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劳动社会学》各章重点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13
劳动社会学重点整理2015年6月第一章结论1、I劳动社会学!是以探讨劳动这一社会现象及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形成于19世纪20—30年代P12、典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供应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P13、I广义的劳动者I是指一切具有劳动实力,并从事肯定社会生产劳动的人。
P24、劳动社会学所运用的用义意义上的劳动者|,必需具备以下四个要素:①处于劳动年龄范围内,即属于劳动适龄人口;②具有肯定的体力和智力;③从事肯定的社会生产劳动;④有相应的劳动酬劳或经营收入。
P25、画圄是在肯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肯定的劳动实力,处于肯定的劳动岗位,遵循肯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供应有价值物品及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P26、I劳动社会学I是一门用社会学理论体系和方法对劳动者的社会劳动活动的结构,功能及其运行规律进行探讨的分支社会学。
其探讨内容:①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②劳动者③劳动的社会关系④劳动的社会结构⑤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⑥劳动及社会变迁P3”P4 7、科层制的基本要素是:①一整套始终如一的,须要严格执行的命令及听从关系,一种有组织的不同等制度②这些从属关系受严格的内部等级的支配,依从于困难的任务或职务分工,按规则行事是人们的义务。
③非人格性,各种权利关系都是刻板的,非特性化的,合理的体系。
④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居于支配地位。
P68、①泰勒,经济人②梅耶,霍桑试验,社会人③制度学派的观点主要源自韦布夫妇10,古典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P811,现代劳动社会学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的学说。
它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45-1975年前后;二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P8 12,新马克思主义,又称新马学派或激进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普兰查斯,汤姆森及马勒等。
13,丽指人及人,群体及群体之间激烈对立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它是一种基本的人类特质和社会特质。
00294劳动社会学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1.劳动社会学: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的分支科学,形成于19世纪20-30年代。
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法国,1959年乔.弗里德曼和彼.纳维利首次使用这词。
2.劳动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选择或名词解释)3.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
(单选)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4.冲突: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激烈对立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她是一种基本的人类特质和社会特质。
5.冲突理论所重视的不仅是个人的、人际之间的或文化的层次,而是社会现实的结构层次,主要研究社会冲突的起因、形式、制约因素及影响。
6.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其结构主要包括前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
7.社会统计法:运用统计学原理研究社会现象的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
单选:1.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
(单选)2.马克思是最早对劳动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经济社会学家。
3.迪尔凯姆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社会语言学和后现代性的研究都有深远的影响。
4.马克斯·韦伯是一名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对劳动社会学的发展作出过的重要贡献。
5.泰勒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
6、梅耶——“霍桑实验”,他认为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
多选或简答:1.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内容的六个部分:(1)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2)劳动者(3)劳动的社会关系(4)劳动的社会结构(5)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6)劳动与社会变迁。
2.反映劳动社会学的经典理论的人物:马克思、迪尔凯姆、韦伯、泰勒与梅耶。
3.科层制(韦伯)的基本要素:①一整套始终如一的、需要严格执行的命令及服从关系,一种有组织的不平等制度;②这些从属关系受严格的内部等级的支配,依从于复杂的任务或职务分工,按规则行事是人们的义务;③非人格性,各种权利关系都是刻板、非个性化的、合理性的体系;④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居于支配地位。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劳动社会学的产生和研究内容1、劳动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选择或名词解释)2、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
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3、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 1 ) 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 ( 2 ) 劳动者 ( 3 ) 劳动的社会关系 ( 4 ) 劳动的社会结构( 5 )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 6 ) 劳动与社会变迁第二节1、科层制是韦伯根据纯粹理想型方法提出的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利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2、冲突理论:冲突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激烈对立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它是一种基本的人类物质和社会物质。
第三节1、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确立科学的研究方法论是开展劳动社会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劳动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观点: ( 1 ) 实际观点 ( 2 ) 实证观点 ( 3 )发展观点2、社会劳动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一、社会调查法分为 ( 1 ) 文献调查法,也称历史调查法,是通过收集各种文献资料、摘取与调查课题的有关信息,以获取对某一社会事实的认识的方法。
( 2 )访问调查法,由访问者通过口头交谈的方式直接向被访问者提出问题,要求被访问者给予回答,双方进行交谈,从而获取所需信息,了解社会实际情况的方法。
( 3 ) 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垂询意见的方法。
(4)实验调查法,是实验者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改变某些社会环境的实践活动来认识实验对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方法。
二、社会统计法.三、比较分析法四、参与调查法。
第二章劳动第一节劳动与劳动的社会化1、劳动的概念:劳动是指人类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劳动社会学重点整理2015年6月第一章结论1、19世纪20—30年代P12、P13、P24、①处于劳动年龄范围内,即属于劳动适龄人口;②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③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④有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
P25、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P26、其研究内容:①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②劳动者③劳动的社会关系④劳动的社会结构⑤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⑥劳动与社会变迁P3 ~ P47、科层制的基本要素是:①一整套始终如一的、需要严格执行的命令与服从关系,一种有组织的不平等制度②这些从属关系受严格的内部等级的支配,依从于复杂的任务或职务分工,按规则行事是人们的义务。
③非人格性,各种权利关系都是刻板的、非个性化的、合理的体系。
④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居于支配地位。
P68、①泰勒,经济人②梅耶,霍桑试验,社会人③制度学派的观点主要源自韦布夫妇10、古典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P811、现代劳动社会学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的学说。
它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45-1975年前后;二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P812、新马克思主义,又称新马学派或激进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普兰查斯、汤姆森及马勒等。
1314、新制度主义学派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
P1115、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实际观点、实证观点、整体观点、发展的观点16、劳动社会学的基本研究类型:①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②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③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17、劳动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方法:P17①社会调查法(常用的有:文献、访问/访谈法、问卷和实验四种调查法)语三个组成部分。
有大量实证性材料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
③比较分析法。
④参与调查法。
也称实地观察法,是社会学常用的方法,指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的观察仪器,直接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
第一章绪论1劳动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P12劳动者: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是劳动领域中的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P23新制度主义学派: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P12第二章劳动1劳动:是指人类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P222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进程P24(1)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简单协作阶段(2)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阶段(3)机器和大工业阶段(4)以微电子为主角的新的技术革命阶段3三方关系:劳工、雇主、政府P274我国三方协调机制的职能主要是P29-30(1)制定并监督实施涉及调整劳动关系的法规和政策(2)推行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协商双方已达成一致意见的集体合同草案需报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充分体现了政府对集体合同订立的干预,也体现了三方原则的精神(3)对劳动关系方面带有全局性、倾向性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形成共识(4)研究并组织实施劳动争议的预防和处理、指导劳动争议处理工作。
在劳动争议处理活动中,应当充分听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企业综合管理部门和工会组织三方的意见,反映三方的意愿,真正做到合法公正(5)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政策,对《劳动法》《工会法》等法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包括最低工资率的确定-------实行政府、工会、企业三方代表民主协商的原则;社会保险费用的承担------养老保险费、疾病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由政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三方合理分担;促进就业,提供职业培训------国家发展职业培训事业,用人单位建立职业培训制度,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三者结合(6)实施和贯切劳动就业方针,实行职业介绍机构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三结合”就业方针5三次产业分类P32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6职业的划分P39职业的即采用一定的标准和方法,依据一定的分类原则,对从业人员所从事的各种专业化的社会职业所进行的全面、系统的划分与归类7职业结构P41职业结构,是指不同职业类型的劳动者在劳动者总体中的比例。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劳动社会学的产生和研究内容1、劳动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选择或名词解释)2、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
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3、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包括:(1)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2)劳动者(3)劳动的社会关系(4)劳动的社会结构(5)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6)劳动与社会变迁第二节1、科层制是韦伯根据纯粹理想型方法提出的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利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2、冲突理论:冲突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激烈对立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它是一种基本的人类物质和社会物质。
第三节1、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确立科学的研究方法论是开展劳动社会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劳动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观点:(1)实际观点(2)实证观点(3)发展观点2、社会劳动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一、社会调查法分为(1)文献调查法,也称历史调查法,是通过收集各种文献资料、摘取与调查课题的有关信息,以获取对某一社会事实的认识的方法。
(2)访问调查法,由访问者通过口头交谈的方式直接向被访问者提出问题,要求被访问者给予回答,双方进行交谈,从而获取所需信息,了解社会实际情况的方法。
(3)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垂询意见的方法。
(4)实验调查法,是实验者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改变某些社会环境的实践活动来认识实验对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方法。
二、社会统计法.三、比较分析法四、参与调查法。
第二章劳动第一节劳动与劳动的社会化1、劳动的概念:劳动是指人类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一;劳动社会学的产生劳动社会学的概念: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分支学科劳动社会学背景:1凡勃伦《有闲阶级论》2劳动社会学最早在法国,首次使用‘劳动社会学’是法国学者乔.佛里德曼和彼二:劳动及相关概念(一)劳动劳动的概念: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活动的本质特征:自觉性.目的性.创造性(二)劳动者劳动者概念:四要素:1属于劳动适龄人口2具有一定体力和智力3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4有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精确定义: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处于一定劳动岗位,遵循一定劳动规范,有目的。
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三)工作定义:通过劳动分工而进行的。
有组织的,以获得劳动报酬为目的的生产劳动。
特点;雇佣关系,经济交换关系建立后的劳动(四)职业与行业职业定义;劳动专门化和劳动分工的结果,即再业人口所从事的具体工作的种类行业定义:是劳动者在从事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分工的集团概念行业的两个基本要点:1行业属于社会劳动者的集团概念2同一行业都有同一类型的经济活动他们生产同一类型的产品,提供同一类型的劳务,创造的使用价值基本相同。
三: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内容1劳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2劳动者3劳动的社会关系4劳动的社会结构5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关系劳动社会学理论劳动社会学的三个阶一:古典劳动社会学理论(一)马克思主义(二)迪尔凯姆的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研究社会的凝聚力问题提出两种社会结构:1机械团结2有机团结(三)韦伯主义——科层制(四)管理学派——经济人(管理学之父)梅耶——社会人(五)制度学派(有效的制定制度)——韦布夫妇(六)古典经济学代表人:威廉。
配第和亚当。
斯密二:现代劳动社会学(一)新马克思主义(二)冲突理论(三)新制度主义学派1新集体主义——最公正,最有效地解决工业冲突的方法是集体协商制度2法团主义强调从制度层面讨论政治制度与劳资关系的互动,政府在劳资互动过程中的作用核心概念:利益协调3新放任主义(四)新管理学派(五)新经济社会学三:后现代阶段劳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二: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观点1实际观点2实证观点3整体观点4发展观点三:劳动社会学研究的逻辑观点理论——假设——观察——概括或检验——新的理论(研究过程有五个阶段)四:基本研究类型(一)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二)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三)普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五:具体研究方法(一)社会调查法1文献调查法2访问调查法(访谈法)3问卷调查法4实验调查法(二)社会统计法(三)参与调查法。
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1.劳动社会学: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的分支科学,形成于19世纪20-30年代。
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法国,1959年乔.弗里德曼和彼.纳维利首次使用这词。
2.劳动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选择或名词解释)3.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
(单选)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4.冲突: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激烈对立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她是一种基本的人类特质和社会特质。
5.冲突理论所重视的不仅是个人的、人际之间的或文化的层次,而是社会现实的结构层次,主要研究社会冲突的起因、形式、制约因素及影响。
6.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其结构主要包括前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7.社会统计法:运用统计学原理研究社会现象的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
单选:1。
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
(单选)2。
马克思是最早对劳动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经济社会学家。
3。
迪尔凯姆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社会语言学和后现代性的研究都有深远的影响.4.马克斯·韦伯是一名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对劳动社会学的发展作出过的重要贡献。
5。
泰勒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
6、梅耶-—“霍桑实验”,他认为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
多选或简答:1.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内容的六个部分:(1)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2)劳动者(3)劳动的社会关系(4)劳动的社会结构(5)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6)劳动与社会变迁。
2.反映劳动社会学的经典理论的人物:马克思、迪尔凯姆、韦伯、泰勒与梅耶.3.科层制(韦伯)的基本要素:①一整套始终如一的、需要严格执行的命令及服从关系,一种有组织的不平等制度;②这些从属关系受严格的内部等级的支配,依从于复杂的任务或职务分工,按规则行事是人们的义务;③非人格性,各种权利关系都是刻板、非个性化的、合理性的体系;④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居于支配地位。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1959年,法国学者乔·弗里德曼和彼·纳维利首次使用“劳动社会学”一词,并创办了《劳动社会学》杂志……一、劳动社会学的产生条件(一)总体而言,涉及两种需求一是理论需求:工业化与后工业社会的复杂性提出许多需要解释的理论问题;二是实践需求:工业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巨大差别以及由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具体而言,包括四种因素1、社会因素:劳动过程与劳动领域内的劳动问题及衍生的大量社会问题,如剥削、异化、劳资关系、生产效率、全球化等。
2、经济因素:围绕着企业的生产、生产资料使用、产品/收益的分配、劳动者就业、失业与贫困等一系列问题的理性解释;当前的人力资本理论、社会网络理论、信任等问题的研究。
3、政治因素:反映着劳动过程中权力运作,各种利益群体的相互关系及其可能采取的社会行动状况。
政府的关注,力图塑造一种利益平衡机制。
4、学术因素:研究者、制度化的教研机构、专业团体、期刊等。
圣经:“你当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悦,作无愧的工人,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
”(提后,2:15)二、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一)赵履宽的观点揭示与把握劳动与社会两者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探求劳动与社会之间的多方面联系,正是劳动社会学的对象和任务”。
“劳动社会学就是把劳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作为人的社会行为,从劳动与社会的联系中来研究劳动问题。
”(二)本书作者的观点劳动社会学是一门用社会学理论体系和方法对劳动者的社会劳动活动的结构、功能及其运行规律进行的分支社会学。
第一,五方面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劳动者←→职业←→劳动组织←→劳动关系←→劳动社会问题→第二,进行三个层次的研究1、从劳动者个人层次上看:态度、行为、素质、能力、社会化、职业选择、职业流动等;2、从群体和组织层次上看:劳动组织、劳动关系、劳动制度、组织文化等;3、从社会层面上看:劳动社会问题。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劳动社会学: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彖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彖的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形成于19世纪20・30年代。
出现在法国,法国社会学者乔•弗里徳曼和彼•纳维利。
二、劳动者是社会学研究的主体。
是基本要素。
广义的劳动者:指一些具有劳动能力的,并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的人。
狭义的:处于劳动年龄。
具冇一定的体力和智力。
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
有劳动报酬和经营收入。
三、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白觉性、目的性和创造性是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
四、劳动社会学的发展形成了几人流派。
各流派的发展人都经历了三个阶段:古典阶段、现代阶段和后现代阶段。
五、管理学派的代表任务是:泰勒和梅耶。
梅耶认为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六、新制度主义学派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
七、个案调查:是从研究对彖中抽取少数个人或小型团体作为样本进行详尽调査的一种方法。
八、问卷调查法:只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九、实地观察:指观察者有冃的、有计划地运用口己的感觉器官或者借助科学的观察仪器, 直接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彖。
第二章劳动一、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來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二、劳动社会化的内容:1、牛:产资料社会化。
2、劳动操作过程社会化。
3、劳动成果的社会化。
三、广义上的市场经济运行主体,不但包括直接经济运行主体——企业和劳动者,还包括进行社会运行或者经济资源宏观配置的主体——国家,以及对金业的运行进行调节的无形主休——市场。
四、国家、企业、劳动者之间的联系,最主要的两方关系是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建立的劳动关系。
三方关系由劳工、雇主和政府构成。
五、第三产业以第一、二产业发展为基础,反过来又对第一、二产业的发展起到巨人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