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护理
- 格式:docx
- 大小:13.22 KB
- 文档页数:2
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常规一般护理1、体位:病人平卧硬板床,保持床铺干燥、平整、舒适。
室内空气流通无异味。
翻身时必须保持躯干上下一致,可作腰背伸展,禁忌作腰前屈、侧弯,更不能作腰旋转。
休息: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三周,大小便时均不宜下床。
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
避免脊柱屈曲位,不得搬动重物。
2、饮食护理:普通饮食,加强营养,忌生冷油腻之品。
情志护理:由于病症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易产生忧郁、烦躁心理。
因此护理人员应多关心体贴病人,及时了解思想情况,安慰开导,介绍本病相关知识及成功病例,保持乐观开朗情绪,使之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3、健康教育:(1)急性发作期应严格睡硬板床,症状缓解后,可用弹力腰围保护、固定腰部起床活动,腰围大小要合体,使用腰围时间不宜过久,避免过度前屈、后伸动作。
无症状即解除弹力腰围,以免肌肉退化萎缩。
(2)恢复期进行动静结合的体育活动,加强腰背肌锻炼。
教会病人行“飞燕点水法、五点支撑”等方法进行腰背肌的功能锻练,早晚各一次,每次10~15分钟。
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3)注意避免腰部过度负重,避免久坐及过于用力弯腰,不得挑重物,半年内避免体力劳动。
(4)咳嗽、大便时应使用弹力腰围,以防因胸腹腔压力增高,使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
辩证施护1、血瘀症型1.1症状:多有外伤病史,腰腿痛如刺,有定处,并可向下肢放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坐卧不宁,便秘。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胎薄,脉旋紧或涩。
1.2护理要点:(1)急性期绝对卧床3周,观察疼痛的部位、时间、性质和程度等。
(2)局部保暖,防止风寒湿邪入侵。
(3)疼痛剧烈者可遵医嘱使用止痛剂。
局部采用本院自制中药粉末剂复合方湿热敷,每2天换药1次,以舒筋活血缓解疼痛,中药活血化瘀、通痹止痛之汤剂宜温服。
(4)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粗纤维蔬菜及水果,忌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2、寒湿证型2.1症状:腰痛重者,活动不利,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小便清长。
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术前护理【观察要点】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及与休息和运动的关系。
2、观察脊髓神经功能:腰骶神经根症状(感觉减退、反射减弱、肌肉萎缩)、马尾神经受压症状(排便异常)。
【护理措施】1、按骨科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腰部制动,酌情训练床上大小便、卧位自理能力、手术卧位耐受力及腰背肌功能锻炼。
术后护理【观察要点】1、生命征的观察:术后应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每1—2小时一次至平稳。
2、疼痛的观察:注意观察引起疼痛的原因、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及伴随的症状。
3、注意观察下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如发现双下肢不能活动、感觉消失,应立即报告医生。
4、观察切口渗血、渗液及切口引流情况:若渗血较多,应及时报告医生,更换敷料,适当加压,防止继续渗血。
置引流管者,应保持引流通畅,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量和颜色,引流液较多且颜色变淡应考虑脑脊液漏。
5、并发症的观察(1)尿潴留:术后8小时或膀胱充盈不能自行排尿者,应先用物理方法诱导排尿,无效则予导尿。
(2)椎间隙感染:术后三天后体温仍然升高,诉腰部(腹股沟处及健侧尤甚)呈阵发性抽搐样疼痛,翻身时加剧,应及时报告医生,结合血沉、X线检查,做出诊断。
【护理措施】1、按骨科病人术后护理常规。
2、保持引流管通畅,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如引流血色变淡或呈淡黄色,应警惕脑脊液漏,应报告医生,采取相应措施。
3、体位:术后平卧4—6小时,腰部制动,以后每2—3小时轴线翻身1次,视手术方式,酌情戴腰围下床活动。
4、功能锻炼:术后麻醉消失,即可协助患者直腿抬高锻炼,术后3天开始让患者主动锻炼,抬高肢体30—70°,每日锻炼时间可酌情掌握,逐渐增加。
术后1—2周开始腰背肌锻炼,先以俯卧位,用“飞燕式”方法,以后根据患者的耐受力,改为仰卧五点支撑、三点支撑法,循序渐进。
5、饮食护理:应注意定时定量,给予粗纤维、营养丰富、清淡、可口饮食,增加患者的抵抗力。
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查房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腰痛疾病,病人通常会经历腰痛、腿痛、麻木和肌肉无力的症状。
因此,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必须密切关注病人的疼痛程度、神经功能、呼吸和肠道功能等方面,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一、主要护理措施1. 观察病人的疼痛情况:疼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症状。
因此,必须详细记录病人的疼痛情况,包括疼痛的程度、位置、频率和因素等等。
根据病人的疼痛程度和需要,给予合适的止痛措施,对于疼痛难以缓解的患者,应当及时通知医生,寻求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2. 肢体运动功能的评估: 腰椎间盘突出症常常引起肢体麻木、无力等神经功能障碍,调查病人的肢体运动功能表现。
一旦出现任何新的肢体运动障碍,及时记录并报告医生,以提高疾病管理的成功率。
3. 神经功能的评估:腰椎间盘突出症导致神经损伤,需要密切关注病人的神经功能表现包括听力、视力、语言、嗅觉等和膀胱和肠道功能是否正常,如发现针对性症状,应通知医生为病人及时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
4. 预防翻身跌落:病人因为疼痛及神经功能受限,常常出现走路、起床垂拱时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容易翻身坠落。
为了预防病人翻身跌倒,需要固定患者的住院床,让患者有足够的支撑和保护,防止翻身跌落等危险事件的发生。
5. 维持患者的情绪稳定:腰椎间盘突出症给患者带来了痛苦和不适,这对患者的心理和情绪稳定造成了影响,在与患者交流时,需要给患者足够的关心和支持,耐心解释病情,协助病人缓解痛苦,保持情绪稳定。
6. 膳食营养的调理:针对病人的饮食习惯、口感喜好和营养需求等差异,制定适宜的饮食计划,以保证病人身体的健康和恢复。
7. 定期的疗程评估: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定期评估病人的情况,包括疼痛程度、神经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等方面,分析治疗效果是否达到预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或护理方案,以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
二、护理中的注意事项1. 温柔地照顾患者:需要特别温柔地处理患者的肢体,不能过度移动患者,以避免疼痛加重,同时如果发现病人身体发生异样需要及时注意。
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查房腰椎间盘突出症,听起来就有点可怕。
这种病常常让人感到腰疼,甚至腿部也会有放射痛。
护理查房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帮助病人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下面就来聊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查房,看看我们应该怎么做。
一、病情评估1.1 观察症状在查房的时候,首先得观察病人的症状。
病人可能会说自己的腰部疼痛得厉害,有时甚至连走路都困难。
这时候,我们要认真记录病人的主诉,注意疼痛的部位、性质和程度,了解他们的日常活动受到了多大的影响。
比如,有些病人可能在弯腰时特别疼,而有些人则是在久坐后感到难受。
1.2 进行体格检查体格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我们需要仔细检查病人的腰部,看看有没有肿胀、变形等情况。
此外,还要注意病人的神经反射,测试一下他们的下肢力量和感觉。
如果发现有明显的神经损伤表现,比如腿部无力、感觉丧失等,要及时上报医生,必要时进行进一步检查。
二、制定护理计划2.1 缓解疼痛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首先,缓解疼痛是重中之重。
可以通过热敷、理疗等方式来帮助病人缓解不适。
热敷可以放松肌肉,减轻疼痛,而理疗则能够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康复。
当然,药物治疗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医嘱下适当使用止痛药,能让病人舒缓一些。
2.2 提供心理支持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常常会感到焦虑和沮丧,因此心理支持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聊天、倾听病人的感受,来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
有时,简单的陪伴和鼓励,就能让病人感到温暖。
要让他们知道,康复是一个过程,保持积极的心态是很关键的。
2.3 教授自我管理除了直接的护理,教育病人如何进行自我管理也是护理查房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教他们一些简单的锻炼,比如适度的拉伸和核心肌群的训练,这些都有助于增强腰部的稳定性。
同时,还要提醒他们避免不良姿势,尽量减少久坐和重体力劳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好腰椎。
三、观察与评估效果3.1 定期复查护理查房的过程并不是一次性结束的,而是需要定期复查。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护理计划1.腰椎盘突出怎么保养跟护理2.腰椎间盘突出的护理腰椎间盘突出的护理3.腰间盘突出术后护理方法4.腰椎间盘突出如何做好家庭护理5.腰椎间盘突出家属及病人收藏日常如何护理?6.腰椎间盘突出症如何护理?腰椎盘突出怎么保养跟护理腰椎间盘突出日常护理和保养第一,注意卧床休息,避免腰椎受外力压迫。
第二,应用其他方法积极锻炼腰部肌肉力量,增加腰椎前韧带,后韧带及侧韧带的力量,避免椎间盘受压迫突破人体正常韧带,肌肉的保护。
第三,加强腰部肌肉的锻炼可以预防和延缓腰椎病的发生和发展并治疗早期腰椎病。
据调查,腰部肌肉韧带发达,力量大的人群中,腰椎病继续发作发展的几率下降了80%。
所以,腰部周围韧带,肌肉的锻炼强大,对于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上文的介绍我们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的日常护理和保养有了更加详细的认识,尤其是掌握到了这么多腰椎间盘突出的注意事项,希望大家在进行腰椎间盘突出的日常护理时能够按照上述的要求进行,多多注意休息,减少腰椎的压力。
腰椎间盘突出的护理腰椎间盘突出的护理很多人从事需要长时间坐在椅子上的工作,容易出现颈椎问题,一不注意就会变成腰椎间盘突出。
这种病不好治,需要长期护理。
这就需要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护理人员。
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殊性,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让患者了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知识,提高疾病预防意识,坚定治疗信心,掌握康复方法,观察治疗过程中患者心理情绪的变化,调整心理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2)正确有效的牵引解除机械压迫。
注意牵引的姿势、位置和重量,及时发现牵引时的反应,如头晕、恶心、心悸等。
因为对患者颈部进行制动,可以减少局部刺激。
应采用正确的理疗、按摩、药物和其他综合疗法来缓解疼痛。
指导患者正确锻炼头颈部功能,坚持颈部锻炼。
方法是前、后、左、右、左右旋转。
指导病人做双手捏橡皮球或毛巾的练习,以及手指的各种动作。
(3)非手术治疗时注意疼痛部位和肢体麻木无力的变化。
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
【主要护理问题】
1.疼痛
与疾病有关。
2.躯体移动障碍
与疼痛和疾病有关。
3.生活自理能力缺陷
与疼痛和活动受限有关。
【术前护理】
1.病人早期采用保守治疗。
2.可采用骨盆牵引治疗。
3.保守治疗无效并有神经根功能障碍时需手术治疗。
4.教会病人放松技巧以缓解疼痛,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痛药有效控制疼痛。
5.加强巡视,及时满足病人生活需求。
【术后护理】
1.术后平卧6小时,压迫伤口止血,轴型翻身,防止脊柱扭转。
2.观察伤口引流同脊柱侧弯术后护理。
3.观察双下肢的感觉、活动,与术前作对比。
4.术后1周卧床期间进行直腿抬高锻炼,预防神经根粘连。
5.指导病人做腰背肌的锻炼。
6.单纯椎间盘切除的病人,术后3日即可下地佩戴支具行走。
7.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化学溶解术术后平卧24小时。
注意观察病人是否有过敏反应,预防过敏性休克。
观察是否有神经根刺激征。
如病人出现腰臀部疼痛,应考虑为腰肌血肿,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如无异常,病人3天即可出院。
8.健康教育卧硬板床休息,减少腰部疲劳;行走时要佩戴支具,以防发生意外(如腰扭伤);进行腰背肌锻炼;佩戴支具3个月;术后1个月门诊复查。
半年内不可提重物,不可急弯腰。
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护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下腰椎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脊神经或脊髓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疾病,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好发于腰和腰骶,椎间隙。
[护理目标]
病人的疼痛得到减轻或消失;生活得到自理;获得腰椎间盘突出的预防及功能锻炼知识。
[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体位与休息急性期应严格卧硬板床休息,3-4周后多数可好转,起床活动时须戴腰围,以防扭伤加重。
卧床期间坚持深呼吸和四肢肌肉关节的功能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肺内感染及肌肉萎缩。
3个月内不做弯腰持物动作。
手术后平卧2周,戴腰围起床活动,以防神经根粘连。
2、饮食卧床期间给予易消化与吸收的食物,多饮水,以防泌尿系发生感染。
3、其他卧床病人注意皮肤、呼吸道、大小便的护理。
(二)病情观察
牵引期间,鸡窝牵引是否有效,牵引带有无松动,疼痛时是否减轻。
手术后观察生命体征,切口出血情况,引流液的性质和引流量的大小。
(三)治疗配合
1、骨盆牵引牵引增宽椎间隙,促进突出物回缩,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或压迫。
牵引重量根据个体差异在7-15kg之间,抬高床足作反牵引,共2周。
孕妇,高血压和心脏病病人禁用。
2、理疗和推拿可缓解肌痉挛,对某些早期病例有较好的效果。
3、应用腰围一般在急性期过去后,起床活动时用做临时保护措施,不宜久用。
4、引流护理手术后放置引流管的病人、保持引流通畅,及时更换引流瓶。
5、换药手术后保持局部清洁,及时进行换药。
6、指导腰背肌功能锻炼腰背肌功能锻炼有利于增加脊柱的内在稳定性,应指导病人进行锻炼。
非急
性期病人及手术后恢复期均可进行。
术后7日即可开始,先用飞燕式、五点支撑法,1-2周后改为三点支撑法。
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次数。
但腰椎有破坏性改变,内固定物植入,感染性疾患、年老体弱及心肺功能不佳者不宜进行腰背肌锻炼。
(四)心理护理
向病人解释手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病情加重的原因,常用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使病人解除焦虑心理。
(五)健康指导
1、避免慢性损伤长期坐位工作者需注意桌、椅高度,定时改变姿势;常弯腰劳动者,应定时伸腰,挺胸活动,并使用宽腰带。
2、腰背肌训练继续加强腰背肌训练,以增加脊柱的内在稳定性。
3、弯腰取物时注意姿势最好采用屈髋、屈膝下蹲方式,减少对椎间盘后方的压力。
[护理评价]
病人的疼痛是否减轻;日常生活是否能够自理;能否叙述预防椎间盘突出的预防要点及功能锻炼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