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摄影基础教案(学生七-人像摄影)
- 格式:doc
- 大小:494.50 KB
- 文档页数:23
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人像摄影的基本概念、技巧和注意事项。
2. 培养学生运用摄影器材进行人像拍摄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摄影创作能力。
4. 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提高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对象:大学全体学生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地点:多媒体教室五、教学工具:1. 摄影器材:数码相机、手机等2. 教学课件:人像摄影基本知识、技巧、注意事项等3. 作品展示:优秀人像摄影作品集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1)班主任简要介绍人像摄影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播放一组优秀人像摄影作品,激发学生兴趣。
2. 讲授人像摄影基本知识(1)人像摄影的定义和分类。
(2)人像摄影的基本构图原则。
(3)人像摄影的光线运用。
(4)人像摄影的背景选择。
3. 实践操作(1)引导学生使用摄影器材进行人像拍摄。
(2)讲解拍摄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姿势、表情、光线等。
4. 作品分享与点评(1)学生展示自己的摄影作品,互相交流拍摄心得。
(2)班主任对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内容(1)回顾人像摄影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回顾拍摄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 拓展人像摄影技巧(1)讲解人像摄影的后期处理技巧。
(2)分享优秀人像摄影作品,分析其后期处理方法。
3. 实践操作(1)引导学生进行人像摄影后期处理。
(2)讲解后期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
4. 总结与反思(1)总结人像摄影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人像摄影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3)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和实践,提高摄影水平。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摄影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人像摄影作品的质量。
3. 学生在摄影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摄影创作能力。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提高摄影水平。
相机人像基础教学教案教案标题:相机人像基础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相机人像摄影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2. 掌握相机设置和操作,以拍摄出清晰、生动的人像照片。
3. 培养学生对人像摄影的兴趣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1. 教学用相机(单反相机或数码相机)。
2. 一些人像摄影的范例照片。
3. 计算机和投影仪。
教学步骤:引入:1. 展示一些优秀的人像摄影作品,并与学生一起欣赏和讨论。
2. 引导学生思考,人像摄影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讲解相机设置:1. 解释相机的基本设置,如快门速度、光圈、ISO等,以及它们对人像摄影的影响。
2. 演示如何在相机上进行这些设置,并解释如何选择合适的设置。
构图技巧:1. 介绍构图的基本原则,如头部位置、视线方向、背景选择等。
2. 分析一些人像照片的构图特点,并与学生一起讨论。
光线控制:1. 解释不同光线条件下的人像摄影技巧,如室内光线、自然光、闪光灯等。
2. 演示如何使用闪光灯进行人像拍摄,并让学生尝试使用不同光线条件下的拍摄。
拍摄实践: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拍摄,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拍摄人像照片。
2. 指导学生在拍摄过程中注意构图、光线和相机设置。
照片评价:1. 学生将拍摄的照片导入计算机,并进行简单的后期处理。
2. 学生将自己的照片展示给全班,并进行互相评价和讨论。
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技巧。
2.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实践人像摄影,并提供相关资源和指导。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摄影展览或艺术画廊,以进一步培养他们对人像摄影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实践,如拍摄不同风格的人像照片或进行人像摄影比赛等。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地拍摄中的表现和技巧运用。
2. 评价学生所拍摄照片的质量和创意。
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在拍摄过程中安全、尊重他人的隐私。
2.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并尊重他们的个人风格和想法。
这是一个简单的相机人像基础教学教案,你可以根据具体教学要求和学生水平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人像摄影的基本原理和技巧。
- 掌握相机的基本操作,包括光圈、快门、ISO等参数的调整。
- 熟悉不同场景下的人像拍摄技巧。
2. 技能目标:- 能够使用相机进行人像拍摄,包括正面、侧面、背影等多种角度。
- 学会运用光线、背景、构图等元素提升人像照片的视觉效果。
- 能够进行后期处理,如裁剪、调整曝光、色彩等。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摄影的兴趣和热爱。
- 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 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致观察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初中或高中摄影爱好者,具备一定的摄影基础知识。
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内容1. 相机基本操作- 相机结构介绍- 光圈、快门、ISO的调整及其对人像拍摄的影响- 对焦技巧- 白平衡的设置2. 人像拍摄技巧- 不同角度的拍摄(正面、侧面、背影)- 光线运用(顺光、侧光、逆光)- 背景选择与处理- 构图原则(三分法、对称法等)3. 后期处理- 图像裁剪- 曝光调整- 色彩调整- 特效应用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摄影理论知识,如相机操作、光线运用等。
2. 演示法: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拍摄技巧和后期处理方法。
3. 实践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拍摄练习,教师现场指导。
4. 讨论法:小组讨论拍摄技巧,分享拍摄心得。
六、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展示优秀人像摄影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相机基本操作,包括光圈、快门、ISO等参数的调整。
3. 演示:现场演示如何调整相机参数进行人像拍摄。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1. 讲解:介绍人像拍摄技巧,包括不同角度、光线运用、背景选择等。
2. 演示:现场演示如何运用拍摄技巧拍摄人像。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拍摄,教师现场指导。
4. 后期处理:讲解后期处理的基本方法,如裁剪、曝光调整、色彩调整等。
5.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和同学进行评价。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摄影知识的掌握程度。
一、课程名称:数码摄影基础二、授课对象:摄影爱好者、初学者三、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数码摄影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让学生了解数码相机的操作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摄影构图能力和审美观念。
4. 提高学生的摄影实践能力。
四、教学内容:第一阶段:数码摄影基础知识1. 数码摄影的定义、发展历程及特点2. 数码相机的分类、结构及功能3. 数码摄影的曝光三要素:光圈、快门、ISO4. 数码摄影的构图技巧:三分法、对称法、对角线法等第二阶段:数码相机操作与技巧1. 数码相机的开机、关机、存储卡操作2. 相机菜单设置:ISO、光圈、快门、白平衡等3. 拍摄模式:自动模式、程序模式、快门优先、光圈优先、手动模式等4. 对焦技巧:单点对焦、多点对焦、连续对焦等第三阶段:摄影实践与审美培养1. 摄影实践:户外拍摄、室内拍摄、夜景拍摄等2. 审美培养:色彩搭配、光影运用、画面构图等3. 作品分析:优秀摄影作品赏析、学生作品点评4. 摄影软件使用:图像处理、后期调色等五、教学安排:第一周:数码摄影基础知识讲解,布置实践作业第二周:数码相机操作与技巧讲解,布置实践作业第三周:摄影实践与审美培养,作品分析第四周:摄影软件使用,总结课程内容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数码摄影基础知识、相机操作技巧等2. 案例分析法:分析优秀摄影作品,提高审美能力3. 实践法:布置摄影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技能4. 互动法:鼓励学生提问、交流,提高课堂氛围七、考核方式:1. 课堂表现:出勤、提问、参与讨论等2. 实践作业:完成摄影实践作业,提交作品3. 期末考试:笔试,考察学生对数码摄影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八、教学资源:1. 教材:《数码摄影基础》2. 教学课件:数码摄影基础知识、相机操作技巧、摄影构图技巧等3. 摄影作品:优秀摄影作品、学生作品等4. 摄影软件:图像处理软件、后期调色软件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数码摄影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巧,提高摄影实践能力,为成为一名优秀的摄影师打下坚实基础。
人像摄影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人像摄影艺术教案目标:1. 了解人像摄影的基本概念和技术要求。
2. 学习人像摄影的构图和光线运用技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
4.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表达个人情感。
教学资源:1. 摄影器材:相机、镜头、三脚架等。
2. 电脑或平板电脑。
3. 人像摄影作品集。
4. PowerPoint幻灯片或白板。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展示一些著名的人像摄影作品,引发学生对人像摄影的兴趣。
- 引导学生讨论人像摄影的意义和应用领域。
2. 知识讲解(15分钟):- 介绍人像摄影的基本概念,如人像的定义、特点等。
- 解释人像摄影的构图原则,如头部位置、姿势选择、背景运用等。
- 引导学生了解光线对人像摄影的重要性,并介绍不同光线条件下的拍摄技巧。
3. 实践操作(30分钟):- 分发相机给学生,让他们在教室内或室外进行人像摄影实践。
- 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拍摄对象、构图和光线条件,拍摄多张人像照片。
- 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角度和表达方式,发挥创造力。
4. 分享与讨论(15分钟):- 学生将自己拍摄的照片上传至电脑或平板电脑。
-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并讨论各自的作品,分享自己的拍摄经验和感受。
- 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和提出改进建议,以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学习。
5. 总结与评价(10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人像摄影知识和技巧。
- 学生自评和互评自己在实践中的表现,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 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鼓励学生继续探索人像摄影艺术。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观艺术展览或摄影展,进一步了解人像摄影的发展和创新。
2. 组织学生进行摄影作品展示,展示他们在人像摄影方面的成果和进步。
3. 引导学生学习后期处理技术,如调整色彩、修饰瑕疵等,提升人像作品的质量。
教学评估:1.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和作品质量。
2. 学生的讨论参与度和对人像摄影知识的理解程度。
3. 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反馈。
4. 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总结和应用能力。
一、数码摄影基础1. 教学目标(1)了解数码摄影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掌握数码摄影的基本设备及功能。
(3)熟悉摄影术语和基本原理。
2. 教学内容(1)数码摄影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数码相机的基本构成和功能。
(3)摄影术语和基本原理(如曝光、焦距、景深等)。
3. 教学方法(1)讲授:讲解数码摄影的定义、发展历程和摄影术语。
(2)演示:展示数码相机的基本操作和功能。
(3)实践:学生动手操作数码相机,熟悉基本功能。
4. 教学评估(1)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数码摄影基础知识的掌握。
(2)实操评价: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
二、摄影构图与审美1. 教学目标(1)了解摄影构图的基本原则。
(2)掌握摄影审美标准。
2. 教学内容(1)摄影构图的基本原则(如对称、对比、层次感等)。
(2)摄影审美标准(如美感、意境、创意等)。
3. 教学方法(1)讲授:讲解摄影构图原则和审美标准。
(2)示例分析:分析优秀摄影作品,讲解其构图和审美特点。
(3)实践:学生拍摄作品,教师指导评价。
4. 教学评估(1)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摄影构图和审美知识的掌握。
(2)作品评价:评估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和审美水平。
三、数码摄影技巧1. 教学目标(1)掌握摄影曝光、焦距、景深等基本技巧。
(2)学会使用数码相机调整参数。
(3)提高摄影作品质量。
2. 教学内容(1)摄影曝光技巧(如测光、补偿等)。
(2)焦距和景深的控制(如光圈、shutter speed等)。
(3)数码相机参数调整(如ISO、白平衡等)。
3. 教学方法(1)讲授:讲解摄影技巧理论和操作方法。
(2)实操演示:展示如何调整数码相机参数。
(3)实践: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摄影技巧。
4. 教学评估(1)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摄影技巧知识的掌握。
(2)作品评价:评估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
四、人像摄影1. 教学目标(1)掌握人像摄影的基本技巧。
(2)了解人像摄影的构图和审美要求。
(3)培养拍摄满意的人像作品的能力。
数码摄影基础教案(学生七人像摄影)第一篇:数码摄影基础教案(学生七人像摄影)第四章:摄影技巧第一节:人像摄影一:基础知识1.人像摄影器材:长焦距镜头什么镜头拍肖像最好?一只中等望远的变焦或定焦镜头就能胜任。
如果使用35毫米胶片拍摄的话,这就意味着应使用85至135毫米焦距的镜头。
因较短的焦距(50毫米以下)拍肖像常常会夸张人物面部的特征,有时会使鼻子显得比实际的大,人物会变形。
使用经常被称为人像镜头的85至135毫米的较长镜头时,透视则有所压缩,这样面部特征就会表现出正确的比例。
而若要使用200毫米以上长焦距镜头的话,则会使面孔显得太平。
用中等望远镜头来拍摄肖像效果比较好。
用35毫米广角镜头靠近拍摄的面容太难看。
而用105毫米长焦距镜头拍摄的肖像压缩了透视和面部特征,把被摄者表现得自然悦目。
2.靠近点:没有经验的人像摄影师拍摄失败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在拍摄时没有尽可能地靠近被摄者。
如果你拍摄的人物在画面上太小,以至于其面容和表情看不太清楚,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解决的办法就是再靠近一些拍摄,你可以走上前去靠近被摄者,或者是使用较长焦距的镜头拍摄。
“近产生美”著名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说:“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
对人像照片来说这是很重要的。
3.使用大光圈:拍摄人像应避免使用f/11到f/22的小光圈。
用小光圈对于在强光下拍风光是好的,但是对于拍摄人像则会出问题。
小光圈能使背景显得相当清晰,会转移对被摄者的注意。
f/1.8至f/4的大光圈能使背景虚化,使之处于焦点之外,而让人物成为照片中唯一让人关注的目标。
不过,大光圈有可能使景深太浅,如果被摄者的一只眼睛比另一只离相机更远,那么距离较远的那只眼睛也许会处在焦点之外。
补救的办法是在取景时舍弃背景,这样就可以使用较小一挡的光圈,或者是调整被拍者的头部位置,使其双眼与相机的距离相等。
人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摄影师所希望的地方:被摄者身上。
第四章:摄影技巧第一节:人像摄影一:基础知识1.人像摄影器材:长焦距镜头什么镜头拍肖像最好?一只中等望远的变焦或定焦镜头就能胜任。
如果使用35毫米胶片拍摄的话,这就意味着应使用85至135毫米焦距的镜头。
因较短的焦距(50毫米以下)拍肖像常常会夸人物面部的特征,有时会使鼻子显得比实际的大,人物会变形。
使用经常被称为人像镜头的85至135毫米的较长镜头时,透视则有所压缩,这样面部特征就会表现出正确的比例。
而若要使用200毫米以上长焦距镜头的话,则会使面孔显得太平。
用中等望远镜头来拍摄肖像效果比较好。
用35毫米广角镜头靠近拍摄的面容太难看。
而用105毫米长焦距镜头拍摄的肖像压缩了透视和面部特征,把被摄者表现得自然悦目。
2.靠近点:没有经验的人像摄影师拍摄失败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在拍摄时没有尽可能地靠近被摄者。
如果你拍摄的人物在画面上太小,以至于其面容和表情看不太清楚,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解决的办法就是再靠近一些拍摄,你可以走上前去靠近被摄者,或者是使用较长焦距的镜头拍摄。
“近产生美”著名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说:“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
对人像照片来说这是很重要的。
3.使用大光圈:拍摄人像应避免使用 f/11到 f/22的小光圈。
用小光圈对于在强光下拍风光是好的,但是对于拍摄人像则会出问题。
小光圈能使背景显得相当清晰,会转移对被摄者的注意。
f/1.8至f/4的大光圈能使背景虚化,使之处于焦点之外,而让人物成为照片中唯一让人关注的目标。
不过,大光圈有可能使景深太浅,如果被摄者的一只眼睛比另一只离相机更远,那么距离较远的那只眼睛也许会处在焦点之外。
补救的办法是在取景时舍弃背景,这样就可以使用较小一挡的光圈,或者是调整被拍者的头部位置,使其双眼与相机的距离相等。
人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摄影师所希望的地方:被摄者身上。
然而虚化背景并不总是必须的。
你不妨试拍一种环境人像,为此,你需要保持周围背景清晰,通过环境特点和细节来对被摄者加以介绍。
数码摄影基础教案标题:数码摄影基础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数码摄影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将能够了解摄影的基本原理、熟悉摄影器材的使用和操作,以及掌握基本的构图和拍摄技巧。
通过实践和反思,学生将逐步提升自己的摄影水平。
教案目标:1. 了解数码摄影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2. 熟悉数码相机的使用和操作。
3. 掌握基本的构图和拍摄技巧。
4. 提升学生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
5. 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和反思,不断提升摄影技巧。
教学重点:1. 数码摄影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2. 数码相机的使用和操作。
3. 构图和拍摄技巧的掌握。
教学准备:1. 数码相机。
2. 示例照片和摄影书籍。
3. PPT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引入数码摄影的概念和重要性。
- 展示一些优秀的摄影作品,引发学生对摄影的兴趣。
2. 讲解基本原理(15分钟)- 介绍摄影的基本原理,如光线、曝光、焦距等。
- 解释白平衡、对焦和快门速度的概念和作用。
3. 数码相机的使用和操作(20分钟)- 演示数码相机的主要功能和按钮。
- 分享一些拍摄技巧和常见设置,例如ISO、光圈和曝光补偿等。
- 强调正确握持相机和稳定性的重要性。
4. 构图和拍摄技巧(25分钟)- 解释构图的基本原则,如对称、比例、线条等。
- 分享一些拍摄技巧,如远近法、主题选择、背景抑制等。
- 展示一些示例照片,让学生分析构图和拍摄手法。
5. 实践与反思(20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拍摄活动,运用所学技巧拍摄照片。
-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评和反思,指出优点和改进之处。
6. 总结和延伸(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 鼓励学生继续进行摄影实践和学习,推荐一些优秀的摄影资源和网站。
教学扩展:1. 组织摄影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评选。
2. 邀请摄影专家进行讲座或指导学生。
3. 组织摄影俱乐部,定期举办摄影活动和交流分享会。
注:以上教学过程仅供参考,具体的教案安排可根据学生年级、学科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一、课程名称:人像摄影基础二、适用年级:初中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像摄影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捕捉人物形象的能力。
3. 学习使用相机进行人像摄影的基本技巧。
4.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人像摄影的基本技巧和构图方法。
难点:如何捕捉人物的神态和情感,以及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拍摄。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相关图片资料。
2. 摄影器材:相机、三脚架、镜头等。
3. 学生分组,每组配备一台相机。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 展示一组优秀的人像摄影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讨论。
2. 提问:什么是人像摄影?人像摄影有哪些特点?(二)基本概念与技巧1. 讲解人像摄影的基本概念,如人像、肖像、半身像等。
2. 分析人像摄影的特点,如构图、光线、色彩等。
3. 讲解人像摄影的基本技巧,如取景、构图、光线运用、表情捕捉等。
(三)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拍摄对象。
2.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拍摄,注意光线、构图、表情等方面的技巧。
3. 学生相互交流拍摄心得,分享拍摄技巧。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摄影作品,进行自我评价。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3. 学生之间进行互评,提出改进建议。
(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人像摄影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技巧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3. 拓展:介绍其他摄影领域,如风光摄影、纪实摄影等。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使学生了解了人像摄影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在实践环节,学生积极参与,互相学习,提高了摄影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点:1. 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激发学生对摄影的热情。
2.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摄影技巧。
3. 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4. 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八、课后作业:1. 阅读一本关于人像摄影的书籍或杂志,了解人像摄影的发展历程和优秀作品。
摄影人像拍摄技巧教案一、引言摄影是一门艺术,人像摄影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人像摄影是通过镜头的捕捉和表达,展示人们的面部特征、姿态和情感表达。
本教案将为初学者介绍一些人像摄影的基本技巧,助力他们拍摄出更具艺术价值的人像作品。
二、前期准备1. 预设主题与风格:在进行人像摄影之前,我们需要确定一个明确的主题和拍摄风格。
这有助于给拍摄过程带来更多的创意,并且让作品更具一致性和表现力。
2. 选择合适的拍摄器材:对于初学者来说,单反相机或者入门级数码相机已经足够满足要求。
此外,选择适当焦段的镜头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50mm或85mm的定焦镜头,这样可以帮助你拍摄出更具立体感的人像作品。
3. 光线掌控:室内拍摄可以利用窗边的自然光,室外则可利用自然光或人工光。
合理利用光线可以突出被摄对象的特性和表情,因此,光线掌控是人像摄影中必备的技巧之一。
三、构图和姿态1. 确定构图方式:人像摄影中常用的构图方式有规则三分法、黄金分割、对称等。
通过合理运用不同的构图方式,可以让作品更加富有吸引力和层次感。
2. 身体姿态:拍摄被摄对象的身体姿态是人像摄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理引导拍摄对象的头部、手臂和肢体姿态,使其更加自然生动,也可以突出被摄对象的特点和个性。
3. 表情把控:人像摄影中,拍摄对象的表情往往是观赏者最关注的部分。
拍摄者需要与被摄对象建立良好的沟通,引导他们展现出真实、自然的表情,从而让作品更加生动和有感染力。
四、景深和焦点控制1. 合理使用景深:景深是指摄影图像中清晰焦点外的范围。
对于人像摄影来说,根据不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我们可以选择浅景深或深景深来突出被摄对象或环境。
2. 焦点控制:合理选择焦点位置,将焦点放在被摄对象的眼睛上是一种常见的技巧。
这样可以使眼睛成为照片的焦点,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同时也增加了照片的生动感。
五、后期处理1. 调整曝光和对比度:通过后期软件,可以对照片的曝光和对比度进行微调,使照片更加明亮、清晰。
人像摄影课程教案教案标题:人像摄影课程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人像摄影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2. 学习如何使用光线、构图和背景等因素来创造出具有艺术性和表现力的人像照片。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和审美意识。
教学内容:1. 人像摄影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肖像、半身像、全身像等。
2. 光线的运用:自然光和人工光的特点,不同光线条件下的拍摄技巧。
3. 构图和角度选择:使用线条、对称、透视等构图原则来增强照片的视觉效果。
4. 背景的选择和处理:通过合适的背景来突出主题,并运用虚化等技巧使人物更突出。
5. 表情和动作的引导:学习如何与被摄对象进行沟通,引导其展现出自然、生动的表情和动作。
教学步骤:引入:1. 展示一些优秀的人像摄影作品,激发学生对人像摄影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讨论人像摄影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知识讲解:3. 介绍人像摄影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让学生对不同类型的人像有初步了解。
4. 解释光线在人像摄影中的作用,讲解自然光和人工光的特点以及如何利用它们来创造不同的效果。
5. 讲解构图原则和角度选择的重要性,示范不同构图方式对照片视觉效果的影响。
6. 解释背景的选择和处理对人像照片的影响,介绍虚化技巧的运用。
示范和实践:7. 分组或个人实践拍摄: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选择一个主题或模特进行人像摄影实践。
8. 指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光线、构图和背景等要素,引导他们尝试不同的拍摄角度和表情动作的引导。
9. 学生间互相分享和讨论所拍摄的照片,提供反馈和改进意见。
总结和评价:10. 总结人像摄影课程的要点,强调学生在实践中的进步和发现。
11.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发展自己的人像摄影技巧,并提供相关资源和建议。
教学资源:1. 优秀人像摄影作品的展示。
2. 摄影器材:相机、镜头、三脚架等。
3. 实践场地:室内或室外的拍摄场地。
4. 参考书籍、网络资源和教学视频等。
教学评估:1. 学生的实践作品评估:评估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光线、构图和背景等要素的能力。
人像摄影舞动青春教案教案标题:人像摄影舞动青春教案目标:1. 了解人像摄影的基本概念和技巧;2. 学习如何运用摄影技术捕捉和表达青春的美;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审美能力;4. 提高学生的摄影技能和图像处理能力。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展示一些优秀的人像摄影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人像摄影?它有什么特点和意义?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人像摄影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如主题、构图、光线等;2. 解释人像摄影中的各种技巧,如景深控制、焦距选择、角度运用等;3. 分享一些成功的人像摄影案例,让学生感受到不同风格和表达方式的魅力。
三、实践操作(30分钟)1. 提供一些具有青春元素的场景和道具,让学生分组进行拍摄;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摄影技巧进行构图和拍摄,捕捉青春的瞬间;3. 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角度、光线和表情来表达青春的美。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1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摄影作品,并进行简短的自我介绍;2. 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彼此的作品,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3. 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和创作。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邀请专业人像摄影师来校进行讲座或示范,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行业趋势和发展方向;2. 组织学生参加人像摄影比赛或展览,提供更多展示和交流的机会;3. 推荐一些优秀的人像摄影书籍和网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进一步提升。
教案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全面了解人像摄影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培养他们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和作品展示,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摄影技能和图像处理能力,更好地表达和展示青春的美。
拓展延伸部分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深入了解人像摄影行业,并有机会展示和交流自己的作品。
整体来说,本教案旨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摄影技能,让他们在人像摄影领域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和创意。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人物摄影的基本概念、技巧和常用设备。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摄影技巧捕捉人物神态、表现人物性格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摄影艺术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物摄影的基本技巧、拍摄姿势和构图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摄影技巧捕捉人物神态,表现人物性格。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摄影器材、人物模特。
2. 学生准备:摄影器材(如手机、数码相机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展示优秀的人物摄影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介绍人物摄影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二)讲授新课1. 人物摄影的基本技巧a. 光线运用:讲解光线对人物摄影的影响,如何运用光线表现人物特点。
b. 构图方法:讲解摄影构图的基本原则,如三分法、黄金分割等。
c. 拍摄姿势:讲解拍摄人物时的姿势,如何保持稳定,避免抖动。
2. 人物性格表现a. 肖像描写:讲解如何通过人物的面部表情、眼神、姿态等表现人物性格。
b. 动作描写:讲解如何通过人物的动作、姿态等表现人物性格。
c. 环境描写:讲解如何通过人物所处的环境表现人物性格。
(三)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每组一位模特,其他同学进行拍摄。
2. 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拍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3. 学生互评作品,交流拍摄心得。
(四)总结与评价1.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强调人物摄影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2. 学生分享拍摄心得,评价自己的作品和同伴的作品。
五、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总结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并改进教学方法。
2. 学生反思自己的拍摄技巧和表现手法,找出不足之处,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六、课后作业1. 学生拍摄一组人物照片,运用所学技巧表现人物性格。
2. 收集优秀的人物摄影作品,进行分析和欣赏。
注:本教案模板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物摄影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2. 培养学生对光线、构图、色彩等摄影元素的敏感度。
3. 提高学生运用摄影器材进行人物拍摄的能力。
4. 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对象:摄影爱好者、初学者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1. 教室环境布置:准备投影仪、电脑、投影仪屏幕、摄影器材展示区等。
2. 教学课件:人物摄影基础理论、技巧演示、优秀作品赏析等。
3. 摄影器材:数码相机、三脚架、摄影灯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摄影艺术的基本概念和人物摄影的重要性。
2. 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二、人物摄影基础知识1. 讲解人物摄影的定义和特点。
2. 分析人物摄影的基本要素:光线、构图、色彩、表情、姿态等。
3. 介绍摄影器材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方法。
三、人物摄影技巧1. 光线运用:讲解顺光、侧光、逆光等光线效果及其在人物摄影中的应用。
2. 构图技巧:讲解三分法、对称构图、引导线等构图方法。
3. 色彩搭配:讲解色彩理论在人物摄影中的应用,如何运用色彩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4. 表情与姿态:讲解如何捕捉人物的生动表情和自然姿态。
四、优秀作品赏析1. 展示优秀的人物摄影作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光线、构图、色彩等元素。
2. 邀请同学分享自己的摄影作品,互相交流学习。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1. 回顾人物摄影的基本概念、要素和技巧。
2. 邀请同学复述上节课所学内容,检验学习效果。
二、实践操作1. 布置摄影任务:要求同学利用所学技巧拍摄一张具有创意的人物摄影作品。
2. 指导同学进行拍摄:讲解拍摄时的注意事项,如光线、构图、表情等。
3. 拍摄现场:同学分组进行拍摄,教师巡回指导。
三、作品点评与分享1. 收集同学们的摄影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2. 邀请同学分享自己的拍摄心得和体会。
3. 教师对作品进行点评,总结拍摄技巧和不足之处。
四、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人物摄影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人物摄影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摄影技术水平和创作能力。
教学对象:摄影爱好者、摄影专业学生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地点:户外摄影场地教学器材:数码相机、三脚架、反光板、闪光灯、背景布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人物摄影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分享一些优秀的人物摄影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理论知识讲解1. 人物摄影的基本要素:构图、光线、色彩、表情、姿态等。
2. 人物摄影的构图技巧:三分法、对称法、框架法等。
3. 光线的运用:顺光、侧光、逆光、顶光等。
4. 色彩的搭配:冷暖色调、明暗对比等。
5. 表情和姿态的捕捉:自然、放松、富有表情等。
三、现场实践1. 教师带领学生到户外摄影场地,讲解现场拍摄技巧。
2.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拍摄,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品分析1. 学生展示自己的摄影作品,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作品的优点和不足。
2. 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提出改进意见。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1. 学生回顾人物摄影的基本要素和技巧。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深入讲解摄影技巧1. 深入讲解摄影构图技巧,如引导线、视觉焦点等。
2. 介绍摄影后期处理技巧,如裁剪、调色、修复等。
三、现场实践1. 教师带领学生到户外摄影场地,讲解现场拍摄技巧。
2.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拍摄,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品展示与点评1. 学生展示自己的摄影作品,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作品的优点和不足。
2. 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提出改进意见。
五、总结1. 教师总结人物摄影的要点和技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收获。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人物摄影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摄影作品的质量和创意。
3.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尝试拍摄自己家人或朋友的人物照片,并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后期处理。
2. 收集自己拍摄的人物摄影作品,制作成摄影作品集。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像摄影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人像摄影的基本技巧和拍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意思维。
4. 增强学生的摄影实践能力,提高作品质量。
教学重点:1. 人像摄影的基本技巧和拍摄方法。
2. 人像摄影中的光线运用和构图原则。
教学难点:1. 如何在拍摄过程中捕捉到被摄者的神态和情感。
2. 如何根据不同场景和人物特点选择合适的拍摄角度和构图方式。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通过展示一些优秀的人像摄影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人像摄影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二、基本概念讲解1. 人像摄影的定义和分类。
2. 人像摄影的构图原则、光线运用和色彩搭配。
三、拍摄技巧讲解1. 拍摄姿势和表情的控制。
2. 拍摄角度的选择和运用。
3. 拍摄环境的选择和布置。
四、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拍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2. 学生互相交流拍摄心得,分享拍摄技巧。
五、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提高摄影水平。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2. 通过提问的方式,巩固学生对人像摄影基本概念和技巧的理解。
二、深入讲解1. 详细讲解人像摄影中的光线运用技巧,如顺光、侧光、逆光等。
2. 讲解人像摄影中的构图原则,如三分法、黄金分割等。
三、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拍摄练习,重点练习光线运用和构图技巧。
2. 教师针对学生的拍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创作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人像摄影创作。
2. 教师对学生创作作品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五、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不断提高摄影水平。
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人像摄影知识的掌握程度。
2. 通过学生拍摄作品的质量,评价学生的摄影实践能力和审美水平。
数码摄影基础教案(学生七-人像摄影)第四章:摄影技巧第一节:人像摄影一:基础知识1.人像摄影器材:长焦距镜头什么镜头拍肖像最好?一只中等望远的变焦或定焦镜头就能胜任。
如果使用35毫米胶片拍摄的话,这就意味着应使用85至135毫米焦距的镜头。
因较短的焦距(50毫米以下)拍肖像常常会夸张人物面部的特征,有时会使鼻子显得比实际的大,人物会变形。
使用经常被称为人像镜头的85至135毫米的较长镜头时,透视则有所压缩,这样面部特征就会表现出正确的比例。
而若要使用200毫米以上长焦距镜头的话,则会使面孔显得太平。
用中等望远镜头来拍摄肖像效果比较好。
用35毫米广角镜头靠近拍摄的面容太难看。
而用105毫米长焦距镜头拍摄的肖像压缩了透视和面部特征,把被摄者表现得自然悦目。
2.靠近点:没有经验的人像摄影师拍摄失败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在拍摄时没有尽可能地靠近被摄者。
如果你拍摄的人物在画面上太小,以至于其面容和表情看不太清楚,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解决的办法就是再靠近一些拍摄,你可以走上前去靠近被摄者,或者是使用较长焦距的镜头拍摄。
“近产生美”著名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说:“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
对人像照片来说这是很重要的。
3.使用大光圈:拍摄人像应避免使用 f/11到 f/22的小光圈。
用小光圈对于在强光下拍风光是好的,但是对于拍摄人像则会出问题。
小光圈能使背景显得相当清晰,会转移对被摄者的注意。
f/1.8至f/4的大光圈能使背景虚化,使之处于焦点之外,而让人物成为照片中唯一让人关注的目标。
不过,大光圈有可能使景深太浅,如果被摄者的一只眼睛比另一只离相机更远,那么距离较远的那只眼睛也许会处在焦点之外。
补救的办法是在取景时舍弃背景,这样就可以使用较小一挡的光圈,或者是调整被拍者的头部位置,使其双眼与相机的距离相等。
人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摄影师所希望的地方:被摄者身上。
然而虚化背景并不总是必须的。
你不妨试拍一种环境人像,为此,你需要保持周围背景清晰,通过环境特点和细节来对被摄者加以介绍。
4.试用竖画面构图:人像摄影新手常犯的错误之一是把人像拍成横画面。
这种横画面的构图对于群像来说是好的、但当你拍摄单人时就要把相机转到竖画面的位置。
竖画幅取景比较适合单人肖像,因为这种画幅与头部本身或头与上身的立式长方形造型相对应。
立式结构也适合拍摄夫妻照片,特别是当他们拥抱的时候,能让两人亲密无间的浪漫情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采用横画幅时要注意一些问题。
对人物最自然的剪裁要选择在身上最窄的部位,如脖子和腰等。
5.要避免刺目的光线:拍人像最忌讳的就是使用从头顶上直射下来的阳光。
它将在眼窝、鼻子周围和下巴底下造成黑影。
为了避免这种破坏性的光线效果,职业人像摄影师喜欢选用开阔的阴凉场地,如晴天时大树底下,四周有大量的反射光可以对局部阴影进行补光,在人物脸上形成流畅的没有阴影的照明。
如果你不得不在正午时分抓拍人像,你可以很容易地自己创造一个开阔的背荫条件,即让被摄者把背对着太阳,从技术上说这叫逆光。
这对于你的相机测光系统会形成一种挑战,下面介绍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为了改善用直射阳光拍摄的效果,可用一把半透明的白伞遮挡中午的阳光。
另一种办法就是采用这光照明来解决问题,不过被摄者周围的强光会干扰你的测光而造成人物曝光不足。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你应靠近被摄者直接从其面部测取曝光读数。
或者如果你的相机带点测光劝能,那么就用它测取被摄者面部的反射光好了。
6.选择简单的衣着:令人目不暇接的彩色服装只会转移观众对被摄者的注意,要采用朴素的设计和沉静的色彩以突出人物神态。
人物的着装要保持简单。
花哨的着装会使人们把对被摄者五官的注意力转移到人物身上。
在色彩方面,保持简单的着装通常是行之有效的。
鲜艳的原色能为人像增添生气,但要注意选择能与被摄者的本色般配的服装。
如果可能的话,让被摄者自己选择衣服颜色,这效果会最理想,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什么颜色会让他们最好看。
拍人像时选用简单的衣着二:人像摄影构图有人认为,所谓摄影就是记录下决定性的瞬间。
拍摄人像,要抓住人像的神韵。
画面的和谐,完美是我们的追求。
也就同时诞生了一些一般性的法则。
1.拍摄角度:通过姿式篇,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到,平行的角度是常见角度,而仰拍,俯拍都不常见。
仰拍,易使得人物的下巴变宽,反过来说,也可以使人物面部变得丰满。
而俯拍,改变了身体的线条,使他变瘦,成功的利用这种变形使得人物生动起来。
但因为两种角度失去了人物的亲近感,所以并不常用。
2.使用相机和镜头:一般的拍摄应该用标头或者长焦,广角会使人物变形。
标头如果离得太近也会产生变形长焦镜头的优点是使焦距变短,使背景虚化,更加突出人物,所以常常被使用;缺点是,用长焦的话,拍摄者与人物的距离太远了。
3.人像摄影用光:人像摄影的用光或者说如何照明,既是一种基本功,又是体现摄影师水平高低的重要内容。
与调度人物的姿势、安排道具和选择背景相比,用光在人像摄影最终完成的影像上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因为摄影本来就是在用光绘图。
我们经常看到拍摄男性的照片采用的是阴阳脸布光,就是让男性面部的一部分沉入黑暗中。
以面部来说,照亮光亮面的主光和照亮阴暗的面光的强度对比,称为光比。
男性的光比大,呈阴阳脸样子,而女性的光比一般较小。
这是有道理的。
女性的美,主要是种温柔细腻的美。
光比小的平光,使得女性的面部起伏不大,兼之呈现出的面部柔滑的线条,给人一种亲近温柔的可人感觉。
失败案例:由于强光照在鼻子上,使得人物有了个突出的大鼻子,同时使得脸部向下凹。
作为人像摄影,逆光是个高档次的选择。
逆光和侧逆光要注意对面部暗部进行补光,否则面部就会很暗,可以用反光板和闪光灯。
如果不进行补光,而又想让人物清楚一些的话,那么背景就会因为曝光过度而看不清楚。
4.图底分离:人物照的另一个原则就是让人物从画面中突出出来。
方法一是色彩,根据背景色选择着装颜色,使人物从背景色中分离出来。
有的时候,为了保持主体与环境的整体统一,人物着装与背景用同一种色系。
此时,背景和主体的繁杂与重复的对比,也可以使图底分离。
图底分离的另一个更为常见的方法就是让背景虚化。
这是在外景拍摄中的常用手法。
当然,图底分离同样存在色彩的对比与搭配问题。
虚化背景的方法,一是使用长焦镜头,二是开大光圈。
使用单反相机时,一定要注意用手动功能,把光圈开到最大,否则下面照片的背景虚化效果是出不来的。
5.整齐:许多景点的拍摄中,我们常常采用的是对称的构图,这里要强调的是对称中的细节不能是完全对称。
对称构图,给人一种稳定感,所以常常用来表现安静,庄重的女性。
一张照片应该是相似与变化并存的6.前景与后景:之所以选用这张照片,是因为作者构思的巧妙,主体的人物其实是“镜中人”,前后景中的植物,将主角包含在中间,引起视线的注意!前景中的树丛,遮挡掉了因为蹲姿可能带来的身体臃肿感。
7.人像背景的选择:以人物为主体的照片,背景的作用十分重要,通过人物与背景的相互关系可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从人像摄影的实践来看,背景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有平面的,有纵深的,有室内的,也有室外的……如何借背景刻画被摄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1)根据照片所欲阐明的主题来选择背景拍摄人物照片,摄影者通常具有很明确的创作主题,由于主题的不同,摄影者在选择背景时就应根据具体的情况分别予以合理的取舍。
譬如欲显示被摄者的职业特点,我们可把其工作现场作为背景,并采用现场自然光线拍摄,力求画面产生常态的气氛,把环境作为画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环境来衬托人,用环境来提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假如照片反映的是人物的容貌、气质,那背景就应以简洁、朴素为佳,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主体,使人物形象显得很鲜明、生动。
(2)根据背景的内容来选用不同的光圈一旦确定了背景内容,采用何种方式来表现背景便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
具体该采用何种方式来表现背景,这就要看背景的内容,如果背景是整个画面中一个有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它可以传达出许多有助于观众了解被摄者的信息,那应该采用缩小光圈的做法,使背景的细部有相当的清晰度。
要是背景仅是用来作为一种有别于主体物的影调成分出现在画面中,就可以采用放大光圈的方法,让其在画面中显得模糊。
(3)掌握背景在画面中所占位置的比例背景在画面中究竟该占多大合适,没有一个规定,但是有些原则是可以参考的。
如你拍摄一幅表现被摄者职业的环境肖像,那么背景可以用得大一些,只要不是大到喧宾夺土的程度即可。
拍摄人物旅游照片,画面中有名胜古迹出现时,背景所占的地位也可以尽量多些,避免把景色拍得残缺不齐。
还有,拍人物全身像背景宜多些,以免造成局促感,而拍胸像照、头像照,背景则宜少些,使观众的视线更集中于主体之上。
(4)避免一些不良的背景好的背景能起到烘托、美化被摄人物的作用,而不良的背景则会影响画面的美观。
在摄影中,以下一些景致一般不宜充当背景:●景物零乱繁杂。
●喧宾夺主的亮色块的景物。
●具有冷色调的景物(因为当它反射到被摄物脸部时,会使人物显出一种病态的样子)。
●反差异常强烈的景物。
三:人像摄影关键要素1.什么是人物摄影?人物摄影成功的关键是什么?人物摄影是以静态或动态人物为被摄对象,着重描绘其外貌和精神面貌,从而直接表现人的一种摄影。
凡是内容涉及人物而以人物为主体的各种题材,都属于人物摄影的范畴。
诸如:人像、家庭生活、亲朋欢聚、情侣相悦、婚寿礼仪、童年纪实、校园动态、老人晚景、旅游揽胜、时装穿戴、舞台演出、体育活动、工作现场、佳节盛会、风土人情、社会新闻、人体艺术等,题材广泛多样,到处可选。
总的来说,摄影艺术领域里,与此相应的具体门类,除人像摄影外,更有家庭、儿童、旅游、婚礼,以及体育、舞台、社会纪实乃至人体等多种摄影,各具特色,相互关联,又常兼归于人物摄影系列之内,统称为人物摄影。
自从1839年摄影术诞生迄今为止,人物一直就是摄影艺术中的主要课题,而归纳人物摄影成功的关键,在于“形神兼备”。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外貌和性格特征各不相同,精神面貌更是千变万化。
一幅人物照片,如果抓住了被摄对象的神态和情感,但外貌没有表现好,就经不起细看, 缺乏应有的艺术表现力;反之,如果外貌酷似,而神态和情感未经刻画,则人物表现势必呆板,没有韵味。
因此,人物摄影不能限于拍像,而是应当根据主题,对人物的外貌扬长避短,突出美感,以便通过外貌,能更好地传达和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从而使照片中的人物看起来比真实的被摄对象更美、更生动、更有精神。
只有首先作到“形似”,才能传神。
为使人物摄影符合“形神兼备”的要求,摄影者除正确掌握照相机使用技术外,还要在观摩优秀摄影作品和学习有关摄影知识的基础上,经常对生活中的各种人物细致观察,认真思考,养成敏捷的思维和判断能力,以便在人物摄影实践中,能别具慧眼,刻意求新,不失时机地选取题材,并抓住被摄对象典型而生动的瞬间,拍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人物照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