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文言文《活板》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2
沈括《活板》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活板》宋·沈括板印②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③。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④后典籍,皆为板本⑤。
庆历中⑥,有布衣毕昇⑦,又为⑧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⑨。
每字为一印⑩,火烧令(11)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12)纸灰之类冒(13)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14)置铁板上,乃密布(15)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16);药(17)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18)。
若止(19)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20)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21),更互(22)用之,瞬息(23)可就(24)。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25),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26)。
有奇字(27)素(28)无备者,旋(29)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30)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31)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32),用讫(33)再火(34)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35)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36)所得,至今保藏。
【注释】①选自《梦溪笔谈》。
活板,就是活字版。
板,通“版”。
在印刷术上,从雕刻整块的木板发展到使用可以装拆的活字版,是很大的进步。
活字版最初使用瓦字,以后改用木字、铜字,现在一般用铅字。
②〔板印〕用整块木板雕刻印刷。
③〔尚未盛为之〕还没有大规模地使用。
之,指“板印书籍”。
我国在公元六百年左右已经发明雕板印刷术,但那时板印书籍还没有被广泛地使用。
④〔已〕通“以”。
⑤〔板本〕雕板印刷的本子。
⑥〔庆历中〕庆历年间(1041年—1048年)。
庆历,宋仁宗年号。
⑦〔布衣毕昇〕平民毕昇。
古代平民百姓多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毕昇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人,比欧洲发明活字印刷术早四百多年,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文化发展的一项卓越贡献。
原文:
活板,古之巧匠也。
其制精巧,工力独步,天下莫能及。
板之上,缀以铜丝,密如蛛网。
其下,则木为之,中空,可容指。
板之两旁,有槽,槽中置铁钉,钉之上下,有机关,机关一动,则板上下移动,如流水之不容缓。
翻译:
活板,乃古代技艺高超的工匠。
其制作之精巧,技艺之独到,世间无人能比。
在活板的上方,镶嵌着铜丝,密集得如同蜘蛛网一般。
下方则用木材制成,中间是空的,足以容纳手指。
活板的两侧设有槽,槽中安放铁钉,铁钉的上下设有机关。
机关一动,活板便上下移动,宛如流水一般,不容稍有迟缓。
修辞:
1. 比喻:以“蜘蛛网”比喻铜丝的密集,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活板上的铜丝排列之密。
2. 拟人:将活板比作流水,赋予其人的动作,形象地表达了活板移动的迅速与流畅。
3. 对比:将活板的制作与天下工匠进行对比,突出了活板制作的精巧与独特。
修辞后的译文:
活板,古之巧匠所制,其技之精巧,独步天下,无人能出其右。
板上铜丝错落有致,犹如蛛网般绵密。
下方以木为基,中空如掌,可纳指掌。
两旁设槽,槽中钉铁,上下机关巧妙,一触即动,活板犹如流水般上下翻腾,不容片刻之缓。
此活板之作,匠心独运,巧夺天工。
铜丝之密,如同织女之巧;流水之速,似神仙之术。
活板之巧,世间罕见,堪称匠心独运之典范。
今人若得此活板,当珍惜之,视为传家之宝。
《活板》原文及翻译《活板》原文及翻译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活板》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活板》原文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毕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字词翻译板印书籍:用雕版印刷书籍。
板印,用雕版、模板印刷。
盛为之:大规模地做这种事。
之,指“板印书籍”。
盛,大规模地。
为,做。
五代:指唐以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朝代。
始,才。
五经:儒学的经典,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汉后合称《五经》。
已后:即“以后”。
已,同“以”。
典籍:泛指各种重要(文献)书籍。
板本:板印的本子。
庆历:宋仁宗年号(1041—1048)。
布衣:平民。
这里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其:其,代词。
做活板的方法。
钱唇:铜钱的边缘。
印:印模、字印。
令坚:使……坚硬。
和(huò):混合。
以:用。
冒:蒙、盖。
欲:想。
范:框子。
持就火炀(yá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
就,靠近。
炀,烤。
药:指上文说的松脂、蜡等物。
字平如砥(dǐ):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
活板,盖宋仁宗时毕昇之所创也。
昇,蜀人也,善为文章,尤工于制字。
时朝廷需书册繁多,而手工制字之工颇费时日,昇思所以速成之。
一日,偶得枯木,观其纹理,忽生一念,遂创制活板。
昇取木板一块,其大可容数十字。
乃刻其面,分为若干区,每区可刻一字。
又以铁为细针,密布其上,使字迹清晰。
然后以胶泥为字,按针眼而施之。
字成,即以火烧之,胶泥固而字不毁。
如是者,一日可成数百字。
复以一板印之,又可印数百字。
如是,朝廷之书册皆可速成。
自活板出,天下皆称便。
士人得之以助文章,工匠得之以速制字,朝臣得之以速印书。
然昇制活板,非独利一时之需,实为后世之利。
盖活板之法,简便易行,可传诸后世,使后人得以继承发扬。
昔者,手工制字,工师疲于刀凿,学者困于笔砚。
今则不然,工师可省力,学者可专志。
自活板行,字学大兴,文学之盛,盖由此也。
昇之创制活板,功莫大焉。
【翻译】活板,是宋仁宗时期毕昇所发明。
毕昇,蜀地之人,擅长写文章,尤其精通制字。
当时朝廷需要大量的书籍和文书,而手工制字的工作非常耗时,毕昇思考着如何快速完成这项工作。
有一天,他偶然得到一块枯木,观察其纹理,突然有了灵感,于是开始创造活板。
毕昇取来一块木板,其大小可以容纳数十个字。
他在木板上刻出若干区域,每个区域可以刻一个字。
然后他用铁制成细针,密密麻麻地分布在木板上,使得字迹清晰可见。
接着,他用胶泥制成字,按照针眼放置。
字制成后,就用火烧,胶泥固化,字迹不会损坏。
这样,一天可以完成数百字的制作。
再用另一块板印刷,又可以印刷数百字。
如此,朝廷的书籍和文书都可以快速完成。
自从活板问世以来,天下人都认为它非常方便。
士人可以用它来辅助写作,工匠可以用它来快速制字,朝臣可以用它来快速印刷书籍。
然而,毕昇创造活板,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一时的需求,更是为了后世的利益。
因为活板的方法,简便易行,可以传承给后世,让后人得以继承和发扬。
过去,手工制字,工匠们疲于刀凿,学者们困于笔砚。
而现在则不然,工匠们可以省力,学者们可以专心致志。
活板,制之精巧,而用之便捷。
以木为之,取材于木,故曰活板。
其制,先以刀削木为板,厚薄不等,宽窄亦异。
然后以墨绘其面,使板面有文,以便书刻。
板成,以灰涂之,候干,则板坚如石。
以此板印书,其字画不失真,而刻板之工省,故能印之多,且能随所欲而变。
吾尝见一人,以一板印书,一日可印数百本,而工不疲。
此活板之妙也。
夫活板之用,莫大于印书。
印书之利,莫大于活板。
盖活板可以印书,而书不必刻板,故刻板之工省,书之成本减。
且活板之印,其字画工整,不若刻板之粗率。
是以今之印书,皆用活板,而刻板之技,几废矣。
活板之制,始于宋,盛于元。
宋时,板刻之工,既多且贵,故有活板之兴。
元时,活板之制更为精巧,印书之利大增。
然活板之用,非止于印书,亦可用以印图、印信、印符等。
是以活板之用,遍于朝野,无所不至。
活板之作,其法有三:一曰雕板,二曰活板,三曰活字。
雕板,以刀雕刻木板,使之成文;活板,以木为之,可随意更换;活字,以字模铸成,可随意拼凑。
三者相较,活板最为便捷。
活板之作,其工甚难。
制板者,须精心设计,刀法要准,否则板不成形。
印板者,须熟练掌握印刷技术,否则字迹不清。
然而,活板之妙,在于其灵活性。
可以随时更改内容,不必重刻板,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
昔者,板刻之工,虽多且贵,然书之流传不广。
自活板兴,书之印数大增,流传亦广。
是以活板之作,功莫大焉。
今之人,若欲广传知识,必用活板。
然活板之作,非一日之功,需技艺精湛,方能造出精巧之活板。
译为文言文:活板,制作精巧,使用便捷。
以木材制成,取材于木,故称活板。
其制作方法,先以刀削木为板,厚薄不等,宽窄各异。
然后以墨绘其面,使板面有文字,以便于书刻。
板制成后,以灰涂抹,待干后,板坚硬如石。
以此板印书,其字画不失真,而刻板之工省,故能印之多,且能随所欲而变。
我曾见一人,用一块活板印书,一日可印数百本,而工匠不感到疲倦。
这就是活板的妙处。
活板之用,最大莫过于印书。
印书之利,最大莫过于活板。
因为活板可以印书,而书不必刻板,所以刻板之工省,书之成本减。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涂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
乃持一平板在铁范上,一一贴字,乃复以一平板压其上,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复.fire铁板之旁,设一孔,以针拨之,则热气腾,以一纸覆其上,则字妩然皆上浮。
若止存字,则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字悉灭,乃复可印。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庆历年间,有一位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其制作方法如下:用胶泥雕刻文字,厚度如铜钱边缘,每个字制成一个活字。
经过火烧,使其坚固。
首先准备一块铁板,上面涂有松脂、蜡和纸灰的混合物。
印刷时,将一个铁框放在铁板上,密密麻麻地排列好活字,一框活字即为一块印版。
然后,用一块平板压在铁框上,一个个贴上活字,再覆盖另一块平板,使得字面平整如磨刀石。
如果只印刷二三本,这样的方法并不简便。
于是,在铁板的旁边开设一个孔,用针拨动,热气上升。
然后将一张纸覆盖在上面,字迹就会清晰地浮现出来。
如果只是为了保留字样,当印刷完毕后,再加热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拂去,字迹就会消失,印版又可以重新使用。
如果印刷数十、数百、数千本,这种方法就极为迅速高效。
《活板》翻译:在庆历年间,有一个名叫毕昇的平民,他发明了一种活字印刷术。
这种印刷术的制作方法是这样的:用胶泥雕刻成文字,厚度和铜钱边缘相似,每个字都制成一个独立的活字。
经过火烧,使其变得坚固。
首先准备一块铁板,上面涂有松脂、蜡和纸灰的混合物。
需要印刷时,将一个铁框放在铁板上,密密麻麻地排列好活字,一框活字就形成了一块印版。
接着,用一块平板压在铁框上,逐个贴上活字,然后再覆盖另一块平板,使得字面平整如磨刀石。
如果只印刷二三本,这样的方法并不简便。
于是,在铁板的旁边开设一个孔,用针拨动,热气上升。
然后将一张纸覆盖在上面,字迹就会清晰地浮现出来。
如果只是为了保留字样,当印刷完毕后,再加热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拂去,字迹就会消失,印版又可以重新使用。
《活板》文言文翻译推荐第一篇:《活板》文言文翻译推荐用刻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采用它。
五代时才开始印刷五经,以后的各种图书都是雕板印刷本。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活板》文言文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活板》原文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毕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字词翻译板印书籍:用雕版印刷书籍。
板印,用雕版、模板印刷。
盛为之:大规模地做这种事。
之,指“板印书籍”。
盛,大规模地。
为,做。
五代:指唐以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朝代。
始,才。
五经:儒学的经典,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汉后合称《五经》。
已后:即“以后”。
已,同“以”。
典籍:泛指各种重要(文献)书籍。
板本:板印的本子。
庆历:宋仁宗年号(1041—1048)。
布衣:平民。
这里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其:其,代词。
做活板的方法。
钱唇:铜钱的边缘。
印:印模、字印。
令坚:使……坚硬。
和(huò):混合。
以:用。
冒:蒙、盖。
欲:想。
范:框子。
持就火炀(yá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
就,靠近。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涂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
乃持一板已印者,向火炕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
更互用之,可不再凿一印,所用胶泥,不必封印,旋受于字中,随模取字,不若雕刻之工,用为速且工。
《活板》翻译:庆历年间,有一个平民叫做毕昇,他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他的方法是:用胶泥刻字,字的厚度和铜钱的边缘一样薄,每个字制成一个活字,经过火烧使其坚固。
首先准备一块铁板,然后在上面涂上一层松脂、蜡和纸灰的混合物。
需要印刷时,先将一个铁框放在铁板上,然后在铁框中密密麻麻地放置活字,满一个铁框就是一个印刷板。
然后拿着已经印刷好的板,靠近火烤,药物稍微融化,再用一块平板按在字的表面上,这样字就平整如磨刀石。
如果只印刷三两本,还算不上简便,如果印刷数十、数百、数千本,那就非常快速了。
通常制作两个铁板,一个用于印刷,一个已经布置好活字,这样第一个印刷完毕,第二个铁板已经准备好了。
交替使用,可以不再刻制新的活字,所用的胶泥,也不需要封存,可以随时从字模中取出,不像雕刻工人那样,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效率更高。
《活板》文言文翻译:庆历之岁,有布衣之士名毕昇,创制活板印刷之术。
其法:以胶泥为字,薄若钱缘,每字制成一活字,以火灼之使坚。
初设铁板一枚,其上涂以松脂、蜡及纸灰之合剂。
欲印书,则以铁范置于板上,密布活字,满一范为一板。
持已印之板,近火烤之,药物渐熔,以平板按其面,字即平如磨刀石。
若仅印数本,尚称简易;若印数十、数百、数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备二铁板,一板用于印刷,一板已布置活字,如此,第一板印刷毕,第二板已备好。
交替使用,无需再刻新字,所用胶泥,无需封存,随时可从字模中取出,远胜于雕刻工匠,既快又工。
活板,以铁为板,置之秘室,每字有二十余,以意布之。
如欲作某书,则以某书之字,依次取而置之,满六十字,则排为五行。
凡一字不用,则以铁条贯之,次字遂不能入。
每字皆有定数,不用之字,则别置一板,以防杂乱。
板之上有孔,孔之大小,与字之大小相称。
板之下有槽,槽之深浅,与字之深浅相称。
板之旁有柄,柄之长短,与字之长短相称。
以铁为字,则字之坚也;以铁为板,则板之坚也。
坚则不易坏,故能久用。
译为白话文:
活板,是用铁制成的板,放置在保密的房间中。
每个字有二十多个,按照意图布置。
如果想要书写某本书,就用这本书中的字,依次取出放置,满六十字,就排列成五行。
凡是不再使用的字,就用铁条贯穿,下一个字就无法放入。
每个字都有固定的数量,不再使用的字,则另外放置一块板,以防止混乱。
板上有孔,孔的大小与字的大小相称。
板下有槽,槽的深浅与字的深浅相称。
板旁边有柄,柄的长短与字的长度相称。
用铁做成字,字的坚固;用铁做成板,板的坚固。
坚固则不易损坏,因此能够长期使用。
主旨:
本文主要介绍了活板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活板是一种古代的印刷工具,通过预先制作好的铁字板,可以快速而准确地完成书籍的排版工作。
文章强调了活板的设计精巧,既保证了字的坚固,又使得板的坚固,不易损坏,从而保证了活板能够长时间使用。
此外,活板的制作和运用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对于推动古代印刷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原文】宋仁宗时,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
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涂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限。
用平板按字,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续上也。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一二十格,各置一帖,字印二十八字,为二十格,其满者亦为二十格。
不用则以纸帖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注释】1. 布衣:平民,指没有官职的人。
2. 毕昇:北宋时期的一位平民,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3. 活板:指活字印刷板。
4. 胶泥:一种粘性强的泥土。
5. 钱唇:古代铜钱的边缘。
6. 印:指活字印刷的版块。
7. 铁板:用于印刷的平板。
8. 松脂:松树的树脂。
9. 蜡:蜂蜡或其他类型的蜡。
10. 纸灰:烧纸后的灰烬。
11. 铁范:用于放置活字印刷版的铁制模具。
12. 神速:非常快。
13. 韵:指古代诗歌中的韵脚,这里指文字的音韵分类。
14. 奇字:生僻字或不常用的字。
15. 草火烧:用草木灰制成的灰烬。
【翻译】在宋仁宗时期,有一个平民名叫毕昇,他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他的方法是:用胶泥刻字,字的厚度薄如铜钱的边缘。
每个字制成一个印刷版,经过火烧使其坚固。
首先准备一个铁板,在其上面涂抹松脂、蜡和纸灰的混合物。
要印刷时,就将一个铁范放在铁板上,然后紧密地放置字印,直到铁范填满。
用平板按压字印,字迹就平直如磨刀石。
如果只印刷三两本书,这种方法还算不上简便,但如果印刷数十、数百甚至数千本书,那么这种方法就极为迅速。
通常制作两个铁板,一个用于印刷,另一个已经布满了字印,印刷的人继续在第二个铁板上印刷。
每个字都有多个印刷版,比如“之”、“也”这样的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刷版,以备铁板上有重复的字。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涂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
乃以火活炙之,药稍干,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
更相迭用,瞬息可成数百千本。
若印大字,则字随大小,不加凿作。
若欲印,则以薄纸贴字,每字皆有数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田间,遇有需印,则以一板置铁架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然后用火活炙之,药稍干,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涂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
乃以火活炙之,药稍干,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活板》翻译:庆历年间,有一个平民叫做毕昇,他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他的方法是:用胶泥刻字,字模的厚度薄得就像钱币的边缘,每个字都是一个印模,通过火烧使它变得坚固。
首先准备一块铁板,然后在上面涂上一层松脂、蜡和纸灰的混合物。
需要印刷时,就将一个铁框放在铁板上,然后在铁框中密密麻麻地放置字模,一个铁框装满字模就形成了一块印刷板。
接着用火加热,使药物稍微干燥,然后用一块平板压在字模上,这样字模就变得平整如磨刀石。
如果只印刷三两本书,这样做并不简便,但如果要印刷数十、数百甚至数千本书,那就非常迅速了。
通常制作两块铁板,一块用来印刷,另一块用来放置字模,这样一块印刷完毕,另一块已经准备好。
交替使用,瞬间就可以完成数百甚至数千本书的印刷。
如果印刷大字,字模的大小就随字的大小而定,不需要另外雕刻。
如果需要印刷,就用薄纸贴上字模,每个字都有几个印模,以备一块板上有重复的字。
活板作者:沈括原文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译文用刻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采用它。
五代时才开始印刷五经,以后的各种图书都是雕板印刷本。
庆历年间,有位平民毕昇,又创造了活板。
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制成一个字模,用火来烧使它坚硬。
先设置一块铁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一灰东西覆盖它。
想要印刷,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列字模,排满一铁框就作为一板,拿着它靠近火烤它;药物稍微熔化,就拿一块平板按压它的表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平展得像磨刀石一样。
如果只印刷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刷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就特别快。
印刷时通常制作两块铁板,一块板正在印刷,另一块板已经另外排上字模,这一块板印刷刚刚印完,那第二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交替使用,极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
每一个字都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模,用来防备一块板里面有重复出现的字。
不用时,就用纸条做的标签分类标出它们,每一个韵部制作一个标签,用木格储存它们。
有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的,马上把它刻出来,用草火烧烤,很快可以制成。
沈括《活板》文言文翻译《活板》原文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毕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字词翻译板印书籍:用雕版印刷书籍。
板印,用雕版、模板印刷。
盛为之:大规模地做这种事。
之,指“板印书籍”。
盛,大规模地。
为,做。
五代:指唐以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朝代。
始,才。
五经:儒学的经典,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汉后合称《五经》。
已后:即“以后”。
已,同“以”。
典籍:泛指各种重要(文献)书籍。
板本:板印的本子。
庆历:宋仁宗年号(1041—1048)。
布衣:平民。
这里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其:其,代词。
做活板的方法。
钱唇:铜钱的边缘。
印:印模、字印。
令坚:使……坚硬。
和(huò):混合。
以:用。
冒:蒙、盖。
欲:想。
范:框子。
持就火炀(yá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
就,靠近。
炀,烤。
药:指上文说的松脂、蜡等物。
字平如砥(dǐ):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
砥:磨刀石。
止:同“只”。
未为简易:不能算是简便。
数十百千:几十乃至百、千。
自:别自,另外。
具:准备好。
更(gēng)互:交替、轮流。
古之活板,制于宋仁宗庆历年间,为毕昇所创。
昇,蜀人也,性好学,博通古今,尝游历四方,访求异术。
一日,至一乡间,见一老者,年已耄耋,手执一物,状若板,以水润之,便能书写。
昇好奇,遂请教其法。
老者曰:“此乃活板也,吾家传之,世世以此书写,颇为便捷。
”昇闻而心动,遂求老者传授其法。
老者见昇诚心,遂倾囊相授。
昇得法后,归而研究,改进其制,使活板更加完善。
其法大略如下:一、选材:取木板一块,长约尺余,宽约寸半,厚约三分。
木板须质地坚实,纹理细腻。
二、制板:将木板洗净,用刀削平,使板面光滑。
然后,以细线在板面上划出方格,方格大小相等,间距均匀。
三、铸字:将铜熔化,铸成铅字。
铅字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如“一”、“二”、“三”等。
铸字时,须将铅字按顺序排列,以便使用。
四、排版:将铸好的铅字按所需内容,放入方格中。
排版时,需注意字与字之间的间距,以及整体布局。
五、印刷:将排版好的活板平铺于纸上,用刷子蘸墨,均匀涂抹于活板之上。
然后,将纸覆于活板之上,用手轻轻拍打,使墨水渗入纸中。
最后,揭去活板,纸上便显出清晰的文字。
六、收板:印刷完毕后,将活板收起,以备下次使用。
活板之制,虽繁复,然其法简便。
且活板可多次使用,节省了雕版印刷的大量人力、物力。
宋仁宗闻之,大加赞赏,遂命昇改进其法,推广于世。
后人传颂昇之活板,曰:“活板出,印刷兴,自此文字传,遍天下。
”活板之制,不仅促进了印刷业的发展,也为我国古代文化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今人读史,往往惊叹于古代科技的辉煌。
然古之科技,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于人们对生活的观察、对自然的探索。
如活板之制,便是古人对书写工具的创新。
今日之印刷术,虽已日新月异,然活板之精神,仍值得我们传承与发扬。
以下为活板文言文原文及其翻译:原文:毕昇,蜀人也,好学博古,尝游四方,访求异术。
一日,至一乡间,见一老者,年已耄耋,手执一物,状若板,以水润之,便能书写。
昇好奇,遂请教其法。
老者曰:“此乃活板也,吾家传之,世世以此书写,颇为便捷。
《活板》原文、翻译及赏析《活板》沈括〔宋代〕原文: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余一作:予)译文:用雕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
从五代冯道开始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
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
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
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然后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混合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
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
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
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
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
初中语文文言文沈括《活板》原文对照翻译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
五代的时候才(用雕版)印刷五经,此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用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XXX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一类东西覆盖好。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
想要印刷,就把在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便在铁板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
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浅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其神速。
假如只印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假如印几十本以致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准备好了。
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两块彼此交替使用,很短的工夫就可以完成。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不消时,就用纸条给它们做标志,(依照字的韵局部类)每一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功。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用木料制作字模的原因,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木刻的字会和药物粘在一起,(拆板时)拿不下来;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活板文言文及翻译导语:活板文言文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技艺》卷一八。
选活板又叫活字印刷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
用雕板印刷书籍的方法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采用。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活板文言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阅读!活板文言文板印书籍①,唐人尚未盛为之②。
五代③时始印五经④,已后⑤典籍⑥皆为板本⑦。
庆历⑧中,有布衣⑨毕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⑩,每字为一印(11),火烧令坚(12)。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13)纸灰之类冒(14)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15)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16);药(17)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18)。
若止(19)印三二本,未为简易(20);若印数十百千(21)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22)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23),更互(24)用之,瞬息可就(25)。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26)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27)。
有奇字(28)素无备者,旋(29)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30),文理(31)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32)与药相粘,不可取(33);不若燔土(34),用讫(35)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36)沾污。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37)所得,至今保藏。
【字词注释】①板印书籍:即用木板刻字印书。
板印,雕版印书。
②盛为之:大规模地做(使用)。
之,指“板印书籍。
”③五代:指唐以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朝代。
④五经:儒学的经典,指《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汉后合。
(20)未为简易:不能算是简便。
(21)数十百千:几十乃至百、千。
(22)自:别自,另外。
(23)具:准备好。
(24)更(g5ng)互:交替,轮流。
(25)就:完成。
(26)以纸帖之:(把活字分类)用纸条标记。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活板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译文
用雕版印刷,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种事。
五代时才开始用雕版印五经,此后,经典文献都是版印的本子。
庆历年间,平民毕升又发明了活版印刷。
它的办法是:用粘土来刻字模,薄得跟铜钱的边缘一样,每个字刻成一个字模,刻好以后,拿到火上去烘烤,让它变得坚硬、牢固。
先准备好一块铁板,在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之类的东西覆盖着。
想印的时候,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框子,(然后)就密密地排满字模,排满了就算一版,(再)把它靠近火边烤,(等到)松脂和蜡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一压,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
如果只印两三本,还不算简便;如果印几十甚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了。
通常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印刷,另一块已经另外在排字了,这一块刚刚印完,那一块已经准备好,两块交替使用,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印完。
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一个字都有二十多个字印,用来防备它们在一版内有重复的。
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条给它做标记,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
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立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
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是,木的纹理疏密不匀,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卸版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模,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熔化,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升死后,那些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辈们保存着,到现在依然珍贵地收藏。
1.板印书籍:用雕版印刷书籍。
板印,用雕版印刷。
板,同“版。
2.盛为之:大规模地做这种事。
之,指“板印书籍”。
盛,大规模。
为,做。
3.五代:指唐以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朝代。
始,才。
4.五经:儒学的经典,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汉后合称《五经》。
5.已后:即“以后”。
已,同“以”。
6.典籍:泛指各种重要(文献)书籍
7.板本:板印的本子。
8.庆历:宋仁宗年号(1041—1048)。
9.布衣:平民。
这里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10.钱唇:铜钱的边缘。
11.印:印模。
12.令坚:使坚硬。
13.和(huò):混合。
13.以:用。
14.冒:蒙、盖。
15.范:框子。
持就火炀(yáng)之:把它拿到
火上烤。
就,靠近。
炀,烤。
16.药:指上文说的松脂、蜡等物。
17.字平如砥(dǐ):字印像磨刀石
那样平。
18.止:只。
19.未为简易:不能算是简便。
20.数十百千:几十乃至百、千。
21.自:别自,另外。
22.具:准备好。
23.更(gēng)互:交替、轮流。
24.以:用来。
25.以纸帖(tiě)之:用纸条给它
做标记。
帖,用标签标出。
26.每韵为一帖(tiě),木格贮(zhù)
之: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
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
韵,指
韵部。
唐宋时,人们按照诗歌押
韵的规律,把汉字分为206韵,
后来又合并为106韵。
27.奇(qí)字:写法特殊,或生
僻、不常用的字。
28.旋:随即,很快地。
29.不以木为之者:不用木头刻活
字的原因。
30.文理:纹理,质地。
31.兼:又。
32.不可取:拿不下来。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33.燔(fán)土:指火烧过的黏土字印。
燔:烧。
34.讫(qì):终了,完毕。
35.拂(fú):擦拭,掸去。
35.殊不:一点也不。
37.群从(zòng):堂兄弟及侄子辈。
通假字
1.活板“板”同“版”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已”同“以” 以后3.若止印三二本“止”同“只”
4. 文理有疏密“文”同“纹”
词类活用
1.板印书籍“板”,名词作状语,表工具,“用雕版”2.火烧令坚“火”,名词作状语,表方式,“用火”3.“木格”贮之,名词作状语,表方式,“用木格”4.用讫再火令药熔“火”,名词用作动词,“用火烤”5.则以纸帖之“帖”,名词用作动词,“用标签标出”
一词多义
1.为
(1)唐人尚未盛为之动词,做
(2)皆为板本动词,是
(3)又为活板动词,发明
(4)每字为一印动词,刻
(5)满铁范为一板动词,成为
(6)未为简易动词,算是
(7)极为神速动词,算是
(8)每韵为一帖动词,做
(9)不以木为之者动词,刻制
(10)为予群从所得介词,被,被动用法
2.以
(1)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介词,用,拿(2)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介词,把
(3)以一平板按其面介词,用,拿
(4)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连词,连接两个分句,表目的,翻译为“用来”
(5)以纸帖之/以草火烧/不以木为之者/以手拂之介词,用
3.其
(1)其法代词,指活字版印刷的
(2)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代词,指铁板的
(3)则以一平板按其面代词,指排好的字模(4)其印自落代词,那些
(5)其印为予群从所得代词,他的
4.之
(1)唐人尚未盛为之代指“板印书籍”(2)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代词“这”;代指“铁板”
(3)持就火炀之代指“铁板”
(4)更互用之代指“两块铁板”
(5)则以纸帖之代指不用的字模
(6)旋刻之代指“奇字”
(7)不以木为之者代指活字模
(8)以手拂之代指字模
5.帖
(1)则以纸帖之动词,用标签标出
(2)每韵为一帖名词,标签
6.就
(1)持就火炀之动词,靠近
(2)瞬息可就完成
7.若
(1)不若燔土如,像
(2)若止印三二本如果
8.火
(1)以草火烧名词作状语,用火烧
(2)再火令药熔名词作动词,用火烧
9.印
(1)每字为一印名词,字模
(2)欲印动词,印刷
10.自
(1)已自布字另外
(2)其印自落自己
11.已
(1)已自布字已经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已”同“以”,以后
1.省略句
(1)火烧令(之)坚省略“之”,代指字模
(2)则以一铁范置(于)铁板上省略“于”,指在(3)持(之)就火炀之省略“之”,代铁板2.被动句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为……所……”表被动的句式殊不沾污:没有标志的被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