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海上钻井平台[研究材料]
- 格式:ppt
- 大小:3.59 MB
- 文档页数:47
海上钻井平台各系统简介钻井平台各系统简介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石油的价格节节攀升。
能源越来越紧张的今天,很多国家把目光从陆地转向了海洋。
自从世界上第一个海洋钻井平台制造出来以后,海洋工程有了长足的发展。
在几十米甚至上3~4000米深的海底钻一口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在海上环境的复杂多变以及恶劣。
经常要承受巨浪和暴风的袭击。
而钻井又要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作业环境。
才能把一根根长长的钻杆钻进海底。
钻井平台从近海到深海,主要可以分为座底式,自升式,半潜式、钻井船等。
座底式是指,平台的结构直接座在海床上,几乎和陆上钻井没多大区别。
所以它们的可钻探深度很有限。
只能在几十米的水深的浅海区域作业。
自升式,又叫jack-up。
顾名思义,这种平台可以象千斤顶一样可以升降它的高度。
它典型的特征就式3-4条腿。
高高的绗架结构。
上面安装又齿条。
平台本体安装有齿轮。
它们一起啮合,传动。
在到达钻井区域的时候,腿就慢慢的伸到海床上。
平台就靠这几条腿站在海里了。
因为考虑到拖航的稳性,腿不能太长。
所以这种平台一般在120~150米水深的近海区作业。
半潜式,最新的已经到了第6代了。
这种平台综合了钻井船和坐底式驳船的优点,是漂浮在海面上的。
这样的话,它们就可以在更深的水域工作了;船体灌放水,可以调节吃水深度,保持船体稳定。
塔的下部是相当容积的浮筒,上面是若干个中空的立柱,支撑着上部平台平台上面是全部的钻井装备和必要的生活设施。
整个平台靠浮筒浮在水面。
它们带有2~3级动态定位系统,海底声纳定位系统,卫星定位系统等来保证平台的相对稳定的坐标。
它们有各种位移补偿装置来补偿海况带来的不稳定状况。
钻井船,钻井船是设有钻井设备,能在水面上钻井和移位的船,也属于移动式(船式)钻井装置。
较早的钻井船是用驳船、矿砂船、油船、供应船等改装的,现在已有专为钻井设计的专用船。
目前,已有半潜、坐底、自升、双体、多体等类型。
钻井船在钻井装置中机动性最好,但钻井性能却比较差。
钻井平台发展历史论文钻井平台是海洋石油勘探与开采的关键设施之一,历史悠久且发展迅速。
最早的钻井平台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最初是在陆地上使用的。
随着石油勘探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将钻井平台移至陆地以外的海洋中,以寻找更加丰富的石油资源。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钻井平台的结构和设计也在不断创新。
20世纪初,钻井平台主要是通过驳船、船舶或者其他海上设施进行作业,但受限于技术和设备的限制,工作效率并不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研发更加稳固和独立的海洋钻井平台,以适应远离陆地的深海勘探需求。
1953年,美国的一艘石油运输船被改装成了世界上第一艘海洋钻井平台,这标志着海上钻井平台的新篇章的开始。
之后,钻井平台的设计不断得到改良,出现了各种形式和类型的钻井平台,包括半潜式钻井平台、钻井船、定位式钻井平台等等。
随着海洋石油勘探的深入,钻井平台的技术和设计也在不断提高,使得钻井作业更加高效和安全。
同时,钻井平台的发展也推动了海洋工程技术的进步,为人类在海洋中开发资源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总的来说,钻井平台经过了数百年的发展历程,在逐步提高效率和安全性的过程中,成为了海洋石油开发的不可或缺的设施之一。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相信钻井平台将会迎来更加辉煌的发展前景。
钻井平台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创新和超越的过程。
随着海洋石油勘探的深入和石油需求的增加,钻井平台已经成为现代海洋工程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传统的陆地钻井平台和海上钻井平台外,近年来,随着深海油气资源的不断开发,更加先进的超深海钻井平台也开始出现,这些平台可以在更深的海域进行石油勘探和开采作业,满足了人们对深海石油资源的需求。
除此之外,随着对环境保护和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钻井平台的设计和设备也在不断升级。
现代的钻井平台配备了各种高科技设备,例如动态定位系统、智能化控制系统、远程监控系统等,以确保钻井作业的安全和高效进行。
同时,在环保方面,钻井平台也着重研发了环保设备和技术,以减少对海洋生态的影响,注重可持续发展。
●第一讲绪论矿山地质:是指矿床经过地质勘探之后,在矿山基建和矿山生产中,在已建或拟建矿山范围内,为保证矿山基建与生产工作顺利进行,而对矿床所作的一系列地质工作的综合称为矿山地质。
●1.矿山地质学研究的概念和任务是什么?基本任务:进行矿床的开发勘探和研究工作,提高储量级别,扩大矿山资源远景,延长矿山服务年限,监督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主要任务:●1.进行开发勘探(基建勘探和生产勘探)。
●2.随着探采工程的进展,做好地质编录、取样等日常基础地质工作,不断补充和修改矿山地质资料,为采掘生产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3.矿产资源的合理开采、综合利用,实行有效的监督。
●4.按期计算并分析地质储量和生产矿量的保有和变动情况;●5.开展采矿贫化与损失的计算与分析;●6.进行矿山采掘(剥)工作的地质技术管理。
●7.开展矿山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工作,为矿山防治水,控制露采边坡和井下地压活动及环境保护提供地质资料。
●8.开展矿区综合地质研究,总结成矿规律,指导隐伏矿体找寻及矿区的矿产预测。
●9.加强矿山地质科技情报交流,研究和推广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提高矿山地质工作水平,促进矿山地质工作现代化。
2.简述矿山地质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
学科性质:1、矿山地质学是由地质学与采矿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应用地质学科,是运用地质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在矿山建设、生产直至开采结束不同阶段遇到地质问题,为矿山生产服务的一门学科。
2、矿山地质学是一门直接为矿山生产建设服务的应用地质学科,它主要研究矿床开发过程的地质及其相关的矿产资源经济、环境问题的理论和方法。
学科特点:1、实践性矿山地质学是直接联系矿山采掘生产并为矿山开采活动服务的应用学科,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2、综合性矿山地质学又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他与基础地质学、矿床资源学和其他地质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
3、经济性从矿山的经济特点进行回答第二章采矿基本知识开采矿产资源的过程和作业叫采矿。
在石油钻井领域中,目前国际上对深水的定义不尽相同:2002年在巴西召开的世界石油大会上提出将400 m作为划分深水的标志线口;Shell及BP公司规定水深超过500 m是深水;全球主要深水钻井承包商之一的Oceaneering公司认为水深超过910 m才属于深水;我国目前采用的深水标准是500 m。
由于全球对原油的消耗量不断增长,陆上和浅水区域的原油产量已不能满足需求,因此深水油气勘探与开发引起各国的高度重视。
而随着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受到重视,全球深水钻井装备、深水钻井高新技术研究与应用得到了快速发展,深水钻井关键技术不断取得突破。
1 深水钻井技术的挑战与发展状况1.1 深水钻井技术的挑战水深带来的挑战。
随着水深的增加,钻具、钻井液、隔水管用量和海洋环境复杂性都相应增加,这对平台承载能力、钻机载荷、甲板空间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工作水深的增加,作为深水油气开发的主要装备——浮式钻井平台已经开发出了六代产品。
工作水深从几百米增加到超过3 000 m;载荷也从几千吨增加到上万吨。
另外,随着水深的增加,隔水管需要具备更大的抗挤压能力,对钻井液、完井液的流变性也提了新的要求,同时,海底的所有装备也要承受更低的温度和更高的压力。
风浪流带来的挑战。
深水环境的风浪流会引起钻井船的移位,导致隔水管发生变形和涡激振动,因此对其疲劳强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环境载荷超出隔水管作业极限载荷时,需要断开隔水管系统和水下防喷器的连接。
悬挂隔水管的动态压缩也可能造成局部失稳,增大隔水管的弯曲应力和碰撞月池的可能性。
强烈的海洋风暴对钻井平台具有灾难性的破坏作用,因此深水钻井对海洋风暴的预测及钻井平台快速撤离危险海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低温带来的挑战。
海水温度随水深增加而降低,海底温度(即使在热带)一般为4℃左右,有些地区达 3℃,海水的低温可以影响到海底泥线以下约数百米的岩层。
低温带来的问题主要包括:海水低温环境使隔水管中的钻井液流变性发生变化,可使钻井液的黏度和密度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