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苏教版) 植物种子的萌发
- 格式:pptx
- 大小:1.13 MB
- 文档页数:29
《第一节植物种子的萌发》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植物种子结构的学习,学生能够区分单子叶植物种子和双子叶植物种子通过植物种子结构的学习,学生能够背出植物种子的基本结构
通过植物种子结构的学习,学生能够背出影响植物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
通过植物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学生能够说出影响植物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技能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尝试与同学进行交流,形成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通过资料阅读,尝试对资料进行分析与归纳,形成分析与归纳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植物种子萌发条件的学习,形成环境影响生物生长的意识
通过植物种子结构的学习,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重点:
植物种子的结构植物种子萌发的条件
三、教学难点:
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
四、教学方法和媒体: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
1、植物种子萌发形成植株的过程图。
(1)在空气充足、氧气适宜的条件下,菜豆种子吸收,体积膨大。
子叶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
(2)在种子萌发过程中,A图中首先突破种皮,发育成D中的
【】。
(3)胚芽发育成D中的【】和【】。
(4)2是由种子中的发育而来。
(5)3所示的结构是,种子萌发后,它逐渐干瘪的原因是。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植物种子的萌发》评课稿一、引言《植物种子的萌发》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材中的一篇重要章节。
本评课稿旨在对该教材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和评价。
通过对教材目标、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资源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提供给教师和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教学参考。
二、教材目标分析《植物种子的萌发》是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材中的一篇重要内容,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并能描述种子的结构和功能;2.掌握植物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和过程;3.理解光、温度和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并能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材内容分析《植物种子的萌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内容:1.种子的结构:通过了解种子的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种子的功能和萌发过程。
2.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介绍了温度、水分和光照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观察来加深对这些条件的认识。
3.种子萌发的过程:详细介绍了种子吸水膨胀、胚根伸出和根发芽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对实验的观察来了解种子的发芽过程。
4.种子萌发的应用:通过介绍种子萌发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农业生产的认识和兴趣。
四、教学方法分析在教授生物《植物种子的萌发》这一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探究式学习法:通过提出问题和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种子的结构和萌发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讨论式教学法:通过针对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影响因素和应用,并促使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3.示范教学法: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图片或视频展示种子的结构和萌发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概念,提高理解和记忆效果。
4.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将学生置身于生活实践中,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植物种子的萌发实验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植物种子的萌发》知识全解
1.描述植物种子主要由种皮、胚等组成。
2.说出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及其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这一内容的教学可以采取观察、比较和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即由表及里、先形态后结构、先宏观后微观等)进行观察,同时比较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不同。
在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贯插一些问题并组织学生讨论,如种子具有什么样的结构特点来克服陆地的相对干燥、温度不恒定及营养物质匮乏等因素的?为什么叫单子叶植物?为什么叫双子叶植物?
由于“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实验需要的时间长,教师应在课前布置学生小组进行有关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同时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
课内可
以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讨论,结合教师事先做好的实验,完成有关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探究。
在这一实验中,教师还需引导学生理解对照实验。
种子萌发的过程可以通过实物观察并结合多媒体动画,并引导学生分析,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技能。
在本节课前,学生可分组动手实验,观察比较不同环境条件下种子的萌发情况,并注意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
上课时,学生间进行交流与讨论,并分析原因。
种子的萌发教案种子的萌发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描述种子的结构。
2、描述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
教学重点:1、描述种子的结构。
2、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教学难点:1、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的活动。
2、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教学过程(1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师:播放课件: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
同学们,根据你们现有的知识,你们知道绝大多数绿色开花植物用哪一种器官进行繁殖?(种子)师:对。
利用种子繁殖后代首先种子需要萌发,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植物种子的萌发》。
CAI展示课题第一节植物种子的萌发同时板书第一节植物种子的萌发师:老师在课前为同学们收集了一些植物的种子(黄豆、绿豆、花生、芸豆、莲子、玉米、松。
)。
下面请同学们看看你认识它们吗?利用实物投影展示或者CAI展示图片。
学生观察,并且说出展示植物种子的名称。
师:对,很好。
看了这么多植物的种子,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吗?生:不同植物的种子,大小不一样、形状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等等。
师:那么你们又有什么问题想问吗?生: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结构是否一样呢?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结种子呢?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非常好,但因时间关系,我们就先来探究其中的一些问题,其余的问题,大家可以课后继续探究。
刚才有同学问:不同植物的种子,结构是否一样?同学们先别忙着回答我,我希望你们通过实验探究后再回答。
二、种子的结构师: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浸泡过24小时的种子,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解剖观察,并且结合以下问题以及课本插图5-1,将你们解剖好的植物种子粘帖在发给你们小组的纸上!并且将种子各部分名称标上去。
然后请几组同学上讲台在实物投影仪上讲述种子的结构。
学生准备观察师:观察植物种子,我们需要按照一定的方法。
师:观察方法:由表及里,先观察外部形态,再观察内部结构。
师:解剖观察植物种子时请你注意以下问题?1、你观察的植物种子凹陷处的名称及种子的内部结构名称?2、胚根、胚芽、胚轴、子叶合称作什么?3、你观察的植物种子子叶有什么特点?为什么?4、对于种子本身而言,这些营养物质有什么作用呢?学生解剖观察(5min)请学生上讲台讲述(选择几种不同类型的种子)师:跟大家讲得一样,大豆以及其他豆类种子结构就是CAI展示大豆种子的结构。
第五章绿色植物的一生第一节植物种子的萌发第一课时种子的结构【知识梳理】1、种子的基本结构种皮保护作用胚新植物体的幼体(由子叶、胚芽、胚轴、胚根组成)2、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区别:(1)、大豆种子子叶2片,玉米子叶1片;(2)、玉米除了种皮和胚外,还具有贮藏营养的胚乳;(3)、大豆种子的营养贮藏在子叶中,玉米贮藏在胚乳中。
【课堂评价】一、填空题:1、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大多由萌发形成的。
一粒种子主要由和组成,是新植物的幼体。
2、种子的胚由、、和组成。
2、我们吃的花生主要来自花生种子结构的,面粉主要来自小麦种子结构的。
二、选择题:1、俗称“豆瓣”是指大豆的()A.胚芽B.胚轴C.胚根D.子叶2、大豆种子的主要部分是()A.种皮B.胚根C.胚D.胚芽3、玉米种子与大豆种子的主要区别是()A.有胚乳B.有子叶C.有种皮D.有胚4、下列结构中,新植物的幼体是()A.胚芽B.胚根C.胚乳D.胚5、日常食用的黄豆芽,其白嫩部分主要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
()A.胚轴B.胚根C.子叶D.胚芽三、判断题:1、种子的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胚乳四部分。
()2、大豆种子的子叶肥厚,贮藏着大量的营养物质,为种子的萌发提供营养。
()四、填图题:下图是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1)图中子叶指;胚芽指;胚根指;胚轴指。
(填写号码)(2)两种植物种子的主要部分是、。
(3)玉米种子与大豆种子比较,不同点是具有和。
种子自我评价日期优良中差月日第二课时种子的萌发【知识梳理】1、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分组设计实验探究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外界条件必要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外界条件:足够的水、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2、种子萌发的过程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胚轴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分胚发育成新植物体胚芽发育成茎和叶子叶提供营养,逐渐消失【课堂评价】一、填空题:1、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是具有、的胚。
2、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和,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首先发育成,胚芽发育成。
植物种子的萌发-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一、知识点1.植物种子的结构2.植物种子的萌发条件3.植物种子的萌发过程二、教学目标1.掌握植物种子的结构2.知道萌发条件和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3.理解植物种子的萌发过程4.发展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5.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验精神三、教具准备1.洋葱、小麦等种子2.瓶盖、试管、塑料袋等实验器材四、教学步骤1. 植物种子的结构1.让学生通过观察显微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和内部结构,了解种子的构成成分和各自的作用。
2.引导学生从叶绿体、细胞壁、核、胚乳等多个角度,深入理解种子的结构。
2. 植物种子的萌发条件1.利用干燥法和湿润法进行试验,让学生自己探究适宜的温度、水分、光照等条件。
2.通过比较不同条件下种子的萌发时间和生长情况,探究适宜的萌发条件,并总结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
3. 植物种子的萌发过程1.观察不同种子的萌发过程,让学生掌握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和作用。
2.根据不同种子的特性,引导学生思考种子在不同温度、光照、水分等条件下的萌发过程。
4. 总结1.让学生回顾整个实验过程和萌发过程,总结影响种子萌发的重要因素。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为植物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促使种子顺利萌发生长。
五、实验设计1. 实验一:萌发条件的探究材料:洋葱、小麦种子、瓶盖、塑料袋方法:将洋葱和小麦种子分别放置于瓶盖中,然后使用塑料袋包裹,实现湿润的环境。
将不同瓶盖中种子分别置于不同温度、水分、光照等条件下,观察种子的生长情况。
结果:观察不同种子在不同萌发条件下的萌发情况,记录种子萌发时间和生长状况。
2. 实验二:种子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萌发过程材料:小麦种子、瓶盖、试管方法:将小麦种子分别放置于瓶盖中,然后使用塑料袋包裹,实现湿润的环境。
将不同瓶盖中种子分别置于不同温度条件下(如室温、高温、低温等),观察种子的萌发和生长情况。
将观察结果记录在试管中。
结果:观察不同温度条件下种子的萌发过程,记录种子萌发时间和生长情况,并找出萌发时间最快的种子温度区间。
2023年《种子植物》说课稿《种子植物》说课稿1作为一位不辞辛苦的人民老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打算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实力。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我整理的《种子的萌发》说课稿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须要的挚友。
一、课标解读《种子的萌发》是生物新课标中第四个一级主题“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里二级主题《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的第一节,课标中详细的内容标准是“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二、本节详细内容介绍本节支配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和种子萌发的过程;第一个内容里支配的是“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试验;其次个内容里支配的是“测定种子的发芽率”试验,但这两个探究试验中,重点是第一个试验,教参确定本节的课时是两个课时,所以我这样支配本节内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一个课时,后面两个内容合用一个课时。
今日我要说课的内容就是第一个课时《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三、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的地位:本课时实际就是一个探究试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个试验是七(上)教材支配的第三个探究试验。
第一个探究试验重在展示探究的一般过程,向学生介绍关于变量和比照试验学问,里面限制的变量只有一个,设计的比照试验是一组;其次个探究试验,重在训练学生作假设和处理数据表格的实力。
这第三个探究试验重在训练学生作假设、限制变量,设计比照试验的实力,而且本试验一下子考虑的是三个变量,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会设计比照、限制变量。
可以说,这个试验是七(上)探究试验的核心试验,一旦学生学会了限制变量,设计比照试验,对后面的探究试验就尊定了良好的基础。
2、重点、难点的确定:在本节课中,关于变量和比照试验学生有了肯定的了解,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学会限制变量,设计三组比照试验,难点就是学会利用三组比照试验限制三个变量,初步明确比照组和试验组。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详细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学问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1、知士标:进一步复习变量和比照试验的概念。
初一生物苏教版上册知识点必背初一生物苏教版上册必背知识点如下:1.种皮(保护)种子结构子叶(贮存营养);胚胚芽:发育为茎和叶;胚轴:发育为连接根和茎的部分;胚根:发育为根;胚乳(贮存营养),只有单子叶植物有。
2.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
种子萌发的外接条件:足够的水、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3.种子萌发条件实际应用⑴将大米播到地里,长不出幼苗的原因是胚已被破坏。
⑵浸没在水中的小麦种子不萌发,原因是缺乏空气。
4.根尖:从根的顶端到着生根毛部分这一段。
5.根尖的结构成熟区:细胞体积较大,外有根毛,吸收水、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伸长区:细胞体积较大,呈长方形,使根尖伸长。
6.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最关键的部位是分生区。
7.根的生长主要是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和伸长区细胞伸长的结果。
8.根的生长具有向地生长、向肥生长、向水生长的特性。
9.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是因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大大扩大了根的吸收面积。
10.根吸水的原理:外界溶液浓度是直接影响根细胞吸水和失水的主要原因之一。
⑴细胞吸水:外界溶液浓度(土壤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⑵细胞失水:外界溶液浓度(土壤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
如施肥过多出现“烧苗”现象。
11.植物生活需要量大的无机盐:含氮无机盐(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繁叶茂)、含磷无机盐(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花的开放,果实、种子成熟,使硕果累累)、含钾无机盐(促进糖类的形成和运输,使茎杆健壮)。
12.枝芽发育成茎,花芽发育为花。
13.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
14.范-海尔蒙特的柳树栽培实验,说明绿色植物生长主要物质是水。
15.普利斯特莱的(小鼠、蜡烛、植物)实验说明: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更新空气。
4.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场所是叶绿体。
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如韭黄的形成。
第1章周围的生物世界一、认识周围的生物1、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自然界的生物可以分为植物、动物、微生物(细菌、真菌和病毒等)2、生物的基本特征:①生物体都由细胞构成的(除病毒外);②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现象(能由小长大);③生物体具有新陈代谢的现象;④生物体具有生殖、遗传和变异的现象;⑤生物体具有应激性;⑥生物体能适应并影响一定的环境。
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项因素叫生态因素: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同种或其他种类的生物。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通常都和其生存的环境相适应;生物也影响着环境。
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三、我们身边的生物学1.生物学: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世界人口剧增,资源匮乏,能源危机,粮食短缺,环境污染,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
心血管疾病、癌症、艾滋病等也严重地威胁着我们人类的健康,而解决这些问题都离不开生物学的发展。
第2章探索生命一、探索生命的器具1、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⑴显微镜的结构1-镜座 2-镜柱 3-镜臂 4-镜筒 5-目镜6-转换器 7-物镜 8-粗准焦螺旋 9-细准焦螺旋10-载物台 11-通光孔 12-反光镜⑵使用:一取二放三安装,四转低倍五对光,六上玻片七下降,八升镜筒细观赏,看完低倍转高倍,九退整理十归箱。
注意:①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②高倍镜,视野暗,视野小,物象体积大,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视野亮,视野广,物象体积小,细胞数目多。
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反之越大;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反之越小。
③在观察显微镜时,若像不在视野中央,像在哪方就朝哪方移动载玻片(偏哪移哪),像就朝相反的方向移动到视野中央了;若要观察某物像在显微镜中所成的像,则只需把试卷旋转180°,看到什么就选择哪个答案。
种子的萌发科学教学反思种子的萌发科学教学反思(通用7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种子的萌发科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种子的萌发科学教学反思篇1这节课,我首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在课前,学生自己就在家做了这个探究实验,上课时,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并得出初步的结论。
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进行适当引导,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明确探究实验必修设置对照,并且,一组对照实验只有一个变量。
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种子萌发过程中是否需要阳光。
从而与植物生长的必需条件相比较,能加深记忆。
通过本节的探究学习,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除了探究课文中给定的几个环境条件外,我还让学生增加了一个项目,即探究种子萌发过程中,是否需要阳光。
从而与植物生长的必需条件相比较,能加深记忆。
并且这个项目只须通过生活经验就能验证的。
进行实验时,验证是否需要空气这一过程中,不能完全地使实验瓶呈真空状态,只能尽量地减少瓶子里面的空气。
我认为这是实验不足的地方。
若能达到真空,则能得到较明显的实验结果。
选取种子也是很关键的,经过对比挑选,绿豆种子比较容易萌发,而且萌发需时短。
成功之处:1.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科学教育的基本特点是怀疑、实证和思辨,似乎很枯燥。
其实科学也是一种文化,它和人文也是分不开的。
科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抒发美好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
从“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引入本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又让学生挥笔作画,画出自己最熟悉的一种被子植物的一生,进入了教学主题“种子的萌发”。
观看种子萌发过程的课件,理解生命之艰辛;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道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通过介绍种植大豆的经历,增强爱护植物的情感:说明植物和人类一样,一生中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都是生物圈所提供的,使人与生物圈和谐相处的哲理,尽在其中。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植物种子的萌发》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生物学是初中生物教学的一门重要课程,生物学的内容覆盖面广,涉及各种各样的生物体和生物现象。
其中,植物生长发育是生物学的重要部分。
本次教学的主题为植物的种子萌发,是七年级上学期生物学教学的内容之一。
通过本次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植物种子的结构和生长发育过程,增强学生对植物生长的直观印象。
二、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种子的结构组成和生长发育过程;2.掌握种子的萌发条件;3.学会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进行实验操作。
三、教学内容(一)植物种子的结构组成1.种皮:可以保护种子,防止受到外界的刺激和微生物的感染;2.胚珠:是种子的核心,由胚芽和营养组织组成;3.营养物质:是种子的重要能量来源,维持胚芽的生长发育。
(二)种子的萌发条件1.适宜的温度条件:大多数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温度,不同种植物的适宜温度不同;2.适宜的湿度:种子必须保持适宜的湿度,才能够顺利发芽;3.适宜的氧气浓度:种子需要充分的氧气才能正常发芽;4.光照:不同种子对光照的需求不同。
(三)种子的生长发育过程1.吸水膨胀:种子吸收水分膨胀,种皮裂开;2.胚轴伸长:从种子中伸出胚芽和根;3.子叶展开:在胚芽上的营养物质开始供给芽端的生长所需;4.根和茎的分化:胚芽逐渐分化为根、茎、叶等不同的组织和器官。
(四)实验操作1.准备种子,测量种子的大小和质量;2.在培养皿中放入吸水的棉花球,然后加入适量的水,保持湿度;3.将种子分别放在棉花球上,观察它们发芽的过程,并记录生长的变化;4.观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出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
四、教学流程(一)自主学习环节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了解植物种子的结构组成、种子萌发的条件和种子的生长发育过程。
(二)探究实验环节1.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流程;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3.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
(三)归纳总结环节1.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2.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