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最新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 格式:doc
- 大小:76.04 KB
- 文档页数:26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是指针对医疗机构内发生的感染事件,通过合理的规范和管理措施,预防和控制感染的传播,保证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在接受医疗服务的过程中,患者和医务人员因病原体的传播而发生的感染。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旨在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一、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1. 加强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培训,提高其洗手、穿戴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措施的执行力度。
医务人员应在每天上岗前进行健康检查,并学习与评估感染控制措施。
2. 加强医疗机构的环境清洁和消毒,规范各项操作流程,确保医疗设备和用具的清洁和消毒。
3. 加强医疗废物处理,医疗废物应按规定进行分类、收集和处置,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4. 加强患者管理,建立健全的感染预防控制策略,包括患者隔离、患者出院后的随访与管理等。
5. 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执行抗生素使用审核制度,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防止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二、感染监测与报告1. 建立医院感染监测系统,每天定期对医院各科室进行感染监测,及时掌握感染发生情况。
2. 加强感染与防控信息的报告工作,确保感染事件及时上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置。
3. 建立感染事件的调查与处理机制,对医院内发生的感染事件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找出感染发生的原因,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和防范。
三、完善感染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1. 制定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明确各类感染事件的处理流程和责任分工。
2. 建立感染管理委员会或感染管理团队,负责协调和推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开展。
3. 加强感染管理的督导与评估工作,定期检查各科室的感染管理工作执行情况,并进行评估和总结,及时提出改进意见。
四、加强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1. 积极开展感染防控的科学研究,提高对感染病因、传播途径、预防与控制技术的认识和研究水平。
2. 加强感染防控的宣传教育,推动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感染防控意识,提高医院感染管理的整体水平。
目录YG-001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3)YG-002 医院感染培训制度 (6)YG-003 消毒灭菌管理制度 (8)YG-004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制度 (11)YG-005 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制度 (13)YG-006 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制度 (14)YG-007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6)YG-008 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18)YG-009 消毒产品管理制度 (20)YG-010 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器具管理制度 (22)YG-011 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 (24)YG-012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26)YG-013 医院感染分级防护管理制度 (28)YG-014 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30)YG-015 医院消毒隔离制度 (35)YG-016 门诊、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38)YG-017 病区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40)YG-018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42)YG-019 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45)YG-020 消毒供应中心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47)YG-021 内镜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50)YG-022 血液透析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53)YG-023 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55)YG-024 口腔器械消毒灭菌工作管理制度 (57)YG-025 介入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60)YG-026 产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62)YG-027 感染病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64)YG-028 检验科及实验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66)YG-029 新生儿监护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68)YG-030 输血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70)YG-031 母婴同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72)YG-032 手术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74)YG-033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76)YG-034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78)YG-035 呼吸系统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80)YG-036 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82)YG-037 胃肠道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84)YG-038 产褥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86)YG-039 新生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87)YG-040 被服管理制度 (89)YG-041 空气消毒机使用管理制度 (91)YG-042 医院空气净化管理制度 (93)YG-043 洁净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96)YG-044 病房床单元清洁消毒制度 (98)YG-045 环境清洁工作管理制度 (100)YG-001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1 范围1.1 本制度规定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Better to do something imperfectly than to do nothing flawlessly.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最新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一、关于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1、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病区负责人为医院感染管理第一责任人,小组人员相对固定,包括医师和护士,医师宜具有主治以上的职称。
2、根据本病区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特点,制定相应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及流程,并组织落实。
3、配合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进行本病区医院感染监测,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病例,并应定期对医院感染监测、防控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自查、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并做好相应记录。
落实医院抗菌药物管理的相关规定,负责本病区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4、接受医院对本病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改进措施,评价改进效果,做好相应记录。
二、关于布局与设施1、治疗室等诊疗区域内应分区明确,洁污分开,配备手卫生设施;应保持清洁干燥,通风良好。
没有与室外直接通风条件的房间应配置空气净化装置。
2、新建、改建病房(室)宜设置独立卫生间,多人房间的床间距应0.8m,床单元之间可设置隔帘,病室床位数单排不应超过3床;双排不应超过6床。
三、关于消毒剂的监测使用不稳定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应现配现用。
在每次配制后进行浓度监测,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
四、关于标准预防措施1、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清洁等工作时,应带清洁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或卫生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面部时,应戴医用外科口罩、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污染身体时,应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围裙。
3、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如在置入导管、经椎管穿刺等时,应戴医用外科口罩等医用防护用品,并保证光线充足。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精选3篇)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篇11、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消毒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我院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全面领导我院感染管理工作。
二、建立健全我院感染工作,以住院病人和院内工作人员为监测对象,统计医院感染发病率;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监控实施方案、对策、措施、效果评价和登记报告制度,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核查。
三、分析评价医院感染病例报告资料,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各种感染的危险因素,降低感染率,将院内感染控制在≤10%以内。
四、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的宣传教育,提高医护人员的监控水平。
五、协调全院各科室的院内感染监控工作,提供业务技术指导和咨询;加强医院感染的业务培训,做好技术指导工作。
六、加强医务人员的医疗护理实践管理,预防医务人员的感染,加强职业防护教育,提高防护意识,做好自我防护。
七、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趋势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积极控制。
2、医院感染培训制度一、感染管理科每年年初必须制定出该年度的培训计划。
二、全院医务人员、行管人员及工勤人员都必须积极参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继续教育课程和学术交流活动;三、不定期对全院医务人员、行管人员以及工勤人员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活动。
四、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必须加强医院感染的业务学习。
五、临床科室不定期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业务学习,时间不少于1学时,根据各科室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和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可行的措施,降低本科室的医院感染发病率。
六、感染管理小组每月对全院医院感染知识的掌握及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考核。
及时发现问题,针对薄弱环节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3、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制度一、各临床科室必须对住院病人开展医院感染病例感染监测。
二、明确诊断后,由经治医生于24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同时在出院病例首页院内感染名称栏内填写医院感染疾病名称,并且认真填报“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一、引言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患者在接受医疗过程中积累的各类病原体感染。
为了保障医疗机构内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制定本实施细则,明确医院感染管理的具体要求和措施。
二、基本原则1.科学性原则:根据医学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合理制定医院感染管理措施。
2.依法依规原则:遵守国家和地方相关法规,按照要求履行感染管理职责。
3.综合治理原则:综合应用预防、监测、控制等手段,全面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
4.分级管理原则:根据医疗机构的规模和特点,分级制定医院感染管理措施。
三、感染管理责任1.医务人员感染管理责任: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感染管理制度,提高自身的感染预防技能,确保操作过程的安全性。
2.医疗机构管理责任:医疗机构要明确感染管理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加大感染防控工作力度。
3.患者和家属管理责任:患者和家属要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工作,主动采取个人卫生措施。
四、感染监测与预警1.监测指标与监测方法:医疗机构要定期开展感染监测工作,监测指标包括感染发生率、耐药菌监测、手卫生合格率等,监测方法要科学合理。
2.预警机制与处置流程:医疗机构要建立感染预警机制,及时响应发现的感染事件,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
五、感染控制措施1.手卫生措施:医疗机构要加强手卫生宣教,规范手卫生操作,提供合格的手卫生设施。
2.装备和材料管理:医疗机构要对医疗装备和材料进行清洁消毒或灭菌处理,确保无菌操作。
3.环境消毒措施:医疗机构要建立规范的环境消毒制度,定期进行环境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六、感染知识培训1.医务人员培训:医疗机构要组织医务人员参加感染管理培训,提高其感染防控知识和技能。
2.患者和家属教育:医疗机构要向患者和家属提供相关感染防控知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感染防控工作。
七、感染事件的处理1.感染事件的报告和追踪:医疗机构要建立感染事件的报告和追踪制度,对感染事件进行调查和处理,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扩散。
2017年最新版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全文)导语: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提供到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全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2017年最新版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全文) 第一条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医院感染管理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针对诊疗活动中存在的医院感染、医源性感染及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的预防、诊断和控制活动。
第三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防护,按照《职业病防治法》及其配套规章和标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条卫生部负责全国医院感染管理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院感染管理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制,制定并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严格执行有关技术操作规范和工作标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防止传染病病原体、耐药菌、条件致病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第六条住院床位总数在100张以上的医院应当设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住院床位总数在100张以下的医院应当指定分管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部门。
其他医疗机构应当有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
第七条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医务部门、护理部门、临床科室、消毒供应室、手术室、临床检验部门、药事管理部门、设备管理部门、后勤管理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主任委员由医院院长或者主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担任。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职责是:(一)认真贯彻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标准,制定本医院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规章制度、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并监督实施;(二)根据预防医院感染和卫生学要求,对本医院的建筑设计、重点科室建设的基本标准、基本设施和工作流程进行审查并提出意见;(三)研究并确定本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并对计划的实施进行考核和评价;(四)研究并确定本医院的医院感染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流程、危险因素以及采取的干预措施,明确各有关部门、人员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工作中的责任;(五)研究并制定本医院发生医院感染暴发及出现不明原因传染性疾病或者特殊病原体感染病例等事件时的控制预案;(六)建立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问题;(七)根据本医院病原体特点和耐药现状,配合药事管理委员会提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导意见;(八)其他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事宜。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院病房感染管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院所有病房,包括普通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病房等。
第三条医院感染管理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科学管理、责任到人的原则。
第四条医院设立感染管理组织,负责全院感染管理工作,定期对病房感染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五条医院应当建立健全感染管理制度,加强医务人员感染防控知识培训,提高感染防控意识。
第六条医院应当定期对病房环境、设施、物品等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符合感染防控要求。
第七条医院应当加强病房感染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感染病例,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感染传播。
第八条医院应当加强与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沟通,及时报告重大感染事件。
第二章感染防控措施第九条病房布局1. 病房应按照传染性、非传染性、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进行划分,并设置明确的标识。
2. 传染病患者与非传染病患者应分开安置,避免交叉感染。
3. 病房内应设置专用洗手池,供医务人员和患者使用。
第十条病房环境管理1. 病房应保持清洁、通风,每日进行紫外线消毒。
2. 病房内不得饲养宠物,减少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3. 医务人员进入病房时应穿着工作服、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
第十一条医疗器械与物品管理1. 医疗器械应定期进行清洁、消毒、灭菌,确保使用安全。
2. 病房内使用的物品应分类存放,避免交叉污染。
3. 感染性物品应单独收集、处理,防止交叉感染。
第十二条医务人员感染防控1. 医务人员应接受感染防控知识培训,提高感染防控意识。
2. 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减少交叉感染。
3. 医务人员应穿着防护用品,防止病原微生物传播。
第十三条患者感染防控1. 患者应接受感染防控知识教育,配合医护人员做好感染防控工作。
医院感染防控的政策与法规感染控制是医院运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于确保医疗质量和保障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为了加强医院感染防控工作,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法规,以规范医院的感染防控措施和管理流程。
一、医院感染防控的政策1.《医疗机构感染管理办法》该办法于2006年7月1日正式实施,旨在规范医疗机构的感染防控管理工作。
办法明确了医疗机构感染管理的责任与义务,要求医院建立健全感染控制委员会,并制定医院感染控制规范,加强感染监测和报告,严禁滥用抗生素等。
2.《卫生部关于加强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及防治工作的通知》这是国家卫生部在2003年发布的通知,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和报告工作,确保感染病例的及时报告和有效处理。
通知还对医疗机构提出了加强感染防控的要求,包括加强院感控小组建设、加强危险因素监测和控制等。
3.《感染源医院监测工作规范》该规范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17年发布,旨在规范感染源医院的监测工作。
规范明确了感染源医院的定义和分类,并要求医院建立健全感染控制委员会,开展感染源的监测工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确保感染源的及时发现和有效控制。
二、医院感染防控的法规1.《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该条例于2003年颁布实施,明确了医疗事故的定义和分类,以及医疗机构在事故发生后的处理程序。
其中,医院感染作为医疗事故的一种情况被纳入该条例的管理范围,医院在感染发生后需按照法规要求进行事故调查、责任追究等。
2.《医疗机构感染防控规范》该规范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对医院感染防控工作进行了具体规定。
其中包括医院感染防控的组织管理、感染监测与报告、卫生设施与设备管理、医务人员感染防控等内容。
医院需要依照规范要求,制定并执行相应的感染防控措施和管理办法。
三、结论医院感染防控的政策与法规的出台,为医院管理部门和医务人员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要求。
这些政策和法规的实施,不仅有利于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也有助于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和信誉度。
目录YG-001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3)YG-002 医院感染培训制度 (6)YG-003 消毒灭菌管理制度 (8)YG-004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制度 (11)YG-005 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制度 (13)YG-006 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制度 (14)YG-007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6)YG-008 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18)YG-009 消毒产品管理制度 (20)YG-010 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器具管理制度 (22)YG-011 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 (24)YG-012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26)YG-013 医院感染分级防护管理制度 (28)YG-014 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30)YG-015 医院消毒隔离制度 (35)YG-016 门诊、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38)YG-017 病区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40)YG-018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42)YG-019 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45)YG-020 消毒供应中心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47)YG-021 内镜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50)YG-022 血液透析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53)YG-023 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55)YG-024 口腔器械消毒灭菌工作管理制度 (57)YG-025 介入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60)YG-026 产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62)YG-027 感染病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64)YG-028 检验科及实验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66)YG-029 新生儿监护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68)YG-030 输血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70)YG-031 母婴同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72)YG-032 手术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74)YG-033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76)YG-034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78)YG-035 呼吸系统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80)YG-036 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82)YG-037 胃肠道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84)YG-038 产褥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86)YG-039 新生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87)YG-040 被服管理制度 (89)YG-041 空气消毒机使用管理制度 (91)YG-042 医院空气净化管理制度 (93)YG-043 洁净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96)YG-044 病房床单元清洁消毒制度 (98)YG-045 环境清洁工作管理制度 (100)YG-001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1 范围1.1 本制度规定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一、目的和依据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健康,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细则》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架构1.成立国家医院感染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全国医院感染管理的政策制定、监督指导和协调工作。
2.设立国家医院感染管理中心,负责全国医院感染管理的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
3.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设立相应的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院感染管理的具体工作。
三、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1.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监测体系,对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监测、分析和报告。
2.医院应按照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及时、准确、完整地报告医院感染病例。
3.医院应定期对医院感染病例报告进行审核,确保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四、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1.医院应制定并实施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案,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
2.医院应加强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3.医院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制度,确保医疗、护理、检验、药剂等各项操作符合规范。
4.医院应加强医院感染防控设施建设,提高医院感染防控能力。
五、医院感染调查与处理1.医院应建立健全医院感染调查制度,对疑似医院感染病例进行调查和处理。
2.医院应按照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对医院感染暴发进行调查、分析和报告。
3.医院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医院感染暴发,防止疫情扩散。
六、医院感染培训与考核1.医院应定期开展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控能力。
2.医院应将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纳入医务人员考核范围,确保医务人员掌握防控知识。
3.医院应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防控知识考核,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控水平。
七、附则1.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3.本制度由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本制度旨在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健康,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医院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医院感染管理是指对医院环境、设备、人员等因素进行管理和控制,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并及时有效处理已发生的感染。
第三条医院感染管理应当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科学管理、层级负责”的原则。
第四条医院感染管理的目标是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提高感染控制效果,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
第二章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机构第五条医院应当设立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领导和协调。
第六条感染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责包括制定医院感染管理政策、检查监督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评估感染管理效果等。
第七条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医务部门负责人担任主任委员,医院感染防控科负责人担任副主任委员,相关科室负责人和专家学者组成委员。
第八条感染管理委员会设立感染管理办公室,负责日常感染管理工作的执行和协调。
第九条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应当定期召开会议,审议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情况,及时调整感染管理策略。
第三章医院感染管理措施第十条医院应当建立健全感染预防控制制度,明确感染管理工作责任和程序。
第十一条医院应当制定感染管理培训计划,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感染管理知识培训,提高其防控能力。
第十二条医院应当建立感染监测系统,定期对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监测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处置。
第十三条医院应当建立感染报告制度,对医院感染事件进行及时上报和处理。
第四章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第十四条医院应当制定感染控制方案,对不同感染类型和高危人群进行重点防控。
第十五条医院应当加强环境消毒和检测,保障医院环境的清洁卫生。
第十六条医院应当加强医疗器械和设备的消毒管理,确保医疗过程中器械的安全可靠。
第十七条医院应当加强手卫生管理,对医务人员进行手部卫生培训和检测。
第十八条医院应当做好医护人员个人防护,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和设备。
第五章医院感染管理评估第十九条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应当建立感染管理评估制度,对医院感染控制效果进行定期评估。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引言: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而感染上的疾病,是医疗机构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为了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应运而生。
本文将详细介绍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相关原则、内容和措施。
一、原则1. 预防为主:通过加强感染源的控制和传播途径的切断,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2. 综合管理:建立健全的医院感染管理机制,形成医务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等多方参与的合作与配合。
3. 知识普及:加强医务人员的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培训,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向患者和家属传播相关知识,增强他们的自我防范意识。
二、内容1. 感染监测与报告在医院内建立有效的感染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报告感染病例,包括病原体的分布和耐药情况等,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2. 感染控制与消毒确保医疗设施、设备以及手术器械等的消毒灭菌工作落实到位,按照规定进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定期监测医院环境和水质的卫生状况,保持清洁与消毒工作。
3. 患者隔离措施制定相关的患者隔离流程与标准,对于疑似或已被确诊的感染患者,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确保感染不扩散。
4. 手卫生提醒医务人员和患者及其家属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避免因手污染而导致的感染传播。
医务人员应按照手卫生操作规程正确洗手、戴手套等。
5. 抗生素合理应用医院应建立科学的抗生素管理制度,对抗生素的使用进行监督和评估,并制定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指南,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抗生素导致的感染。
6. 医务人员防护医务人员应按照规定正确佩戴口罩、手套、帽子等防护用品,做好自我防护措施,确保在患者接触过程中不发生交叉感染。
三、措施1. 加强培训和教育定期组织感染预防与控制培训,并随时向医务人员提供感染管理的最新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防控能力。
同时,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感染预防知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2. 建立感染管理团队设立专门的感染管理小组,由多学科的专家组成,负责制定和监督实施感染管理办法。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医院感染管理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针对诊疗活动中存在的医院感染、医源性感染及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的预防、诊断和控制活动。
第三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防护,按照《职业病防治法》及其配套规章和标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条卫生部负责全国医院感染管理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院感染管理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五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制,制定并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严格执行有关技术操作规范和工作标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防止传染病病原体、耐药菌、条件致病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第六条住院床位总数在100张以上的医院应当设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住院床位总数在100张以下的医院应当指定分管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部门。
其他医疗机构应当有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
第七条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指导、协调和监督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研究和解决医院感染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对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估,提出控制措施并监督实施。
第三章预防与控制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医院感染的监测和报告;(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评估和控制;(三)医院感染暴发的预防和控制;(四)医院感染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考核;(五)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宣传教育;(六)其他与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的活动。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进行医院感染监测,及时发现和控制感染源。
2017年最新版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全文)导语: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提供到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全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2017年最新版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全文) 第一条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医院感染管理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针对诊疗活动中存在的医院感染、医源性感染及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的预防、诊断和控制活动。
第三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防护,按照《职业病防治法》及其配套规章和标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条卫生部负责全国医院感染管理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院感染管理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制,制定并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严格执行有关技术操作规范和工作标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防止传染病病原体、耐药菌、条件致病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第六条住院床位总数在100张以上的医院应当设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住院床位总数在100张以下的医院应当指定分管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部门。
其他医疗机构应当有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
第七条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医务部门、护理部门、临床科室、消毒供应室、手术室、临床检验部门、药事管理部门、设备管理部门、后勤管理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主任委员由医院院长或者主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担任。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职责是:(一)认真贯彻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标准,制定本医院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规章制度、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并监督实施;(二)根据预防医院感染和卫生学要求,对本医院的建筑设计、重点科室建设的基本标准、基本设施和工作流程进行审查并提出意见;(三)研究并确定本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并对计划的实施进行考核和评价;(四)研究并确定本医院的医院感染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流程、危险因素以及采取的干预措施,明确各有关部门、人员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工作中的责任;(五)研究并制定本医院发生医院感染暴发及出现不明原因传染性疾病或者特殊病原体感染病例等事件时的控制预案;(六)建立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问题;(七)根据本医院病原体特点和耐药现状,配合药事管理委员会提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导意见;(八)其他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事宜。
第八条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分管部门及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管理和业务工作。
主要职责是:(一)对有关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二)对医院感染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分析和反馈,针对问题提出控制措施并指导实施;(三)对医院感染发生状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并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或者医疗机构负责人报告;(四)对医院的清洁、消毒灭菌与隔离、无菌操作技术、医疗废物管理等工作提供指导;(五)对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提供指导;(六)对医务人员有关预防医院感染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工作提供指导;(七)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进行报告和调查分析,提出控制措施并协调、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处理;(八)对医务人员进行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培训工作;(九)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工作;(十)对消毒药械和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器具的相关证明进行审核;(十一)组织开展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科研工作;(十二)完成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或者医疗机构负责人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九条卫生部成立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专家组,成员由医院感染管理、疾病控制、传染病学、临床检验、流行病学、消毒学、临床药学、护理学等专业的专家组成。
主要职责是:(一)研究起草有关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诊断的技术性标准和规范;(二)对全国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进行业务指导;(三)对全国医院感染发生状况及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四)对全国重大医院感染事件进行调查和业务指导;(五)完成卫生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十条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成立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专家组,负责指导本地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技术性工作。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消毒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医疗器械、器具的消毒工作技术规范,并达到以下要求:(一)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二)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三)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
医疗机构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具体措施,保证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诊疗环境条件、无菌操作技术和职业卫生防护工作符合规定要求,对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控制。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执行隔离技术规范,根据病原体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工作的具体措施,提供必要的防护物品,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健康。
第十六条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加强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和耐药菌监测管理。
第十七条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时诊断医院感染病例,建立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制度,分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针对导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与控制措施。
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和医院感染的暴发,分析感染源、感染途径,采取有效的处理和控制措施,积极救治患者。
第十八条医疗机构经调查证实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于12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所在地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确认后,应当于24小时内逐级上报至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后,应当在24小时内上报至卫生部:(一)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二)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三)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第十九条医疗机构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进行报告:(一)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二)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三)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第二十条医疗机构发生的医院感染属于法定传染病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报告和处理。
第二十一条医疗机构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时,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径、感染因素,采取控制措施,防止感染源的传播和感染范围的扩大。
第二十二条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应当根据情况指导医疗机构进行医院感染的调查和控制工作,并可以组织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第二十三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应当重视医院感染管理的学科建设,建立专业人才培养制度,充分发挥医院感染专业技术人员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工作中的作用。
第二十四条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医院感染专业人员岗位规范化培训和考核制度,加强继续教育,提高医院感染专业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
第二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对本机构工作人员的培训计划,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工作规范和标准、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
第二十六条医院感染专业人员应当具备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专业知识,并能够承担医院感染管理和业务技术工作。
第二十七条医务人员应当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知识,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和要求。
工勤人员应当掌握有关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卫生学和消毒隔离知识,并在工作中正确运用。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对所辖区域的医疗机构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九条对医疗机构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是:(一)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及落实情况;(二)针对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各项工作和控制措施;(三)消毒灭菌与隔离、医疗废物管理及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工作状况;(四)医院感染病例和医院感染暴发的监测工作情况;(五)现场检查。
第三十条卫生行政部门在检查中发现医疗机构存在医院感染隐患时,应当责令限期整改或者暂时关闭相关科室或者暂停相关诊疗科目。
第三十一条医疗机构对卫生行政部门的检查、调查取证等工作,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和阻碍,不得提供虚假材料。
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未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履行监督管理和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报告、调查处理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直接责任人和相关责任人予以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
第三十三条医疗机构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逾期不改的,给予警告并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一)未建立或者未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二)未设立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分管部门以及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三)违反对医疗器械、器具的消毒工作技术规范;(四)违反无菌操作技术规范和隔离技术规范;(五)未对消毒药械和一次性医疗器械、器具的相关证明进行审核;(六)未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提供职业卫生防护。
第三十四条医疗机构违反本办法规定,未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或者发生医院感染未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造成医院感染暴发、传染病传播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依照《传染病防治法》第六十九条规定,可以依法吊销有关责任人员的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医疗机构发生医院感染暴发事件未按本办法规定报告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通报批评;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
第三十六条本办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一)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