髌骨骨折(手术)中医诊疗规范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6
髌骨骨折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骨伤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1)有外伤史。
(2)多见于30~50岁的成年人。
(3)局部肿胀,疼痛,压痛,皮下瘀斑,膝关节不能伸直。
有移位者可在髌骨骨面摸到裂隙。
(4)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类型。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有外伤史。
(2)伤后膝关节局部剧烈疼痛、肿胀、膝关节活动受限。
(3)局部检查常能触摸到骨折凹陷区,伸膝功能丧失。
(4)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
(二)骨折分型与分期1.分型(1)横形骨折:骨折片有移位,还可伴有关节囊和髌骨两侧股四头肌扩张部横向撕裂。
(2)粉碎性骨折:通常骨折移位较少,关节囊和股四头肌扩张部的撕裂也较少,但髌骨的关节面和股骨髁常有严重损伤。
(3)纵形骨折:少数髌骨骨折线呈纵形走向或呈边缘型骨折,膝关节轴位片可明确诊断。
2.分期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期。
早期:骨断筋伤,血瘀气滞中期:气血亏虚,血脉不通,筋骨不健后期:肝肾不足,筋骨萎弱二、治疗方案(一)手法复位及固定复位时膝关节应取伸直位或微屈呈20°-30°(中定位为0°)。
术者站于患侧,一手拇指及食、中指捏挤远端向上推,并固定之;另一手拇指及食、中指捏挤近端上缘的内外两角向下推挤,使骨折断端接近。
整复后,骨折远、近端对位良好,即可用“抱膝圈”固定。
患肢用石膏或夹板固定于伸直位。
X线透视检查,若有残余的前后移位,手指触摸不平时,以一手拇、食指固定下陷的一端,另手拇、食指挤按向前突出的另一端,使之对齐,最后将骨折远近端挤紧。
术后抬高患肢,注意观察固定的松紧度,以不影响血液循环为准,注意有无腓总神经压迫情况,最初1周内应透视,如有移位,需及时矫正。
(二)中药治疗1.早期治法: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熟地、当归、白芍、川芎。
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入选标准】
1、单纯性间接暴力所致髌骨骨折,无皮肤、软组织损伤,无血管、神经等损伤;
2、不合并其他部位的外伤和骨折;
3、无其他疾病(包括心脏病、传染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4、无药物过敏史或过敏体质者;
5、18岁≤年龄≤50岁;
6、服从治疗,遵守指定的本临床路径规定。
【排除标准】
1、其他系统疾病且需要治疗者,不进入本临床路径;
2、不愿服从治疗,拒绝执行本规定的,将不进入本临床路径;
3、如果第二天化验检查异常,或在住院期间发生感冒、腹泻、尿潴留、心梗、胸闷、肺炎、外伤等不可预见的疾病或其他影响治疗的情况,将自动退出本路径。
【出院标准】
1、切口甲类愈合,拆线;
2、体温正常、血常规正常;
3、X线摄片复查骨折对位良好,内固定物在位。
【临床路径】。
髌骨骨折诊疗方案髌骨是人体中最大的籽骨, 也是膝关节的一个组成部分, 《医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载: “膝盖骨, 即连骸, 亦名膑骨, 形圆而扁, 覆于楗上下两骨之端”。
髌骨有保护膝关节, 增强股四头肌力量的作用。
髌骨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65%, 属于膝关节内骨折, 其造成的重要影响是伸膝装置的连续性的丧失和髌股关节失配。
所以在治疗中应尽量使髌骨后面是完整的关节面, 其内外侧分别与股骨内外髁前面形成关节面恢复平整, 减少髌股关节炎的发生。
【病因病机】(一)中医病因病机《医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曰: “若有所伤, 非骨体破碎, 即离位而突左右”。
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均可造成髌骨骨折, 常伴髌骨两旁腱膜撕裂。
中医辩证属“骨断筋伤, 血瘀气滞”, 骨断则失其杠杆作用, 筋伤则是其约束作用;血溢脉外, 气血不通则痛。
此病机在中医属“骨折”范畴。
(二)西医病因病机髌骨骨折可由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所致, 间接暴力多由于股四头肌猛力收缩, 所形成的多为牵拉性损伤, 上骨片受股四头肌牵拉, 发生向上移位;下骨片受髌韧带附着, 可呈向前旋转移位。
直接外力引起者常致粉碎型(或星型)骨折, 常伴有膝前部皮肤挫伤。
【诊断要点】(一)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有外伤史。
2.多见于30~50岁的成年人。
3.局部肿胀, 疼痛, 压痛, 皮下瘀斑, 膝关节不能伸直。
有移位者可在髌骨骨面摸到裂隙。
4.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类型。
(二)西医诊断标准:1.多由跪倒时, 股四头肌猛烈收缩引起, 也可因直接暴力引起。
2.膝部肿胀、压痛、血肿和皮下瘀斑;早期可扪及骨折横形凹陷。
3、膝关节不能主动伸直, 也不能屈膝。
4.X线摄片可明确骨折类型及移位程度。
【鉴别诊断】1. 股四头肌腱断裂: 暴力与引起髌骨骨折的间接暴力相同, 膝部剧痛和伸膝功能障碍也与髌骨骨折相似. 但患者多为老年男性, 因为老年人股四头肌腱变性变脆, 容易断裂. 肿胀与压痛点位于髌骨上方. 断端分离较远, 伤后不久者, 能看出或扪出断裂部凹陷。
髌骨骨折中医辨证论治
初期
【治法】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方药】
1、主方活血祛瘀方(广东省中医院《四肢骨折和脱臼治疗图解》)
处方:生地黄15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红花12克,栀子10克,桃仁10克,泽兰10克,三七末(冲服)。
水煎服,每日l剂。
2、外用方消瘀止痛药膏(上海中医学院《中医伤科学讲义》)
处方:大黄150克,木瓜60克,栀子30克,蒲公英60克,土鳖虫30克,乳香30克,没药30克。
共为细末,饴糖或凡士林调敷患处。
中期
【治法】接骨续筋,通利关节。
【方药】
主方壮筋养血汤(钱秀昌《伤科补要》)
处方:续断12克,当归9克,川芎6克,白芷9克,红花5克,生地黄12克,牛膝9克,牡丹皮9克,杜仲6克。
水煎服,每日1剂。
髌骨骨折诊疗常规一概述髌骨是全身骨骼中最大的种子骨,在膝关节生理运动中其主要作用有三:1、传导并增强股四头肌的作用力。
2、维护膝关节的稳定。
3、保护股骨髁使其免于直接遭受外伤性打击。
髌骨是伸膝装置的中间结构,在大量的日常生活中,行走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在行走中伸膝装置最根本的作用是拮抗重力,如髌骨一旦缺如或失常,则拮抗重力的功能必然大受影响,而且髌骨骨折属关节内骨折,因此髌骨发生骨折后,其治疗的根本目的不仅仅简单恢复伸膝装置的连续性,而应全面恢复其正常的功能。
具体要求如下:1、尽可能保留髌骨。
2、充分恢复其关节面平整。
3、恢复股四头肌扩张部分的横行裂伤。
4、早期锻炼股四头肌。
5、在可能条件下,早期练习膝关节伸屈运动,以期通过模造,使髌股关节恢复吻合。
二诊断依据:1、病史:有明显膝部突然跪地或受暴力打击等外伤病史。
2、症状、体征:膝部肿痛、活动受限,局部压痛、可及凹陷感、骨擦感,浮髌试验(+)。
3、行膝关节正侧位+斜位或髌骨轴位片、膝关节CT检查可明确诊断及骨折类型。
三现代医学骨折分型按骨折线走行可分为四个基本类型:横断、粉碎、纵行、撕脱。
四治疗方案1、骨折无明显移位或移位不超过2MM:无论何种类型,均可保守治疗。
肿胀明显者先行关节穿刺抽出关节腔积血,再行前、后石膏外固定4-6周,期间行直腿抬高练习股四头肌肌力;4-6周后解除外固定,开始行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及加强股四头肌肌力练习。
2、骨折有明显移位、移位超过2MM,关节面不平整者,有手术指征:a、横断及撕脱性型:行膝正中纵行切口、显露骨折端及破裂的肌四头肌扩张部,复位骨折端、保持关节面平整,在髌骨上缘中外1/3及中内1/3处分钻入一枚直径2.0MM或2.5MM克氏针+“8“字张力带钢丝内固定,用1号可吸线修补破裂的肌四头肌扩张部。
术后第一天但开始行膝关节主动屈伸功能锻炼及股四头肌肌力锻炼为主,必要时可配合CPM机行关节被动功能锻炼为辅。
b、纵行骨折型:行膝正中纵行切口,行两枚克氏针+环形钢丝或两枚拉力螺丝钉内固定,用1号可吸线修补纵行破裂的肌四头肌肌腱。
髌骨骨折【概述】髌骨是人体中最大的籽骨,它是膝关节的一个组成部分。
切除髌骨后,在伸膝活动中会使股四头肌肌力减少30%左右,因此,髌骨能起到保护膝关节、增强股四头肌肌力、伸直膝关节最后10度到15度的滑车作用。
除不能复位的粉碎型骨折外,应尽量保留髌骨。
髌骨骨折多为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所致。
直接爆力多因外力直接打击在髌骨上,如撞伤、踢伤等,骨折多为粉碎性,其髌骨腱膜、股四头肌及并两侧腱膜和关节囊多保持完好,骨折移位较小;间接暴力多由于股四头肌猛烈收缩,形成的牵拉性损伤,如突然滑倒时,膝关节半屈曲位,股四头肌骤然收缩,牵拉髌骨向上,髌韧带固定髌骨下部,而股骨髁部向前顶压髌骨形成支点,三种力量同时作用而造成髌骨骨折。
间接暴力多造成髌骨横骨折,骨折后移位大,髌前筋膜及两侧扩张部撕裂严重。
【诊断标准】1.外伤史:有明显外伤史;2.疼痛:局部疼痛,不能活动,有压痛。
3.伤部肿胀畸形:骨折后,关节内大量积血,髌前皮下瘀血、肿胀,严重者皮肤可产生水泡。
移位的骨折,可触及骨折线间的空隙。
4.X线检查:髌骨正侧位x线片可证实骨折。
对可疑髌骨纵形或边缘型骨折,需拍轴位片证实。
符合上述第(1)~(3)项可拟诊,确诊需第(4)项。
2.分类诊断(1)无移位的髌骨骨折,约占20%。
(2)有移位的宾骨骨折,约占80%。
见于:①髌骨横骨折;②髌骨粉碎骨折;③髌骨纵行骨折,此类型较少见。
【治疗方案】对新鲜髌骨骨折的治疗,应最大限度地恢复其原关节面的形态,力争使骨折解剖复位,关节面平滑,给予较强内固定,早期活动膝关节,恢复其功能,防止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1.石膏托或管型固定适用于无移位髌骨骨折,抽出关节内积血,包扎,用长腿石膏托或管型固定患肢于伸直位4到6周。
2.切开复位内固定。
对于有移位髌骨骨折应行切开复位内固定。
内固定方法有多种,对于髌骨横骨折,应尽可能采用张力带固定,此法优点是固定牢靠,不需外固定,可以早期活动膝关节。
对于髌骨粉碎骨折可采用髌骨环扎术,术后需加石膏外固定。
早读髌骨骨折的诊治要点,看这篇就够了!导读髌骨是人体最大的籽骨,髌骨与股四头肌腱膜、髌旁腱膜、髌韧带共同构成伸膝装置。
髌骨骨折(patella fracture)约占全身骨折的1%,是较常见的损伤,多由于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所致,需进行手术治疗。
今天早读就为大家详解髌骨骨折的诊断及治疗方式,值得大家学习参考!一、解剖二、髌骨的主要作用1、使股四头肌腱和髌韧带的连接处远离膝关节的旋转轴心,提高股四头肌的有效臂力2、减少股四头肌腱与股骨髁的摩擦3、维护膝关节的稳定性4、保护股骨髁免受损伤三、髌骨骨折受伤机制1、间接暴力:膝屈曲位,股四头肌的强烈收缩,大部分骨折2、直接暴力:膝部撞击汽车前挡板,膝前部着地四、分类根据骨折部位和骨折线走行分类:1、无移位髌骨骨折(1)无移位的横形骨折(2)无移位的粉碎型骨折2、有移位的髌骨骨折(1)横形骨折(2)粉碎性骨折(3)纵形骨折(4)撕脱骨折(5)骨软骨骨折五、诊断诊断依据或标准1、症状:患膝肿胀、疼痛、活动受限,伸膝功能障碍,膝关节呈半屈状态。
2、体格检查:髌前肿胀,浮髌试验(),髌骨分离试验及折屈试验均(),关节腔积液,早期移位明显时可触及骨折端、骨擦音和皮下空虚感。
3、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即可明确髌骨骨折的诊断。
包括髌骨的正位片,侧位片,轴位片X线检查应采取侧位及下肢外旋45°斜位,如怀疑内侧损伤取内旋45°斜位。
如怀疑外侧纵型骨折,应加照髌骨切线位(Merchant切线位)。
4、特殊检查:CT:对于复杂的骨折患者,建议CT扫描。
MRI:可发现股骨外髁软骨与骨损伤,股四头肌腱、支持带及髌韧带损伤。
六、鉴别诊断1、髌韧带断裂与引起髌骨骨折的间接暴力相似,是在意外屈膝动作时,由于股四头肌对抗性猛烈收缩而引起的牵拉性损伤。
常和髌韧带一起将胫骨结节的骨块撕下。
伤后膝部剧痛,伸膝功能障碍,与髌骨骨折相似。
但此种损伤比较少见,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疼痛、肿胀和压痛部位在髌骨下方及胫骨结节处。
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上).txtゅ你不用一上线看见莪在线,就急着隐身,放心。
莪不会去缠你。
说好的不离不弃现在反而自己却做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9一94Criteria of diagnosis and therapeutic effect of orthopaedicand traumatologic diseases and syndrom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医骨伤科117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疗效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照使用。
2锁骨骨折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2.1诊断依据2.1.1有外伤史。
2.1.2多发于锁骨中1/3或中外1/3交界处。
2.1.3骨折局部肿胀压痛明显,有移位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
2.1.4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2.2证候分类2.2.1青枝型骨折:多见于幼儿,骨折处形成向上弯曲的弓形。
2.2.2横断型骨折:多见成年人,骨折端可具有典型的重叠,近端向上后方移位,远端向下前方移位。
2.2.3粉碎型骨折:多为直接暴力引起,常于中1/3处有小骨片呈垂直移位。
2.3疗效评定2.3,1治愈:骨折对线对位满意,有连续性骨痂形成,断端无压痛,无冲击痛,功能恢复。
2.3.2好转:对位及对线尚可,或骨折对位不佳,但功能恢复尚好。
2.3.3未愈:骨折不愈合成局部明显畸形,功能障碍。
3肩胛骨骨折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3.1诊断依据3.1.1有外伤史。
3.1.2主要由直接暴力引起,常见肩胛体部骨折。
3.1.3肩胛部常有皮下瘀斑,疼痛,肩关节活动障碍,活动时疼痛加剧,不能充分外展。
3.1.4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部位。
3.2证候分类3.2.1肩胛体骨折:肩胛部软组织肿胀明显,皮下瘀斑,压痛,活动受限,充分外展受限。
髌骨骨折临床诊疗规范样本[定义]髌骨,俗称膝盖骨,为全身最大的籽骨,是伸膝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生于该部位的骨折称之为髌骨骨折,治疗不当常引起膝关节的创伤性关节炎、膝关节僵硬。
[诊断依据]一、病史本病多有髌骨前方直接暴力打击或猛力屈膝或伴有跪倒的外伤史,起病紧急。
二、症状和体征(一)伤后膝关节前方疼痛明显,屈伸膝关节时显著加重。
(二)不能站立与行走,膝关节主动伸膝功能障碍。
(三)患膝部高度肿胀,可见皮肤瘀斑,有时前方可出现皮肤擦伤。
(四)膝关节前方压痛剧烈;(五)骨折端分离明显者出现皮肤凹陷,有时因肿胀严重,凹陷不明显,需触诊始可明确。
三、特殊检查浮髌试验阳性四、辅助检查(一)X线检查常规应给予前后位与侧位X线摄片,可明确诊断及骨折类型。
必要时给予双侧倾斜45度位摄片,明确髌骨内外侧缘骨折。
如果膝关节能够屈曲,可以行膝关节屈曲轴位拍片。
(二)无相关合并症则其他检查非必需,早期化验检查可以有血糖轻度升高,白细胞升高,肌酸激酶升高等应激性改变。
五鉴别诊断(一)髌骨横断型骨折需要与髌韧带断裂相鉴别。
导致髌韧带断裂与髌骨骨折的间接暴力相似,均是在意外的屈膝动作时,由于股四头肌对抗性收缩而引起的牵拉性损伤,常和髌韧带一起将胫骨结节的一块骨块撕下。
伤后膝部剧痛,伸膝功能障碍,与髌骨骨折相似。
但此种损伤比较少见,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疼痛、肿胀和压痛部位在髌骨下方以及胫骨结节部位,触及髌骨完整且无压痛,X片显示髌骨升高,这与小儿套袖状撕脱骨折相似。
但髌骨侧位片显示小儿套袖状骨折,髌骨下方软组织阴影中有一片密度增高区等,即可鉴别(二)髌骨横断型骨折现有余股四头肌腱断裂相鉴别。
导致股四头肌腱断裂的暴力与髌骨骨折类似,伤后局部症状与髌骨骨折也相似,但多见于老年人,因为老年人股四头肌腱变性、变脆,容易断裂,而且肿胀和压痛点位于髌骨上方,两断端分离比较远,伤后不久者可看到或扪及断裂部位凹陷,触诊及拍片检查显示髌骨完整可资鉴别。
髌骨骨折髌骨古称连骸骨,俗称膝盖骨。
《素问.骨空论》中说:“膝解为骸关,侠膝之骨为连骸。
”髌骨是人体中最大的之骨,呈三角形而较扁。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膝盖骨》说:“覆于楗骨上下两骨之端,内面有筋连属”。
髌骨参与膝关节的构成,有保护膝关节和增强股四头肌肌力作用。
在膝关节由屈曲向伸直位运动过程中,髌骨由髁间窝上滑动,并逐渐远离膝关节屈伸轴。
使骨四头肌的力距臂逐渐增大。
在膝关节完全伸直时,其力距臂为1.8cm左右。
从而骨四头肌以较小的收缩力即可完成伸膝功能。
而髌骨切除术后需增加5.9—7.5kg的力方能完成伸膝功能。
因此治疗髌骨骨折应以保留髌骨为原则。
髌骨骨折根据其骨折部位和骨折线的走行方向分为:①横行骨折,包括上极、中部及、下极横行骨折;②粉碎性骨折,包括上极、下极粉碎性骨折及星状骨折;③纵形骨折;④边缘骨折,其中纵行骨折及边缘骨折较少见。
有的还直接分为上极、中段、下极、纵形、边缘骨折6型。
还可根据骨折是否移位分为无移位髌骨骨折和有移位髌骨骨折。
髌骨是伸膝装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伸膝过成中起滑车作用,加大股四头肌力臂,这在膝关节伸直到最后15—30°时尤为明显,并可使膝关节过伸5—10°,防止股骨前移,向后挤压股骨,加强膝关节的稳定性。
髌骨骨折后这中作用减弱或消失,髌骨切除术后股四头肌肌力减弱15%—30%,且失去保护作用。
因此治疗髌骨骨折时,除难以复位的严重性骨折外,应尽可能保留髌骨及其完整性。
㈠髌骨横行骨折【病因机制】髌骨横行骨折多由间接暴力所致,但也有一些是由于髌骨受直接暴力撞击所造成。
如跌倒时髌骨体直接撞在有棱角的硬物上,由于棱角的切割力造成髌骨横行骨折。
间接暴力是由股四头肌强烈收缩、牵拉髌骨向上,而髌韧带固定在髌骨下部,股骨髁部与髌骨关节面紧密接触向前顶压髌骨形成支点。
这三种力量同时作用于髌骨下部,造成髌骨横行骨折。
骨折两侧股四头肌扩张部及关节囊撕裂比较严重,此点应引起注意。
髌骨骨折(手术)中医诊疗规范髌骨骨折中医诊疗规范一、诊断名称:中医诊断:髌骨骨折(气滞血瘀)西医诊断:髌骨骨折二、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膝部外伤史。
2.膝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查体:畸形、可触及骨折断端、主动伸膝功能受限。
3.X线摄片示:髌骨骨折移位或骨皮质不连续。
三、鉴别诊断:1.髌韧带断裂:病人在屈膝时,由于股四头肌对抗性猛烈收缩而引起的牵拉性损伤,常和髌韧带一起将胫骨结节的一块骨块撕下,伤后膝部剧痛,伸膝功能障碍,与髌骨骨折相似,但此种损伤较少见,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体征:疼痛在髌骨下方,近胫骨结节处,触及髌骨完整且无压痛,X线提示:髌骨升高,。
2.股四头肌腱断裂:其受伤暴力与髌骨骨折相似,伤后局部症状与髌骨骨折相似,但多见于老年人,因为老年人股四头肌肌腱变性、变脆,容易断裂,而且肿胀及压痛点位于髌骨上方,两断端分离较远,伤后不久者,可看到扪到断裂部分凹陷,触诊及X线检查显示髌骨完整可资鉴别。
四、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五、入院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凝血功能、心电图、胸部 X线片检查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脂、膝关节MRI 等。
辨证分型1.疾病分期(1)早期:伤后 2周内(2)中期:伤后 2周~4周(3)后期:伤后 4周以上2.证候诊断早期:血瘀气滞证中期:营血不调证后期:气血两虚证治疗方案的选择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髌骨骨折。
2.X线片显示髌骨骨折、移位明显分离移位超过5mm、关节面移位超过2mm。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髌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髌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形式,通常由于急性创伤或慢性劳损引起。
中医对于髌骨骨折的诊疗方案主要包括中医药治疗和中医按摩推拿疗法。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两种治疗方法。
一、中医药治疗1.中药熏洗法:对于急性髌骨骨折,可以选用一些化瘀消肿、活血止痛的药物进行熏洗。
常用的中药包括丹参、当归、川芎、桃仁等,将这些中药煎煮后,趁热用纱布蘸取药液,轻轻敷于患处,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
2.中药内服治疗:中药内服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骨折愈合。
常用的中药包括秦艽、川芎、红花、醋制地龙等具有活血化瘀、促进骨骼生长的药物。
这些中药可以煮水冲服,每日2-3次,每次饭后服用。
3.针灸治疗:针灸疗法可以调节气血运行,促进骨骼的修复和再生。
可以选择患者经典中医穴位,如足三里、委中等,使用针刺或灸法进行治疗。
一般每周1-2次,每次30分钟左右。
二、中医按摩推拿疗法中医按摩推拿疗法适用于急性骨折和慢性骨折的治疗。
1.髌骨周围按摩:对于髌骨周围的肌肉和韧带进行按摩,可以缓解髌骨骨折引起的局部肌肉痉挛和僵硬,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疼痛。
按摩时可采用搓、揉、捏等手法,可配合使用一些活血化瘀的中药如红花、川芎等,每天按摩1-2次,每次15-20分钟。
2.经络按摩:髌骨骨折常伴随着局部气血循环的障碍,通过按摩经络可以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
可以选择膝前、足太阳膀胱经等相关穴位进行按摩,可采用拇指、掌根等手法进行按压和揉捏,每日2-3次,每次15-20分钟。
综合来说,中医诊疗髌骨骨折的方案包括中药治疗和中医按摩推拿疗法。
中药治疗可以通过熏洗和内服来促进骨骼生长和愈合,针灸治疗可以改善气血循环。
中医按摩推拿疗法可以缓解局部肌肉痉挛和僵硬,促进血液循环。
综合使用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加速髌骨骨折的康复进程,恢复髌骨的功能。
但是,在使用中医治疗髌骨骨折时,应该结合个体情况进行治疗,遵循专业医生的指导,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髌骨骨折临床路径(县级医院2012年版)一、髌骨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闭合性髌骨骨折(ICD-10:S82.001)行髌骨骨折内固定术(ICD-9-CM-3:78.56/79.1901/79.3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
1.病史:外伤史。
2.体格检查:患膝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
3.辅助检查:X线检查发现髌骨骨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等。
1.年龄在16岁以上。
2.伤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3.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4.首选克氏针张力带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82.001髌骨骨折疾病编码。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髌骨骨折。
3.除外病理性骨折。
4.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5.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4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镜检;(2)电解质、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3)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4)骨科X线检查。
2. 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下肢血管超声、血气分析、超声心动图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1)推荐使用头孢唑林钠肌内或静脉注射:①成人:0.5g-1g/次,一日2-3次;②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③使用本药前须进行皮试。
髌骨骨折诊疗常规【概述】髌骨骨折为临床上常见骨折,可分为无移位和有移位两类, 在移位型髌骨骨折中可分为横断、纵形、撕脱和粉碎四个基本类型,斜形骨折可包含在横断骨折内。
对于横断骨折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诊断标准】1、有外伤病史,局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可触及骨檫音和异常活动。
2、X片示存在骨折征象和移位。
【纳入标准】横断髌骨骨折有移位者。
【排除标准】1、粉碎性髌骨骨折,开放性髌骨骨折,陈旧性髌骨骨折,病理性髌骨骨折。
2、伴有内科疾病或严重骨质疏松症。
3、局部皮肤及软组织挫伤严重。
4、合并其它外伤;或术区有明显感染灶者。
5、小儿髌骨骨折(≤14岁)。
【治疗常规】1、手术(1)手术指征:横断髌骨骨折有移位者。
(2)麻醉方式:硬膜外麻醉或全麻。
(3)术后换药拆线:术后当天拍CR片或普通X线片,术后第1、3、5、10天各换一次药,术后第10-14天拆线、更换石膏。
2、药物(1)术前:术前0.5-2小时至术后3日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2)术后:应用活血化淤及促进骨折愈合药物。
3、检查(1)术前:血、尿、粪常规、肝功、肾功、凝血四项、电解质、血糖、血脂、全导心电图、乙肝五项、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胸部正位及骨折部位正、侧位(CR) X 线片。
(2)术中:C臂X光机透视。
(3)术后:血常规、乙肝五项、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骨折部位正、侧位(CR)X线片。
【出院标准】1、切口Ⅰ/甲愈合。
2、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内固定物牢靠。
3、体温正常、血象正常。
【质量标准】1、平均住院日:17天。
2、疗效标准:治愈率≥99%,病死率<1%。
3、切口感染率<0.5%。
髌骨骨折临床路径编码: S82.001 疾病名称:髌骨骨折适用对象:髌骨骨折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预期住院天数:17天/实际住院天数:天预期术前住院天数:2天/实际术前住院天数:天。
髌骨骨折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诊断依据:(1)有外伤史,多为直接暴力所致。
(2)伤后膝关节周围肿胀、疼痛、畸形、压痛明显、膝关节屈伸活动功能障碍。
(3)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有跌倒膝部着地病史。
(2)伤后膝部肿胀明显,局部血肿形成,触痛明显,浮髌试验阳性。
(3)骨折x线片可见骨折影,骨折多为横断,且下极较小多见(二)临床分型按骨折线部位分类:一、无移位的髌骨骨折,约占20%。
二、有移位的髌骨骨折,约占80%。
(1)髌骨横骨折:髌骨中1/3,髌骨下1/3骨折。
(2)髌骨粉碎性骨折。
(3)髌骨下极粉碎骨折。
(4)髌骨上极粉碎骨折,较少见。
(5)髌骨纵行骨折。
二、中西医辩证分型:(一)早期:气血瘀阻型临床病象:伤后1-2周内,患膝疼痛明显,关节内大量积血,髌前皮下淤血、肿胀,严重者皮肤可发生水泡。
患侧膝关节功能丧失,不能站立。
患者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证候分析:外伤跌仆初期,骨折筋伤,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瘀阻不通,故局部肿胀,疼痛明显。
骨折后肢体不能支撑负重,故不能站立。
舌质紫暗,脉强涩均为骨折初期瘀血阻滞之象。
(二)中期:血瘀气滞型临床病象:伤后3-6周,肿胀逐渐消退,疼痛减轻,功能丧失未恢复,动则有疼痛感,舌质暗淡,脉弦细。
证候分析:伤后中期,经适宜的治疗及正气抗邪的作用下,使气血瘀滞逐渐消退,故肿胀逐步消退,疼痛减轻。
断骨初步连接而未坚,瘀滞虽消而未尽,故功能未恢复,动则有疼痛,舌质紫暗,脉弦细为气血仍有瘀滞之征。
(三)后期:肝肾亏虚型临床病象:伤后7-8周,疼痛已消,或年迈体弱,头晕目眩,腰膝瘰软,倦怠乏力,舌淡,脉细。
证候分析:年老体弱,肝肾精血不足,不能上润清窍,故头晕目眩,“腰为肾之府”“肾主骨”肝肾精血不足,故腰膝软,倦怠乏力,舌淡,脉细皆为肝肾两亏精血不足之象。
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一94Criteria of diagnosis and therapeutic effect of orthopaedicand traumatologic diseases and syndrom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医骨伤科117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疗效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照使用。
2 锁骨骨折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2.1 诊断依据2.1.1 有外伤史。
2.1.2 多发于锁骨中1/3或中外1/3交界处。
2.1.3 骨折局部肿胀压痛明显,有移位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
2.1.4 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2.2 证候分类2.2.1 青枝型骨折:多见于幼儿,骨折处形成向上弯曲的弓形。
2.2.2 横断型骨折:多见成年人,骨折端可具有典型的重叠,近端向上后方移位,远端向下前方移位。
2.2.3 粉碎型骨折:多为直接暴力引起,常于中1/3处有小骨片呈垂直移位。
2.3 疗效评定2.3.1 治愈:骨折对线对位满意,有连续性骨痂形成,断端无压痛,无冲击痛,功能恢复。
2.3.2 好转:对位及对线尚可,或骨折对位不佳,但功能恢复尚好。
2.3.3 未愈:骨折不愈合成局部明显畸形,功能障碍。
3 肩胛骨骨折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3.1 诊断依据3.1.1 有外伤史。
3.1.2 主要由直接暴力引起,常见肩胛体部骨折。
3.1.3 肩胛部常有皮下瘀斑,疼痛,肩关节活动障碍,活动时疼痛加剧,不能充分外展。
3.1.4 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部位。
3.2 证候分类3.2.1 肩胛体骨折:肩胛部软组织肿胀明显,皮下瘀斑,压痛,活动受限,充分外展受限。
---------------------------------------------------------------最新资料推荐------------------------------------------------------髌骨骨折中西医诊疗规范髌骨骨折中西医诊疗规范发生于髌骨的骨折称为髌骨骨折。
髌骨骨折可由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所致,以间接暴力多见。
直接暴力多因外力直接打击在髌骨上,如撞伤。
踢伤等,骨折多为粉碎型,亦可为横断骨折。
间接暴力多由于股四头肌猛力收缩,所形成的多为牵拉性损伤。
如突然滑倒时,膝关节半屈曲位股四头肌骤然收缩,牵拉髌骨向上,髌韧带固定髌骨下部,而股骨髁部向前项压髌骨,形成支点,三种力量同时作用造成骨折。
人群髌骨骨折以 4059 岁之间较多见,儿童极少见。
发病机理多数由间接外力造成,如行走站立不稳或摔倒时,膝关节呈半屈曲位,股骨髁抵住髌骨,股四头肌突然猛烈收缩,引起横型骨折伴股四头肌扩张部和关节囊撕裂。
上骨片受股四头肌牵拉,发生向上移位;下骨片受髌韧带附着,可呈向前旋转移位。
直接外力引起者较少,常致粉碎型(或星型) 骨折,股四头肌扩张部和关节囊可无撕裂或呈局限性撕裂,骨折常无显著移位,可伴有膝前部皮肤挫伤。
骨折分型按骨折线形状分为横型、粉碎型(或星型) 、纵型和边缘骨折。
横型骨折可位于上极、中部或下极。
1 / 7诊断标准 1. 多由跪倒时,股四头肌猛烈收缩引起,也可因直接暴力引起。
2. 膝部肿胀、压痛、血肿和皮下瘀斑;早期可扪及骨折横形凹陷。
3. 膝关节不能主动伸直,也不能屈膝。
4. X 线摄片可明确骨折类型及移位程度。
诊断依据有明显外伤史,局部压痛,移位骨折,可触及骨断端间隙较易诊断。
骨折无移位时,局部症状较轻,患者仍能主动伸直膝关节, X 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
凡疑有纵型或边缘骨折时,应作轴心位摄片。
体征骨折后关节内大量积血,髌前皮下瘀血、肿胀、严重者皮肤可发生水泡。
髌骨骨折中医诊疗规
一、诊断名称:
中医诊断:髌骨骨折(气滞血瘀)
西医诊断:髌骨骨折
二、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
准》(ZY/T001.9-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
卫生,2009年)。
1.疾病诊断:
1.膝部外伤史。
2.膝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查体:畸形、可触及骨折断端、主动伸膝功能受限。
3.X线摄片示:髌骨骨折移位或骨皮质不连续。
三、鉴别诊断:
1.髌韧带断裂:病人在屈膝时,由于股四头肌对抗性猛烈收缩而引起的牵拉性损伤,常和髌韧带一起将胫骨结节的一块骨块撕下,伤后膝部剧痛,伸膝功能障碍,与髌骨骨折相似,但此种损伤较少见,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体征:疼痛在髌骨下方,近胫骨结节处,触及髌骨完整且无压痛,X线提示:髌骨升高,。
2.股四头肌腱断裂:其受伤暴力与髌骨骨折相似,伤后局部症状与髌骨骨折相似,但多见于老年人,因为老年人股四头肌肌腱变性、变脆,容易断裂,而且肿胀及压痛点位于髌骨上方,两断端分离较远,伤后不久者,可看到扪到断裂部分凹陷,触诊及X线检查显示髌骨完
整可资鉴别。
四、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五、入院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凝血功能、心电图、胸部X线片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脂、膝关节MRI 等。
辨证分型
1.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2周
(2)中期:伤后2周~4周
(3)后期:伤后4周以上
2.证候诊断
早期:血瘀气滞证
中期:营血不调证
后期:气血两虚证
治疗方案的选择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髌骨骨折。
2.X线片显示髌骨骨折、移位明显分离移位超过5mm、关节面移位超过2mm。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术前准备,择期手术,并行药物治疗
1.早期
(1)抬高患肢,注意末梢血运、感觉及运动;
(2)加强股四头肌功能锻炼及肌力训练,
(3)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治法:理气化瘀、消肿止痛佐以清热解毒。
2.中期
(1)抬高患肢,加强股四头肌功能锻炼,适度关节功能锻炼。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治法:和营生新、接骨续筋。
3.后期
(1)加强股四头肌功能锻炼及关节功能锻炼。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治法:补益气血、强壮筋骨。
治疗方法:
一、手术治疗:术前准备,择期手术,
手术治疗:术前准备,无手术禁忌症,择期在会诊麻醉下行髌骨骨折切复固定术
隔天复查X线片。
二、辨证选择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早期-----气滞血瘀证
治法:理气化瘀、消肿止痛佐以清热解
方剂:科协定方,术后饮加减
组成:柴胡、玄胡、枳壳、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山楂、金银花、蒲公英。
功效: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清热解毒
主治:骨折固定术后早期气滞血瘀证
用法:煎汤服,每日一剂。
2.中期-----瘀血凝滞证
治法:和营止痛、续筋接骨
方药:伤科接骨片(国药准字)
组成:红花、土鳖虫、乳香、没药、三七、自然铜、马钱子、粉鸡骨、海星、朱砂、冰片、甜瓜子等。
功效:消肿止痛,舒筋壮骨
主治:骨折术后中期瘀血凝滞经络。
用法:一次4片,每日3次。
3.晚期------肝肾亏虚证
治法:补肝肾,益气血
方药:八珍汤加减
组成: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等。
功效:补益气血
主治:骨折术后后期气血亏虚。
用法:煎汤服,每日一剂。
三、功能锻炼
髌骨骨折通过手术切复固定,可达到复位与治疗的目的,不但能
使移位的髌骨骨折复原,恢复伸膝装置,骨折的稳定性得到加强,而且因早期活动可增强股四头肌肌力,不致产生肌肉萎缩,早期关节功能锻炼,减少膝关节粘连。
骨折复位固定牢固的,应在术后第2天起开始逐渐进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及膝关节适度功能锻炼,4周后带拐下床活动。
对骨折复位固定牢固欠佳的,给予石膏固定4-5周,应在术后第二天开始进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5周后取石膏托,开始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带拐下床活动。
练功的具体方法如下。
1、股四头肌功能锻炼
患者仰卧床上,进行股四头肌收缩,等收缩,保持股四头肌力。
2、小腿肌功能锻炼
患者仰卧床上,进行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
3、膝关节功能锻炼
患者仰卧床上或坐在床边进行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
四、其他疗法:
可选用中医诊疗设备如骨折治疗仪、特定电磁波治疗仪
等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每日二次,每次20分钟。
护理:
1.长期卧床,指导并督促翻身,预防卧床并发症,如压疮、
肺部感染、尿路感染
2.指导患者功能锻炼,
3.清淡低脂饮食。
疗效评定:
1.治愈:髌骨形态恢复,骨折愈合,下肢活动正常,膝关节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
2.良好:髌骨形态基本恢复,骨折愈合,下肢活动不受限,不影响下肢活动,膝关节屈曲功能部分受限。
3.一般:髌骨形态基本恢复,骨折愈合,下肢活动轻度受限,膝关节屈曲功能受限明显。
4.较差:髌骨形态未恢复,骨折未愈合,局部疼痛,畸形,下肢活动受限明显,功能障碍较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