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治疗技术疼痛科专家共识
- 格式:doc
- 大小:71.50 KB
- 文档页数:24
经皮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操作规范专家共识(全文)一、概述局部消融是治疗肝脏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包括物理消融及化学消融。
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是目前常用的物理消融治疗方法之一,其原理是应用频率<30 MHz的电磁波(通常在375—500 kHz 之间)所产生的电磁热能造成组织凝固坏死.达到灭活肿瘤的目的。
治疗途径有经皮、经腹腔镜和开腹手术3种。
经皮RFA是在影像引导下对肿瘤进行消融治疗,影像引导方式包括x线透视、超声、CT和MRI等,具有微创、相对安全、疗效确切、可重复应用等优点,是不适合外科切除或肝移植的早期原发性肝癌首选治疗方法;对不适合外科切除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及肝脏转移癌,RFA也是综合治疗方法之一。
另外,RFA也可应用于肝脏良性实体肿瘤的消融治疗。
经皮肝脏肿瘤RFA虽为一种微创治疗技术,但也存在潜在的治疗风险,甚至有可能产生危及患者生命的严重并发症。
为了更好地规范操作技术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人学组特制订此专家共识,以指导临床。
二、影像引导x线透视、超声、CT和MRI等均可用于经皮肝脏肿瘤RFA治疗的引导及监控,目前多应用超声和CT引导及监控,不推荐x线透视引导。
1.X线透视引导:X线透视引导穿刺定位,需结合术前动脉化疗栓塞或动脉栓塞(transeatheter 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 0r 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TACE或TAE),通过碘化油标记肿瘤后再行RFA治疗。
缺点是术中难以评估消融效果.操作者及患者均受到一定剂量的X线辐射。
2.超声引导:超声引导的优点是实时引导穿刺,操作简单;可根据消融过程中产生的一过性高回声区评估肿瘤损毁大概范围;超声造影还可即刻评价肿瘤的灭活情况。
超声引导的缺点是影像引导存在盲区:图像质量易受消融过程中产生的气泡伪影干扰,影响下一位点的消融治疗。
射频治疗技术疼痛科专家共识射频治疗技术是通过专用设备和穿刺针精确输出超高频无线电波作用于局部组织,起到热凝固、切割或神经调节作用,从而治疗疼痛疾病。
该微创治疗方法分为标准射频(热凝)模式和脉冲射频模式。
自19世纪开始已有使用电流损伤神经系统的动物实验,到20世纪中叶制造出第一台具有商业应用价值的射频发生器[1],使射频治疗技术付诸临床应用。
1997年荷兰医师Sluijter和工程师Rittman首先提出脉冲射频技术,因其不毁损神经,不出现神经热离断所造成的感觉减退、酸痛、灼痛和运动障碍,又具有显著疗效,因而在疼痛疾病治疗方面拥有巨大潜力和应用价值,是对传统的射频治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补充。
经过多年的持续改进和发展,射频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现已成为治疗多种顽固性疼痛的有效手段。
射频治疗技术在疼痛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良好的研究发展空间,目前,已在各级医院广为应用。
为明确射频治疗技术在疼痛治疗领域应用的特点、优势与不足,进一步规范其在疼痛治疗领域的应用,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特别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学者制定了本共识。
一、射频治疗基本原理射频治疗仪产生射频电流,此电流在置于患处的工作电极尖端与置于其他部位的弥散电极之间通过身体组织构成回路。
射频电流流过组织,产生不断变化的电场,电场对组织中的电解质离子产生作用力,使其以很快的速度前后移动。
离子流在组织内的摩擦和撞击产生磁场/热量,在组织内表现为场效应/热效应。
射频电极尖端的温度传感器实时将治疗区域的温度回传给射频治疗仪,当治疗区域温度达到设定温度时射频仪会自动调节电流强度以保持工作区域的温度,避免产生波动,达到治疗目的。
在射频治疗中究竟是射频电流的场效应还是温度的热效应决定了射频的疗效,一直存在争议。
早期射频使用的是直流电,其所产生的治疗作用主要是源于人体组织电阻耗能而转化的热能。
高频交流射频仪出现之后,治疗区域内的热能主要是由于交流电的作用使工作电极与弥散电极间的组织分子互相撞击而产生。
射频技术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摘要】目的随着射频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使得其逐渐成分疼痛治疗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为了更好的探究分析射频技术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需要对其临床应用进行全面分析.本文就射频技术在疼痛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主料模式、适应证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以便更加全面的了解射频技术在疼痛治疗中的作用于价值. 【关键词】射频技术;疼痛治疗;应用效果【Abstract】asrftechnologyintheclinicalapplicationscopeexpandsunceasingly,makesitscompositionp aintreatmentofoneofakindofeffectivetreatmentmethods,inordertobetterexplorethean alysisoftheapplicationofrfidinpaintreatment,needtoconductacomprehensiveanalysisoft heclinicalapplication.Inthispaper,themechanismofrftechnologyintheroleinthetreatme ntofpain,ismainmode,suchasindicationsforresearchandanalysis,sothatamorecompreGhensiv【Keeuynwdeorrsdtsa】ndingoftheradiofrequency(rf)technologyintheroleinthetreatmentofpaininvalue. radio frequencytechnology;Paintreatment;Applicationeffect 【中图分类号】R45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505-02射频技术是微创治疗中的一种,在临床应用中,需要根据医生控制仪器所发出的刺激或者毁损电流大小等来选择不同直径、长短与形状的穿刺电极针, 以便提高治疗效果.由于射频技术能够较好的控制毁损灶与神经之间的关系,以及毁损灶的温度、范围等,使用射频技术治疗后,可以消除或者减轻疼痛,以便确保患者本体感觉、触觉以及运动功能的正常运行.使用射频技术治疗疼痛类疾病,可以有效的降低并发症与死亡率,术后恢复较快,疗效维持时间较长,可以重复进行.射频技术主要是通过射频仪器输出额定的电流与电压,将电针插入到病变组织中,使其离子发生震荡并与周围摩擦产生热量,从而使得病变组织的痛觉纤维失去传入功能,并对运动与触觉功能不影响,从而对疼痛进行治疗.1射频技术治疗疼痛的作用机制在射频仪器中,通常会配置监控功能,包括神经刺激、自检、电流、电塔、稳定、阻抗、毁损模式、功率、加热曲线图等.医生可以通过对电流大小、时间长短、电针加热温度与时间的控制与调节,从而对疼痛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在原则上,需要将穿刺针刺入射频作用点,其针杆具有绝缘性,只有针尖部分可以传递电流.需要将传递仪器所发生的电流、反馈针尖温度差等放入套针中,从而在靶点上形成热凝聚球体,在温度固定条件下,所用的射频套针针尖大小与所致损伤范围大小成正比[1].在通电对神经进行刺激的时候,如果电极正好在神经上,引起神经放点的最小电流为0.5mA,电压越低获得的感觉刺激就越强,表明电极距离神经越近.最佳的神经毁损距离为3mm.因此, 刺激电压通常设置在0.3V-0.6V 之间,电压小于0.3V,表明电极可能在神经中,电压增加到2V 才能够感觉到痛刺激,表明,电极距离神经1cm 以上.其中低频率电流会刺激运动神经诱发肌肉搐动,通常将运动刺激电压调节到感觉刺激阈值的2倍以上可以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并在此时加热毁损感觉神经, 在治疗疼痛时不会对运动神经造成影响.弥散电极应放置在患者的臀部或者腿部表面,射频仪器产生的射频电流会从电极尖端向体表弥散电极,温差电极与弥散电流之间可以构成射频损毁的电回路.通常情况下,体表弥散电极板面积大于15cm2,可以放在背部、臀部以及四肢平坦处,能够与身体有一个良好的低电阻接触,在热治疗中不会对皮肤造成影响[2].在使用射频技术治疗疼痛的过程中,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其镇痛的机理可能是以下几个方面:(1)激发了处理疼痛信号传入中心疼痛桐庐的可塑性改变情况,比如激发了后角浅层神经元.(2)可能激活了减少疼痛感觉的脊髓抑制机制.(3)对神经髓鞘细胞功能进行改变,继而对神经纤维传导电生理产生抑制作用.(4)对中枢神经中的疼痛介质进行有效的调整.因此,射频技术可以对疼痛进行治疗[3].2射频技术治疗疼痛的模式2.1标准射频毁损模式标准射频毁损模式也可以称之为连续射频模式,其会产生高温效应,其作用点与连续射频主要以针尖侧方为主,主要走向为平行走向. 2.2脉冲射频模式该种射频模式其射频仪器间断发出脉冲式电流传导直到针尖前方,将主张脉冲射频针尖与神经轴向逐渐改变为垂直.其中脉冲射频电流在神经组织周围形成高电压,电极尖端温度在42℃以下.脉冲射频能量传递不会对运动神经功能造成破坏.其主要使用为禁忌行热凝毁损神经性疼痛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4].2.3双极射频模式起电流同时在两点单极射频针之间加热处理,从而产生线性毁损灶,其中一极为射频电极,一极为电极板形成的电流回路,两极距离低于射频套针直径的5倍.患者身上不需要放置体表电极板.其主要适用于骶骼关节痛的治疗.通过在射频发生器上的转换接头,可以连接两根相同型号射频电极针,即可实施双极射频治疗. 2.4椎间盘温控毁损模式其射频热凝的方法较多,后来逐渐使用弯针在髓核内打槽或者弯针在显微环内射频热凝等.将射频针上的双极回路产生的射频热能加热后,使得椎间盘髓核的胶原蛋白受热变形导致体积缩小,使其回缩减压以及封闭纤维环裂缝,以便达到治疗疼痛的效果. 3射频技术治疗疼痛的适应证在神经破坏性阻滞疼痛治疗中,射频技术是其治疗方法之一,传统神经破坏性阻滞镇痛原则适用于射频毁损治疗,能够对局限性固定性疼痛进行治疗, 具有较高的安全性.随着射频技术的不断改进与完善,逐渐使用到椎间盘、肌筋膜、肿瘤源性等疼痛治疗中.在临床中,使用射频技术治疗的疼痛适应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三叉神经各周围分支毁损、半月神经节毁损或者可行脉冲调节射频等,能够有效的治疗三叉神经痛以及顽固性头面疼痛等.(2) 脊神经后支毁损、颈部、胸部以及腰椎小关节神经毁损,可以使用脉冲调节射频,对治疗顽固性枕、颈、肩、腰、背、腿等部位的疼痛具有较好的效果.(3)星状神经节(颈、胸、腰)交感神经节毁损,治疗头部、手臂、胸腹壁、会阴、下肢搏动性血管疼痛、烧灼样交感性疼痛以及紫绀性缺血疼痛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4)颈椎、胸椎、腰椎、骶椎脊神经后根节毁损,通过脉冲射频调节治疗头、颈、枕、胸、手、下肢顽固性疼痛或癌性疼痛,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5].(5)存在肋间神经、尺神经、枕神经、桡神经、股神经、指神经、闭孔神经、坐骨神经、胫腓神经等外周神经射频毁损,对治疗各种神经支配区的恶性疼痛具有较好的疗效.(6)蝶腭神经节射频毁损,治疗偏头痛与搏动性头痛具有较好的效果.(7)针对盘源性腰痛、颈肩痛、颈性头晕、颈性头痛以及交感神经紊乱症状的治疗,手臂疼痛以及腰腿痛的治疗,可以采用椎间盘射频热凝减压治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8)可以使用肿瘤射频热凝治疗肿瘤浸润性或者压迫性疼痛.(9)针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或者神经卡压性疼痛症状,可以使用肌筋膜挛缩射频热凝松懈治疗,治疗范围包括枕、颈、肩、壁、胸、背、腰、腿、足部等疼痛.4总结射频治疗技术从最初的神经热凝技术在朝着非神经毁损脉冲射频治疗方向发展,在痛治疗中扩大了射频技术的应用价值.在疼痛治疗中,还需要对射频技术治疗的问题以及注意事项进行分析,以便提高射频技术治疗的效果. 目前,大多数医疗单位逐渐对射频镇痛技术具有的精确辨别与消融神经功能进行研究,以便探讨射频技术的更多临床应用价值.参考文献[1]卢振和,高崇荣.射频技术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J].实用疼痛学杂志,[ 2013,12(03):105-106.2]吴成富,余四海,李靖,等.射频技术在疼痛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杂志,[ 2014,28(13):327-328.3]翟利平,卢振和,陈金生,等.脉冲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2013,28(__________32):935-936. [4]刘梦琳,王祥瑞.射频技术在慢性疼痛治疗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 2012,26(07):1257-1258.5]刘晓燕,彭凯润,杨红军,等.射频技术在疼痛性疾病中的应用[J].颈腰痛杂志,2013,31(05):378-379.。
《射频治疗技术疼痛科专家共识》要点一、适应症:1.椎间盘退变引起的腰背痛和颈背痛。
2.椎管狭窄症引起的下肢放射痛。
3.脊柱关节退行性疾病引起的腰背痛。
4.神经病理性疼痛,如神经瘤、神经纤维瘤等。
5.其它部位的慢性疼痛,如肩关节周围炎、髋关节炎等。
二、技术选择:1.综合分析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和神经物理学检查等资料,确定需要射频治疗的患者。
2.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射频技术,包括射频神经简化术、射频椎间孔成形术和射频神经阻滞术等。
三、术前准备:1.目标神经的定位必须准确,可以通过超声引导、CT引导或X线引导等方式。
2.术前要给患者进行详细的交流,告知术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并发症,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四、术中操作:1.良好的术中监护是确保手术安全的关键,包括心电监护、呼吸监护等。
2.注意术中无菌操作,减少感染的可能性。
3.术中要控制好射频电流和温度,以确保治疗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五、并发症及处理:1.射频治疗的并发症包括出血、感染、神经损伤等,术者应该具备及时处理并发症的能力。
2.出血严重时要采取止血措施,如止血夹、止血药物等。
3.感染时要予以抗生素治疗,并进行适当的引流处理。
4.神经损伤时要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如神经再生剂、神经修复术等。
六、术后护理:1.术后要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如观察术后疼痛的变化、神经功能的恢复等。
2.根据术后情况,及时调整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计划。
3.定期进行随访,评估治疗效果,并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再次射频治疗或其他疼痛管理措施。
总结:《射频治疗技术疼痛科专家共识》为射频治疗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有助于规范射频治疗的操作流程,提高治疗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但使用射频治疗仍需在严格的医疗条件下进行,并且术者必须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严密的技术操作。
#疼痛科十八般武艺之射频调控术在临床上经常会遇到神经痛的病人,有时疼痛较剧烈,一般的镇痛药几乎无效。
不过我们疼痛科有射频调控的技术,它通过一根直径只有0.7毫米的射频针就可以很快缓解绝大部分的神经性疼痛。
射频调控属于疼痛科微创治疗技术,是核心技术,它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具有较好的效果。
强调一点,射频调控和热凝是不同的镇痛技术。
射频调控射频针尖的温度默认就是42度,它对神经只有调控的作用,简单的说就是相当于给神经按摩,恢复神经正常的疼痛信号传导,不会造成神经的损伤。
所以它在治疗神经疼痛和修复方面具有很大前景。
而射频热凝的温度就相对比较高,它可以阻断神经传导,从而达到镇痛效果,但带来的副作用,就是造成毁损区皮肤麻木。
有时麻木比疼痛本身更让病人烦恼。
所以治疗前一定要向病人交代清楚,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其实调控技术应用最广泛的就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这种疾病在国内外都属于难治性疾病。
遇到很多此类病人,被折磨的甚至失去活下去的信心。
前不久还在门诊上遇到一个老大爷,他说只要能缓解一点疼痛他都十分感谢了。
我能切身感受他的心情。
可以确定的说,射频调控是目前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最有效的手段。
胸背部疱疹是最常见的。
可以在C形臂引导下射频针准确到达椎间孔神经出口处。
理论上针尖到达背根神经节,效果是最好的。
但必须明确一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其实它的神经已经被损伤。
射频调控后可以注射富血小板血浆,修复神经损伤。
这在临床上有一些报道,取得一定的成效。
对于射频调控的时间,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
我在某三甲医院进修学习,他们是把时间设置在180秒,效果还都不错。
这个值得我们去探索,最大限度的减轻病人的痛苦。
对于其他外周神经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像腰椎间盘突出导致的下肢疼痛和麻木,也可以在射频调控的基础上,再给予营养神经的药物。
最大限度的挖掘射频调控的优势,做好每一个操作细节,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
中华疼痛学杂志2021 年4月第 17卷第2期Chin J Painol. April 2021. Vol.17. IN〇.2133•读者来信•对于顽固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是否可行脊神经根射频毁损治疗?黄冰’林慧丹21嘉兴学院附属医院疼痛科,浙江省嘉兴市314000;:宁波市第一医院疼痛科315000通信作者:黄冰,Email:jxhl>999@【摘要]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典型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也是公认的难治性疼痛之一。
在没有更好的治疗办法之前,对责任神经根进行选择性射频热凝毁损仍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但应避免毁损支配四肢的有显性运动功能的脊神经。
【关键词】神经痛,带状疱疹后;射频热凝术;脊神经根D0I:丨 0.3760/ 101658-20210320-00053I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spinal nerve root available for the patients with intractable postherpeticneuralgia?Huang Bing1, Lin Huidan2'Department of Pain Medicine,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nxing University, Jia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314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Pain Medicine, the First Hospital of Ningbo, Ningbo City, Zhejiang Province315000,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Huang Bing, Email: ****************【A bstract】Postherpetic neuralgia is a typical neuropathic pain, and it is also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intractable pain. Until now, selective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 of responsible nerve roots is still themost effective method, but it should be avoided to damage the spinal nerves with dominant motor functions thatinnervate the limbs.【K e y w o rd s】Neuralgia, postherpetic;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 Spinal nerve root1)01: 10.3760/ 101658-20210320-00053《中华疼痛学杂志》2020年第6期上的《C T引导 下颈脊神经根射频热凝术治疗颈枕部顽固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效果》一文发表后,我国疼痛界元老级资深专家莫世湟和王家双两教授同时提出质疑,对 此,我们深感惶恐。
影像引导下肿瘤热消融治疗镇痛专家共识(2022)疼痛是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或类似的令人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
痛觉感受器广泛分布在皮肤各层、小血管和毛细血管旁结缔组织、胸膜和腹膜的脏层壁层、黏膜下层等处,任何伤害性刺激(物理或化学),均可导致局部组织损伤,释放内源性致痛因子导致疼痛。
影像引导下热消融(image-guided thermal ablation,IGTA)作为一种精准微创治疗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肿瘤的治疗,其主要包括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微波消融(microwave ablation,MWA)、冷冻消融(cryoablation)、激光消融(laser ablation,LA)和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
IGTA治疗肿瘤时消融针要依次穿刺经过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实质脏器的包膜以及消融时局部温度变化刺激,都会产生痛觉。
患者的疼痛不仅会导致热消融手术无法进行,严重影响治疗效果,而且也会导致患者焦虑和心理恐惧。
因此,IGTA手术时的麻醉镇痛是能否顺利完成消融手术的重要基础条件。
IGTA镇痛遵循患者自愿和临床安全的原则,必要时在麻醉医师协助和指导下,通过实施有效的镇痛技术,达到最大程度减轻患者疼痛的目的。
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消融治疗专业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消融治疗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肿瘤消融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讨论制定了“影像引导下肿瘤热消融治疗镇痛专家共识(2022年版)”,以便能更好地为IGTA治疗肿瘤围手术期镇痛提供参考。
一、药品和设备的准备IGTA治疗手术一般是在介入手术室进行,麻醉设备的配置与麻醉药品的准备很难达到常规手术麻醉的要求。
但为了介入手术的安全,必须配置基本的麻醉、抢救药品与设备。
(一)药品准备1.麻醉药品:(1)局麻药: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等;(2)镇痛药:包括吗啡、芬太尼、瑞芬太尼、舒芬太尼、阿芬太尼、氢吗啡酮、羟考酮、纳布啡等阿片类镇痛药,阿片拮抗剂(纳洛酮、纳美芬等)、非甾体类镇痛抗炎药和/或对乙酰氨基酚等;(3)镇静药或全身麻醉药:咪达唑仑、瑞马唑仑、丙泊酚、依托咪酯、艾司氯胺酮、右美托咪定等。
射频治疗技术疼痛科专家共识一、前言射频治疗技术是通过专用设备和穿刺针精确输出超高频无线电波作用于局部组织,起到热凝固、切割或神经调节作用,从而治疗疼痛疾病。
该微创治疗方法分为标准射频(热凝)模式和脉冲射频模式。
自19世纪开始已有使用电流损伤神经系统的动物实验,到20世纪中叶制造出第一台具有商业应用价值的射频发生器[1],使射频治疗技术付诸临床应用。
经过不断改进,射频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现已成为治疗多种顽固性疼痛的有效手段。
经过多年的不断改进与完善,荷兰内科医师Sluijter和工程师Rittman于1997年首先提出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 PRF)技术[2]。
因其不毁损神经,不出现神经热离断所造成的感觉减退、酸痛、灼痛和运动障碍,又具有显著疗效,因而在疼痛疾病治疗方面拥有巨大潜力和应用价值。
PRF是对传统射频治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补充,使得射频治疗技术在疼痛领域的应用范围迅速扩大,逐渐成为治疗急、慢性疼痛的有效工具。
射频治疗技术在疼痛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良好的研究发展空间,目前,已在各级医院广为应用。
为明确射频治疗技术在疼痛治疗领域应用的特点、优势与不足,进一步规范其在疼痛治疗领域的应用,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特别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学者制定了本共识。
(刘延青申文)二、射频治疗基本原理射频治疗仪产生射频电流,此电流在置于患处的工作电极尖端与置于其他部位的弥散电极之间通过身体组织构成回路。
射频电流流过组织,产生不断变化的电场,电场对组织中的电解质离子产生作用力,使其以很快的速度前后移动。
离子流在组织内的摩擦和撞击产生磁场/热量,在组织内表现为场效应/热效应。
射频电极尖端的温度传感器时时将治疗区域的温度回传给射频治疗仪,当治疗区域温度达到设定温度时射频仪会自动调节电流强度以保持工作区域的温度,避免产生波动,达到治疗目的。
在射频治疗中究竟是射频电流的场效应还是温度的热效应决定了射频的疗效,一直存在争议。
早期射频使用的是直流电,其所产生的治疗作用主要是源于人体组织电阻耗能而转化的热能。
高频交流射频仪出现之后,治疗区域内的热能主要是由于交流电的作用使工作电极与弥散电极间的组织分子互相撞击而产生,而在分子相互撞击的同时致痛因子分子结构及理化特性发生改变,神经传导的顺应性及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也发生改变。
早期,受以前直流射频的影响,人们所注重的是射频热凝作用。
随着人们对交流射频工作原理的日益了解,加深了对射频工作时三个重要参数(频率、场强和温度)之间关系的认识。
脉冲射频治疗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射频治疗仪以脉冲形式发出电流,使针尖周围组织维持较低的温度,可较长时间地减轻疼痛,同时减少射频热凝后的并发症。
近年来经过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的深入研究,许多新的射频治疗模式不断涌现,如单极、双极水冷射频,单极、双极手动脉冲射频,四针射频等,都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吴大胜)三、常用射频治疗模式与参数(一)射频治疗模式[1-2]1. 标准射频模式又称射频热凝或连续射频模式,是一种连续的、低强度的能量输出模式。
标准射频通过电流产生的热效应导致蛋白变性、神经纤维破坏,从而阻断疼痛信号的传导。
2. 脉冲射频模式脉冲射频模式是一种不连续的、脉冲式的电流在神经组织周围形成的高电压、低温度的射频模式。
射频仪间断发出脉冲式电流传导至针尖,在神经组织附近通过电压快速波动引起的场效应而起到镇痛效果。
同时电极尖端温度保持在42℃,不会破坏运动神经功能。
脉冲射频治疗可取得镇痛效果且不出现神经热离断效应。
3. 双极射频模式由两根电极针形成射频回路,可产生更加广泛的射频治疗范围。
根据参数和治疗目的不同又可分为:(1)双极标准射频(2)双极脉冲射频(二)射频治疗参数射频治疗技术中常用的参数包括:针尖温度(℃)、射频时间(s)、脉冲频率(Hz)、输出电压(V)和脉冲宽度(每次发出射频电流的持续时间,ms)。
1. 标准射频模式标准射频治疗过程中,治疗区域温度超过60℃可破坏传导痛温觉的神经纤维,高于85℃则无选择地破坏所有神经纤维。
可根据治疗目的选择合适的射频温度[2]。
2. 脉冲射频模式最早提出的脉冲射频参数是电极尖端温度42℃、脉冲频率2Hz、脉冲宽度20ms、输出电压45V、治疗时间120s[3]。
近年来高电压长时程脉冲射频(增加脉冲射频中输出电压和脉冲时间等参数)开始在临床上应用。
有报道将双极脉冲的治疗参数设定为:电极尖端温度42℃、脉冲频率2Hz、脉冲宽度20ms、输出电压50~90V、治疗时间900s,获得了满意效果[4]。
3. 双极标准射频模式:双极标准射频治疗时,两针尖距离4~6mm,90℃热凝120~150s 可产生范围更大的带状毁损区域[2]。
四、射频治疗技术应用的原则及常用治疗部位(一)射频治疗原则1. 诊断明确,多种病因引起所在神经支配区域的疼痛。
2. 慢性疼痛经非创伤性保守治疗或药物治疗疗效欠佳或不良反应无法耐受者。
3. 中重度疼痛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或工作,甚至产生焦虑、抑郁、睡眠障碍者。
4. 诊断性神经阻滞有效且疼痛局限者。
5. 根据病情准确预判毁损的温度和范围,并在治疗过程中加以选择和控制。
6. 应在电刺激和电阻监测下准确定位神经[1]。
7. 疼痛复发时可重复射频治疗[1]。
8. 射频治疗时,应严格控制以下参数:(1)温度脉冲射频温度为42℃,标准射频选择85℃左右[2-3]。
(2)射频治疗时间标准射频一般每个周期60~90S,实施2~3个周期;脉冲射频持续6min效果更佳[4-6]。
(3)射频电极大小及形状作用范围的大小取决于电极裸露端的厚度和长度[7]。
(4)组织特性可根据组织电阻大小判定电极所在位置。
(5)测试在治疗前须进行感觉及运动测试,判断射频针与神经的相对位置。
9. 对于疼痛脉冲射频治疗应该尽早开始,而进行标准射频治疗的时间有待进一步研究[8]。
10. 采用标准射频治疗时,局部应注射局麻药以减轻热凝时产生的疼痛。
11. 标准射频治疗慎用于含运动成分的神经,避免影响运动功能。
12. 目前射频治疗的时机、时间以及参数设定无金标准,需要大量高质量的研究以提供最佳的治疗参数。
13. 安装起搏器的患者射频治疗可能会发生心跳骤停,需慎重的方向通过而牵连脊椎神经索。
14. 射频治疗前应保证凝血功能正常,穿刺部位及全身无感染,无精神障碍等。
(刘慧)(二)射频治疗常用应用部位1. 射频治疗在神经中的应用(1)脊神经根射频治疗脊神经根的射频穿刺应在影像引导下进行,将针穿刺至相应椎间孔外口上1/3处;骶神经与其他脊神经不同,应将针穿刺至相应的骶孔内。
针尖到达靶点后,进行感觉和运动测试,测试时可诱发相应脊神经支配区的麻木、疼痛、异感或相应神经支配区的肌肉跳动。
脊神经根的射频治疗应根据疼痛情况选择合适的射频模式。
脉冲射频可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神经根性疼痛、神经损伤后疼痛、术后切口痛等。
癌性疼痛患者多采用标准射频,但应慎重评估相应神经支配区的运动功能,以及标准射频可能造成的运动功能障碍,是否对患者生活产生不可耐受的的影响。
(陶蔚)(2)神经干射频治疗1)三叉神经分支包括上颌神经、下颌神经、眶上神经和眶下神经等,根据病情可以选择标准射频或脉冲射频。
上颌神经的穿刺常采用颧弓下入路,穿刺点在颧弓下缘中点与下颌切迹中点连线下1/3处。
应在X线下侧位确定翼腭窝顶点,正位确定圆孔,然后针尖朝翼腭窝顶点方向穿刺,根据影像引导调整针尖方向,进针深度大约5~6cm时可至圆孔外口,会出现上颌神经分布区的放射痛。
下颌神经的穿刺常采用颧弓下入路穿刺点在颧弓中点与下颌切迹中点连线上1/3处,垂直刺入,刺入深度约5~6cm,针尖滑过翼突外侧板后接近卵圆孔和下颌神经。
眶上神经穿刺采用眶上孔入路[1],于眶上缘的中内1/3 交界处摸到眶上切迹或眶上孔,穿刺针与皮肤垂直刺入进针0.5~1cm可至眶上神经。
眶下神经穿刺采用眶下孔入路,自患侧眶外缘到上唇中点做一连线,再经瞳孔做一垂线,两线交叉点即为穿刺点。
穿刺针进入皮肤后斜向后上方进针约2~4cm时即可进入眶下孔,进孔约1~2cm,进针不宜过深以免损伤眼球。
穿刺针到达靶点神经后均应进行感觉和运动测试[3-5],感觉神经测试时可诱发相应神经支配区的麻木或疼痛;运动测试时除下颌神经可诱发出下颌的跳动外,其他三叉神经分支无运动反应。
标准射频参数常选择55~80℃,60~90S。
脉冲射频参数常选择42℃,时间120~240s,脉宽20ms,频率2Hz,脉冲射频2~3个周期。
三叉神经分支射频可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源性疼痛、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后疼痛、癌性面痛、非典型性面痛等。
2)舌咽神经在X线引导下从乳突尖端和下颌角连线中点垂直进针,刺向茎突,进针约1.5~3cm可遇到茎突,然后稍向前上方滑过约0.5cm到达颈静脉孔下方。
经进行感觉和运动测试寻找舌咽神,感觉测试可诱发咽喉部麻木或疼痛;运动测试可诱发咳嗽,若诱发膈肌抽动,应调整针尖位置。
舌咽神经可选择标准射频,也可选择脉冲射频。
射频参数同上。
舌咽神经射频可用于治疗舌咽神经痛、咽喉部癌性疼痛、颅底肿瘤所致的咽喉部疼痛。
3)脊神经后支脊神经后支有31对,常用的脊神经后支射频为颈脊神经后支射频和腰脊神经后支射频[10-11]。
C1的脊神经后支为枕下神经,是运动神经;C2的脊神经后内侧支为枕大神经[12],C3以下颈脊神经后支靶点位于相应关节柱中点。
腰脊神经后支靶点位于相应椎体上关节突根部和横突交界处,穿刺时在影像引导下将针尖穿刺至相应腰脊神经后支的靶点。
针尖到达靶点位置后应进行感觉和运动测试[13-14],感觉测试可诱发相应神经支配区的麻木、酸胀或疼痛;运动测试可诱发椎旁肌肉跳动。
脊神经后支可选择标准射频,也可选择脉冲射频。
射频参数同上。
脊神经后支射频可用于治疗颈肩痛[15-16]、腰腿痛[17]、腰椎小关节综合征[18]、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19]等。
4)其他周围神经随着脉冲射频的普及,对周围神经越来越多的开始使用脉冲射频治疗,例如枕神经、肋间神经等。
枕神经穿刺[20]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于颈后乳突与枢椎棘突连线的中点处为进针点,垂直于枕骨骨面穿刺,与脊柱纵轴平行,缓慢深入到达枕骨骨面。
肋间神经穿刺[21]也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将穿刺针沿肋骨下缘向头侧约20°角方向进针,滑过肋骨下缘,再进针2~3mm到达肋骨下沟。
针尖到达靶点神经后均需进行感觉和运动测试。
枕神经射频可用于治疗枕神经痛、颈源性头痛[22]、C2神经分布区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等;肋间神经射频可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术后切口痛等。
(吴大胜)(3)末梢神经射频治疗1)头皮末梢神经确诊为头皮末梢神经痛,阻滞有效但疗效不能巩固者,可考虑行头皮末梢神经射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