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10.12 KB
- 文档页数:14
2023—2024学年河南省信阳市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二模)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当下互联网上一些关于“文艺”的评品论说,无论肯定抑或否定,在激情四射的表达中,大多弱化了对于作品之理、创作之理、思想之理的内在要求和事实判断。
就像我们看到的那些文艺评论领域的“网暴”现象,随着“无理”的情绪宣泄开始无所忌惮地溢出文艺之“理”、创作之“理”的边界。
“讲理”的思想沉淀、循“理”的精神探讨开始步步后退,甚而同样沉落于各种无厘头的网络攻讦。
然而,真正的文艺评论终究不应沦为以“集体”名义进行网络营销的言辞狂欢。
文艺评论之为“评论”而非一般的群体“议论”或情绪化“偏论”,全在一个“理”字。
作为一种对于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中的文艺事实的学理评说和讨论,文艺评论合法性的获得,核心就在于能够“讲理”“辩理”及“明理”。
只有这样,文艺评论才是真正事关文艺价值存在的具体判断和思想建构。
文艺评论“讲理”,首先离不开“因事循理”,这是从总体上确立文艺评论学理客观性的基本遵循。
这个“事理”,就是文艺作品、文艺创作和文艺活动等所具有的存在事实,包括文艺作品的创作结构及其呈现特色、创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创作方式、创作活动的内在旨趣等一系列体现文艺存在的事实根据——因为有了这样的“事理”,一切文艺才可能最终构成不同于一般日常事实的特殊存在,成为具有特定价值判断属性的评价对象。
任何文艺评论活动及其参与者都不可能跳开或罔顾对象“事理”的客观性,文艺评论的积极功效,就在于能够从缘事寻理、据理分析的过程中,让文艺的接受者由此获得对文艺作品、文艺创作的完整把握和细致理解,而非一叶遮目或者支离破碎,食而不得其髓。
其次,对于文艺评论来说,文艺作品、文艺活动等的“事理”客观性,是文艺评论所要分析、揭示和阐释的对象,同时又必定联系着评论者的立场、趣味、意识与观念等。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文艺评论从来不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结果,而一定是有主体存在的判断活动。
河南省信阳市2020一2021 学年度高二_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生物学试题(测试时间:90分钟卷面总分:100 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机体的多种生理、生化反应是在内环境中进行的。
下列变化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A.吞噬细胞在组织间隙中吞噬细菌B.病毒的DNA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上C.肠道中的蛋白质被胰蛋白酶降解D.泪水中的溶菌酶分解细菌的细胞壁2.关于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A.机体内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保持着动态平衡B.机体组织液和血浆中的葡萄糖含量一定相等C.血浆中的氧气、葡萄糖等物质可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人组织液D.组织液中的二氧化碳、尿素等物质可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人血浆3.今年国庆节.中秋节双节叠加,经旅游部门统计,双节期间,去往拉萨的旅客5.2万人次,日均约6500人次。
但高原地区氧气稀薄,一些人出现了组织水肿等高原反应。
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高原反应可能还包括呼吸、心跳加速B.发生高原反应后可通过吸氧来缓解症状C.高原反应的产生是因为机体丧失了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D.高原反应的产生可能与内环境酸碱平衡失调有关4.人体内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时需要细胞外液和甲.乙、丙.丁四大系统的参与,图示如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是循环系统,①②③中所含物质种类和含量均相同B.乙是消化系统,①②③的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钠离子和氯离子C.丙是呼吸系统,长时间的剧烈运动会导致②中的葡萄糖含量明显降低D.丁是神经系统,神经递质可通过①运输至突触后膜5.如下图是某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虚线内为神经中枢),箭头表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
河南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旨在以“大思政课”建设为抓手,持续推动思政课和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充分挖掘和运用丰富的红色资源,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要求,也是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结合、增强思政课铸魂育人效果、讲好新时代“大思政课”的重要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
”红色资源包括革命遗物和遗址等物质资源、革命传统和文化等精神资源,要准确把握红色资源融入新时代“大思政课”的丰富内容。
构建红色实践教学工作体系,并科学设计思政课红色实践教学大纲。
学校主动对接博物馆、纪念馆等实践基地,开展红色研学活动;支持成立红色文化社团、举办校园红色研讨会,以重大纪念日和历史事件为契机,开展话剧表演、课堂辩论、案例分析等红色文体活动。
推进全国思政课教研系统和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建设使用,以数字化技术纵深挖掘、横向关联红色资源蕴含的丰富思政资源,建设红色资源教学案例库、专题素材库、在线示范课程库等。
拓宽网络教育宣传平台,支持思政课教师参加主流媒体的红色时政节目,综合运用多种网络传播媒介,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平台和场景推送红色知识。
鼓励专任教师将红色文化融入日常教学,聘请相关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思政课教师,邀请革命老兵、英雄模范和红色基地讲解员等参与思政课合作教学。
搭建研究队伍平台,组建研究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的课题组和教研室。
通过集中培训、实地研学等方式,让思政课教师首先做到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深厚,提升融入红色资源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小学阶段侧重红色历史文化启蒙,初中阶段侧重革命感性体验和历史知识学习相结合,高中阶段侧重红色实践体会和理论学习相结合,大学阶段侧重实现学理认知到信念生成的转化,研究生阶段侧重对红色资源的宣传阐释和研究探索。
2024学年河南省高二语文(上)11月期中联考试卷2024.11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至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儒家的“仁爱”思想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
在中华传统体育中,“仁爱”思想的体现尤为明显。
很多传统体育运动,比如武术、太极拳、龙舟比赛等,都强调“以德为先”的理念。
这不仅体现在个人的道德修养上,也体现在对对手的尊重和关爱上。
在武术比赛中,人们常常提到“以德为先”的理念。
无论是面对何种对手,都应保持尊重和关爱,这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也是一种武术精神。
在龙舟比赛中,团队之间的合作和互助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齐心协力,才能取得好成绩。
儒家的“仁爱”思想不仅为中华传统体育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也为现代体育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在当代社会中,体育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身体锻炼的方式,更是一种文化和生活方式。
儒家的“仁爱”思想提醒我们在参与体育活动时,不仅要注重自身的身体健康,还要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其自然,不刻意追求结果。
这种思想在中华传统体育中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比如在气功和太极拳等运动中,都强调呼吸的自然、动作的流畅,不刻意追求动作的完美和成绩的优异。
这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享受运动的过程,而不是被结果束缚。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被各种压力困扰,难以放松身心。
而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在参与体育活动时,放下各种包袱和压力,享受运动的过程。
古代运动哲学对当代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儒家的“仁爱”思想提醒我们在体育活动中要尊重他人,公平竞争。
这有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同时,“仁爱”思想也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这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气氛”是什么?我们的很多感受都源于空间中的气氛,气氛须要我们通过感官系统去感知,而我们的心情(内在因素)也会对感受气氛的结果有所影响。
我们其实并不须要一个精确的词汇去定义气氛,它更像一个信号,被捕获、被感知。
有时艺术家并没有用语言对作品进行一些说明,但人们照旧能通过他的作品感知他所想表达的内容,而这更像是一种默契,属于人与人之间或人与自然之间的默契。
位于德国门兴格拉德巴赫的艺术作品“Hausur”就是说明“气氛”一词很好的例子。
“Hausur”是一栋由葛雷格·施奈德在1985年细心改造的房屋。
对于观者而言,建筑内的房间已经不再是正常意义上的房间了,因为只有运用全部的感官才能体会每个空间,体会独属于作品的唯一的气氛。
每件艺术品、每场艺术展都有着唯一性,不同的场地、不同的氛围都会让观者有不同的感受,而观者也无时无刻不在用其感官勾画着自己眼中的世界。
艺术作品释放的信息通过感官传递到我们的大脑,大脑再综合全部信号,将这种气氛转化为我们的感受。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且值得思索的过程,但这种信息的传递不仅仅是单向的,我们也可以把我们的感受再用某种形式传回某个空间,使其转化为另一种气氛,从而再次被发觉、被感受。
气氛是属于自然的固定组成部分,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方式将这种气氛转化为感受。
这种方式即艺术方法,它常以特别的方式引起我们的留意,这种方式和艺术家的生活休戚相关,它不会被拘束,但同时基于他们对自然的理解。
反过来视察,气氛对于自然也有着极其独特的意义,因为它不像科学技术那样有着清晰的理解方式。
综上来看,气氛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媒介并以媒介的形式参加到艺术中。
感官是气氛的创建与体会的桥梁。
例如听觉。
声音的传播快速、干脆,情感的传递也特别高效。
在法国艺术家塞菜斯特·布谢·穆日诺名为《无题之明珠》的声音装置作品中,他运用设备使媒介间有不同的运动状态,从而以声音来表达视觉的信息。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测试卷03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每种戏剧形式都有自己的经典:话剧有《茶馆雷雨》,京剧有《锁麟囊》,越剧有《梁祝》,豫剧有《朝阳沟》,河北梆子有《宝莲灯》……它们创作时间有早有晚,流传时间有长有短,但都已成为舞台上的“常客”。
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某种艺术的本质规定性,犹如一块界碑,标识着这种艺术曾经达到的高度。
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有赖于精湛的技艺。
京剧表演艺术家张火丁曾说:“我唱的永远是程派。
”她的《锁麟囊》每演必火,每次演出都会成为“灯迷”的节日,足以说明正是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执着守护与传承,才保持了“味儿”的纯正延续,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
同时,经典从来都是开放的、面向未来的。
那些久演不衰的剧目,身段往往比较柔软,善于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而作出微调。
从某种意义上说,舞台艺术在打磨作品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戏剧是现场的、一次性的艺术,同时又是可以而且应该反复打磨的艺术。
这为创作者反复咀嚼生活的馈赠,耐心听取观众、文艺评论家的意见并斟酌采纳提供了有利条件。
事实上,经典作品正是以“小碎步”前行的形式登上了艺术的高峰,也走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给他们以温暖和力量。
经典作品之所以耐看,还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其厚度,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
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时代的产物,反映着一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质。
比如,豫剧《朝阳沟》讲述的是当年的知识青年扎根农村的故事。
默写专题河南省焦作市普通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述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云”作比,表明对待通过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的态度。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侧面烘托,写出琵琶女年轻时的技艺高超和美丽出众。
(3)杜牧《阿房宫赋》中写同一座宫殿“气候不同”,在台上歌唱时感觉“___________”,在殿中起舞时感觉“___________”。
河南省开封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1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写道,蜩与学鸠飞行的最大高度是“”,它们不自知境界的高低,反而诘问大鹏“?”(2)乐曲演奏过程中的停顿也有情感表达的作用。
白居易《琵琶行》中对此进行说明的诗句是:“,。
”(3)苏轼《赤壁赋》中“,”两句呼应了开篇苏子与客泛舟夜游赤壁、举酒属客情景。
河南省洛阳市2020-2021学年高二5月质量检测(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述而》中,孔子认为,在向某个人学习时应“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习其长处,避其短处,促使自己进步。
(2)韩愈《师说》中,指出老师的职责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论述选择老师所依据的标准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3)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意思相近,表现了宠辱不惊的心态。
河南省平顶山市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河南省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专题河南省开封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五县联考期中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雨晴陈与义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
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
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
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全诗看似写诗人雨过天晴的满怀诗情,实则写的是仕途上的柳暗花明。
B. 全诗不着一个“喜”字,写景叙事之中却蕴含着耐人寻味的欢悦情绪。
C. 诗人运用比喻、拟人修辞,将天空、白云、噪鹊、残雷写得惟妙惟肖。
D. 全诗从空间变化写到时间的推移,构成了多层次多侧面的丰富内涵。
15.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A 15. 意为即使今宵美景无人共赏,诗人也会独自尽兴卧看星河到天明。
表达了作者对雨过天晴的喜爱以及卧看星河的勃勃兴致。
河南省洛阳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寄黎眉州①苏轼胶西高处望西川②,应在孤云落照边。
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
治经方笑春秋学③,好士今无六一贤④。
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
[注]①作者写这首诗时在密州任上,密州在胶西。
黎錞以尚书屯田郎中出知眉州,故称“黎眉州”。
②西川:四川西部。
苏轼的故乡眉山和诗中提及的瓦屋、峨眉两山都在西川。
③春秋学:黎錞精研《春秋》,当时执政的王安石素不喜《春秋》。
④六一: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曾以“文行苏洵,经术黎錞”向英宗推荐二人。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的第二句承第一句“望西川”,描述西川景象,“孤云落照”即是对西川景象的实际描写,也是作者内心孤寂情感的外化。
B. 诗的颔联作者通过想象描写瓦屋、峨眉的景象,着意凸显其“寒”和“翠”的特点,想象奇特,笔法新颖,给人以深刻印象。
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质量调研测试试卷高二语文2021.04(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与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 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写作到底能否被谈论,似乎是个愚蠢的问题。
回头看一眼书架,谈论写作的书籍摞成一堆,底下是本雅明,上面是布罗茨基,再上面是詹姆斯·伍德,他们善于谈论写作,他们就是某种声音,某座不断播放有关写作内容的电台,因为同时他们也是文体家。
有些小说家抵制交谈,据说詹姆斯·乔伊斯见人要与他谈论小说,扭头就跑,不过也许是他已在信里与诺拉倾诉得差不多了,犯不着跟陌生人说话。
海明威也说小说是个不宜被过多谈论的技艺,但是他自己却总结了不少写作原则,像永字八法,比如:A. 作家写小说应当塑造活的人物;人物,不是角色。
角色是模仿。
B. 写作,在最成功的时候,是一种孤寂的生涯。
……此类表态在海明威的一生中不在少数,他自己也身体力行,直到最后枯竭死去。
相较而言,福克纳是个比较统一的人,说不说就不说,即使硬着头皮说,也都是闪烁其词,好像逗人玩一样。
他针对写作的只言片语和他留下的大量作品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只有一句可做中心思想提用:我不是个精通文学的人,我只是一个写作者。
格非、王安忆也极善谈,适合给经典作品写长序,比如格非给《白鲸》写的序言《白色的预言》,我就看了不只一遍,小说却到现在也没有读完,故事大意主题思想以及小说如何伟大都在序言里知道了。
这两位前辈的作品和文论相互照应,如同两匹骏马拉着作家往前走,长盛不衰,车辙清晰可见。
2024-2025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试卷(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独自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着周围熙熙攘攘的人群,心中不禁泛起一丝孤寂。
这时,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妇人向我走来,她的手里拿着一张报纸,上面刊登了一则寻人启事。
我好奇地接过报纸,发现这是一则寻找失踪多日的男孩的启事。
我仔细阅读了寻人启事,得知这个男孩名叫小明,今年十岁,身高约1.3米,失踪地点是公园附近的小区。
我沉思片刻,突然想起在公园门口见过一个男孩,他长得和小明有些相似。
于是,我决定去公园门口寻找那个男孩。
当我走到公园门口时,果然看到一个男孩正在那里玩耍。
我走上前去,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他确实和小明有些相似。
我小心翼翼地问他:“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你的家在哪里?”男孩回答道:“我叫小强,我家住在公园附近的小区。
”我心中一喜,觉得这个男孩很可能就是小明。
当我们敲开小明的家门时,小明的父母激动地跑了出来,紧紧地抱住我们。
原来,小明的父母一直在寻找他,但他们不知道小明已经回到了小区。
看到小明的父母如此高兴,我也感到十分欣慰。
这次偶然的相遇,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善良和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以“我”在公园的长椅上看到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妇人寻找失踪多日的男孩为开头,引出下文“我”帮助寻找失踪男孩的故事。
B. 文章中,“我”在公园门口看到一个长得和小明有些相似的男孩,就毫不犹豫地判断这个男孩就是小明。
C. 文章通过“我”帮助寻找失踪男孩的故事,强调了善良和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D. 文章结尾部分,小明的父母激动地跑出来,表达了对“我”和“小强”的感激之情。
2.文章中,“我”在公园门口看到一个长得和小明有些相似的男孩,为什么没有立刻判断这个男孩就是小明?3.文章中,小明的家人在寻找小明时,表现出了怎样的情感?4.文章结尾部分,为什么“我”感到十分欣慰?5.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并回答问题。
2024-2025学年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期中检测卷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一、单选题(每题3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他在学习上总是锱铢必较,力求每个细节都完美无缺,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B. 今天的晚会真是群英荟萃,许多著名的艺术家都登台献艺,让观众大饱眼福。
C. 他每次发言都高谈阔论,不切实际,让人听了觉得十分反感。
D. 他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总是得过且过,这种态度是不会取得成功的。
答案:B解释:A项中“锱铢必较”形容极小的差别也计较,含贬义,与“力求每个细节都完美无缺”的语境不符;B项“群英荟萃”指许多才能出众的人聚集在一起,符合语境;C项“高谈阔论”多指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与“不切实际”重复;D项“得过且过”指只要能够过得去,就这样过下去,形容胸无大志,没有长远打算,也指工作敷衍了事,不负责,与“对自己的要求很低”的语境不符。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人们也越来越离不开它。
B. 能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衡量我们教学工作做得好坏的重要标志。
C. 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认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D. 我们要及时解决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答案:A解释:B项两面对一面,应去掉“能否”;C项缺少主语,应去掉“通过”或“使”;D项语序不当,应改为“发现并解决”。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他告诉我,“这件事很复杂,你要耐心点,别着急。
”B.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被合称为“四子书”。
C. “今天天气真好,”他说,“我们去公园玩吧!”D. 这里的山啊、水啊、树啊、草啊,都是我小时候的玩伴。
答案:C解释:A项引号内句末句号应改为逗号,并移到引号外;B项“四子书”为专有名词,应将书名号内的顿号改为逗号;D项并列词语间如果没有逗号,则不能用顿号,应去掉顿号。
河南省信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英语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题(测试时间:120分钟卷面总分:150 分)留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并交回.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 30分)做题时,先将答案标在试卷上。
录音内容结束后,你将有两分钟的时间将试卷上的答案转徐到答题卡上。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听下面5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例: How much is the shirt?A. £19.15.B. £9.18.C. £9.15.答案是C.1. When will the woman discuss her class project with the man?A. Tomorrow.B. After today's class.C. During the man's class.2. Where does this conversation most probably take place?A. In a garden.B. In a kitchen.C. In a market.3. How does the woman's sister go to university?A. By bus.B. On foot,C. By subway.4. What was the weather like last Saturday?A. It was sunny.B. It was raining all day.C. It turned fine in the afternoon. .5. What does the man mean?A. He knows what's wrong with the watch.B. The woman needs to buy another new battery.C. The clock shop can probably repair the woman's watch.其次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 5分)听第6段材料,回答第6至7题。
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词本事的失真[注]两宋笔记中记录了不少宋词本事,但绝大多数并不可靠,存在严重的情节失真。
宋学达《宋人词本事书写的虚构现象及其反思》一文认为,凡有大量细节描写者、凡以词句比附情节者皆应怀疑,但对于虚构与失真的原因则未作解释。
实际上,如若将视线转至笔记的整体写作意图与笔记的文体性质,能够相对适宜地解答笔记所载之宋词本事为何普遍失真的问题。
劝诫教化是北宋笔记的常见写作意图之一,相关笔记中便存在不少情节失真却足供劝诫的宋词本事。
王得臣于《麈史》中记录了这么一段故事:李清臣于某夜梦至王陵舍,填写了一阕怪词。
后来他在王陵舍贬所辞世,临终方悟前梦之兆。
尽管此故事颇令人生疑,但一朝宰相卒于贬所的情节构成了完美的前后落差,与王得臣在序文里提到的劝诫世人福祸相倚的意图全然相契。
这段故事也被曾敏行记录于《独醒杂志》中,但主人公变成了贺铸。
情节失真,却能够满足传播苏门群体形象的笔记写作意图。
正是不同的写作意图导致了王得臣与曾敏行的记载差异。
至于本之写作意图而将原就失真的词本事予以新的篡改增删,则主要体现在流传于世俗社会的丽情词本事中。
由于词为艳科的文体传统,丽情故事本就是宋词本事的主流。
世俗作者对已经流传于世的词本事予以香艳化的改动甚至增添,可以扩大世俗社会的潜在读者,还可以实现其市场热销的写作或出版期待。
叶梦得在《避暑录话》里记录了柳永身后归葬的故事,这段情节与叶梦得先前为柳永一生作出的评价“择术不可不慎”相契,还是希望读者不要重蹈柳永覆辙。
当这则笔记条目传入世俗社会后,遭到了世俗作者本之娱乐性的篡改增添,为柳永收葬的人变为了歌妓。
这番篡改确实于世俗社会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以至于被冯梦龙敷演成一篇《众名姬春风吊柳七》,收入《喻世明言》之中。
或许是由于丽情词本事能够获得有效传播,使得一些亲近世俗的南宋下层士人也在笔记中对丽情词本事予以新的虚构。
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一、情景默写1.按要求填空。
(1)师者,________。
(韩愈《师说》)(2)《劝学》中阐述学习不够专一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侍坐章》中表明孔子对子路言志的态度的句子_____________。
(4)《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称赞屈原《离骚》“言浅意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
二、名著阅读2.下列《红楼梦》的诗句中,不是描写梅花的一句是()。
A.桃李芬芳杏未红,冲寒先喜笑东风。
B.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
C.闲庭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
D.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三、选择题3.下面的选项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1我们是不是也因之可以说乡下多文盲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需文字眼睛?2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3至多是说,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是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4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5这一点,依我们上面所说的,还是不太能自圆其说A.15423B.51234C.12453D.24531四、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意义何处寻王时中古人云:“人生识字忧患始。
”意思是说,学会识文断字,固然能够给人的交流提供方便,给人的精神带来愉悦,但也可能使人“杞人忧天”、患得患失。
这也是近期“中国民众最关注的十大哲学问题调查”中,“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居前列的原因。
相对于不识字的动物不会出现的烦恼与困惑,有了文字之后的人类,不得不面对难以两全的困境:一方面人的自然生命注定人有生必有死,要吃也要喝,会搔痒,会打嗝;另一方面人的文化生命又使得人不安于自然生命的满足,而总想突破固有的限制,赋予生活以价值与意义,甚至不惜与人的自然需要相对立,如不食“嗟来之食”、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问题是,当人寻找自身的意义时,用什么作为尺度呢?如果仍然用人自身的尺度,那么,尺度与对象同一,怎么能够衡量呢?用人之外的事物作标准吗?但人自认为是万物之灵长,又岂肯屈从他物?因为这本身就贬低了人存在的意义。
2024年部编版语文高二上学期期中自测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材料《秋之韵》秋天,是一年四季中最让人沉醉的季节。
金黄的稻田、火红的枫叶,以及那微凉的晚风,都在诉说着大自然的故事。
秋天,它不仅仅是一种颜色的变换,更是一种心境的转变。
在这个季节里,人们往往会放慢脚步,去感受那份宁静与美好。
秋日里,阳光不再那么炽热,而是变得柔和起来,洒在身上暖洋洋的;空气也变得清新,吸一口仿佛能洗净心灵的所有疲惫。
秋天,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然而,在这个丰收的季节,我们也不能忽视那些仍在田间劳作的人们。
他们的辛勤付出才换来了我们餐桌上的丰盛。
所以,在享受秋天的同时,我们也要感恩那些默默无闻的劳动者们。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感恩的季节。
让我们学会珍惜,珍惜每一份收获,也珍惜那些为我们带来收获的人。
试题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秋天是最让人沉醉的季节,没有其他季节可比。
B. 秋天的颜色变化是唯一值得关注的特点。
C. 秋天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心境的转变。
D. 秋天只有美丽的一面,没有辛劳的成分。
2.文章主要描述了秋天的哪些特点?A. 炽热的阳光和丰收的喜悦B. 金黄的稻田、火红的枫叶和微凉的晚风C. 清新的空气和忙碌的农民D. 柔和的阳光和宁静的心境3.“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感恩的季节。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A. 对秋天美景的喜爱之情B. 对劳动者的敬意与感激之情C. 对大自然变化的漠然态度D. 对丰收的担忧与不安4.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哪一项不是秋天带给人们的感受?A. 心灵的疲惫B. 宁静的美好C. 收获的喜悦D. 清新的空气5.文章最后提到“珍惜”,其含义是什么?A. 只珍惜秋天带来的美丽景色B. 只珍惜那些为我们带来收获的人C. 珍惜秋天的美丽景色和那些为我们带来收获的人D. 珍惜所有季节的美丽景色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阅读材料】在广袤的非洲大草原上,有一片神秘的湖泊。
2024-2025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试卷(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秋日的私语》作者:李华秋天,总是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在这样的季节里,每一处风景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每一片落叶都有它的故事。
我漫步在这片金黄的世界里,脚下的树叶沙沙作响,像是大地与天空之间的私语。
远处,山峦层叠,色彩斑斓;近处,溪流潺潺,清澈见底。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诉说着秋的故事。
记得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最喜欢的就是秋天。
那时候,我们会一起到田野间奔跑,追逐着彼此的身影,在那广阔的天地间尽情嬉戏。
而每当夕阳西下时,我们便围坐在一块大石头旁,听村里的老人讲述那些关于秋天的故事。
那时的快乐是如此纯粹,以至于多年后回忆起来,心中依旧暖洋洋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秋天的感受也逐渐变得复杂起来。
它不再仅仅是收获的季节,更是一段思考的时间。
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静下心来,回顾过去一年里所经历的事情,计划着未来。
也许是因为天气转凉的缘故吧,人们似乎变得更加敏感细腻起来,更加容易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
今年的秋天特别不同寻常。
因为疫情的关系,许多活动都被取消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
但即便如此,大自然依然按照自己的节奏前进着,给予我们无尽的安慰和希望。
我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正如这美好的秋季一般,虽然短暂但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题目设置:1.文章开头提到“每一处风景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A. 对自然美景的赞叹B. 对生活变化的感慨C. 对童年记忆的怀念D. 对未来的憧憬2.根据文章内容,“我和小伙伴们”最喜爱秋天的原因是什么?(4分)A. 可以欣赏美丽的秋景B. 能够自由地玩耍C. 听长辈讲故事D. 享受丰收的乐趣3.成长之后,作者对秋天有了哪些新的理解?(6分)A. 秋天只是个收获的季节B. 秋天成为了一段反思过往展望未来的时间C. 秋天让人心情低落D. 秋天意味着结束4.本文最后一段提到了什么特殊背景?这段话想要传达给读者的主要信息是什么?(6分)A. 疫情导致活动减少;强调人类面对挑战时应保持乐观B. 自然界的不可预测性;鼓励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C. 社会变革的影响;提醒大家要适应环境的变化D. 季节更替的规律;说明时间流逝的重要性5.请结合全文,简述你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
河南省信阳市2020- 2021 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测试时间:150分钟卷面总分:150 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诚信教育。
孔子将道德教育置于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地位,“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
其中的“信”就是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教育学生“主忠信”(《论语●学而》),即以诚信教育为主。
古人的诚信教育首先是在家庭里从蒙学开始,从婴幼儿抓起,以胎教、父范母仪、生活日用及讲故事等多种形式实现诚信教化。
婴幼几善模仿,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中国古代的父范母仪特别强调家长对儿童的示范教育。
父母长辈常以讲故事的形式对儿童进行诚信教育。
中国古代的诚信故事俯拾即是.如商鞅立木、季札赠剑、管鲍之谊、范式守信等;也有不少因不守信用而败德坏身甚至亡国的故事,如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颇具警戒作用。
传统社会重视学校系統的诚信教育,朱熹提出了完整的德育阶段学说。
从“小学”到“大学”是循序渐进的德育过程。
8至15岁受“小学”教育.16.17岁受“大学”教育。
两者的道德教育有不同的内容、方式和方法。
“小学”阶段只是“教之以事”,注重行为的训练;“大学”阶段就是“教之以理,如致知、格物及所有为忠信孝悌者”。
朱熹还编辑“圣经贤传”和三代以来的“嘉言善行”为《小学》,作为“小学”德育教材;编著《四书集注》为“大学”教材,后成为元之后科考的必读书目。
在不同年龄段施行不同水平层次的儒家经典教育.为学子包括诫信在内的价值观的萌发、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诚信教育,不论是私塾、官学,还是书院,皆行“明人伦”,“成德为事”。
明清之际书院风起、私塾涌现,为进行系统的诚信道德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和基础。
传统学校诚信教育注重人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反对空言说教,注重生活细节、表里如一。
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虽在道德教育上分歧很大,但都重视生活实践,强调对道德规范的认知和信服必须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做人做事不可脱节,朱子的“格致工夫”与王阳明的“事上磨”在一定程度上互通。
传统社会的礼俗文化承载着社会诚信教育的重要使命,是一种乡土社会中自然的教育,礼俗作为一种得宜的规范和生活方式,与法律、制度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道德,有时甚至会超越道德的权威和效力。
礼俗的主要形式有三:古已有之、口耳相传的风俗;人们认同和遵循的“人情”习惯;成文或不成文的家规、族规、村规和民约。
通过礼俗约柬民众从而实现“礼治”是传统乡土社会维护秩序和治理的基本方式。
礼俗文化是传统中国文化的底色,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诫信心理和行为习惯。
(摘自沈永福、邹柔桑《论中国传统诚信的运行机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有四项基本的教学内容:“文.行、忠、信”,高度重视诚信教育是顺理成章的事。
B.中国古人的诚信教育可分为蒙学诚信教育、学校诚信教育及社会诚信教育三个部分。
C.中国古代诚信故事非常丰富,用讲故事来实施诚信教育对儿童能起到好的示范作用。
D.札俗作为一种广泛意义上的道德,在古代是法律、制度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方式的前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中国古人的蒙学教育学校教育、礼俗教育为立论的角度,论证了传统诚信教育的运行机制。
B.文章把传统社会关于诚信的网状式的零散信息加以挑选、统整,并以此建构了符合逻辑的行文框架。
C.曾子:“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可论证第二段观点。
D.文章分析了“传统礼俗文化”和“法律、制度”的内涵,是为了论证古代诚信教育对“礼俗”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传统社会非常重视诚信.道德教育,此传统促进了明清书院、私塾的发展。
B.传统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差异很大,礼俗文化对当代市民诚信教育无能为力。
C.如果家庭、学校、杜会都重视诚信教育,那么完全可能培养好学生的诚信品质。
D.挖掘出礼俗文化的巨大潜力,人们就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能诚信做人做事。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叶嘉莹,点燃现代人的诗词情朱东君《环球人物》:叶先生.您说没有诗词,您难以在人生的逆境中坚持下来。
困顿时,哪些诗词给您以慰藉和勇气?叶嘉莹:晏殊写过一句词:“满目河山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满目河山都是引起你怀远的,可你怀念远人,远人就来到你面前了吗?你就飞到远人身边了吗?所以他说“空念远",念远是白白的,没有用处的,伤春也是空伤春,他写的是两重的悲哀,也是两重的反省。
晏殊解决的办法就是不如怜取眼前人。
我大学毕业,曾经到私立的并不著名的学校去教书,但我讲课一样认真去讲。
眼前要做的,我把它做好。
我不能对不起陶渊明、杜工部、李太白。
他们有这么好的东西,我一定要把他们好的东西讲出来。
所以,一个人不要梦想,不要空想,不要空空地怀念过去,不要白白地梦想将来,要珍重你的现在。
《环球人物》:这有些像现在年轻人爱说的,“不恋过去,不惧将来”,然而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
在逆境中的悲伤自怜,古人如何克服?叶嘉莹;以欧阳修为例,欧阳修历经宦海沉浮,晚年到颍州西湖定居,写了十首《采桑子》,每首的第一句结尾都是“西湖好”,而他所写的西湖景物,无论任何季节,任何天气,没有一时一处不美好。
读一遍就能体会到他遣玩的意兴。
他不是肤浅的欢乐的追逐,他是透过悲慨写欢乐。
我的老师顾随先生说:“我们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
”有的人悲哀,对世界都痛恨,都悲观,也有人盲目享乐。
可有修养,有情操的人,虽认识人生可悲慨的一面,仍能够看到世间可欢喜可赏爱的一面。
《环球人物》:顾先生说得真好,“有生之事业,乐观之生活”。
然而人们往往是在追逐事业和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体会了顺逆无常,生出许多人生际遇的感怀,甚至是伤怀。
叶嘉莹;那么,你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同样写大江,李后主写什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他写的只是悲哀的一面,没有反省和超脱的一面。
苏东坡则不然,“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悲哀感慨之中有一种超脱,一种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
通古今而观之,这是做人要培养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
《环球人物》:对现在很多年轻人来说,在一地成长,在一地读书,又在一地工作,回忆过往,每个地点都能让人产生乡情。
而思乡,恰好是古诗词另一个恒久的主题,对吗?叶嘉莹:韦庄有《菩萨蛮)五首。
第二首,他在江南,人家劝他“未老莫还乡”,他坚持一定要回到故乡。
可是到第三首,他说“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
我现在不得不离开江南了,回想才觉得当年在江南的那一段日子,还是好的,还是快乐的。
我当时是年轻的,春天时穿上美丽的春装。
薄,那么轻松美好的衣服。
你要知道,最难得的是你生命中精力最饱满的那一段生活——你的青春,你的韶华。
《环球人物》:朱光潜曾比较中西爱情诗,“西方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姻之前,所以称赞容貌诉申爱慕者最多;中国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姻之后,所以最佳者往往是惜别悼亡”“西方爱情诗最长于‘慕’,中国爱情诗最善于‘怨’”。
所以我们的相思最易在古诗词中找到共鸣?叶嘉莹:钟嵘《诗品》评价《古诗十九首》是“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第一首《行行重行行》写了“生别离”的两个人,其中“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两句,就真正是惊心动魄——纵使你不甘心放弃,决心等到底,可你有多少时间等待?一年很快就到岁幕,人生也很快就到迟幕。
一旦无常到来,一切都归于寂灭,这是多么令人恐惧而又不甘的事!事实上,这又是绝不可避免的事。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是多么平常而朴实的语言,却带有如此震动人心的力量。
《环球人物》:除了欢情与别愁,我们还能从有关爱情的诗词中读出什么感悟?叶嘉莹:欧阳修《蝶恋花》里有一句:“照影摘花花似面。
芳心只共丝争乱。
”真是神来之笔。
这个窄袖轻罗的女子低头采莲,从荷塘的倒影里忽然发现自己容颜的美好。
一个人,也许你终其一生从未发现过自己的美丽,不只是外表,还有品格、修养、志意。
你任凭时间像流水一样逝去,没有珍重过自己,没有爱惜过自己,没有想过自已还可以完成什么。
当采莲女子发现自己的美,“芳心只共丝争乱”,这是觉醒、反省的时刻,我这一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我的美好应该交付给谁?作为读词的人,你们的一生又该交付给什么,你们是否想过自己能成为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人,能把自己最美好的东西完成的人?(摘编自《环球人物)第345期) 相关链接:①叶嘉莹,号迦陵。
1924年7 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加拿大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于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
201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现为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2014年11月,90岁时,回国定居。
②2016年3月21日,华人盛典组委会公布叶嘉莹获得2015- 2016 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
③“我第一次听先生讲课,只觉惊为天人。
”叶嘉莹门下的博士后蔡雯对《环球人物》记者感叹道:“听先生的课与讲座,听得越多,便越发觉得一切情感都能在古诗词中。
在千百年前的古人那里找到深切的、直抵灵魂的共鸣。
在现代社会里生存,你的种种苦乐,都可以在数千年的文化原乡中找到最大的共情、共鸣、共振。
拥有了这片文化原乡中的诗意,你就不会孤独。
”④《朗读者》节目组联系到叶嘉莹先生,想请她上节目,但93岁的老先生想了想,没答应。
她说想学习杨绛先生,把自己“关”起来。
她的“关”不是为了幽居与隐逸——叶嘉莹现在定居南开大学,不外出的时候,她或是“关”在西南村的寓所里讲课,或是“关”在迦陵学舍里著述。
她皓首著书,鹤发授课,正是为了把古体诗词的火种传下去,燃出现代人那一份怦然心动的热情。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困顿时,叶嘉莹从晏殊的词中得到了慰藉和勇气,明白不能空空地怀念过去,更不能白白地梦想将来,要珍惜现在,“怜取眼前人”。
B.叶嘉莹认为,面对逆境要做一个“有情操的人,虽认识人生可悲慨的一面,仍能够看到世间可欢喜可赏爱的一面",应“透过悲慨写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