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知识:词语运用
- 格式:docx
- 大小:17.77 KB
- 文档页数:4
【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讲】第一部分语言文字运用03.3正确使用词语(虚词)教学目标明确考点要求,掌握正确使用词语(虚词)的方法技巧教学重点正确使用词语(虚词)的几种辨析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做题规律教学过程一考点概要虚词在语言中起着“经络”的作用,虽然数量比实词少得多,但使用频率很高。
虚词往往没有实在意义,使用十分灵活。
在高考命题中一般与实词合并命题,更多体现在语病辨析题中,要想准确辨析或使用虚词,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二题点讲解(一)正确使用现代汉语中的虚词“五看”辨析虚词使用正误1.看词性词性不同,虚词的语法功能就不同,只有把握词性,才能准确使用。
例如:“固然”和“诚然”都可充当连词,但“诚然”还可充当副词意思是“实在”。
[例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B)过分推崇文笔,其实折射出的是一种孱弱的文学观。
文笔差劲不行,但仅仅文笔好,也实在不配自傲。
若沉迷其中,对自己抚词弄句的能耐沾沾自喜,可能耽误自己更上层楼。
退一步说,在随笔里,对文采的推崇应有所节制。
文采若不能与主题、风格水乳交融,只是一种美感噱头,类似汤面上的几根青葱、奶油蛋糕上的几朵花。
A.虽然就算还绝对B.固然即使也充其量C.诚然尽管却或许D.当然如果仍实际上2.看搭配关联词语在使用中有着固定的搭配关系,一般不能混用。
在辨析虚词时,要结合句中出现的词语,看关联词是否搭配出现,是否构成了固定的搭配关系。
一些虚词如有多种搭配关系,就要结合语境来选择。
如:“不但”和“而且”“反而”都能搭配,如果前后分句意思相反,“不但”则只能与“反而”搭配。
常用关联词语如下: (详见课件)[例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B)众所周知,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体系稳定延续的基本前提。
人类社会的活动受到价值定位的影响,总会对某些生物物种过分偏爱,对另一些生物物种漠然视之,对某些物种厌恶有加,在地球生命体系中并存的生物物种,在人类社会中总会受到各不相同的待遇。
语言文字运用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正确使用实词、虚词准确辨析近义实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实词的考查以近义词辨析为主。
要掌握和运用好实词,关键在于能辨析近义词的意义和用法。
辨析近义词是为了使思想感情表达得更精确,更细腻,语言表达效果更加鲜明生动。
辨析近义词,辨异是重点。
辨异首先要求同。
所谓求同,就是找到一组近义词共同的基本义,然后在这个共同的基本义之内,辨析其差异。
意义辨析【辨析方法】“语素区分法”。
所谓“语素”,就是词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大多数情况下就是指单个字。
两个近义词往往含有相同的语素,而它们意义的差别,往往落在两词相异的语素上。
所以,只要提取出相异的语素来加以研究,就可以相对容易地找到两词的区别。
例如“疏离”与“疏远”,两词的相异语素是“离”和“远”,这两个语素在原词中均表示“疏”的结果,只是结果不同:“离”只表“疏”的状态,并不强调“疏”的程度;而“远”则表“疏”的程度,且程度较重。
【辨析角度】:(1)词义侧重点。
例如“冷僻”与“冷落”,“冷僻”侧重指“偏僻,不熟悉”,“冷落”侧重指“不热闹,不热情”。
(2)词义轻重。
例如“嘲笑”与“讥笑”都含有“看不起人、取笑人”的意思,只是词义轻重程度不同:“嘲笑”指一般的取笑,词义较轻;“讥笑”指带有讽刺、挖苦意味的取笑,词义较重。
(3)词义范围大小。
例如“年龄”与“年纪”:“年龄”指人或动植物已生存的年数,词义范围大;“年纪”专指人的年龄,词义范围小。
色彩辨析【辨析角度】:(1)感情色彩分褒、中、贬三种,如“成果(褒)—结果(中)—后果(贬)”;(2)语体色彩分口语与书面语,如“爸爸(口语)—父亲(书面语)”等。
用法辨析【辨析角度】:(1)适用对象是用于自己还是他人,是谦称还是敬称,是用于一般对象还是特定对象,是主动性还是被动性。
例如“爱护(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爱戴(与‘爱护’相反)”,“启用(用于物)—起用(用于人)”,“接受(被动性)—接收(主动性)”。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讲义:词语辨析第一大技巧:辨别词义的轻重考生应辨别词语的轻重程度来适应语义和语境。
近义词虽然表达的意思是相近的,但在表现事物的某种特征或程度上,往往有轻重之别。
我们辨析时就要注意区别。
例如:“损坏”“毁坏”“破坏”其表现的程度就层层升级,依次加重。
再如:“陌生”与“生疏”,两个词都有“不熟悉”的意思。
但“陌生”表示对一个人或事物因初次接触而不熟悉;“生疏”则可表示对一个人或事物以前熟悉或曾经有过接触,因相隔时间长变得不熟悉了,或者因接触时间不长次数不多所以不熟悉。
第二大技巧:限定词义的范围有些近义词虽指同一事物,但所指范围却有大有小,这种分别也是辨析近义词的一个标准。
例如:“边疆”“边境”“边界”范围是越来越小。
“边疆”指远离中心的地方,靠近国界的领土,范围大,同时这个概念比较抽象;“边境”指靠近国界的地方,范围较小,同时这个概念比较具体。
“边界”仅指一条界限,范围最小。
再如:“年纪”与“年龄”。
“年纪”专指人的年龄,词义范围小,“年龄”指人或动物植物已生存的年数,词义范围大。
如:(1)校园里的两棵银杏树,看上去它们的年龄足有千年。
(2)你这把年纪还带头干活,我们这些年青人哪敢怠慢?这里的例(1)的“年龄”就不能换成“年纪”。
第三大技巧:揣摩词义侧重有些近义词虽指意义相似,但由于词素构成不同往往所指的侧重点不同,使用就有所不同。
例如:“景色”与“景点”,“景色”侧重指景象、情景。
“景点”侧重指景物的地点。
再如:“诡辩”与“狡辩”都指无理强辩,但“诡辩”着重在“诡”,即欺诈、怪异,“诡辩”就是用欺诈的手段,奇怪的言辞,似是而非的论证来为自己的谬论辩护。
“狡辩”着重在“狡”,即不老实,耍花招,“狡辩”是歪曲事实,狡猾的为自己的错误言行辩解。
第四大技巧:分清词性和语法功能近义词一般词性相同,但也有词性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
例如“诞生”与“诞辰”,前者为动词,后者为名词,词性不同,用法自然就不同了。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7:词语搭配运用讲解语文作为我们国家的一门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占据了相当高的分量。
其中,语文词语搭配运用的讲解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涉及到词语选择、语法结构、表达方式等多方面的问题。
本篇文章将深入探讨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7的相关内容,为大家总结出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技巧。
一、掌握常见的词语搭配运用方法1.名词+动词名词+动词的结构在语法中非常常见,例如“战斗指挥”、“音乐教育”、“对话互动”等。
这种结构通常起到一种强化表达的作用,使得文章的内容更富、更具体化。
2.形容词+动词形容词+动词的搭配也是经常出现的。
例如“突然惊醒”、“肆意折磨”、“精益求精”等。
这种结构在构成完整的句子时,常常起到一种修饰性的作用,强调形容词的程度、方向、态度等。
3.副词+动词副词+动词结构与形容词+动词结构类似,都是在句子中起到修饰作用的。
例如“迅速抵达”、“大胆探索”、“持续防护”等。
在运用这种结构时,需要注意副词的选择与位置。
4.动词+名词动词+名词结构在散见诸于各种文章中,例如“暴力伤害”、“贫困困扰”、“生命教育”等。
同样地,它们也起到让句子更加具体、生动的作用。
5.动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结构不仅在语法中出现频率很高,而且也非常常见。
例如“峻峭险峻”、“灼热辉煌”、“轻盈跳跃”等。
在运用这种结构时,需要注意形容词的选择,以及仔细考虑动词和形容词之间的逻辑关系。
6.形容词+名词形容词+名词结构也经常出现。
例如“幸福生活”、“丰富阅读”、“充满活力”等。
这种结构通常用来修饰名词并增强其表达效果。
二、注意重点问题及解决方法1.机械下意识搭配很多同学在写作中会流于惯性,使用机械下意识的搭配方式,例如“积极进取”、“大力开展”等。
这些搭配大多已经陈旧,少了一份新意。
为了避免机械下意识搭配这种问题,同学们需要补充更多的词语搭配,扩展自己的词汇量,从而让文章更加独具一格、生动有趣。
202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词语辨析与运用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那一刻,民族自豪感在我们心中油然而生....。
B.爸爸居然答应给我买盼望已久的飞机模型,这让我喜出望外....。
C.这盘歌碟里的歌曲旋律优美,音调柔和,简直让人美不胜收....。
D.元宵节到了,越秀公园里人声鼎沸....,大家都急着看花灯呢!【答案】C【解析】A.油然而生:自然地产生(某种思想感情)。
这里形容民族自豪的情感在我们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使用正确;B.喜出望外:遇到意想不到的喜事而感到非常高兴。
这里形容我知道爸爸答应买飞机模型后的意外和高兴,使用正确;C.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
这里用来形容歌声,对象不当;D.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这里形容人很多,很热闹,使用正确;故选C。
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听了旁边的解说,现场不少小朋友恍然大悟....,原来这“魔术”利用的是人类视错觉原理。
B.据英国《太阳报》报道,印度尼西亚一名男子将一头雌虎从小养到4岁。
在这4年中,他们形影不离....。
C.经过一小时的奋战,他终于苦心孤诣....地完成了作业。
D.党和国家把这一事关百姓根本利益的大事始终摆在突出位置,让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良性互动,让劳动者各得其所....。
【答案】C【解析】A.恍然大悟:意思是对某一事物突然明白、突然醒悟。
符合语境,正确;B.形影不离:形容彼此关系亲密,经常在一起。
符合语境,正确;C.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大词小用,错误;D.各得其所:意思是表示各如其所愿,后表示各个都得到适当的安排。
符合语境,正确;故选C。
3.下列句中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A.风柔软了起来,柳条也翠绿了,街头上渐渐地多了一群群花枝招展....的年轻人。
B.毒日头烤着大地,蝉都懒得鸣叫,人们躲到绿茵茵...的树下,也感觉不到一丝凉爽。
【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讲】第一部分语言文字运用03.1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教学目标明确考点要求,掌握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方法技巧教学重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几种辨析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做题规律教学过程一考点概要正确使用词语是语言文字运用题的热点。
对词语的考查,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
主要有两种常见题型:一种是根据语境辨析使用词语,包括成语填空(2022年新高考1卷题型);另一种是判断词语使用的正误(选择题,历年常规题型)。
二题点讲解题点1从三个方面辨析近义词语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差别,一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辨析:(一)从词义方面辨析(二)从用法方面辨析(三)从感情色彩方面辨析(一)从词义方面辨析1.词义的轻重不同(详见课件)[例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B)(1)在青藏高原的雪山中也有热带风光,也长着香蕉和菠萝,这实在是一件令人啧啧的事。
(2)在全球环境与气候合作中,中国是值得欧盟的实力伙伴,中欧应携手致力于全球可持续发展。
(3)这位著名导演运用美术中的色彩和构图,表现电影的气氛、意境和思想内涵。
A.称道信赖善于B.称奇信赖擅长C.称奇信任善于D.称道信任擅长小积累:词义前轻后重的近义词组请求—恳求批评—批判担心—担忧研究—研讨损坏—破坏固执—顽固希望—期望—渴望轻视—蔑视—藐视2.词义的侧重点不同不同的实词有不同的侧重点,近义实词可根据意义侧重点的不同进行辨析。
(详见课件)[例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1)紫禁城建造之初,就对排水系统进行了测量、精密设计和精细施工。
(2)转过山角,悄无声息地盘桓着一段古潭般的河湾。
一片暗绿扑上眉睫,浑身一阵清凉。
溪水到这里更加澄澈,像一汪流动的绿玻璃。
(3)校长找到几名同学详细询问,才知道事情的。
原来这些书是一个书贩来推销的,开始同学们都不想买,可是这个书贩说他是大学生,要勤工俭学,大家才买的。
辨析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知识:词语运用
收集和整理了辨析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知识,以便高三学生生在高考备考过程中更好的梳理知识,轻松备战。
词语运用辨析
考点讲解:
高考语文试习题词语部分,往往虚词、实词、成语各设一道习题,足见词语这个知识点在能力型考试试卷中所处的重要性。
考查形式多是在动态的语境中考查词语(包括成语)的使用。
从考试能力层级上讲,正确使用词语属于“表达运用”,要求较高。
对虚词的考查集中在关联词(连词、部分副词及部分介词)的使用上;对实词的考查,则主要集中在辨析含有相同语素的同义近义词;“成语”将专辟一节讲解,这里不再赘述。
在备考中,重点要做到三个方面的落实:一、落实词义的认读,注重多角度的辨析;二、强化语境意识,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三、重视语言实践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言感悟能力
重点提示:
1、正确使用实词
实词的考查以同义近义词辨析为主。
要掌握和运用好同义近义词,关键在于能辨析同义近义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般说来,可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
①从意义方面来辨析。
如词义的轻重。
“激动”比“感动”更
强烈。
“蔑视”比“轻视”词义重。
词义的着重点不同。
如“诡辩”与“狡辩”同是无理强辩,但“诡辩”着重在“诡”,即欺诈、怪异,“诡辩”就是用欺诈的手段、奇怪的言辞,似是而非的论证,来为自己的谬论辩护。
“狡辩”则着重在“狡”,即不老实、耍花招,“狡辩”就是歪曲事实,狡猾地为自己的错误言行辩解。
词义的范围大小不同。
如“开垦”、“开拓”、“开辟”都有“开发”之意,但“开垦”指用力把荒芜的土地开发为可耕种的土地;“开拓”指在原来开发的基础上加以扩充,两者词义范围较小;而“开辟”着重指开发、新开创,词义范围较大。
②从色彩方面来辨析。
主要表现在:A、感情色彩不同。
如“鼓动”、“鼓舞”、“煽动”都有激发人的情绪使之行动起来的意思,但“鼓动”是个中性词,即可用在好的方面,也可用在坏的方面;“鼓舞”是个褒义词,指受到好的影响而积极奋发;“煽动”则是个贬义词,有挑唆、怂恿人干坏事之意。
B、语体色彩不同。
语体色彩主要表现在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如“夫人”和“爱人”是同义词,前者适合于庄重的场合,后者适用于一般的场合。
③从用法方面来辨析。
A、搭配对象不同。
如“爱戴”适用于对上,“爱护”适用于对下。
B、语法功能不同。
如“公然”、“公开”都含有不加掩饰地采取行动之意,但“公然”是副词,在句中只能作状语,如“公然侵入”。
“公开”是动词兼形容词,在句中多充当谓语,如“真相早已公开了”;也可充当状语,如“公开表明态度”;还可充当定语,如“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2、正确使用虚词
高考对虚词的考查有两种习题型:一是辨析句子中虚词使用的正误,一是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
考查的重点在虚词的用法上,因此,分析词语的性质、功能,尤其是用法,对于辨析虚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辨析虚词的方法如下:
①从词性的角度辨析。
如“固然”和“诚然”,前者只能作转折连词,后者除了有同样的性质、功能外,还可以作副词,如:他诚然是一名优秀的小品演员。
②从词语的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角度辨析。
如:介词“对”和“对于”,前者适用范围比后者广,一般而言,用“对于”的地方都能换用“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换用“对于”。
如:小黄对我笑了笑。
强调动作行为的方向、目标,或含有“对待”意味的,只能用“对”。
如,他对工作很负责。
“对”可用在主语前(有停顿),意思相同。
如,我们会对这件事作出安排的。
“对于”则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
③从词语搭配的角度辨析。
许多关联词的搭配是固定的。
如:表并列关系的“也……也……”、“不是……而是……”等;表递进关系的“不但……而且……”、“不仅……还……”等等。
④从表达关系的角度辨析。
如“进而”与“从而”,前者一般表示递进关系,后者一般表示承接或因果关系。
“只要”与“只有”,前者所强调的是充分条件,后者所强调的是必要条件。
⑤从语气的角度辨析。
主要是指表示语气的副词和助词。
如“难
道”与“莫非”,前者多用来加强反问语气,后者多用于揣测语气,有时也用来加强反问语气,但不及前者强烈。
所有这些,都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多加体会揣摩。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请自行参考编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