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感染
- 格式:doc
- 大小:91.50 KB
- 文档页数:3
颅内感染诊断标准颅内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颅内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包括脑膜炎、脑脓肿、脑室炎等。
颅内感染的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颅内感染的诊断标准,以便临床医生更好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一、临床表现。
颅内感染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发热、意识障碍、呕吐、抽搐等。
患者可能出现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如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
部分患者可出现局灶神经系统症状,如偏瘫、失语等。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征来判断是否存在颅内感染的可能性。
二、影像学检查。
颅内感染的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头颅CT、MRI等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发现脑脓肿、脑膜炎、脑室炎等病变。
脑脓肿常表现为局灶性脑组织破坏,周围有水肿和炎性渗出。
脑膜炎可表现为蛛网膜下腔积液、蛛网膜增厚等。
脑室炎可表现为脑室积液、脑室扩张等。
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医生了解病变的部位、范围和严重程度,为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三、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检查是诊断颅内感染的金标准之一。
脑脊液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原体的类型和数量,判断炎症程度,指导抗感染治疗。
脑脊液检查时需要注意细胞计数、蛋白含量、糖含量、细菌培养、真菌培养等指标,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四、病原学检查。
病原学检查是诊断颅内感染的关键步骤。
对于脑脓肿、脑膜炎等疾病,需要进行病原体培养和荚膜菌检测,以确定病原体的类型和药敏情况。
对于疑似病毒感染的患者,可以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帮助确定病原体类型。
病原学检查结果对于指导抗感染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五、其他辅助检查。
除了上述常规检查外,对于疑似颅内感染的患者,还可以进行脑电图、脑血流动力学监测等辅助检查。
脑电图可以帮助判断是否存在癫痫发作或脑功能异常。
脑血流动力学监测可以评估脑血流灌注情况,指导脑保护治疗。
这些辅助检查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有助于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
综上所述,颅内感染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脑脊液检查、病原学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颅内感染诊疗策略感染是指由病原体侵入人体内并导致疾病的过程。
颅内感染是指感染病原体侵入头颅内,引起脑部感染的情况。
颅内感染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因此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阐述颅内感染的诊疗策略。
一、诊断1. 病史采集:医生首先应该详细询问患者和患者家属的病史,特别是头颅手术、外伤史、过去的感染史等。
病史的详细采集有助于医生初步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2. 体格检查:医生应该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特别是头部、颈部的检查。
如有迹象表明颅内感染,医生应进一步进行神经系统的详细检查,包括意识状态、瞳孔反应、肢体运动等。
3. 实验室检查:在颅内感染的诊断中,实验室检查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常见的实验室指标包括血常规、脑脊液检查、血培养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感染的病原体以及炎症的程度。
4. 影像学检查:颅内感染的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脑部CT或MRI扫描。
这些检查可以直观地显示脑部的异常情况,如脑脓肿、脑炎的位置和范围。
二、治疗1. 抗生素治疗:根据病原菌的培养和药敏结果,选择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对于合并颅内感染的患者,常常需要联合应用多种抗生素以增加治疗效果。
2. 抗病毒治疗:对于病毒引起的颅内感染,抗病毒治疗是必不可少的。
抗病毒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时间要根据不同的病毒类型和感染程度进行。
3. 抗真菌治疗:对于真菌引起的颅内感染,抗真菌药物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
然而,真菌感染的起因通常与基础疾病和免疫功能有关,治疗过程需要全面评估。
4. 外科手术治疗:对于颅内感染严重或合并有脑脓肿等病变的患者,外科手术治疗是必要的。
手术的方式和范围根据感染的严重性和局部情况而定,可以包括脑脓肿引流、脑膜切除等。
5. 对症治疗:颅内感染患者还需要接受其他对症治疗,包括控制体温、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这些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的症状,促进康复。
三、预防1. 加强卫生教育:普及正确的个人卫生习惯,特别是洗手卫生,可以有效预防感染的发生。
脑手术后颅内感染的成因及治疗在脑手术患者中,术后颅内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多发生在术后3-7天,不仅延长了住院时间,也会影响恢复效果。
术后颅内感染的原因有哪些?应该如何进行治疗?下面对此进行简单论述。
1.脑手术后颅内感染的症状表现(1)脑膜炎。
多发生在术后3-4天,患者出现高热、头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症状,严重者伴有嗜睡、谗妄、意识障碍。
检查可见脑膜刺激征,白细胞计数增高,脑脊液压力正常或增高。
(2)脑室炎。
脑室炎的初期症状表现和脑膜炎接近,如果感染没有得到控制,症状会进一步加重,表现为高热、昏迷、谗妄、双侧瞳孔不等大,伴有血压、脉搏、呼吸等体征改变。
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增高,脑脊液压力增高。
(3)脑脓肿。
脑脓肿是致病菌直接侵入脑组织所致,会导致脑组织液化、坏死,以往中耳炎是首要原因。
近些年,由于临床上滥用抗生素,血源性、隐源性脑脓肿的发生率明显提高。
2.脑手术后颅内感染的诊断方法颅内感染的诊断,目前以Harrison的诊断标准为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患者症状表现为头痛、神志异常、呕吐、高热等,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②脑脊液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超过10×106/L;脑脊液生化检测显示:葡萄糖含量低于2.5mmol/L,蛋白质含量超过450mg/L,氯化物水平低于120mmol/L;③对脑脊液或颅内引流管进行细菌培养,结果呈阳性。
也有学者提出,确诊颅内感染时,还应该考虑以下因素:有颅脑或椎管手术史;症状出现在术后1周内;颅脑CT或MRI检查可见颅内感染后的特征强化影。
3.脑手术后颅内感染的原因(1)手术因素。
①术前已经出现感染征象,患者的机体免疫力低下,术后感染的风险提高。
②手术难度大,例如脑干、颅底手术时,脑组织解剖结构复杂,对主刀医师的技术要求高,容易因脑脊液漏引起颅内感染。
③无菌操作只能杀灭皮肤表面的细菌,短时间内难以去除皮肤褶皱、毛孔深处的常驻菌,随着手术时间延长,细菌可能进入颅内,诱发感染。
脑外科2例颅内感染原因分析
考虑感染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脑外科:
(1)病人自身因素:患者的自身免疫力以及术前准备是否充分。
(2)手术过程污染:手术过程污染中无菌操作是否严格。
(3)护理因素:更换引流袋操作过程是否污染以及术后病房环境条件等。
(4)患者诊断是否明确:
2、手术室:
(1)环境:如空气,物表。
空气净化中的滤网虽采样合格,但只是做的静态标准,动态标准没有设备,做不了。
物品采样虽合格(细菌数≤5cfu/cm2)但并不代表没有细菌,还有可能污染。
(2)器械:如钳子、钻头、麻醉机的管道的清洗消毒是否彻底。
(3)设备是否正常启用。
(4)耗材是否严格审批,有没有感染过的报道。
颅内感染诊疗常规【概述】颅内感染是指致病微生物侵入颅内,并在颅内生长繁殖引起相应的组织病理反应,致使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神经外科感染主要有两种:手术后感染和外源性脑脓肿。
一般都很严重且预后差。
[诊断】具有以下临床症状和体征者,应考虑颅内感染:1、发热、颅压高症状、脑膜刺激征,CSF化脓性改变。
2、发热、颅压高症状、脑膜刺激征,CSF白细胞轻度至中度升高,经抗菌素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CSF恢复正常。
3、在应用抗生素过程中,出现发热,不典型颅压高症状体征,CSF白细胞轻度增多,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A.CSF中抗特异性病原体的IgM达诊断标准,或IgG呈4倍升高,或CSF涂片找到细菌;B.有颅脑损伤或颅脑外伤或腰椎穿刺史;C.脑膜附近有感染灶或有CSF漏者;D.新生儿血培养阳性。
[治疗及预后】1、常规神经外科手术后前三天一般不做腰穿,发热超过38℃,腰穿后须查CSF常规,生化,细菌涂片,细菌培养,药敏试验,血和CSF中C-反应蛋白。
2、为除外无菌性脑膜炎,在手术第四天以后检测血和CSF的C-反应蛋白。
手术4天以后CSF中C-反应蛋白浓度仍较高时,诊断为细菌性脑膜炎。
3、术后应依据致病菌敏感程度使用抗菌素。
细菌培养阴性者,由一线可透过血脑屏障的抗菌素用起,同时应用甘露醇和速尿减轻脑水肿,应用抗癫痫药物防治癫痫。
疑有感染加重时,可行腰穿检测CSF,必要时还可放液或行持续引流。
4、药物多以静脉用药为主,鞘内注射多不推荐使用。
5、脑脓肿手术治疗可分为脓腔穿刺和脓肿切除术。
脓肿切除适应症:脓肿包膜形成,位置不深,且在非功能区;反复穿刺抽脓未能好转或治愈的脑脓肿;多房或多发性脑脓肿;外伤性脑脓肿含有异物或碎骨片者;脑脓肿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应急诊手术;脑疝病人急诊钻颅抽脓不多,应切除脓肿并去骨瓣减压;开颅探查时发现为脑脓肿者;脑脓肿切除术后脓肿反复复发者。
脓腔穿刺术适应症:任何种类的脑脓肿,病情较为稳定者;先天性心脏病引起的脑脓肿;位于中央区或深部的脑脓肿;婴幼儿、老年人或体质衰弱难以耐受较大手术者;危重脑疝或行将脑疝的病人,急诊穿刺抽脓。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颅内感染的诊断标准
导语:颅内感染是很多人不太了解的,出现这样情况有很多原因,自身有这样问题的时候,要及时的进行改善,否则对自身生命危害很大,而且有这样情况
颅内感染是很多人不太了解的,出现这样情况有很多原因,自身有这样问题的时候,要及时的进行改善,否则对自身生命危害很大,而且有这样情况后,患者在饮食上要注意,要以流食为主,这样对身体才不会有影响,那颅内感染诊断标准都有什么呢,下面就详细的介绍下。
颅内感染诊断标准:
颅内感染的诊断是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要求掌握的内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1.出现发热、精神行为异常、癫痫发作、意识障碍和早期局灶性神经系统损害体征。
2.CSF细胞数增多,糖及氯化物正常。
3.脑电图显示弥漫性异常,以颞、额区为中心的局灶性脑电波异常。
4.CT或MRI发现颞叶局灶性出血性脑软化灶。
5.病毒分离、PCR检测、急性期与恢复期脑脊液抗体效价等可作出病原学诊断。
6.特异性抗病毒药物治疗有效。
新生儿颅脑损伤几乎都是产伤所致,多因颅骨变形引起颅内出血,且常伴有脑缺氧损害,可表现为产后不哭,面色苍白,四肢活动少,呼吸急促或不规则,体征有颅骨变形,囟门张力增高搏动差,四肢肌张力和肌力减弱或生理反射消失等,由于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稳定性差,故发生脑组织挫裂伤时,临床反应严重,生命体征紊乱明显,容易出现休克症状,患儿常有延迟性意识障碍,即伤后原发性昏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颅内感染的诊断标准颅内感染是指细菌、病毒或真菌侵入颅内组织或脑脊液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颅内感染的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颅内感染的诊断标准,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颅内感染。
一、临床表现。
颅内感染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发热、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等。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如视乳头水肿、脑膜刺激征阳性等。
需要注意的是,颅内感染的临床表现并不特异,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因此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二、实验室检查。
颅内感染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脑脊液检查和病原学检查。
血常规可以发现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的异常,而脑脊液检查是诊断颅内感染的关键。
脑脊液检查常见的异常包括白细胞计数增高、蛋白质含量增加、葡萄糖含量降低等。
此外,病原学检查如细菌培养、真菌培养、病毒核酸检测等也是诊断颅内感染的重要手段。
三、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对于诊断颅内感染同样至关重要。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CT和头颅MRI。
头颅CT能够显示颅内病变的位置、形态和密度,对于急性感染有一定的诊断意义;而头颅MRI可以显示更为详细的结构和病变信息,对于慢性感染的诊断有更高的敏感性。
四、临床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颅内感染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临床症状符合颅内感染的特点;脑脊液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增高、蛋白质含量增加、葡萄糖含量降低;影像学检查显示颅内病变的存在。
综合分析这些指标,可以对颅内感染进行准确诊断。
五、诊断注意事项。
在进行颅内感染的诊断时,需要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颅内病变,如颅内肿瘤、脑出血、脑梗死等。
此外,对于特殊人群如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外伤性颅内感染患者等,需要结合个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六、结语。
颅内感染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及时准确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临床医生在进行颅内感染的诊断时,需要综合分析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以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
·系列讲座之二·颅内感染(药剂科陈龙英)在国内部分研究中,颅内感染已列为四大医院感染之一(肺部、泌尿系统、深部外伤切口、颅内)。
且病情常是危重的,有效抗菌药物难以在脑脊液中达到足够浓度,致病菌耐药率居高不下,致使平均每例住院费用增加,平均住院日增加,病死率高,存活者中也常遗留神经功能受损的症状和体征。
一、脑神经外科病房常见的病原菌
医院内CNS感染2/3为革兰阴性杆菌,1/3
为革兰阳性球菌。
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
鲍曼不动杆菌
大肠埃希菌
肠道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
阴沟肠杆菌
产气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肺炎链球菌
尚有2种细菌混合感染者,例如铜绿假单胞菌+结核分枝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G-杆菌+真菌。
有报道:神经外科术后脑膜炎:69%由G-杆菌引起(70%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
不动杆菌属、枸橼酸菌属和变形杆菌亦常见)。
19%由葡萄球菌属引起。
脑室分流术后感染:75%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少数由G-杆菌引起。
对硬膜外麻醉和镇痛病人进行调查后发现,从硬膜外导管末端分离出的微生物,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1%)、金黄色葡萄球菌(35%)、G-杆菌(14%)、其他细菌(10%)。
在脑脓肿中,厌氧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
在免疫受损病人的CNS感染,真菌相对多见,以假丝酵母菌属、曲菌、新生隐球菌属引起为多。
二、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可来自于自身菌丛,也可来自外环境,包括周围病人或医务人员。
1.颅脑外伤
2.侵袭性操作和手术,包括腰穿、鞘内给药、脑室穿刺、颅脑手术等,手术切口部位的正常菌丛,空气中的细菌和无菌物品污染的细菌可在操作和手术过程中进入CNS。
3.CNS感染还来源于CNS周围病灶和菌血症、败血症,以及其他炎症病灶扩散使病原菌移行进入CNS。
三、实验室检查
1. CSF常规
2. CSF涂片CSF涂片染色是确诊颅内感染病原体的简便而有效的方法,但约有半数CSF涂片染色找不到细菌,真菌则需取CSF离心沉淀物涂片多次检查,累加阳性率可达59.6%。
3. CSF培养是确诊颅内感染的经典方法。
在抗生素给药之前采集CSF标本,用离心后的CSF做需氧、厌氧和真菌培养。
阴性者要继续培养72~96h,若已用过抗生素者,必须培养5~7日。
厌氧菌培养至少7~10日。
做真菌培养的CSF至少需5ml,且应反复多次培养,可提高阳性率。
(血培养应在患者寒战高热时取标本5~10ml,亦应反复多次培养,以提高阳性率。
)
4.其他行头颅CT或MRI检查,可发现脑膜炎性改变,明确脑实质受累部位。
必要时可做脑组织活检,从病变组织分离出病原体后可确诊。
四、治疗
1.对症及支持治疗降低颅压、止痛、抗惊厥、保护脑细胞及调节电解质平衡、增强免疫、营养支持等。
2.清除感染灶彻底处理手术感染伤口,根治中耳炎、乳突炎,取出被污染的脑室分流装置,对脑脓肿者进行穿刺或手术治疗等。
积极治疗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褥疮等,可切断血行感染的途径。
3.抗菌药物治疗由于存在血-脑屏障,CNS和CSF中抗菌药物难以达到有效浓度,因而抗菌药物剂量一定要足够才能有效。
动物实验证明,CSF中抗菌药物浓度必须达到致病菌最低杀菌浓度(MBC)的10~20 G-
倍才具治疗效果。
在抗菌药物中,β—内酰胺类为非脂溶性药物,在炎性CSF中浓度仅能超过某些病原菌MBC的数倍;万古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很少透过炎性CSF;磺胺类、氯霉素等易于透过CSF,但对一些病原菌无效;颅内感染常见致病菌的多数菌株耐药严重,因而造成了治疗上的困难。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三代头孢中的头孢噻肟、头孢曲松,氧头孢烯类的拉氧头孢在CSF中浓度高,达到G+菌和G-菌的MBC 的20倍以上,静脉给药治疗细菌性脑膜炎和颅内感染可取得好的效果,但耐药问题值得注意。
联合使用2种以上抗生素可减少耐药的产生。
当全身常规给药疗效不佳时,同时鞘内给药可提高CSF中的药物浓度,为防止药物的化学性刺激,可于鞘内给药的同时注入地塞米松1mg。
抗感染治疗时,疗程一定要足够,一般认为需至体温正常、CSF正常、病原学检查阴性后10~14日方才停药。
颅内感染的抗菌药物选择如下:
不动杆菌:多发生于颅脑术后免疫力低下者,部分经呼吸道血行扩散至CNS,可并发脑室炎、脑积水和脑脓肿等。
患者可有高热、惊厥和头痛,脑膜刺激征则较轻,CSF混浊,涂片或培养阳性。
预后较差,病死率80%以上。
感染诱因除颅脑手术外,尚有颅咽管穿刺抽吸、腰穿等。
接触不动杆菌感染患者的护士手上带菌达29%,工作人员的手和鼻咽部带菌也为重要的传染源。
污染的医疗器械传播:氧气湿化瓶、雾化面罩、呼吸机管道、静脉导管等。
此外病房设备中潮湿的床单、门把手、开关、电话机、病历夹等物品都可以成为传染源。
不动杆菌在干燥滤纸上可存活6d,干燥手指上可存活36~72d,钢板上2个月,易形成气溶胶,由空气传播。
治疗原则是及时处理免疫力下降的各种因素和消除引起感染的诱因,并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
敏感菌株根据药敏结果可选哌拉西林、头孢曲松、头孢唑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环丙沙星、阿米卡星等。
耐药菌株根据药敏结果,采用β—内酰胺类或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必要时鞘内注射庆大每次5~10mg或阿米卡星25mg(以2ml注射用水稀释后,注射时以CSF边稀释边注入,儿童量减半)。
铜绿假单胞菌:预后较差,病死率60%以上,大剂量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环丙沙星或+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或妥布霉素),必要时鞘内注射庆大每次5~10mg或阿米卡星每次25mg(儿童1/2成人量)。
肺炎克雷伯菌或肠杆菌属:根据药敏结果可选哌拉西林、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阿米卡星20mg/kg/d或妥布霉素5mg/kg/d。
表1常用抗菌药物的脑膜通透性
表2抗菌药物在CSF中与血中药物浓度的百分比
表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抗病原体药物选择
病原体药物名称剂量疗程备注
成人小儿
金黄色葡萄球菌苯唑西林12g/d 50~100mg/
(kg·d) >4周加庆大霉素或头孢唑
林鞘内注射
MRSA*万古霉素2g/d 20~40mg/(kg·d) 配合鞘内给药MRCNS* 万古霉素
肺炎链球菌青霉素G 1 280~2 000万
U/d 1 280~2 000万U
/d
>2周宜分次静脉滴注
肠球菌属同MRSA
流感嗜血杆菌氨苄西林6~12g/d 100~150 mg/
(kg·d)
>2周
铜绿假单胞菌头孢他啶
头孢吡肟4~6g/d
4g/d
150 mg/(kg·d) >4周
其他G-杆菌哌拉西林
头孢呋辛
头孢噻肟
头孢曲松
头孢他啶
环丙沙星12~16 g/d
6~7.5g/d
6~12g/d
4g/d
4~8g/d
400~800mg/d
50~100 mg/(kg·d)
50~100 mg/(kg·d)
>4周
宜分3~4次静脉滴
注
隐球菌属两性霉素B
氟胞嘧啶
氟康唑
小剂量开始,
1~2mg,遂日增加
到1mg(kg·d)
100~150 mg/
(kg·d)
200~300 mg/
(kg·d)
同左
同左
3~6 mg/(kg·d)
总量约3g
至CSF培
养阴性
8~12周
配合鞘内注射,
0.05~0.1mg/日,逐渐递增
至0.5~1mg/日,可与氟胞
嘧啶合用
易产生耐药性,宜与
两性霉素B合用
厌氧菌甲硝唑
氯霉素
青霉素G 15mg/(kg·d)
1~2g/d
1 280~
2 000万U
/d
同左
50 mg/(kg·d)
30万~60万U/
(kg·d)
2~3周
新生儿及血液病人不
用
单纯疱疹病毒阿昔洛韦5~10mg/(kg·次)每
8小时1次
同左2~3周
巨细胞病毒更昔洛韦5~10mg/
(kg·次)每
12小时1次
同左2~3周
注;MRSA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CNS为耐甲氧西林凝固酶葡萄球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