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件第八章心功能不全[可修改版ppt]
- 格式:ppt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64
心功能不全主要内容1,心功能不全的概念及分类; 2,心功能不全的病因及诱因; 3,心衰的发生机制; 4,心衰早期机体的代偿; 5,心衰时机体机能代谢的变化; 6,心衰的防治原则。
心脏功能的生理基础由于心脏工作能力减损,心排血量降低,静脉系统淤血及动脉系统灌注不足的一组心脏循环症候群。
心功能不全的概念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收缩性的减弱或/和舒张功能障碍,使心输出量相对或绝对下降, 以致在静息状态或一般体力活动情况下不能满足机体机能代谢需要的全身性病理过程或综合症称心功能不全(Cardiac dysfunction)。
严重的心功能不全称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因心力衰竭时通常伴有肺循环和/或体循环的被动性充血故又称之为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功能不全在理论上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心力衰竭是指伴有临床症状的心功能不全,但有心功能不全不一定全有心力衰竭。
分类和特征一按发生部位分:1.左心衰竭2.右心衰竭3.全心衰竭二按发生速度分为:1.急性心力衰竭2.慢性心力衰竭三按心输出量分:1.低输出量2.高输出量四按发生机制分:1,收缩性心力衰竭2,舒张性心力衰竭 1.收缩性心衰:心脏收缩功能障碍,收缩期排空能力减弱引起的心力衰竭,为临床上所常见的心衰。
2.舒张性心衰:因舒张功能障碍,而致左室充盈压增高导致心室在舒张期的充盈受损。
单纯舒张性心衰见于高血压、冠心病的某一阶段。
严重舒张性心衰见于原发性限制型心肌病和原发性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等。
心功能分级意义:大体上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对选择治疗措施,判断预后有实用价值。
目前通用的是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主要根据心脏病病人的自觉活动能力划分为四级:Ⅰ级:体力活动不受限,平时一般活动无症状(疲乏、心悸、呼吸困难、心绞痛等)。
Ⅱ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即可有症状。
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无症状,小于平时一般活动即可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