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族谱宗谱样本(唐氏家谱)07574
- 格式:doc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44
唐氏家族字辈20个字辈全集
唐氏家族字辈是指唐姓家族中代代相传的字辈,用于区分不同世代的人。
根据你的要求,我将为你列举唐氏家族字辈的前20个字辈全集。
1. 字辈一,子。
2. 字辈二,孙。
3. 字辈三,仲。
4. 字辈四,叔。
5. 字辈五,伯。
6. 字辈六,仁。
7. 字辈七,义。
8. 字辈八,礼。
9. 字辈九,信。
10. 字辈十,忠。
11. 字辈十一,孝。
12. 字辈十二,慈。
13. 字辈十三,德。
14. 字辈十四,勇。
15. 字辈十五,智。
16. 字辈十六,信。
17. 字辈十七,念。
18. 字辈十八,诚。
19. 字辈十九,良。
20. 字辈二十,贤。
以上是唐氏家族字辈的前20个字辈全集。
这些字辈代表了唐氏家族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和家族传统。
每个字辈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象征,代表着家族成员所应秉持的美德和品质。
这些字辈在家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凝聚着家族的凝聚力和传承精神。
唐氏族谱目录第一部唐氏族谱续修语(七律)唐氏族规唐氏字辈前言续谱凡例唐姓的起源唐姓、郡氏:晋昌郡、翼城郡唐氏总源图抄源本流记附(一)唐氏谱序附(二)唐氏谱序附(三)渠阳唐氏谱序附(四)唐氏谱序附(五)渠阳唐氏合建家庙序附(六)唐氏谱序附(七)唐氏谱序附(八)重修唐氏谱序附(九)重修唐氏谱再序附(十)唐氏谱序唐氏谱续修序言杨家沟唐氏第二次续修宗谱序杨家沟《唐氏族谱》二OO七年续修族谱序重修唐氏谱序唐氏祠堂对联并附神座对联牌坊对联并附赞凡例十则唐谱宗政第二部鉴修宗支图及唐氏唐氏介祖启序世系图(今放生北门村支脉)徙川先祖唐光富发派徙川先祖唐光伯发派光伯祖长房仲遐房系光伯祖二房仲遴房系徙川祖公唐光琏发派南冲寺学堂湾唐氏徙川前启序世系图自楚来川东到南冲寺分支发派衍庆图光武发派图光舜发派图按语(一)两汉时期于史记载的唐氏著名人物(二)三国时见于史册的唐氏著名人物(三)南北朝时期的唐姓名人(四)唐朝时期的唐氏大家族(五)两宋时期唐氏名人(六)明朝时期唐氏名人,明清以来唐氏的分布与唐姓名人(七)唐氏宗族名人及名卿纪略,宗族内名卿,唐氏三祖衍图(八)共和国时期我族部分族人简介第三部世系蕃衍及厝所一、唐氏世祖蕃衍及陵寝(入川前)二、来乐至杨家沟光富祖蕃衍及陵寝三、居杨家沟下节唐光伯世系蕃衍及陵寝四、唐光琏祖来乐至杨家沟北门坳世系蕃衍及陵寝五、居南冲寺学堂湾唐光武唐光舜二祖世系蕃衍及陵寝第四部唐氏谱家箴家训编修按语报本篇治家篇事亲篇为学篇性命关系论志意心身四大境界仕官类学问类冠公六悔铭惜字惜谷要言十好语葬祭类念庵诗云蒙童入学规矩吟十穷语家箴事亲友爱夫妇训后女戒行善悔过祖孙称呼辈次五服血缘亲戚图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文件为小沟人形坟地起诉序放生关圣武夫子肚脏文书唐氏谱第二次续修捐助人名单干支次序表裔孙续记表第一部七律唐氏谱续修语五百余年但录媵从今付梓庆新乘创垂后裔宗功远,伸引前徽祖武绳。
阖族详书无缺陷,开卷阅览有明徵。
中华唐氏家谱盘县俊民公世系图始祖尧皇帝封其弟叔虞晋赐姓唐叔虞吾之始祖也↓二世祖纪纲↓三世祖庆一庆二庆三庆四庆五庆六庆七↓四世祖华浦公↓五世祖汝文公汝章公淤元为荆州太守↓后嗣尚无祥载俊民公字士荣而唐顺之是也明初甲子年先举孝廉乙丑登进士六世祖授河南光州之事后调戌燕山当队长协沐将军南征留戌普安。
黄明勒授中宪大夫,吾之宗祖也。
↓七世祖赞公↓八世祖伯昭公伯成公重返江南伯成公↓九世祖鐺公↓十世祖寿元公↓十一世祖瑚公(无考)琳公↓十二世祖鼎兴公鼎甲公(无考)↓十三世祖明环公玉环公(无考)↓十四世祖致中公(无考)致和公致孝公(无考)↓十五世祖仕奇公↓十六世祖国正国顺国民国灿国治国勳国用↓十七世祖(同世他房略)应周成周纯周(周字辈)↓十八世祖文衡文蔚文乾文锦文安(字玉璿)(文字辈)↓十九世祖德祥德蔚公(字品一)(德字辈)(红田白石岩)那个↓二十世祖永恩公(长房)永年公(二房)永龄公(三房)(永字辈)↓↓↓二十一世[思勳思钦思华思盛] [思虁思纯思芹] [思安](思字辈)二十二世祖长房绍箕绍经绍纬绍庆绍昌绍隆绍休绍煃(绍字辈)二房绍弟绍兰绍英绍鹤三房绍周绍庭绍成二十三世祖(先字辈)长房[ 先超先畔先美] [先芬先芳先华] [先澡先科先柱] [先簧先炯先敏先帮先阳][先云先进先锦] [先喜先成先凯][先忠] [先均先禹]二房[先树先才先康] [先休先禄][先恭先理]三房[先发先富先礼先开][先有先政先泽] [先庚先栋]二十世四祖长房[宗木] [宗寿宗尧] [宗达宗周宗田] (宗字辈)[宗明] [宗经] [宗向宗国] [宗吉] [宗耀][宗耀宗怀宗德宗权宗喜] [宗勇宗开][宗益宗发] [宗普宗帮] [宗阳] [宗林宗述][宗继] [宗根宗良] [宗尹宗义] [宗方宗合]二房[宗恒] [宗凯宗元] [宗城宗洪] [宗儒][宗耆] [宗保二保]三方[宗才] [宗勋] [宗炳] [宗泽] [宗贤][宗仁宗彦宗英] [宗文宗武] [宗定宗理]二十五世祖长房[性林] [性仁] [性全] [性太] [性开] [性开] (性子辈)[性良(入赘)] [性浩性海] [性合性强性栋] []二房[性龙] [性刚] [性家] [性平] [性兴][性俊] [性宽]三房[性冬] [性伟] [性达] [ 性蔚性波性纯][性嶺性雄] [性玉性朝][性香性福性学性国] [性宇] [性贵性川]二十六世祖长房[本松本健本华本鸿](本子辈)[本贵] [本城本友本鐺] [奎密飞福][连红] [运] [本修本兴] [本立本森] [锋兆]二房[贵雄周雄本三] [好玎] [本]三房[本良本林] [本金本标][本浩本文]二十七世祖(仁字辈)长房金辉金中仁红盘中仁波仁原远航梦玲。
唐宗室世系表简表618-907李暠李歆李重耳李熙宣皇帝李天锡光皇帝李虎太祖景皇帝(永康陵)-8子儿子:长子李延柏(南阳公)次子李真(谯王)三子李昞(世祖)-4子四子李璋(毕王)-2子长子李韶(东平王)子李道宗(江夏郡王)子李景恒(卢国公)子李道兴(广宁郡王)子李道立(高平王)子李鰅次子李孝基(永安壮王)五子李绘(雍王)子李贽(河南王)子李道玄(淮阳壮王)子李道明六世孙李汉子李德裕六子李祎(郇王)-3子长子李叔良(长平肃王)子李孝协子李孝斌子李思训子李思诲子李林甫次子李德良(新兴郡王)孙李晋三子李幼良(长乐郡王)七子李蔚(蔡烈王)-2子长子李安(西平怀王)-4子长子李琛(襄武郡王)次子李孝恭(河间元王)子李崇义(谯国公)子李晦子李荣三子李瑊(济北郡王)四子李瑰(汉阳郡王)次子李哲(济南郡王)子李瑗(庐江郡王)八子李亮(郑孝王)-2子长子李神通(淮安靖王)-11子长子李道彦(胶东郡王)次子李孝詧(高密王)三子李孝同(淄川王)孙李广业子李国贞子李锜四子李孝慈(广平王)五子李孝友(河间王)六子李孝节(清河王)曾孙李昇曾孙李暠曾孙李晕子李进七子李孝义(胶西王)八子李孝逸九子李孝锐次子李神符(襄邑恭王)-7子子李德懋五世孙李从晦子李文暕子李挺曾孙李程子李捷曾孙李石李昞世祖元皇帝(兴宁陵)-4子儿子:长子李澄(梁王)次子李湛(蜀王)-2子长子李博义(陇西恭王)次子李奉慈(渤海靖王)七世孙李戡三子李洪四子李渊(高祖)-22子李渊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献陵)-22子生于566年,父为世祖元皇帝李昞,母为独孤氏。
于618年称帝,年52岁,年号武德,于627年退居太上皇,年62岁。
卒于635年,享年70岁,在位9年,太上皇8年。
皇后:太穆顺圣皇后[窦氏](献陵)皇子:长子李建成(废太子息隐王)-6子长子李承宗(太原王)次子李承道(安陆王)三子李承德(河东王)四子李承训(武安王)五子李承明(汝南王)六子李承义(巨鹿王)次子李世民(太宗)-14子三子李玄霸(卫怀王)四子李元吉(巢刺王)-5子长子李承业(梁郡王)次子李承鸾(渔阳王)三子李承奖(普安王)四子李承裕(江夏王)五子李承度(义阳王)五子李智云(楚哀王)六子李元景(荆王)七子李元昌(汉王)八子李元亨(酆悼王)九子李元方(周王)十子李元礼(徐康王)-3子子李茂(淮南王)子李璀子李延年十一子李元嘉(韩王)-6子长子李训(颍川王)次子李谊(武陵王)三子李谌(上党公)四子李譔(黄公)五子李钠子李叔璩子李炜十二子李元则(彭思王)十三子李元懿(郑惠王)-10子子李璥子李希言子李察言-2子长子李自仙子李夷简次子李×(陈留公)子李宗闵子李琳(安德郡公)子李择言子李勉十四子李元轨(霍王)-6子子李绪(江都王)孙李晖子李纯(安定王)十五子李凤(虢庄王)-7子长子李翼(平阳王)子李寓次子李茂融子李邕子李巨子李则之十六子李元庆(道孝王)-9子长子李诱次子李询子李微子李炼十七子李元裕(邓康王)十八子李元名(舒王)子李亶(豫章王)子李津子李万子李藻子李昭(鄅国公)十九子李灵夔(鲁王)子李诜(清河王)子李蔼(范阳王)子李道坚子李宇子李道邃(戴国公)二十子李元详(江安王)-7子子李×(永嘉王)子李皎(武阳王)子李从子李钦二十一子李元晓(密贞王)子李颖(南安王)子李勖子李亮二十二子李元婴(滕王)-18子子李修琦(长乐王)子李修信子李涉子李湛然李世民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昭陵)-14子生于598年,父为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渊,母为太穆顺圣皇后窦氏。
唐姓最正宗的字辈唐姓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姓氏之一,起源于上古时期,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字辈体系。
下面将为您介绍一些唐姓最正宗的字辈。
唐姓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据传为姓氏源于泰姓。
唐姓字辈主要有“伯”、“仲”、“叔”、“季”等,这些字辈代表基因族群的顺序排名,也反映了封建时代的家族秩序。
唐姓的最正宗字辈应该是“伯”、“仲”、“叔”和“季”。
其中,“伯”代表排行老大的一支,通常是家族中的长子或长兄;“仲”代表排行老二的一支,指家族中次子或次兄;“叔”代表排行老三的一支,意味着家族中第三个儿子或兄弟;“季”代表排行老四的一支,通常是家族中第四个儿子或兄弟。
此外,唐姓还有一些特殊的字辈,如“世”、“万”、“子”等。
其中,“世”字辈通常作为唐姓中的庶出子弟所使用的字辈,意味着他们在家族中的地位稍次一些;“万”字辈通常用于唐姓家族中第五个儿子或兄弟;“子”字辈表示是唐姓族人的后代。
除了这些最正宗的字辈之外,唐姓也有一些其他的字辈用于区分不同的支系,如“文”、“武”、“庆”、“祥”等。
这些字辈代表了唐姓家族中属于不同世系或分支的人。
需要说明的是,每个家族的字辈排名可能会有所不同,具体使用哪种字辈还要考虑家族传统、辈分、家族规模等因素。
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字辈的使用也逐渐少见,一些家族已经不再使用传统的字辈命名。
总而言之,唐姓最正宗的字辈是“伯”、“仲”、“叔”和“季”,也包括一些特殊的字辈如“世”、“万”、“子”等。
这些字辈反映了唐姓家族中世代相传的家族秩序和地位,是唐姓家族的重要标志之一。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碰撞,字辈的使用逐渐趋于多样化,个人的命名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因此,选择使用何种字辈往往取决于个人和家族的意愿以及环境的影响。
全国唐氏家族字辈对照表
全国唐氏家族字辈对照表
唐氏家族自南北朝时期开始形成,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在中国众多姓氏中,唐氏家族是比较典型的有文化传承的大家族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唐氏家族的族谱结构和历史沿革,下面将给大家介绍全国唐氏家族字辈对照表。
一、祖、宗、族
唐氏家族的“祖、宗、族”字辈是最为常见的三个字辈,这是因为“祖、宗、族”字辈具有代表性、地位高、世系清晰等特点。
二、世
唐氏家族的“世”字辈多半用于区分上下辈份,实际上也可以代表世系的深浅。
三、字
唐氏家族的“字”字辈多半是为了与同辈的人区分开来。
这一字辈在过去的文化中很重要,因为在那个时候的文化里,人们的字比名更为重要。
四、名
唐氏家族的“名”字辈是辈分中最基本的结构,是为了区别不同的人。
由于人口增长和文化的普及,名字会出现重名或者同音的情况,这时“字”就变得更为重要。
五、号
唐氏家族的“号”一般是十六世纪以后开始使用的,这一字辈不是很常见。
在唐氏家族中,“号”多数是以字辈加上一些别称和属地来组成。
六、谥
唐氏家族的“谥”是一种非常尊重的字辈,多数用于已故族人的表示。
谥号是对已逝亲人的一种尊荣和尊重。
下面是全国唐氏家族字辈对照表:
1.祖、宗、族
2.世
3.字
4.名
5.号
6.谥
不同字辈代表着唐氏家族中不同的辈分和地位,也对于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作用。
希望这份全国唐氏家族字辈对照表能为广大唐氏家族的朋友提供一些帮助,在探索家族历史和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推崇仁爱互帮,继承家族的优秀传统。
江苏徐州睢宁县唐氏一支字辈:"书典献章慈和允良家学永昌。
"堂号:继尧。
广西全州沙坪、广西灌阳、四川岳池红星、四川绵阳安县河边、四川阆中、重庆合川字辈:孟孔叔梓彦,永志唐德守;元良启世昌,礼义承继祖;荣华(福/发/兴)万方,孝友传家宝;忠贤辅国章,天伦全克备,富贵耀桐庄。
湖南善邑唐氏字辈:一支:"伯宝涵全楚清桂兴添住仲允崇世万继希志方启";一支:"钟济植耀达锡汝新煌基镇淑相照载钦治乐鸣培";一支:"克绍彰先泽诗书迪俊贤傅家维孝友福寿自连绵"。
一支:"昌升平如"。
湖南长沙望城河西晋阳堂唐氏字辈:南楚家声振,西河世系绵,振朝惟学士,开业绍明贤。
忠厚培源远,诗书治国先,显扬支锡福,祖德度长延。
湖南浏阳唐氏字辈:小河旧序:"日子化三千际开裕廷锡";大屋旧序:"汝再朝兴际开裕廷锡";小河大屋新序:"锡洪植焕起金源本辉基锦泽树荣增铭湘集炳培"。
湖南湘潭唐氏字辈:"青紫傅芳昭如圭章学遵诗礼行重伦常惟著有庆家声辉煌"。
湖南湘潭河口武冈益阳沅江唐氏字辈(唐辉后裔):始祖凉陵将军居晋昌讳辉公主迁祖明季卜居古塘讳思铭公主老字派:普正宗廷可知唐如汉,永世成伦祖佑万代昌续字派:传家敦孝友,佐国建忠勋,绍美昭先泽,诒谋裕后昆。
新字派:诗书堪继武,行谊迪前光,品学珪璋选,声名带砺长。
湘潭唐氏作述昭先泽,声名起继贤,传家贻令绪,树德务心田。
湖南双牌唐氏字辈:"一二三建光成如亚澳欧非美"山东高唐唐氏字辈:"德凤光永存善良咸寿吉康文同书在本一泽长"。
山东夏津唐氏字辈:"登有风显□天进□学善文清世立致常"。
江西丰城唐氏字辈:"大士金之秉光垂鉴泰来燕台铨毓象熙逵衍锡材"。
贵州镇远一支始祖祖籍江西丰城玉兰街来于明季唐氏子孙字辈:"学家大廷士其正有元仁永胜兴中朝天必贺文光"。
唐氏族谱——第三部唐氏族谱——第三部唐姓名人按语:下列是抄录不同历史时期唐姓和我族祖先优秀人物,他们一生,在当时的求学、治家做人,为官等各个方面,为我们做出了光辉的榜样。
希望子孙后代,认真学习他们的事绩,沿着他们的足迹世世代代留传下去,使我族的优良传统继承发扬光大。
一、两汉时期于史记载的唐氏著名人物唐厉:秦汉之际人,汉朝任左司马,封武成侯,因讨伐黥布有功被封斥丘侯食邑一千户。
唐秉:字宣明,号东园公,商山四皓之一。
唐都:西汉前期著名天文学家,汉武帝时征写编制《太初历》的著名学者。
唐蒙:西汉武帝时任命郎中将,与司马相如主持修复内地通往西南地区的“五尺道”。
唐林:字子高,江苏沛县人,汉哀帝时历任尚书令。
唐尊:字伯高,江苏沛县人,两在王莽时位历公卿,唐尊被封平化侯。
唐羌:字伯游,东汉和帝时武人,曾任临武县长,上书劝誎和帝,罢献荔枝。
唐檀:字子产,东汉豫章南昌(今江西南昌)人,精通灾异星相,占卦术(即阴阳占卜术)汉顺帝永建五年(公元前131年)举孝廉任郎中,后弃官,回家乡,以教书为生。
唐珍:字惠阳,桂阳(今湖南郴州)人,东汉灵帝时任司空等职。
弟弟唐衡为中常侍,兄弟二人权势显赫。
两汉时,唐姓女子入居皇宫,成为汉朝皇帝妃嫔:一位西汉景帝妃,史称唐姬,生子名叫刘发,被封为长沙定王。
另一位,东汉少帝妃史称唐姬,颖川(今河南禹县)人。
其父唐瑁为会稽太守。
汉献帝册封为“弘农王妃”。
- 1 -二、三国时见于史册的唐氏著名人物。
唐咨:利城人,曹魏黄初年间(公元前220年)曹丕称帝,利城反叛,众推唐咨为主,魏文帝遣军破之,咨逃亡至孙吴,历任前将军,左将军等职封侯持节,成为孙吴高级将领。
后吴国破灭而被生擒。
曹魏授唐咨为安远将军。
唐固:字子正,丹阳人,三国时期著名儒学家,著《国语》,《公羊》,《谷梁传》注。
孙权拜唐固为议郎。
孙吴大臣陵逊,张渴,骆统等,都拜他为师。
黄武四年《公元前226年》为尚书仆射,卒年70余岁。
唐彬:字儒宗,鲁国邻县(今山东邻县)人,魏晋之际著名将领,其父唐台,任泰山太守。
唐氏家谱大全!权威发布!唐家人转起!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唐”,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唐氏家族”,再点击“关注”,即可成功加入中华唐氏大家庭。
让我们携手同行,弘扬唐氏文化,传播唐氏正能量。
【一、唐姓起源及早期分布】唐姓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大姓。
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在中国当代100家大姓中唐姓人口占总人口的0.65%,排在第25位。
在历史上,唐姓也是枝繁叶茂,名人辈出,不仅有忠臣良将、思想家,也有文人雅士、孝子烈女,甚至还有杰出的农民起义领袖。
关于唐姓的起源,有关文献和书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唐姓的起源有两个,有的则认为有六个。
所以这里对唐姓的起源问题作以分析。
唐姓的起源很早,而且也是一个多源的姓氏。
当今唐姓大致有这样几个来源:【起源一】唐姓的最早来源当出自祁姓,也称伊祁氏,是陶唐氏的后代,号陶唐,谥曰尧,因曾为陶唐氏首领,故史称唐尧。
据《世本》、《史记》、《通志·氏志略》等文献记载,帝喾有四个妻子,生有四子。
其中一个妻子为陈峰氏之子,名叫庆都,生子名叫放勋,就是后来的帝尧,尧是放勋的谥号。
帝尧起初被封为唐侯,于是他在平阳建都,其地在今山西太原境。
后来帝尧让位于舜帝。
舜帝时,又封帝尧的儿子丹朱为唐侯。
到夏朝时,丹朱的裔孙刘累又迁到鲁县,刘累的子孙仍然有一部分人居守在故地。
商朝时,改号为豖韦氏。
周朝时又改为唐公。
周成王时,唐国发生动乱,周成王派周公灭掉唐国,将其地封给了他的弟弟叔虞,并将唐公迁到杜城(今陕西长安),降其爵位为伯。
唐国灭亡后,其子孙就以唐为姓氏。
由于唐国位于晋地(今山西境内),故史称这一支唐姓为晋地唐氏。
这是唐姓最早的一个来源。
周朝末年,又把留在鲁县的刘累后裔封为唐侯,负责对帝尧的祭祀,其地在唐洲方城(今河南方城县)。
其后代子孙世代居于此地,遂以唐为氏。
这也可算是唐姓的一支。
其实,这一支唐姓与晋地唐姓是一个祖先。
【唐尧简介】在位起讫:公元前2357—前2318年。
唐氏家谱字辈大全唐氏家谱是一部家族的族谱,它记录了家族的世系、字辈和重要的家族成员。
唐氏家谱字辈大全,是对唐氏家族世系和字辈的一次全面梳理和总结。
通过对唐氏家谱字辈的整理,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唐氏家族的世系传承和家族成员的辈分排列。
唐氏家族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据《唐氏家谱》记载,唐氏家族可以追溯至唐朝,而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
唐氏家族在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成员,他们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
因此,唐氏家谱字辈的整理对于了解唐氏家族的历史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唐氏家谱字辈大全包括了唐氏家族历代的字辈排列,从始祖到当代的各个辈分都有清晰的记录。
在唐氏家谱字辈中,我们可以看到唐氏家族的世系延续和家族成员的辈分传承。
这些字辈的记录不仅是家族成员的称谓,更是对家族文化和传统的传承。
唐氏家谱字辈大全的整理工作需要对家谱中的每一个字辈进行梳理和核对。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查阅大量的史料和家谱资料,进行反复比对和确认,以确保字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同时,我们还需要进行田野调查和走访,以了解当代唐氏家族的字辈使用情况和变化趋势。
通过对唐氏家谱字辈的整理和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唐氏家族的世系传承和辈分排列。
这些字辈的记录不仅是家族成员的称谓,更是对家族文化和传统的传承。
在唐氏家谱字辈大全中,我们可以看到唐氏家族的世系延续和家族成员的辈分传承。
这些字辈的记录不仅是家族成员的称谓,更是对家族文化和传统的传承。
唐氏家谱字辈大全的整理工作需要对家谱中的每一个字辈进行梳理和核对。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查阅大量的史料和家谱资料,进行反复比对和确认,以确保字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同时,我们还需要进行田野调查和走访,以了解当代唐氏家族的字辈使用情况和变化趋势。
唐氏家谱字辈大全的整理工作需要对家谱中的每一个字辈进行梳理和核对。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查阅大量的史料和家谱资料,进行反复比对和确认,以确保字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寻根访祖唐氏宗族地址:四川南充嘉陵区华兴乡五村辈分排述:大,科,国,朝,时,余,正,开,启,文,运,承,先,代,生,明,世,睦,沾,黉,儒,忠,学,守,作,善,孝,家,传。
唐氏家谱姓氏寻源;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你的姓从何而来,始祖是谁,如何发源开基,如何演变迁移,历代有多少风云人物,何处有自己的骨肉同胞。
请看姓氏寻源···唐姓系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之一。
唐姓源于伊祁姓,相传帝尧姓伊祁,名放勋,溢号尧,他做天子以前,曾被封于唐(今山西翼城西)执政天下后,又立国为唐,史称陶唐氏或唐尧。
他去世后,帝舜继位,又封他的子孙为唐侯。
此后,这一侯国累世相传,经历了夏商两代,直到西周初年被周公灭掉。
从此唐侯的裔孙中开始有以唐为姓。
周公灭唐后,又把周成和的弟弟叔虞封示唐,改封原唐侯的直系子孙于杜,(今陕西西安东)这支唐氏人,又被唐杜氏。
而叔虞封唐后被称为唐书,他的裔长子后来又称封于晋,只有蔗出的子孙继续留在唐地,这些留居于唐的叔虞子孙也姓唐。
帝尧之后和唐叔之后的唐姓都因为“唐”地而得姓,逐渐发展成为唐姓的最大两支派,后来还在晋阳,北海,鲁国等地形成望族。
唐姓还有一些影响比较小的来源,春秋时,在今湖北随州西北部一带,唐国遗民也有人以唐为姓。
(后汉书,南蛮传),东汉时,南蛮的白狼部落中有人姓唐。
《三国志》《郭维传》载,东汉末年,陇西羌族人中有唐姓,由此可见,当今唐姓人除主要的支派以外,其它的一些人的来源是相当复杂的。
唐姓如今已是人口数量在百家大姓中占有第二十六位的中华大姓,其历代名人也不绝于书。
如战国时,有楚国各将唐咪,辞赋唐唐勒,汉代,武帝时有中郎将唐蒙,明朝,有画家唐寅(伯虎),又有文学家唐顺之,清代有思想家唐甄,又有洋务派的官员唐适枢,近代有自立军领导人唐才常,又有云南军界首领唐继尧,当代有人大委员唐生智,又有史学家唐兰等。
迁民后裔分布于河北,陕西,北京,天津,山东等地。
唐氏宗谱谱序唐氏系谱谱序序言:唐氏,源于唐封建时代中原地区的某些地域上的唐姓祖先迁移至今湖南省、江西省的一些地区而形成的大姓。
自唐朝以后,唐姓传承至今已经长达数百年,历经数代人的披荆斩棘,渐渐成为了一个庞大的族群。
唐氏族人不断发展壮大,不断记载族人后裔谱系是评估一个家族声望和富强的基础。
这个谱系书成为家族的重要资料,并且在族人之间特别是宗族之间,能够起到毕其功于一役之效。
唐氏系谱,成为贯穿唐氏族人几百年历史的珍贵文化遗产。
以下是唐氏族系谱内容:第一节:唐氏族人的起源和发展唐氏族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以前的封建时代。
当时中原地区有大量的姓氏,唐氏便是其中之一。
据传,唐氏的祖先是商朝时期的贵族,这些贵族在封建时代时,还有许多随军迁徙的士兵。
在军事迁徙的过程中,唐氏祖先有部分人到达了今湖南省、江西省等地。
在这些地区,唐氏族人在不断的定居、繁衍生息过程中,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唐氏族群。
第二节:唐氏族人的文化和传统唐氏族人历经数代,经历了不断的辉煌和挫折,其文化和传统思想也由此发展成为了独特的文化习俗。
唐氏人重视家族传承,历代都有很多家族史学家或宗族长辈将家族历史记载下来,便于后代传承。
唐氏人文风显著,他们崇尚诗歌、书法、绘画等文学艺术,在文化上的发展也相当有特色。
第三节:唐氏族人的家族宗旨和目标唐氏族人崇尚“同宗共道,世代传承”的家族宗旨,将家族荣誉视为家族前方航向,认为家族的命运与家族成员的行为息息相关。
唐氏人重视教育、互助和团结,他们的目标是让唐氏这个大家族在各行各业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社会的有力群体。
第四节:唐氏族人的辉煌历史唐氏族人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令人惊叹的传奇,他们踏上了各行各业,成为了诸多名人。
历史上,唐氏族人中有许多朝廷大臣、科学家、文化家等人物,他们都为唐氏这个大家族增光添彩。
第五节:唐氏族人的爱国情怀唐氏族人自古以来便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历史上,唐氏人在抗击外族入侵和维护中国民族广阔的领土疆域上都做出过巨大贡献。
唐氏支谱序写作范本忆我唐氏,在逊清雍乾两朝人才辈出。
为崇敬祭祀列祖列宗起见,曾发起提议建祖祠供奉祖先。
直至嘉庆四年才推举大义公为首,集资倡设祠堂粗具规模。
至嘉庆十年后,由天锡公编校本族草谱,命名“源远流长”四本分房保存。
原始祖出自江西吉水,繁衍于楚北地区的十六支唐氏后裔。
明弘治末年,志忠(氵聪公)公到湖北做官,管理荆州府。
后辞官隐居于汉阳的蔡甸。
传二世祖斌公、敔公、敏公、敦公。
从此,子孙逐渐繁衍,散居在附近各堡。
正准备按各分支重新编辑谱序时,因为江陵黄岗黄陂孝感诸多族人未能召集齐,导致迟延未完成编辑族谱。
到咸丰年间,先祖德珍公重申先人所商议的事,召集族人会商购置祀产,并自愿出资倡导。
有幸得到族人赞成。
购买了蔡甸水府庙河街一大栋房屋,以房租收入作为春秋祭祀扫墓及修缮祠产之用。
先祖仙世后,到民国八九年间,先父裕斋公和李家集鹤亭公一起,邀请全族賢达捐献资金,将祠堂修葺一新,並独自捐紫漆贴金神龛一座。
惟有编修族谱一事,虽屡屡经过集体商议,也未能实现。
寄希望于族中父老兄弟,群策群力,以完成先祖之志。
忠等腐朽如栎木的浅薄之才,难于完全完成修谱之事。
因为原来存放在各房中的“源远流长”四本草谱,年代過于久远已无法清查了。
幸有德璧公遗留的亲抄草谱,虽然时间久远,纸张腐乱鼠咬虫伤,字迹模糊。
细心端详校看,还可以寻其字形字意,我重新抄写了四本,一本存于自己家,一本送对河荣卿三爹家,一本送李家集四爹保存,一本送与隆集保存。
恐怕笔抄有遗漏,已将原旧本封存,待以后校对之用。
寄希望于族中诸公,追怀祖宗之德,正式编修家谱于他日了。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精品文档目录第1章字辈谱 (5)1.1祖谱传下来的字辈谱(40字) (5)1.2祖谱的字辈谱续写(增加20字) (5)1.3唐氏其他版本字辈谱(仅供参阅) (5)第2章世系总图 (6)第3章谱序 (7)3.1关于唐姓的起源与演变 (7)3.2关于唐姓迁徙分布 (8)3.3当代唐姓的情况 (8)3.4唐姓血型 (9)3.5唐姓的传统文化——郡望 (9)3.6唐姓的传统文化——堂号 (10)第4章家谱凡例 (11)4.1字辈谱传承规范 (11)4.2唐氏族人取名原则 (11)4.3续谱原则 (11)4.4本谱纪年原则 (11)4.5本谱入谱人员范围 (12)4.6本谱世系本源书写规范 (12)4.7人物录及传记 (13)4.8修谱期限 (13)4.9其他 (14)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第5章家风---家训家规 (15)5.1家规文化(十二条) (15)5.2家训文化 (17)第6章传记及人物录 (21)6.1人物传——第四世 (21)《XX字辈》奋斗史 (21)6.2祖居录——XX屋基 (22)《XX屋基》由来及历史变迁 (22)6.3人物录 (25)第7章谱系本源 (26)7.1唐氏族人的详细本源记录 (26)一、第一世 (26)二、第二世 (27)三、第三世 (28)四、第四世 (29)五、第五世 (31)六、第六世 (33)七、第七世 (34)八、第八世 (35)后记1精品文档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精品文档第1章字辈谱1.1祖谱传下来的字辈谱(40字)惠星照海全,萬里奉春軒;宏發坤德盛,安邦定國賢;家和祖太平,壽域永其昌;開明朝先慶,福禄文光庭;1.2祖谱的字辈谱续写(增加20字)惠星照海全,萬里奉春軒;宏發坤德盛,安邦定國賢;家和祖太平,壽域永其昌;開明朝先慶,福禄文光庭;志高谋贵官,忠孝添声振;睿智遗后泽,宗族旺世延;1.3唐氏其他版本字辈谱(仅供参阅)根据唐氏七修族谱记载,我唐氏历代修谱,均列有字辈,在光绪十九年第五修时进行规范,曾制定(40字)字辈字。
叔虞子晋候,晋候子武候,武候子成候,成候子厉候,厉候子靖候,靖候子厘候,厘候子献候,献候子穆候,穆候子文候,文候子昭候,昭候子孝候,孝候子鄂候,鄂候子哀候(晋候),哀候子(上小下子)候,庄伯子武公(穆候之曾孙),武公子献公,献公子惠公(文公),惠公子怀公,,文公子襄公(成公),襄公子灵公,成公子景公,景公子厉公,惠伯谈子悼公(襄公曾孙,厉公从侄),悼公子平公,平公子昭公,昭公子顷公,顷公子定公,定公子出公,哀公(昭公之曾孙),哀公之子幽公,幽公子烈公,烈公子孝公。
鼻祖靖公,孝公之子,周安王十六年三卿共废其君为庶人而分其地,居东都即河南钟鼓楼前排楼下故为河南唐氏开元之祖,郡晋昌此晋昌之由来也,靖公长子仲方(2代),方公长子贤(3代),贤公长子尾生(4代),尾公长子至康(5代),康公三子蒙(6代),汉武帝元光五年拜中朗将,始修晋图,蒙公三子子亮(7代),汉元凤五年封金华候,亮公次子文良(8代),良公长子公隆(9代),隆公长子材(10代),材公次子九灵(11代),灵公次子魁熊(12代),熊公三子乡善(13代),善公长子本夔(14代),本公三子友良(15代),友良次子丰武(16代),武公五子天宁(17代),天宁长子廷乔(18代),廷乔长子文光(19代),文光长子朝源(20代),朝源长子敷仁(21代),敷仁次子景周(22代),景周长子表(23代),表公次子子洋(24代),子洋三子季(25代),季公次子晋珊(26代),晋珊长子定乔(27代),定乔四字启俊(28代),启俊长子质端(29代),质端长子高(30代),高公长子汉忠(31代),汉忠长子祖隆(32代),祖隆五子显义(33代),显义三子汝端(34代),汝端次子高鸾(35代),高鸾三子仁乾(36代),仁乾三子克忠(37代),克忠四子光宵(38代),光宵五子嘉宸(39代),嘉宸次子崇介(40代),崇介次子元文(41代),元文次子世英(42代),世英长子洪宽(43代),洪宽长子忠靖(44代),忠靖三子禹(45代),禹公次子广逵(46代),广逵次子材熊(47代),材熊次子正珠(48代),正珠长子邦文(49代),邦文次子荛景(50代),荛景长子良朋(51代),良朋四子友鹏(52代),友鹏次子正(53代),正公长子问叔(54代),问叔三子介元(55代),介元次子华(56代,封梁候,又封申国公),华公长子元佐(57代),元佐长子拱(58代),拱公长子会(59代),漳州唐氏鼻祖,拱公次子介(59代),配吕氏,生子四:淑问、试问、义问、待问,继配张氏,生子二:嘉问、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