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责任法-第三章-构成要件
- 格式:ppt
- 大小:2.18 MB
- 文档页数:43
《侵权责任法》第三章一般侵权行为第一节一般侵权行为概说一、一般侵权行为概说一般侵权行为是日常生活中最经常发生的侵权行为,也是侵权责任最常见的一种。
和特殊侵权行为不同,其贯彻了两个基本原则:(1)对自己行为负责原则。
(2)过错归责原则。
二、一般侵权行为构成要件侵权行为构成要件是指,行为人的行为构成侵权行为,并依法承担侵权民事责任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般侵权行为构成要件是指,行为人的行为构成一般侵权行为,并依法承担侵权民事责任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对于一般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三要件说,即行为、因果关系、损害,如法国。
五要件说,即行为、过错、违法、因果关系、损害,如德国。
七要件说,即行为、责任能力、过错、违法、侵害权利或法益、因果关系、损害,如台湾。
在大陆,对于一般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也是众说纷纭,有三要件说,也有四要件说,但通说为四要件说,即行为的违法性、损害事实、因果关系、过错。
三、侵权行为一般条款一般侵权行为适用基础的一般条款。
《民法典侵权责任编》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民法典侵权责任编》第一千一百六十七条侵权行为危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等侵权责任。
第二节一般侵权行为构成要件之一:加害行为加害行为是指,行为人所实施的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若行为人未为任何损害受害人之行为,自然谈不上承担侵权责任。
从举证责任角度论述,此点举证责任应当由受害人来承担。
注意,这里只考虑要有行为这样一个客观事实就可以了,即该行为侵害了他人合法权益。
不考虑行为的违法性、过错等。
加害行为可以分为直接加害行为与间接加害行为。
加害行为分为积极加害行为和消极加害行为。
行为人消极不履行自己应当履行的积极作为义务,可以构成消极加害行为,这些积极作为义务的产生大致有下列来源:1.由法律规定的积极作为的义务,2.当事人之间约定的积极作为的义务,3.来自于业务上或职务上的要求。
第三章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与责任形式本章主要阐述了一般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加害行为的含义与分类、损害的含义与分类、因果关系的检验方法以及过错的属性与判断标准。
本章共六节。
在学完本章之后应能够了解1、一般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2、加害行为的含义与分类3、损害的含义与分类4、因果关系的检验方法、形态与证明5、过错的属性与判断标准本章概要(张新宝教材)本章论述的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是指承担侵权责任的各种作为必要条件的因素。
这里的侵权责任应作狭义理解,仅指赔偿损失与恢复原状(包括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不包括预防性的责任方式。
基于过错责任原则认定的侵权责任之构成要件应为四个:加害行为的违法性(侵权行为)、损害、因果关系以及过错。
其中,加害行为是指行为人实施的加害于被侵权人民事权益的不法行为。
损害是指被侵权人因侵权人的加害行为或者物的内在危险之实现而遭受的人身或财产方面的不利后果。
因果关系是指加害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客观联系。
过错是指侵权人的一种可归责的心理状况,表现为故意和过失两种形式。
基于无过错责任原则认定的侵权责任,则不考虑侵权人有无过错。
第一节、一般侵权责任构成要件概述一、一般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的概念一般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是指承担一般侵权责任的各种作为必要条件的因素。
一般侵权责任是指:自己加害行为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情况下的责任。
(1)是指自己加害行为(即狭义侵权行为)造成损害的责任。
不包括准侵权行为(他人加害行为及物件造成损害)的侵权责任。
(2)是指自己加害行为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情况下的责任。
不包括自己加害行为适用无过错原则的侵权责任。
本章讨论的构成要件适用于一般侵权责任,而以无过错责任为归责原则的案件或准侵权行为案件在责任构成方面有特殊要求。
二、三件说与四要件说(本部分参见张新宝教材)(一)法国法的三要件说与德国法的四要件说;(二)对《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的语义分析;(三)司法解释对构成要件的态度;(四)主观过错与客观过错;(五)四要件说的结论。
【免费下载】03第三章侵权责任构成要件《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引例]“以摆放花圈的方式故意违背善良风俗妨害经营”案周林和李坚先后在一条街上相邻开了快餐店,周林经营有方,生意红红火火。
李坚则生意冷清,不久改开花圈店,仍不景气。
李坚有气,将样品花圈放在与周林相邻的一侧,并没有越界。
但因周林店门紧挨双方分界墙,故使人误认为周林店里正在办丧事,生意受到影响。
周林发现后,用一张薄席拦在自己方一侧,使来本店吃饭的客人看不到摆放的花圈。
李坚随即架高花圈,周林只得随之架高薄席。
李坚最后将样品花圈吊在崖檐上,使周林无法继续遮挡。
周林的生意受到严重影响,起诉李坚恶意摆放花圈,妨害其正常经营,要求李坚停止侵害,赔偿损失。
李坚称自己摆花圈并没有侵害他人的权利,不具有违法性,不承担责任。
[引例] 甲骑自行车上班,在一拐弯处,甲未减速,将一行人乙撞倒在地。
但乙爬了起来,毫发无伤。
甲走上前去,告诉了乙自己的姓名和住址,说:“如有问题,请来找我”。
乙当时拍了拍身上灰便走了。
回到家后,乙说起此事,邻居丙告诉他,此种情况下,可向甲讹一笔钱。
于是,乙向法院起诉,要求甲予以赔偿。
一、损害的概念和特点――行为人的行为对受害人的民事权益造成的不利后果。
1.侵害合法权益的结果。
2.可确定性3.可救济性二、损害的分类(一)对人身权利及利益、财产权利的损害(二)人身损害、财产损害和精神损害(三)财产损害和非财产损害(四)直接损害和间接损害“装裱祖宗画像被作为废品卖掉请求精神损害赔偿”案浙江金华市叶先生藏有一张百余年的祖宗画像,画像上的祖宗是周围三十多户叶姓人家的共同祖先。
叶先生请装裱店时老板予以装裱. 在老板外出旅游时,其岳母将该画像作为破烂卖给收废品的,无法找回。
店老板与叶先生协商赔偿,但无法达成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