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存储器管理-作业[精品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140.00 KB
- 文档页数:3
1在以下存储设备中,__C___存取速度最快。
(单选2分).A.内存B硬盘C. CacheD.虚拟内存2为解决某一特定的问题而设计的指令序列称为_C____。
(单选2分).A.语言B.指令集C.程序D.文档3“32位微型计算机”中的32位指的是___B__。
(单选2分).A. CPU主频B.机器的字长C.微型机号D内存容量4以下软件中,___C__组都是系统软件。
(单选2分).A. Access和Dreamweaver;B. Word和Excel;C. Windows7和Linux;DPhotoShop和iOS;5指令的操作码表示的是_____。
(单选2分).A操作地址B.数据地址C.做何操作D.操作结果6一条指令由两部分组成,即____操作码_和地址码。
(填空2分).1任何程序必须被加载到___A__中才能被CPU执行。
(单选2分).A.内存B硬盘C.外存D.磁盘2计算机断电后,会使存储的数据丢失的存储器是_B____。
(单选2分).A. U盘B. RAMC. ROMD.光盘3微型计算机的主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它是指__D___。
(单选2分).A.基本指令操作次数B.单位时间的指令条数C.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快慢D.微处理器时钟工作频率4ROM中的信息是___B__。
(单选2分).A.根据计算器的结果临时写入B.由计算机制造厂预先写入的C.在计算机通电启动时写入的D.根据用户需求不同,由用户随时写入6___睿频__是一种能自动超频的技术,它是CPU通过分析当前的任务情况,智能地进行提升1在下列总线中,属于并行总线的是______A__。
A. PCIB. USBC. PCI-ED. SATA1.指示计算机如何去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一组详细的、逐步执行的语句是 D 。
A、指令B、文档C、数据D、程序2. B 是能指示计算机完成特定任务的、以电子格式存储的程序、数据和相关的文档。
A、计算机硬件B、计算机软件C、软件开发技术D、操作系统3.下列软件中属于系统软件的是 C 。
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1.什么是操作系统?可以从哪些角度阐述操作系统的作用?答: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的一个系统软件,是能有效地组织和管理计算机系统中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合理地组织计算机工作流程,控制程序的执行,并向用户提供各种服务功能,使得用户能够灵活、方便、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并使整个计算机系统能高效地运行的一组程序模块的集合。
作用:控制管理计算机的全部硬软件资源,合理组织计算机内部各部件协调工作,为用户提供操作和编辑界面的程序集合。
2、简要叙述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和实时操作系统的概念及特点。
答:批处理操作系统:通常是把一批作业以脱机方式输入到磁带(磁盘)上,并在系统中配上监督程序(Monitor),在它的控制下使这批作业能一个接一个地连续处理,直到磁带(磁盘)上所有的作业全部完成。
其特点:(1)自动性;(2)顺序性。
分时操作系统:是指在一台主机上连接多个带有显示器和键盘的终端,同时允许多个用户通过自己的终端,以交互方式使用计算机,共享主机中的资源。
其特点:(1)多路性;(2)独立性;(3)及时性;(4)交互性。
实时操作系统:是指系统及时(或即时)响应外部事件的请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对该事件的处理,并控制所有实时任务协调一致地运行。
其特点:(1)多路性;(2)独立性;(3)及时性;(4)交互性;(5)可靠性。
3操作系统需要管理哪些资源?它的基本功能是什么?答:硬件资源:CPU,打印机等,软件资源:数据,程序等4操作系统对外提供了哪些接口?答:(1)操作系统的命令接口通过在用户和操作系统之间提供高级通信来控制程序运行,用户通过输入设备发出一系列命令告诉操作系统执行所需功能,它包括了键盘操作命令和作业控制命令,称为作业一级的用户接口。
命令接口的两种最普遍和主要的方式是直接命令方式(命令行)和间接命令方式(命令文件)。
(2)操作系统的程序接口它是用户程序和操作系统之间的接口,用户程序通过它们使用系统资源及系统服务,这种接口方式通常采用若干系统调用组成。
※<习题一>一、单项选择题1.存储容量的基本单位是()A位B字节C字DASCII码2.I/O设备的含义是()A输入输出设备B通讯设备C网络设备D控制设备3.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包括()A计算机及外部设备B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C主机、键盘和显示器D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4.计算机的存储器完整的应包括()A软盘、硬盘B磁盘、磁带、光盘C内存储器、外存储器DRAM、ROM5.计算机软件系统包括()A操作系统、网络软件B 系统软件、应用软件C 客户端应用软件、服务器端系统软件D 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网络软件6.下列四个二进制数中,()与十进制数10等值。
A 11111111B 10000000C 00001010D 100110017.微型计算机的微处理器包括()A运算器和主存 B 控制器和主存 C 运算器和控制器D 运算器、控制器和主存8.在微机中,访问速度最快的存储器是()A硬盘 B 软盘 C 光盘D 内存9.下列软件中,()是系统软件A用C语言编写的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程序 B 工资管理软件C 用汇编语言编写的一个练习程序C Windows 操作系统10.运行一个程序文件时,它被装入到()中A RAMB ROMCCD-ROMDEPROM二、填空题1.中央处理器简称。
2.随机存储器简称。
3.2Byte = Bit。
4.在微型计算机中常用的西文字符编码是。
5.在计算机工作时,内存储器的作用是。
6.常用ASCII码采用位编码,最多可表示个字符。
7.内存储器分为和两类。
8.存储容量的基本单位是。
9.计算机内所有的信息都是以进制形式表示的。
10.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编制的程序称为。
三、判断题1.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的管理者。
2.在计算文件字节数时,1KB=1000B。
3.微型机的主要性能指标是机器的样式及大小。
4.第一代计算机采用电子管作为基本逻辑元件。
5.RAM的中文名称是随机存储器。
6.微软公司的office系列软件属于系统软件。
作业系统之储存器管理p1164.0.1 储存器管理的目的和功能储存器管理的主要目的和功能如下:1.主储存器的支配和管理:按使用者要求把适当的储存空间支配给相应的作业。
一个有效的储存支配机制,应在使用者恳求时能作出快速的响应,支配相应的储存空间;在使用者不再使用它时,应马上**,以供其他使用者使用。
为此,这个储存支配机制应具有如下功能(3个):(1)记住每个储存区域的状态:哪些是已支配的,哪些是可以用作支配的。
(2)实施支配:在系统程式或使用者提出申请时,按所需的量赐予支配;修改相应的支配记录表。
(3)接受系统或使用者释放的储存区域:并相应地修改支配记录表。
2.提高主储存器的利用率:使多道程式能动态地共享主存,最好能共享主存中的资讯。
3.“扩充”主存容量:这是藉助于供应虚拟储存器或其它自动掩盖技术来达到的。
即为使用者供应比主存的储存空间还大的地址空间,之后,使用者可以想象把他的程式或资料装入到这样的地址空间内。
4.储存爱护:确保各道使用者作业都在所支配的储存区内操作,互不干扰。
即要防止一道作业由于发生错误而损害其它作业,特殊需要防止破坏其中的系统程式。
这个问题不能用特权指令来加以解决。
而必需由硬体供应爱护功能,并由软体协作实现。
4.0.2 储存支配的三种方式所谓储存支配,主要是争辩和解决多道作业之间共享主存的储存空间问题。
前面已讲到现代计算机系统都採用多级储存体系结构。
因此,储存支配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要确定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或是把一个作业的全部资讯还是把作业执行时首先需要的资讯支配到主存中,并使这些问题对使用者来说儘可能是“透亮”的。
解决储存支配问题有三种方式:1.直接指定方式:程式设计师在程式设计序时,或编译程式(彙编程式)对源程式进行编译(彙编)时,所用的是实际储存地址。
例如,在多道程式环境下,应保证各作业所用的地址互不重叠。
明显,採用直接指定方式支配的前提是:储存器的可用容量(空间)已经给定或可以指定,这对单使用者计算机系统是不成问题的。
第四章存储器管理
1.选择题
1*.固定分区存储管理中,处理器设置的地址转换机构是。
A.界限寄存器B.上限寄存器
C.下限寄存器D.上限寄存器和下限寄存器
2.存储保护的工作通常由实现。
A.软件B.硬件C.文件D.硬件和软件配合
3.段页式存储管理中,访问快表失败时,每访问一条指令或存取一个操作数都要次访问主存。
A.1 B.2 C.3 D.4
4.在虚拟存储系统中,若进程在内存中占3块(开始时为空)采用先进先出页面淘汰算法,当执行访问页号序列为1、2、3、4、1、2、5、1、2、3、4、5、6时,将产生次缺页中断。
A.7 B.8 C.9 D.10
5.采用段页式存储管理,在CPU中应设置寄存器。
A.段表和页表控制B.段表控制C.页表控制D.界地址11.在可变分区分配方案中,在空闲区表中以空闲区长度按递减顺序排列适合于________算法。
A.最坏适应算法B.最先适应算法
C.最优适应算法D.首次循环适应算法
12.在存储管理中,提高内存利用率主要是通过功能实现的。
A.存储分配B.存储保护C.存储扩充D.存储共享13.在页式虚拟存储管理中,为实现地址变换,应建立。
A.空闲区表B.分区分配表C.页表D.段表14.在下述存储管理方案中,管理方式要求作业的逻辑地址与占有主存的存储区域都是连续的。
A.段页式B.页式C.段式D.可变分区15.将主存空闲区按地址顺序从小到大登记在空闲区表中,每次分配时总是顺序查找空闲区表,此种分配算法称为分配算法。
A.最先适应B.最优适应C.最坏适应D.随机适应21.支持程序浮动的地址转换机制是。
A.页式地址转换B.段式地址转换
C.静态重定位D.动态重定位
22.在可变分区存储管理中,最优适应分配算法要求对空闲区表项按进行排列。
A.地址从大到小B.地址从小到大
C.尺寸从大到小D.尺寸从小到大
23.在请求页式存储管理中,当查找的页不在中时,要产生缺页中断。
A.外存B.虚存C.内存D.地址空间24.在段页式系统中(无快表),为获得一条指令或数据,必须访问内存。
A.1次B.2次C.3次D.4次
25.在一虚拟存储系统中,设主存的容量为32MB,辅存(硬盘)的容量为2GB,而地址寄存器的位数是32位,在这样的系统中,虚存的最大容量是。
A.1GB B.16MB C.1GB+16MB D.4GB 31.在虚拟存储的实现中,需要页面淘汰的原因是。
A.产生缺页中断时内存中没有空闲块B.内存空间太大
C.页面换出、换入太频繁D.进程要被封锁
32.以下说法中,是错误的。
A.可变分区存储管理采用静态重定位B.分页存储管理采用动态重定位
C.动态重定位支持程序浮动D.段式存储管理静态重定位
33.以下不是影响缺页中断率的因素。
A.页面调度算法B.分配给作业的主存块数
C.程序的编制方法D.存储管理方式
34.分页式存储管理中,地址转换工作是由完成的。
A.硬件B.操作系统C.用户程序D.装入程序35.把目标程序中的逻辑地址转换成主存空间的物理地址称为。
A.存储分配B.地址重定位C.地址保护D.程序移动41.内存分配的最佳适应算法的空闲区表是。
A.按大小递减顺序排列B.按大小递增顺序排列
C.按地址由小到大排列D.按地址由大到小排列
42.虚拟存储器的最大容量。
A.为内外存容量之和B.由计算机的地址结构决定
C.是任意的D.由作业的地址空间决定
43.很好地解决了“零头”(碎片)问题的存储管理方法是。
A.页式存储管理B.段式存储管理
C.可变分区存储管理D.可重定位分区存储管理
44.系统“抖动”现象的发生是由引起的。
A.页面置换算法选择不当B.交换的信息量过大
C.内存容量不足D.请求页式管理方案
45.采用段页式存储管理的系统中,若地址用32位表示,其中10位表示段号,页的大小为4KB,则允许每段的最大页号是。
A.1024 B.1023 C.4096 D.4095 51.操作系统中,具有虚拟存储管理功能的管理方法包括存储管理。
A.动态分区B.分页式C.请求分段D.段页式
52
则其页目录的表项数和页的大小分别是。
A.10和12 B.20和12 C.1M(1兆)和4K D.1024和4096 53.下列对重定位的叙述中,正确的选项是。
A.经过静态重定位后,指令代码并不发生变化
B.经过静态重定位后,数据地址和指令地址发生了变化
C.经过动态重定位后,数据地址和指令地址都发生了变化
D.经过动态重定位后,数据地址发生了变化而指令地址没有发生变化
54.假设某计算机系统的内存大小为2560KB,采用可变分区管理内存,在某一时刻内存的
使用情况如下表所示:
此时若进程顺序请求200K 、100K 和50K 的存储空间,系统采用某种内存分配算法为进
则该系统采用的内存分配算法是 适应算法。
A .首次
B .循环首次
C .最佳
D .最坏
55.某动态分区分配存储管理系统,系统刚把始址为230K 的的一小块内存分配出去后,内
有一个作业申请50KB 内存,系统把第2个空闲区分配给了该作业50KB ,则该系统采用的分区分配算法是 适应算法。
A .首次
B .最佳
C .循环首次
D .最坏
61.某基于动态分区存储管理的计算机,其主存容量为55MB(初始为空闲),采用最佳适配
(Best Fit)算法,分配和释放的顺序为:分配15MB 、分配30MB 、释放15MB 、分配8MB 、分配6MB ,此时主存中最大空闲分区的大小是 。
(2010全国试题)
A .7M
B B .9MB
C .10MB
D .15MB
62
210字节,页表项
大小为2字节, ,逻辑地址空间大小为216页,则表示整个逻辑地址空间的页目录表中包含表项的个数至少是 。
(2010全国试题)
A .64
B .128
C .256
D .512
63.分区分配内存管理方式的主要保护措施是__________。
(2009全国试题)
A .界地址保护
B .程序代码保护
C .数据保护
D .栈保护
64.一个分段存储管理系统中,地址长度32位,其中段号占8位,则最大段长是________。
(2009全国试题)
A .2的8次方字节
B .2的16次方字节
C .2的21次方字节
D .2的32次方字节
65.在缺页处理过程中,操作系统执行的操作可能是 。
(2011全国试题)
Ⅰ.修改页表 Ⅱ.磁盘I/O Ⅲ.分配页框
A .仅Ⅰ、Ⅱ
B .仅Ⅱ
C .仅Ⅲ
D .Ⅰ、Ⅱ和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