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学基础
- 格式:ppt
- 大小:1.27 MB
- 文档页数:13
色彩基础理论知识色彩基础理论知识色彩本身并无冷暖的温度差别,是视觉色彩引起人们对冷暖感觉的心理联想。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色彩基础理论知识,一起来看一下吧。
1、色彩三原色。
色彩三原色是指红、黄、蓝,从色彩原理上讲,这三种颜色能调出大部分颜色,而其他颜色则不能调出这三种原色。
由于三原色不能调配出黑色,只能混合出深灰色,因此在彩色印刷中,除了使用三原色外还要增加一版黑色.才能得出深重的颜色。
2、色彩混色。
红黄相混得橙,红蓝相混得紫,黄蓝相混得绿,若进一步相混可得到更多的颜色。
要验证这个结论,只需在彩色打印机上打印一张颜色构成较全面的彩色图纸便可,在10倍放大镜下就能大致看到各原色的分布情况。
3、十二色相环。
通过下面这个图表,我们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到各色相混所产生的色彩变化,中心的三角形中是三原色,其中任意两色分别相混得到外围的紫、绿、橙色。
再用三原色与紫、绿、橙组合又得到另外的一些颜色,这些混色与三原色一起构成最外围的十二种颜色,即十二色相环。
如果再进一步组合,则会产生更多的、色彩变化更细微的颜色。
4、对比色。
色相环中直径两端相对的两种颜色,因为色彩差别最大,所以把它们互称为对比色。
把这两个颜色并列放在一起,它们会相互让对方的色彩完全显现出来,以红绿为例,红则更红,绿则更绿。
但把这两者等量相混,就说不出是个什么色了,色彩学中通常把这种颜色说成脏色。
5、彩度与明度。
色彩的鲜艳度叫彩度,明暗度叫明度。
色相环中的任何一个颜色其彩度都是高的(很鲜艳的),欲降低其彩度可加黑色、白色或灰色(黑白灰称作无彩色),通常白色能增加颜色明度但同时会降低颜色彩度,黑色和灰色则既降彩度也降明度。
6、混色量对色相的影响。
上面色相环中的混色都是理论上的等量混色(色料颗粒大小一致,数量一致),在现实中不可能都按此方法调色,比如红色和蓝色等量相混得到图中的紫色,而3份红色和1份蓝色相混则得到图中的紫红色,如果再用紫红色和红色等量相混,那么蓝色就只占八分之一而红色占八分之七,这个混色就应该叫浅紫红色了,如果再照这种比例相混下去,混色中蓝色的.影响力就将越来越弱,直到不足以影响红色。
第一章概论一、理论学习1)“色彩学”定义:色彩学(Color Science)是研究色彩产生、接受及其应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2)色彩学的研究理论:色彩物理学、色彩生理学、色彩化学、色彩心理学、色彩美学、美术色彩学、设计色彩学。
3)色彩学的意义:色彩学是科学认知色彩的基础色彩学是合理运用色彩的规律色彩学是表达思想情感的语言色彩学是创造审美的手段二、实践如何学好色彩学:查阅文献资料扩展色彩学的知识面用色彩理论知识指导实践从写生中学习掌握自然色彩的和谐美从大师作品中学习掌握色彩配合的方法捕捉灵感进行色彩创意第二章东西方色彩理论第一节东方色彩理论1)五色观发展历史:五色说形成于先秦时期“五色”一词的出现追溯至战国时期。
东汉确立了“土居中央”的观点,并突出了黄色的地位,经隋唐至宋以后定黄为皇室专用色。
现代意义:原始人总结出了与现代光谱色相近的“五色”。
五色中的“青、赤、黄”与我们今天所讲的色彩三原色中的“蓝、红、黄”同类。
白色是全部光谱色的相加(正混合),黑色是全部颜料色的相加(负混合)。
历史意义:“五色观”制约着古代中国的色彩观,成为了一个社会功能的图示,因此使得对色彩的认识不能依照自然规律而展开。
“五色观”亦有符合科学规律的一面。
“五色观”包含了色彩构成的基本元素,包含了有色与无色的辩证认识,体现了中国艺术对色彩规律把握的独特性和准确性,也反映了中国古代色彩理论的缜密与深刻。
2)儒家色彩理论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恶紫之夺朱”,紫色夺正不“仁”君子不以绀(微带红的一种黑色)取饰,红紫不以为裹服(内衣)”目之于色,有同美焉延续五色说,强调正色的较高地位,用色彩象征等级。
3)道家色彩理论五色令国人盲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两级化、简单化,重视黑白的相互作用。
产生了富有中国特色的色彩审美观。
4)佛教色彩理论富有装饰性、象征性,是儒家和道家色彩理论的有益补充。
第二节西方色彩理论1)西方学者与色彩理论德谟克里特原子论假设亚里士多德光即色彩猜想德米那斯关于光的三棱镜现象的论文牛顿解开色彩由来之谜、写出著作《光学》,提出光的性质的科学发现和推断,即光有粒子和光波。
色彩基础必学知识点1. 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饱和度。
- 色相:指色彩的名称,如红色、蓝色、黄色等。
- 明度:指颜色的明暗程度,明度较高的颜色称为亮色,明度较低的颜色称为暗色。
- 饱和度:指颜色的纯度,饱和度较高的颜色称为鲜艳色,饱和度较低的颜色称为灰色。
2. 色彩的主要分类:- 基本色:红、蓝、黄,是色彩立体空间的三个基准点。
- 次要色:由相邻两个基本色混合而成,如橙、绿、紫。
- 范围色:介于基本色和次要色之间的色彩,例如青色、品红色。
- 冷暖色:冷色调的颜色偏向蓝色和绿色,如冷蓝、冷绿;暖色调的颜色偏向红色和黄色,如暖红、暖黄。
3. 色彩的应用原理:- 色彩搭配原理:基于色彩的互补、对比、相似、同色相邻、同色相对等原则,进行色彩的组合和搭配,以达到表达特定情感或实现特定效果的目的。
- 色彩心理学:研究色彩对人们心理和情感产生的影响,不同颜色能够引起人们不同的情绪和反应,比如红色引起激动和兴奋,蓝色引起冷静和沉稳等。
- 色彩模式和色彩空间:常用的色彩模式有RGB模式、CMYK模式、HSV模式等,色彩空间包括色彩立体空间(L*a*b*C*h*)和色彩圆形空间(RGB亮度空间、HSV圆柱空间)等。
4. 色彩的文化和象征意义:- 不同文化对颜色的理解和象征意义可能存在差异,如红色在中国象征喜庆和幸福,而在西方文化中可能象征危险和警告。
- 色彩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如红色在标志设计中常用于表示力量和活力,蓝色常用于表示稳定和可靠性。
总之,色彩基础知识对于美术、设计、广告等领域的从业人员尤为重要,掌握色彩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原理,能够有助于创造出更具表现力和吸引力的作品。
色彩理论基础入门色彩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和感知,还在设计、艺术、时尚等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要深入了解色彩,首先需要掌握色彩理论的基础知识。
本文将从色彩的基本概念、色彩的属性、色彩搭配原则等方面入手,带领读者一步步走进色彩的奇妙世界。
### 色彩的基本概念色彩是由光的三原色——红、绿、蓝(RGB)混合而成的,通过不同比例的混合可以形成各种颜色。
在色彩学中,色彩可以分为三个基本属性:色相、明度和饱和度。
- 色相:色相是色彩的基本属性,也称为色调。
它是指色彩在光谱中的位置,如红、橙、黄、绿、蓝、靛、紫等。
色相决定了色彩的种类,是色彩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 明度:明度是色彩的明暗程度,也称为亮度。
明度高的颜色看起来较为明亮,明度低的颜色则显得较为暗淡。
通过调整明度可以改变色彩的明暗效果。
- 饱和度:饱和度是色彩的纯度程度,也称为色彩的强度。
饱和度高的颜色看起来更加鲜艳饱满,饱和度低的颜色则显得更加灰暗。
调整饱和度可以改变色彩的鲜艳程度。
### 色彩的属性除了上述基本属性外,色彩还具有一些特殊的属性,如冷暖色调、对比色、互补色等。
- 冷暖色调:色彩可以分为冷色调和暖色调。
冷色调包括蓝、绿、紫等颜色,给人以清凉、沉静的感觉;暖色调包括红、橙、黄等颜色,给人以温暖、活泼的感觉。
在设计中,冷暖色调的搭配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绪。
- 对比色:对比色是指在色相环中相互位置相对的颜色,如红绿、蓝橙、黄紫等。
对比色搭配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常用于突出重点或营造活泼的氛围。
- 互补色:互补色是指在色相环中相隔180度的颜色,如红绿、蓝橙、黄紫等。
互补色搭配具有强烈的对比效果,能够使色彩更加饱满和生动。
### 色彩搭配原则在设计和艺术创作中,色彩搭配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良好的色彩搭配可以提升作品的视觉效果,传达出更准确的情感和信息。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色彩搭配原则:- 类似色搭配:选择相邻色相的颜色进行搭配,如红橙黄、蓝靛紫等。
色彩初学知识点总结图文一、色彩的基本属性1. 色彩的三要素色彩是由三要素组成的,即色相、明度和纯度。
色相是指色彩的种类和名称,如红、黄、蓝等;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即深浅;纯度是指色彩的鲜艳程度,即灰度。
这三要素共同构成了色彩的特性和变化。
2. 色彩的分类根据色相的不同,色彩可以分为三原色、三次色和六次色。
三原色是指红、黄、蓝,它们是其他色彩的基础;三次色是指由三原色混合而成的颜色,如橙、绿、紫;而六次色则是指橙红、黄绿、蓝绿、蓝紫、红紫、黄橙六种色彩。
3. 色彩的对比在色彩的组合中,对比是非常重要的。
对比包括色相对比、明度对比和纯度对比。
色相对比是指不同色相之间的对比,如红和绿、黄和紫等;明度对比是指明暗程度的对比,如浅色和深色之间的对比;纯度对比是指鲜艳和黯淡之间的对比。
对比的运用可以产生视觉冲击,增强色彩的表现力。
二、色彩的基本理论1. 色彩的色轮色轮是色彩组合的基础工具,它将所有的色彩按照其色相进行了排序。
常用的色轮有传统色轮和现代色轮两种。
传统色轮将色彩分为三原色、三次色和六次色,而现代色轮则是将颜色分为主色、辅色和中间色。
2. 色彩的色彩搭配色彩的搭配是指将不同色彩组合在一起,以达到视觉和情感上的和谐。
常见的色彩搭配包括对比色、类比色、同色系搭配等。
对比色是指色相完全相反的两种颜色,如红和绿;类比色是指色相相邻的两种颜色,如绿和黄;同色系搭配是指一种颜色的不同明度和纯度组合。
3. 色彩的情感表达不同的色彩会产生不同的情感表达。
红色代表热情、活力和力量,黄色代表明朗、活泼和愉悦,蓝色代表沉静、冷静和安定,绿色代表生机、平和和安宁,紫色代表神秘、高贵和浪漫。
三、色彩的应用1. 美术创作在绘画、插画等美术创作中,色彩是非常重要的元素。
艺术家可以通过对色彩的运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创造出富有表现力的作品。
2. 设计领域在平面设计、服装设计、室内设计等领域,色彩的运用更是至关重要。
不同的色彩组合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影响着人们的视觉感受和情绪体验。
色彩理论基础一、色彩理论1.1 色彩原理1.1.1 光与色当光线进入三棱镜后,光线会被分离为红、橙、黄、绿、青、蓝、紫,所以自然光是七色光的混合,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分解或者光谱。
红色的波长最长,紫色的波长最短。
1.2 色彩三要素1.2.1 色相色相是色彩的相貌,以波长划分,波长相同则色相相同。
如果把光谱的6种色带首尾相连,可以得到色相环。
在6种基本色相中插入中间色,可以得到十二色相环。
再进一步插入中间色,可以得到二十四色相环。
1.2.2 饱和度饱和度是指色彩的纯净程度。
纯色是饱和度最高的一级。
光谱中红、橙、黄、绿、蓝、紫等色光是最纯的高饱和度的光;色料中红色的饱和度最高,橙、黄、紫等饱和度较高,蓝、绿饱和度最低。
饱和度取决于该色中含色成份与消色成份(黑、白、灰)的比例。
含色成份越大、饱和度越高;消色成份越大、饱和度越小。
也就是说向任何一种色彩中加入黑、白、灰都会降低它的饱和度。
1.2.3 亮度亮度是色彩赖于形成空间感与色彩体量感的主要依据,起着“骨架”的作用。
在无彩色中,亮度最高为白色,最低为黑色。
亮度是三要素中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它可以不带任何色相的特征而通过黑白灰的关系单独呈现出来。
色相与饱和度则必须依赖一定的明暗才能呈现。
一个彩色物体表面的光反射率越大,对视觉刺激的程度越大,看上去就越亮,这一颜色的明度就越高。
1.3 色彩的混合色彩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原色,即红、黄、蓝;另一类是混合色。
而使用间色再调配混合的颜色,称为复色。
所有的间色、复色都是由三原色调和而成。
1.3.1 原色理论三原色是指3种颜色中的任意一色都不能由另外两种原色混合产生,而其它颜色可以由这三原色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出来。
1.3.2 混色理论将两种或多种颜色混合产生的新色彩称为色彩的混合。
它们可以归纳成加色法混合、减色法混合、空间混合3种。
加色法混合该类型是指色光混合。
红、绿、蓝相加后可得白光。
减色法混合该类型为色料混合。
红、绿、蓝相加后可得黑灰状态。
色彩的基础知识讲课文档一、色彩的基础知识色彩是我们视觉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触和感受色彩。
然而,对于色彩的认知和理解并不是人人都具备的,因此,本文将介绍色彩的基础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色彩的本质和应用。
1. 色彩的构成色彩由光的反射、吸收和折射等光学原理所决定。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任何物体,都是由各种不同波长的光线组成的。
这些光线被物体吸收或反射后,进入我们的眼睛,产生了不同的颜色感知。
2. 色彩的三要素在色彩的世界里,有三个重要的要素,分别是色相、明暗度和饱和度。
- 色相:描述了颜色的基本属性,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红、黄、蓝等。
色相是根据光的波长来确定的,不同波长的光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 明暗度:指的是色彩的明亮或暗淡程度。
在色彩环中,明度从中央向外逐渐变暗。
通过调节明度,我们可以改变颜色的明暗程度。
- 饱和度:也称为色彩的纯度或强度,描述了颜色的鲜艳程度。
饱和度越高,颜色越鲜艳;饱和度越低,颜色越灰暗。
这三个要素相互作用,使得我们能够感知到丰富多样的色彩。
3. 色彩的感知人类的眼睛能够感受到特定波长范围内的光线,进而产生色彩的感知。
眼睛的视网膜上有两种细胞,分别是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负责感知亮度和色彩,而视杆细胞则负责感知黑白和低光强度的信息。
4. 色彩的应用色彩在许多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绘画、设计和摄影等艺术领域,色彩是表达情感、创造氛围和引起共鸣的关键之一。
在商业和品牌设计方面,色彩能够传递信号和引起消费者的共鸣,影响购买决策。
此外,色彩也在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色彩疗法利用不同颜色的特性来改善人们的身心健康。
心理学研究还发现,不同的颜色会对人们的情绪和行为产生影响。
5. 色彩搭配色彩搭配是指将不同的颜色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效果。
在进行色彩搭配时,需要考虑色彩的互补性、对比性和和谐性。
互补色是指置于色轮上的两种颜色,它们的色相互补,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