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认识线段
- 格式:docx
- 大小:212.28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第3课时《认识线段》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认识线段》是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第3课时的一节优质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初步理解线段的含义,学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线段,能准确地量出线段的长度。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线段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线段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长度概念有一定的认识,但线段的含义及画法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的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逐步建立对线段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线段的含义,能正确地画出线段。
2.让学生掌握用直尺和三角板量线段长度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线段的含义,学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线段,并能准确地量出线段的长度。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线段的两个端点,学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准确的线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线段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知线段的特点。
2.直观演示法:教师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线段的含义。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画线段,量线段,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4.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直尺、三角板、线段模型、教学课件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图片,让学生观察其中的线段,引导学生发现线段的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线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了解线段的含义,学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线段。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线段的两个端点,加深他们对线段的认识。
第3课时认识线段学习内容课本第5~6页例6~例7,“你知道吗”,第9页练习一6~7题。
学习目标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课文讲解例6,认识线段。
先用“拉紧的一段线”直观感受线段,再介绍线段的一些生活原型,让孩子自然地体会线段的特征: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做一做”,第1题,在对比的情境中区分线段。
第2题,认识连接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例7,画一条定长的线段。
可要求孩子画出两个端点。
“做一做”,第1题,画同样长的线段。
第2题,画定长的线段。
“你知道吗”,介绍一些测量长度的工具。
生活中许多物品的边是直的,可测量的,这是本课的认识基础;线段的特征,用尺子画线段,是本课的新知。
辅导精要例6,家长准备一段线,让孩子拉紧,读课文第一段。
松开其中的一端,问孩子:它还是线段吗?让孩子体会到线段的特征:线段是直的。
在图上批注“直的”。
原型的线段。
读第二段,让孩子指出黑板、桌子、书的边,认识到这些边都是直的,都可以看成线段。
让孩子指出学习用品中或家中或学校中或社区中,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是怎么看出来的?孩子除了讲到边是直的,还可能讲到这些边都能量出它的长度,这是孩子对线段比较完善的认识。
抽象的线段。
读第三段,观察图形。
可以认为线段有两个端点,但不必做特别的强调,因为它蕴藏在可测性中。
线段的特征。
读第四段,在线段的特征下划线:“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让孩子动手操作,并批注出测量的结果。
“做一做”,第1题,读题。
让孩子给四个图形编号,再用“二分法”进行分类:②和③是直的,是线段;①和④不是直的,不是线段。
第2题,读题。
指导孩子画线段:用尺子的边与两个点重合,紧挨着尺子边从一个点开始连续画到另一个点,不停顿不重笔。
画出3条线段,可看出是一条小船。
例7,读题。
画定长的线段,其实质是使画出的线段与尺子上的长度全等。
指导孩子画线段:在尺子中找出3厘米的长度;在本子上作一点,尺子与其重合,再“从尺的刻度0开始画起,画到3厘米的地方”,最后再作一点。
第3课时认识线段(教案)教学内容教材P5例6、P6例7。
教学目标1. 能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
2. 学会画线段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会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带刻度的尺子、一根绳子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如何量这条绳子的长度?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出示课件)预设:这条绳子是弯的,先把绳子拉直,就可以用尺子来量了。
师揭示课题:把绳子拉直后,我们两手间的这条绳子可以看成线段。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线段。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量绳子的长度这一场景引入课题,可以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提高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探究点1 认识线段1. 对线条分类。
师:把下面的线条分类。
(出示课件)(1)(2)(3)(4)(5)(6)预设:图(1)(3)(5)是一类,图(2)(4)(6)是一类。
师:分类的依据是什么?预设:按照线条的弯直来分,图(1)(3)(5)的线条是直的,图(2)(4)(6)的线条是弯的。
师:图(1)(3)(5)这样的图形叫线段。
2. 寻找生活中的线段。
师:你能在教室中找到线段吗?预设1:黑板的边。
预设2:桌子的边。
预设3:书的边。
……3. 探究线段的特点。
师:请你观察一下上面的三条线段,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
预设: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有两个端点。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形,发现线段的特点,让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有助于空间观念的形成。
探究点2 线段的画法师:你们能用尺子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吗?说说你们的画法。
(小组讨论交流)预设1:在纸上画一个点,让尺子的刻度0与该点对齐,从尺子刻度0的位置开始画起,画到3厘米的地方,再画一个点,就画出了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预设2:先在纸上对应尺子的刻度0和刻度3的地方各画一个点,再用尺子把这两个点连接起来。
核心点总结画指定长度的线段的一般方法:从尺子刻度0的位置开始画起,画到指定厘米数的地方。
第一单元第3课时认识线段教学设计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感受长短【设计意图:选取生活中的素材导入新课,既复习了相关的数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问题“那条路最短?你是怎么比较的?”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为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做好了知识、能力与心理上的准备。
】一、课件出示3条不同的路线1.比一比:从小猴子家到小狮子家,哪一条路最短?你是怎么比的?预设:一眼就看出来是第2条最短。
预设:我可以用尺子量一量。
预设:弯的怎么量呢?预设:我用大拇指的宽去量。
……师: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都可以比较出第2条最短。
二、回顾测量的相关知识1.用上节课的知识解决上面的问题。
师:上节课已经观察了直尺,并对厘米、米有了初步的认识。
刚刚有孩子用说用直尺测量3条路线的长度,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一下可行吗?2.学生汇报:测量弯的那根线时不好测,对不准线。
3.总结:当出现曲线时,我们可以用身体尺或某一物品去测量,记录结果,再比较。
直尺一般用于测量直的东西。
4.引入课题课件呈现:线段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最短的这条线“线段”(板书课题).学习任务一:观察寻找,感知线段【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拉线”的操作中,感受线段的特征。
这一环节注重学生的直观操作与概括交流,线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因此引导学生想办法将曲线变直,由此体会“直”是线段的一个基本特征,并得出线段的完整特征。
从身边物体中找线段,由摸一摸,指一指,到抽象地说出生活中的线段,有助于学生将数学与生活经验及事物建立联系。
】一、从实物中抽象1.谈话:瞧,这是什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根毛线,这根毛线是什么样的?2.提问:谁能把这根弯弯的毛线拉直呢?边指边说哪一段是直的?3.小结:像这样,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这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4.指一指说一说。
把线段请到黑板上(贴毛线)。
二、感知线段1.动手操作,老师带来了剪刀,把另一根毛线剪成若干段,贴黑板上。
认识线段的教案5篇提前准备教案可以使教师更好地组织课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想要成为优秀的教师,必须学会如何撰写高质量的教案,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认识线段的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认识线段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一、直观比较,感知特征,感受线段的直1.师:今天老师从数学王国里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想认识它吗?这位新朋友有点害羞,躲起来了,让我们一起去请它出来吧!请小朋友拿出发给你们的信封,打开把里面的东西拿出随意放在桌子上。
不要动手碰,用眼睛观察一下。
问:这是什么?(毛线)它是什么样的?怎样把它变直?(动动手拉一拉)2.比: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那跟线有什么不同?3.多媒体演示总结: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
它就是今天我们认识的其中的一位新朋友,它叫线段。
引导:1.可以从不同方向拉直2.线段有长有短(出示课题:认识线段)问:线段是什么样的?板书:直直的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1)问:用一手捏住线的一头能得到线段吗?(做动作)用两只手捏住两端。
(2)总结:这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两个端点。
问: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3)请同桌小朋友互相指一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个端点。
(4)认识线段的示意图。
3、出示线段示意图,说明线段可以用表示。
(多媒体出示)4.从生活中找线段明确:如直尺、黑板、课本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同时要求学生指一指或摸一摸它们的每条边。
小结:是啊,线段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
第3课时认识线段和量画线段〖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第6、7题。
〖教学目标〗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1.体验线段的特点。
2.会量、画线段。
〖教学准备〗课件,刻度尺,各种直的、弯的实物若干,例如:牙膏盒、药盒、吸管等。
〖情景导入〗1.谈话:(课件演示)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队员叔叔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的,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爬楼梯呢?2.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3.导入课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进行新课〗知识点1 认识线段(1)感知线段的直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活动:看一看,摸一摸事先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鞋盒、直和曲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
交流汇报。
小结:有的东西是直的,有的东西是弯曲的。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提问:找出你认为是直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讨论、汇报。
(都在两端有两个头)小结: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中理解线段①在黑板上出示三组点。
请三位同学到黑板上,分别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
(其中A组的线用尺子连接,其余B、C组学生都随手画线连接)②提问:这3条线哪一条像数学书的边,为什么?(A组,因为它是直的,它还有两个端点)③小结:我们把像A组那样的线叫做线段,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比如数学书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吸管都可以看做是线段。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线段。
(出示课题)(4)巩固理解提问: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①③④⑤是线段。
因为它们都是有两个端点,且是直的)知识点2 线段可以度量吗?(1)学生活动:尝试测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
第1单元长度单位第3课时认识线段【学习内容】:课本5、6页【学习目标】: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 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2、通过实践活动, 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教学准备】:刻度尺, 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 如:牙膏盒、吸管、绳子等.【学习过程】:一、情境引入师:同学们, 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 刻不容缓的, 当每次接到任务时, 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二、观察体验, 探究新知1、感知线段的直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 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丝等.学生汇报.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师:请大家互相坚持谁拿对了, 谁拿错了, 并且互相纠正.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 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 你还发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 摸到铅笔的另一端, 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 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 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 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师: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每两点连结起来.教师在黑板出示:学生操作, 指名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师: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学生汇报.师:大家说得好, 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教科书第5页“做一做”的图下面那句话和三条线.小结: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 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 并说一说、评一评.4、量线段和估线段师:线段可以量度吗?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5页上面线段的长度, 并说说量法.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 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 就是几厘米.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 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学生自由发表想法.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 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 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 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 另外, 同样长的两条线段, 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 这是视觉的误会, 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5、画线段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 并说出画法.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 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学生操作后汇报.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 并边画边说.教师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小组讨论, 试画.小组派代表汇报.师: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 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三、联系生活, 拓展延伸1、下图有四个点, 每两点之间画线段.2、想一想, 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 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师: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 而不走楼梯了吗?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 你们能说说看吗?四、总结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五、课外作业完成第5页的做一做, 用卷尺量一量周围环境, 量跳远距离. 【教学反思】:第4单元表内乘法(一)第2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9、50页,练习九的第1~6题【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013年新编)《第一单元_第03课时_认识线段》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线段》是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之一。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途径,理解线段的特征,能够正确地画出线段,并且能够比较线段的长短。
教材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他们对生活中的线段有了一定的认知。
但在精确画线段、比较线段长短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训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理解线段的特征,能够正确地画出线段。
2.让学生能够比较线段的长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线段的特征,能够正确地画出线段,并比较线段的长短。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线段,通过操作、比较等活动,探究线段的特征。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线段模型、直尺、彩笔等。
2.学具:每人一份线段模板、直尺、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如尺子、绳子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物品上的直线和曲线。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线段吗?线段有什么特点呢?”2. 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线段模型,引导学生观察线段的特征,如线段有两个端点,长度是有限的等。
同时,教师用直尺画出不同长度的线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线段的长短。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每组用线段模板和直尺,尝试画出不同长度和方向的线段,并互相展示。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在画线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 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线段接力比赛。
学生分成两组,每组同学排成一排,用手指表示线段。
教师发令后,第一组的同学用手指数出一定的线段长度,然后将手指传给后面的同学,依次类推,直到最后一组的同学。
教案:第1单元第3课时认识线段画线段2023-2024学年二年级数学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有两个端点,能正确地画出线段。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能正确地画出线段。
2. 教学难点:理解线段的含义,知道线段有两个端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谜语的形式,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线段。
谜语:一条直直的线,有头有尾,两个端点,连接着两点。
2. 探究新知1. 认识线段通过实例,让学生观察、讨论,发现线段的特征:直直的、有两个端点、长度可以测量。
2. 画线段教师示范如何用直尺和铅笔画出线段,并强调线段的两个端点。
学生练习画线段,教师巡回指导。
3. 巩固练习1. 判断下列图形中,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线段,并说明理由。
2. 画一条比给定线段长2厘米的线段。
4.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线段的概念,知道线段有两个端点,能正确地画出线段。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作业布置1. 抄写线段的定义。
2. 画5条线段,并用直尺测量它们的长度。
五、板书设计认识线段画线段1. 线段:直直的、有两个端点、长度可以测量。
2. 画线段的方法:用直尺和铅笔画出两个端点,连接两点。
六、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讨论、操作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线段的概念,并能正确地画出线段。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线段的含义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重点关注的细节:线段的定义及其特征详细补充和说明:线段是数学几何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知识点。
因此,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线段的定义及其特征,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第一单元第03课时认识线段(教学设计)-【上好课】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线段的概念,掌握线段的特征,能够识别和绘制线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培养学生对线段的感知和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数学世界的热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线段的概念和特征,线段的绘制。
2. 教学难点:线段与直线、射线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2. 操作式教学: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情境教学: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数学。
教学步骤第一环节:导入1. 生活实例: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线段。
2. 问题引导:提问学生,什么是线段?引发学生的思考。
第二环节:新课导入1. 概念讲解:详细讲解线段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线段的两个端点和有限长度。
2. 实例展示:展示线段的实例,让学生直观感受线段的特点。
第三环节:动手操作1. 绘制线段:让学生动手绘制线段,加深对线段的理解。
2. 观察比较:让学生观察和比较线段与直线、射线的区别和联系。
第四环节:课堂练习1. 题目练习:让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巩固对线段的理解。
2. 解答疑问:解答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第五环节:总结与拓展1. 总结:总结线段的概念和特征,回顾课堂学习内容。
2.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线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线段的掌握程度。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了解教学效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确保学生对线段的理解和掌握。
第3课时认识线段和量画线段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20分钟)
1.在操作中感知。
请一位同学把一条线段拉成各种形状,引导学生观察、感知是不是线段,并说明原因。
形状:
2.观察发现:课件展示几条长短不同的线段:请认真观察,你发现线段是什么样子的?
3.举例说明线段。
(1)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线段。
(2)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看成是线段。
4.教学画线段。
(1)引导学生画线段。
1.你能看出下面哪条线长吗?在长的线段后打“√”。
2.指出下面哪些是线段,在()里画“√”。
3.填一填。
(1)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第3课时认识线段和量画线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