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第1课时地质作用和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学
- 格式:doc
- 大小:331.00 KB
- 文档页数:5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造成地表高低不平。
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V 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课题地壳运动
课型复习授课班级课时1课时授课时间授课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说出内力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形式及其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
分析褶皱、断层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判读地质构造的类型,形成的地貌类型及其实践意义;
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出概念,进行概念教学。
通过表格对比强化对知识的理解。
运用相关示意图、景观图、视频等直观教学方法突破难点,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情感价值观:
了解地质构造规律以及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地观、环境观。
使学生认识到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复杂的、永恒的,是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让学生懂得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教学
重点
识别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貌
教学
难点
读图正确判断地质构造类型。
解释“地形倒置”的原因
教学
方法
启发讲授法、比较分析法、学案导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铺垫出示新西兰地震景观图
播放新西兰成因视频
观看,思考引入地质作用的概念
设置情景,激发兴趣。
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了解内、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了解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的相对应的地貌;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阅图,学生能够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能利用地质构造的规律去指导生产实践;通过阅图,学生能够自已学会分析内力、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能够应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地理现象。
德育情感目标:通过地壳运动及地壳物质的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学生科学美的观念。
教学重点: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貌的影响;教学难点:读图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教学方法:课件演示法;比较法;读图分析讨论法;有条件的地方到野外实地考察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问题引入: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及在山上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岩层中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呢?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喜马拉雅山上海洋生物化石的发现,说明在许多万年之前,喜马拉雅山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使这个地区的海底抬升成为陆地,地表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生活动:你还能举一些反映地壳运动或者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例子吗?教师提问:那么,地壳为何会运动、地表形态为什么会不断的发生变化?运动和变化的力量来自哪里呢?从而引入地质作用的教学。
(板书:一、地质作用:)(板书:1、地质作用的含义:)教师讲解:我们把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地质作用。
及时检测:下列地理事物和现象中,不属于地质作用的是:A、喜马拉雅山的形成B、大寨梯田C、岩层的断裂、错位D、荷兰的围海造田E、月球表面的环形山(板书:2、地质作用的分类:)教师讲解: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列表如下,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表:学生思考回答:(1)二千万年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约2万米,可珠峰海拔只有8848.13米,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地壳抬升的同时,外力作用就不停地影响。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壳是由岩石组成,岩石是由矿物组成。
组成地壳的物质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
岩石圈:岩石组成了固体地球的坚硬外壳,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一 地壳物质组成(二)矿物1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
主要的化学元素有: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2矿物:具有确定的化学成、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存在的基本单元。
它是组成地壳物质的最基本单元。
如盐、石墨、石英、铁矿石等。
矿产:在各类岩石形成过程中,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的,就是矿产。
它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3 矿物形态:气态(天然气)、液态(石油)、固态。
最多的是:石英。
4 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类。
常见的金属矿有: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
常见的非金属矿有:石英、长石和云母(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滑石、石膏和磷灰石等。
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造岩矿物: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 (二)岩石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石: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按照一定规律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岩石。
A 岩浆岩在压力作用下 喷出地表 喷出型岩浆岩(火成岩) 如:玄武岩岩浆 沿地壳薄弱地带 侵入地壳上部 侵入型岩浆岩 如:花岗岩 B 沉积岩1、形成过程: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地表岩石 碎屑物质(砾石、沙子、泥土) 沉积岩2、沉积岩按沉积物分: 颗粒由大到小分有 —— 砾岩、砂岩、页岩等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是石灰岩。
3、沉积岩的特征(层理性、含有化石)岩层和化石 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①可确定地层顺序和时代 ②还可重塑古地理环境C 变质岩例如:石灰岩 大理岩 、页岩 板岩、 花岗岩 →片麻岩、 砂岩→石英岩二、物质循环(一)地质循环1、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重要知识点总结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1)组成岩石的矿物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结合成单质或化合物矿物:岩石构成的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积聚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2)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
需注意岩石转换过程中(箭头)作用的名称。
推动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地球内能)地壳物质的循环沉积岩2.2地球表面形态一:地质作用:按能量****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1) 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 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2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
(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 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2.3 大气环境一、大气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
第1地质作用和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学习目标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一、地质作用1.概念: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①__________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2.分类⎩⎪⎨⎪⎧内力作用:由②引起外力作用:地球以外的③和重力能等引起二、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1.岩浆活动岩浆――→沿薄弱地带向上运动⎪⎪⎪⎪――→上覆岩层外压力④岩浆内压力在地壳中⑤―→侵入型岩浆岩――→冲破上覆岩层⑥―→喷出型岩浆岩2.地壳运动(1)分类(按照运动方向):⑦______运动和垂直运动。
(2)地质构造与地貌 a .⑧______高山和谷地b .断裂―→⎩⎪⎨⎪⎧地垒⑨山地⑩凹陷地带(3)地震a .概念:是地球内部能量急剧释放的表现,是地球⑪__________引起的地壳震动。
b .成因分类⎩⎪⎨⎪⎧构造地震:由构造运动特别是⑫所产生⑬地震:由火山活动引起冲击地震:因山崩、滑坡、地面塌陷、陨石坠落等原因引起诱发地震:由人类活动所导致3.变质作用地壳中原有的岩石,由于经受⑭__________、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的热流变化等内动力的影响,使其矿物成分、⑮______和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基础达标练考查点1地质作用1.下列现象不属于地质作用的是()A .火山爆发B .围海造田C .沧海桑田D .变质作用 2.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于()A.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能B.地球本身的重力能C.地球外部,主要是天体引力造成的D.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考查点2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3.如下图中所示,该山岭属于地质构造中的()A.背斜B.向斜C.地垒D.地堑2010年1月11日,厄瓜多尔通古拉瓦火山喷出岩浆和火山灰。
通古拉瓦火山位于厄瓜多尔中部的安第斯山脉中,离首都基多约180千米,是厄瓜多尔活动最频繁、危险性最大的火山之一。
据此完成4~6题。
4.岩浆的发源地位于()A.地壳上层B.地壳下层C.上地幔上部D.上地幔下部5.通古拉瓦火山的形成()A.与板块的碰撞挤压有关B.与板块的张裂有关C.与地壳的升降运动有关D.与断层广泛发育有关6.火山现象()A.属于内力作用B.属于外力作用C.喷出的岩浆形成肥沃的火山灰D.与地壳运动无关方法技巧练方法一背斜和向斜的判断方法1.读下面的一幅“褶曲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处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B处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技巧(1)基本形态法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2)新老关系法从岩层新老关系看,中心部分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的是背斜,中心部分岩层新、两翼岩层老的是向斜。
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形态上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的,而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
方法二判断断层的方法2.图中不属于断层的是()A.①B.②C.③D.④方法技巧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它是不是岩石受力张裂;二是看它是否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
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才是断层。
一、选择题据中国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加勒比海岛国海地(首都太子港18.5°N、72.5°W)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下午16时53分发生了里氏7.3级大地震,海地损失惨重。
50人组成的中国国际救援队已奔赴海地进行救援活动。
据此完成1~2题。
1.此次地震活动是由于地壳运动造成的,地壳运动属于的地质作用是()A.外力作用B.火山喷发C.内力作用D.搬运作用2.海地首都太子港所在的板块为()A.南极洲板块B.美洲板块C.太平洋板块D.印度洋板块2010年2月27日,智利南部康塞普西翁市发生里氏8.8级大地震,智利震中与四川盆地震中(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几乎完全对穿。
据此回答3~5题。
3.此次地震与哪两个板块运动有关()A.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B.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C.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D.南极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4.2010年世界地震频繁发生,可以看出()A.地球表面的岩石是一个整体B.地球表面的岩石可以分为七大板块C.在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D.地震多发区都位于板块的碰撞地区5.成因与地震较接近的自然灾害是()A.泥石流B.水土流失C.滑坡D.火山爆发6.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对图示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A.曾经经受水平挤压运动B.曾经经受水平扩张运动C.先有升降运动,后有水平运动D.有良好的储水构造读“板块分布示意图”(甲图)及“板块碰撞示意图”(乙图),回答7~8题。
7.阿尔卑斯山脉是由图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板块相撞而成的()A.①②B.①③C.③④D.④⑤8.乙图属于板块交界处的一种类型,箭头表示板块的运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图表示板块的生长边界B.台湾岛就处在乙图所示的板块边界上C.东非大裂谷的形成过程与乙图相同题号 1 2 3 4 5 6 7 8答案9.实验探究:内力作用过程和地质构造(1)研究方法:模拟实验法。
(2)研究目的:把大尺度的时间变化过程“浓缩”在几分钟内完成,通过模拟实验感悟地质变化过程。
(3)实验材料:4厘米×30厘米的“竹片”或者是木片、塑料泡膜板或三合板。
(4)实验过程和现象(在方框内画上相对应的示意图)(5)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内力作用过程是一个受力的过程;竹片与岩石都具有“刚性”和“塑性”,竹片的受力变形过程与岩石的受力变形过程比较相似。
(6)研究结论①褶皱、断层和火山(地震)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①褶皱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地球上最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知识清单①地表形态②地球内能③太阳辐射能④大于⑤冷凝结晶⑥火山⑦水平⑧褶皱⑨块状⑩地堑⑪内部变动⑫断裂构造运动⑬火山⑭构造运动⑮结构基础达标练1.B[地质作用是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围海造田是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不属于自然力引起的变化,故B选项不属于地质作用。
]2.A[内力作用主要是由地球内能引起,内能主要是指热能,而重力能、天体引力、太阳辐射能属于地球以外的能量。
]3.C[图示山岭相对两侧上升,为地垒。
]4.C[上地幔上部物质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成为熔融状态的岩浆。
]5.A[通古瓦拉火山的形成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碰撞挤压有关。
]6.A[火山属于内力作用的表现方式之一,岩浆喷出后会形成岩浆岩。
]方法技巧练1.(1)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2)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解析本题考查褶曲的基本形态及其判断依据。
解答时的正确思路应是①褶曲是褶皱的基本单位,它包括背斜和向斜两种形态;②从形态上看,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③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部分岩层较新,向斜反之。
解答过程中还可用虚线将图恢复原来的形状来帮助判断。
另外,岩层的新老关系,有时不会直接告知,而是用不同的化石名称来代替。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先判定化石形成的年代,然后依年代的早晚判别岩层的新老关系。
2.D[岩层断裂且沿断裂面发生显著位移的才是断层。
图中④处只有断裂,而无显著位移,因而不属于断层。
]综合提升1.C[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
] 2.B[海地属于拉丁美洲,其首都太子港位于美洲板块。
]3.C4.C5.D[智利位于南美洲西部,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交界处。
地震的频繁发生与板块运动有关,在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地震与火山爆发都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自然灾害。
]6.A[岩石先受到水平挤压运动,然后断裂,并沿断裂面岩层有相对位移。
]7.A[阿尔卑斯山是由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相撞而成的。
]8.B[乙图表示板块的碰撞消亡边界,台湾岛处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处,东非大裂谷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海沟位于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的碰撞处。
] 9.(4)(6)②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易被侵蚀,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③断层处(板块交界处)解析实验材料具有“弹性”和“刚性”即可,褶皱要体现出“岩层连续”和“弯曲变形”,断层要体现出“断裂”和“上下错动”。
教材P53探索广口瓶中的沉积物自下而上是按照颗粒由大到小的顺序沉积的。
因为广口瓶静置后,瓶中的水逐渐静止下来,瓶内水中的沙、土等物质,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所以自下而上,沉积物颗粒由大到小,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河水流动中,上游速度快,携带能力强,下游速度慢,携带能力弱。
因此,从上游到下游沉积物颗粒越来越小,这是其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是沉积物颗粒由上到下颗粒越来越大,具有分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