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文化艺术的冲突与融合
- 格式:pdf
- 大小:339.35 KB
- 文档页数:4
《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篇一一、引言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多样性和差异性使得世界充满了丰富的色彩。
然而,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本文将探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内涵、原因、影响以及如何有效处理这两种现象,以期为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和谐共存提供一定的思考。
二、文化的冲突文化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不同文化间的价值观、信仰、习俗等方面的差异所导致的矛盾和冲突。
这种冲突可能发生在不同国家、民族、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中,也可能发生在同一社会内部的不同文化群体之间。
文化的冲突往往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价值观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体系,如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自由与秩序等,这些差异可能导致人们在行为、观念上的冲突。
其次,宗教信仰的差异。
不同宗教有着不同的信仰体系和教义,这些差异往往容易引发文化冲突。
最后,文化习俗的差异。
不同文化有着各自独特的习俗和传统,这些差异可能导致人们在交往中的误解和冲突。
三、文化的融合文化的融合是指不同文化在交流互动中,相互吸收、融合,形成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文化的融合可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理解,推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文化的融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语言融合。
不同语言在交流中相互渗透,形成新的语言现象。
其次,文化元素的融合。
不同文化的元素在交流中相互融合,形成新的文化现象。
例如,在音乐、艺术、食品等方面,各种文化元素相互交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现象。
最后,价值观的交融。
在交流中,不同文化的价值观相互影响,形成了一种更加开放、包容的价值观体系。
四、处理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策略面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策略来应对。
首先,我们要尊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理解和包容他人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其次,我们要加强文化交流,通过多种途径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互动,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
同时,我们还要推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让不同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吸收、融合,形成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现象。
中西方艺术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近年来,随着全球交流日益紧密,中西方艺术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态势。
这种碰撞与融合不仅在艺术作品中得以体现,更多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思维方式以及创作手法。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探讨中西方艺术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现状,并深入分析其带来的影响和意义。
一、艺术表现方式的互相借鉴中西方艺术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在艺术作品表现方式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中国传统艺术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而西方艺术则更注重形式和技巧的运用。
在互相接触交流的过程中,两者逐渐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
举个例子,中国画受到西方油画的影响,出现了更立体、更写实的表现手法;而西方音乐中的交响乐团演奏方式也开始融入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乐器和曲调,创作出兼具东方韵味和西方和谐的音乐作品。
二、审美观念的碰撞与整合中西方艺术文化的交流碰撞,不仅使艺术表现方式发生了变化,同时也对人们的审美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
虽然中西方存在着审美观念上的差异,但在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既有东方元素又贴近西方审美的新型审美观念。
例如,在电影中,中国的武侠元素和西方的动作场景结合,呈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风格;在建筑设计中,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与西方建筑的现代风格相结合,创造出富有独特魅力的建筑作品。
三、创作方式的多元化中西方艺术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不仅带来了艺术表现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变化,同时也推动了创作方式的多元化发展。
在过去,中国艺术作品往往以中国传统的手工艺技法展现,而西方艺术则更注重材料的应用和创新。
两种不同的创作方式在交流中互相借鉴,使得创作手法更加多样化。
比如,中国陶艺家开始尝试与西方的陶瓷艺术相融合,创作出别具特色的陶瓷作品;在珠宝设计领域,东方的瑰丽与西方的精细工艺相结合,创造出华丽而独特的珠宝作品。
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中西方艺术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不仅影响着艺术领域,也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艺术交流与碰撞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髓,不仅反映着一个国家的传统、历史、生活方式,更展示了这个国家的风貌、思想、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中西方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许多交流与碰撞,在艺术领域也不例外。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谈中西方文化在艺术领域的交流与碰撞。
艺术形式的交流与碰撞中西方艺术形式的交流与碰撞,深刻地影响了彼此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形态。
在造型艺术方面,西方油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受到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成为了人类艺术的伟大瑰宝。
而中国水墨画、篆刻等艺术形式则几乎流传了两千多年之久,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代表。
这些经典的艺术形式不仅在自身国度内有影响,更深入世界各地,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艺术领域,中国传统艺术和西方艺术文化之间的交互日益增多。
与此同时,中国的年轻艺术家也从中西方文化中受到影响,因此,他们的作品与西方艺术家也产生了交流与碰撞。
例如,在西方,现代艺术家常使用装置和构造等方法表达思想和观点。
而在中国,类似的作品可能会使用传统的手工艺术创作技巧,如刺绣、陶瓷等。
这些不同的艺术形态相互融合,使得艺术品的风格、内容更加多元化。
艺术创作思维的交流与碰撞艺术的创作思维是艺术家所拥有的独特思考方式,对于艺术创作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西方文化在艺术创作思维方面也产生了交流与碰撞,并推动了彼此的发展。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强调写意,追求意境和意象的表达。
在人物、山水等画作中,从大处着手,强调构图整体的美感和意蕴。
与此相比,西方艺术强调神秘、理性和经验主义的表达方式。
在表现手法上,西方注重细节和物体的现实感,以产生真实的画面效果,而中国传统画作则不强求物件的到处,注重意境的表达。
不同的思维方式为不同的文化创造了不同的美学方法论,同时也给彼此的创作方式带来了启发和碰撞。
艺术家的交流与碰撞艺术家自身的交流与碰撞也对中西方文化的艺术产生了影响。
例如,20世纪初,许多西方艺术家为了学习新的造型技巧和新的艺术创作方式来到了中国,与中国艺术家展开了交流。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将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深的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经济的交往必将促使文化产业和文化交流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文化在与世界文化的交往中因差异而产生冲突,由沟通而形成融合,这是一种趋势何为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是不同性质的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对抗。
在相互的交往中由差异而发生冲突这在国际上是常见的事,我们也不必过分忧虑.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各种文化因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结合,最终融为一体。
这种融合,一是把外来文化融入自己的文化,就像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一样,充分利用文化传播这一促进文化发展的动力,为自己注入新鲜血液,增添生机和活力;另一种则是把自己的文化融入到异质文化中去.这种融合是在深切了解异质文化的深层意蕴的基础上,摈弃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既保留了本民族文化的合理因素,又把本民族文化提高到异质先进文化所达到的时代水平.如满族在汉化的过程中,它的一些文化因素也融入到汉文化中.据史料记载,日本人来华,“目睹东方文化发祥地的中国,有统一的政治组织,有灿烂如花的物质生活,更有崇高理想的精神生活,而因对中国文化产生强烈的爱慕与追求"。
“必须突进文化母国,直接移植优秀的文化,才能满足其欲望。
”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由于其层次的不同,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人们的接受中也是不一样的,不论交流与融合的层次有什么不同,但是,在交流与融合中,为实现世界多元文化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目标,坚持“和而不同"的理念是十分必要的。
有幸看过鲁迅先生的一篇名为《拿来主义》的文章。
这篇文章阐明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应是“拿来主义”.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排外则易倾于慕古,慕古必不免于退婴.”鲁迅先生认为,我们应该以宽阔的胸怀汲取外来文化中有益的东西,用于改造我们自己的文化,使中国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国家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都实现了很大的飞跃,我们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拿来主义”,吸收了国外很多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借他山之石以攻玉,这是好的一面。
《从李安的“三部曲”看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篇一一、引言李安,华语电影界的重要导演,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内涵,将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主题巧妙地融入其作品中。
本文将通过分析李安的“三部曲”——《喜宴》、《推手》和《饮食男女》,深入探讨其作品中所展现的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二、李安作品中的中西文化冲突1. 《喜宴》:在这部作品中,西方的自由恋爱观念与东方的家庭观念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西方主角与东方家庭之间的文化差异导致了误解和矛盾,体现了东西方在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2. 《推手》:影片中,功夫大师马师傅在异国他乡的生活,展现了东西方文化在生活方式、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差异。
这种差异使得马师傅在异国社会中感到孤立无援,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冲突。
3. 《饮食男女》:这部作品中,家庭成员因工作、生活观念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体现了东西方在家庭观念、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差异。
三、李安作品中的中西文化融合尽管李安的作品中存在着明显的中西文化冲突,但他也积极寻求两种文化的融合。
在《喜宴》、《推手》和《饮食男女》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东西方文化在相互碰撞中逐渐融合的迹象。
1. 尊重与理解:在李安的作品中,东西方文化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努力理解对方的文化和价值观。
这种尊重和理解为两种文化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2. 共通的人性:虽然文化差异使得人们在某些方面产生误解和矛盾,但人性的共通之处使得人们在面对困境时能够相互扶持,共同成长。
这种共通的人性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3. 家庭纽带:在《饮食男女》等作品中,家庭成为东西方文化融合的重要场所。
家庭成员在相互理解和包容的基础上,共同维护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这种家庭纽带为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四、结论通过分析李安的“三部曲”,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文化在冲突中寻求融合的过程。
这种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相互尊重、理解、包容的基础上,逐渐实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李安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窗口,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
《从李安的“三部曲”看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篇一一、引言李安,华语电影界的重要导演,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内涵,将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主题呈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以李安的“三部曲”——《喜宴》、《推手》和《色,戒》为例,深入探讨其中所展现的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二、李安“三部曲”概述《喜宴》、《推手》和《色,戒》是李安导演的代表作,这三部作品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展现了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在《喜宴》中,东西方家庭观念的冲突与融合是主题;在《推手》中,文化背景差异导致的矛盾和融合是主要线索;而在《色,戒》中,则通过复杂的情感纠葛和人物关系,展示了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人性差异和共通之处。
三、中西文化的冲突在李安的“三部曲”中,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文化的冲突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在家庭观念上,东方注重家庭和亲情,而西方更加注重个人独立和自由。
这种观念的冲突在《喜宴》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其次,在文化背景上,东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
这种差异在《推手》中表现为文化隔阂和误解。
最后,在性观念上,东西方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在《色,戒》中通过复杂的情感纠葛得以体现。
四、中西文化的融合尽管存在诸多冲突,但李安的作品也展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
首先,在家庭观念上,东西方文化可以相互借鉴和融合。
例如,《喜宴》中西方家庭的开放与东方家庭的包容最终实现了和谐共处。
其次,在文化交流上,东西方可以通过相互理解和尊重,实现文化融合。
《推手》中,异国他乡的华人通过与当地人的交流和互动,逐渐融入了当地社会。
最后,在性观念上,东西方也可以通过沟通和理解,达到一种新的平衡和融合。
五、从“三部曲”看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李安的“三部曲”告诉我们,文化交流对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文化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从而减少误解和冲突。
同时,文化交流也有助于我们发现自己文化的优点和不足,进而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西方文化冲突与融合内容摘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将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深的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经济的交往必将促使文化产业和文化交流的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文化在与世界文化的交往中因差异而产生冲突,由沟通而形成融合,这是一种趋势。
在冲突与融合中,信息传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文化交流与商品交换一样,都必须坚守诚信原则。
我们应把握时机,克服以往传播中存在的弊端,全面真实地宣传中国,让世界人民更好地认识中国;同时,也要全面真实地介绍世界,使中国民众更好地认识世界。
关键词:文化交流冲突融合信息传播诚信原则2001年,中国经过15年的谈判和努力,终于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
它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国将在更广泛更深入的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中国入世,不论对中国还是对世界都是大有好处的。
这种好处也不仅仅表现在经济上,而且也必将表现在由经济引起的政治、军事、法律、文化等诸多方面。
本文仅就入世后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文化冲突和融合予以阐述。
一、中国入世意味着什么中国加入WTO将会促进我国经济步入全球化的轨道,按着世界贸易组织的游戏规则办事,使中国的经济融于世界经济的大家庭之中;使中国人的头脑发生转变,按着世界人的一般规律去思考问题。
在这里,中国应以落伍者的姿态加快自己的行进步伐,以此来改变自己的面貌,同时也是对世界贸易组织的一个贡献。
中国近20多年来进行了许多伟大的改革,但是,这些改革都是从我们国家自身体制创新开始的,也就是说,内在型的体制创新处于主要地位。
而现在,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一百多个成员国都必须遵守的规则,这个规则不是我们提出,同样我们也无权作原则性的修改——学习和适应将是我们进入WTO以后一个时期的艰巨任务。
过分地强调“中国特色”,以自己的特殊性去轻视或忽略大家共同制定的行动规则,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同时也是不允许的。
论东西方舞蹈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详细内容【摘要】东西方舞蹈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面临着冲突与融合的挑战。
本文从探讨东西方舞蹈文化的差异、分析冲突的原因和探讨融合的可能性等角度进行讨论。
通过比较东西方舞蹈文化的共同之处,探讨如何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
总结东西方舞蹈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现状,展望未来文化交流的发展方向。
东西方舞蹈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不仅具有历史渊源,更是当代文化交流的重要话题。
只有通过深入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传统,才能实现文化的共融与繁荣。
【关键词】东西方舞蹈文化、冲突、融合、差异、原因、可能性、共同之处、促进文化交流、现状、发展方向。
1. 引言1.1 介绍东西方舞蹈文化东西方舞蹈文化是世界上两大不同的舞蹈传统,拥有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东方舞蹈文化主要包括中国、日本、印度等国家的舞蹈形式,注重舞者的内心表达和情感传达,强调舞蹈动作的优美和舞蹈配乐的和谐统一。
西方舞蹈文化则源自欧洲和美洲的舞蹈传统,强调技巧和力量的展示,注重舞蹈动作的表现力和音乐的节奏感。
东方舞蹈文化的特点是注重内心情感的抒发,强调舞蹈的意境和精神内涵。
中国的舞蹈作品多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学和历史故事,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日本的舞蹈作品则常常融合了传统的神话故事和现代的舞蹈技巧,展现了日本文化的多元性。
印度的舞蹈则以优美的手势和身体语言表达出宗教信仰和情感体验。
西方舞蹈文化则以其独特的舞蹈风格和技巧闻名于世,西方舞蹈作品常常注重舞者的身体能力和技术要求,强调舞蹈动作的力度和节奏感。
欧洲的芭蕾舞和现代舞以其高雅的舞姿和复杂的舞蹈组合而备受世界瞩目,美洲的爵士舞和街舞则以其活泼、时尚的风格赢得了全球舞迷的喜爱。
东西方舞蹈文化各有特色,但也存在许多共同之处。
通过深入了解和交流,东西方舞蹈文化有可能实现冲突与融合,创造出更加多元化和丰富的舞蹈形式。
1.2 指出冲突与融合的存在东西方舞蹈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话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变得日益频繁,舞蹈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冲突与融合的现实挑战。
中外文化融合的议论文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外文化融合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中外文化融合是指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交融、互相影响的过程。
这种融合既体现在经济、技术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中,也表现为艺术、语言、风俗等方面的交融和吸收。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出发,探讨中外文化融合的意义、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中外文化融合的意义中外文化融合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文化融合可以促进国家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通过文化交流与互动,不同国家之间能够更加了解彼此的思想、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从而减少误解和偏见,增进友谊与合作。
其次,文化融合也可以促进文化创新和发展。
不同文化的交融汇聚了各个文明的优秀元素,可以激发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为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最后,文化融合还可以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通过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之处,国家能够借鉴借助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中外文化融合的影响中外文化融合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
首先,在文化领域,不同国家的文化和艺术形式相互借鉴、融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交融之美。
例如,中国京剧和西方戏剧的融合演出,既保留了京剧的独特韵味,又加入了西方的肢体语言和舞台效果,呈现出全新的艺术风貌。
其次,在语言交流方面,中外文化融合催生了新的语言形式和词汇。
例如,“汉语热”在全球范围内席卷而来,成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
此外,中外文化融合还在饮食、时尚、娱乐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不同地域的交流与合作。
然而,中外文化融合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负面影响。
首先,文化融合可能导致传统文化的流失和消失。
在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一些传统文化面临濒危的局面。
其次,文化融合可能导致文化同质化的问题。
随着文化交流的加深,一些国家的文化特色开始变得趋同,失去了独特性和多样性。
最后,文化融合也可能引发文化冲突和价值观的碰撞。
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可能导致误解和不和谐,需要通过平等对话和尊重来解决。
《从李安的“三部曲”看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篇一一、引言李安,华语电影界的重要导演,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内涵,将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主题巧妙地融入其作品中。
本文将通过分析李安的“三部曲”——《喜宴》、《推手》和《饮食男女》,深入探讨其中所展示的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二、李安“三部曲”中的文化背景李安的“三部曲”以家庭为主题,展示了美国华人家庭在中西文化交融中的种种困境。
这三部电影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华人在异国他乡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如何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寻找自己的定位。
三、中西文化的冲突1. 价值观的冲突:《喜宴》中,父亲坚持传统家庭观念,而儿子则追求西方自由独立的生活方式,两者在家庭价值观上产生了严重的冲突。
2. 生活方式的冲突:《推手》中,太极拳师傅在异国他乡的生活方式与西方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差导致了他与周围人的误解和冲突。
3. 身份认同的冲突:在《饮食男女》中,主人公在保持自己文化身份的同时,也面临着西方社会的种种挑战,这种身份认同的冲突使得他陷入了困境。
四、中西文化的融合尽管存在文化冲突,但李安的作品中也展示了中西文化的融合。
这种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家庭观念的融合:在三部作品中,家庭始终是重要的主题。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家庭观念,都在家庭中得到体现,展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
2. 尊重与理解:在面对文化冲突时,人物们逐渐学会尊重和理解对方的文化,这种尊重与理解促进了文化的融合。
3. 寻求平衡:在面对中西文化的冲突时,人物们也在努力寻求平衡,这种平衡既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也体现了对西方文化的接纳。
五、结论通过分析李安的“三部曲”,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文化在价值观、生活方式和身份认同等方面的冲突。
然而,这些冲突并非无法调和,相反,它们在相互碰撞中产生了新的火花,促进了文化的融合。
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家庭观念的融合、尊重与理解以及寻求平衡等方面,更体现在人们对于多元文化的接纳和包容。
论东西方舞蹈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详细内容【摘要】东西方舞蹈文化在历史发展中产生了巨大差异与冲突,但也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逐渐融合。
东方舞蹈注重内在的意境和表达,而西方舞蹈则更强调技巧和力量。
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两种舞蹈文化相互借鉴、影响,创造出独特的风格。
东西方舞蹈文化的共同点在于对舞蹈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未来,随着全球化的加深,东西方舞蹈文化仍将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与探索,创造出更加多元化的舞蹈形式。
通过对东西方舞蹈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互动,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与传承。
【关键词】东西方舞蹈文化、冲突、融合、历史背景、差异、相互影响、共同点、发展趋势、总结、未来发展。
1. 引言1.1 介绍东西方舞蹈文化东西方舞蹈文化各具特色,是世界舞蹈文化的两大支柱。
东方舞蹈文化源远流长,包括中国、日本、印度等国家的舞蹈,注重内涵和文化内在的表达,强调舞者的身体语言和情感交流。
西方舞蹈文化则起源于欧洲,现代舞和芭蕾舞等形式在西方文化中占主导地位,注重技巧和形式的完美,追求舞蹈的美学和视觉效果。
东西方舞蹈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东方舞蹈文化强调内心的表达和精神境界,西方舞蹈文化追求形式的完美和节奏感。
两者在舞蹈形式、音乐配合、表演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也正是这种差异促成了东西方舞蹈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为舞蹈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更丰富的可能性。
通过对比和交流,东西方舞蹈文化相互激发,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世界舞蹈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东西方舞蹈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现状,分析其发展趋势,为进一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提供借鉴和启示。
1.2 论文目的和意义论文目的和意义是探讨东西方舞蹈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深入分析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舞蹈艺术特点和发展趋势。
通过比较东西方舞蹈文化的历史渊源、差异与共通之处,揭示文化交流中的碰撞与融合,探讨如何在现代全球化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实现文化间的互相理解与包容。
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各自的发展历程中,都经历了不同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两种文化之间也出现了冲突和融合的情况。
本文将分别从历史、哲学和艺术等方面探讨这一现象。
历史上,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首次发生碰撞是在14世纪的大航海时代。
当时,西方国家开始探索新大陆,也意识到自身文化的重要性。
同时,东方国家也逐渐融入全球经济和政治体系,慢慢地走出自己的闭关锁国局面。
这种文化之间的接触,引发了许多思想交流和文化互鉴。
比如,中国明朝朱权曾多次向欧洲传教,推广儒家思想,这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随着现代性的到来,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日益明显。
例如在文化产业中,美国的好莱坞电影占据了全球市场的很大份额,东方国家的电影却较少为人所知。
但是在艺术领域,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也周而复始。
比如,中国的京剧在欧洲受到欢迎,被誉为“东方歌剧”。
从哲学角度来看,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也很大。
东方文化强调的是“天人合一”、道教的“无为而治”等观念,而西方文化则注重个人主义、人权等观念。
这种思想差异也引发了很多争议。
例如,在电影《钟馗伏魔:雪妖魔灵》中,国际演员谢耳朵扮演的“梅超风”一角,引起了文化差异的问题。
观众们认为,谢耳朵用西方演技和语言,无法很好地诠释中国民间故事中的角色。
当然,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并不是坏事。
正如前面提到的“文化互鉴”,不同的文化也能相互借鉴,产生新的创意和价值。
以丝绸之路为例,古代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在文化、宗教、商业等方面都带来了重大影响。
在现代艺术中,中国画和欧洲绘画相融合,产生了别具一格的“中西合璧”的艺术风格。
此外,东方哲学和医学的深度思考和实践,也得到了西方学术界的认可和尊重。
总之,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冲突和融合,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一种体现。
而正是这种文化交流和互鉴,才为人类的文明进程带来了无穷的可能。
文化冲突与融合的例子文化冲突与融合是人类社会中一个常见且重要的现象。
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下面将列举10个具体例子,以展示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多样性。
1. 移民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移民现象越来越普遍。
移民者将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习俗带到新的国家或地区,在与当地文化的冲突中,逐渐发生融合。
比如,中国移民在美国开设中餐馆,融合了中西方饮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中式美食。
2. 宗教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不同宗教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信仰、仪式和价值观念。
当不同宗教的信徒相遇时,他们的文化会发生冲突。
然而,通过对话和相互理解,不同宗教的信徒可以实现文化的融合。
例如,基督教和佛教在东南亚国家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和价值观。
3. 婚姻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婚姻是不同文化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和融合的重要领域。
当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结婚时,他们的婚姻习俗、家庭观念和价值观可能会发生冲突。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夫妻双方可以相互包容,逐渐形成新的文化融合。
例如,华人与西方人的跨文化婚姻,融合了中西方的婚姻习俗和家庭观念。
4. 饮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不同地区和国家的饮食习惯和食材不同,当不同文化的饮食习惯相遇时,可能会发生冲突。
然而,通过厨师的创新和大众的接受,不同文化的饮食可以融合成新的美食。
比如,日本的寿司和美国的汉堡包,融合了东西方的食材和烹饪方式。
5. 语言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
当不同语言的人交流时,语言的差异可能导致文化的冲突。
但通过学习和沟通,不同语言的人可以相互理解,实现文化的融合。
例如,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全球范围内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6. 教育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教育是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途径,不同文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存在差异。
当不同文化的教育体系相遇时,可能会发生冲突。
但通过比较和借鉴,不同文化的教育可以相互融合,形成新的教育模式。
传统与现代:中西文化融合的现状与挑战引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变得日益密切。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织,不仅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多样性,也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西文化融合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策略。
一、中西文化融合的现状1. 文化交流的加深中西文化的交流已成为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到现代的国际交流,中西文化之间的互动不断加深。
现代技术和交通的进步,使得文化交流更加便捷。
西方的科技、艺术和生活方式广泛传播,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哲学和艺术也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更多的关注。
2. 文化产业的融合中西文化融合在文化产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影视、音乐、时尚等领域的合作日益增加。
好莱坞与中国电影的合作带来了许多成功的影片,中西合璧的音乐和时尚设计也受到了广泛欢迎。
例如,许多国际品牌在进入中国市场时,结合了中国的传统元素,创造出了符合当地文化的产品。
3. 教育与研究的合作在教育和研究领域,中西文化的融合也得到了体现。
许多中西方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跨文化研究和交流项目。
通过中西方学术的互鉴,推动了对人类文明、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的深入理解。
二、中西文化融合面临的挑战1. 文化冲突与适应尽管中西文化融合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但也面临文化冲突的问题。
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的差异,有时会导致误解和矛盾。
例如,西方的个人主义与中国的集体主义之间的冲突,可能会影响到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效果。
2.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传统文化面临被稀释和遗忘的风险。
西方文化的广泛传播,有时可能使得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受到威胁。
如何在接受现代文化的同时,有效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3. 文化适配与商业化中西文化融合中的商业化现象也引发了关注。
在文化产业中,一些传统文化元素被过度商业化和迎合市场需求,可能导致文化的原汁原味被稀释。
如何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保持文化的真实和深度,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的历史案例对比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主题。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往往会导致冲突,而文化融合则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在历史上,有许多经典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的思考。
一、中西文化对比下的冲突与融合在中国历史上,中西文化碰撞带来了一系列的冲突与融合。
19世纪中叶,中国遭受无数次的外国侵略,这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的制度思想让中国人意识到了自身的落后,引发了一系列的内忧外患。
面对西方的侵略,有些中国人选择了抵制外来文化,认为外国文化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冲击。
这种固守传统的思想表现为中国人民群体性的反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义和团运动。
然而,这种单纯的反抗并没有取得成功,相反,更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而另一部分中国人则意识到了现代文化的优势,他们积极吸收西方文化的先进成果,试图在融合中实现中国的崛起。
这一时期,中国不少新兴的思潮开始出现,包括康有为的“兴中术”、“求实学”。
他们主张借鉴西方,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改革。
这些思想的出现为中国后来的现代化进程建立了基础。
二、文化融合下的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在扬子江和亚述河的交汇处,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巴比伦。
巴比伦是世界上第一座真正的大城市之一,也是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重要场所。
在公元前19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期间,巴比伦成为了一个多民族、多文化交融的地方。
当时,巴比伦王国的统治者创造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和学者。
东方文明的巴比伦文化和西方文明的古希腊文化在这里相互影响、交流融合。
例如,巴比伦的象形文字系统被改进和重新发展,造就了新的文字体系,为古代近东的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同时,希腊学者们也通过来访、交流唤醒了巴比伦人对于人类学、天文学、地理学等知识的兴趣。
古巴比伦的文化融合是古代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交流的一个典范,为两大文明的进一步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文化冲突与融合背后的启示以上两个案例都以文化冲突为起点,但最终都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文化融合,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从李安的“三部曲”看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篇一一、引言李安,这位享有国际声誉的导演,以其跨越东西方文化的视角,以其作品在中西方观众心中引起共鸣。
他执导的“三部曲”——《喜宴》、《推手》和《色,戒》,无不反映出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李安如何通过其作品展现这种文化交融的现象,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二、李安的“三部曲”与文化背景1. 《喜宴》:该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讲述了一个中国家庭在面对现代西方价值观时的冲突与融合。
影片中,中西方的价值观、道德观念、家庭观念等在角色间形成鲜明对比。
2. 《推手》:该片则将焦点放在了华人移居西方国家后的生活困境上,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和矛盾。
3. 《色,戒》:此片将背景设置在二战时期的上海,揭示了中西文化在特殊历史时期的碰撞与融合。
三、中西方文化的冲突1. 价值观的冲突:在《喜宴》中,主角面对的是家庭期望与个人追求的冲突。
中国传统价值观强调家庭、亲情和孝道,而西方价值观则更加注重个人自由和独立。
2. 道德观念的冲突:在《推手》中,华人移民因文化差异而遭遇歧视和误解,体现了中西方道德观念的差异。
3. 生活方式和习惯的冲突:三部作品中均存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的冲突,如《喜宴》中的婚礼习俗、《推手》中的社交习惯等。
四、中西方文化的融合1. 文化认同的融合:《喜宴》中,主角最终在家庭和个人的追求之间找到了平衡,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
2. 相互理解和尊重:在《推手》和《色,戒》中,角色间的互动逐渐从误解和冲突走向理解和尊重,体现了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包容。
3. 艺术表现形式的融合:李安的作品在表现形式上融合了东西方的艺术元素,如《色,戒》中的摄影风格和叙事方式既具有东方美学特点,又符合西方观众的审美习惯。
五、结论李安的“三部曲”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方式,展现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看到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矛盾,也可以看到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文化的冲突和融合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联系越来越密切,文化冲突和融合也成为了当前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文化的差异和冲突常常给人类社会带来许多问题。
本文将分析文化冲突和融合现象,并探讨如何促进文化融合,营造和谐的国际关系。
一、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是指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而导致的对立和矛盾。
文化的差异可能会导致意见不合、僵局、暴力冲突,严重的可能会导致战争。
文化冲突的形成不同文化间的价值观、宗教信仰、道德评判等方面的差异,如:“经济利益至上”与“人道主义精神至上”等观念的相互冲突。
因此,尊重不同的文化和文化间的差异是避免文化冲突的关键。
二、文化融合文化融合是指不同文化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借鉴、互相融合的过程。
文化融合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知识,增强视野,更可以深化人类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进而扩大个人和社会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度,让不同文化之间和谐共生。
三、促进文化融合的途径1. 多元宣传和教育多元文化的教育和宣传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应重视各民族地区的历史、文化、语言、宗教等方面的专题宣传和推广,以树立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的观念。
2. 加强交流与合作加强不同国家、地区和人民之间的交流,提高相互理解和信任程度,互相学习、借鉴,避免文化的冲突和分裂。
3. 保障文化自由权文化自由权是指各个民族、地区和个人自由选择、从事和传播自己文化的权利。
当各个文化能够自由地生存和发展时,文化融合就能够自然而然地发生。
4. 摒弃文化优越论文化优越论认为一种文化更高贵优越,而其他文化则是低贱卑微。
这种说法导致了文化之间的冲突。
为了实现文化融合,需要摒弃文化优越论和地位更高的意识形态,让不同文化在平等的基础上融合。
5. 反对文化侵略文化侵略是一种通过武力、经济、技术等手段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进行强制传播和推广的行为。
文化侵略会极大地破坏被侵略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对文化融合形成阻碍。
第19卷第5期2005年9月株洲工学院学报JournalofZhuzhouInstituteofTechnologyV01.19NO.5Sep.2005论中西文化艺术的冲突与融合罗康福(株洲市第十四中学,湖南株洲412000)摘要:绘画界笔墨之争的焦点问题实质是文化艺术的冲突与融合;性是人类生殖的起源,也是一切文化的起源,从观念层次探讨性文化,直面文化的冲突与融合问题,并进而提出灰文化——东西方两极文化交融的共生文化体之概念,目的是说明消除文化艺术的差异是不可能的,东西文化或艺术是相互影响的,是动态发展的,外来文化和艺术有可能丰富和发展本土文化和艺术。
关键词:文化;性文化;灰文化;冲突与融合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11(2005)05—0046—02文化,既要重“文”,更要重“化”,而贵在“化”字上。
消化和吸收古人、前人、中国、外国一切有意义的“文”而造化于后人。
文化是经济和技术进步的真正量度,文化是科学和艺术发展的结果和载体。
撇开文化谈艺术的差别是不够全面的,应把中西方艺术放在文化背景的平台上来探讨。
正如张仃先生所说:“世界上任何一个物种都是环境的产物。
它长成这个模样或那个模样,它有这种习性或有那种习性,都是适应环境而进化出来的。
文化也是一样,文化是人类对环境形成的反应系统。
”[11一、文化的定义文化简言之是人类创造活动和创造成果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主要指从物质行为反映出来的人文精神,广义的文化无所不包,可以说只要是留下人的痕迹,就是文化。
20世纪多学科共同研究文化问题的局面始于泰勒,他认为:“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美国的克利福德·吉尔兹认为:“文化就是这样一些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事实上更确切地说是在构成文化的终极价值、群体情感和共同生存方式(原则)三个基本层次上所编织的意义之网。
还有的将文化定义为“价值、规范的原则以及观念的结构。
”“文化不是一种永恒的东西”,它是鲜活的血液,不断地吸收有益的营养成分,而无益的、坏死的东西统统被无情地抛弃。
文化是一个有机体,文化传播的最后结果不是文化的衰亡而是文化的转型。
L2j二、性文化融合与冲突性是人类生殖的起源,也是一切文化的起源,我们今天探讨性文化是从观念层次探讨性文化。
也许有人会认为:性文化与艺术文化,似乎风牛马不相及,其实正如柳冠中先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所说“吃猪肉不会变猪”那样,我们只是通过它研究文化互动与转型理论中的思维模式,即既不因循守旧也不走向两极,要把握好度.朝着有利于中国艺术繁荣的方向发展。
中国人千年来压抑自己并视为美德,在观念上形成了隐“性”文化,而西方人从古希腊起就体现了其显“性”的文化特征。
例如扮演旧上海名伶的现代东方女子,在明清窗屏前仍是那么含蓄、娇美;而80年代著名的意大利女演员在祖先的雕塑旁依然性感逼人、令人停目。
当年的文化部某部长第一次参观某美术学院油画作品展,看到裸体时的表情,是那么严肃、不苟言笑;西方男子当着妻子的面仍挡不住诱惑.瞟着对面悬挂的裸女图。
同是半百的男人受到的视觉刺激是一样的,但反映却不同。
无他,文化的差异尔。
中国的性文化中道德的含量高于一切,曾几何时,无性的柏拉图式的爱被视为最崇高的精神写照,而今之中国如某些专家所言:性文化的道德含量出现“滑坡”,为满足性的需求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名词:如“一夜情”、“性伴侣”等等。
当代的中国不仅在精神、思想层面上接受了西方的观念,而且在物质层面上已将性视为一种肉体和感官享乐的行为和载体。
从一夜之间出现的大街小巷的性保健用品商店可窥见一斑,特别是网络色情文化的蔓延也为性文化向青少年传播提供了泛滥的土壤。
紧接下来的扫黄行动肯定是必然的。
从表象上似乎性文化传播的冲突发生了,但这绝不意味着传播的停止。
性文化一旦介入主流社会之中,冲突与融合势必就像钟摆一样共生共存。
可以肯定敢于面对性,大胆、公开、学术化地讨论性文化是一种进步,片面地追求肉体享受、感官刺激不是性文化互动融合的目的和结果。
我们应该看到西方性文化有其可取之处,也有垃圾。
关键是如何去面对,在融合时要整合,要消解、剔除一些不利的、颓废的因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性文化互动与融合的最终结果不是性文化的衰亡而是转型和再生。
正如前面所述文化是一个有机体,既然存在就有其价值,不会因为发生对抗与冲突就失去其存在的价值。
三、灰文化——对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反思如果把东西方文化作为两极,即黑一白两极,那么灰文化就是指当代文化的真正含义——东西方交融的共生文化体,正如陈其宽先生所戏言:把东西方艺术风格这两个“泥菩萨”.打破了搅成一块泥,再做两个泥菩萨——你身上有我,我身上有你。
[3]其实,现代人就是在这种文化包围圈中成长起来的。
在灰文化的氛围下长大,我们不得不重新研究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比较中西方同时代的文化、艺术,反思探讨文化根源的差收稿日期:2005—05—21作者简介:罗康福(1950一),男,湖南株洲人,株洲市第十四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美学理论万方数据第5期罗康福论中西文化艺术的冲突与融合47异,以认清艺术方向,把握创作思路,使艺术真正做到是世界的、也是中国的,而不至于被先生们的笔墨之辩而迷失航标。
从满清王朝到现在,已经过去了300年,西方在这300年里迅猛发展强大而中国却惶惶然时有停滞之感。
这300年里的近百年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莫大的冲击,就是在这一世纪才真正体现了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显然灰文化更偏向文化融合论,因为我认为融合论能给现在的中国百姓带来利益。
从五四运动以来我们对外来文化一直是浅尝辄止、否定与对抗占上峰,“文化的传播会引发冲突与对抗,而且冲突与对抗占大部分时期。
”不应该看到冲突就认为绝对是坏事,当然绝对的融合更不是一件好事,而应该是冲突与融和的共生体——灰文化。
近代外来文化的传播,从刀光剑影走向唇枪舌剑,到今天以平和的心态、博大的胸怀探讨研究其本质与现象,应该说这本身是文化互动与融合的结果。
也许是因为汉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会因为异族的侵犯甚至统治而被彻底消融。
正如:元朝、清朝都是外族统治汉文化占主流文化国家的鲜明例子,其结果不是汉文化被异化而是同化。
如今偌大的北京城八旗子弟已成为过去昔日的纨绔子弟的符号,若究其子孙后代已难以寻见满文化的痕迹。
古代由于地理环境的阻隔,中国和西方很少发生直接的交往,仅仅是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间接地实现相互影响。
近代地理大发现以后,随着全球海路的开通,西方文化以强势文化向东方弱势文化输出,使该时期的文化传播以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产生影响为主流,然而就在这个时期,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仍然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例如:毕加索、马蒂斯都曾受到东方艺术的影响)。
中国社会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在短短的20年时间里经历了从引进西方先进的产品和技术,到借鉴西方的各种法律、经济制度。
再到参照西方的价值体系和思想观念对中国文化进行全面分析,显示出前所未有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研究中国近百年的建筑及艺术教育会发现,很多前辈都曾以西学为荣。
在当时,传统的东西被讥讽为古董、“土老帽”,那时留学归国的精英们勇敢地与旧传统旧势力作斗争,并顽强地较量着。
而到了上个世纪末,若回顾他们自己所走的道路,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他们中许多人从西学又改为研究中学。
例如梁思成、徐悲鸿,究其原因那是因为他们又回到中国这个母亲的怀抱,他们是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代表者,虽受过西式教育,但其结果还是为中华文化所折服,是无奈还是通法?可叹的是从中西绘画100年鳃交融中,西洋画对中国画的影响可以说是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
而中国画对西洋画的影响,相对来说是不足挂齿的。
“应该说在大自然面前油画风景和中国山水画一律平等,起跑点是各自的文化,并不划分阶段跑道,路是共有的,路线由各人自由选择。
人们只注视谁家的旗帜插上了高峰,关于这旗帜来自东方或西方,不是问题的关键。
”[4]近年来,后现代的世界化趋势与各民族国家的文化自卫意识成为世纪之交更加宏观的课题,趋同于世界而走向世界,与愈有民族性就愈有世界性构成了两条思路,前者已经否定了“中国传统”这一前提,而后者维护的正是这一前提。
东西方艺术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不应只是对艺术形式外在表现的鉴赏,还包括艺术哲理的相互吸收与发扬。
正如中西美学各具理论特色,中西方美学的融合和各自的持续创造,将开拓艺术领域新的未来。
我们在世界的各种文化圈的范围内,一方面要认识其历史的固有性,另一方面宜从其它文化中寻找新的理念。
而真正做到这一点,还必须以现代的哲学思想对中西方文化艺术进行比较的研究。
四、结语对前辈们在中国画走向上的笔墨之争,笔者是这样认为的:“守住中国画的底线”实质上是深藏民族文化的情结属于文化艺术冲突论者,而“吃东家茶、喝西家咖啡”属于融合论者。
应该说形而下的绘画技巧可能有高下之分,而形而上的绘画境界无高下之分。
西洋油画从写实的古典主义,到浪漫的印象派,再到今天的流派纷呈,难道说他们的作品不是油画吗?画具、画种只是人们用来借以对自然、社会、人的内心的体验和再现,其表现形式随着时代的不同,当然是不同的。
因此,在艺术界,希望不要再形成条条框框去限制艺术思想的发展,艺术不应存在底线,要想有生命就必须思想开放,所谓“变者生,不变者淘汰”。
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随着人们需要的变化,传统的行为和态度不断在被取代或改变着,正如没有哪个人永远不死,也没有那种文化模式永远不变。
文化传播具有双向性,而非单向性的输出或输入。
消除文化艺术的差异是不可能的,灰文化否认世界文化的发展能达到无差别的单一文化状态,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灰文化”论)并不会创造一种单一文化的一统天下,而只会导致各种不同文化的共同繁荣和交相辉映。
东西文化或艺术是相互影响和动态发展的,我们应该看到外来文化和艺术是完全有可能丰富和发展本土文化和艺术的。
参考文献:[1]张仃.守住中国画的底线[J].美术,1999(1):22—251-23王晓朝.文化互动转型论——新世纪文化研究前瞻EJ]浙江社会科学,1999(3):103~108.E3]黄苗子.陈其宽的世界口].美术,2000(12):62—67.[4]吴冠中.邂逅江湖——油画风景与中国山水画合影口]美术,1999(7):65—66.CulturalConflictandConvergenceinArtsofChinaandWesternSocietyI。
UoKang—fu(ZhuzhouNo.14HighSch001.ZhuzhouHunan412000。
China)Abstract:Itistheculturalconflictandconvergencethatconstitutetheessentialargumentinthecircleofpainting.Sexistheofhumangeneration.thebasisofallcultures.Sexcultureisinvestigatedfromtheperspectiveofideologywithfocustheculturalconflictandconvergence,proposingtheconceptofgrayculture,hybridwhichisproducedbytheChineseandwesterncultureaftertheirconvergence.Withthisconsiderationitisnotpossibletoeliminatetheculturaldifferencein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