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7.2.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37.00 KB
- 文档页数:6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7.2.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7.2.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是学生在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之后的一个深化和拓展。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对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2.能够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练习题。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
同时,教师结合性质给出相应的例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运用。
3.操练(15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在过程中给予个别学生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地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心得,互相学习和交流。
27.2相似三角形27.2.2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及相似多边形的周长和面积性质;2. 能够运用相似三角形及相似多边形的周长和面积性质解决相关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将多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增强学生领会转化的思想方法.【情感态度】通过对性质的发现和论证过程,感受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提高学习热情,增强探究意识.【教学重点】理解并能运用相似三角形及相似多边形的周长和面积性质.【教学难点】探索证明相似多边形面积性质的过程.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问题 (1)如果△ABC ∽△A B C ''',则它们之间有哪些性质?(2)如果两个多边形相似,那么这两个多边形又有怎样的性质呢?不妨说说看,并与同伴交流.【教学说明】以上两个问题可由学生口答,既是对前面学过知识的回顾,又是学习相似三角形及相似多边形的性质的铺垫.教师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在黑板上可写出关系式:(1)AB BC AC k A B B C A C ===''''''(2)2311212231n n n n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11n n A A k A A =='',为后面证明相似三角形及相似多边形周长的比作准备.)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问题 1 你能根据刚才的性质探索出相似三角形和相似多边形周长之间各有怎样的特征?【教学说明】让学生依据黑板上所给出的两个等式来探索新的结论,在学生自主探索过程中,教师应在黑板上画出能够相似的△ABC 和△ABC,及相似的多边形A 1A 2……A n ,和多边形12n A A A ''',如下图(1)(2)所示:(1) (2)最后师生共同探索出结论,并给出证明过程. 问题2 如图,△ABC ∽△A B C ''',相似比为k 且AD ,A D ''分别是△ABC与△A B C '''对应边长的高线,求AD A D ''的值,并说明理由.问题3 如图,△ABC ∽△A B C ''',相似比为k 则△ABC 与△A B C '''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说说你的理由.【教学说明】问题2为解决问题3作好了铺垫.教师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2的结论,得出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线之比等于相似比的结论.这里既要用到相似三角形性质又要用到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师要作好诱导.由问题2的解决来探索问题3就顺理成章了 .问题4 如图,四边形ABCD 与四边形A B C D '''',相似比为k 那么它们的面积之比又如何?谈谈你的看法.【教学说明】可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尽量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此同时,教师可设置以下问题来帮助学生:你能直接表示出图中两个四边形的面积吗?如果不能,是否可连接对角线AC 和AC,,用三角形的面积来表示四边形的面积呢?这样设问起到画龙点睛作用,问题便迎刃而解,最后教师可在黑板上展示说理过程,从而得出:相似四边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问题5 类似地,相似多边形面积之比是否也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呢?【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将两个相似多边形用类似于问题4的方法转化成若干个三角形,从而得出结论.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 判断:(1)一个三角形的各边长扩大为原来的5倍,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也扩大为原来的5倍.( )(2)—个四边形的各边长扩大为原来的9倍,它的面积扩大为原来的9倍.( )2. △ABC ∽△A B C ''',它们的周长分别为60和 72,且 AB =15,B ’C ’ =24,试求 BC ,AC , A 'B ',A 'C ’ 的长.性质 相似三角形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 相似多边形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1.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线之比等于相似比.2.相似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相似多边形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3.在一张复印出来的纸上,一个多边形的一条边由原图中2cm变成了6cm,这次复印的放缩比例是多少?这个多边形的面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如图,在△ABC和△DEF 中,AB =2DE,AC=2DF,∠A=∠D,△ABC的周长为 24,面积为125,求△DEF的周长和面积.【教学说明】所选四道小题都可直接运用相似三角形和相似多边形的周长与面积性质进行判断说明,难度不大,学生可自主完成,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在完成上述题目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创优作业中本课时的“名师导学”部分.【答案】1. (1)√ (2)× 2.BC=20,AC=25 ,A’B'=18,A’C’=30.3.这次复印的放缩比例是1:3,这个多边形的面积放大了 9倍.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在探索相似多边形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时,采用了怎样的思想方法,谈谈你的认识.2.请总结一下相似三角形和相似多边形的性质.习题27. 2中选取.1.布置作业:从教材P54〜562. 课外思考:(1)蛋糕店制作两种圆形蛋糕,一种半径是15cm,一种半径是30cm,如果半径为15cm的蛋糕够2个人吃,那么半径为30cm的蛋糕,够几个人吃(假设两种蛋糕的高度相同)?(2)如图,在△ABC中,DE∥FG∥BC, D、F在AB边上,E、G在AC边上,且 DE、FG将△ABC的面积三等分,若AB=10,试求AD,DF的长.(3)完成创优作业中本课时的“课时作业”部分.本课时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这有助于学生回顾有关知识,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自主探索形成初步认识,最后师生共同归纳结论.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探究,体会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乐趣.。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7.2.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27.2.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并学会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详细的理论推导和丰富的例题,引导学生发现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够自主探究和证明。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重要部分,也为后续学习更高级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对三角形的相关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他们可能还不太清楚,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证明过程感到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学会用几何画板等工具,进行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验证和探究。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推导和证明。
2.相似三角形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2.用几何画板等工具,进行直观的演示和验证,帮助学生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3.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让学生学会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几何画板软件。
2.准备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PPT课件。
3.准备一些相关的例题和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课件,呈现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定理和证明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利用几何画板软件,让学生自主探究相似三角形的性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相似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相关的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一些综合性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7.2.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一、设计背景在九年级数学教学中,相似三角形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相似三角形是指两个三角形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三角形。
九年级下册第27章的内容主要围绕“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展开,本次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二、设计目标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1.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和判定方法;2.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3.能够应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核心内容是“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具体内容包括:1.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判定方法;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三角形面积成比例等;3.通过实例讲解如何应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方法本次教学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判定方法和性质,让学生对相似三角形有一个基本的认识;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3.探究式教学:通过让学生自己探究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激发其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回忆相似的概念,让学生自己探讨出两个相似三角形之间有哪些相似的特点。
2. 知识讲解1.讲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判定方法;2.讲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三角形面积成比例等;3.通过实例讲解如何应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 例题练习1.给出若干个三角形,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相似的;2.给出若干组数据,让学生应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计算未知数的值。
4. 小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进行总结;2.引导学生通过复习相关知识或搜索网络进一步拓展相似三角形的应用领域。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1. 教学评价本次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例子的应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人教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27-2-2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27-2-2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这一节主要介绍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在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判定之后,本节课将深入探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为后续解三角形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判定,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
但学生在应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时,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和鼓励,帮助学生建立相似三角形性质与实际问题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并能熟练运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其运用。
2.如何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2.通过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材、教案、PPT。
3.练习题及答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相似的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引出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2.呈现(10分钟)呈现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并记忆性质。
性质如下:(1)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2)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道练习题,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教师批改并及时反馈,巩固学生对相似三角形性质的掌握。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能探索相似三角形一系列性质的证明过程,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并能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计算有关角、边、周长和面积问题2. 能力目标经历观察——猜想——论证——归纳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和严谨治学的态度。
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 情感目标掌握初步的逻辑推理及类比的思维方法,感受从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通过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喜悦。
通过实际情境的创设和解决,使学生逐步掌握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教学重点相似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探索及应用。
教学难点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归纳推理,特别是面积之间的关系,并且注意“相似比”与“相似比的平方”的区分。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相似三角形有哪些性质?用符号语言怎样表示?(2)、如图:ΔABC~ΔDEF,相似比为k,则 x=____ y=_____ k=_____ ∠B=___ 二、探究新知相似三角形除了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之外,还有其他性质吗?探究一、如图:相似△ ABC与△ DEF的相似比是多少?周长的比为多少?并且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我们应该怎样证明这个结论呢?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证明过程,然后小组讨论得出证明的过程,让其中一个小组代表展示证明的过程,以利于查缺补漏,从而得出了: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探究二、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和相似比又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分小组讨论,第一小组讨论对应高线的关系,第二小组讨论对应角平分线的关系,第三小组讨论对应中线的关系,然后,让三个小组选代表分别展示相似三角形的这三种线之间的对应关系,最后,老师在大屏幕上展示对应高与相似比之间的关系,这样,又得出了相似三角形的第二个性质: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相像三角形的性质1.理解相像三角形的性质;(要点 )2.会利用相像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难点 )一、情境导入两个三角形相像,除了对应边成比率、对应角相等以外,还能够获得很多实用的结论.例如,在图中,△ABC 和△ A′B′C′是两个相像三角形,相像比为k,此中 AD 、A′D′分别为 BC、B′C′边上的高,那么AD、A′D′之间有什么关系?二、合作研究研究点一:相像三角形的性质【种类一】利用相像比求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如下图,平行四边形ABCD 中, E 是 BC 边上一点,且BE= EC,BD 、AE 订交于F点.(1)求△ BEF 与△ AFD 的周长之比;(2)若 S△BEF= 6cm2,求 S△AFD .分析:利用相像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能够获得周长和面积之比,而后再进一步求解.解: (1)∵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 AD∥ BC,且 AD = BC,∴△ BEF ∽△ AFD .又∵ BE=1BC,∴BE=BF=EF=1,∴△ BEF 与△ AFD 的周长之比为BE+BF+EF=1;2AD DF AF 2AD+DF +AF 2(2)由 (1)可知△ BEF ∽△ DAF ,且相像比为1,∴S△BEF=(1)2,∴S△AFD=4S△BEF=4×6=2S△AFD224cm2.方法总结:理解相像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相像比,面积比等于相像比的平方是解决问题的要点.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讲堂达标训练”第4、6题【种类二】利用相像三角形的周长或面积比求相像比若△ ABC∽△ A′B′C′,其面积比为1∶ 2,则△ABC 与△ A′B′C′的相像比为 ()C.1∶4 D. 2∶ 1分析:∵△ ABC∽△ A′B′C′,其面积比为1∶ 2,∴△ABC 与△ A′B′C′的相像比为1∶ 2= 2∶2.应选 B.方法总结:解决问题的要点是掌握相像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像比的平方.【种类三】利用相像三角形的性质和判断进行计算如下图,在锐角三角形 ABC 中, AD, CE 分别为 BC,AB 边上的高,△ ABC 和△BDE 的面积分别为 18 和 8,DE= 3,求 AC 边上的高.分析:求 AC 边上的高,先将高线作出,由△ ABC的面积为18,求出 AC 的长,即可求出 AC 边上的高.解:过点B作BF⊥AC,垂足为点F.∵ AD ⊥ BC, CE ⊥ AB,∴ Rt△ADB∽Rt △ CEB,∴BD=AB,即BD=BE,且∠ ABC=∠ DBE ,∴△ EBD∽△ CBA, ∴S△BED=(DE)2 BE CBAB CB S△BCA AC81=18.又∵ DE =3,∴ AC=4.5.∵ S△ABC=2AC ·BF =18, ∴ BF= 8.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可利用相像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像比、面积比等于相像比的平方来解答.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稳固提高”第 6 题【种类四】利用相像三角形线段的比等于相像比解决问题如下图, PN∥ BC, AD ⊥ BC 交 PN 于 E,交 BC 于 D.(1)若 AP∶ PB= 1∶ 2,S△ABC= 18,求 S△APN;AE(2)若 S△APN∶S 四边形PBCN= 1∶ 2,求AD的值.分析: (1) 由相像三角形面积比等于对应边的平方比即可求解;(2) 由△ APN 与四边形PBCN 的面积比可得△ APN 与△ ABC 的面积比,从而可得其对应边的比.解: (1)因为 PN∥ BC,因此∠ APN=∠ B,∠ ANP=∠ C,△APN∽△ ABC ,因此S△APN=S△ABCAP 2S△APN121 ( ) .因为 AP∶ PB= 1∶ 2,因此 AP∶ AB= 1∶ 3.又因为 S△ABC= 18,因此= ()=,所AB S△ABC39以 S△APN= 2;AP(2)因为 PN∥ BC,因此∠ APE=∠ B,∠ AEP=∠ ADB,因此△ APE∽△ ABD,因此AB=AE S△APN AP2=(AE 2.因为 S△APN∶ S 四边形PBCN=1∶ 2,因此S△APN1= (AE 2,因此AE=1AD ,= ()AD)S△ABC=AD)AD3 S△ABC AB3=33.方法总结:利用相像三角形对应线段的比等于相像比能够推出相像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像比的平方.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稳固提高”第7 题【种类五】利用相像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动点问题如图,已知△ ABC 中, AB= 5,BC =3,AC= 4,PQ∥ AB,P 点在 AC 上 (与 A、C 不重合 ), Q 点在 BC 上.(1)当△ PQC 的面积是四边形1时,求 CP 的长;PABQ 面积的3(2)当△ PQC 的周长与四边形PABQ 的周长相等时,求CP 的长.分析:(1) 因为 PQ∥ AB,故△ PQC ∽△ ABC,当△PQC 的面积是四边形 PABQ 面积的1时,3△CPQ 与△ CAB 的面积比为 1∶ 4,依据相像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像比的平方,可求出CP 的长; (2)因为△PQC ∽△ ABC,依据相像三角形的性质,可用CP 表示出 PQ 和 CQ 的长,从而可表示出AP、 BQ 的长.依据△ CPQ 和四边形 PABQ 的周长相等,可将有关的各边相加,即可求出CP 的长.1解: (1)∵ PQ∥ AB,∴△ PQC∽△ ABC ,∵ S△PQC=3S 四边形PABQ,∴ S△PQC∶ S△ABC= 1∶ 4,∵1=1,∴ CP=1C A= 2;422(2)∵△ PQC∽△ ABC,∴CP= CQ=PQ,∴ CP= CQ,∴CQ= 3CP.同理可知 PQ=5 CP,CACBAB43445 3∴C△PCQ= CP+ PQ+CQ= CP+4CP+4CP=3CP,C 四边形PABQ= PA+ AB+ BQ+ PQ= (4- CP)3511CP= 3CP,∴7CP=+ AB+ (3- CQ)+ PQ= 4- CP+5+ 3- CP+ CP =12-CP,∴ 12-244222412,∴ CP=7 .方法总结:由相像三角形得出线段的比率关系,再依据线段的比率关系解决面积、线段的问题是解题的要点.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稳固提高”第8 题三、板书设计1.相像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2.相像三角形(多边形 )的周长的比等于相像比;相像三角形的对应线段(对应中线、对应角均分线、对应边上的高)的比也等于相像比;3.相像三角形的面积的比等于相像比的平方.本节教课过程中,学生们都主动地参加了讲堂活动,踊跃地沟通商讨,发现的问题许多:相像三角形的周长比,面积比,相像比在书写时要注意对应关系,不对应时,计算结果正好相反;这两个性质使用的前提条件是相像三角形等等.同学们议论特别强烈,本节讲堂教课获得了显然的成效 .。
第二十七章相似三角形
第七课时
27.2.2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对应高的比和面积比与相似比之间的关系。
②灵活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
推理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
①对相似三角形性质的探究经历观察——猜想——论证——归纳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
的习惯和严谨治学的态度。
②通过实际情景的创设和解决,使学生逐步掌握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转化思想,复杂问题转化
为简单问题的思想方法。
③通过例题的拓展延伸,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
合作,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自信心,通过对生活问题的解决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因为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是解决与相似三角形有关问题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相似多边形性质的基础,因此,本课的重点是: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由于学生推理归纳的能力较低,所以本课的难点是:运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1、相似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①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②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等于相似比。
2、什么叫做相似比?
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
(二)新知
认真阅读课本第51至53页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并体验知识点的形成过程。
1、已知,如图,△ABC ∽△A′B′C′, 探究下列问题:
(1)△ABC 与△A′B′C′的对应边有什么关系?
(2))若 ,则 的比值是否等于____ ,为什么?
归纳 一: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用类似的方法,还可以得出: 相似多边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练一练 1、
如果把一个三角形各边同时扩大为原来的5 倍,那么它的周长也扩大为
原来的____倍. 2、
如图,点D 、E 分别是△ABC 边AB 、AC 上的点,且DE ∥BC ,BD =2AD ,
那么△ADE 的周长︰△ABC 的周长=
_______。
知识点二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面积的比
1、已知,如图,△ABC ∽△A′B′C′,AD ,A′D′分别是△ABC 与△A′B′C′的高,
(1)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高的比与相似比有什么关系? 写出推导过程。
k A C CA C B BC B A AB ='
'=''=''C A C B B A AC BC AB ''+''+''++
结论: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_____。
(2)相似三角形对应边上的中线,对应角的平分线的比值与相似比有什么关系?
结论: 相似三角形对应边上的中线,对应角的平分线的比等于______。
(3)若 = k ,则 的 比值与 k 有什么关系?
结论: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_____。
用类似的方法,可以把两个相似多边形分成若干对相似三角形,因此可以得出:
相似多边形面积的比等于___________。
(三)典例
例1、(教材P52例6)如图,在ΔABC 和ΔDEF 中,AB=2DE ,AC=2DF ∠A=∠D , ΔABC 的周长是24,面积是12,求ΔDEF 的周长和 面积。
解:∵AB=2DE ,AC=2DF
∴
A C CA
C B BC B A AB ''=
''=''C B A ABC S S '''∆∆2==DF AC
DE AB
∵∠A=∠D ∴ΔABC∽ΔDEF
设ΔDEF 的周长为x ,面积为y 。
又∵ΔABC 的周长是24,面积是12
∴
∴ x=12 y=3 ∴ΔDEF 的周长是12,面积是3 (四)当堂练习
1、两个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长分别是6cm 和18cm ,若较大三角形的周长是42cm ,面积是12cm 2,则较小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cm ,面积为
____cm 2 。
2、在△ABC 中,DE ∥BC ,EF ∥AB ,已知△ADE 和
△EFC 的面积分别为4和9,求△ABC 的面积。
(五)归纳小结
1、相似三角形周长、对应高、对应中线、 对应角平分线的比等于______。
2、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__________。
3、学习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业
1、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把三角形截成的一个小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____,面积比等于____。
2、如果两个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为3∶5 ,那么它们的相似比为_______,周长
2
x 24
=22y 12=A
B
C
D
E
的比为________。
3、在一张复印出来的纸上,一个多边形的一条边由原图中的2cm变成了6cm,这次复印的放缩比例是多少?这个多边形的面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如图,在正方形网格上有△A
1B
1
C
1
和△A
2
B
2
C
2
,这两个三角
形相似吗?如果相似,求出△A
1B
1
C
1
和△A
2
B
2
C
2
的面积比。
(第4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