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
- 格式:ppt
- 大小:318.50 KB
- 文档页数:16
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1.流行音乐〔材料〕流行音乐,有时又称作通俗音乐,在英文中有的用作usic,有的用作usic,顾名思义,它是一种大众化的,通俗风行的音乐体裁。
其主要特点是中等长度,有富于特色的歌唱性旋律,伴奏简单,节奏鲜明,和声顺畅浅显,传播渠道和范围广阔。
流行音乐起源并发展于城市,是由专业音乐工作者创作,靠口头传播而流行起来的歌曲或乐曲。
──李荣忠编著《吉他与流行音乐潮》,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页【解读】流行歌曲通常旋律优美,节奏鲜明。
演唱者既不像摇滚歌手那样呐喊宣泄,也不像爵士乐手那样苛求技巧,而是更多的注重外在的表演,在演唱中造成一种典雅的艺术气氛,以达到预期的商业效果。
流行音乐伴奏形式多以电声乐器为主,音色清丽悠扬,和声柔和浑厚,有时也辅以其他特色乐器。
表演生活化,自然、潇洒、亲切、纯真,活动幅度中庸,或立或坐或动或行,有时夹以舞蹈动作,有很强的即兴性和交流性。
词曲口语化,音符的切分、附点、疏密变化较多,节奏强烈、活泼。
题材广泛,阴柔、阳刚之情均可表达,但通常以表现柔和愉悦情感的作品居多。
2.爵士乐〔材料〕同可口可乐、口香糖一样,爵士乐也是正宗的美国货。
从1619年开始,人口投机商们便开始了将非洲黑奴贩卖到美国的罪恶历史。
从此,西部非洲的音乐也随黑人流传到了美国。
黑人是非常擅长歌舞的,他们的劳动歌曲、舞蹈音乐、宗教音乐(即灵歌)、叙事歌曲和民谣极为丰富。
当时新奥尔良的黑奴们,在日落以后常聚集在康果广场上,拿着从非洲带来的皮鼓、五弦琴(即班卓琴),敲着、奏着、唱着,用故乡的音乐怀念失散了的亲人,用强烈、刺激性的音响发泄胸中的激愤,在狂欢中求得暂时的超脱。
到了19世纪中叶,这种自发的活动已形成黑奴们特有的娱乐活动。
他们唱奏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感情色彩,没有固定的旋律,一切都是信口唱出,随手奏来。
这就是爵士乐的开源。
目前,爵士乐已成为严肃音乐的劲敌,其流行的广度和影响的力度仅次于摇滚音乐,深受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年人的喜爱。
第八讲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第22课文学的繁荣【基础解读】一、浪漫主义文学1、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1)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欧洲革命和战争不断,社会动乱不已。
(2)政治中的黑暗,社会的不平等,使人们感到法国大革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远不如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好。
(3)知识分子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2、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1)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2)在创造风格上,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要特征。
3、浪漫主义文学家及作品:(1)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典型地表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2)英国,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鼓励人们为争取自由和理想而斗争。
(3)德意志,诗人海涅在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里,对自己国家的分裂和落后、君主专制的腐败和资产阶级的软弱进行了抨击,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二、现实主义文学1、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2、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它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3、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及作品:(1)法国,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展现了19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称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
(2)英国,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等,通过对社会下层生活的描述,真实反映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状况。
(3)俄国,普希金的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等,都是享誉世界文坛的名著。
(4)北欧,丹麦安徒生在他的作品中同情弱者,嘲弄权贵;挪威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揭露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和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
(5)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批判了美国社会中的种族歧视现象,痛斥了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丑恶本质。
20世纪西方音乐及其发展20世纪初,浪漫主义音乐进入最后的收尾阶段,由此西方音乐大转折,跨步迈进了一个崭新的音乐时代。
20世纪的西方音乐,与传统音乐体系迥然不同,不仅有所突破,还对固若金汤的作曲技法有所创新,审美视角、表情风格和作曲理念由此焕然一新。
一、20世纪西方音乐发展的初步认识以20世纪为分界线,之前的音乐特色更多的表现人民的愿望、生活色彩、思想感情、艺术手法和社会生活等方面。
作曲技法与创新上也无突破,比如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作曲技法遵循的是理性为先,稳重而严肃、严谨和谐、曲风淳朴;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作曲技法在很多时候还保留和继承着古典主义音乐的手法,注重来自民间的曲风素材并加以升华,但在整体上还是没有挣脱结构严谨的束缚。
然而,随着20世纪的到来,音乐在形成各种流派的同时,出现了形式各样的音乐语言和风格。
作曲家们也百花齐放,为自己的独树一帜和新异技法而废寝忘食。
1909年8月是西方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水岭,随着勋伯格的第一首无调性作品《钢琴曲三首》创作定音,音乐正式迈入一个崭新的辉煌时代。
人们的耳朵也随之享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音乐洗礼。
一个世纪的时间让人们应接不暇的是各种各样奇特怪异的音响、技法、谱式、观点、理论与创新想法。
比如说电子音乐、表现主义音乐、计算机音乐、新古典主义音乐、偶然音乐、序列音乐等。
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让人惊异的新事物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是过去几百年音乐发展的必然走势。
经历每一个音乐巅峰时,总会适时出现新的音乐模式将其取代并把音乐发展延续下去。
从巴洛克时期到古典主义时期的过渡,然后发展到了浪漫主义时期,继而在浪漫主义的后期阶段当时固有的音乐形式、语言和风格都发展到了顶峰。
此时出现的音乐作品如斯克里亚宾的神秘和弦与德彪西模糊的调性,它们让当时的音乐创作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音响的效果更加丰满并复杂化,调性此时也面临着土崩瓦解。
这些就成为了新音乐即将诞生的明显预兆。
二、20世纪西方音乐发展的两次高潮不断标新立异的20世纪音乐发展中,经历过两次巅峰期。
西方音乐发展简史一千年对于人类五千年的文明史来说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在刚刚过去的一千年里欧洲古典音乐确实走过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幼稚到成熟的发展历程.1. 1000年至1450年--中世纪统治中世纪(即从475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封建社会建立开始,至文艺复兴以前的一段"黑暗"时代)欧洲意识形态领域和一切艺术的是基督教.那时唯一合法的、正统的音乐形式是起源于四、五世纪的圣咏(chant),包括占主导地位的格里高利圣咏和更古老的安布罗西圣咏(后者至今仍在米兰的教堂中使用)。
这种纯粹宗教用途的音乐只限于在教堂中由唱诗班演唱,没有乐器伴奏,是纯粹的单音音乐(不分声部,大家都唱一样的旋律),分为利底亚、弗里几亚等四种调式及其变格调式。
一开始欧洲还没有合适的记谱法,只能采取口耳相传的方法记录流传音乐文献。
后来最早的记谱法“纽姆谱“发展出来,但只能用简单的线条暗示音的长短高低。
总的来说,中世纪欧洲音乐与其它艺术一样遭到压制,但在虔诚的宗教信仰激励下音乐家们(那时都是教士)创造了不少优秀的圣咏精品,难怪前几年有一张圣咏唱片(由西班牙一个修道院的修士演唱)在Bill Board排行榜上名列前茅数月之久。
单声的声咏后来开始在旋律线下方四度加上平行的旋律线,形成了最早的和声。
2. 1450年至1600年--文艺复兴十四、十五世纪罗马教庭在与世俗君主的政治斗争中多次被挫败,威信与势力开始衰落;同时欧洲一些地区如意大利日益繁荣的贸易和手工业造就了最早的资产阶级和金融贵族,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大批的市民。
他们迫切要求有为自己服务的艺术形式,反对教会的束缚,宣扬以人而不是以神为本的人文主义。
于是在文学、建筑、美术也包括音乐领域里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运动。
音乐史上的文艺复兴起始于1450年左右。
那时一批有才华的音乐家云集在勃艮第(相当于今天法国北部、比利时一代)宫廷,显示出一派歌乐升平的气象,被称为“法兰德斯乐派”。
20世纪西方音乐调性的变革二十世纪是个复杂而又奇特的世纪。
它既是动荡、倒退的世纪,又是繁荣、进步的世纪。
人类对自身的复杂性的认识和感悟,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加深刻。
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变化,大部分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都体现出另类复杂的形态,二十世纪的音乐也就此应运而生。
二十世纪之前,音乐的结构基本采用固定通用的形式,都是围绕一个中心音的音高组织而进行发展。
按照这个特点,就可以把西方音乐发展的历史按“前调性音乐”(出现在巴洛克之前)、“调性音乐”(巴洛克至浪漫主义时期)和“后调性音乐”(单一调性中心瓦解后)划分成三个时期。
因此,调性成为作曲家们创作改革的第一步,其次再追寻新的音色,节奏和旋律织体等要素。
一、半音化和声语言的发展半音化和声是在变音使用的基础上演变而来。
旋律中的声部进行以半音围绕为基点,其半音化的程度越高,相对于调性的离心力也就越高。
半音化和声的写作手法通常采用增加变音和弦的方法,这不仅是对传统调性的延伸,也是对和声进行的扩张,并增强了和声的色彩性与冲击力。
在巴洛克时期,半音化和声的运用就已经显现。
有的作曲家在乐段或乐曲的终止处,通过经过半音的解决回到调式主音。
有的作曲家则在原有调式的基础上,临时加入半音作为变化音,导致新的音响效果建立。
这些都是在调式的基础上进行半音的运用,调式基础的半音化倾向,成为了巴洛克时期典型的半音化运用。
进入古典主义时期,半音化的运用得到了新的延伸。
由于古典主义时期器乐曲的高度发展,半音化的运用逐渐渗入到织体、节奏、和声等方面,在各式体裁的套曲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此时的半音化运用表现为不协和和弦或变音和弦的进行。
半音化的音乐形态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再局限于悲伤和哀痛,在当时的器乐曲或声乐曲中,情感表达的范围被逐渐扩大。
半音化的发展在经历巴洛克和古典主义时期的洗礼后,以极具表现力的姿态呈现在浪漫主题时期。
此时音乐的调性逐渐被弱化,趋向模糊。
音乐的和声进行也朝着不断游离的方向发展,和弦间的功能关系被削弱,织体语言也更加隐蔽。
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早期。
在当时,音乐产业开始发展壮大,并出现了一系列的音乐流派和风格。
以下是流行音乐发展的一些关键时刻:早期流行音乐: 1920年代至1940年代是早期流行音乐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爵士乐、蓝调以及乡村音乐开始受到广泛的欢迎。
这些音乐风格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流行音乐。
摇滚乐的兴起:在1950年代,摇滚乐开始崭露头角。
艺术家如恩里克·伊格莱西亚斯、小理查德和埃尔维斯·普雷斯利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
摇滚乐注重节奏和吉他演奏,给年轻人带来了新的音乐体验。
流行音乐革命: 1960年代被认为是流行音乐的重要里程碑。
披头士乐队的出现使摇滚乐进一步发展,并引发了全球性的革命。
这个时期还见证了音乐人对社会和政治问题的关注,如抗议歌曲的兴起。
追随摇滚的其他音乐: 1970年代,流行音乐发生了更多的变化。
独立音乐、迪斯科乐和庞克摇滚开始流行起来。
同时,流行女歌手如迈克尔·杰克逊和麦当娜也开始崭露头角。
电子音乐的兴起: 1980年代,电子音乐开始崭露头角。
艺术家如迈克尔·杰克逊、帕特·本塔、麦当娜等人将电子音乐引入了主流流行音乐领域。
这个时期还见证了流行乐团的崛起,如小组合乐团的成功。
流行音乐的多样化: 1990年代至今,流行音乐更加多样化。
嘻哈音乐、流行金属、嘻哈流行、流行舞曲等音乐风格都在不断涌现。
同时,数字音乐的出现使音乐更容易获取和传播。
总的来说,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体现了时代变迁和音乐创作的多样性。
从早期的爵士乐到今天的流行舞曲,流行音乐不断演变,并持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历史必修三第八单元知识点历史必修三第八单元主要讲解的是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其知识点你掌握了多少?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历史必修三第八单元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必修三第八单元知识点第22课文学的繁荣一、浪漫主义文学1、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1)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欧洲革命和战争不断,社会动乱不已。
(2)政治中的黑暗,社会的不平等,使人们感到法国大革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远不如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好。
(3)知识分子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2、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1)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2)在创造风格上,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要特征。
3、浪漫主义文学家及作品:(1)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典型地表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2)英国,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鼓励人们为争取自由和理想而斗争。
(3)德意志,诗人海涅在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里,对自己国家的分裂和落后、君主专制的腐败和资产阶级的软弱进行了抨击,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二、现实主义文学1、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2、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它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3、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及作品:(1)法国,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展现了19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称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
(2)英国,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等,通过对社会下层生活的描述,真实反映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状况。
(3)俄国,普希金的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等,都是享誉世界文坛的名著。
20世纪民族主义音乐的发展20世纪是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世纪,而在这个时期,民族主义音乐成为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音乐创作中的重要一环。
民族主义音乐对于促进民族认同和文化自豪感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推动了民族音乐的发展和国际交流。
本文将探讨20世纪民族主义音乐的发展,以及它对音乐界的影响。
一、背景与起源20世纪初,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经历了殖民统治或者帝国主义的侵略。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思考如何保护本土文化,重振民族精神。
民族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也影响了音乐领域。
民族主义音乐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但真正成为主流的是在20世纪。
二、音乐题材的改变在民族主义音乐的发展过程中,音乐题材的改变是一个重要方面。
作曲家们开始以自己的民族音乐传统为素材,创作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
他们通过借鉴民间音乐、古典音乐和传统乐器等元素,使得音乐作品更加地代表自己的国家和民族。
例如,德国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创作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就是典型的民族主义音乐作品,其中融合了北欧神话和德国民歌的元素,展现了德国独特的音乐文化。
三、国际交流与影响民族主义音乐不仅仅是在国内发展,它也在国际舞台上有着广泛的影响。
各国的作曲家们通过音乐交流,相互学习和借鉴,推动了国际音乐的发展。
例如,中国作曲家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不仅在中国广为流传,也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所熟知。
这首歌曲激励着国家的士气,成为了民族主义音乐的典范之作。
四、反思与争议然而,民族主义音乐也存在着一些争议与反思。
一些批评者认为,民族主义音乐对于国际交流造成了阻碍,过分强调了特定民族的优越性,容易导致排他性和歧视。
此外,对于欧洲来说,民族主义的过度发展还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因此,我们需要在欣赏和研究民族主义音乐的同时,对其不足之处进行反思,以实现音乐的包容性和国际性。
结语20世纪民族主义音乐的发展是当时时代变革背景下的产物,对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