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之新时期文学思潮共38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3.47 MB
- 文档页数:38
第一章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思潮教学目的:了解新时期文学发生的背景及意义,掌握新时期文学思潮的格局,走向明确文艺理论发展的态势。
重点:新时期文学思潮及创作思潮的格局。
难点:明了文学创作思潮的演变状况和各种文学创作思潮下的小说创作概况及特点。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方法:讲授、课堂讨论结合。
教学内容:第一节新时期文学思潮第二节新时期文学创作思潮思考题:1.新时期文学思潮及其特点2.新时期文学创作潮流的演变及格局3.新时期文学兴起的原因必读作品与文献:1.丁帆主编《新时期小说主潮》,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2.王岳川著《二十世纪西方诗性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张志中著《1993:世纪末的喧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4. 金汉主编《当代文学发展史》,上海文学出版社2002年5.曹文轩著《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节新时期文学思潮一、思想解放潮流及其背景新时期既是历史发展的新时期,也是文学发展的新时期。
1976,10粉碎“四人帮”后,经过两年的喘息、过度,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我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文学也从极左路线的控制下解放出来,进入了一个现实主义的回归、发展、深化与现代主义的引进、改造、融合、创新,这样一个多元美学原则并存、竞争、繁荣的新时期,其核心是:与文革决裂,反观历史,做出新的思考。
人们对过去时代存在的生活的荒谬性、对理论信仰与生活严重脱节有了新的深刻的认识,对思想戒律的质疑与冲决思想戒律的冲动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潜流,并终于在70年代末期冲出地表,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其表现是:1.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评论,引发了思想解放运动。
2. 同年11届三中全会召开,批判了两个“凡是”的主张,为:“天安门事件”平反,彻底推翻了《纪要》,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文艺界的“拨乱反正”真正开始。
3. 1979年10月第四次文代会的召开,明确提出了文艺工作的方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纠正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提法,文艺“百花齐放”的春天到来了。
80年代文学思潮与论争文艺领域中的改革.在新时期初期对僵化、极“左”观念进行全面清算和大规模重新辨识的基础上,开始在自身诸方面进行着切实的探索和重建。
中国文学开始坦然地面对世界,并积极地在对西方文艺的评介中觅取新的发展路径。
以现实主义为主潮的文学创作,逐步由对历史的反思转入到对改革中各种现实生活变化的关注,在现实主义艺术方法引导下恢复了自身尊严的新时期文学,开始在关注现实中实现着由“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关注现实的转交。
这一转变,不仅是文学自身的蜕变,也是文学对社会现实功利目的的深刻化。
在一定意义上,从80年代前期开始,文学取得了和现实生活发展的同步性。
文学领域内,从题材、主旨到手法、方法、风格都开始了全方位的向旧有格局的告别。
一、关于西方现代派的讨论引起对西方现代派文艺大讨论的是1982年《外国文学研究》发表徐迟的《现代化与现代派》一文。
其实.在这篇文章发表的前后,西方现代汉文学的话题,已被人们广泛注意到了,并逐步上升为热点问题。
徐迟在1978年3月就发表了《文学与“现代化”》一文;1979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组织了一次关于“外国现代资产阶级文学评价问题的讨论”:从1980年下半年开始一直到1982年初,《外国文学研究》曾开辟“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专栏,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徐迟《现代化与现代派》一文的着眼点是在我国大规模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文学如何适应并创造出与之相匹配的“现代化”文学。
由于徐文直接把西方现代派与中国新时期文艺的未来发展结合在一起,自然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叶君健、冯骥才等著名作家也撰文予以支持。
他们认为.流行于西方的现代派文学思潮,决不是一群怪物们兴风作浪的产物,而是当今文坛世界必然会出现的易象,是文学史上的一场革命。
现代派文艺不仅来源于现实,而且反映了各种物质关系总和的精神内在。
他们认为,我国文坛应当有“马克思主义的现代主义”、“中国文学需要现代派”。
简述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内容提要】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在促成思潮起落的众多原因中,有一点是内在的、重要的:中国文学在用自己的探索,为中国人寻找新的文化支点。
本文从这一角度先后描述了社会批判、人道主义、寻根文学、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逃离后现代的文学探索等从70年代至90年代的一系列思潮,展示了中国文学界在新时期为中华文化重构所作的种种努力。
【关键词】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丰富多彩。
促成思潮起落的原因众多,其中有一点是内在的、重要的:新时期文学穿透了政治的表层,进入到了文化层面,中国文学在用自己的探索,为中国人寻找新的文化支点。
本文将从这一角度对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进行一个简要的描述。
一、社会批判文学思潮1976年10月之后,中国文学面临的一个首要任务,是推倒文学身上左的束缚。
不完成这一工作,新的文学便无法迈步。
于是,文学开始在社会、政治层面对“四人帮”、对极左政治、文艺倾向进行批判,对建国以来的历程进行反思,对各种社会问题进行揭露。
这是文学在新时期掀起的第一次大的思潮。
它既是大陆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力,也是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个思潮是从揭批“四人帮”文艺思想开始的。
“四人帮”曾将十七年的文艺诬蔑为“文艺黑线专政”,又为文艺制定了一整套规定。
1976年之后,文艺界首先掀起了揭批“四人帮”的斗争。
推倒了其“文艺黑线专政论”等一切强加给文艺界的精神枷锁和政治镣铐,批判了其“三突出”创作原则、“写与走资派斗争”的文艺思想,批判其“阴谋文艺”。
文艺生产力得到了初步解放。
文艺界同全国人民一道,有一种寒冬过去、春天来临的解放感、喜悦感。
大家群情激昂,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然而要真正繁荣文艺,仅仅批判“四人帮”文艺思想远远不够。
中国文艺思想中的左倾错误其实在更长的历史时期、与更大范围内的左倾倾向紧密联系着。
在更大范围内批判左倾错误的任务被提上了历史的议事日程。
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第十六章:文学“新时期”的想象文学界把文革后的文学称为新时期文学(1976——1989年)。
一、思想解放大潮的涌动1、1984年12月到1985年1月召开的中国作协第四次代表大会提出“创作自由”的口号,这为文艺界的思想解放提供理论上的可能性,文坛环境开始变得宽松,作家们开始自由创作,文坛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2、思想解放大潮的兴起,为被文革损毁的文学体制的修复与重建提供了思想基础。
3、思想解放大潮的兴起促进了文学规范制度的调整。
二、开放时期的外来影响(一)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催生了新时期文学思潮的汹涌澎湃。
陈众议在《从“斗争武器”到“以人为本——外国文学研究六十年速写”》中总结:“没有外国文学理论狂飙式地出现在我们身边,中国文学就不可能迅速摆脱政治与美学的多重转型,演化出目下无比繁杂的多元态势。
”(二)外国现代思潮的涌动,催生了新时期作家作品的速成。
1、魔幻现实主义(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鼎盛),是在现代拉丁美洲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流派。
☆作家运用魔幻的表现方式——超现实主义手法(如注重表现潜意识、梦境、幻觉, 大胆运用出奇的比喻、离奇的想象、神秘的象征)来描绘现实。
☆魔幻现实主义催生寻根小说,小说家们利用魔幻的表现方式审视人与文化的关系。
阿城《棋王》2、萨特(法国)的存在主义。
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
人首先是存在,与自身相遇, 在这个世界上崛起, 然后才规定他自己……人不是别的, 只是他自己所造就的东西。
张洁《方舟》3、荒诞派文学。
二战后兴起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它的思想基础是存在主义。
创作表现宇宙的存在和人们的一切行为都是“没有意义荒诞无用”的主题。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三、作家的分化与重组一是在50年代因为政治或艺术原因受挫的作家。
☆他们被称为“复出作家”或“归来作家”。
创作取材于自身所经历过的苦难生活,表现知识分子在困境中的反思,继续保持着知识分子对现实生活的干预精神和对人性的书写、思考。
新时期文学(1977到现在)新时期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继十七年文学时期、“文革”时期以后的第三个文学时期。
以“人”的观念的现代思考、文学观念的多元发展、文学思潮与文学论争的频繁更替与发生、文学创作的丰富多彩与快速变化,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性和重要性的时期。
一、1977至1989文学思潮前奏:天安门诗歌运动(1976年“清明节”前后,人民群众冲破当时的严厉禁令,掀起一场以悼念周恩来总理逝世为主要内容的“天安门诗歌”运动。
这场诗歌运动所引发的机缘是政治性的。
它主要利用旧体诗词的形式,表达了对“四人帮”祸国殃民的愤怒与谴责,爱憎之情判然,体现出文学极强的现实功利性。
诗中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深沉思考,直面现实的战斗式的人文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思潮趋向。
尤其这些诗歌在1977年以后结集出版,使得“天安门诗潮”中的文学精神得以迅速广泛地传播,并引发了新时期文学初期的“伤痕”类型文学创作的出现。
)奠基:是对过去尤其是10年文革中所推行的极左文艺政策、文艺观念的否定起步。
(1、文艺界对“文革”的文化专制主义理论体系进行批判,开始文艺体制的重建。
2、在文革中被迫解散和陷入瘫痪的文艺领域的组织宣布正式恢复。
如全国文联、全国作协、全国剧协等。
3、《武训传》案、俞平伯案、胡风反革命案得到平反,在文革中被打倒的作家得以平反和恢复名誉。
)1979年,第四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标志着文艺界的全面“解冻”。
(这个可以说详细些)会议重申了双百方针,指出:“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
”这对进入新时期的文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背景: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对中国文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80年代小说:1、伤痕文学文革后,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为代表的一批旨在批判、揭露“文革”以及极左路线的罪恶性,揭示文革给人们带来巨大身心创伤的作品被称为伤痕文学。
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特征[摘要]在第一个十年,新时期文学思潮在经过“文革”的“洗礼”之后,表现出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人道主义诉求,简而言之,这一时期文学思潮具有人性化特征。
在第二个十年,经济体制变革,传统价值观瓦解,世俗生活成为作家与读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因而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具有世俗化特征。
[关键词]新时期;人道主义;世俗化文革结束后,经过拨乱反正,并以1979年第四次全国文代会的召开为标志,当代文学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新时期。
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到“新写实文学”等,新时期文学二十年可谓是思潮迭起的二十年。
新时期的文学思潮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们有的是对过去错误思潮的反拨,有的是过去正确思潮的回归,有的是新出现的,但也和过去的思潮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或受到过去的思潮或大或小的影响。
我们可以大体上按照前后两个十年把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变革”阶段和九十年代的“转型”阶段。
所以,我们可以分别从这两个阶段研究新时期以来文学思潮的特征。
一“文革”十年浩劫,使我国的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人们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处于极度混乱与严酷的禁锢之中,神州大地一片肃杀,满目疮痍。
1976年10月粉碎了“四人帮”,人民才开始从政治上解放出来。
政治上的解放必然要求思想上的解放。
新时期初的思想解放运动很快形成了对“四人帮”极左教条的冲击,并重新确立了“文学是人学”的信念。
从现代性角度来说,新时期重新提出了现代性的任务,重新返回文化启蒙的历史轨道。
同时现代性任务的提出,要求新时期文学为它服务,导致新时期文学想五四启蒙主义文学复归。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针对“两个凡是”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评论员文章《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学界大讨论,绝对主义的阴霾开始消散,被禁锢、压抑的思想逐渐复苏。
中国现当代⽂学思潮(课件word版)中国现当代⽂学思潮课程内容简介“中国现当代⽂学思潮”是⼀门研究“五四”⽂学⾰命以来中国⽂学思潮发展演变进程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主要按照中国现当代⽂学思潮的发展史分为六章:第⼀章⼆⼗年代⽂学思潮;第⼆章三⼗年代⽂学思潮;第三章四⼗年代⽂学思潮;第四章建国后政治化⽂学思潮;第五章新时期⽂学思潮;第六章世纪交替时期的⽂学思潮。
本课程以⽂学思潮的发展线索安排教学,讲授各个时期形成的重要和主要的⽂学思潮、⽂学思想,及其历史和⽂化背景,基本理论主张和实践主张,⽂学史贡献和局限以及借鉴意义。
⽂学思潮是特定历史时期⽂学活动系统中受某种⽂学规范体系所⽀配的群体性思想倾向,具备群体性、动态性、⽂学性、精神性、历史性。
第⼀章⼆⼗年代⽂学思潮第⼀节“五四”新⽂化运动的兴起与发展第⼆节“五四”启蒙主义⽂学思潮的主张和实践第三节⽂学研究会的⽂学思想第四节创造社的⽂学思想第五节鲁迅的⽂学思想第⼀节“五四”新⽂化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政治挫折中的⽂化反思⾟亥⾰命所标志的20世纪初中国政治⾰命的突破性进展,在⾟亥⾰命后却遭到严重挫折,突出表现为民初政局和社会的极端混乱。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知识分⼦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保守知识分⼦均进⾏了⽂化反思。
“五四”新⽂化运动伴随此种⽂化反思⽽兴起。
⼆、思想⾰命的主题:“⼈的觉悟”“五四”新⽂化运动中陈独秀将“伦理之觉悟”视为“吾⼈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伦理问题的核⼼是⼈的价值问题。
尊重⼈的基本权利和⾃我价值,是“五四”时代所推崇的现代伦理。
“⼈的觉悟”是思想⾰命的基本主题,是⼀种既尊重个⼈的⾃由和意志⼜强调⼈的社会性和责任感的现代伦理,讲求个⼈⾃由和社会责任的统⼀,启蒙精神和救亡意识的统⼀。
“现代性”某种意义上即“西⽅性”。
⼯业⾰命后的西欧提供了⼈类历史上最早的现代性社会。
⽂艺复兴、宗教改⾰、全球冒险、⼯业⾰命、市民社会等促成价值观上的现代转变:理性、科学、民主、个性解放、⼈道主义、平等、⾃由、⼈权、启蒙、进步观念。