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服装品牌国际化定位的思考(doc 10页)
- 格式:doc
- 大小:2.60 MB
- 文档页数:11
服装企业向“品牌国际化”推进的策略探讨中国服装的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需要实施品牌战略。
本文探讨了服装的品牌国际化策略。
服装企业品牌国际化策略中国的服装产业已全面进入了以品牌竞争为核心的新时代,如何创出自己的品牌,成了各服装企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中国服装的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需要实施品牌战略。
就我国服装企业目前的情况来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品牌国际化推进。
一、准确的品牌定位定位就是要找出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可能差别,并且有效地向目标市场说明它与竞争对手之间的不同。
品牌定位是塑造品牌的关键也是第一步,如果不能为品牌找准定位,企业的许多努力,特别是品牌推广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偏离方向。
而我国服装企业大多对品牌定位的概念比较模糊,有的企业根本就没有对品牌进行定位,只是一味追求“洋化”。
品牌定位就是为品牌找到一个适合的位置,主要目的是要给消费者一种心理上的享受,如品牌的档次、特征、个性、品味、时尚等。
其实,品牌定位方法有很多种,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最终应站在一个特殊的基点———文化上来加以演绎,品牌价值的核心是文化,品牌拓展的空间也在于文化,通过品牌国际化可以在异国他乡建立起本品牌的强势地位。
品牌定位是品牌建设的龙头,每个企业品牌都要有明确差异化的定位,定位明确了,有差异才能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二、丰富品牌的内涵没有内涵的品牌,就像是一个人没有精神一样。
人要有精神,品牌要有内涵。
与世界名牌服装相比,我国多数服装品牌内涵比较匮乏、空洞,做得比较好的为数不多。
品牌是由名称、标识、口号等视觉效果,以及产品的特点、独特的气质等内涵组合而成的,消费者最初认识到的只是视觉上的东西,而真正能够形成忠诚的消费群体,是在品牌具有了自己的独特气质和特点,也就是具有品牌的个性之后。
一个优秀的服装品牌,应该是一种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一个区域经济与文化风情的体现,应该是一个时代时尚文化的缩影。
而中国服装品牌缺乏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自身品牌的内涵深度挖掘,只有科学地制定出品牌的市场定位并不断满足市场需求,才能丰富品牌的文化内涵。
中国纺织服装品牌的国际化策略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在国际市场上逐渐崭露头角。
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成功,中国纺织服装品牌需要制定有效的国际化策略。
本文将从市场分析、产品定位、品牌建设和营销推广等方面探讨中国纺织服装品牌的国际化策略研究。
一、市场分析在制定国际化策略之前,中国纺织服装品牌需要对目标市场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及偏好。
需要了解目标市场的消费水平、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因素,以确定最适合的产品定位和市场推广策略。
还需要对竞争对手进行分析,了解他们的产品特点、定价策略和市场占有率,为进入国际市场做好充分准备。
二、产品定位在国际化过程中,中国纺织服装品牌需要对产品进行定位,明确目标市场的消费群体和产品定位。
根据目标市场的消费水平和文化差异,可以对产品进行定制化设计,以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
还可以通过产品创新,打造独特的产品特色,提升品牌竞争力。
三、品牌建设品牌是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品牌建设是国际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中国纺织服装品牌需要通过产品质量、设计风格、营销推广等多方面提升品牌形象,树立良好的国际品牌形象。
还可以通过赞助活动、跨界合作等方式,拓展品牌的影响力,提升品牌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营销推广营销推广是品牌国际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中国纺织服装品牌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营销推广,提升品牌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可以通过线上线下渠道进行推广,开展品牌推广活动,如参加国际展会、举办时装发布会等;同时还可以借助社交媒体、网络营销等方式,增加品牌在国际市场的曝光度,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
中国服装行业SWOT分析及国际化战略引言中国服装行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和出口国之一,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国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中国服装行业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对中国服装行业进行SWOT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国际化战略,以帮助行业在全球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
SWOT分析优势(Strengths)1.低成本生产:中国具有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价格,使得服装生产成本相对较低,能够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价格。
2.巨大的市场规模:中国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人口众多,对服装的需求量大,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销售机会。
3.杰出的供应链管理:中国的服装行业建立了完善的供应链系统,具有高效的生产和配送能力,能够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劣势(Weaknesses)1.品牌知名度不高:尽管中国的服装行业在全球扮演重要角色,但在国际市场上,中国服装品牌的知名度相对较低,缺乏国际化的品牌形象。
2.缺乏设计创新:中国的服装行业在设计领域相对落后,缺乏独特和创新的设计,使得产品难以在国际市场上脱颖而出。
3.环境污染问题:中国的服装行业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包括水污染、空气污染等,这可能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机会(Opportunities)1.国际消费升级:随着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和消费升级的趋势,人们对于品质、品牌和时尚的需求越来越高,为中国的高端服装品牌提供了机会。
2.电子商务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电子商务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为中国服装企业提供了直接面向国际消费者的渠道和平台,推动了跨境销售的发展。
3.国际品牌合作:中国服装企业可以通过与国际知名品牌的合作,借助其品牌影响力和市场渠道拓展,提升自身的国际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威胁(Threats)1.国际贸易摩擦:当前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存在贸易摩擦和保护主义倾向,可能对中国服装行业的出口造成一定程度的压力。
2.地区竞争加剧:亚洲其他地区的服装行业快速发展,特别是韩国、越南等国家,与中国形成了激烈的竞争,可能对中国的出口市场构成威胁。
中国纺织服装品牌的国际化策略研究
近年来,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崛起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了在国际竞争中
获得竞争优势,中国纺织服装品牌需要制定适合自己的国际化策略。
本文将从品牌定位、
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对中国纺织服装品牌的国际化策略进行研究。
在品牌定位方面,中国纺织服装品牌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市场和目标消费群体。
鉴于
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相对较新,品牌定位应以“中国制造”为卖点,强调产品
的优质、实惠和创新性。
品牌还可以通过与国际知名设计师的合作来提升品牌形象和产品
质量,进一步提升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
在产品设计方面,中国纺织服装品牌需要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背景和消费习惯
来进行差异化设计。
在设计风格上,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可以采用“中西结合”的方式,将
中国传统元素与国际时尚趋势相结合,以打造独特且具有辨识度的产品形象。
中国纺织服
装品牌还需要在产品质量和环保方面进行提升,以满足国际市场上对产品质量和环保的要求。
在市场营销方面,中国纺织服装品牌需要制定适合国际市场的营销策略。
品牌的推广
可以通过国际时尚展览、明星代言人和社交媒体等多种方式进行。
中国纺织服装品牌还可
以与当地的销售渠道和零售商进行合作,以扩大销售网络和提升市场份额。
在价格策略上,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可以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消费水平和竞争状况来制定差异化的价格策略,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中国品牌国际化的再思考[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市场反倾销愈演愈烈,国内市场的全面开放、自身相对优势的丧失以及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得我国品牌国际化已经刻不容缓;但我国品牌国际化进程中仍然存在着跨国并购盲目、研发投入不足、营销观念陈旧、经营人才匮乏、品牌保护不力等诸多问题;笔者认为立足国内市场、放眼新兴市场,创新产品研发模式,引进国际经营人才,整合品牌营销,是加速中国品牌国际化进程的时务之选。
[关键词]品牌国际化;模式;创新;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贴有“Made In China”的产品出口量不断攀升,我国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但是,我国为全世界加工产品,却只能赚取可怜的加工费。
残酷的现实使得不少有识之士深刻地认识到进行品牌国际化的重要性,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国品牌国际化进行得如何呢?一方面,根据《财富》杂志每年一度的世界企业500强的评选结果,2006年,我国已经有23家企业入选;另一方面,由世界品牌研究室评选的世界最具影响力品牌中,我国只有海尔入围百强,处在第95位。
强烈的反差使我不得不更深入地思考中国品牌国际化的问题。
一、进行品牌国际化的迫切性所谓品牌国际化,是指一国的某种品牌的产品或服务在世界市场上进行营销,得到相关顾客认可和偏爱并产生巨大效应,使企业具有强大竞争优势的过程。
我国企业进行品牌国际化已经步入了刻不容缓的关键时期,这是因为:1.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快进行品牌国际化。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经济的持续增长、快速发展,我们有一些重要的和不可再生的资源已经进入了瓶颈状态或即将进入瓶颈状态,如何获得这些赖以生存的资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战略课题。
国内不足国外补,只有加速进行品牌国际化,利用其在全球范围内调整和利用资源的竞争优势,才能更经济地获得企业长期发展的原动力。
进而实现国家经济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国家经济的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品牌国际化的战略思考中国品牌国际化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品牌国际化具有巨大的潜力和机遇。
然而,要实现中国品牌的成功国际化,需要认真思考和制定战略。
本文将从市场调研、品牌定位、产品质量和创新、营销策略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品牌国际化的战略思考。
首先,市场调研是中国品牌国际化的重要基础。
对目标市场的调研能够帮助企业了解市场需求、竞争对手、消费者心理等信息,为品牌定位和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市场调研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例如对竞争对手的产品进行比较分析,进行消费者调查和问卷调查等。
市场调研的结果可以帮助企业制定适合目标市场的市场营销策略,提高品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第三,产品质量和创新是中国品牌国际化的核心竞争力。
在国际市场上,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和创新性,而中国企业在这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此,中国品牌要想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提升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
企业可以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同时,还要进行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推出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只有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中国品牌才能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和忠诚度。
最后,营销策略对于中国品牌的国际化至关重要。
在国际市场上,企业需要根据目标市场的特点和消费者需求,制定适合的市场营销策略。
这包括品牌传播和推广、渠道选择和市场定位等。
品牌传播和推广可以通过广告、公关活动、社交媒体等渠道实现,以增强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渠道选择可以根据市场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销售渠道,例如直销、代理商、电商等;市场定位则需要根据目标市场的需求和竞争对手的定位来确定自己的定位策略,以找到自己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综上所述,中国品牌的国际化战略需要从市场调研、品牌定位、产品质量和创新、营销策略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制定。
虽然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竞争,但通过市场调研、品牌定位、产品质量和创新、营销策略等的实施,中国企业能够更好地实现品牌国际化,获得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我国品牌国际化方法论的理解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企业对国际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如何让我国品牌走出国门,赢得国际市场的认可和竞争力,成为了众多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几个关键的角度对我国品牌国际化方法论进行探讨。
一、产品和服务的国际化我国品牌国际化的第一步是产品和服务的国际化。
这就意味着要把产品和服务进行本地化定制,使其符合目标国家或地区的需求和消费习惯。
在产品设计上要考虑到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和审美观念,在市场定位和推广上要根据当地的消费习惯和市场规律进行调整。
二、品牌建设品牌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之一,是企业国际化的重要保障。
而品牌建设涉及到品牌定位、品牌传播、品牌保护等多个方面。
在国际化过程中,我国品牌要注重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强化品牌文化内涵,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构建国际化的品牌形象和品牌认同感。
三、渠道和市场拓展渠道和市场拓展是我国品牌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途径。
国际化渠道的建设包括线上线下渠道的拓展、与国外经销商和代理商的合作、开展跨境电商等。
而市场拓展则需要根据目标国家的市场情况和特点来进行市场调研、制定营销策略、开展品牌推广等活动。
四、人才和团队建设人才和团队建设是我国品牌国际化的核心和基础。
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立足,我国企业需要具备一支国际化的团队,这包括市场营销人才、国际化管理人才、跨文化交流能力强的人才等。
企业还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国际化管理机制和流程,加强对国际市场的了解和适应能力。
五、创新和技术引领创新和技术引领是我国品牌国际化的重要手段。
我国品牌要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拓展国际市场。
要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强自主品牌的研发和推广,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品牌国际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产品和服务的国际化、品牌建设、渠道和市场拓展、人才和团队建设、创新和技术引领等多个方面全面布局。
只有全面提升自身的国际化能力,才能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口碑。
对我国服装品牌国际化定位的思考(doc 10页)对中国服装品牌国际化定位的思考竞争将企业推向了定位时代。
按照菲利普·科特勒的营销理论,定位是设计公司产品和形象的行为,以便目标市场能知道公司相对于竞争对手的地位,使其在目标消费者心中占据独特的有价值的位置。
定位不在于对产品做什么而在于针对消费者、顾客的心理做什么,也就是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占据一个位置,一旦占据位置很难被其他竞争者侵入。
本文探讨中国服装品牌的定位问题。
服装产业是时尚产业,服装的时尚特点决定服装获得市场美誉必不可少的要素是:品牌、文化内涵和美感。
品牌无疑是服装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致胜的不二法门。
我国服装行业有几大公认的国际优势:廉价劳动力,服装加工能力已经达到制造世界品牌的水平、巨大的市场消费潜力。
但是在国内外消费市场上,中国缺少市场竞争力强的国际化品牌,“大路货”产品过剩,国产品牌服装市场号召力较低、以工业化品牌为主,品牌文化内涵较少的现象十分突出。
一,服装生产、出口、消费国的品牌软肋——中国服装品牌国际化定位的必要性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服装出口第一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加工国,改革开放以后的20年,我国服装产量增长了14.5倍,年平均递增速度达14.3%。
中国的服装生产和出口从1994年起位居世界第一。
2000中国大陆服装出口占世界出口额的18%,排名世界第一。
排名第二的香港区,占世界出口额的12%。
2002年我国服装及附件进出口总金额为426.26亿美元,贸易顺差399.50亿美元。
用出口竞争力系数(即贸易顺差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来评价,这几年中国服装业竞争力系数始终保持在93%以上,一直居世界最高水平。
我国既是服装生产大国,也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服装消费市场,梭织服装年需求量48亿-51亿件。
2001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7595亿元,衣着消费额大约占10%,衣着消费额绝对值比1997年增长26.47%。
中国国内市场的服装产品极大丰富,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常态的买方市场。
在各大城市中时尚流行、多姿多彩的服装,已成为城市亮丽的风景线。
与中国服装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相悖的是:中国出口服装中还没有一个在世界上叫得响的名牌,服装生产企业大都为别国作“嫁衣”,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牌加工占据出口服装总量的一半以上。
统计数字最能说明问题:中国的服装生产和出口从1994年起位居世界第一,服装产量从1978年的6.7亿件增长到2000年的116亿件,在世界市场上占有近20%的份额,2000年服装出口也达到360亿美元。
而欧盟最近公布的一项数字表明:销售额超过50亿美元的纺织服装行业名单中,中国没有一家。
中国服装出口占我国外贸出口额超过八分之一,却没有哪家自有品牌出口的额度能占到总出口额的0.5%。
即使在国内,品牌软肋现象同样非常突出。
中国服装生产协会在《2002年中国服装行业经济运行回眸》中指出:我国服装产业生产发展仍是以数量型增长为主,新增服装产量大多是常规产品,行业内以低价位竞争为主,技术创新的竞争明显不足,国内高档服装的设计、版型和面料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靠或模仿国外的技术。
在面料、加工方面与我国服装产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已经很小,但品牌国际化差距使中国服装产品的附加值和发达国家有天壤之别。
2001年一项涉及数十万上海市民的调研结果显示,上海消费者最喜欢的十大品牌服装中纯内资性的品牌仅占3个。
作为服装生产、出口和消费大国,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和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制造能力没有孕育出一个世界级的服装品牌,反倒是人口不怎么多的意大利、法国、英国和美国等造就了许多世界著名的服装品牌,比如:宝姿、YSL、ESPRIT、范思哲、FOGAL、CAPTAINO、ELLE、PLAYBOY、贝纳通等。
中国加入WTO之后,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涌入,国产服装品牌能否继续在中国消费者的心中占有一席之地,这问题不能不令人深思。
立报喜鸟“产品国际化、设计工艺国际化、形象国际化以及品牌国际化的定位”。
2001年,在北京中国国际服装周上,“报喜鸟”代表中国服装品牌与世界顶级的服装品牌AM-MANI同台表演,引起轰动,这次表演被称为“中国与世界服装品牌的第一次握手”。
2002年“报喜鸟”作为中国男装品牌的唯一代表被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组委会选中参加开幕式系列活动,与国际最大的时尚集团———LVMH集团麾下的20个世界品牌同台表演。
2002年9月、10月中旬,“报喜鸟”又先后参加了中国国际秋冬服装服饰博览会和第六届宁波国际服装节,并在宁波国际服装节期间举办了“新绅士之选”报喜鸟2002—2003时尚发布会。
2002年11月27日,“报喜鸟”宣布与国际纺织服装业的领袖、意大利著名纺织服装公司玛佐托集团进行战略合作,由“报喜鸟”独家代理玛佐托集团的高档成衣面料在中国的业务,并采用玛佐托的高级面料推出新一代报喜鸟男装系列,共同开拓男装市场。
此番和玛佐托的合作,标志着报喜鸟国际化的进程又迈进了一大步。
报喜鸟集团董事长吴志泽表示:报喜鸟和玛佐托的合作,是报喜鸟2002年全面进行品牌整合后的提升,报喜鸟将通过和玛佐托的合作,将世界最顶级的男装概念带到中国。
几年来,报喜鸟通过不断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来确保产品档次。
到目前为止,已经先后投放技改资金9200万元,引进美国格柏计算机辅助生产系统、德国杜克普缝制流水线、意大利罗通迪全自动整烫流水线等一系列世界一流服装生产设备,并聘请意大利著名工艺师安东尼奥先生为首席工艺师,2002年,又第三次聘请来自意大利的世界著名工艺师内利亚先生出任技术总监,使得工艺品质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综合装备水平位居全国服装行业前三位。
在技术和质量保证的前提下,“报喜鸟”以跟踪欧洲最新的设计理念为起点,逐步形成报喜鸟独特的设计风格和服饰文化,聘用香港影星任达华为形象大使,宣传自己的品牌文化主张,传达自己的流行文化,形成了报喜鸟“东情西韵,古风新律”的品牌风格。
自1997年开始,报喜鸟集团每年开发出一种新产品,1997年推出新风格西装,1998年推出挺柔西装,1999年推出非粘合衬西装,2000年推出清凉西装,2001年推出高级休闲风格报喜鸟SPORT系列,2002年又推出报喜鸟明兜系列。
“报喜鸟”引入连锁专卖制度,通过吸收加盟商来壮大集团实力,从而解决了营销渠道和营销方式等问题,在具体操作中,引入国际连锁机构普遍采用的标准化管理思想,构建了国内男装界最大的专卖体系,在全国服装界首次推出了一种全新的营销观念,即CS顾客满意工程,以顾客的需求为出发点,以顾客满意为目标,以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手段,通过个性化产品设计和生产,倡导全国统一价,永不打折的经营理念。
目前,“报喜鸟”服饰在全国的专卖店已经达到了310家。
透视“报喜鸟”的品牌国际化定位之路,可以欣喜的看到,中国服装企业在与国际接轨的品牌运营中渐渐成熟,扬长避短,逐渐形成全方位的品牌经营理念,中国服装打造国际化品牌的梦想日渐真实。
三,文化内涵、服务和营销模式补课——中国服装品牌国际化运作的关键战略战术如前所述,中国服装行业部分企业的国际化品牌运作日渐成熟,成绩喜人,但至今为止,中国服装行业的强势品牌如:报喜鸟、白领、雅戈尔、罗蒙、杉杉等都难以在国际上产生大的品牌影响,国内服装业要塑造世界知名品牌,让世界接受中国品牌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准备。
菲利普·科特勒指出,定位即找出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可能差别,并且有效的向目标市场说明它与竞争对手之间如何不同。
观察走国际化品牌定位的中国服装企业,广告越做越大,如庄吉今年广告投入超过5000万元,报喜鸟、法派、等也大笔投入广告资金,波司登1500万元买断央视黄金时段的羽绒服“登月”广告。
众多服装企业在设计品牌形象上不约而同的起用明星代言。
报喜鸟请台湾影星任达华代言,粱家辉、张柏芝出任法派形象大使,七匹狼请出黎明加盟,而品牌形象代言的顶端当属世界级影星007布鲁斯南与巩俐共同演绎夏蒙西服——有专家指出,当前国内服装业为尽快树立品牌的国际化形象,表现出一定的浮躁情绪。
许多企业急功近利,事实上靠媒体轰炸的服装广告一停销量就下滑,虽然价格比洋品牌低了很多依然门庭冷落。
创品牌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时间的积淀,需要舆论宣传工具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要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产品的品牌形象。
笔者认为,国际品牌与国产品牌真正的差距是一种文化内涵、服务和营销模式的距离,是市场观念、品牌规划以及企业管理方面的差距。
中国服装业的优势,是加工的优势,而非品牌的优势,对于这一点,服装企业应该有清楚的认识。
正如杉杉集团总裁郑永刚所言:“中国至少十年之内不可能产生世界级的服装品牌,因为那是实力的较量,是文化的积淀。
”其实,中国5千年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人的民族特质和价值观都非常独特,许多中国服装企业一味追求所谓的品牌“国际化”,起洋名、聘洋设计师,甚至于借鸡生蛋,花一笔不高的费用在国外(主要是欧美)注册一个品牌,在国内则以该“国际品牌”在中国“总代理”的身份出现,陶醉于掩耳盗铃般的闹剧之中。
这不只是中国服装品牌的悲哀,其实更是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悲哀。
构建服装品牌的文化内涵是属于慢工出细活的企业投资。
美国的时装品牌是与美国的文化相呼应的,体现出相应的美国精神和所属的社会阶层。
假如为了一时扬名,光靠广告轰炸和国际明星的形象代言,中国服装企业不下功夫细分市场,不设计、培育中国服装品牌独特的的民族文化内涵,中国服装品牌就不可能有国际化气势和国际市场号召力,只能是昙花一现或者继续作国际服装市场的追随者。
有一句话还是很值得服装企业反思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近几年“唐装”在国际上盛行,中国民族文化在国际服装市场上的号召力可见一斑。
另外,品牌给消费者带来的,除了特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设计和明显的风格,高品质、高品位和高价位外,还有一点往往被企业忽视的是:配套的服务和营销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美国宾州州立大学访问学者赵苹在《美国高档服装零售业对中国的启示》一文中,详细介绍了最受美国高档服装消费者青睐的高档服装连锁店内曼马可和诺思通等百年老店对客户购买、试身、合体修改环节的贴心关照和个性化服务。
她指出:随着消费档次的提升,人们的品牌意识日趋明显,这种品牌并不是简单地缀在服装上的装饰,而是人们对消费品和消费服务的一种内在追求。
服装消费水平的提升必须要以更高的服装销售服务为基础,这种提升才会形成稳定的高档服装消费市场。
而这正是国内最为薄弱的环节。
国外高档品牌的服务和营销模式是很值得中国的服装制造商与销售商学习和思考的。
服务和营销模式的改善才是拉动国内品牌服装消费市场的真正动力,是打造中国国际化品牌的必要条件。
就以北京来说,除价格问题之外,服装穿着不合适、搭配不合理、无暇购物、害怕大商场的拥挤、不愿与饶舌的推销员周旋、担心退换货的麻烦等等,都是困扰人们服装购买行为的实际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