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编制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各个国家军队的编制及同一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编制有区别。
具体说来,我军目前的摩托化步兵师的完整编制是这样的:班:3个战斗小组各3人共9人,一挺班用机枪2人,全班共11人(现在改进型为2个战斗小组及班用机枪组、榴弹组共10人或9人);排:3个班共33人,火力班8人(重机枪、火箭筒),排长1人,副排长(属于士兵范畴,不是军官)1人,全排共43人.连:三个排126人;火力排(60MM迫击炮班8人、反坦克炮班8人、重机枪班8人及排长、副排长各1人)26人;连部共20人:正副连长、指导员、文书1人、卫生员2人、号手1人(有些部队没有了)、通讯员4人、勤务兼连部警卫2人、炊事班6人。
全连共172人.营:3个连516人;炮兵连92人;警卫排35人;1个榴弹发射器排24人;1个轻型反坦克导弹排24人;通讯排26人;营部首长、警卫人员、其他参谋支持人员共32人,全营共749人。
团:3个营2247人;炮兵营540人;运输、修理及支援营460人;警卫侦察排46人;通讯排26人;卫生连42人;团部首长、警卫、参谋、机关等共86人。
全团共3447人。
师:3个团10341人;师属坦克团2230人;炮兵团1870人;防空营340人;通讯营250人;师属工兵营、侦察营、防化营(连)、电子对抗营(连)、运输、修理及支援营、炮兵指挥连、防空指挥连、警卫调整连、师医院等直属队共计1600人左右;师首长、机关、参谋、警卫及勤务人员等170人。
全师共计约16800人.实际上,各国步兵师编制基本差不多。
美国一般在15500人至18000人,前苏联在16000至18000人.另外,摩托化步兵师,机械化步兵师,装甲师,两栖机械化步兵师之间的大的编制基本一致,但小的组成有差别,但各师之间的人数差别在1500人以内(原来的乙等师以下的师及非步兵师的师除外).。
军队班排连建制
大部分军队采取“三三制”原则编制。
即一个班大约10人,三个班为一个排,三个排为一个连,三个连为一个营,三个营为一个团,三个团为一个旅,三个旅为一个师,三个师为一个军。
军队人员编制一般不会有特别精准的数字,但是也有一些规律。
大部分军队采取“三三制”原则编制。
即一个班大约10人,三个班为一个排,三个排为一个连,三个连为一个营,三个营为一个团,三个团为一个旅,三个旅为一个师,三个师为一个军。
这样算下来,排的编制30人,连队约100人,营约300-500人,团约1000-1500人,旅约3000-5000人,师约10000人,军约30000。
在实际中,因为战斗减员或者离队,外调等原因,部队人员不可能永远维持一个定数,只要在一定范围内都可以算作一个编制,人数太少,其实就没有必要非得按照一个大的编制来叫名。
中国古代军队编制“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是人们熟悉的谚语军队是由士兵组成的战斗集体要组编为一个单位才容易指挥调动并可以计算兵力。
军队的编制就是军队组编士兵的方式。
现代军队编制一般都是统一的在平时和战时的编制基本相同要调动的话也是成建制的调动。
但中国古代军队往往有两种编制一种是平时组织训练的编制另一种是战斗部队的编制。
当要组建参战部队时需要打破原来的编制将士兵重新组织到新的战斗编制中去。
中国古代军队编制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基本的固定编制规模逐渐缩小越到后来千人以上的部队就越是习惯于采用临时组编的办法来编成。
1、什伍之制5进位以及10进位制是人类普遍采用的记数方法因此也很早就用来计算并编制士兵。
中国古代军队的基本编制单位就是一五一十点数的“什伍”之制。
另外古代展开军队作战时往往会排列左、右两路或左、中、右三路的阵势由此影响到军队有时要采用2进位或3进位包括其倍数的编制。
出土的商代墓葬遗址中殉葬人大多是10人一排墓外的殉葬坑一般也是10人一组陪葬的铜兵器往往也是10件为一捆或许当时已经有了“什”的士兵编制。
有人认为甲骨文中的“行”字也就是10个“什”由“百夫长”指挥10“行”编为“大行”由“千夫长”指挥作战时习惯按照左、中、右各一个“大行”来排列阵势投入战斗的3个大行就称之为“师”是商代最基本战略单位。
据说商王亲自率领的“王师”就是由3个“师”组成。
不过根据安阳一个商朝墓葬出土的战车来看却是5辆一组前三后二每辆有3套作战武器说明每辆有3名士兵另外前面又有3个殉葬坑每坑殉葬5人看来应该是为前面3辆战车提供勤务的徒役。
另一处车马坑则是集中埋葬了25辆战车。
据此推测再结合一些史料的记载商代的战车编制是实行5进位制的。
5辆一队5队、25辆战车组成的战斗单位由“马亚”指挥而出动100辆战车时的指挥官叫“多马亚”一次出动的战车如果超过了二、三百辆就要由商王亲自指挥了。
一般认为商代开创的这种什伍之制后来被周朝继承。
周武王伐纣发布《牧誓》就提到“百夫长”、“千夫长”。
班排连营团旅师军各多少人标准班:军队编制中基本的最小单位,通常隶属于排,8-10人左右,班长基准军衔为中士,副班长通常为下士,
排:军队编制中基本的战术小分队,通常隶属于连,30人左右。
排长基准军衔为少尉,通常排长及以上称之为军官,军校专科毕业进入部队都是先从排长干起。
连:军队编制中基本的战术分队,通常隶属于营,120人左右。
连级是通常战斗中基本单位,连长与中队长平级,基准军衔为上尉,中队长通常出现特殊兵种,比如空军的飞行中队
营:军队编制中高级战斗分队,通常隶属于团或旅,500人左右。
特殊兵种的营级通常是基本的战术部队,其通常隶属旅,营长与大队长平级,基准军衔为少校
团:军队编制中基本的战术部队,通常隶属于师或旅,2000人左右。
团通常是常设编制,团长与地方上的县长平级,基准军衔为上校,副团长为中校。
旅:军队编制中战斗兵团,通常隶属于师或军,7000人左右。
旅如今通常是特殊兵种的战术兵团编制,旅长相当于副师长,比团长高半级,但旅长基准军衔也是上校。
师:军队编制中基本的战术兵团,通常隶属于军或集团军,10000人左右。
师长基准军衔为大校,师长与地方上的市长平级。
军:军队编制中战役战术兵团,军长基准军衔为少将,通常隶属于军区或方面军。
现在的军通常辖几个师及若干个特种旅,所以称之
为集团军,一个集团军通常为5万人左右。
部队通常分为三种编制:
军队常规编制:军,师,团,营,连,排,班
特殊兵种编制:军,旅,营,排
武警部队编制:总队(副军级),支队(副师级),大队(营级),中队(连级)。
军队编制- 现代军队编制一、师编制1、装甲师,下设6个团(2个装甲团、1个机械化步兵团、1个火力打击团、1个防空团、1个航空团)。
2、机械化步兵师,下设6个团(1个装甲团、2个机械化步兵团、1个火力打击团、1个防空团、1个航空团)。
3、轻型机械化步兵师,下设5个团(3个轮式机械化步兵团、1个轻型火力打击团、1个突击运输航空团)二、团编制1、装甲团,下设5个营(2个装甲营、1个机械化步兵营、1个火力营、1个防空营)。
2、机械化步兵团,下设5个营(1个装甲营、2个机械化步兵营、1个火力营、1个防空营)。
3、轮式机械化步兵团,下设5个营(1个轮式装甲营、2个轮式机械化步兵营、1个轻型火力营、1个防空营)。
军人4、火力打击团,下设4个营(3个155自行加榴炮营、1个大口径远程火箭炮营)。
5、轻型火力打击团,下设4个营(3个155轮式自行加榴炮营、1个122自行火箭炮连)。
6、防空团,下设3个营(1个35自行高炮营、2个中低空防空导弹营)。
7、航空团,下设3个营(1个中型武装直升机营、2个突击运输直升机营)。
8、突击运输航空团,下设3个营(3个突击运输直升机营)。
三、营编制1、装甲营,下设5个连(3个坦克连、1个火力支援连、1个支援保障连)。
2、机械化步兵营,下设5个连(3个机械化步兵连、1个火力支援连、1个支援保障连)。
军人3、轮式装甲营,下设5个连(3个轮式歼击坦克连、1个轮式火力支援连、1个支援保障连)。
4、轮式机械化步兵营,下设5个连(3个轮式机械化步兵连、1个轮式火力支援连、1个支援保障连)。
5、火力营,下设5个连(3个155自行加榴炮连、1个122自行火箭炮连、1个支援保障连)。
6、轻型火力营,下设5个连(3个155轮式自行加榴炮连、1个122自行火箭炮连、1个支援保障连)。
7、防空营,下设4个连(3个高炮导弹混成防空连、1个支援保障连)。
8、155自行加榴炮营,下设4个连(3个155自行加榴炮连、1个支援保障连)。
部队编制体制改革方案【正文】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国家安全形势的不断变化,部队编制体制改革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为了适应军事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军事力量建设的需要,我国决定进行部队编制体制改革,以提高军队的效能和战斗力,推动国防现代化建设。
本文将针对部队编制体制改革方案进行探讨和阐述,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改革目标部队编制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军队编制更加合理化、科学化、机动化,提高军队作战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1. 整合编制:通过对部队编制进行整合,消除重叠和冗余,达到编制极限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2. 优化结构:重点优化各级指挥机构和作战功能部队的编制结构,强化作战力量,提高指挥效能。
3. 加强战略能力:提升军队跨地域、跨军种、跨领域的战略能力,增强应对多样化安全威胁的能力。
4. 完善保障机制:改善军队后勤保障体系,提高战斗力的持续保障能力。
二、改革举措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国将采取一系列改革举措,包括但不限于:1. 精简机构:对各级军事机构进行精简,取消重复职责和冗余岗位,提高指挥效能。
2. 转变功能:对非作战职能单位进行整合或转换,确保部队编制更加精干和专业化。
3. 强化作战力量:针对当下安全形势和作战需求,重点加强陆军、海军、空军等各军种的作战能力和装备建设。
4. 加强联合作战:推动军事联合作战体系建设,提高跨军种、跨领域作战协同能力。
5. 改进后勤保障:建立更加高效、灵活的后勤保障机制,确保部队在战斗中的供应和支援。
三、推进措施为了顺利实施部队编制体制改革,需要采取以下推进措施:1. 加强领导和组织:明确改革责任部门,建立统一的指导机构,确保改革工作能够有序推进。
2. 深入研究论证:针对改革方案,进行充分研究和论证,科学确定改革路径和具体举措。
3. 强化信息化支撑: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推进编制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高编制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4. 加强人员培训:通过专业培训和学习,提高军队各级干部对改革的理解和领导能力。
部队编制引言:部队编制是指根据一定的要求和规定,按照一定的组织结构和人员配置,确定军队的组织形式和人员数量的过程。
在现代军事中,部队编制是保证军队有效运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军队编制的意义、军队编制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军队编制的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军队编制的意义1. 提高作战效能:通过合理的编制,可以确保各军兵种之间的协同作战,提高军队的整体战斗力。
2. 统一指挥管理:部队编制可以明确军队的指挥结构,确保指挥层级的清晰,便于高效的指挥管理。
3.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精确的编制,可以根据作战需求合理配置军队的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军队编制的原则和方法1. 原则:(1)适应任务需求:根据作战任务的特点和要求,确定适合的编制形式和人员配备。
(2)均衡发展:要保证各个军兵种之间的平衡发展,避免单一兵种过度强大而其他兵种相对薄弱。
(3)灵活机动:部队编制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变。
(4)科学合理:部队编制应符合科学原理,合理配置各种兵种和保障力量,确保编制结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 方法:(1)根据任务需求:根据实际任务需求,确定要建立的部队的职能和任务种类,确定编制形式。
(2)综合考虑:在编制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地理环境、作战方式、兵员素质等,确保编制的合理性。
(3)参考国际经验:可以参考其他国家的部队编制经验,借鉴其中的优点,加以改进和创新。
(4)实践检验:部队编制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在实际运用中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三、军队编制的发展趋势1. 信息化导向: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军队编制也呈现出信息化导向的趋势。
部队编制将越来越注重信息化设备的配备和信息化作战能力的提升。
2. 合成化发展:为了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部队编制将越来越趋向于合成化发展,即将不同兵种的作战力量集成到一个编制之中,实现多兵种协同作战。
3. 精简高效:为了提高部队的运作效率和战斗力,军队编制将越来越趋向于精简高效的发展方向,通过减少中间环节和精简指挥层级,提高指挥决策和行动执行的效率。
陆军的编制从小到大一般是:班、排、连、营、团、旅、师、军、集团军、方面军等一个步兵班一般为9-12人,一个步兵连一般辖三个班但是再往上随着其它专业兵种编入,情况就比较复杂了,很难一概而论尤其是抗日战争期间,各部人数往往超编,属于特殊情况我军革命战争期间曾编制有纵队、兵团、野战军,分别相当于军(或者师),集团军和方面军我陆军现在的编制已经简化,一般为:班、排、连、营、团、旅、师、集团军,之上还有大军区,军兵种(海空军和二炮,正大军区级),总部,中央军委的组织机构其中旅一般直属于集团军,集团军是由以前的军改编而成,和前述的集团军不同各级编制和机构的军事领导为班长、连长……师长、集团军司令、军区司令等,其中班长不是军官连以上各级编制和机构的政工领导为指导员(连)、教导员(营)、政委(团以上)等总部首长包括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及总后勤部部长(正大军区级)、总装备部部长(正大军区级)全军最高同统帅是中央军委主席相应的现在军官的职务等级区别为正、副大军区级,正、副军级,正师级,副师(正旅)级,正团(副旅)级,正、副营级,正、副连级和排级中央军委主席不授军衔,中央军委委员,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授上将,之下各级军官以职务等级为依据授予军衔正大军区:上将、中将;副大军区:中将、少将;正军:少将、中将;副军:少将、大校;正师:大校、少将;副师(正旅):上校、大校;正团(副旅):上校、中校;副团:中校、少校;正营:少校、中校;副营:上尉、少校;正连:上尉、中尉;副连:中尉、上尉;排:少尉、中尉。
上表中前一个为主要军衔,后一个为次要军衔现行士兵军衔按兵役性质分为:1,志愿兵役制士兵:六级士官、五级士官、四级士官、三级士官、二级士官、一级士官;2,义务兵役制士兵:上等兵、列兵。
士兵军衔按等级分为:1,高级士官:六级士官、五级士官;2,中级士官:四级士官、三级士官;3,初级士官:二级士官、一级士官;4,兵:上等兵、列兵。
一个排的编制是多少人
一个排约有30人。
以中国陆军为例:中国现在军队实行33制,即一个排三个班,一个连三个排,一个营三个连,一个团三个营。
一个班有8-10人,一个排有30人左右。
一个排约有30人。
排是由若干个班编成的军队一级组织,现在的中国军队在编制上也实行三三制,以中国陆军为例:中国现在军队实行33制,即一个排三个班,一个连三个排,一个营三个连,一个团三个营,一个班8-10人;排30人左右,连100人左右,营300人左右,团1000人左右。
在一些欧美国家,一个班在十二到十五人,那么一个排就有40到50人。
排一般在连的指挥下完成作战任务,根据任务的区别,排可以分为坦克排、炮兵排等。
军队是由个体组成的,只有将个体组成一个团体,才会方便指挥行动,而且还可以轻松的计算所拥有的兵力,所以军队才会出现各种级别的编制。
并且这些编制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发现改变,最终形成了如今比较成熟的编制。
如今我国的军队编制大约分为军、师、团、营、连、排、班的不同级别,当然由于兵种的划分,这些编制也会有一些不同。
比如我国陆军中的步兵师团,正常来说一个班九到十个人,一个排则有三十到三十五个人左右,到了连级就会有一个完整的部队雏形,拥有独自的侦查系统,大约拥有一百二
十到一百四十个人左右;
营级编制大约为三百五十到三百八十个人,他们不但拥有连级编制所有的一切,还专门配置有炮兵队伍;团级编制则是由三个营级编制组成,此外还配备有弹炮连等其他队伍,加起来大概有一千两百人。
各个国家军队的编制及同一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编制有区别。
具体说来,我军目前的摩托化步兵师的完整编制是这样的:班:3个战斗小组各3人共9人,一挺班用机枪2人,全班共11人(现在改进型为2个战斗小组及班用机枪组、榴弹组共10人或9人);排:3个班共33人,火力班8人(重机枪、火箭筒),排长1人,副排长(属于士兵范畴,不是军官)1人,全排共43人.连:三个排126人;火力排(60MM迫击炮班8人、反坦克炮班8人、重机枪班8人及排长、副排长各1人)26人;连部共20人:正副连长、指导员、文书1人、卫生员2人、号手1人(有些部队没有了)、通讯员4人、勤务兼连部警卫2人、炊事班6人。
全连共172人.营:3个连516人;炮兵连92人;警卫排35人;1个榴弹发射器排24人;1个轻型反坦克导弹排24人;通讯排26人;营部首长、警卫人员、其他参谋支持人员共32人,全营共749人。
团:3个营2247人;炮兵营540人;运输、修理及支援营460人;警卫侦察排46人;通讯排26人;卫生连42人;团部首长、警卫、参谋、机关等共86人。
全团共3447人。
师:3个团10341人;师属坦克团2230人;炮兵团1870人;防空营340人;通讯营250人;师属工兵营、侦察营、防化营(连)、电子对抗营(连)、运输、修理及支援营、炮兵指挥连、防空指挥连、警卫调整连、师医院等直属队共计1600人左右;师首长、机关、参谋、警卫及勤务人员等170人。
全师共计约16800人.实际上,各国步兵师编制基本差不多。
美国一般在15500人至18000人,前苏联在16000至18000人.另外,摩托化步兵师,机械化步兵师,装甲师,两栖机械化步兵师之间的大的编制基本致,但小的组成有差别,但各师之间的人数差别在1500人以内(原来的乙等师以下的师及非步兵师的师除外). 中国现在的大多数部队里都已经取消了旅这一级的编制。
一个军正规编制多少人
军队是由士兵组成的战斗集体,要组编为一个单位,才容易指挥调动。
我国军队中的编制分别是军、师、旅、团、营、连、排、班,那么一个军正规编制多少人呢?
新中国成立后,每个军人数在3万到5万人,后来改制成集团军,人数5到8万人,进入新时代,军事体制改革,每个集团军人数官方尚未公布。
一个军由若干个师(或旅)编成的军队一级组织。
通常隶属于军区、方面军。
设有领导指挥机关,编有战斗、勤务保障部队、分队。
为战役战术兵团。
一般在上级编成内遂行作战任务,亦可独立作战。
依任务、装备和编成,分为陆军军(步兵军)、坦克军、空军军、空降军等。
秦朝的军队编制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以其强大的军队而闻名于世。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着手改革军队编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介绍秦朝的军队编制,包括军队组成、军阶制度和军事管理等方面。
一、军队组成秦朝的军队由三大主力组成:步兵、骑兵和车兵。
步兵是主要的作战力量,由全国范围内征集的士兵组成。
士兵通过选拔和训练后,被编入不同的军队,根据不同的战术任务分为轻装步兵和重装步兵。
轻装步兵主要作战于山地和平原,擅长机动战术;而重装步兵则适用于攻城和固守等重要任务。
骑兵在秦朝军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由于中国大地地势复杂,骑兵的机动性为秦朝提供了巨大的优势。
秦朝的骑兵主要分为重骑和轻骑两个大类。
重骑主要使用重装战马,配备强力弓箭,具备一定的装甲防护能力;而轻骑则擅长快速进攻和侦查任务,采用轻便的武器和装备。
车兵是秦朝独有的兵种,由战车和战车手组成。
秦朝的战车使用两匹马拉动,其中一名士兵负责操纵战车,而另一名士兵则负责射击。
战车上装备有尖刺和铁锯等刺杀器,用于与敌军接触时造成伤害。
车兵主要用于军队的机动打击和冲锋,起到了重要的支援作用。
二、军阶制度秦朝的军阶制度相对完善,军队中设有不同的官职和军阶来区分各级军事指挥员。
最高职位为大将军,由秦始皇或皇帝亲自担任。
其下设有诸侯将军、都尉和校尉等级,各级将领负责指挥军队进行作战和巡逻等任务。
此外,秦朝还实行了严格的军队奖惩制度。
对于立下战功的士兵和军官,会受到丰厚的奖励;而对于逃兵和战败的士兵,会受到严厉的惩罚,甚至可能被处以死刑。
这种奖惩制度激励了士兵的战斗意志,同时也提高了军队的整体战斗力。
三、军事管理秦朝采取了严格的军事管理制度,以确保军队的战斗力和士兵的训练水平。
秦朝设有军官学校,负责培养军事指挥官和行军作战的技能。
同时,军队中还设有军医院和军械库等机构,负责士兵的医疗保健和装备维护。
此外,秦朝实行了军队的巡逻制度,以确保国境的安全和军队的作战状态。
部队人员编制与分配总结在部队建设与发展中,有效的人员编制与合理的人员分配是决定战斗力和效能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对部队人员编制与分配进行总结,并探讨其对军队建设的影响。
一、部队人员编制的重要性部队人员编制是指根据军事任务、装备力量和作战需求,制定合理的人员组织架构和编制数额的过程。
合理的编制既要满足作战需要,又要避免过重或过轻,保持充足但不浪费的人力资源。
合理的人员编制可以确保部队的战斗力和作战能力。
充足的编制能够保证各岗位有足够的人员来完成任务,避免因编制不足而导致的作战能力下降。
同时,合理的编制还能提高士兵的士气和归属感,增强团队凝聚力,为作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部队人员编制与人员分配的关系人员编制和人员分配是相互关联的,编制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人员的分配效果。
首先,部队人员编制需要与实际需求相匹配。
在军队建设中,根据实际作战需要来确定编制数额和组织结构,确保编制与任务需求相适应。
只有结合具体情况来制定编制方案,才能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
其次,人员的分配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在实施人员分配时,要根据个人能力、履职表现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并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选拔和分配。
只有通过公正的选拔与分配,才能使每名士兵都能够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能力,提高整体作战能力。
三、部队人员编制与分配的问题与挑战在实际工作中,部队人员编制与分配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编制数量与作战需求的矛盾。
由于作战需求的变化和军队建设的需要,部队人员编制数额要随时做出相应调整,但过多或过少的编制都会带来问题。
过多的编制会造成浪费和资源分散,而过少的编制则会导致战斗力下降和任务不能顺利完成。
其次是人员分配的公平性问题。
由于人员分配涉及到多个方面的考量,如个人能力和政治影响力等,难免会出现不公平现象。
为了确保公平、公正,需要建立科学的选拔机制和评估指标,增强透明度和公开性。
最后,需要充分考虑人员的培养和发展。
人员编制和分配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当前任务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士兵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纵队,总队,支队,大队,中队,小队分别属于什么级别?熟悉军事的朋友都知道“军师旅团营连排班”是军队的正规编制,但是在很多影视剧中经常会出现纵队,大队等军事编制,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抗战时期正规军的编制是固定的,比如一个师8000人,一个团2000人,正规军的人数是一定的。
因为”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兴起,抗日已经不只是军人了,普通老百姓也纷纷加入到抗战的行列中了,也就是慢慢地形成了各地的抗日武装了。
因为地方武装在不断扩大,所以传统的正规军的编制自然不能适应新的战场形势了,所以后来出现了游击编制。
游击编制:纵队,总队,支队,大队,中队,小队纵队(军级)八路军最早的纵队编制是1939年5月组建山东纵队,后来称之为八路军第一纵队,八路军的纵队与八路军正规师平级。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纵队相当于军一级,纵队司令其实就是军长,49年部队整编”纵队“直接改称为”军“。
总队(师级)抗战时期国军部队的教导总队是示范性的师级部队。
当时国军在进行军事改革要进行国防师的试点,在摸索阶段,所以只知道总队是师级编制,但固定编制一直没有确定。
因为当时八路军的纵队定性为师级部队,所以总队一直没有出现在我军编制序列中。
现在只有武警序列中有总队,通常为副军或者正师级。
支队(旅级)抗战时期新四军下辖4个支队,每个支队下辖2个团,所以支队略低于旅一级。
大队(营级)抗战时期每个县都会组建一支县大队,大队相当于营一级编制。
中队(连级)中队编制没有在抗战时期出现过,现在中队相当于连一级,中队长相当于连长。
小队(排级)抗战时期每个乡镇或区组建一支小队,一个区小队正常30人左右,相当于一个排。
八路军游击部队编制:纵队(军级),支队(旅级),县大队(营级),区小队(排级)因为非正规编制根本无法判定有多少兵力,所以编制的级别也没法严格区分,比如解放战争时期四野的纵队将近6万人比一野的兵团人还多。
由于当时地方大量扩兵,所以县大队兵力通常都达到了团级,而区小队连一级编制更是常事,要不然李云龙一个团怎么会有8个营上万人。
部队编制干事工作计划范文一、工作背景部队编制干事是军队中专门负责编制军队战争部署和所需资源配置的重要职务。
其工作涉及到军队的组织编制、规模布局、人员配备、装备配发等方方面面,对军队的战斗力和作战效能具有重要影响。
我部队编制干事工作是组织编制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按照上级指示和要求,认真负责地对部队编制工作进行规划、安排和指导,确保军队的编制工作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顺利进行,以满足军队发展和作战需要。
二、工作目标1. 熟悉掌握军队编制工作相关政策法规和工作流程,提高部队编制工作的专业水平;2. 精心组织策划部队编制工作,确保上级任务目标的圆满完成;3. 建立健全部队编制工作档案资料和信息系统,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4. 做好人员配备、装备配发等方面的工作,为军队发展和作战提供有力保障。
三、工作内容和计划1. 学习提高(1)研读军队编制工作的相关法规政策和业务知识,提高专业水平;(2)定期组织参加培训学习,不断提高军事理论水平和编制工作技能;(3)学习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知识,为军队编制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2. 组织策划(1)根据上级部署和任务,制定年度部队编制工作计划和重点任务;(2)制定部队编制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确保工作有序进行;(3)组织编制工作调研,收集各类信息和数据,为编制工作提供详实依据。
3. 档案资料和信息管理(1)建立部队编制工作档案资料和信息系统,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2)做好档案资料的保管和管理,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借鉴;(3)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4. 人员配备和装备配发(1)科学合理地进行人员配备和装备配发,满足军队发展和作战需要;(2)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3)根据需要,组织开展装备的更新和替换工作,确保装备的先进和完备。
四、工作重点1. 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2. 组织策划,制定年度工作计划;3. 管理档案资料和信息,建立健全的信息系统;4. 合理配备人员和装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1988年军衔制简介
1988年7月1日,在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由国家主席杨尚昆颁布。
1988年9月5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官服役条例》。
同年9月23日,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士兵服役条例》,条例中包括了士兵军衔制的内容。
至此,一个完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新军衔制度诞生了。
军官衔级设置
军官军衔设三等11级:
将官:一级上将、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军官按专业区分为两大类:
1、军事、政治、后勤军官:少尉至上将;
2、专业技术军官:少尉至中将。
军官军衔的称谓:
海军、空军和专业技术军官在军衔前冠以“海军”、“空军”、“专业技术”,如:海军少尉、空军上校、专业技术少将等。
陆军、政治、后勤军官直接称呼军衔。
军官衔级的设置,是军衔制的核心。
新军衔制接近英、美为代表的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传统军衔制,在军衔级数上是11级。
不同的是,这些国家大都有准将一级,而我国在相应位置上是大校。
这主要是考虑到我军师职军官较多,如授少将或准将会造成将官过多,授上校又不能与团级军官拉开档次。
军官职务等级编制军衔
新军衔制没有象1955年军衔制那样对每一具体的军官职务编制军衔,而是规定了军官职务等级编制军衔,就是从军委主席到正排职军官每一职务等级从编制上规定的军衔等级。
军事、政治、后勤军官职务等级编制军衔
职务等级编制军衔基准军衔
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上将——中将上将
大军区级正职上将——少将中将
大军区级副职中将——大校中将
正军职中将——大校少将
副军职少将——上校少将
正师职少将——上校大校
副师职(正旅职)大校——中校上校
正团职(副旅职)上校——中校上校
副团职中校——少校中校
正营职中校——少校少校
副营职少校——上尉上尉
正连职上尉——中尉上尉
副连职上尉——中尉中尉
正排职中尉——少尉少尉
专业技术军官职务等级编制军衔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等级:中将——少校
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等级:上校——上尉
初级专业技术等级职务:少校——少尉
中央军委委员的职务编制军衔为:上将——中将,基准上将。
中央军委主席、副主席的职务编制军衔,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另行决定。
士兵军衔等级
我军士兵军衔设三等7级:
士官:军士长、专业军士;
军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列兵。
军士长:授予经过军事院校培训,被任命担任基层行政或专业技术领导职务的士兵。
专业军士:授予服役满五年以上,自愿继续服现役,经批准担任专业技术工作职务的士兵。
上士:授予服现役第四年的班长,第五年的副班长。
中士:授予服现役第三年的班长,第四年的副班长,第五年的下士。
下士:授予服现役第二年的副班长,第三年的上等兵。
上等兵:授予服现役第二年的列兵。
列兵:授予服现役第一年的士兵,即新兵。
附甲类与乙类师的编制概况;
甲类师<普通>1998年前为6团制师.(约12000人)
3个步兵团
1个炮兵团
1个高炮团
1个坦克团
加师直属队
团编制为五五制;(约2500人)
3个步兵营
1个炮兵营
1个营级团直属队(工兵连,汽车连,警卫连,通信连)
营级为五五制(约500人)
3个步兵连
1个机枪连
1个炮兵连
连队为三三制,3个排,9个战斗班(约100人)
1998年后改为5团制,撤并一个步兵团.坦克团改称装甲团.
乙种师为五团制.(约6000人)
3个步兵团
1个高炮团
1个炮兵团
步兵团为四营制(约1200人)
3个步兵营
1个团直属营<团机炮连,通信连,警调连>
步兵营为三三制(约250人)
2个步兵连
1个机炮连
步兵连为三三制.3个排9个战斗班(约8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