古老民俗,快来看看吧!老北京的古老风俗不计其数,其中的民间行业活动别有一番风味,说说老北京七十二行,吹糖人儿、耍蝈蝈……现如今还流传与大街小巷,可大部分却已被遗忘,甚至有人闻所未闻。
现在我们就一起到那古色古香的老照片里去感受一下老北京当年的行行业业。
跑旱船中国汉族民间舞。
流传极广,多在年节表演。
用竹或秫秸扎成船形,围以纸或布,纹彩,系于表演者腰间或肩上,下端用表示波浪的蓝布遮住脚。
各地船形样式极多,工艺精湛,一般长1.67~2.33米,大的可达3米多。
据传旱船是陆路地区人民为祭奠爱国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形式。
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唐代中晚期文献,距今已有1000多年。
民间旱船,多扮成夫妻或父女,女的在船中,男的在船外,表现捕鱼、行船的水上生活,主要技巧在女子,配合船的起伏摆动做出高难动作,表现风浪漩涡等。
南方旱船动作轻柔,边唱边舞,北方旱船动作粗犷,有时几十条旱船相互竞技,场面蔚为壮观。
类似旱船的还有跑驴、跑竹马,是将船形改为驴形、马形。
跑驴多演农村小戏,如夫妻回娘家等,而跑竹马有时表演历史题材故事,如昭君出塞、关云长护送嫂嫂、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等。
做席将芦苇用线绳结成席,盖房时将其盖在檩上,上面再用泥覆盖。
卖槟榔叫卖槟榔糕的,槟榔为生津液助消化的中药。
槟榔糕的制法是在熬糖时放入切成薄片的槟榔,然后制作成小块出售。
售卖者背着盛有槟榔糕的木制匣子,并带着一个布口袋。
买时可收现钱,也可用妇女梳落的长发换取,其布袋即装头发用的。
售者的吆喝为“乱头发换槟榔糕!”吹糖人儿在北京走街串巷的小商贩中,最受小朋友们欢迎的是吹糖人儿的了。
糖耗子是最便宜简单的糖人儿,吹糖人儿的小贩从用布盖着的小铁锅中,挖出拇指大小的一块糖稀,放在手上揉成长条,然后放在木模子里,一吹,这条长的糖稀就膨胀起来,打开木模一看,竟变成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小老鼠。
老北京民俗——京城旧事北京建都八百多年来,以皇城为背景,形成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
遍布京城纵横交错的胡同里世世代代生活着咱北京的百姓。
展览中的老北京民俗,定形于清朝末年至民国年间。
您要了解这百年间胡同里老北京人家的故事,就请您跟我一起走进胡同人家,听我慢慢道来。
八抬大轿旧时的结婚讲究明媒正娶,由夫家用轿迎娶是其主要内容,常用八个人抬的娶亲大花轿。
花轿,也称喜轿。
是传统婚礼上使用的特殊轿子。
一般装饰华丽,以红色装饰来显示喜庆吉利,因此俗称大红花轿。
花轿以红色绸缎做成轿衣,在四周用彩线绣出‚百年好合‛、‚龙凤呈祥‛、‚花好月圆‛、‚双燕齐飞‛等喜庆图案后,套上木轿即成。
轿子原名‚舆‛,最早记载见司马迁的《史记》,说明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有轿子了(不过这时候的轿子并非后来普遍存在的轿子)。
晋六朝盛行肩舆。
到后唐五代,始有‚轿‛之名。
北宋时,轿子只供皇室使用。
宋高宗赵构南渡临安(今杭州)时,废除乘轿的有关禁令,自此轿子发展到民间,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并日益普及。
把轿子运用到娶亲上,最早见于宋代,后来才渐渐成为民俗。
那时,待嫁的女方在家里打扮停当,凌晨,男方就会派来迎亲的鲜艳的大花轿,这叫‚赶时辰‛。
据说当天如有几家同时娶亲,谁赶的时间早,将来谁就会幸福美满。
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娶嫁篇》里有这方面的记述。
封建时代,婚姻讲究门当户对,主要表现就是分良贱、重等级。
如《唐律疏议·户婚》中就有‚人各有耦,色类须同,良贱既殊,何宜配合?‛可见当时的等级制度何其森严。
而表现在花轿的使用上就更加明显,宫廷用的是‚龙凤喜轿‛,满人用的是‚满堂红轿‛,有些富人用‚星星冠喜轿‛,而一般汉人用‚富贵牡丹喜轿‛,小门小户就用‚软面轿‛。
旧时娶亲多用轿抬,似乎不坐轿就不能称为是明媒正娶。
如果新娘子没坐过花轿,还会遭别人的嘲笑。
传统上,只有初嫁女子方可坐花轿,寡妇再嫁顶多是在普通轿子上扎些彩布或纸,这种轿称为‚彩轿‛。
WFX :搜集整理2015、3、20【人生百态】72行民俗图,行行出状元(推荐收藏)1.跑旱船2、织席:将芦苇用线绳结成席,盖房时将其盖在檩上,上面再用泥覆盖。
3、卖槟榔:叫卖槟榔糕的,槟榔为生津液助消化的中药。
槟榔糕的制法是在熬糖时放入切成薄片的槟榔,然后制作成小块出售。
售卖者背着盛有槟榔糕的木制匣子,并带着一个布口袋。
买时可收现钱,也可用妇女梳落的长发换取,其布袋即装头发用的。
售者的吆喝为"乱头发换槟榔糕!"4、吹糖人儿:在北京走街串巷的小商贩中,最受小朋友们欢迎的是吹糖人儿的了。
糖耗子是最便宜简单的糖人儿,吹糖人儿的小贩从用布盖着的小铁锅中,挖出拇指大小的一块糖稀,放在手上揉成长条,然后放在木模子里,一吹,这条长的糖稀就膨胀起来,打开木模一看,竟变成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小老鼠。
"猴拉稀"就稍稍复杂些了,这是用手把糖稀捏制成一个小猴,立在一根小苇子杆上,底下是一个小糖碗,碗中放着一点稀糖糊糊,用一个耳挖勺大小的小糖勺舀着吃。
吹糖人儿的小贩要有捏制糖人儿的手艺,还要有丹田之气和用力吹气的本事。
所以北京人常以"吹糖人的出身-好大口气"来讽刺爱说大话、吹牛皮的人。
吹糖人儿的小贩使用的主要原料是糖稀,这是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成本虽低,而获利甚微,所以又有"吹糖人儿的盖大楼--熬着吧"一语,用来形容事情实现很不易,从中也道出了昔日北京小商贩和民间艺人生活的艰苦。
据说吹糖人儿的这行生意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
那时制糖人的糖稀还有一种香味,所以吹糖人的小贩都以"香印"作为叫卖声。
到了宋朝,赵匡胤作了皇帝,"印"、"胤"同音,而封建时代,为了避讳,吹糖人儿只好以打小铜锣来代替吆喝。
这样一代又一代地传下来,打铜锣就成了吹糖人儿这个行业的标志。
5、卖琉璃喇叭:琉璃喇叭是庙会或春节期间在厂甸卖的玩具。
北京的民风民俗北京的民俗民风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方面:一、饮食文化1. 京城烧饼:京城烧饼是北京的一种著名的小吃,原料是油炸的芝麻饼,口味非常香,外酥里嫩,其口感独特,特别受欢迎。
2. 北京麻花:北京麻花是一种甜食,形状像花,主要食材是面粉,馅料是糖浆,炸出来后很酥脆,口感好。
3. 北京烤鸭:北京烤鸭是北京最有名的一道传统川菜,味道独特,比较辣,外表金黄,肉质紧实,口感弹牙。
二、娱乐文化1. 京剧:京剧是一种元素丰富的京腔花腔剧种,流派众多,有京韵、武夷后韵、北平前韵、丧平后韵、唱腔、三味、二仪等。
2. 胡同戏:胡同戏是一种民间传统舞蹈,以胡同、小园、老盏楼为舞台,以滑稽的表演、激情的节奏、轻快的歌曲、丰富的道具而闻名于外。
3. 舞龙:舞龙是一种由来已久的民间舞蹈,以“龙”为中心,以艺人组合为“龙”的形态,表演前后、上下、左右无限转换,斗智斗勇,伴随着民歌,耐人寻味。
三、节日传统1. 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春节灯节,在此时,人们会挂上各种彩灯、灯笼街头以及举办各种竞技游戏、抢灯谜等活动,道出龙年迎春的热闹步调。
2. 七夕节:七夕节是民间盛行的一个传统节日,主要有“穿凉鞋”、“挂织云”、“观牛郎织女”等活动,反映出对繁荣祥和生育良缘的满怀期盼。
3. 八月十五: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佛教节日之一,也是敬礼斗牛神的节日,几百年来,北京人民都热衷于这一节日,在此期间会举行盛大的庙会以礼拜斗牛神。
四、民族风情1. 周边:北京的周边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变迁,主要有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等,古老的民族文化与传统在这里保存得淋漓尽致。
2. 彩色:民间文化艺术色彩丰饶,多种多样,例如牡丹文化、紫禁城文化、八卦文化、葫芦结文化、唐卡文化等。
多彩的文化背景使北京成为一座神秘而又神奇的城市。
3. 体操:北京人擅长体操,从小就开始训练柔韧动作,传统体操在当地还有著许多表现形式,如舞狮、抛空竹、跳龙门等竞技表演,演员以精心的动作把故事融入到体操的表演中,充满视觉冲击力。
老北京民俗文化北京是一座富于乐感的城市,这里除了沉默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之外,还另有一座嘹亮的人类的讲坛。
在北京,你会听见最标准的普通话,但真正能够体现出这座城市特色和趣味的还是充满了浓厚地方特色的北京话。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中的古韵风情也随着该楼大厦的拔地而起改变了它的味道,但是单单那蕴含在每个北京人骨子里,随口你别便能脱口而出的老北京方言、土话淋漓尽致地透着老北京的浓郁风情。
有人说,听觉中的北京,似乎比视觉中的北京更为深远、广博。
如果你来看过了,听过了,也必能体会出其中的意思了。
北京话可以说是中国的方言中最丰富最有趣味的一种。
北京城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今天的北京方言也经历了众多外来语言的汇集和熔炼。
即使是今天你还可以从北京话中找出秦、汉、魏、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遗传下来的古话、俗语。
契丹族和女真族南下,使东北、华北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员和语言的交流和融合,使北方语系涵盖了相当大的一片"领地"。
再后来,蒙古族南下,统一全国。
在北京建立元大都,北京第一次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从而使长城内外出现了第二次大规模的人员和语言的交流融合。
然而,北京话的最后形成与满族入主中原有很大的关系。
满族进关之前,文化比较落后,当时还是半游牧民族,初进关的时候,六十万人,文化又低,怎么统治比自己文化高的偌大的华夏中州啊,统治将近三百年,原因很多。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非常自觉地学习汉文化,包括汉的语言文字。
然而语言是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在满族诚心诚意地学习汉语的同时,他又不是简单地放弃了满语、满文,而是互相同化。
除了有一些满语正式地进入北京话之外,更重要的是词汇、腔调、语音的融合,共同创造了大家都听得懂,都爱听的优美的北京话。
例如北京人常挂在嘴边的"您"字。
"大夫"一词则是源于女真族。
明初朱棣带给北京的是吴侬软语,清兵入关后满人的方言也随之而入,随着对外窗口的不断拓展,外国语言也加入到了本国方言的行列,如"沙发"、"席梦丝",还有谁能不理解其中的含义?北京话既有北方话的平实通达,又有江南话的清脆优雅,自元、明、清至今这近七百多年历史中,将北京话造就成了大家都容易听得懂听得清楚的"官话"。
七十二行祖师爷俗话说:“敲锣卖糖,各做各行。
”我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分工细、行业多,西周时就有“百工”之称,唐代有“三百六十行”之说,一些笔记小说则记载南宋时杭州有“四百十四行”之多。
行业不同,生产习俗就有很大差别,但不管何种行业,都有敬拜祖师的习俗。
祖师爷的敬拜大体上有这样几种情况:1、祖师爷是各自行业的开创者。
如泥瓦木匠业敬拜鲁班,医药业敬拜神农,渔业敬拜伏羲等。
2、祖师爷是该行业的热心支持赞助者。
如梨园祖师唐明皇、火腿业祖师宗泽等。
3、祖师爷是该行业的能工巧匠。
如绘画祖师吴道子、玉器祖师邱长春等。
4、祖师爷只有象征意味,与该行业并无特殊关系。
如鞋匠祭祀孙膑、阉割去势业敬奉神医华佗等。
虽然有些人确有创业之功,但未被作为祖师加以敬拜。
如扎彩业的开创者,据说是唐代倡导悬灯结彩的致公禅师,但扎彩业崇拜的祖师却是鲁班。
一种行业可以只敬奉一个祖师爷,也可以同时敬奉几个祖师爷。
如笔业只拜蒙恬,纸业只奉蔡伦,但各地的染业却同时敬奉梅福、葛洪两人为祖师;北京成衣社同时敬奉黄帝、伏羲和神农三人为祖师。
同一神被若干不同行业敬奉为祖师,是祭拜祖师习俗的普遍现象,如鲁班被木匠、瓦匠、石匠、棚匠、扎彩匠、雕匠、皮箱行、造船工等诸多行业敬奉为祖师爷;黄帝被帽业、鞋业、成衣业、弹花业、丝织业、医药业、弓匠等行业敬奉为祖师。
有的行业,由于地域不同,所奉祖师也不一样,如陶瓷业敬拜的祖师,景德镇奉童宾,宜兴奉范蠡,石湾奉舜帝,湖南奉陶正;再如理发业祖师,北方奉罗祖,南方奉吕洞宾,南京奉关公,还有的地方奉卢天锡或黄帝。
从业者对祖师爷的称谓在各地也有不同,有神师、祖师爷、祖师、本师、先师、师傅等。
五一节到南阳社旗县旅游,在山陕会馆里看到七十二行祖师爷的简介,现摘抄于下,与大家分享。
1、兽医祖师爷——伯乐伯乐,春秋时代人。
本名孙阳,善相马,有“世有伯乐,然后又千里马”之美誉。
他在研究医治马方面也有不懈追求,成为当时有名的畜牧兽医。
著有《伯乐针经》、《伯乐疗马经》等,在后世兽医学术的发展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七十二行祖师爷俗话说:“敲锣卖糖,各做各行。
”我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分工细、行业多,西周时就有“百工”之称,唐代有“三百六十行”之说,一些笔记小说则记载南宋时杭州有“四百十四行”之多。
行业不同,生产习俗就有很大差别,但不管何种行业,都有敬拜祖师的习俗。
祖师爷的敬拜大体上有这样几种情况:1、祖师爷是各自行业的开创者。
如泥瓦木匠业敬拜鲁班,医药业敬拜神农,渔业敬拜伏羲等。
2、祖师爷是该行业的热心支持赞助者。
如梨园祖师唐明皇、火腿业祖师宗泽等。
3、祖师爷是该行业的能工巧匠。
如绘画祖师吴道子、玉器祖师邱长春等。
4、祖师爷只有象征意味,与该行业并无特殊关系。
如鞋匠祭祀孙膑、阉割去势业敬奉神医华佗等。
虽然有些人确有创业之功,但未被作为祖师加以敬拜。
如扎彩业的开创者,据说是唐代倡导悬灯结彩的致公禅师,但扎彩业崇拜的祖师却是鲁班。
一种行业可以只敬奉一个祖师爷,也可以同时敬奉几个祖师爷。
如笔业只拜蒙恬,纸业只奉蔡伦,但各地的染业却同时敬奉梅福、葛洪两人为祖师;北京成衣社同时敬奉黄帝、伏羲和神农三人为祖师。
同一神被若干不同行业敬奉为祖师,是祭拜祖师习俗的普遍现象,如鲁班被木匠、瓦匠、石匠、棚匠、扎彩匠、雕匠、皮箱行、造船工等诸多行业敬奉为祖师爷;黄帝被帽业、鞋业、成衣业、弹花业、丝织业、医药业、弓匠等行业敬奉为祖师。
有的行业,由于地域不同,所奉祖师也不一样,如陶瓷业敬拜的祖师,景德镇奉童宾,宜兴奉范蠡,石湾奉舜帝,湖南奉陶正;再如理发业祖师,北方奉罗祖,南方奉吕洞宾,南京奉关公,还有的地方奉卢天锡或黄帝。
从业者对祖师爷的称谓在各地也有不同,有神师、祖师爷、祖师、本师、先师、师傅等。
五一节到南阳社旗县旅游,在山陕会馆里看到七十二行祖师爷的简介,现摘抄于下,与大家分享。
1、兽医祖师爷——伯乐伯乐,春秋时代人。
本名孙阳,善相马,有“世有伯乐,然后又千里马”之美誉。
他在研究医治马方面也有不懈追求,成为当时有名的畜牧兽医。
著有《伯乐针经》、《伯乐疗马经》等,在后世兽医学术的发展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古都北京的民俗与旅游252古都北京的民俗与旅游古都北京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探索。
本文将介绍北京的民俗特色以及与旅游相关的内容。
一、北京的民俗特色1. 地方传统节日北京有许多地方传统节日,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春节和中秋节。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北京人民最热闹喜庆的时刻。
人们会贴春联、燃放鞭炮,家家户户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中秋节则是中国传统的团圆之日,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家庭团聚,共享美好时光。
2. 传统习俗北京有许多独特的传统习俗,例如“迎春接福”和“过大年”。
迎春接福是指在农历新年来临之际,在家门口贴上“福”字,以祈求新一年的好运与幸福。
过大年则是指在农历除夕之夜,家庭会团聚一起,共进团圆饭,还会进行年货买卖,给亲友红包以示祝福和友谊。
3. 传统手工艺北京拥有丰富的传统手工艺,如景泰蓝、玉雕和中国结等。
景泰蓝是一种釉下彩烧技法,在蓝色的背景上绘制花鸟和吉祥图案,寓意着幸福和吉祥。
玉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以雕刻和雕琢各种玉石为主。
中国结则是一种传统编绳艺术,多用于装饰和礼品赠送。
二、北京的旅游资源1. 故宫故宫是北京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它建于明代,是中国君主的宫殿和政治中心。
游客可以在故宫欣赏到宏伟的建筑风格和珍贵的文物展品,了解中国古代皇家生活和历史文化。
2. 颐和园颐和园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它以其精美的建筑和壮丽的景色而闻名于世。
颐和园内有湖泊、山岳、庙宇、殿堂等景点,游客可以在这里漫步赏景,感受皇家园林的独特魅力。
3. 天坛天坛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古代祭祀建筑群,也是中国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重要场所。
它建于明代,以其圆形建筑和精美的装饰而闻名。
游客可以参观圜丘、祈年殿和祈年门等景点,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庄严和神秘。
4. 北京胡同北京的胡同是城市传统风貌的代表,也是游客喜爱的旅游景点之一。
老北京建筑及民俗介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老北京建筑及民俗介绍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这座古老的城市里,保存着许多具有代表性的老北京建筑和民俗,它们见证着北京的发展和变迁,也体现了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您介绍一些老北京建筑及民俗的特点和魅力。
一、老北京建筑1. 四合院四合院是老北京传统的建筑形式,通常由一个庭院和四边围合的房屋构成,形状呈“口”字型。
四合院既是住宅又是家庭的核心空间,人们在这里聚会、交流、休息,体现着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和传统文化。
2. 角楼角楼是老北京城楼的一种特殊形式,通常建在城墙的角落处,用于观察城市的情况和瞭望敌情。
角楼是北京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外观和功能,是北京城市景观中的一道风景线。
3. 园林北京的园林建筑也是老北京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颐和园、圆明园等。
这些园林以其精致的设计和优美的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成为北京的旅游胜地。
4. 古城墙北京曾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城墙,如今已经被现代城市给替代,但是在一些地方仍然保留着古城墙的遗迹,让人们可以感受到北京的悠久历史和厚重文化。
二、老北京民俗1. 京剧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也是老北京的重要民俗文化。
京剧融合了歌唱、舞蹈、表演和戏曲配乐等元素,被誉为中国戏曲的“国粹”。
在老北京,人们常常会聚在一起观看京剧表演,感受其中的美妙和魅力。
2. 老北京小吃北京的小吃文化也是老北京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炒肝、豆汁、炒饼等。
这些小吃不仅味道独特,而且具有浓厚的北京特色,让人们品尝到地道的老北京味道。
3. 棋艺在北京,人们喜爱下棋,特别是象棋和围棋。
下棋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是一种智力运动,具有益智的作用。
在老北京的胡同里,常常能看到人们围坐在一起下棋的场景,这种传统游戏文化被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来。
4. 老字号老字号是北京传统商业文化的象征,很多老北京的商店和品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产品。
难得一见:老北京的七十二行及其民俗默认分类2010-04-02 15:05:30 阅读8987 评论18 字号:大中小跑旱船做席:将芦苇用线绳结成席,盖房时将其盖在檩上,上面再用泥覆盖。
卖槟榔叫卖槟榔糕的,槟榔为生津液助消化的中药。
槟榔糕的制法是在熬糖时放入切成薄片的槟榔,然后制作成小块出售。
售卖者背着盛有槟榔糕的木制匣子,并带着一个布口袋。
买时可收现钱,也可用妇女梳落的长发换取,其布袋即装头发用的。
售者的吆喝为“乱头发换槟榔糕!”吹糖人儿在北京走街串巷的小商贩中,最受小朋友们欢迎的是吹糖人儿的了。
糖耗子是最便宜简单的糖人儿,吹糖人儿的小贩从用布盖着的小铁锅中,挖出拇指大小的一块糖稀,放在手上揉成长条,然后放在木模子里,一吹,这条长的糖稀就膨胀起来,打开木模一看,竟变成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小老鼠。
“猴拉稀”就稍稍复杂些了,这是用手把糖稀捏制成一个小猴,立在一根小苇子杆上,底下是一个小糖碗,碗中放着一点稀糖糊糊,用一个耳挖勺大小的小糖勺舀着吃。
吹糖人儿的小贩要有捏制糖人儿的手艺,还要有丹田之气和用力吹气的本事。
所以北京人常以“吹糖人的出身—好大口气”来讽刺爱说大话、吹牛皮的人。
吹糖人儿的小贩使用的主要原料是糖稀,这是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成本虽低,而获利甚微,所以又有“吹糖人儿的盖大楼——熬着吧”一语,用来形容事情实现很不易,从中也道出了昔日北京小商贩和民间艺人生活的艰苦。
据说吹糖人儿的这行生意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
那时制糖人的糖稀还有一种香味,所以吹糖人的小贩都以“香印”作为叫卖声。
到了宋朝,赵匡胤作了皇帝,“印”、“胤”同音,而封建时代,为了避讳,吹糖人儿只好以打小铜锣来代替吆喝。
这样一代又一代地传下来,打铜锣就成了吹糖人儿这个行业的标志。
卖琉璃喇叭琉璃喇叭是庙会或春节期间在厂甸卖的玩具。
琉璃即玻璃。
喇叭有两种:一种是小孩玩的,约一尺多长;另一种是成人玩的,长约三尺。
同时出售的还有一种用极薄的玻璃烧制,状似葫芦的玩具,名曰“响葫芦”,北京又管它叫“倒掖气”、“扑扑噔儿”。
所谓“倒掖气”是必须用呼吸的方法吹出声音;“扑扑噔儿”则是象声,因它全靠前面的玻璃来回震动,发出“扑噔、扑噔”的响声。
拾粪:也就是掏厕所的,身背木桶手拿木把铁勺,晚上时还会拿一三面用纸一面玻璃的诸葛灯。
卖玻璃镜:溶化后的碎玻璃作成薄片用纸镶好,上面画上图案出售。
串铃卖药卖药小贩或行医看病的先生使用的响器。
北京人叫其为“虎撑子”或“镯子”因像妇女所带手镯。
此铃是以带有圆孔的熟铁片翻卷打成的圆环,比镯子略小,环内装几位铁制小圆珠,外面留有一条缝。
郎中以食指、中指、无名指伸入铁铃的中间的大孔内,用大指轻轻一托,手臂弯到比肩稍高再摇动,小圆珠发出一连串的铃声,随走随摇。
卖药者身背药箱,肩搭褡裢,右手举一幌子,左手摇铃。
听到铃声或看到幌子,就知道卖药行医的来了。
耍耗子耍耗子的人背着个小木箱,箱内装着已驯练好的小白鼠。
沿街吹锁呐。
他身后跟的孩子较少,因为他平时不在街上演出,而是由主雇讲价钱,叫到家内去演。
演出时,将木箱上的木架支起来,仿佛是马戏团高空演出木架的微缩品,有绳梯、吊杠等。
每只小白鼠都会一两套诸如爬梯、钻圈、走独木桥等本领。
拉冰床北京冬天的冰,给人增添了不少乐趣,同时也给人增加了一种便利,这便是冰嬉与冰床。
冰嬉是古代冰上运动。
努尔哈赤举兵反明时,在关外拥有一支善于滑冰并配有冰橇、装备精良的作战部队。
以后在清宫的御林军中的健锐营也有一支编制为1600人的冰上部队。
冰嬉是满族人的习俗。
清代皇王们对于冰嬉十分重视,每年还要举行大典,亲临检阅。
在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乾隆时期内廷供奉所画的《冰嬉图》。
民间的冰床是以木材制成床形,长五尺余,宽约三尺,可同时乘坐三四人。
在木床与冰面的结合处以铁条镶嵌,以减少床的摩擦。
冰床的主人在前牵绳以拉拖床体,借冰之力使拖床在冰上滑行,故又名拖床。
由于惯性和速度的原因,牵绳急行数步之后,床主飞身跃坐床沿,此时冰床仍行走如飞。
乘者心旷神怡,目爽气顺,家资富有的子弟,还将几张冰床甚至十几张冰床绞连在一起,置酒案于拖床上,饮酒赏景,由多人牵引,驰走如飞,其乐在陶然之中。
冰床还可做为交通工具,拉冰床的绳子是骆驼毛拧成的,以防冻手。
拉冰床的鞋与众不同,是皮向内毛朝外的一种特制的棉鞋。
吞刀攒香簸米设高桌一张用簸箕内盛米香茶等数盅站于桌上,打金斗而下而所盛之物一粒不撒。
蘸羊油蚀:将羊油烧化,将油浇在灯芯上制成蜡烛,分八支一斤十支一斤不等,颜色分红白两色。
卖雪花酪:冰激凌出现之前,我国有类似的冷食品,就是雪花酪。
明清时,北京出现了雪花酪的雏形;是用刨床,将天然冰刨出冰屑,再用果酪(果子干)、红果酪及浓酸梅汤浇入,在木桶或瓷盆内,用棍搅拌。
然后盛入盅内,半饮半嚼。
其名称传说不一,有的说叫“冰果酪”,有的说叫“雪茶”。
说“雪茶”的人说,宫里忌讳“雪”字与“血”同音,中间加了一个“花”字,成了“雪花茶”。
“雪花酪”大概就是“雪花茶”变来的。
何时变的?不清楚。
雪花酪食之较冰激凌爽口,但制作全凭人力,是很中国的冷食。
北京的天桥,天津的老三不管、鸟市都有制售的。
卖蝈蝈娶亲通信指甲草染指甲耍火流星耍者以绳子一根,两头拴铁丝笼,内盛炭火,名曰“火流星”。
耍时,两手弄绳、飞旋,铁丝笼内炭火,上下飞舞,火花飞溅,形似流星。
耍火流星或双手飞舞,或倒地翻滚,或凌空盘旋,有“二龙戏珠”、“飘洋过海”、“背流星”等名称。
翻跟头:桌子上面放一板凳,板凳上面再仰放一板凳,将头放在板凳腿上,两脚也放在另一头的板凳腿上,然后翻身。
高跷会卖豌豆糕把豌豆连皮焖烂,擦成软泥,堆成坨子,再走街串巷卖给儿童的,则称“豌豆糕”。
卖豌豆糕的,一般有三种工具:一是手敲的大锣,用以招徕儿童;二是豌豆糕要成型,需要有模子;三是两根或三根大铁钉(其中一根钉子帽儿下缠有两三扣细铁丝)。
小孩子买豌豆糕,不叫买,而叫“抽豌豆糕”。
因为买时,先要抽小贩手中紧握的钉子。
抽赢了可得两块;不然只给一块豌豆糕。
卖估衣北京有估衣行,天桥一带有估衣铺、各庙会有估衣摊。
所谓估衣,即七八成新的旧衣服,刚做好还没穿的衣服卖到估衣行也得按估衣算,俗称“下剪子为估衣”。
估衣的成色很杂,上至绫罗绸缎,下至粗细棉布,款式能够隔朝接代,相差半个世纪,而且新旧程度也很难辨认。
因此从当时社会人们的消费水平看,干这行确实有利可图。
估衣行的经营方式很特殊,以吆唤做宣传。
伙计们每天照例把所有的货物逐件的折腾一遍,每拿起一件,都要吆唤出价码来:“这个吆唤卖,里面三新的大夹袄,就五吊八!”于是找来无数围观的行人.卖估衣讲究暗码儿和行话,谓之“暗坎儿”,也叫做“笔”,什么“老浑笔”、“柳字笔”、“桃字笔”、“番字笔”,直到“杓字笔”,就是由一至十的数码。
伙计们把一件估衣抖开先要翻过底襟瞧瞧码儿,然后马上进行心算,才能吆唤出来。
送报:送报的多为山东人在京开设报房,所有外省奏折及谕旨都由内阁发到报房,报房印刷后发到各官宅。
雨水泡类似如今小孩玩的吹肥皂泡,只不过是在连阴天时用雨水加松香调成的液体,玩时用竹片做成圆圈沾着雨水向空中撒去,在阳光下五颜六色甚至是美丽。
耍双石头摇车卖仙鹤灯用断香或庵观庙寺之残香,水浸令烂,捣和每料一斤。
用樟脑二两,松香末一两,再捣烂和做成圆锭。
每锭寸半长,如手指粗,一头平,一头圆,用针由平头处刺六七孔,约深寸二三分,不可刺得对穿,然后放入玻璃灯内,其烟自从嘴管而出,若灯芯一条,即可将火点其烟上,火即燃于烟际,离灯嘴半寸许。
少顷,烟渐浓自能将火推开,极浓时能推火离嘴二三寸远,且超过其火光越亮,直至香锭烧烬,然后火始灭也。
收拾锡器:肩背口袋内装铁锉钳子等工具,手拿竹杆上拴灯台茶壶等器到住户门前吆喝,为人收拾锡器。
烙煎饼:用小米黄豆加水磨成糊,将其倒在饼铛上,用竹扒摊成薄饼即成。
耍碗卖春联卖鲜花卖白薯舍冰水:三伏天官宦之家在门前搭一席棚,放一木桶内盛凉水,上面放块大冰,上挂黄布四块写;皇恩浩荡;如果是民间施舍就写;普结良缘。
耍坛子打蛋雀:是一种训化表演。
表演者将用骨做成的小丸往上抛出二三丈高,小鸟用嘴接住又连打三个。
顶宝塔碗乞丐贩骡马架双拐瞧香瞧香的,即“巫婆”。
北京人很少称巫婆而称瞧香的。
由于昔日迷信成风,对于疾病成因及治疗法缺乏起码的知识,因此才使不少人,尤其是妇女们将治病的希望寄托于神灵,于是这种瞧香的便出现了。
一般是有病人家将瞧香的请至家中,先要以上好的方式进行招待,然后要照她的嘱咐设上香案摆上供品,她先磕头,接着她便胡言乱语装神弄鬼起来。
这时主人家也要下跪向神许愿,最后瞧香的取点香灰充作仙药,让病人服下治病。
卖吊炉烧饼:其人用泥炉一个,内烧劈柴,铁链挂在梁间,以白面做成烧饼,上粘芝麻,放在泥炉之下铁盘内,少刻竟熟,名曰吊炉烧饼。
卖江米人:以糯米粉为主料,加小麦粉、水,着色,蒸成熟面团后,用刀、剪、簪、花纹模等工具,手工捏塑成民间小件玩赏工艺品。
卖艺瞽目人北京瞽目人,在清初以前,也归“教坊司”所辖,而又单称“太仆院”,据传说有铁印一颗,铁马竿(杖)十三根,后雍正间裁除乐籍,瞽人也同时没了系属。
至于传说:雍正帝因未登大宝前,传瞽人作乐未到,于是后来取消,这乃是齐东野语,不足置信。
据说当初的太仆院,即在今大佛寺街瞽人会馆,未知确否?北京瞽人,数目虽不太多,却分了四五处聚会。
第一年代久远的要算大佛寺的“公益堂”,大佛寺街谁也知是因街西头有一大佛寺而命名,实东首亦有一庙,先亦称大佛寺,传说尚有“尉迟敬德督修大佛寺”的碑文。
此庙在康熙年中,即归瞽人所有,改祀乐卜先圣。
此庙正门,巳不可见,第一汽车行即庙的正门前殿,后殿尚住瞽人,由旁开小门出入,此庙所住瞽人约十余人,即称公益堂的便是。
第二即为乃兹府路南三皇庙内的“务本堂”,为曲艺人才荟萃之处,此庙系在清道光年间由瞽人购置,此堂所属瞽人,有二三十人,翟少平、王秀卿即住庙内,王宪臣、张松山、曹雨亭、刘荩臣亦归此堂瞽友,不过因北新桥九顶庙弹套瞽人,声誉向在一般瞽人之上,百年来为王公府第所公认(前清时代一提九顶庙瞽人即为人特别重视),所以张松山等由其师父在世时,即相沿居住九顶庙,保持荣誉,终未迁徙,但也算是务本堂的会聚(王宪臣住名画家李雨林姻丈花园)。
第三是东裱褙胡同东口的“信义堂”,也是一处瞽人会所住处。
以上三处,凡北京内城的瞽人,都分别各隶一堂。
不过最近西城,又立有一处“天成永和堂”,是为西城瞽人会所。
北京外城的瞽人,有所谓“五会”,不过没有一定会所,临时召集,临时觅地罢了。
瞽人所住庙宇,除个人在他庙租赁居住者外,皆为前辈瞽人集资所购"系统自动屏蔽",全称“三皇庙”。
瞽人所祀先卜先乐,计为五位,即天皇、地皇、人皇、旷祖(师旷)、朔祖(东方朔)。
瞽人所学,不外“弹唱”、“卜算”两点,却多一半是全通,单学一点的很少,不过因某点专长,而专用某点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