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4辱母案引发深思
- 格式:docx
- 大小:16.53 KB
- 文档页数:2
关于山东聊城“刺死辱母者”案件的思考近日由南方周末刊载的山东聊城“刺死辱母者”案件在网络上掀起一片哗然,对司法公正的质疑,对执法人员的谴责,对伦理人情的回护,众说纷纭中民意与舆论终于再一次实现了小民的正义,此案将重新展开调查审理,而随着事件的进展,该案又出现了反转的预兆,作为纯粹的媒体受众以及非相关专业的旁观者,在期待事实真相被披露以及司法公正与传统道德达到平衡的同时,不禁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2016年4月14日,辱骂、抽耳光、脱裤子露下体……在11名讨债人员长时间对自己及母亲苏银霞极端凌辱以及后期的警察调解无果之后,22岁的男子于欢,情急之下用水果刀致4人受伤。
其中,被刺中的杜志浩自行驾车就医,因失血过多休克死亡。
2017年2月17日,山东聊城市中院一审以故意伤害罪判处于欢无期徒刑。
宣判后,原告人杜洪章、许喜灵、李新新等人和被告人于欢不服一审判决,分别提出上诉。
2017年3月24日,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于受理此案。
孔子:居父母之仇…不返兵而斗。
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哪里碰到哪里决斗,不能回去拿兵器。
东汉阳球把辱母者全家杀光,不仅未被刑罚,还闻名天下,“初举孝廉,补尚书侍郎”;宋代王公衮刺死辱母者嵇泗德,官降一等;施剑翘刺死杀父仇人军阀孙传芳,被民国特赦;2008年张剑为保护母亲妻女刺死强拆者,被判三缓五;于欢刺死人神共愤的辱母者,无期?这是历史的倒退法制的无端伦理纲常的背弃。
好吧,以上所说大概就是对群情激愤的民众侧面的一个写照,我相信大多数了解到此事件的人心中必定是抱着如此的想法,生母在自己面前受辱,为人子如何能够压抑得住愤怒,从这儿来看法院梭判决的无期徒刑简直是不合理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程度,自然,民众纷纷质疑,以致开始重审。
可是,南方周末一篇3000多字的文章大量引用违背道德伦理人情的描写,将于欢代入到一个为母伸张正义的赤子角色中,相比之下受害者固然作为十恶不赦的高利贷黑社会显得罪有应得,新闻媒体的报道固然尊重事实,但简略概论的描写未免会产生偏颇,以致于引起舆论的浪潮,民众的同理心让他们感到不解愤怒,世俗的正义观总是向弱者一边倾斜,加之报道中隐晦提到的警察疑是不作为,受害者其实是交通肇事逃逸者,民间高利贷本身的非法及黑暗,更是不断的刺激着民众的神经,让大众的呼声越发的高涨,不得不说这又是一次司法实践与传统道德伦理的大碰撞。
:聊城“辱母杀人案”一审判决书全文披露!法宝关注【来源】南方周末、新京报、财新网、北京时间、人民网【声明】本文仅限学习交流使用,如遇侵权,我们会及时删除这两天,山东聊城的“辱母杀人案”被刷爆了屏,无论是法律圈内人还是圈外人对此案也都是众说纷纭,各有各的道理。
母亲被索债者当面凌辱,儿子情急之下刺死一人——最简单的描述,凸显的是此案引来舆论哗然的原因:当一个人或其近亲正在遭受难以忍受的凌辱时,奋起反抗造成一定后果,司法应该如何认定这一行为?法院认为,虽然当时被告人的人身自由受限,也遭到侮辱,但对方未有人使用工具,在派出所已出警的情况下,不存在防卫的紧迫性。
案情回顾辱骂、抽耳光、鞋子捂嘴,在11名催债人长达一小时的凌辱之后,杜志浩脱下裤子,用极端手段污辱苏银霞——当着苏银霞儿子于欢的面。
匆匆赶来的民警未能阻止这场羞辱。
情急之中,22岁的于欢摸出一把水果刀乱刺,致4人受伤。
被刺中的杜志浩自行驾车就医,却因失血过多休克死亡。
血案发生于2016年4月14日,因暴力催债引起。
女企业家苏银霞曾向地产公司老板吴学占借款135万元,月息10%。
在支付本息184万和一套价值70万的房产后,仍无法还清欠款。
近4个月后,吴学占因涉黑被聊城警方控制。
杜志浩是吴学占涉黑组织成员之一,被刺前涉嫌曾驾车撞死一名14岁女学生并逃逸。
2017年2月17日,山东省聊城市中级法院一审以故意伤害罪判处于欢无期徒刑。
代理律师:已提起上诉于欢的上诉代理人、河北十力律师事务所律师殷清利告诉记者,已经在2月24日,赶在上诉期的最后一天提起上诉。
此案一审中,自首没有认定,对方涉黑的问题没有认定。
此外,死者也有因自身因素耽误救治的情节。
殷清利表示,案件中死亡的那个人,属于自行治疗,去很远的医院,没有就近的医院。
去医院又跟人发生冲突,耽误了5-10分钟时间。
综合各方原因,失血过多死亡不能全赖于欢的头上。
另外,10%的月息已超出国家规定的合法年息36%上限,一审法院也没有提到高利贷的事,没有提到超出部分的部分属于非法所得(注:借款135万元,月息10%。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6年4月14日,山东高利贷事件发生,一名母亲因不堪忍受儿子高利贷催收者侮辱,拿起刀子将侮辱者杀死。
此案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人们纷纷对母亲的行为表示同情,同时对高利贷催收者的恶劣行为表示愤慨。
案件发生后,法院依法对被告人进行了审理。
二、案件事实2016年4月14日,被告人刘某因高利贷催收问题,与被害人王某发生争执。
在争执过程中,刘某用言语侮辱了王某的母亲,激起了王某的愤怒。
随后,王某拿起一把刀子,将刘某杀死。
案发后,王某主动投案自首。
三、案件争议本案中,王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若构成,应如何定罪量刑?四、法律分析1. 王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本案中,王某在遭受侮辱后,持刀将刘某杀死,其行为明显具有故意。
首先,王某在杀害刘某时,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致刘某死亡,但仍决意实施。
其次,王某的行为侵犯了刘某的生命权,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因此,王某的行为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
2. 定罪量刑分析(1)从犯罪动机来看,王某因不堪忍受侮辱,激起了强烈的情绪,这是其犯罪的直接原因。
然而,高利贷催收者的行为同样具有恶劣性,其侮辱行为严重侵犯了王某母亲的尊严,导致王某情绪失控,从而作出杀害刘某的行为。
因此,在定罪时,应充分考虑犯罪动机。
(2)从犯罪手段来看,王某持刀将刘某杀死,手段残忍,造成了刘某的死亡。
然而,考虑到王某是在遭受侮辱后,情绪失控的情况下实施的犯罪行为,其犯罪手段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3)从犯罪后果来看,王某的行为导致刘某死亡,给被害人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然而,考虑到王某主动投案自首,认罪态度良好,具有一定的悔罪表现。
综上所述,在定罪量刑时,应综合考虑犯罪动机、手段、后果以及悔罪表现等因素。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建议对王某判处有期徒刑,并考虑从轻处罚。
辱母杀人案:让我想起他看着妻子被强奸选择……昨天写作群里面看见了辱母杀人案,不得不说这是一个让人心酸的故事。
里面涉及的问题很多。
最受关注的就是高利贷,作为企业家的母亲借高利贷,想想明知道是犯法的事,为什么要铤而走险呢。
还不是已经被逼上绝路了。
卖了房子偿还,还剩下最后的17万,遭受到高利贷10个人的非法拘禁,在警察来了之后又走的情况下,孤立无援。
在母亲受尽凌辱的时候,男孩子22岁的于欢选择了正当防卫。
反正我是这样理解的。
于欢因此被判了无期,引发了网民的哗然。
中国是一个仁义礼仪之邦,而于欢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山东人,山东是什么地方?那是圣人住的地方。
古有劈山救母、卧冰求鲤。
假如于欢在母亲受辱的时候,都能选择沉默选择无动于衷,那他以后就没有颜面苟活于人群中。
人们的涂抹星子也会淹死他。
于欢的故事让我想起,很久以前看过的一个故事,妻子遭受强奸……男人是一个事业有成的人,一个美术学校的校长。
又有绘画作品广为流传。
不到40岁的年纪,家有娇妻美貌动人。
男人又是一个有情趣的人,两个人如胶似漆的整天粘合在一起,外人看着都羡慕。
那天天气很好,男人提议到外面写生。
女人换好了美丽的裙子。
到了山区,看着盛开的野花,男人突发奇想。
觉得妻子的花裙子淹没在绚烂的野花当中了,凸显不出美丽。
于是他提议给妻子画裸体画。
于是他精心的为妻子摘了野花,做了美丽的花环,带在头上。
裸体的妻子,皮肤洁白如玉。
在野花的衬托下,美轮美奂就如仙子一样。
渐渐地他入了佳境,却不知道危险正在降临。
突然间冰凉的刀就架在了他的脖子上,有四个五大三粗的男人站在后面。
“你的女人真美,可以让我们享用一下么?”一个男人说。
“我的车就在不远的地方,里面有钱的。
”他颤抖的说。
“我们没有你有钱,也没车,我们就觉得你女人不错。
”一个男人轻蔑的说。
一个男人用刀贴在他冰凉的脖子上,两外的三个男人当着他的面强奸了妻子。
开始的时候,他听见妻子挣扎、哭喊。
但是都无济于事,妻子用哀怨的眼神看他,后来干脆转身不看他。
公务员申论热点:“辱母杀人案”背后的思考华图教育申论热点频道为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考生准备了时下热点以及材料并进行剖析,帮助考生在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中脱颖而出。
下面是公务员申论热点:“辱母杀人案”背后的思考相关文章内容,请广大考生进行参考,祝愿考生都能顺利拿到国考申论高分,顺利走上公务员之路。
申论热点材料阅读近日有媒体报道山东聊城一起故意伤害致他人死亡案,一石激起千层浪,短时间内,众说纷纭,议论纷纷,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辱母杀人案”、“激情自卫”、“正当防卫”等关键词登上了各社交媒体热门排行。
引发群情激奋大讨论的源头,来自一篇《刺死辱母者》的报道。
据这篇文章描述“11名催债人辱骂、抽耳光、鞋子捂嘴,甚至脱下裤子,当着儿子的面用极端手段侮辱母亲。
匆匆赶来的民警未能阻止这场羞辱。
情急之中,22岁的儿子摸出水果刀刺伤4人,其中一人不治身亡。
而后,儿子一审被判无期徒刑。
”申论热点独家模拟题及详细解析模拟题1对于“辱母杀人案”,你有什么看法?你又是如何看待舆论的态度呢?【舆论现状】于欢一案,受到网络舆论的极大关注。
在某门户网站上的单条新闻下,评论就超过200多万条,加上其他各大网站以及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上的留言,初步预计已经过亿,创造了有中文网络以来的参与纪录。
民众的广泛参与,表面上是对受侮辱与受伤害者个体命运的关注,实际上是对所有人命运的共同关注。
于欢被判故意伤害、无期徒刑,在网上引起热议。
厦大两名教授微博发声支持于欢,易中天教授支持刺死辱母者的当事人于欢无罪,邹振东教授更是发表博文《辱母被刺死者,其掏出下体就是在使用工具!》来力挺于欢。
【参考分析】这个案件之所以升温发酵,一方面体现出人伦与法理的冲突,一方面也得益于有关方面并未有意隐瞒打压,删帖删文,而是包容透明,让各自观点充分表达,体现了我们法治建设2的成熟和开放。
随着舆情升温,司法机关也主动作为积极回应。
最高检察院派员赴山东对该案事实、证据进行全面审查,对媒体反映的警察渎职等行为进行调查。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据《南方周末》报道,2016年4月14日,在山东发生了一起辱母杀人案。
女企业家苏银霞欠了当地涉黑团伙头目吴学占的高利贷,135万元的借款,支付184万元本息和一套70万房产,仍欠17万未还清。
被于欢刺死的杜志浩,辱骂殴打、限制于母自由,光天化日之下,掏出生殖器侮辱于母。
接到报警,警察赶到4分钟离开现场时说:“要账可以,但不能动手打人”。
情急下21岁的于欢拿起办公室桌上水果刀,乱刺催债人员,至一死三伤。
据悉杜志浩曾撞死一个14岁少女后逃逸私了,始终不露面,交警说“抓不到人”。
2017年3月17日山东省淄博城市法院一审以故意伤害罪判处于欢无期徒刑,还需赔偿死者家属30598.5元和伤者53443.47元。
在社会引起强烈深刻的反响。
案件进展:全国最高检察院派人到山东了解案情,山东高法介入调查,十余名涉黑人员被抓。
比较情、理和法三者,你认为哪个更重要?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情理与法的较量①最近,山东发生一起辱母杀人案,女企业家苏银霞因欠当地涉黑团伙头目高利贷未还清,被前来要债的杜志浩等人辱骂殴打并侮辱,其子于欢报警,但因警察处理不当导致于欢情绪失控,用水果刀将催债人员刺伤死刺。
法院一审将于欢判处无期徒刑并连带民事责任。
事件在社会上引起异常强烈的反响。
我认为,此案判决疑点甚多。
②这起案件虽是很平常的刑事案件,却引人深思:情理法,哪一个更重要?我认为,具体问题应具体分析。
本案中,情与理对法来说应略胜一筹。
③因为,在案件中,死者杜志浩的确是来要债的,但他的行为令人愤怒与不齿。
作为儿子的于欢更无法忍受当众人侮辱母亲。
在警察草草收场后,于欢在绝望中,挥刀乱刺。
如此情形,出手是迫不得已的正当防卫。
况且死者杜志浩此前撞死14岁少女,逃逸用钱了结,涉黑严重,又限制母子人身自由多达6个小时,情节恶劣,触犯法律在先。
黑与白——浅析辱母杀人案黑与白——浅析辱母杀人案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真正的黑,也不存在真正的白,黑与白总是彼此缠绕,密不可分。
最近网络上引起大家舆论不断的于欢辱母杀人案,一审判决结果一出,引起了网友的热论,这个社会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往往看到的是社会的白,各种新闻报道,各种国家大事,某某警方破获了案件,让我们产生了错觉,现在的社会已经不存在或者很少存在黑暗面了,然而,于欢案打破了我们对这个社会传统的认知,所以很多人拍案而起,认为法官判案有误,站在一个法学生的角度,理性的看待这个问题,刚开始知道案件始末的我也是非常气愤,大家应该可以体会于欢和她母亲的绝望,在将所有的希望寄托给警察后,警察来了却走了的时候,心里的感受,有了希望再面临绝望更能摧残意志,面对杜志浩对母亲的猥亵侮辱,相信任何一个人都忍不了,当一个人对之前所无比崇尚的法制充满绝望的时候,真的不能想象自己会干出什么事来,人不自救无人救,这残忍的世界,要是没有出辱母杀人的这个案子,可能大家都不知道黑道上的人可以这么猖狂,甚至连警察也毫不畏惧。
这件事发生之后,济南官方微博发了一条微博,附上了一张毛驴撞车的图片,还很傲慢的配字,大致是说,毛驴撞卡车,你尽管撞,反正受伤的总是你毛驴,微博一发,几分钟内评论破万,我不知道代表济南的官博是怎么有这样的勇气发出这样的微博的,但是我感受到了,这世界,远远没有我原来所想象的那样美好,杜志浩在后来的调查中还被查出来,曾经撞死过一个未成年少年,但是仍在外面日子逍遥,甚至到处帮人讨债,法律规定了保护人权,而于欢他们的人权法律从何保护了?当你看到你的母亲被人侮辱,但是警察不管,社会不顾的时候,正好你身边有一把水果刀,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不会坐以待毙,所以这就是整个案件争议的焦点所在,正是因为于欢行为,在大多看来都是在那种特殊情况下其实黑道是必然存在的,很多人都知道他们的存在,甚至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定,高利贷催款找黑社会这早已司空见惯了,法律也并没有规定禁止这样的行为,其实也相当于是默许了,因为很多事,不可能只靠法律,而且很多就算是判决也是无法在现实案例中实践,中国的法律还需要更加的完善,法律制定的原因就是为了人民和社会的利益,如果在现在的法治国家,法律连给人们最基本的保护都没有,那信任从何而来?如今中国的法制仍然还需要改进未来任重而道远。
第1篇一、引言2016年,山东聊城“于欢辱母案”震惊全国,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家庭暴力、法律适用、司法公正等问题的广泛关注。
本案中,于欢因不堪忍受母亲遭受暴力催债者的侮辱和殴打,持刀将对方刺伤致死,最终被判处无期徒刑。
此案不仅暴露了我国在家庭暴力、法律适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引发了公众对于司法公正、人性关怀的深思。
本文将从法律视角出发,对“于欢辱母案”进行深入剖析,以期引起全社会对相关问题的关注与反思。
二、案件背景2016年4月,山东聊城临清市一名叫苏银霞的女子,因经营困难向当地某小额贷款公司借款135万元。
借款到期后,苏银霞无力偿还,该公司便指派催债人员催收。
在催收过程中,催债人员采用侮辱、殴打等手段,对苏银霞及其家人进行精神折磨。
其中,一名催债人员杜志浩侮辱苏银霞的母亲,导致苏银霞母亲情绪失控,晕倒在地。
苏银霞目睹母亲受辱,心生愤慨,持刀将杜志浩刺伤致死。
三、案件审理及判决1.一审:于欢被判无期徒刑2016年6月,临清市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审理了此案。
法院认为,于欢在母亲遭受侮辱、殴打时,持刀将杜志浩刺伤致死,其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鉴于于欢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依法应当减轻处罚。
因此,法院判决于欢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2.二审:于欢改判有期徒刑五年2016年12月,聊城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公开审理了此案。
二审法院认为,于欢在母亲遭受侮辱、殴打时,为保护母亲的人身权利,采取了防卫行为,但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之规定,于欢的行为构成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
但鉴于于欢防卫过当情节较轻,且有悔罪表现,法院依法对其从轻处罚。
因此,二审法院判决于欢有期徒刑五年。
四、法律分析1.家庭暴力问题“于欢辱母案”暴露了我国在家庭暴力方面的严峻形势。
根据我国《反家庭暴力法》,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第1篇导语:2016年,山东“于欢辱母案”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该案中于欢因不堪忍受母亲遭受暴力催债者的侮辱,持刀将其刺伤致死,一审被判无期徒刑。
二审改判有期徒刑五年。
此案不仅触及了社会道德底线,更引发了人们对法律与人性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分析此案,探讨其中蕴含的法律启示。
一、于欢辱母案的法律分析1.于欢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在本案中,于欢持刀将辱母者刺伤致死,其行为明显构成故意伤害罪。
但考虑到于欢的行为是在极度愤怒和绝望的情况下发生的,且辱母者存在明显的违法行为,因此,二审法院对其进行了从轻处罚。
2.于欢的行为是否构成防卫过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方法,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但是,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在本案中,于欢的行为虽然属于防卫行为,但其明显超过了必要限度,构成防卫过当。
因此,二审法院对其进行了从轻处罚。
二、于欢辱母案的法律启示1.完善法律体系,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于欢辱母案反映出我国在法律体系方面仍存在不足。
一方面,对于家庭暴力、侮辱等违法行为,现行法律缺乏明确的处罚规定;另一方面,对于防卫过当的认定标准较为模糊,容易导致司法实践中出现偏差。
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明确各类违法行为的处罚标准,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2.加强法律宣传,提高公民法律意识于欢辱母案的发生,与当事人法律意识淡薄有关。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法律宣传,提高公民法律意识,使公民在面对不法侵害时,能够依法维权。
3.重视家庭教育,培养公民道德素质于欢辱母案中,于欢的母亲遭受侮辱,这反映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对⼭东辱母杀⼈案的反思⾼利贷由来已久,⽆论中外都有⼏千年的历史,⼈们对⾼利贷者的印象⼤多就是A、B等脸谱化的⼈物形象。
新中国成⽴之初,是不保护⾼利贷的,甚⾄对⼀般的民间借贷也是⼀律视同⾼利贷加以限制和打击的。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间借贷作为银⾏贷款以外融资渠道的有益补充,得到了蓬勃发展,诸如“温州XX”等许多热门经济现象的背后,均有民间借贷的⾝影,此种情况下,有很多的经济学家、知名⼈⼠等⾼声呼吁为⾼利贷正名。
⽽现实中,社会⼤众对于⾼利贷的认知也在发⽣改变,许多⼈在有了⼀些闲钱以后,也投⼊了放⾼利贷的⼤军。
但是,作为⼀名律师,我看到许许*多的当事⼈,因为发放⾼利贷⽆法收回⽽导致破产的,也看到许许*多的当事⼈,因为借⾼利贷⽆法归还⽽导致破产的。
近⽇,因⼭东聊城辱母杀⼈案的⼀审判决书曝光,引爆了⽹络舆情,因为该案起因是⾼利贷,所以⼜有各种对⾼利贷的吐槽纷⾄沓来。
那么,作为⼀名律师,除了像⼤家⼀样吐槽,对于这件事情⼜有什么不⼀样的认识呢?本律师认为,辱母杀⼈案的发⽣,是⼀个本不应该发⽣的悲剧,⽽导致这起悲剧的发⽣,不应仅仅将原因归咎于案件所涉的任何⼀个⼈,也不应仅仅就公安机关出警时的不规范⾏为进⾏吐槽,⽽应当认真反思背后是否存在制度上的缺陷。
本律师认为,该案的发⽣具有其必然性,事实上近年来,由于⾼利贷、违法催债的存在,⼜由于司法执⾏难的原因,许多放贷者往往不愿通过正常司法途径催索债务,转⽽⾃⼰或委托催债公司通过暴⼒追索债务。
可以说造成该案的发⽣,相关⽴法缺失,导致制度上存在漏洞是重要原因。
在此,我强烈建议并呼吁加强对⾼利贷及追索债务进⾏⽴法,避免悲剧的再次发⽣,具体建议如下:1.应通过⽴法明确区分民间借贷和⾼利贷,宣布发放⾼利贷为⾮法⾏为,并对发放⾼利贷的⾏为坚决予以打击。
区分⾼利贷与民间借贷的界限,可以按照《最⾼⼈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法律若⼲问题的规定》规定标准进⾏划分。
2.应通过⽴法规范催债索债的⾏为,并宣布有关催债、索债的禁⽌性规定,如有违反,可处以治安拘留的⾏政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处以刑事处罚。
4.14辱母案引发深思
6 4.14辱母案引发深思
20XX年4月14日,22岁的男子于欢,在母亲苏银霞和自己被11名催债人长达一小时的侮辱后,情急之下用水果刀致4人受伤。
其中,被刺中的杜志浩自行驾车就医,因失血过多休克死亡。
20XX年2月17日,山东聊城市中院一审以故意伤害罪判处于欢无期徒刑。
宣判后,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杜洪章、许喜灵、李新新等人和被告人于欢不服一审判决,分别提出上诉。
20XX年3月24日,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于受理此案。
这就是辱母案的整个案件经过。
看到此案,讨债者杜志浩当着儿子面淫亵母亲的做法,高利贷高到可怕的利息,还有相关执法人员的出警处置措施,让我们不得不陷入思考。
这些突破底线之举是跟践踏尊严连在一起的,并合成了我们生活环境的不确定因素,让我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到那种痛苦与绝望。
这是真真切切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情,更是为社会为我们敲响的警钟。
近平总书记要求:“让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公平正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制”,亦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期许。
整个案件的源头是金融机制,由于经济下行压力,银行对风险变得敏感,导致企业贷款难,从而转向民间借贷,甚至是“高利贷”,要想避免类似悲剧,最重要的还是推动金融体制改革,给中小企业提供普惠的金融环境,从根本上消除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其二,对于一个备受侮辱的少年来说,怒火可以让他不顾一切,但是他却未想过伤人的后果,如果当时他理智一些,就能够不犯下让自己悔恨终身的罪责。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公众的呼声却不容忽视。
有一句话说的号,总之,舆情是舆情,法律是法律。
两者之间不能混淆,但两者之间并非天然对立,民意执念的朴素正义,应该在法律管道内有正常的吸纳空间。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