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工程环境学16
- 格式:ppt
- 大小:2.79 MB
- 文档页数:32
海洋工程中的环境监测与评估在当今世界,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断深入,海洋工程的规模和数量日益增加。
然而,这些活动在为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海洋环境造成了各种影响。
为了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海洋生态平衡,海洋工程中的环境监测与评估工作显得至关重要。
海洋环境是一个极其复杂和敏感的生态系统,它包括了海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以及海底地形、海洋气候等多个方面。
海洋工程,如海上油气开采、港口建设、海底电缆铺设等,可能会导致海洋水质污染、海洋生态破坏、海洋生物栖息地丧失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因此,通过科学的环境监测和评估,我们能够及时了解海洋环境的变化情况,预测可能出现的环境风险,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和治理。
环境监测是海洋工程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通过对海洋环境中的各种参数进行定期或连续的观测和测定,获取有关海洋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的信息。
监测的内容通常包括海洋水质、海洋沉积物、海洋生物、海洋气象和海洋水文等方面。
例如,对海水中的化学污染物(如石油、重金属、农药等)的监测,可以了解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和分布情况,评估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潜在危害;对海洋生物的监测,可以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生物种群的数量和结构的改变,以及生物的生长、繁殖和健康状况,从而反映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
在海洋工程环境监测中,监测技术和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
目前,常用的监测技术包括现场采样和实验室分析、遥感监测、自动监测站等。
现场采样和实验室分析是传统的监测方法,它可以提供较为准确和详细的环境数据,但监测周期长、成本高,而且难以实现大面积和连续监测。
遥感监测则利用卫星、飞机等遥感平台,获取大范围的海洋环境信息,具有快速、宏观、动态的优点,但监测精度相对较低。
自动监测站可以实现对海洋环境参数的实时连续监测,数据时效性强,但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
为了提高监测效率和数据质量,通常需要将多种监测技术和方法相结合,形成一个综合的监测体系。
论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保护措施1. 引言1.1 海洋环境工程的概念海洋环境工程是指利用工程技术和科学知识来改善、保护和恢复海洋环境的行为和活动。
随着人类活动和工业化的加剧,海洋环境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污染和破坏,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海洋环境工程的出现和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海洋环境工程主要包括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环境评估、海洋环境治理和海洋环境保护等内容。
通过对海洋环境的系统监测和评估,可以及时了解海洋环境的变化和趋势,为采取相应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海洋环境治理技术包括了海洋污染物的控制和减少、海洋环境修复和恢复等方面,可以有效减轻海洋生态系统的压力和负担。
海洋环境工程致力于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促进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洋环境污染,提高海洋环境质量,为人类和地球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1.2 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变得越来越突出。
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承载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环境功能,对地球生态平衡和气候调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海洋环境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污染、过度开发和资源过度利用等问题,导致海洋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和威胁。
保护海洋环境不仅仅是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更是为了维护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海洋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氧源之一,通过海洋生态系统的调节作用,能够维持地球的气候和生态平衡。
海洋也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生活空间,保护海洋环境是保护人类自身利益的重要举措。
海洋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一项道德责任,更是一项必要的战略选择。
只有通过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才能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防止海洋生态系统的崩溃,从而保障人类和地球的未来发展。
【内容已达字数要求】。
2. 正文2.1 海洋环境工程的主要内容海洋环境工程是对海洋环境进行管理、保护和修复的一种综合性工程。
参考文献[1]陈学雷.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许肖梅,海洋技术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3]栾维新.中国海洋产业高技术化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4]李杰,别义勋,张智善,海洋开发技术——人类生存的新领域[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5]郑贵斌等,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研究[Ml.北京:海洋出版社,2002.[6]金庆焕,海底矿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7][美]D.G.格罗夫斯,L.M亨特.海洋世界百科全书[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8]王颖.中国海洋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9]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10]冯士笮、李风岐、李少菁.海洋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1]唐逸民.海洋学(第二版)[Ml.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12]范时清.海洋地质科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13]侍茂荣、高郭平、鲍献文.海洋调查方法[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14]赵济,中国自然地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15]樊栓狮.天煞气水合物储存与运输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6]槠同金,海洋能资源开发利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7]刘昭蜀,赵焕庭,范时清,等.南海地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8]孙湘平,中国近海区域海洋[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19]Lloyd's Register of Shipp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a Floating Offshore Installa-tion at a Fixed Location[M]. London,1999.[20]杨殿荣.海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21]宁津生,陈军,晁定波.数字地球与测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22]赵济,陈传康.中国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3]吕炳全,孙志国,海洋环境与地质[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24]杨树锋.地球科学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25]赵其庚.海洋环流及海气耦合系统的数值模拟[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26]严恺,海港工程[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27]邓舜扬,海洋防污与防腐蚀[M].扎京:海洋出版社,1987.[28]C E.贾斯克,等.海洋工程中的金属腐蚀疲劳[M].吴荫顺、杨德钧译.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9.[29]夏兰廷,黄桂桥,张三平,等.金属材料的海洋腐蚀与防护[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30]A.W.皮博迪,R.L.比安切蒂.管线腐蚀控制(原著第二版)[M].吴建华、许立坤等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31]张正斌,陈镇东,刘莲生,等.海洋化学原理和应用——中国近海的海洋化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32]胡中为,萧耐园.天文学教程(上册,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3]松岛岩,低合金耐蚀钢——开发、发展及研究[M].靳裕康译.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4[34]徐启阳,杨坤涛,王新兵,等,蓝绿激光雷达海洋探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35]N.G.杰尔洛夫.海洋光学[M].赵俊生、吴曙初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36]藤野正隆,多部田茂,北浑大辅,曾非.超大型浮体海洋物理瑕境飞影警;明寸梭封[J].日本造船学会论文集,1998,No. 183.[37]孙意卿,海洋工程环境条件及其载荷[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9. :[38]吴时国,喻普之.海底构造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9]汪国平.船舶涂料与涂装技术(第二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40]张相庭.工程抗风设计计算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41]聂武,海洋工程结构动力分析[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2.[42]张相庭.工程结构风载荷理论和抗风计算手册[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43]黄本才.结构抗风分析原理及应用[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44]丰鉴章,李元智,孙书敏,等.海岸工程中的海浪推算方法[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7.[45]罗伯特.E.兰德尔.海洋工程基础[M].杨裰、包丛喜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46]何生厚、洪学福.浅海固定式平台设计与研究[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3.[47][美]R.D.白莱文斯,流体诱发振动[M].吴恕三,王觉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3.[48]许富祥.海浪预报知识讲座[J].海洋预报;2003,20(1).[49]金伟良.工程载荷组合理论与应用[Ml.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50]天津大学永文力学教研室.海洋石油工程环境水文分析计算[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3.[51]张相庭,横风向漩涡脱落共振响应分析及在规范上的应用[J].建筑科学,2000,16(6).[52]刘岳元,冯铁城,刘应中,水动力学基础[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0.[53]李玉成,藤斌.波浪对海上建筑物的作用[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2.[54]陈家辉.航海气象学与海洋学[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9.[55]高冬光.桥涵水文(第三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56]俞聿修,随机波浪及其工程应用[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57]苎艳蓉,海洋工程波浪力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1.[58]高庆华,苏桂武,张业成,等,中国自然灾害与全球变化[Ml.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59]国家海洋局908专项办公室.海洋水文气象调查技术规程[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60]陈宗镛,甘子钧,金庆祥.海洋潮汐[M].北京:海洋出版社,1979.[61]林珲,闾国年,宋志尧.东中国海潮波系统与海岸演变模拟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62]国家海洋局.2006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63]郭禹.航海学[M].大连:大莲海事大学出版社,2005.[64]陈宗镛,等.海洋科学概论[Ml.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2.[65]翟盘茂,李晓燕,任福民.厄尔尼诺[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66]张方俭.我国的海冰[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6.[67]张方俭,周玲,我国海冰的可能最大厚度[J].自然灾害学报,1995,4(3).[68]方华灿,许发彦,陈国明.渤海平台构件疲劳分析的新方法[J].石油学报,1997,18(4).[69]李玉珊.渤海固定结构冰力计算中的问题[Jl.中国海上油气(工程),1999,11(1).[70]欧进萍,段忠东,王刚,海冰作用下平台结构自激振动的参数分析与响应的数值计算[Jl.工程力学,2001,18(5).[71]段梦兰,吴永宁,高照杰,海冰环境中海洋石油钢结构的破坏分析[J].石油学报,1999,20(3).[72]张明元,严德成,孟广琳.海冰弯曲强度的研究[J].海洋科学,1993(5).[73]曲月霞.海冰与近海结构物作用的物理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1.[74]隋吉学,孟广琳,李志军,等,环渤海海冰弯曲强度影响因素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1996,15(1).[75]孙希天.极端海况锦州J220-2平台的风险评估[D].申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05.[76]李志军,辽东湾海冰现场调查研究[J].海洋预报,1999,16(3).[77]高照杰,段梦兰,李啸,等,滩、浅海固定设施冰载荷的研究[J].石油学报,2001,22(5).。
大连理工大学海洋工程环境学论文学生:宋子杰学号: 201241013班级:运船1201院(系):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2014 年 11 月 6日波浪摘要:波浪是海洋中最常见的现象之一,是船舶和海洋工程最重要的环境动力因素。
本文旨在从波浪分类剖析波浪的性质。
关键词:波浪,分类,性质。
正文:波浪的分类大致有以下五种分类方式:一、按波浪所受干扰力和周期分类:a)毛细波:所受干扰力为风,周期为0~0.1s。
b)超短重力波:所受干扰力为风,周期为0.1~1s。
c)重力波:所受干扰力为风,周期为1~30s,一般海浪皆为重力波。
重力波又可划分为风浪,涌浪,近岸浪。
i.风浪:风浪是在风直接作用下生成的海水波动现象。
风越大,浪越高,波浪的高度差不多和风的速度成正比,但风浪瞬息万变,波面粗糙,周期比较短。
ii.涌浪:涌浪是在风停以后或风速风向突然变化,在原来的海区内剩余的波浪,还有从别的海区传来的海浪。
涌浪的外形圆滑规则,排列整齐,周期比较长。
iii.近岸浪:风浪和涌浪传到海岸边的浅水地区变成近岸浪。
在水深是波长的一半时,海浪发生触底,波谷展宽变平,波峰发生倒卷破碎。
d)亚重力波:所受干扰力为风及海浪,表现形式为涌浪,周期为30s~5min。
e)长周期波:所受干扰力为风暴及地震,周期为5min~24h。
f)一般潮波:所受干扰力为日和月的引潮力,周期为12~24h。
g)变形潮波:所受干扰力为风暴、日和月的引潮力,周期大于24h。
二、按波浪形态分类:规则波;不规则波三、按波浪传播海域水深分类:a)深水波:h/L≥0.5;b)有限水深波:0.5>h/L>0.05;c)浅水波:h/L≤0.05。
四、按波浪运动形态分类:震荡波;推移波五、按波浪破碎与否分类:a)破碎波:i.“崩波”型破碎波:波陡较大的波浪在海底平缓的地段形成的,消能缓慢。
ii. “卷波”型破碎波iii.“激散波”型破碎波:波陡较小的波浪在海底坡度较大的地段形成的,消能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